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色辭典:一次掌握色彩流行史、設計代表作、配色靈感,打造出最吸睛與富品味的美感色彩(二版)

百年色辭典:一次掌握色彩流行史、設計代表作、配色靈感,打造出最吸睛與富品味的美感色彩(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蒂・葛林伍德
图书标签:
  • 色彩
  • 配色
  • 设计
  • 流行史
  • 美学
  • 色彩心理学
  • 视觉传达
  • 室内设计
  • 时尚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獻給平面設計、網頁設計、插畫、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工作者,與顏色愛好者的絕佳參考圖典。
  100幅作品的配色解析,提供RGB與CMYK色值,滿足參考需求。

  這是一本滿足設計工作者專業需求的色彩靈感書,更是吸引色彩愛好者的20世紀視覺之旅。

  作者以每十年為單位,簡要述說二十世紀的色彩演進,讓我們透視色彩的文化內涵、觀測流行的配色:首先登場的是新藝術的自然色調,接下來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盛行的「愛國風」用色,1960年代出現了繽紛的七彩色調,而霓虹燈似的色彩,更是龐克族用來展現身分認同的方式……

  書中收錄100幅經典圖像,是作者由插畫、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織品設計等領域,精選之代表作。每張原作皆搭配新設定的配色表,示範改變主色後的不同效果。隨附RGB與CMYK參考值,可供電腦螢幕或紙本印刷忠實重現,是平面設計、插畫或時裝到室內設計的視覺藝術工作者絕佳參考。

