運動障礙的物理治療評估策略

運動障礙的物理治療評估策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工藤慎太郎
圖書標籤:
  • 物理治療
  • 運動障礙
  • 評估
  • 臨床
  • 復健
  • 神經肌肉
  • 步態分析
  • 功能評估
  • 治療策略
  • 運動治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物理治療師臨床信心大增的思考診斷祕笈~
  ★日本亞馬遜物理治療叢書銷售冠軍
  ★超過100個5星至高好評
  ★日本知名物理治療教授工藤慎太郎為首,10位專業治療師及復健科醫師傾囊相授臨床診斷思考分析


  【各章重點】
  ①    記載全身上下基本構造(解剖學)與機能(運動學)相關內容。
  ②    列齣主要在臨床常見癥狀,進一步針對患者的主訴癥狀分析。
  ③    【step1】記載什麼情況下會施加機械應力,並對照患者的問診結果來確認。
  ④    【step2】說明產生疼痛組織的解剖學構造、機能、觸診及檢查方法。
  ⑤    【step3】若前述檢查呈陽性,推斷後續必要的檢查測量、運動治療又為何。

  《運動障礙的物理治療評估策略》是由十位日本物理治療專業人士編篡,全麵性從病患敘述疼痛、觸診、再到判斷病癥等一係列診斷思考過程總輯,各章節首先介紹基本構造及機能性,再提供相關常見病癥及對應疼痛測試,層層遞進已達到正確判定疼痛原因,再提供治療方針及要點。

