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新論(全一冊)(11版)

審計新論(全一冊)(11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宗黎
图书标签:
  • 审计
  • 审计学
  • 财务审计
  • 内部控制
  • 风险管理
  • 会计
  • 管理
  • 经济学
  • 审计实务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設計課程結構
  1.第一部分介紹審計學專業及審計學理論之核心觀念,使學生熟悉審計決策之邏輯推理、舉證法則。其次引導其熟悉主要作業流程、建立系統觀念,俾理解內部控制原理,進而對風險控管與審計規畫均能掌握重點。在各章中循序漸進,以綜合釋例配合解說查核程序,以利進入第二部分之學習。

  2.第二部分循審計工作自然進展之順序,將第一部分之原理應用於各項查核工作,並將我國審計準則公報之精華重點融入其中。

  第十二章起探討進階專題,及審計專業與理論之最新發展,提供更大之教學彈性。教師可視學分數、上課時數及基礎學習之成效適度採用之。

  二、因應學考用合一之趨勢,調整內容比重
  1.各章篇幅配置比重符合學理上之重要性及重大考試配分比重之標準,並力求簡明,以利教學。

  2.第九、十、十一章為交易循環之查核詳解,以第一部分之原理應用為基礎,深入探討考試及就業應用可能遭遇之重大要項。

  3.第二章探討審計驗證原理,建立最完整之理論與應用架構,使學生理解國外教科書各家差異之根源,去除偏而不全之病。

  4.第四章內部控制原理,就抽象之學理及新COSO公報作最詳盡易解之說明。

  5.第六章就ISA及我國新公報深入淺出解析風險評估及審計規劃之方法。

  6.第五章總結前各章原理,具體解析查核程序,承先啟後,以利學習第一章起之審計流程。

  三、加強我國審計準則公報之解析
  1.針對我國公報較重要但深奧複雜部分,加強解說,及歸納統整,以利掌握學習要領,並有助實用及應考之需。

  2.將我國已頒布之公報充分融入各章節之中,以發揮同步學生功效,較細節之規定則擇其重要者列入附錄,供進階教學之用。

  3.就ISA公報我國正進行修訂中之新公報,擇要納入課文,以因應未來趨勢。
會計學原理:紮根與展望 書籍概述 《會計學原理:紮根與展望》是一本旨在為會計學初學者和希望鞏固基礎知識的讀者,提供全面、深入且結構清晰的入門指南。本書的核心目標是揭示會計不僅僅是一門記錄數字的技術,更是一種理解商業決策、衡量經濟實體績效的通用語言。我們力求在嚴謹的學術基礎與貼近實際應用的平衡之間找到最佳的切入點,引導讀者系統地掌握現代會計的關鍵概念、原則與實務操作。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清晰地勾勒出從會計信息基礎到財務報表分析的完整學習路徑。 --- 第一部分:會計基礎與環境(The Foundations of Accounting) 本部分著重於建立讀者對會計學的宏觀認知和基本框架。我們深入探討了會計學的本質、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的作用,以及驅動會計實務的規範體系。 第一章:會計的本質與職業道德 本章首先定義了會計作為決策支持系統的角色,區分了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目標與使用者群體。重點分析了會計信息使用者,如投資人、債權人、管理層及監管機構,對信息的具體需求。隨後,我們嚴肅探討了專業會計師所必須堅守的職業道德準則,包括獨立性、客觀性與專業懷疑精神,強調誠信是整個會計體系的基石。 第二章:會計信息系統與會計方程式 本章引入了會計循環的核心概念。詳細闡釋了會計信息系統的構成要素,包括數據的來源、處理與輸出。核心內容聚焦於會計方程式(資產 = 負債 + 所有者權益)的結構與邏輯。我們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了各類經濟業務如何影響這一基本平衡,奠定讀者對“複式記賬法”的直觀理解。 第三章:會計準則與編制基礎 此章深入介紹了會計準則的體系,特別是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與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的差異與趨同趨勢。詳細解析了財務報表編制的基礎——權責發生制(Accrual Basis)與收付實現制(Cash Basis)的區別與適用性,強調權責發生制在反映企業真實經營成果上的優越性。同時,探討了會計估計與判斷在實務操作中的重要性。 --- 第二部分:會計循環與核心交易處理(The Accounting Cycle and Core Transactions) 這是本書的實務操作核心,詳細指導讀者如何將經濟業務轉化為規範的會計記錄。 第四章:記錄交易與日記簿 本章詳述了借方(Debit)與貸方(Credit)的記賬規則,這是複式記賬法的具體實踐。讀者將學習如何使用分類帳(Ledger)來彙總特定科目的變動,並通過試算表(Trial Balance)來檢驗記錄的數學平衡性。本章強調了原始憑證在支持會計記錄可靠性上的關鍵作用。 第五章:調整分錄與結帳 企業的經營活動往往跨越會計期間,因此調整分錄(Adjusting Entries)成為了準確計量的必要環節。本章細緻講解了四大類調整分錄的類型:預付費用、待攤收入、應計費用與應計收入,以及折舊的處理。完成調整後,本章指導讀者如何執行結帳程序,從而為新的會計期間準備乾淨的起始餘額。 