  這本新書讓我們看到,配色就像流行一樣,會周期性地出現--FastcoDesign
2024/2025 年度 精选图册与设计理论著作导览 本导览旨在向您介绍当前市场上广受好评,并在设计、艺术、历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几部重点出版物。这些书籍涵盖了从纯艺术理论到实用技术手册,再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度剖析,旨在拓宽读者的知识视野,提升专业技能。 --- 一、 视觉艺术理论与感知科学专著: 《光影的叙事结构:从文艺复兴到数字时代的视觉构图原理》 作者: 亚历山大·福斯特 (Alexander Foster) 出版社: 蓝晶石出版 (Lapis Lazuli Press) 页数: 580 页 装帧: 硬壳精装,附赠多幅高精度对开印刷图版 内容概要: 这部鸿篇巨制深入探讨了视觉艺术中“构图”这一核心概念的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科学依据。福斯特教授挑战了传统上将构图视为僵化规则的观点,而是将其解构为一个动态的、受时代思潮和技术进步驱动的叙事工具。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古典基础与视觉物理学。 详细分析了黄金比例、三分法、对角线引导等古典构图法则的起源,并结合当代神经美学研究,阐释人眼对特定空间结构的生理偏好。其中对透视法从布鲁内莱斯基到阿尔伯蒂的理论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并配有大量文艺复兴大师作品的剖析图。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解构与重塑。 重点考察了印象派、立体派如何打破既有的空间秩序,以及包豪斯、构成主义如何将功能性和抽象几何引入构图的核心。作者引入了“信息密度”的概念,用以衡量不同时期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组织效率。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与交互界面。 这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部分。探讨了在屏幕媒介下,非对称布局、信息流动的路径设计,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视野内最大化用户体验的构图策略。书中特别收录了对早期网页设计和当代用户体验(UX)界面布局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传统美学如何被重新编码以适应电子媒介的特性。 本书特色: 语言严谨,论证逻辑清晰,配图丰富且极具启发性,是艺术史学者、资深设计师及建筑师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如何组织信息以达到最佳感知效果”的通用框架。 --- 二、 博物馆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指南: 《无声的证言:有机材料与环境控制在艺术品保存中的前沿技术》 主编: 国际文物保护联盟(ICCU) 出版社: 赫梯斯学术 (Hittite Scholarly Publications) 页数: 720 页 装帧: 平装,附带最新的化学分析图表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全球文物保护领域最新的综合性技术手册,汇集了来自欧洲、亚洲和北美顶尖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它聚焦于纺织品、纸张、木材以及早期油画颜料等有机材料在面对现代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时的保护策略。 核心章节包括: 1. 微气候建模与动态监测: 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博物馆环境数据,并结合流体力学模拟,建立精确的温湿度控制模型,以避免“热点”和“湿区”的形成。 2. 非侵入性修复技术: 深入探讨了激光清洗、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脱酸等先进技术在修复脆弱画作和古代文献中的应用,并提供了详细的操作规程和风险评估矩阵。 3. 数字成像在诊断中的作用: 介绍了多光谱成像(Multi-spectral Imaging)和X射线荧光分析(XRF)如何帮助研究人员穿透表层颜料,揭示隐藏的草稿层和修复历史,为制定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读者定位: 博物馆策展人、文物修复师、艺术品收藏家以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本书强调了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从宏观环境控制到微观化学干预的全方位指导。 --- 三、 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深度研究: 《混凝土的诗学:路易斯·康与光、材料的对话》 作者: 艾莉森·麦克唐纳 (Alison Macdonald) 出版社: 构造工程出版社 (Structural Form Books) 页数: 450 页 装帧: 大开本,全彩印刷,收录了大量建筑工地现场照片与手绘草图 内容概要: 这部传记式的建筑评论集,专注于解析二十世纪最富哲思的建筑大师之一——路易斯·康(Louis Kahn)的创作精髓。麦克唐纳超越了对康作品表面形态的描述,着重分析了其“光之建筑”理念的哲学基础及其在具体材料处理上的体现。 本书结构围绕康对“场所”(Place)和“本质”(What does the building want to be?)的探寻展开: 萨尔克研究所的仪式感: 详细分析了康如何利用混凝土的粗粝纹理与地中海的自然光线,在科学机构中创造出近似于古老神庙的静谧感和永恒感。 孟加拉国国会大厦的在地性: 探讨了康如何将西方现代主义的几何纯粹性,与当地的砖石工艺和气候需求进行艰难而成功的融合,创造出一种具有强烈文化标识的“新古典主义”。 材料的诚实性: 集中分析了康对砖、木材和混凝土的偏执,如何通过精确的砌筑工艺,使材料本身讲述建筑的故事,而非依赖外表的装饰。 阅读价值: 本书是理解如何将深刻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具体、可触摸的建筑实体的典范之作。它不仅适合建筑系学生,也对所有对艺术与哲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具有极高的吸引力。书中对康设计手稿的首次系统性解读,提供了宝贵的洞察。 --- 四、 实用平面设计与排版手册: 《网格之外的秩序:动态排版与信息层级构建的进阶指南》 作者: 泽维尔·雷诺兹 (Xavier Reynolds) 出版社: 像素实验室 (Pixel Lab Publications) 页数: 320 页 装帧: 软皮封面,内含大量可拆卸的实践模板 内容概要: 本手册针对已掌握基础网格系统(如柱网、模块化布局)的设计师,旨在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探索在复杂信息架构中建立视觉层级和引导用户流动的“动态秩序”。 全书核心内容聚焦于“微观节奏”和“视觉权重”的精确调控: 1. 非均质网格的应用: 如何在同一页面内,根据内容重要性灵活调整网格密度,实现“松弛”与“紧凑”的对比美学。 2. 符号学在排版中的作用: 讨论了字体、字重、字距、行距等微小元素如何共同构建出无需语言的“意义暗示”,并提供了数十种用于区分主次信息、引导阅读方向的排版组合范例。 3. 动态响应式设计中的排版适应性: 侧重于如何设计一套具备高度灵活性的系统字体包和样式表,确保在不同屏幕尺寸(从手表到巨型显示屏)上,信息层级结构保持稳定性和可读性。 实践导向: 本书的每一章都附带了配套的数字练习文件,鼓励读者立即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效果,是提升专业排版技能、实现视觉冲击力的实操性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蒂・葛林伍德(Katie Greenwood)


  凱蒂・葛林伍德長期投入圖片研究,參與多部視覺藝術主題的暢銷書。葛林伍德有敏銳的圖片鑑賞力,能洞悉插畫家與設計師的專業需求,也熟悉美學、時尚與色彩趨勢的歷史發展。這是葛林伍德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呂奕欣


