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美術史(增訂二版)

中國佛教美術史(增訂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玉瑉
圖書標籤:
  • 佛教美術
  • 中國美術
  • 藝術史
  • 佛教藝術
  • 中國文化
  • 美術史
  • 增訂版
  • 曆史
  • 宗教藝術
  • 文化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認識中國佛教美術發展必讀之書
  ★250幅精選圖像,帶您體會中國佛教藝術之美
  ★增納近20年中國佛教考古最新史料

  本書分為八章,以通史之形式、美術史之角度切入,介紹自漢迄清佛教美術發展的過程、內容題材、風格特徵等。每章的結構大緻分為歷史背景和佛教美術兩部分。前者簡要地敘述每一朝代佛教發展的概況,作為瞭解這一時期佛教美術的背景資料;後者則以作品為中心,敘述其風格特色、圖像特徵、宗教意涵等。書中以圖文對照的敘述方式,反映印度佛教美術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如何被理解與接受;受到中國傳統美學、審美觀念等的影響,佛教美術如何被轉化,最後又如何與當地的社會、風土融閤,脫胎換骨,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體係。讀者可以藉由作品的解說,同時欣賞到中國佛教美術之美,並從中體認其所蘊含的佛教思想和精神。

本書特色

  ● 一部以通史之形式,完整敘述中國美術的發展與流變之專書。

  ●內容增納作者近20年來親臨現場考據研究之精華,書中多達250張石窟、雕塑、繪畫等精選圖像,配閤文字說明,帶您深入剖析中國佛教美術之精髓。
 
探索中華文明瑰寶:不涉足佛教藝術領域的中國曆史與文化巨著 《中華文明通鑒:從先秦到近代的社會變遷與思想演進》 導言: 中國,一個擁有五韆年不間斷曆史的古老國度,其文明的廣袤與深邃,如同長江黃河般綿延不絕。要真正理解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何構建他們的社會結構、確立他們的倫理規範、並最終塑造齣影響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形態,我們需要一部能夠全麵、細緻梳理其非宗教性核心思想、政治製度演變、以及世俗生活圖景的著作。 本書,《中華文明通鑒:從先秦到近代的社會變遷與思想演進》,正是一部緻力於提供這樣一個宏大而紮實的敘事框架。我們有意避開對某一特定宗教藝術形式(如佛教美術)的深入探討,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構成中華文明主乾的儒傢治理哲學、秦漢帝國建構、魏晉玄學(作為哲學思潮而非宗教現象)、隋唐的文官體製革新、宋明的理學構建、以及晚清的社會轉型等核心議題。 第一編:禮樂之邦的奠基——先秦諸子與政治理想的萌芽 (約公元前21世紀 - 公元前221年) 本編深入剖析瞭中華文明早期社會結構與政治哲學的基礎。我們將考察夏商周三代的禮製演變,理解“禮”如何從祭祀儀軌轉化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重點聚焦於孔子、孟子、荀子的學說,分析他們如何構建瞭以“仁”、“義”、“禮”、“智”為核心的世俗倫理體係,以及這些思想如何為後世帝王之術提供瞭道德閤法性。對於法傢(如商鞅、韓非子)的集權思想,我們也進行瞭細緻的對比研究,闡明其與儒傢在國傢治理實踐中的張力與融閤。本章著重於文字記載的政治文獻、先秦的青銅禮器(僅從其禮儀功能而非藝術裝飾角度分析)以及早期律法文本的研究,旨在揭示中國早期政治思維的內在邏輯。 第二編:大一統的構建與帝製時代的定型 (公元前221年 - 公元581年)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本書詳細論述瞭秦朝推行的郡縣製、統一文字、度量衡等製度對中國曆史走嚮的決定性影響。隨後,重點轉嚮漢代,探討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政策如何確立瞭儒傢思想在國傢意識形態中的絕對主導地位。我們將分析太學的設立、察舉製的形成,以及這兩者如何塑造瞭此後兩韆年的士大夫階層。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但我們不關注宗教的興起,而是著重於玄學的興起——這種哲學思潮如何反映瞭士人對現實政治的疏離與對個體生命哲思的追求,及其對文學、書法(作為書寫技藝而非純粹視覺藝術)的影響。 第三編:盛唐氣象與文官政治的成熟 (公元581年 - 公元907年) 隋唐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氣象萬韆的時代。本編將詳細考察隋朝對科舉製度的初步確立,以及唐代如何將這一製度推嚮成熟,從而為平民階層進入統治核心開闢瞭途徑,極大地提升瞭官僚體係的專業性和流動性。在文化上,我們深入研究唐詩的巔峰成就,分析其內容多圍繞邊塞、山水田園、詠史懷古以及士人對功名利祿的思考。唐代的律令製度、租庸調製等經濟與法律製度,構成瞭本書探討的重點,展現瞭一個高效運轉的世俗化帝國機構。 第四編:士人精神的重塑與世俗理性的深化 (公元960年 - 公元1368年) 宋代是中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隨著商業的繁榮、城市的興起,士大夫階層獲得瞭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主權。本編深入探討宋代理學(如程顥、程頤、硃熹的思想體係)如何將儒傢倫理提升至形而上的哲學高度,探討“格物緻知”等方法論在世俗知識分子群體中的實踐。我們分析宋代的市民文學(如話本、雜劇的雛形)、印刷術的普及對知識傳播的推動,以及文人畫的興起——著重於其“寫意”精神和對山水物象的哲學寄托,而非其繪畫技法或色彩運用。元代部分,則側重於分析遊牧民族政權下漢族知識分子的處境及其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第五編:集權體製的頂峰與晚期王朝的掙紮 (公元1368年 - 公元1911年) 明清兩代,中央集權達到瞭曆史的頂點。本書細緻剖析明太祖廢丞相製、設立內閣的過程,以及清代軍機處的運作機製,揭示專製權力如何日益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明清時期,八股取士對知識分子思維的束縛是本編的重點分析對象。同時,我們關注世俗教育中對《四書五經》的僵化解釋如何固化瞭社會結構。晚明齣現的王陽明心學(側重於“知行閤一”的實踐哲學對個人修養的影響),以及清代樸學(考據學)對經典文本的還原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構成瞭對僵化體製的反思與探索。最後,本編將概述晚清在麵對西方衝擊時,傳統士大夫群體在“師夷長技以製夷”與維護傳統製度之間的艱難抉擇與思想碰撞。 結論: 《中華文明通鑒》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以社會政治製度與世俗思想為驅動力的中國曆史敘事。通過對禮製、法律、行政體係、哲學思辨以及士人階層命運的梳理,我們旨在描繪齣一幅不依賴於宗教敘事背景的、完整而有力的中華文明圖景,彰顯其在政治哲學、倫理構建和製度創新上的不朽成就。本書麵嚮對中國曆史本質、權力運作機製以及主流思想演變有深度探究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玉瑉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係學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研究所碩士及藝術史研究所博士。1984年進入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服務,2015年於書畫處處長任內退休,曾主辦《金銅佛造像特展》、《雕塑別藏》、《羅漢畫特展》、《觀音特展》、《聖地西藏》等展覽。現為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敦煌研究院兼任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佛教藝術研究,發錶數十篇學術論文及《觀音特展》、《佛陀形影》等專著。
 

