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本質

設計的本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中一雄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设计原则
  • 用户体验
  • 创新
  • 问题解决
  • 设计方法论
  • 人机交互
  • 视觉设计
  • 产品设计
  • 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過26個精采案例,認識全球最大設計公司的「設計經營」心法和社會使命
GK Design CEO田中一雄現身說法「何謂二十一世紀的設計」
運用「設計思考」,你也能成為開創嶄新明日的設計師
 
  ●什麼是二十一世紀的設計?與既定認知的「形」與「色」的設計有何不同?
  ●什麼是「設計思考」?什麼是「設計經營」?這些概念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幫助?
  ●設計不斷地擴大範圍,二十一世紀的設計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設計是愛的表現;物中有心,GK Design秉持的創社理念。
  ●時代的洪流中再次走向社會的設計,為解決地球問題而生,邁向未來的設計。
 
  設計在當代的變革|正確認識今日的設計
  設計發展至今,已經無法以「形」與「色」來概括,二十一世紀的設計,已經從「物件設計」(d)轉換到「事件設計」(D)。隨著設計的對象、過程、主題與關係的擴大,產生了新的概念,衍生出新的詞彙,如「服務設計」、「設計工學」、「設計思考」、「設計經營」等嶄新的概念逐漸被導入企業的文化之中。
 
  當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更是為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過往只停留在草圖的超前概念,如今已經一一實踐。二十一世紀的設計,可說是無所不在,設計不再是為物件打造流麗的外形與色彩;設計可以是服務,可以是體驗,可以是流程,可以是解決社會問題。
 
  田中一雄歸納出當代設計必備的五種能力,提供給想要瞭解今日設計的讀者參考、學習。這五種能力,分別為:
  ■觀察能力
  ■發現問題的能力
  ■發想能力
  ■視覺化能力
  ■造形能力
 
  前四種能力屬於設計思考領域,第五種則是當今最容易被忽視的造形設計領域,儘管設計的範圍不停地擴大,卻不應斷絕過往累積的價值,「d」與「D」非但兼存並立,更要做通盤的思考,才能開創既迎向時代,又符合心靈需求的設計價值。
 
  在設計的時代,設計的能力並不專屬於設計師,一般大眾也應具備有設計能力,特別是屬於「設計思考」領域的四種能力,學習如何運用設計能力解決問題,
 
  當代工業社會中的良心──GK Design
  一提到GK,熟悉日本(文化)的朋友,可能會馬上在腦海裡浮現「龜甲萬桌上醬油瓶」以及「成田機場快線列車」,這也說明了GK設計的無所不包。GK Design的名稱來自於小池岩太郎大學時發起的設計團體,「小池組」。小池堅信設計為愛的表現,並為GK奠定了初衷:「為了更美好的社會設計」。創始人榮久庵憲司在目睹了大戰過後物資的匱乏,提出了「物中有心」的概念,以物件創造一切生活的道具思維,內化為GK的核心思想。為了社會,為了眾人,希望透過設計創造更好的生活。
 
  從創社開始,GK即以改變社會為目標,並且與世界設計圈有著緊密的交流,吸收分享彼此的概念,以及對設計懷抱的理想。現階段的GK以「追求本質價值」的設計為依歸,除了經濟價值之外,更重視以設計創造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GK能發展成世界最大的設計公司,除了秉持高尚的理念之餘,在公司的經營維繫上,也有獨到之處,CEO田中一雄現身說法,分享了GK的組織創造力,以及追求本質價值時的五種觀點,十分值得借鏡,思考。五種觀點分別為:
 
  ■歸零思考
  ■以人為本
  ■傳遞意念
  ■創造故事
  ■改變社會
 
  田中先生特別以GK的26個精采個案,詮釋追求「本質價值」的設計,分別具備何種觀點。在這些案例中,GK並未劃地自限,而是不斷開拓設計的領域;一再開創設計的價值。同時也是GK結合「運動、學術與事業」的絕佳展現。
 
  邁向未來的設計|以心連結科技、事件與物件
  社會設計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題,是設計價值展現的最佳例證。未來的設計,將會以改善人類生活為目標,特別是人類生存環境遭逢劇變後,例如日本發生的三一一地震。早在二十世紀中,即有呼籲愛惜地球資源,減少浪費的改革聲浪,知名的綠色設計催生者帕帕納克曾說:「設計的力量不應該發揮在刺激有錢人的消費,而應該為社會貢獻睿智。」
 