  本書為一本新手可以成為麵臨臨床實務的思考指南,也能夠作為專業物理治療師彙整歷年實務中所遇到的種種判定,重新統整及整理實物治療脈絡。

本書特色

  ◎動作╳解剖學╳運動學:3步驟分析「怎麼動會痛」、「哪裡疼痛」、「為何疼痛」

  ◎96組誘發疼痛測試:身體部位「檢查」、「判斷」、「機能分析」、「注意要點」搭配超過500張診斷實務、解剖圖與疼痛策略分析樹狀圖,一目瞭然

  ◎【肩】、【肘、【脊椎】、【足】等從首到足部共24組物理治療診斷思考完整分析,搭配樹狀流程圖錶,可針對最大可能誘因查閱治療關鍵

  ◎右肩鏇轉肌袖斷裂、媽媽手等 7大部位病例觸診判定與【學到賺到!】思考提示

專業推薦

  凃俐雯|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
  陳姿逸|啾c物理治療師
  蔡孟婷|物理治療師、手護健康運動中心負責人
運動障礙的物理治療評估策略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運動障礙患者的物理治療評估流程、關鍵考量因素以及實用工具的運用。全書以臨床實證為基礎,結閤豐富的個案經驗,旨在為物理治療師、康復科醫護人員、運動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及學生,提供一套係統化、全麵性的評估框架。 第一章 運動障礙評估的基礎與核心理念 本章首先界定瞭“運動障礙”的範疇,區分瞭不同病理生理學背景(如神經性、骨骼肌肉性、心肺性)所導緻的運動功能受損。強調瞭評估不僅是收集數據,更是理解個體功能限製的過程。 1.1 評估的哲學基礎:從結構到功能 深入剖析瞭從傳統的解剖學結構評估轉嚮現代生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模式的轉變。討論瞭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功能、障礙、傷害和健康分類(ICF)框架在評估中的應用,強調將患者的主觀體驗、環境因素與客觀的生理指標相結閤的重要性。 1.2 評估流程的結構化:初次接觸到持續監測 詳細闡述瞭標準化的五階段評估流程:病史採集(包含主訴、現病史、既往史、社會生活史)、身體檢查(係統性篩查)、特定功能測試、數據分析與解釋,以及製定初步的治療假說。特別著重於區分主觀報告(Subjective)與客觀發現(Objective)的差異及其在臨床決策中的權重。 1.3 測量學的嚴謹性:信度、效度與反應性 本節專門討論評估工具選擇的科學性。解釋瞭信度(Reliability,測量的一緻性)、效度(Validity,測量準確性)以及最小可偵測變化量(MDWC)等核心概念。通過具體例子說明,不具備良好測量學特性的工具可能誤導治療方嚮。 --- 第二章 詳細病史採集與係統性篩查 準確的病史是後續所有客觀測試的基石。本章側重於如何從對話中提取高價值信息。 2.1 結構化主訴與問題導嚮性訪談 指導讀者如何運用標準化的問捲和半結構化訪談技術,有效地探詢疼痛性質、發作模式、影響日常活動(ADLs/IADLs)的具體細節。討論瞭“紅色警報”(Red Flags)的識別,如進行性神經功能惡化、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以確保患者安全。 2.2 神經係統的快速篩查 針對常見的神經性運動障礙(如中風、帕金森病、脊髓損傷),提供瞭快速、高效的床邊神經學檢查步驟,包括感覺分佈、反射弧、肌力分級(如MRC量錶)的標準化操作,並強調瞭病竈定位的重要性。 2.3 骨骼肌肉係統的初步評估 涵蓋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 ROM)的主動與被動測量技術,關節穩定性測試的基礎原則,以及軟組織觸診的初步觀察重點,如水腫、肌張力異常(Spasticity/Rigidity)的定性描述。 --- 第三章 核心功能領域的客觀量化評估 本章是全書的技術核心,詳述瞭用於量化運動障礙嚴重程度和功能錶現的關鍵工具和方法。 3.1 肌力與肌張力評估的進階技巧 肌力評估: 不僅限於徒手肌力測試(MMT),更深入探討瞭使用儀器輔助的等速肌力計(Isokinetic Dynamometer)在分析肌肉收縮特性(如力量-速度麯線)中的應用。 肌張力評估: 詳述瞭Ashworth量錶(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的精確應用,以及更客觀的測量工具如擺動測試(Pendulum Test)和扭轉肌張力儀(Torsiometer)的原理與判讀。 3.2 平衡與步態分析:從臨床觀察到儀器測量 平衡能力評估: 係統比較瞭Berg平衡量錶(BBS)、功能性平衡量錶(FES-I)的臨床實用性。深入探討瞭靜態與動態平衡的機製,並引入瞭更高級的測試,如單腿站立時間的標準化記錄。 步態分析: 詳盡介紹瞭臨床步態分析(如TUG, 10-Meter Walk Test)的執行規範。同時,引入瞭地麵反應力闆(Force Plate)和動作捕捉係統(Motion Capture)在分析步態參數(如步寬、步頻、推進力)上的應用與數據解讀。 3.3 協調性、敏捷性與上肢功能評估 針對精細動作與協調性,探討瞭如指鼻試驗(FTN)、輪替性快速動作測試(FAS)的評估要點。上肢功能評估則著重於抓握力(使用握力計)和精細操作能力(如9-Hole Peg Test)的量化。 --- 第四章 特定係統運動障礙的評估聚焦 本章將評估策略應用於特定的臨床群體,強調跨學科閤作的必要性。 4.1 神經功能障礙的評估(CNS/PNS) 中風後遺癥評估: 著重於評估上、下肢的聯閤運動模式(Synergies)和共濟失調的錶現。引入瞭Brunnstrom分期和Fugl-Meyer運動評定量錶(FMA)的深度應用。 脊髓損傷(SCI)評估: 嚴格依據國際脊髓損傷標準(ASIA Impairment Scale, AIS)進行分級,精確確定感覺平麵與運動平麵,並評估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相關指標。 4.2 骨科與運動傷害的生物力學評估 針對關節不穩定性、韌帶損傷和肌腱病變,強調使用特定壓力測試(如Lachman Test, Apprehension Test)並記錄結果。討論瞭影像學檢查(X光、MRI)結果如何與臨床功能測試相結閤,形成完整的生物力學診斷。 4.3 呼吸與心血管係統對運動能力的限製 在評估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心臟衰竭患者時,重點介紹瞭改良的Borg呼吸睏難量錶、六分鐘步行測試(6MWT)的標準操作,以及如何解讀心率變異性(HRV)作為自主神經狀態的指標。 --- 第五章 評估結果的整閤、解釋與治療假說的建立 評估的最終目的在於製定有效的治療計劃。本章指導讀者如何將收集到的多維度數據轉化為可執行的臨床決策。 5.1 數據整閤與問題排序 教授如何運用臨床推理模型(如臨床決策樹或問題導嚮列錶)來整閤來自不同測試的數據。區分“根本原因”(Root Cause)與“功能錶現的結果”(Outcome Manifestation)。例如,區分是肌力不足導緻的步態異常,還是本體感覺缺失導緻的平衡問題。 5.2 設定可測量與具體的治療目標(SMART Goals) 將評估結果與患者的生活目標相連接,製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可量化目標。強調目標設定必須包含頻率、強度、時間和類型(FITT原則)的元素。 5.3 評估報告的撰寫與溝通 提供標準化的評估報告結構範本,確保報告內容清晰、專業且符閤保險和跨專業團隊溝通的需求。強調使用標準化的術語和避免主觀臆測。 5.4 評估的動態性:再評估的時機與方法 討論瞭在治療過程中,何時需要進行階段性再評估(Re-assessment)以及如何使用相同的量錶來客觀衡量治療進展,從而調整或優化後續的乾預策略。 --- 本書特色: 臨床實用性強: 每個評估方法後均附有“臨床提示”和“常見陷阱”分析。 圖文並茂: 包含大量標準化操作步驟的流程圖和清晰的插圖,確保技術執行準確無誤。 基於證據: 引用最新的國際治療指南和相關的計量學研究,確保評估策略的可靠性。 跨領域視野: 內容涵蓋瞭從神經學、骨科學到心肺學評估工具的整閤應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工藤慎太郎(編著)


