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生山茶之美

臺灣原生山茶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子豪
图书标签:
  • 臺灣山茶
  • 原生植物
  • 茶花
  • 植物图鉴
  • 园艺
  • 花卉
  • 臺灣植物
  • 自然
  • 摄影
  • 植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茶歷史以1796年柯朝從福建引茶種入台,1855年林鳳池引青心烏龍種於鹿谷凍頂山,記載臺灣茶種來自中國大陸,不知臺灣有自己的原生茶種,分布區域與臺灣原住民有密切關係,也就是臺灣原生山茶,茶業改良場名為臺茶24號。作者近二十年投入研究臺灣原生山茶,此書是目前唯一專書。

  臺灣地理的形成早在冰河時期海水下降、地殼變動時,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擠壓下形成,歷經無數歲月累積,在人口遷入、天然條件的變遷下,而有現今臺灣原生山茶的現況。臺灣原住民則是最早和原生山茶在生活上並存著密不可分的淵緣與互融關係。山茶分布區域在中央山脈中部以南及東部較低海拔山區,在地理上南投縣有眉原山茶、鳳凰山茶、德化山茶區塊,嘉義縣有阿里山鄉樂野、龍頭山茶區塊,臺東縣有延平鄉永康山區的永康山茶區塊,最後的分布是臺灣原生山茶分布最廣也是量最多的六龜山茶區,由屏東至高雄都有它的生長環境。分析整個臺灣山茶的分布區域,我們發現原住民部落的棲息地和山茶文化有密不可分的生活連結。

  臺灣茶產業享譽全球,然而以往在臺灣茶史中的報導皆以臺灣茶是早年由中國大陸茶引進至臺灣為主,沒有任何一本專書具體介紹臺灣原生山茶的歷史背景,從歷史文獻考證、從地理環境、茶種鑑定與原住民之山茶文化考察調查撰寫的臺灣原生山茶。