  GK設計集團秉持著榮久庵憲司的「物中有心」概念,在「社會設計」概念出現之前,早已投入攸關社會福祉的設計工作,持續地對社會提出倡議。未來,更以追求「本質的設計」為目標,以設計創生的價值,達成包含聯合國永續經營目標等,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在數位時代裡,依靠嶄新的科技和創新的概念,呈現的「服務」和「體驗」獲得大眾的喜愛和關注。當代的設計轉而強調事件的同時,卻忽略了「物件」價值對於人的重要性;以科技擘畫未來的藍圖之時,更應該考慮心靈的感受。能在心靈、物件、事件與科技間具備通盤考量後產生的設計,才能邁向未來,才是設計的本質。
 
本書特色
 
  由榮久庵憲司和小池岩太郎所創立的設計組織「小池組」說起, GK設計集團CEO田中一雄先生細數GK歷來發展,從「醬油瓶到新幹線」無所不包的設計產品,GK始終遵循兩位創辦人的核心理念:「心」與「愛」。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後,更是將此信念實踐於社會設計當中,真正的以設計打造更美好的社會。回望過去以外,田中一雄也展望設計未來的發展,大寫的D,除了涵蓋層面更廣之外,最終將要去化自我,將設計自然地融入在「社會」之中。設計=社會。好社會,將由好設計打造而成。
 
名人推薦
 
  推薦序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教授/系所創辦人|官政能
  仁寶電腦資深副總|陳禧冠
  社計事務所創辦人/《美學CEO》作者|吳漢中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桔禾創意創意總監|張漢寧
  
  推薦人
  社會學家、作家|李明璁
  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名譽教授|林磐聳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
  編輯創意人|黃威融
  IF OFFICE 創辦人|馮宇
  台灣設計聯盟理事長|楊佳璋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副教授|鄭陸霖
  水越設計/都市酵母 總管|agua
 
好評推薦  
 
  「鄭重向專業經理人推薦《設計的本質》,有助於認識設計的方法、思考與案例,如何借重發揮商業與社會影響力。推薦設計師閱讀,在練就T型人的設計核心設計能力外,還可以如何延伸專業的觸角。」──吳漢中(社計事務所創辦人)
 
  「一路累積至今對造形之美的堅持講究、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創新思考,以及為人們帶來喜悅和安寧的心理因素。設計是這一切的總和。我認為這才是『設計的本質』。」──田中一雄
 
  如果人們能從各式的連結和意會中,發現設計創造的多樣性意義,那就不難理解──設計,仍向流變與差異的世間人,追問著它當有、未有的新興契機! ──官政能(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教授/系所創辦人)
 
  在《設計的本質》中,便有許多非常豐富的例子,從問題的三六〇度去理解:如何以設計思考為工具的各式解決方法。──陳禧冠(仁寶電腦 資深副總經理)
 
  最重要的就是找回用設計改變社會的初心。設計不只做為一門專業,更是一門運動與倡議,設計的本質就是「社計」,有社會影響力的設計。──吳漢中(社計事務所創辦人/《美學CEO》作者)
 