  森之宮醫療大學保健醫療學部物理治療學科.準教授

北川貴明(執筆)

  醫療法人博悠會、名取醫院復健科

森田龍治(執筆)

  OSUMI骨科復健科

森川和之(執筆)

  國際醫學技術專門學校物理治療學科.學科長

三津橋加奈(執筆)

  伊東骨科復健科

前澤智美(執筆)

  四軒傢骨科診所復健科

福田大輔(執筆)

  東大阪醫院復健部

兼岩淳平(執筆)

  AR-Ex尾山颱骨科

中村翔(執筆)

  TRY&TRI有限責任公司

颯田季央(執筆)

  TRY&TRI有限責任公司

譯者簡介

李依珊


  陽明大學放射技術學係畢業。曾任職放射師,現為專職譯者。

圖書目錄

.序章 運動機能障礙的評估策略────工藤慎太郎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各步驟需要的知識與技術
.激痛組織判定測試(DTTT)
.本書的使用方法

.第Ⅰ章 肩胛帶
.1. 肩膀──工藤慎太郎、北川貴明
.肩膀的構造與機能
.A. 肩膀容易產生的機能障礙
.B. 肩膀的穩定機轉
.C. 肩膀的運動
.□1 肩膀上方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棘上肌、棘下肌
.2) 肩胛上神經
.3) 肩峰下滑液囊(SAB)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鏇轉肌群的肌力低下
.2) 肩胛胸廓關節的穩定性低下
.3) 盂肱關節的不穩定性
.4) 盂肱關節上方軟組織的攣縮
.□2 肩膀前上方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施加伸展應力的情況下
.step2 哪裡會疼痛?肩胛下肌及鏇轉肌間隙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肩胛下肌
.2) 鏇轉肌間隙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肱骨頭與關節盂間的位置關係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施加擠壓應力的情況下
.step2 哪裡會疼痛?關節唇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肩關節後方軟組織的攣縮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施加摩擦應力的情況下
.step2 哪裡會疼痛?肱二頭肌長頭腱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肱骨頭與關節盂間的位置關係
.2) 肩關節後方軟組織的攣縮
.□3 肩膀外側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施加伸展、摩擦應力的情況下
.step2 哪裡會疼痛?三角肌、三角肌下滑液囊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鏇轉肌群的肌力低下
.2) 肩胛胸廓關節的穩定性低下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施加擠壓應力的情況下
.step2 哪裡會疼痛?腋神經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鏇轉肌群的肌力低下
.2) 肩關節伸展肌群的肌力低下
.3) 肩胛胸廓關節的穩定性低下
.4) 前方關節囊的伸展性低下
.病例記錄➀
.□4 肩膀後方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施加伸展應力的情況下
.step2 哪裡會疼痛?肱三頭肌長頭、後方關節囊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肱三頭肌的伸展性低下
.2) 肩關節後方軟組織的攣縮
.3) 鏇轉肌群的肌力低下
.4) 肩胛胸廓關節的穩定性低下
.5) 髖關節的柔軟度低下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施加摩擦應力的情況下
.step2 哪裡會疼痛?闊背肌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闊背肌的肌力低下
.2) 鏇轉肌群的肌力低下
.3) 肩胛胸廓關節的穩定性低下
.4) 穩定體幹的機能低下
.2. 肘關節──工藤慎太郎
.肘關節的構造與機能
.A. 肘關節容易產生的機能障礙
.B. 肘關節的穩定機轉
.C. 肘關節的運動
.□1 手肘內側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施加伸展應力的情況下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內側副韌帶
.2) 前臂屈肌群
.3) 尺骨神經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前臂屈肌群的伸展性低下
.2) 前臂屈肌群的弱化
.3) 肘外翻
.4) 肘關節屈麯/伸展可動範圍受限
.5) 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內側頭的張力過大
.□2 手肘外側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前臂伸肌群、關節囊
.2) 肱橈關節、滑膜皺襞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前臂伸肌群的伸展性低下
.2) 前臂伸肌群的弱化
.3) 近端橈尺關節的不穩定性
.4) 前臂鏇前可動範圍受限
.5) 肘關節內翻的不穩定性
.病例記錄➁

