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美術史(增訂二版)

中國佛教美術史(增訂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珉
图书标签:
  • 佛教美术
  • 中国美术
  • 艺术史
  • 佛教艺术
  • 中国文化
  • 美术史
  • 增订版
  • 历史
  • 宗教艺术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認識中國佛教美術發展必讀之書
  ★250幅精選圖像,帶您體會中國佛教藝術之美
  ★增納近20年中國佛教考古最新史料

  本書分為八章,以通史之形式、美術史之角度切入,介紹自漢迄清佛教美術發展的過程、內容題材、風格特徵等。每章的結構大致分為歷史背景和佛教美術兩部分。前者簡要地敘述每一朝代佛教發展的概況,作為瞭解這一時期佛教美術的背景資料;後者則以作品為中心,敘述其風格特色、圖像特徵、宗教意涵等。書中以圖文對照的敘述方式,反映印度佛教美術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如何被理解與接受;受到中國傳統美學、審美觀念等的影響,佛教美術如何被轉化,最後又如何與當地的社會、風土融合,脫胎換骨,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體系。讀者可以藉由作品的解說,同時欣賞到中國佛教美術之美,並從中體認其所蘊含的佛教思想和精神。

本書特色

  ● 一部以通史之形式,完整敘述中國美術的發展與流變之專書。

  ●內容增納作者近20年來親臨現場考據研究之精華,書中多達250張石窟、雕塑、繪畫等精選圖像,配合文字說明,帶您深入剖析中國佛教美術之精髓。
 
探索中华文明瑰宝:不涉足佛教艺术领域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巨著 《中华文明通鉴:从先秦到近代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演进》 导言: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历史的古老国度,其文明的广袤与深邃,如同长江黄河般绵延不绝。要真正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何构建他们的社会结构、确立他们的伦理规范、并最终塑造出影响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形态,我们需要一部能够全面、细致梳理其非宗教性核心思想、政治制度演变、以及世俗生活图景的著作。 本书,《中华文明通鉴:从先秦到近代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演进》,正是一部致力于提供这样一个宏大而扎实的叙事框架。我们有意避开对某一特定宗教艺术形式(如佛教美术)的深入探讨,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构成中华文明主干的儒家治理哲学、秦汉帝国建构、魏晋玄学(作为哲学思潮而非宗教现象)、隋唐的文官体制革新、宋明的理学构建、以及晚清的社会转型等核心议题。 第一编:礼乐之邦的奠基——先秦诸子与政治理想的萌芽 (约公元前21世纪 - 公元前221年) 本编深入剖析了中华文明早期社会结构与政治哲学的基础。我们将考察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演变,理解“礼”如何从祭祀仪轨转化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重点聚焦于孔子、孟子、荀子的学说,分析他们如何构建了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世俗伦理体系,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为后世帝王之术提供了道德合法性。对于法家(如商鞅、韩非子)的集权思想,我们也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阐明其与儒家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的张力与融合。本章着重于文字记载的政治文献、先秦的青铜礼器(仅从其礼仪功能而非艺术装饰角度分析)以及早期律法文本的研究,旨在揭示中国早期政治思维的内在逻辑。 第二编:大一统的构建与帝制时代的定型 (公元前221年 - 公元58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本书详细论述了秦朝推行的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影响。随后,重点转向汉代,探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如何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绝对主导地位。我们将分析太学的设立、察举制的形成,以及这两者如何塑造了此后两千年的士大夫阶层。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我们不关注宗教的兴起,而是着重于玄学的兴起——这种哲学思潮如何反映了士人对现实政治的疏离与对个体生命哲思的追求,及其对文学、书法(作为书写技艺而非纯粹视觉艺术)的影响。 第三编:盛唐气象与文官政治的成熟 (公元581年 - 公元907年)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本编将详细考察隋朝对科举制度的初步确立,以及唐代如何将这一制度推向成熟,从而为平民阶层进入统治核心开辟了途径,极大地提升了官僚体系的专业性和流动性。在文化上,我们深入研究唐诗的巅峰成就,分析其内容多围绕边塞、山水田园、咏史怀古以及士人对功名利禄的思考。唐代的律令制度、租庸调制等经济与法律制度,构成了本书探讨的重点,展现了一个高效运转的世俗化帝国机构。 第四编:士人精神的重塑与世俗理性的深化 (公元960年 - 公元1368年) 宋代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起,士大夫阶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主权。本编深入探讨宋代理学(如程颢、程颐、朱熹的思想体系)如何将儒家伦理提升至形而上的哲学高度,探讨“格物致知”等方法论在世俗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实践。我们分析宋代的市民文学(如话本、杂剧的雏形)、印刷术的普及对知识传播的推动,以及文人画的兴起——着重于其“写意”精神和对山水物象的哲学寄托,而非其绘画技法或色彩运用。元代部分,则侧重于分析游牧民族政权下汉族知识分子的处境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第五编:集权体制的顶峰与晚期王朝的挣扎 (公元1368年 - 公元1911年) 明清两代,中央集权达到了历史的顶点。本书细致剖析明太祖废丞相制、设立内阁的过程,以及清代军机处的运作机制,揭示专制权力如何日益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对知识分子思维的束缚是本编的重点分析对象。同时,我们关注世俗教育中对《四书五经》的僵化解释如何固化了社会结构。晚明出现的王阳明心学(侧重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对个人修养的影响),以及清代朴学(考据学)对经典文本的还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构成了对僵化体制的反思与探索。最后,本编将概述晚清在面对西方冲击时,传统士大夫群体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与维护传统制度之间的艰难抉择与思想碰撞。 结论: 《中华文明通鉴》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以社会政治制度与世俗思想为驱动力的中国历史叙事。通过对礼制、法律、行政体系、哲学思辨以及士人阶层命运的梳理,我们旨在描绘出一幅不依赖于宗教叙事背景的、完整而有力的中华文明图景,彰显其在政治哲学、伦理构建和制度创新上的不朽成就。本书面向对中国历史本质、权力运作机制以及主流思想演变有深度探究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玉珉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研究所碩士及藝術史研究所博士。1984年進入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服務,2015年於書畫處處長任內退休,曾主辦《金銅佛造像特展》、《雕塑別藏》、《羅漢畫特展》、《觀音特展》、《聖地西藏》等展覽。現為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敦煌研究院兼任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佛教藝術研究,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及《觀音特展》、《佛陀形影》等專著。
 