第六章:財務報表的編制與呈現 本部分的高潮是學習如何利用調整後的試算表,依序編制四大主要財務報表:利潤表(Income Statement)、所有者權益變動表(Statement of Owner's Equity)、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和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s)的初步架構。本章著重於報表之間的邏輯勾稽關係。 --- 第三部分:資產類科目的深入探討(In-Depth Study of Assets) 本部分開始系統地分析資產負債表中各主要項目的確認、計量與披露要求。 第七章:現金與內部控制 現金作為企業流動性最高的資產,其管理至關重要。本章詳細探討了現金的定義、銀行對賬單調節程序(Bank Reconciliation),以及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以預防和偵測舞弊行為的重要性。 第八章:應收賬款與銷售 本章聚焦於信用銷售的會計處理。我們區分了應收賬款(Accounts Receivable)與票據(Notes Receivable),並深入探討了壞賬(Bad Debts)的估計方法,包括直接沖銷法與備抵法(Allowance Method),後者強調了收入與費用在同一期間配比的原則。 第九章:存貨的計量與成本流動 存貨是許多製造業和零售企業最大的資產之一。本章詳細比較了不同存貨計價方法(如先進先出法 FIFO、後進先出法 LIFO、加權平均法)對財務報表的影響。此外,探討了永續盤存制與定期盤存制的運作差異,以及“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法”(Lower of Cost or Net Realizable Value)在謹慎原則下的應用。 第十章:不動產、廠房及設備(PPE) 固定資產的確認、資本化成本的界定,以及折舊方法的選擇是本章的重點。我們探討了直線法、加速折舊法等,並分析了資產處分或報廢時的會計處理。同時,引入了資產減值(Impairment)的測試與確認。 --- 第四部分:負債與權益(Liabilities and Equity) 本部分轉向負債的確認與資本結構的分析。 第十一章:流動負債與或有事項 本章涵蓋了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工資與稅金負債等短期義務的記錄。特別關注或有負債(Contingent Liabilities)的確認標準,強調在財務報表中提供充分、恰當披露的責任。 第十二章:長期負債:債券 本章詳細解釋了債券融資的結構,包括票面利率、市場利率、溢價與折價的計算與攤銷。通過實際案例,展示了使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債券溢價/折價對利息費用確認的影響。 第十三章:股東權益 本部分聚焦於企業的資本結構。區分了普通股與優先股的特點,講解了股票發行、庫藏股(Treasury Stock)的會計處理,以及股利(Dividends)的宣告與分配程序。重點分析了留存收益在公司再投資決策中的角色。 --- 第五部分:現金流量與財務報表分析(Cash Flows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最後一部分,讀者將學習如何理解現金的運動,並運用會計信息進行決策判斷。 第十四章:現金流量表 本章被視為理解企業短期生存能力的關鍵。詳細闡述了現金流量表的結構,包括經營活動、投資活動與籌資活動三個部分。重點指導讀者如何使用直接法和間接法編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並強調了間接法在分析淨利潤與經營現金流之間差異的實用性。 第十五章:財務報表分析基礎 本書的總結部分。介紹了多種財務比率分析工具,如流動性比率(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償債能力比率(如權益乘數、利息保障倍數)和盈利能力比率(如毛利率、資產報酬率)。通過對這些比率的縱向與橫向比較,引導讀者從會計數據中提煉出對企業經營狀況和未來潛力的深刻見解。 --- 本書特色 本書的編寫風格力求清晰流暢,避免過度使用學術術語堆砌。每章節後附有豐富的習題集,涵蓋概念驗證、分錄練習和綜合案例分析,以確保讀者能夠真正掌握所學知識。我們始終堅持,會計是為決策服務的工具,因此,書中所有的技術性講解都緊密扣合其在實際商業環境中的意義與目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宗黎


  臺灣大學會計學系講師
  財團法人臺灣會計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蕙真

  臺灣大學會計學系副教授
  財團法人臺灣會計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審定者簡介

幸世間


  臺灣大學資深名師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礎篇
第1章 審計之基本觀念
第2章 審計驗證原理
第3章 證實查核
第4章 內部控制原理
第5章 內部控制之查核
第6章 風險評估與審計規劃
第7章 審計工作之開始與完成
第8章 查核報告

第二篇 應用篇
第9章 採購循環及存貨
第10章 薪工費用及生產循環
第11章 投資及融資循環之查核
第12章 電腦審計
第13章 審計抽樣原理
第14章 統計抽樣之應用
第15章 其他審計服務
第16章 內部稽核與舞弊之查核
第17章 法律責任與職業道德