.3. 腕關節、手部──森田龍治、工藤慎太郎
.腕關節、手部的構造與機能
.A. 腕關節、手部容易產生的機能障礙
.B. 腕關節、手部的穩定機轉
.C. 腕關節、手部的運動
.□1 手部的麻痺
.step1 哪裡會麻痺?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被絞扼住?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正中神經(腕隧道)
.2) 正中神經(鏇前圓肌通過處:前骨間神經)
.3) 尺骨神經:蓋氏管
.4) 橈骨神經(後骨間神經)
.step3 為什麼會麻痺?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腕關節掌屈/背屈的可動範圍低下
.2) 大魚際肌群、小魚際肌群的柔軟度低下
.3) 前臂鏇前/鏇後可動範圍受限
.4) 腕關節掌屈肌、背屈肌的弱化
.5) 屈指深肌的柔軟度低下
.6) 鏇後肌、肱二頭肌與伸拇長肌的肌力低下
.□2 腕關節尺側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三角纖維軟骨複閤體(TFCC)及遠端橈尺關節
.2) 尺側伸腕肌肌腱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前臂鏇前/鏇後可動範圍受限
.2) 握力低下
.3) 內收拇肌的縮短
.4) 外展拇長肌的肌力低下
.5) 尺側伸腕肌的縮短
.6) 腕關節的背屈可動範圍低下
.病例記錄➂
.□3 腕關節橈側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
.2) 拇指腕掌關節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前臂鏇前/鏇後可動範圍受限
.2) 外展拇長肌的肌力低下
.3) 內收拇肌的縮短
.4) 大魚際肌群、小魚際肌群的柔軟度低下

.第Ⅱ章 體幹

.脊柱總論──川村和之、三津橋佳奈、前澤智美
.脊柱的構造與機能
.A. 構成脊柱的骨頭與姿勢
.B. 脊柱的關節
.C. 脊柱的韌帶
.D. 脊髓神經與椎間孔

.1. 頸部──三津橋佳奈、前澤智美
.頸部的構造與機能
.A. 頸部容易產生的機能障礙
.B. 頸部的穩定機轉
.C. 頸部的運動學
.□1 頸部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關節突間關節
.2) 頸部固有背肌外側群
.3) 頸部固有背肌內側群
.4) 斜方肌上側肌束、提肩胛肌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肌肉失衡
    2) 頸部列位失當
.□2 源自頸部的麻痺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麻痺?明確找齣發生部位
.step2 哪裡被絞扼住?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頸神經
.2) 臂神經叢絞扼引起的疾病:胸廓齣口癥候群(TOS)
.step3 為什麼會被絞扼?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頸部列位失當
.2) 胸廓的可動性低下
.3) 肩胛胸廓關節的穩定性低下

.2. 胸腰部──川村和之
.胸腰部的構造與機能
.A. 胸腰部容易產生的機能障礙
.B. 胸腰部的穩定機轉
.C. 胸腰部的運動
.□1 胸腰部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1) 伸展應力
.2) 擠壓應力
.3) 剪切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固有背肌外側群
.2) 固有背肌內側群:多裂肌
.3) 胸腰筋膜
.4) 腰部關節突間關節
.5) 腰部椎間盤
.6) 坐骨神經、上臀神經
.7) 骶髂關節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固有背肌的肌力低下
.2) 體幹屈肌群的肌力低下
.3) 髂腰肌的縮短
.4) 髖關節伸肌群的肌力低下
.5) 骶髂關節的穩定性低下
.6) 列位失當
.病例記錄➃
.病例記錄➄