  田中先生一直推動日本產業將設計融入企業精神,而不只是一項技能,設計不再只是開發一個美的物件,更是能夠驅動企業整體流程的思維。──張漢寧(中華民國工藝協會理事長/桔禾創意創意總監)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设计的本质”的书籍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书名: --- 《光影炼金术:现代摄影的视觉叙事与技术革新》 本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已成为我们理解世界、表达情感和建构记忆的核心媒介。《光影炼金术》深入剖析了摄影艺术如何从简单的记录工具演变为复杂的视觉语言体系。本书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手册,而是一场关于光、时间与人性的哲学思辨之旅,旨在揭示当代摄影实践背出的深层结构、美学原则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第一部分:光影的语言:从暗箱到数字传感器 本书开篇追溯了摄影技术自诞生之初的演变历程,但重点着眼于技术革新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观看”方式。我们探讨了湿版火棉胶、干板、胶卷到CCD/CMOS传感器的每一次飞跃,并非仅仅罗列时间点,而是分析技术门槛的降低或提升如何解放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并催生了新的审美范式。 例如,当我们谈论早期摄影时,我们会深入分析长曝光如何迫使主体进入一种近乎雕塑的静止状态,这种限制性本身如何定义了维多利亚时代肖像的庄严肃穆感。进入到彩色摄影和数码时代的转变,则标志着“瞬间性”的极致追求与“可修改性”的无限可能。我们审视了“像素的密度”与“颗粒的质感”在构建视觉真实性时所扮演的截然不同的角色。 核心章节将重点解析“曝光三角”在当代语境下的弹性。快门速度不仅仅是控制运动模糊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时间尺度的叙事手段——是凝固的永恒,还是流动的记忆?光圈的运用,不再是简单的景深控制,而是如何通过焦外成像(Bokeh)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实现视觉上的“聚焦”与“虚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部分:构图的深度:超越三分法的美学结构 构图是视觉叙事的骨架。《光影炼金术》摒弃了初级教程中僵化的几何规则,转而探讨经典艺术理论(如黄金分割、平衡与对角线)如何在二维平面上构建三维空间的幻觉和情感张力。 本书详细考察了“负空间”(Negative Space)的运用。负空间并非“无”,而是引导观看、赋予主体呼吸感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的宏大景观与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的街头抓拍,我们揭示了如何在拥挤的画面中创造秩序,以及如何在空旷的场景中暗示缺失或存在。 叙事性构图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分析了“视线引导线”(Leading Lines)如何被用于构建复杂的情节路径,引导观众的目光沿着故事的脉络前进。更重要的是,我们讨论了“框架内的框架”(Framing within the Frame)——如何利用环境元素(如门洞、窗户、树枝)为人造或自然的场景增加层次感和窥视感,增强作品的沉浸体验。 第三部分:光线的哲学:自然光与人工光的形而上学 光线是摄影的原材料,本书将其视为一种具有情感属性的实体。我们深入研究了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光如何赋予场景截然不同的情绪色彩:清晨的“蓝调时刻”所蕴含的忧郁与新生,正午阳光下锐利阴影所展现的残酷真实,以及傍晚“黄金时刻”的温暖与怀旧。 在人工布光方面,本书区分了传统影室布光(如伦勃朗光、蝴蝶光)与现代创意照明。我们探讨了LED光源的色温控制、柔光与硬光对纹理的强调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色彩理论(如互补色和类比色)来构建画面的情感基调。 一个重要章节聚焦于“人造光下的真实性”——探讨闪光灯的直接性如何打破环境的自然和谐,创造出一种刻意的、戏剧性的视觉效果,以及这种“非自然”的照明如何被用来揭示主体隐藏的内在状态。 第四部分:纪实与建构:图像的伦理边界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从暗房的局部加光减影到数字后期的图层合成)的普及,图像的“真实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光影炼金术》严肃探讨了摄影伦理学。 我们审视了纪实摄影的困境:如何在保持报道完整性的同时,通过精湛的构图和时机选择来强化叙事力量?我们对比了“纯粹记录”与“编辑性增强”之间的灰色地带。在艺术摄影领域,本书详细分析了数字合成(Compositing)如何构建全新的超现实世界。这些合成作品并非逃避现实,而是通过拼贴不同现实的碎片,来探讨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景观。 第五部分:图像的“生命周期”与后制语境 最终,本书关注图像的“生命周期”——从按下快门到最终呈现给观众的过程。我们探讨了色彩管理、打印介质(从粗糙的纤维纸到光滑的树脂涂层纸)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作品的最终观感。 在数字化时代,屏幕的亮度和色域限制了我们对色彩的感知。本书将分析如何根据不同的观看平台(印刷品、网站、社交媒体)来调整和优化图像的呈现方式,确保创作者的意图在各种介质中都能得到最有效的传达。 《光影炼金术》是献给所有对视觉艺术抱有深刻好奇心的人的指南。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看,而是要学习如何解析图像,理解光线背后的物理定律、美学选择和人性表达,从而真正掌握用光与影讲述故事的艺术。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田中一雄
 