課本習題詳解
本書各章與審計準則公報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07798
  • 叢書系列:審計學
  • 規格:平裝 / 1051頁 / 19 x 26 x 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我對這種厚書通常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態,畢竟太多學術著作讀起來就是雲深不知處。但這本《審計新論》的行文風格處理得相當好,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與讀者的可讀性之間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注意到它在解釋新版審計準則時,不會只是冷冰冰地列舉條文,而是會用大量的「情境模擬」來帶入。像是探討如何處理持續經營能力存疑的案件,它就描繪了幾種不同行業別的企業在面臨資金鏈斷裂時,管理階層可能採取的不同應對策略,以及查核人員應該如何從這些「行為模式」中捕捉潛在的重大不實陳述。這種寫法讓讀者像是親身參與了一場真實的審計專案,而不是在書齋裡空想。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對科技在審計中的應用,例如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輔助查核的討論,並沒有流於表面,而是探討了在台灣現行法規框架下,如何真正落地實施這些新工具,這對於我們這些必須跟上時代腳步的專業人士來說,是極為及時且重要的資訊。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我個人認為是非常用心良苦的,它不像傳統教科書那樣段落分明到讓人覺得缺乏連貫性。我發現它在章節之間的銜接處理得非常自然,從基礎的獨立財務報表審計,一路推進到更複雜的合併報表審計與特定專案查核,中間的邏輯鏈條是很清晰的。尤其是它在討論「查核證據的充分性與適切性」時,用了非常多圖表和流程圖來輔助說明,這對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救星。我記得以前學這個部分總是要反覆看好幾次才能搞懂那些舉證層級關係,但透過這本書的圖示,一下子就通透了。而且,它對「專業懷疑」的探討,我認為是全書的精華之一。它沒有把專業懷疑描述成一種負面情緒,而是闡述它是一種積極的、不斷提問的思維模式,並且提供了許多在日常查核中,面對客戶提出「合理化解釋」時,可以採取的「下一步追問」的技巧。這本書的深度,絕對是經過多年實務經驗淬鍊出來的,不是那種只看過幾份範本就能寫出來的。

评分

這本書的優點不只在於它涵蓋的廣度,更在於它在關鍵細節上的密度。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提及「內部控制弱點溝通」時的細膩度。它不僅僅是要求在審計報告中揭露,更進一步探討了如何有效地與管理階層和治理單位溝通這些弱點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避免溝通變成形式主義。這在台灣的商業文化中,是一個非常微妙但又極度重要的環節。我注意到它在解釋各項查核程序的選用邏輯時,大量使用了「如果…那麼…」的條件句架構,這讓讀者在面對複雜的查核環境時,能夠建立起一套清晰的決策樹,而不是盲目地套用標準作業程序。說真的,如果你只是想應付考試,可能有些章節會顯得過於深入,但對於真正想在審計領域深耕,想成為能獨當一面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的每一頁都充滿了值得反覆咀嚼的乾貨,是近幾年來,我認為最能提升實戰能力的審計參考書。

评分

老實講,我從事這行快十年了,市面上的審計書籍看了不下十幾本,很多都是舊瓶裝新酒,換了個封面內容大同小異。但這本《審計新論》在處理「審計品質與責任」這個議題時,展現了非常高的道德高度和前瞻性。它不只是在談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管理,而是深入探討了整個產業公信力的維護。特別是關於獨立性與倫理規範的部分,作者並沒有採取說教式的語氣,而是從歷年來國內外重大審計失敗案例中,逆向推導出「關鍵的決策點」在哪裡,以及在那些壓力時刻,審計人員應該如何堅守立場。這對年輕一輩的審計員來說,是極佳的職業素養教育。此外,它對於「非財務資訊揭露」的審查趨勢也有所著墨,這顯示作者對未來審計方向的掌握非常精準。整本書讀完,除了專業知識的增長外,更感受到一種身為會計師應有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被重新點燃了,這類書籍已經很少見了。

评分

這本《審計新論》我看下來,真的是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尤其對於我們這些在業界打滾有些年頭的會計人來說,它不只是本教科書,根本就是本實戰寶典。我記得剛開始翻的時候,還想說,審計的理論不都那樣嗎?不就是那些查核程序、查核意見的標準化流程。結果一頭栽進去,才發現作者在處理那些看似枯燥的法規和準則時,加入了非常多貼近台灣在地實務的案例和思維模式。特別是關於內控制度設計與評估的部分,寫得極為細膩,不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解 SOX 法案的精神,而是深入探討了台灣中小企業在實際操作上常遇到的「人情壓力」與「資源限制」下的灰色地帶如何應對,這點真的很實用。坦白說,很多參考書都只會把國際準則翻譯過來,但這本不一樣,它用一種「台灣視角」去解構這些複雜的概念,讓你在面對事務所的同事或客戶主管在討論查核細節時,能更有底氣地提出專業見解。我個人尤其推崇它在「舞弊偵測」章節的論述,不是只停留在理論,而是直接點出台灣特定產業常有的風險熱點,這對於我們準備簽證時的風險評估非常有幫助,感覺就像是多了一位資深的審計合夥人在旁邊指導一樣,非常紮實,讀完後感覺整個審計思維都提升了一個檔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