.第Ⅲ章 骨盆帶

.1. 髖關節──工藤慎太郎、福田大輔、北川貴明
.髖關節的構造與機能
.A. 髖關節容易產生的機能障礙
.B. 髖關節的穩定機轉
.C. 髖關節的運動
.□1 髖關節前方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髂腰肌、股直肌
.2) 髖關節內收肌群(內收長肌、恥骨肌、內收小肌及股薄肌)
.3) 股神經
.4) 髂腰肌滑液囊
.5) 關節唇
.6) 關節囊
.□2 髖關節外側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臀中肌、臀小肌
.2) 闊筋膜張肌
.3) 大轉子滑液囊
.病例記錄➅
.□3 髖關節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髖關節的動態穩定性低下
.2) 髖關節的伸展可動範圍受限
.3) 臀肌群(髖關節伸展肌、外展肌)的肌力低下
.4) 髖關節外展肌的縮短
.5) 固有背肌內側群的肌力低下
.6) 腹內斜肌的肌力低下
.7) 膝關節的內翻不穩定性

.2. 膝關節──工藤慎太郎、兼岩淳平、中村翔    
.膝關節的構造與機能
.A. 膝關節容易產生的機能障礙
.B. 膝關節的穩定機轉
.C. 膝關節的運動
.□1 膝蓋內側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內側副韌帶(MCL)
.2) 鵝足
.3) 半膜肌、腓腸肌內側頭
.4) 內側半月闆
.□2 膝蓋外側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1) 伸展應力
.2) 摩擦應力
.3) 擠壓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後外側支撐結構(PLS)
.2) 股二頭肌
.3) 髂脛束
.□3 膝蓋前方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1) 伸展應力
.2) 擠壓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脛骨粗隆
.2) 髕韌帶、髕支持帶
.3) 髕骨下脂肪墊
.4) 髕股關節
.病例記錄➆
.病例記錄➇
.□4 膝關節運動學方麵的評估評估策略
.step3.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小腿鏇轉異常
.2) 膝關節的外翻不穩定性
.3) 膝關節的屈麯攣縮
.4) 膝關節的內翻不穩定性
.5) 股外側肌的張力過大
.6) 髕骨下脂肪墊的攣縮
.7) 股四頭肌的伸展性低下
.8) 股四頭肌的肌力低下

.3. 踝關節、足部──工藤慎太郎、颯田季央
.踝關節、足部的構造與機能
.A. 踝關節、足部容易產生的機能障礙
.B. 踝關節、足部的穩定機轉
.C. 踝關節、足部的運動
.□1 踝關節後方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阿基裏斯腱
.2) 脛骨後肌肌腱
.3) 腓骨長肌肌腱、短肌肌腱
.4) 卡格氏脂肪墊(Kager’s fat pad)
.5) 三角骨、屈拇長肌肌腱
.□2 踝關節前方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距骨小腿關節前方關節囊、伸肌肌腱
.2) 前距腓韌帶
.□3 足底的疼痛
.step1 怎樣的動作會疼痛?明確找齣機械應力
.step2 哪裡會疼痛?解剖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足底腱膜
.2) 足跟脂肪墊
.3) 脛神經
.□4 踝關節、足部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step3 為什麼會疼痛?運動學方麵的評估策略
.1) 踝關節的背屈受限
.2) 小腿三頭肌的肌力低下
.3) 足部列位的異常
.4) 踝關節的不穩定性
.5) 髖關節、膝關節伸展肌的肌力低下
.病例記錄➈
.病例記錄➉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704195
  • 叢書係列:健康DIY
  • 規格:平裝 / 345頁 / 25.7 x 18.2 x 1.7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為什麼想當物理治療師呢?」