  GK設計董事長兼總經理CEO,前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理事長。日本設計振興會優良設計會士,國際工業設計協會區域顧問,德國紅點設計大使。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東京。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美術研究科設計專攻碩士,一九八三年進入株式會社GK工業設計研究所。二〇〇五年日本國際博覽協會「愛・地球博覽會」標誌、裝置總監。二〇〇七至二〇一一年,出任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理事。二〇一六年,出任台灣設計研究院國際設計顧問。二〇一七年,出任經濟產業省、特許廳「思考產業競爭力與設計研究會」委員,擬定《「設計經營」宣言》核心成員。
 
譯者簡介
 
詹慕如
 
  自由口筆譯工作者。譯有多部文學小說、人文作品,並從事各領域之同步、逐步口譯。
  臉書專頁:譯窩豐 www.facebook.com/interjptw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設計在人間 
◎官政能(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教授/系所創辦人)
推薦序二 如何以設計思考為工具──序田中一雄《設計的本質》
◎陳禧冠(仁寶電腦 資深副總經理)
推薦序三 《設計的本質》推薦序──找回用設計改變社會的初衷
◎吳漢中(設計事務所創辦人/《美學CEO》作者)
推薦序四 思考屬於台灣的《「設計經營」宣言》
◎張漢寧(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桔禾創意創意總監)
前言
 
第一章 何謂現今的設計
一 日本對設計的認知
何謂設計
日本的「意匠」與中國的「設計」
從「物件」到「事件」的價值轉換?
被忽略的「物件設計」
二 逐漸擴大的設計
設計包含的四種觀點
①對象的擴大/從有形到無形
②過程的擴大/發想手法與經營的連結
③主題的擴大/追求「正確的設計」」
④關係的擴大/順應數位社會而生的設計
邁向未來的設計
「d」與「D」的設計
三 「設計思考」與「設計經營」
設計在經營中的角色
何謂設計能力
何謂設計思考
「設計經營」所要求的組織建構和價值判斷
 
第二章 設計的目標
一 設計的系譜
設計改變社會
工業革命與人性的復權
以「整體生活」為對象的現代設計
歐洲設計具備的社會性
為生活風景帶來夢想的美國設計
二 世界的目標
再次走向社會的設計
解決地球問題的手法
設計是愛的表現
 
第三章 設計的社會使命
一 從道具到本質價值
美的民主化
「物中有心」
為了「更好的社會」而設計
Designing Essential Values
存在於高次元的本質價值
二 GK的組織創造力
扮演引擎的「運動、事業、學術」
組織的整合性
有機的網路
創造發想的機制
設計創造的三種價值
 
第四章 創造本質價值的五個觀點
一 歸零思考
打造原型
創造象徵
化意義為形體
二 以人為本
站在使用者立場思考
從行動開始思考
三 傳遞意念
灌注靈魂
發揚品牌精神
四 創造故事
生成事件
傳遞訊息
五 改變社會
思考社會課題
改變城市
 
第五章 設計該走向何處
以社會性作為前提
設計出整合性
硬體的復權
前往「心」的時代
後奇點社會該具備的能力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49672
  • 叢書系列:設計思考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設計的本質》推薦序──找回用設計改變社會的初衷
吳漢中(社計事務所創辦人/《美學CEO》作者)
 
  面對劇烈變動世界,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事物的本質,找回行動的初心,萬物是如此,設計也是如此。設計的本質是什麼?不只是造形風格與美感,面對一個不斷無限延伸與開展的設計議題,找回設計改變社會的「愛」,發現物中有「心」的理念,這就是日本最大設計顧問公司GK的設計思考,也是田中一雄一脈相傳自創辦人小池岩太郎與榮久庵憲司的設計哲學。
 
  設計在每個時代都有其命題與挑戰,從一九二〇年代迄九〇年代,基本上不脫離於物件的思考,即便維克多・帕帕納克(Victor Papanek)在一九七〇年代有社會設計的倡議,但基本上難敵傳統關注於造形、功能或是帶有些許情感的研究。
 
  但過去這二十年來,設計的定義,開始有了設計史上最重要的突破與開放,突破在於設計進入許多商業與公共領域成為顯學,也因此開放設計領域的話語權。這個轉變,包括從蘋果公司開啟的商業模式創新,還有 IDEO的設計思考,讓設計成為企業設計與組織創新變革的動力,還有因疫情更被重視的「社會設計」,以及台灣正在開啟公部門設計運動的「公共設計」。
 
  設計開始成為非傳統設計的顯學,當設計領域開始無限擴張與跨界合作時,設計師與社會各界又該怎麼思考這議題?除了歐洲的「設計力創新(design-driven innovation)」與美式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外,最接近台灣國情的日本,又是如何思考最近這二十年的轉變?
 