圖書目錄

第一章中國早期佛教美術:漢代與三國
歷史背景
東漢的佛教美術
三國的佛教美術

第二章佛教美術的開創:兩晉、十六國
歷史背景
兩晉的佛教美術
十六國時期的佛教美術
佛教造像與石塔
石窟藝術
炳靈寺石窟
天梯山石窟

第三章南朝佛教美術
歷史背景
劉宋的佛教美術
蕭齊的佛教美術
蕭梁的佛教美術
陳代的佛教美術

第四章北朝佛教美術(一):北魏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佛教雕刻——單體石雕、碑像與金銅佛
石窟藝術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鞏縣石窟
敦煌石窟
麥積山石窟

第五章北朝佛教美術(二):東魏、西魏和北齊、北周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佛教雕刻──單尊碑像與金銅佛
石窟藝術
天龍山石窟
安陽石窟
響堂山石窟
敦煌石窟
麥積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

第六章隋唐佛教美術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畫塑名傢
佛教雕刻──單尊碑像與金銅佛
石窟藝術
寶山大住聖窟
龍門石窟
四川石窟
敦煌石窟

第七章五代、兩宋時期的佛教美術
五代、兩宋的歷史背景
五代、兩宋的佛教美術
佛教繪畫
佛教造像
石窟藝術
陝北石窟
敦煌石窟
四川石窟
遼、金的歷史背景
遼、金的佛教美術
西夏的歷史背景
西夏的佛教美術
大理國的歷史背景
大理國的佛教美術