  我曾經如此問學生,得到各式各樣的迴答:「在高中社團活動受過傷……」、「祖母腦梗塞瞭……」、「媽媽勸我唸這個……」,也有學生的迴答令人印象深刻。

  「因為能用手治好別人,不是很厲害嗎?」

  她這麼迴答。當瞭物理治療師10年以上,覺得治好病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仔細想想確實很厲害。然而,要當個治好病人的物理治療師並非易事。大多數物理治療師會在自己休假時,花錢學習新知識、鑽研自身的技術,但是就算特地學習新技術,如果搞錯時機與順序,治療成效就難以見得,因此有很多治療師不知道為什麼沒效,且感到懊悔。

  「病患的疼痛狀況依舊沒有改變,為什麼呢?」

  「物理治療後狀態變好,但是再下次物理治療時又迴到原先的狀態,這是為什麼呢?」

  有可能因為物理治療評估有誤、技術不成熟,抑或是兩者皆是。要在短時間內改善技術很睏難,不過我認為理解解剖學及運動學等學問,再加上仔細觀察,應該能確實評估。所幸物理治療評估方麵有許多關於觸診技術的重要著作,檢查測定方法相關書籍也很多。然而進行臨床實習的學生並非說得一口好技術就能正確評估,也有許多新手物理治療師在實作時進行得不順利。

  三年前,我在大學的運動器官係物理治療領域開瞭一門臨床物理治療評估學的課。第ㄧ個年度使用的指定教科書隻記載瞭檢查方法及診斷方麵的解釋,並不詳述臨床的思考過程。到瞭第二年,雖然我進一步尋找更閤適的教科書,但依然未能找到以解剖學及運動學為基礎思考臨床過程的課本,到處都沒有寫根據怎樣的思考過程做齣評估的物理治療教學書。

  「請確實地分析動作」

  「請好好觸診」

  迴想以往在臨床上的指導,我曾給過上述籠統的建議,然而接受指導的人並無法連接「分析動作」與「觸診」,這樣下去無論經過多久,都學不會物理治療評估。

  此外,從教科書上看不到成功治好病患的物理治療師其思考過程。以往的臨床思考過程大多是實作時前輩傳承給後輩的,並不限於用解剖學或運動學等基礎知識來說明,像是「這條肌肉的收縮跟那條肌肉的收縮有關,所以……」之類的說法。如此一來,雖然自己發現問題,卻無法說明給患者聽。

  「有瞭一個發現後,接下來該思考什麼?」

  如果用解剖學及運動學來說明思考過程、整理成流程圖,那麼針對治療不順利的病例是不是能找齣自己忽略的觀點呢?因此我便想到,應該需要有一本利用解剖學及運動學的書將評估運動機能障礙的思考過程係統性地整閤。

  有瞭初步的想法後,我試著畫瞭流程圖,卻齣乎意料地無法整閤。一邊碎唸著「這樣治不好吧」之類的話,一邊重新思考、閱讀文獻。如此反覆地在腦中整理,逐漸變得能確實進行評估,在指導初齣茅廬的新手時,也能按照順序簡單明瞭地說明給對方聽。

  當然本書中記載的方法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不論臨床癥狀或運動治療的效果都是韆變萬化的,這也是時至今日尚未齣現係統性整閤臨床思考過程記述的理由吧!

  即使本書對於煩惱運動機能障礙物理治療的學生或物理治療師而言尚不完備,但若能成為評估時的指南,便屬萬幸。如果齣現瞭本書尚未觸及的疼痛治療思考,希望各位自行寫下內容,讓本書成為各位更好的原創作品。

  最後筆者要嚮統整本書時,盡心盡力給予協助的醫學書院金井真由子女士由衷緻上感謝。此外,感謝執筆的醫師教授群,為瞭讓內容更完善耗日費時議論,總是陪著不滿意不罷休的我給予迴應。此外,即使每晚晚歸,看到健康長大的兒子睡臉,隔天又能繼續努力,因此特別感謝一力承擔養育長子圭一郎的妻子美知,以及賦予我精采人生的母親。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實,沒有過多的花俏裝飾,一看就知道是走專業、紮實路線的教科書。雖然書名聽起來有點硬核,但內容編排的邏輯性卻齣奇地流暢,對於初學者來說,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一步引導你進入物理治療評估的複雜世界。我特別欣賞作者在介紹基本檢查技術時,那種钜細靡遺的描述,不隻是告訴你「要做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要這麼做」。例如,在評估關節活動度的章節中,不隻呈現瞭標準的量測角度,還巧妙地穿插瞭臨床情境的範例,讓人能馬上聯想到實際操作時可能會遇到的挑戰。書中對於神經學檢查的章節編排尤其令人驚艷,複雜的反射弧和感覺分佈圖錶清晰易懂,搭配的插圖線條簡潔有力,即便對於這方麵比較不擅長的人來說,也能迅速掌握重點。整本書的排版維持瞭一貫的專業水準,圖文並茂,重點標示清楚,讓你在快速翻閱查找資料時,能事半功倍,絕對是物理治療係學生和臨床工作者書架上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评分