  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畢業,曾任職於出版公司與金融業,現專事翻譯。

图书目录

前言:色彩的百年風貌
1900s 新藝術遍地開花  
1910s 重視幾何的視覺文化
1920s 歡樂、熱鬧、向前走
1930s 裝飾藝術獨領風騷
1940s 從軍事風到新風貌
1950s 多彩的電視廣告,搖滾的青年文化
1960s 反叛與迷幻的萬花筒
1970s 螢光、龐克與衝浪文化
1980s 霓虹與電腦配色
1990s 電腦輔助設計,色彩多元自由
CYMK配色參考
圖片出處與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5526
  • 叢書系列:設計探偵/D-Aesthetics
  • 規格:精裝 / 240頁 / 15 x 21 x 3.3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色彩的百年風貌


  本書精挑細選許多圖片,在頌揚色彩的力量之際,也是一趟二十世紀的視覺之旅。首先登場的是新藝術(Art Nouveau)的自然色調,接下來還有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盛行的「愛國風」用色;一九六○年代出現繽紛的七彩色調,而霓虹燈似的色彩更是龐克族用來展現身分認同的方式。色彩能夠將變動、觀念與感受化為具體視覺,有些色彩甚至成為一個年代或某種思潮的代名詞。正如社會在穩定與動盪之間交替,色彩也會輪替變化,有時透過和諧的色調來表達安定,有時則透過衝突的組合來傳達激動。在二十世紀的一百年期間,科技革新了我們創造與複製圖像和物體的手法,也改變我們生活中的色彩感受。

  本書為二十世紀的每一年選擇一張代表圖像,並挑選五種顏色,運用不同比例來調色。文中會標示出sRGB(標準紅綠藍)值,供讀者參考與複製。此外,本書以十年為一個期間,每期間都附上導讀,提供當時流行色彩的背景資訊,並描述文化與藝術界發生了哪些大事。本書選擇的圖片主題非常豐富,有時尚、室內設計、音樂和電影,來源也很多樣,包括海報、雜誌、廣告、壁紙與紡織品等各種大量生產的圖像之作。

  然而,我的研究也需要面對種種挑戰與矛盾。要將每個十年濃縮成僅僅十張圖,搭配簡短的評論,得耗費龐大心力才能去蕪存菁。此外,每張圖必須是直式,也要有足夠的顏色以供調色盤使用。因此,大量使用紅、黑、白組合的俄國構成派(Constructivist)圖像,以及許多我深愛的圖,只能排除在外。不過,這些限制也讓我找到原本可能沒發現的圖,那些圖像中,有部分很符合我們對該時期的想像,有些則看起來宛如時空錯置——這再再提醒我們,色彩會出人意表,讓人大開眼界。