  田中一雄此書《設計的本質》,回答了這個重要的專業與哲學命題。最珍貴的地方,則是這二十年也正好是田中先生專業最成熟階段,用其最巔峰的專業思慮與觀察,有系統條理地,以帶有日本與GK哲學,回答日本是如何思考這個設計的轉變,以及如何思考未來最核心的設計議題。
 
  整本書清楚梳理了設計的各個層次,從「物件」到「事件」,從「設計經營」到「社會設計」,以日本社會情境與商業環境,對於設計定義的重新詮釋。更珍貴的是,提出一套「GK思想」,構成「追求本質的設計 ( Designing for Essential Values) 」,延伸出GK本質價值的五個觀點,包括「從零思考」、「以人為本」、「傳遞意念」、「創造故事」與「改變社會」,並且以GK最經典的案例詳細詮釋。
 
  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除了GK方法的公開外,更重要的是GK思考哲學。在近二十年設計最繁盛時期,這本書跟上世界的脈動外,更提出一套日本的設計哲學,從自身文化社會脈絡中建構出一套設計的哲學,則是更值得借鏡的地方。
 
  在東、西不同時代的設計思潮下,從最早包浩斯的運動到近代設計思考的創新,田中這本書有世界觀,還有更重要的日本觀點,田中回顧了GK創辦人小池最早「設計就是思考」的哲學,「設計是愛」,榮久庵談的「物中有心」,以及「物件民主化」,設計對於GK而言,不只是事業,而是一門運動,更是一門研究,不只創造經濟價值,還有文化與社會價值。
 
  這本書,在專業上有高度共鳴的議題,在於「設計經營」中要求的組織建構與有機網絡的議題。這幾年在推動重要公共設計變革與大型博覽會時,最重要的設計工作,就是在推動設計之前,先設計導入機制,建立共同的願景與目標,逐步以設計落實,並在過程中建立支持設計的組織文化。
 
  在理念上有深刻共感的,在於設計的本質,最重要的就是找回用設計改變社會的初心。設計不只做為一門專業,更是一門運動與倡議,設計的本質就是「社計」,有社會影響力的設計,也是我投入許多重要公共設計運動的理念。
 
  鄭重向專業經理人推薦《設計的本質》,有助於認識設計的方法、思考與案例,如何借重發揮商業與社會影響力。推薦設計師閱讀,在練就T型人的設計核心設計能力外,還可以如何延伸專業的觸角。更重要的,要學習的不只是GK的思考的方法,還有對於設計本質與價值明心見性般的領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剛啃完一本關於**台灣在地小吃歷史與文化脈絡**的專著,那本書的深度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不是那種走馬看花的「台灣美食地圖」,而是從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戰後經濟起飛,一步步追溯像是蚵仔煎、滷肉飯這些國民美食是如何在特定社會背景下演變出來的。作者花了好大力氣去翻閱早期的報紙、地方志,甚至訪談了幾代傳承下來的老師傅,挖掘出許多已經快要失傳的食材處理方式或是獨門醬料的秘方。比方說,書裡詳細剖析了為什麼南部的小吃口味偏甜,北部則偏鹹,這背後其實牽涉到當地的水質、物產以及移民文化差異。你看,這種將「吃」提升到「文化研究」層次的書,才是真正的有料。它裡面的考證非常嚴謹,每一個論點都有資料佐證,讀起來非常過癮,讓人對眼前一盤簡單的小吃,產生全新的敬畏感。這跟探討抽象的「設計」概念,感覺是南轅北轍。我追求的是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歷史的厚重感,而不是那些漂浮在空中的理論。讀完這本,下次去夜市,我會帶著一種朝聖的心情去品嚐,每一口都彷彿在跟歷史對話。