图书目录

第一章中國早期佛教美術:漢代與三國
歷史背景
東漢的佛教美術
三國的佛教美術

第二章佛教美術的開創:兩晉、十六國
歷史背景
兩晉的佛教美術
十六國時期的佛教美術
佛教造像與石塔
石窟藝術
炳靈寺石窟
天梯山石窟

第三章南朝佛教美術
歷史背景
劉宋的佛教美術
蕭齊的佛教美術
蕭梁的佛教美術
陳代的佛教美術

第四章北朝佛教美術(一):北魏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佛教雕刻——單體石雕、碑像與金銅佛
石窟藝術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鞏縣石窟
敦煌石窟
麥積山石窟

第五章北朝佛教美術(二):東魏、西魏和北齊、北周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佛教雕刻──單尊碑像與金銅佛
石窟藝術
天龍山石窟
安陽石窟
響堂山石窟
敦煌石窟
麥積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

第六章隋唐佛教美術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畫塑名家
佛教雕刻──單尊碑像與金銅佛
石窟藝術
寶山大住聖窟
龍門石窟
四川石窟
敦煌石窟

第七章五代、兩宋時期的佛教美術
五代、兩宋的歷史背景
五代、兩宋的佛教美術
佛教繪畫
佛教造像
石窟藝術
陝北石窟
敦煌石窟
四川石窟
遼、金的歷史背景
遼、金的佛教美術
西夏的歷史背景
西夏的佛教美術
大理國的歷史背景
大理國的佛教美術