  人對於色彩的反應是主觀經驗,而個人的詮釋更與色譜一樣廣泛。希望接下來的書頁中,能為所有色彩與圖像愛好者帶來趣味與啓發。

——凱蒂・葛林伍德(Katie Greenwood)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業餘但熱衷於家居佈置的愛好者,我一直很困擾如何把雜誌上那些看起來賞心悅目的空間色彩,成功搬到我自己的客廳裡。這本書的某些章節,簡直是為我們這種「非專業但追求美感」的人量身打造的。它對於「光線對色彩的影響」以及「不同材質反射的色澤差異」的描述,非常細膩,這對於室內設計至關重要。我特別喜歡它解析不同材質(例如霧面漆、高光金屬、天然木紋)在相同色相下呈現出的截然不同的視覺感受。以前我總覺得買了同一罐油漆刷上牆後,效果跟樣品圖差很多,現在我明白了,那是環境光和材質紋理在作祟。書中提供的「情境搭配指南」,比如「打造北歐極簡風的溫暖調性」或「法式優雅的低調奢華感」,直接告訴我該在基礎色、輔助色和點綴色上選擇哪些色系,大大減少了我來回跑特力屋選色票的挫折感。它讓我體會到,美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有系統、有邏輯可循的科學與藝術結合體。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設計書籍,很多都是把幾年前的歐美流行元素東拼西湊,缺乏本土視角。但這本在介紹色彩的「文化解讀」部分,我覺得處理得非常得體。它沒有流於表面的符號學解釋,而是深入探討了華人文化背景下,某些顏色(例如特定的紅、黃、白)在不同情境下的複雜意涵。這對於從事兩岸三地或國際市場設計專案的人來說,簡直是必備的「文化地雷區避讓手冊」。我記得有段落特別分析了現代數位媒體中,如何運用這些傳統意象進行「顛覆性」或「致敬性」的色彩重組,這給了我很多在設計中玩轉文化符碼的新啟發。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在選色時,不能只看視覺衝擊力,更要考慮到接收者潛意識中對這個色彩的歷史連結。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廣度(從歷史到當代)和深度(從理論到文化)都處理得相當平衡,讀起來既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又能隨時撈到可以指導實務的觀點。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設計師的救星,特別是對於像我這種偶爾會對色彩搭配感到腦袋打結的人來說。市面上的色彩學書籍很多都太過學術,理論一堆,但真正落到實務操作上就讓人摸不著頭緒。這本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教你「這是紅色、那是藍色」,而是像一個老練的顧問,直接把歷史脈絡、當代趨勢,甚至是可以馬上套用的「風格公式」攤開來給你。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不同時代設計運動色彩語彙的梳理,從早期的包浩斯極簡到後來的迷幻復古,那種色彩的演變脈絡清晰到讓人有種「原來是這樣啊!」的頓悟感。書裡提到很多經典設計案例,光是看那些案例如何運用色彩來傳達訊息,我就覺得學到超多。它不是那種一翻就忘的工具書,比較像是可以隨時翻閱、尋找靈感的靈感庫,尤其當你在做品牌識別或網頁設計,卡在主色調的選擇時,這裡總能給你一個既有歷史深度又兼具現代感的方向指引。對於想把設計提升到「有品味」層次的人來說,這本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鎮山之寶,它教會你的不只是調色盤上的數字,而是色彩背後的故事和情緒。

评分

最近接了幾個案子,客戶對於色彩的要求總是飄忽不定,一下說要「高級感」,一下又說要「活潑但不失穩重」,光是溝通這些抽象概念就快把我搞瘋了。這本書的出現,簡直是即時雨。我最欣賞它的部分,在於它跳脫了傳統的色票分類法,而是直接連結到「情感與場合」。它把色彩的應用情境描述得非常生動,例如「如何在商業簡報中運用低飽和度的莫蘭迪色系來建立信賴感」,或是「在快消品包裝上如何透過高明度對比來創造視覺衝擊」。這種「實戰對症下藥」的編排方式,讓我可以直接對客戶解釋:「你看,我們選擇這個色盤,是因為它在過去XX風格中代表的是沉穩與可靠。」這種有理有據的溝通,比我單方面解釋「我覺得這樣好看」有效率一百倍。而且書裡對於「流行色」的追溯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只是報章雜誌上的流行色預測,而是深入探討了哪些社會現象、藝術思潮影響了特定時期人們對色彩的偏好,讓我的設計思考不再只是停留在「好看」的表面,而是具備了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對我這個每天跟色彩搏鬥的設計人來說,這本書的實用性遠超乎預期。

评分

我對「二版」這個標示特別有感,代表這本書經過了市場的檢驗和時間的洗禮,內容一定有進行修正與優化。實際翻閱後,果然感受到了這種迭代的價值。相較於市面上其他著重於單一軟體操作或單一風格的書籍,這本更像是一個宏觀的「美學建構指南」。它並沒有把我當成一個只會點擊滑鼠的工具人,而是鼓勵我建立一套自己的「色彩哲學」。書中對於如何建立個人化的「視覺語彙庫」有很實用的建議,例如如何系統性地收集、分類和應用你所欣賞的色彩組合。我特別欣賞它在討論「未來趨勢」時的謹慎態度,它不是斷言未來會是什麼顏色,而是分析了科技發展(如MicroLED、AR/VR體驗)對人眼感知色彩的潛在影響,讓我們這些設計師能提前做好準備。總結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維框架,讓你能夠跳脫當下的流行限制,去創造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視覺作品,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你審視自己過去作品,並對未來創作充滿信心的好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