评分

近期讓我眼睛一亮的,是一本關於**自然科學與生態保育,特別是關於台灣特有種鳥類的圖鑑與觀察筆記**。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個資深鳥友,他的文字非常細膩,描述的不是鳥類學上的冰冷數據,而是觀察這些生物在不同季節、不同棲地展現出的行為模式。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寫如何「安靜地等待」,如何解讀鳥類叫聲中的不同含義,以及在哪些光線條件下,才能捕捉到它們羽毛上最細微的光澤變化。更棒的是,書裡還附上了作者親手繪製的精細插圖,那些線條的精準度簡直令人驚嘆,比照片更有神韻。整本書散發著一種對自然的謙卑與敬畏,強調人類只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我們應當學習觀察而非干預。這種從宏觀自然法則中尋求秩序與美的視角,與探討人造物體「設計」的哲學基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我更傾向於從這種有機的、生長的秩序中,汲取對世界的理解。

评分

說到最近買的書,有一本我超級推薦,是**關於台灣早期電影配樂與聲音設計的口述歷史**。這本書蒐集了許多資深配樂師、錄音師和剪接師的訪談,記錄了在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他們如何靠著極少的設備和無窮的創意,去營造出電影裡的氛圍。書裡描述了很多「野路子」的技巧,像是為了模擬槍聲,他們會用特定的木板敲擊地板;為了營造異國情調,他們會把樂器聲音用土法煉鋼的方式扭曲變形。作者的文字充滿了對那個黃金年代的懷舊與敬意,但又非常客觀地記錄了技術上的挑戰與突破。閱讀的過程就像在聽一場場精彩的技術研討會,充滿了「How-to」的實用智慧,但重點是放在「人」如何克服工具的限制。這本書的價值在於保存了這些第一手的聲音記憶,對於研究影視製作發展史來說,是無價之寶。這和探討「設計原理」那種偏向靜態、形式分析的書,簡直是天差地別,前者充滿了生命力的動態張力。

评分

我最近的心頭好是一本非常專注於**當代文學評論,特別是關於魔幻寫實與本土意識的交織**的作品。這本書的作者文筆犀利,邏輯結構更是像精密的手術刀一樣,把幾位重要作家的作品進行了層層剝開式的解析。他不是在讚美或批評,而是在探討,在台灣這樣一個複雜、多重殖民歷史疊加的土地上,作家如何運用「魔幻寫實」的手法,來處理那些難以言喻的政治創傷和身份認同的焦慮。書中對一些經典段落的解讀,簡直是點石成金,讓我對以前讀過的小說產生了煥然一新的認識。例如,他分析某位作家如何將神話元素融入日常場景,其實是在影射某段被噤聲的歷史記憶,這種解讀的深度遠超一般文學賞析。閱讀的過程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因為裡面充滿了哲學思辨和文學理論的碰撞,但一旦進入他的思路,那種思維被拓展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這完全是「知性」的饗宴,跟強調視覺、物件本質的「設計」書籍,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心智路徑,我更享受這種純粹的思辨樂趣。

评分

哎哟,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叫《設計的本質》的書,雖然書名聽起來很高深,但老實講,我個人是比較偏愛那種能讓人會心一笑,或者看完後能馬上套用到生活裡的小撇步啦。像我最近迷上一本講**老屋翻新與歷史建築修復**的書,那本書真的超讚的,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口吻,帶我們走進一棟棟充滿故事的老房子,從樑柱的結構、採光的設計,到如何巧妙地保留舊時代的痕跡,同時植入現代生活的便利性。他不是那種空泛地談什麼「空間美學」,而是鉅細靡遺地分析,為什麼這塊磚頭當初會用這種方式砌,以及現在怎麼用不破壞結構的前提下,讓它重新煥發生機。書裡放了很多對比圖,一邊是斑駁褪色的牆面,一邊是修復後溫暖的木質調,光是看圖就覺得很有成就感。而且作者還會分享很多跟工班師傅溝通的趣事,像是那些術語怎麼翻譯成白話文,免得我們這些門外漢被唬得一愣一愣的。讀完會讓人忍不住想,我家那間有點老舊的公寓,是不是也能這樣改造一下,讓它更有溫度呢?那本書的重點完全放在「實踐」和「情感連結」上,跟那本《設計的本質》聽起來感覺完全是兩個世界的東西,我比較喜歡這種貼近生活的觸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