第八章元、明、清的佛教美術
歷史背景
佛教美術
佛教繪畫
佛教造像

圖片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3146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9 x 26 x 1.5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增訂二版序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迄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不但充實了中國宗教、哲學和思想的內涵,佛教的圖像與隨之而來的域外風格,也在中國美術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隨著中國佛教的發展,聚集信眾的寺院建築、讓人頂禮膜拜的佛教造像、便於講經說法和繫念觀想的佛教繪畫,一一應運而生,佛教的東傳無疑豐富了中國美術創作的內容與形式。如今中國寺塔林立,佛教石窟與摩崖遍布大江南北,宏偉壯觀的古寺建築、形貌各異的佛教雕塑、燦爛輝煌的窟寺壁畫隨處可見,它們都是中國珍貴的藝術瑰寶與遺產。由此可見,佛教美術實是中國美術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環,可是在研究上,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佛教美術不同於一般世俗藝術,美術不是為了裝飾或賞玩,而是作為禮拜、供養、觀想的對象,宣揚佛教的媒介,或是做功德、法事的載體。雖然大多出於民間匠師之手,不過由於創作者的專注投入和精湛技法,不乏懾人心魄、魅力無窮的傑出作品。唐代段成式撰著的〈寺塔記〉,載錄豐富的唐代寺院建築、造像和壁畫資料;張彥遠所寫的〈兩京寺觀畫壁記〉,也詳盡地記述會昌法難以後,長安和洛陽二地所存寺觀壁畫的內容。佛教美術在唐代藝術中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北宋末編集的《宣和畫譜》特別將道釋畫列於繪畫的十門之首,推崇這些作品「稟五行之秀,為萬物之靈」。同時,該書第一卷即開宗明義地說:「畫道釋像與夫儒冠之風儀,使人瞻之仰之,其有造形而悟者,豈曰小補之哉。」可見,佛教繪畫在宋代藝壇上仍佔有一席之地。然而蘇軾品評王維與吳道子的佛釋畫時,即便對素有畫聖美名的吳道子讚譽有加,可是卻下了「摩詰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的結論,認為工詩善畫的王維仍技高一籌。自此以後,隨著文人畫的興起,文人雅士多認為佛教建築、造像、繪畫乃出自匠人之手,不登大雅之堂。以致直至今日,還有許多人認為佛教雕塑、寺院壁畫等作品匠氣太重,毫無可觀之處。然而當我們面對雲岡二十窟巨大挺健的坐佛時,無不被祂雄渾的氣勢所震撼;當我們拜訪敦煌莫高窟,看到那些色彩斑爛、宏偉壯麗的壁畫時,我們也不由自主地目眩神馳;當我們至大足石窟觀賞有如連環圖畫一般的經變雕刻時,更不禁對這些作品的鬼斧神工發出由衷的讚嘆。這些作品的匠師雖然名不見經傳,但是他們存留的藝術作品卻永垂不朽。

  1990年代,與中國佛教美術史有關的中文著作僅有一本金維諾與羅世平合著,於1995年出版的《中國宗教美術史》。該書雖有許多篇幅涉及佛教美術,但內容還包括原始的巫教祭祀、道教、伊斯蘭教美術等,並不是一本介紹中國佛教美術發展的專書,故在楊惠南教授的引薦下,我大膽答應東大圖書公司,著手撰寫《中國佛教美術史》,該書於2001年出版。此書出版十餘年後,東大圖書公司的編輯人員便曾與我連絡,希望我增補資料,進行修訂版的整理工作。由於當時工作繁忙,因此並未允諾。2019年東大圖書公司的副總編輯再次與我連絡,重提《中國佛教美術史》修訂版一事。由於過去二十年間,中國佛教考古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出土了大量的佛教美術研究材料;學界對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無論在作品的斷代、圖像題材的辨析、石窟寺院內容的詮釋上,都屢有突破。此外,我個人田野調查所收集的資料也遠比當年撰寫《中國佛教美術史》時豐富。更重要的是,本人於2015年春自國立故宮博物院退休,有較充裕的時間進行此書的增補與修訂工作,便決定同意此事。

  修訂版在書的結構上並未作任何調整,依舊採取通史的形式進行敘述,旨在闡明印度佛教美術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如何被理解與接受;受到中國傳統美學、審美觀念等的影響,佛教美術如何被轉化,最後又如何與當地的社會、風土融合,脫胎換骨,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體系。本書共分八章,主要是從美術史的角度,以時代為經,介紹自漢迄清佛教美術發展的過程、內容題材、風格特徵等。在每章的結構上,大抵分為歷史背景和佛教美術兩部分。前者簡要地敘述每一朝代佛教發展的概況,作為瞭解這一時期佛教美術的背景資料。後者則以作品為中心,敘述其風格特色、圖像特徵、宗教意涵等。本書的重點雖然在敘述佛教美術這個外來傳統如何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熟以及全面世俗化的發展歷程,但也希望藉由作品的解說,能讓讀者欣賞中國佛教美術的精品,並從這些作品中體認其所含蘊的佛教思想和精神。