第八章元、明、清的佛教美術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佛教繪畫
佛教造像

圖片來源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933146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9 x 26 x 1.5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增訂二版序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迄今已有兩韆餘年的歷史,不但充實瞭中國宗教、哲學和思想的內涵,佛教的圖像與隨之而來的域外風格,也在中國美術上留下瞭深刻的烙印。隨著中國佛教的發展,聚集信眾的寺院建築、讓人頂禮膜拜的佛教造像、便於講經說法和繫念觀想的佛教繪畫,一一應運而生,佛教的東傳無疑豐富瞭中國美術創作的內容與形式。如今中國寺塔林立,佛教石窟與摩崖遍布大江南北,宏偉壯觀的古寺建築、形貌各異的佛教雕塑、燦爛輝煌的窟寺壁畫隨處可見,它們都是中國珍貴的藝術瑰寶與遺產。由此可見,佛教美術實是中國美術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環,可是在研究上,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佛教美術不同於一般世俗藝術,美術不是為瞭裝飾或賞玩,而是作為禮拜、供養、觀想的對象,宣揚佛教的媒介,或是做功德、法事的載體。雖然大多齣於民間匠師之手,不過由於創作者的專注投入和精湛技法,不乏懾人心魄、魅力無窮的傑齣作品。唐代段成式撰著的〈寺塔記〉,載錄豐富的唐代寺院建築、造像和壁畫資料;張彥遠所寫的〈兩京寺觀畫壁記〉,也詳盡地記述會昌法難以後,長安和洛陽二地所存寺觀壁畫的內容。佛教美術在唐代藝術中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北宋末編集的《宣和畫譜》特別將道釋畫列於繪畫的十門之首,推崇這些作品「稟五行之秀,為萬物之靈」。同時,該書第一捲即開宗明義地說:「畫道釋像與夫儒冠之風儀,使人瞻之仰之,其有造形而悟者,豈曰小補之哉。」可見,佛教繪畫在宋代藝壇上仍佔有一席之地。然而蘇軾品評王維與吳道子的佛釋畫時,即便對素有畫聖美名的吳道子讚譽有加,可是卻下瞭「摩詰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的結論,認為工詩善畫的王維仍技高一籌。自此以後,隨著文人畫的興起,文人雅士多認為佛教建築、造像、繪畫乃齣自匠人之手,不登大雅之堂。以緻直至今日,還有許多人認為佛教雕塑、寺院壁畫等作品匠氣太重,毫無可觀之處。然而當我們麵對雲岡二十窟巨大挺健的坐佛時,無不被祂雄渾的氣勢所震撼;當我們拜訪敦煌莫高窟,看到那些色彩斑爛、宏偉壯麗的壁畫時,我們也不由自主地目眩神馳;當我們至大足石窟觀賞有如連環圖畫一般的經變雕刻時,更不禁對這些作品的鬼斧神工發齣由衷的讚嘆。這些作品的匠師雖然名不見經傳,但是他們存留的藝術作品卻永垂不朽。

  1990年代,與中國佛教美術史有關的中文著作僅有一本金維諾與羅世平閤著,於1995年齣版的《中國宗教美術史》。該書雖有許多篇幅涉及佛教美術,但內容還包括原始的巫教祭祀、道教、伊斯蘭教美術等,並不是一本介紹中國佛教美術發展的專書,故在楊惠南教授的引薦下,我大膽答應東大圖書公司,著手撰寫《中國佛教美術史》,該書於2001年齣版。此書齣版十餘年後,東大圖書公司的編輯人員便曾與我連絡,希望我增補資料,進行修訂版的整理工作。由於當時工作繁忙,因此並未允諾。2019年東大圖書公司的副總編輯再次與我連絡,重提《中國佛教美術史》修訂版一事。由於過去二十年間,中國佛教考古有許多重要的發現,齣土瞭大量的佛教美術研究材料;學界對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無論在作品的斷代、圖像題材的辨析、石窟寺院內容的詮釋上,都屢有突破。此外,我個人田野調查所收集的資料也遠比當年撰寫《中國佛教美術史》時豐富。更重要的是,本人於2015年春自國立故宮博物院退休,有較充裕的時間進行此書的增補與修訂工作,便決定同意此事。

  修訂版在書的結構上並未作任何調整,依舊採取通史的形式進行敘述,旨在闡明印度佛教美術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如何被理解與接受;受到中國傳統美學、審美觀念等的影響,佛教美術如何被轉化,最後又如何與當地的社會、風土融閤,脫胎換骨,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體係。本書共分八章,主要是從美術史的角度,以時代為經,介紹自漢迄清佛教美術發展的過程、內容題材、風格特徵等。在每章的結構上,大抵分為歷史背景和佛教美術兩部分。前者簡要地敘述每一朝代佛教發展的概況,作為瞭解這一時期佛教美術的背景資料。後者則以作品為中心,敘述其風格特色、圖像特徵、宗教意涵等。本書的重點雖然在敘述佛教美術這個外來傳統如何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熟以及全麵世俗化的發展歷程,但也希望藉由作品的解說,能讓讀者欣賞中國佛教美術的精品,並從這些作品中體認其所含蘊的佛教思想和精神。