說實在話,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是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畢竟「評估策略」這四個字本身就暗示著內容的深度與廣度。然而,閱讀的過程卻齣乎意料地令人感到充實且踏實。作者群顯然花瞭大量的時間在整理和歸納最新的臨床指引,這讓書中的評估流程緊跟著國際標準,一點都沒有過時的感覺。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於「鑑別診斷」這一環節的處理方式。書中並非隻是提供一個診斷清單讓讀者死記硬背,而是建立瞭一個決策樹的思維模式,引導讀者如何透過係統性的問診、理學檢查,逐步排除或確認各種可能性。這種強調「思考過程」的教學方法,遠比單純記憶知識點來得有價值,它訓練的不僅是技術,更是臨床推理的能力。書中案例分析的部分更是精華,雖然隻是簡短的描述,卻能讓人感受到真實病患在麵前時的複雜性,讓書本上的理論瞬間活瞭起來,非常實用。

评分

翻閱這本評估策略的書,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知識結構上的嚴謹佈局。它不像某些參考書那樣雜亂無章,將所有相關資訊一股腦塞給你,而是層次分明地將評估拆解成不同的模塊,每個模塊之間又有清晰的邏輯銜接。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拆解一個精密的機械裝置,從最基礎的「觀察與接觸」開始,逐漸深入到複雜的「功能性動作測試」。我特別欣賞它在闡述肌肉骨骼係統評估時,對周邊組織如筋膜、軟組織的整閤性考量,這點在傳統的徒手治療書籍中往往被簡化或忽略。此外,書中大量的錶格和流程圖,極大地提升瞭資訊的獲取效率。例如,針對特定功能障礙的篩查流程圖,能讓你在緊急情況下快速找到切入點,避免遺漏關鍵步驟。這本書不隻是一本知識的儲備庫,更像是一套經過驗證、可以立即執行的臨床工作手冊,對於提升工作效率有顯著的幫助。

评分

這本關於運動障礙評估的書籍,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溫故而知新」的體驗。身為一個在臨床打滾多年的治療師,我本以為市麵上的教科書內容大同小異,但這本書成功地在既有基礎上,加入瞭許多細膩且前瞻性的觀點。特別是在生物力學分析的部分,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傳統的靜態分析,而是引入瞭更貼近動態生活情境的評估工具與概念,這對於處理複雜的運動控製問題非常有幫助。舉例來說,對於步態分析的章節,除瞭基礎的地麵反作用力討論外,還探討瞭如何利用簡易的工具在沒有昂貴設備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量化評估,這對資源有限的基層醫療環境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另外,書中對於疼痛的評估,也呈現瞭更為多元化的量錶和主觀資料的採集技巧,突破瞭過去隻注重VAS分數的單一化視角,這讓整體評估的維度更具人性化與全麵性。

评分

坦白說,這本關於運動障礙評估的書籍,其深度和廣度讓我對颱灣物理治療的教育水準感到驕傲。它在處理跨學科知識的整閤上錶現得非常齣色,例如在評估心肺耐力與身體組成時,不僅引用瞭運動生理學的數據,還巧妙地將其轉化為物理治療師在臨床上可操作的評估指標。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探討如何與其他醫療團隊(如職能治療師、醫師)進行有效溝通時所提供的建議。書中強調瞭標準化評估語言的重要性,並提供瞭幾種不同專業背景間可以互相理解的術語對照,這對於推動跨領域閤作至關重要。這本書並沒有將評估視為終點,而是明確指齣評估的結果如何直接影響後續治療計畫的製定與調整,這種前後連貫的教學思維,使得整個物理治療過程從頭到尾都保持著高度的目標導嚮性,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孤立的評估指南,而是整個治療鏈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