  在內容部分,八章均有一定程度的增修,其中,又以第三章〈南朝佛教美術〉和第八章〈元明清佛教美術〉的幅度最大。即使如此,元、明、清三代長達六百四十年,佛教美術遺存數量龐大,而學界的研究卻相對薄弱,所以這一章有許多未盡之處,內容仍顯粗疏簡略。中國佛教美術史涉及的層面甚廣,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法器無一不包,同時對中國佛教史、思想史、考古等都需有所涉獵,本人因學力不逮,並非對中國佛教美術的每一面向與每一朝代均有深入研究,所以本書的內容主要是依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闡述而已,討論深度多有不足。又由於篇幅的關係,掛一漏萬的地方也必定不少。凡此種種,皆懇請讀者見諒與指正。

  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東大圖書公司多年來的敦促。在撰寫與出版的過程中,責任編輯耐心的溝通協調、編排修正,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學生蕭妤庭和黃閔翎協助校對,在此均致以深切的謝意!
 
李玉珉2022 年春於新店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市面上談中國藝術的書很多,但真正能把「美術史」這門學問做到位的並不多見。這本《中國佛教美術史》增訂二版給我的感覺,就是它在學術的嚴謹性上做得非常到位。我特別欣賞它在文獻考據上的紮實功夫,很多地方的論斷,都能看到作者引經據典,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結論。這對我這種比較龜毛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加分。而且,增訂版在內容上的補充,顯然是緊跟著近年的考古新發現和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這讓這本書的生命力得以延續。畢竟藝術史的研究是動態的,如果沒有與時俱進,很快就會落伍。讀這本書,就像是請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帶著你走過中國佛教藝術的每一個重要里程碑,既有大氣的宏觀視野,又不失對細節的精準掌握。

评分

每次拿起這本厚實的書,總有一種莊重感油然而生。它的編排邏輯性非常強,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讓人讀來讀去捉不到重點。這套書很善於使用階段性的劃分,讓你很清楚地知道,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如何呼應著當時的社會與宗教思潮。比如說,它對唐代佛教藝術的敘述,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即使沒有大量的彩色圖片輔助(畢竟書籍的限制),作者的文字描述也能讓你腦海中浮現出金碧輝煌的壁畫與莊嚴的佛像。更難得的是,它不只停留在「描述」層面,更深入探討了這些藝術形式背後的「意義」,探討藝術如何服務於傳教、如何反映時代精神,這才是真正的美術史研究價值所在。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一提,雖然我更看重內容,但好的閱讀體驗同樣重要。增訂二版的印刷和紙質,感覺比舊版有顯著提升,這對於呈現美術作品細節來說至關重要。而且,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石窟或寺廟的藝術風格對比,往往能透過精準的文字對話,引導讀者去思考藝術如何跨越空間限制進行傳播與轉化。它讓我開始更仔細地觀察那些看似雷同的佛像,去分辨其中的地域細微差異,這種「看見」的能力被極大地激發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歷史教科書,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中國傳統藝術美學更深層次的理解之門。

评分

對於我個人而言,閱讀這類專著最怕的就是術語太多、行話滿天飛,結果讀完一頭霧水。但《中國佛教美術史》增訂二版在這方面處理得相當平衡。作者在闡述複雜的佛教圖像學概念時,通常會先用較為淺顯的方式進行鋪陳,然後再深入探討其複雜的層次。這對於非科班出身,但對該領域抱持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提供了一個很友善的入門途徑,同時也具備足夠的深度,讓行家也能找到可供咀嚼的新觀點。總之,它成功地在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平衡點,讓人讀起來既有收穫,又不會感到挫敗。

评分

這本《中國佛教美術史》增訂二版,光看書名就知道重量級了,光是「增訂」這兩個字,就讓人感覺到作者的用心與學術上的企圖心。我得說,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這套書涵蓋的廣度。從早期的石窟造像,到中晚期的寺院建築彩繪、經變畫,幾乎把中國佛教美術發展的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尤其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風格演變,作者的論述細膩而有條理。例如,光是談到魏晉南北朝的造像風格,就能從犍陀羅影響到本土化的過程,對比不同朝代的藝術特色,這種深入骨髓的分析,不是一般入門書籍可以比擬的。對於我們這些對歷史和藝術都有點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紮實的框架,讓我們得以在這片浩瀚的藝術海洋中,找到清晰的航道。讀起來雖然偶爾會需要稍微動動腦筋,但那種知識被充實的感覺,真的非常過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