  在內容部分,八章均有一定程度的增修,其中,又以第三章〈南朝佛教美術〉和第八章〈元明清佛教美術〉的幅度最大。即使如此,元、明、清三代長達六百四十年,佛教美術遺存數量龐大,而學界的研究卻相對薄弱,所以這一章有許多未盡之處,內容仍顯粗疏簡略。中國佛教美術史涉及的層麵甚廣,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法器無一不包,同時對中國佛教史、思想史、考古等都需有所涉獵,本人因學力不逮,並非對中國佛教美術的每一麵嚮與每一朝代均有深入研究,所以本書的內容主要是依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闡述而已,討論深度多有不足。又由於篇幅的關係,掛一漏萬的地方也必定不少。凡此種種,皆懇請讀者見諒與指正。

  本書的齣版,首先要感謝東大圖書公司多年來的敦促。在撰寫與齣版的過程中,責任編輯耐心的溝通協調、編排修正,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學生蕭妤庭和黃閔翎協助校對,在此均緻以深切的謝意!
 
李玉瑉2022 年春於新店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市麵上談中國藝術的書很多,但真正能把「美術史」這門學問做到位的並不多見。這本《中國佛教美術史》增訂二版給我的感覺,就是它在學術的嚴謹性上做得非常到位。我特別欣賞它在文獻考據上的紮實功夫,很多地方的論斷,都能看到作者引經據典,不是憑空想像齣來的結論。這對我這種比較龜毛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加分。而且,增訂版在內容上的補充,顯然是緊跟著近年的考古新發現和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這讓這本書的生命力得以延續。畢竟藝術史的研究是動態的,如果沒有與時俱進,很快就會落伍。讀這本書,就像是請瞭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帶著你走過中國佛教藝術的每一個重要裏程碑,既有大氣的宏觀視野,又不失對細節的精準掌握。

评分

對於我個人而言,閱讀這類專著最怕的就是術語太多、行話滿天飛,結果讀完一頭霧水。但《中國佛教美術史》增訂二版在這方麵處理得相當平衡。作者在闡述複雜的佛教圖像學概念時,通常會先用較為淺顯的方式進行鋪陳,然後再深入探討其複雜的層次。這對於非科班齣身,但對該領域抱持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提供瞭一個很友善的入門途徑,同時也具備足夠的深度,讓行傢也能找到可供咀嚼的新觀點。總之,它成功地在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讓人讀起來既有收穫,又不會感到挫敗。

评分

每次拿起這本厚實的書,總有一種莊重感油然而生。它的編排邏輯性非常強,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讓人讀來讀去捉不到重點。這套書很善於使用階段性的劃分,讓你很清楚地知道,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藝術的錶現形式是如何呼應著當時的社會與宗教思潮。比如說,它對唐代佛教藝術的敘述,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即使沒有大量的彩色圖片輔助(畢竟書籍的限製),作者的文字描述也能讓你腦海中浮現齣金碧輝煌的壁畫與莊嚴的佛像。更難得的是,它不隻停留在「描述」層麵,更深入探討瞭這些藝術形式背後的「意義」,探討藝術如何服務於傳教、如何反映時代精神,這纔是真正的美術史研究價值所在。

评分

這本《中國佛教美術史》增訂二版,光看書名就知道重量級瞭,光是「增訂」這兩個字,就讓人感覺到作者的用心與學術上的企圖心。我得說,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這套書涵蓋的廣度。從早期的石窟造像,到中晚期的寺院建築彩繪、經變畫,幾乎把中國佛教美術發展的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尤其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風格演變,作者的論述細膩而有條理。例如,光是談到魏晉南北朝的造像風格,就能從犍陀羅影響到本土化的過程,對比不同朝代的藝術特色,這種深入骨髓的分析,不是一般入門書籍可以比擬的。對於我們這些對歷史和藝術都有點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框架,讓我們得以在這片浩瀚的藝術海洋中,找到清晰的航道。讀起來雖然偶爾會需要稍微動動腦筋,但那種知識被充實的感覺,真的非常過癮。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一提,雖然我更看重內容,但好的閱讀體驗同樣重要。增訂二版的印刷和紙質,感覺比舊版有顯著提升,這對於呈現美術作品細節來說至關重要。而且,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石窟或寺廟的藝術風格對比,往往能透過精準的文字對話,引導讀者去思考藝術如何跨越空間限製進行傳播與轉化。它讓我開始更仔細地觀察那些看似雷同的佛像,去分辨其中的地域細微差異,這種「看見」的能力被極大地激發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歷史教科書,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國傳統藝術美學更深層次的理解之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