  2020年「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正式成立,一致推舉對於臺灣原生山茶投入研究近20年時間的本書作者—鄭子豪先生(本名鄭智誠)擔任第一屆的理事長。以推廣臺灣原生山茶教育文化相關活動;以科學方法製作研究鑑定原生山茶;結合原生山茶與原住民茶文化、現代茶文化之交流,並提升臺灣原生山茶製作水準與產業效益;促進國際茶文化與產業之合作及交流事項;研擬出版原生山茶文化書籍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介绍,书名设定为《古籍修复的技艺与传承:从宋代到明清的文献保护实践》。 古籍修复的技艺与传承:从宋代到明清的文献保护实践 内容简介 《古籍修复的技艺与传承:从宋代到明清的文献保护实践》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古籍文献修复技术演变、材料科学、以及知识传承脉络的专业学术著作。本书旨在填补当前文献保护领域在历史深度与技术细节交叉研究上的空白,通过对传世实物和同期文献的细致考证,重建古代修复师们所依赖的工具、工艺流程和哲学思想。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术描述层面,更将修复视为一种文化实践和社会活动。我们审视了宋代官府机构如秘书省对文献的规范化管理,元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修复风格的影响,以及明清时期私家藏书楼与民间修复艺人的技术流变。通过对大量珍稀宋版书、元刻本及明清手稿的微观分析,本书展示了古代修复材料——包括各种天然纤维纸张、矿物颜料、动植物胶——的制备工艺,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应对时间侵蚀与自然灾害。 第一部:技术基础与材料科学的考古 第一章:古代文献的脆弱性与修复的起源 本章探讨了中国古代竹简、帛书向纸质文献过渡后,所面临的虫蛀、水湿、酸蚀等主要威胁。接着,我们追溯了最早的文献保护行为,从战国时期的“缀简”到汉代对“亡佚篇目”的抢救性整理。重点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典翻译和抄写兴盛背景下,对“残破”的认识与初步的修补尝试。 第二章:宋代:标准化与技术的成熟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复兴的高峰,也是古籍修复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性时期。本章细致考察了宋代官修机构,如宋仁宗时期对《册府元龟》的校勘与重刻中体现的文献维护标准。我们关注了宋代修复中常用的“宋纸”(如苏州、徽州产的皮纸和竹纸)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修复中的应用,尤其是“洣水”(一种天然淀粉胶)在粘合技术中的作用。 书中详细介绍了宋代流行的“糊边”与“映衬”技术。前者指在书页边缘加衬纸以增强强度,后者则是将原残破纸页粘附于新衬纸之上,以保持原貌。通过对宋版《汉书》残卷的分析,展示了当时修复师对手抄楷书笔迹的精妙模仿能力,这已接近一种艺术再创造。 第三章:元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技艺融合 元朝的统治带来了中原与蒙古、西域文化的交流,这也影响了文献的保存环境与修复习惯。本章侧重于元代对大量宋代遗存的整理工作,以及在宫廷和宗教机构中出现的新的修复材料。例如,一些可能来自西域的矿物胶或特殊的鞣制技术在元代文献中的微小痕迹。 重点分析了元代修缮中对“题跋”和“印记”的处理方式。修复师在处理带有重要历史痕迹的书页时,展现出一种更为谨慎的态度,试图在保护文献本体结构的同时,保留其流传的“历史皮肤”。 第二部:明清:私家收藏、技术精细化与地域流派 第四章:明代:藏书家对修复的推动力 明代中后期,随着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藏书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本书探讨了以藏书家为核心的修复需求,如何推动了修复技术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这一时期的修复,更加注重“古朴”与“雅致”的结合,追求与原书风格的和谐统一。 本章详细介绍了明代修复中对“补洞”技术的改进,尤其是使用精细裁切的“宋笺”或“明笺”来填补文字空白。我们分析了明代对浆糊配方的改良,如加入少量草木灰或明矾以提高防虫和抗潮性能。特别讨论了嘉靖、万历年间修复的某些书卷上,出现的一种更为粘稠、颜色偏黄的胶水痕迹,推测可能与特定的松脂或动物胶的使用有关。 第五章:清代:工艺的集大成与地域风格的确立 清代是传统古籍修复工艺的集大成时期,技术体系更加完善,且形成了明显的地域风格。本章对比了江南地区(以南京、苏州为中心)和京畿地区(以翰林院、内府为中心)的修复特色。 江南修复倾向于精细、隐蔽,追求“天衣无缝”的视觉效果,大量使用细微的砑光处理,使新补的纸张与旧纸的质地高度一致。而清宫的修复则更为注重规范和耐久性,有时会在书脊和装帧上使用更坚固的材料,如经过特殊处理的丝线和皮革。 书中还专门开辟一节,探讨了清代以来“配纸”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如何根据不同纸张的纤维纹理,利用手工抄写或拓印的方式,制造出能够以假乱真的配补材料。 第三部:工具、传承与哲学反思 第六章:修复师的工具箱与专业传承 本书绘制了从宋到清时期,古籍修复师日常使用的工具组:包括竹制或骨制的“刮刀”(用于去除旧胶和残渣)、不同硬度的“棕刷”(用于平整纸面)、以及各种尺寸的“裁刀”和“铦子”。通过对清代工匠传谱的梳理,我们尝试还原古代修复师的学徒制度和技艺的口耳相传过程。 第七章:古代修复的哲学:存真、存古与再造 修复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对时间流逝和文献价值的哲学思考。本章深入探讨了古代修复师对待“原貌”的认知。在宋代,修复的目标是“确保可读性”;在明清,目标逐渐转向“保持历史痕迹的完整性”。我们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修复哲学: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地“隐去”修复痕迹,让文献重现“新”貌(如宋代的某些宫廷修复);另一种则主张“留痕”,尊重每一次修复都是文献生命史的一部分(如清代后期的一些文人修复)。 结论:跨越时空的对话 全书最后总结了宋元明清四代修复技术在材料、工具和理念上的连续性与断裂点。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如何修补”,更揭示了“为何如此修补”,为当代文献保护工作者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参照和技术启示。通过对历史实践的回归,本书呼吁当代修复工作者在面对现代高科技手段时,仍需保有对传统材料和人文精神的敬畏与理解。 作者简介(此处省略,但内容应强调作者在文献学、材料科学或古代工艺史领域的深入研究背景。) 目标读者:文献修复专业人员、图书馆学与档案学研究者、中国古代技术史爱好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子豪


  本名鄭智誠。
  一生致力於推廣臺灣原生山茶文化與創意產業。
  〔茗響山茶)創辦人。
  〔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起人暨第一屆裡事長。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現任茶道與人文美學授課老師。
  南投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理事。
  台中霧峰林家花園國藝書院副院長。
  中華文化經貿生技交流協會理事。
  台灣霧峰林家林祖密將軍紀念協進會理事。
  出版《台灣原生山茶簡論》。

  鄭子豪(智誠)老師 資歷簡介
  1980年 開始葉研究及收藏
  2010年 參加大陸兩岸茶葉文化交流茶葉論壇
  主持數次臺灣野生山茶研討會
  2014年 受台中茶聯會邀請在秋山堂主題演講-臺灣野生茶
  2015年 北京故宮研究員到台進行兩岸茶文化交流
  協辦李殼摩書畫展茶席策展演出
  受邀臺灣國際茶文化創意與科技論壇主題
  演講-臺灣野生山茶之美
  2016年 受邀綠竹文化協會臺灣野生山茶之美演講
  中興茶博會大學館-明道大學茶道指導老師
  為台中市文化局長-林輝堂書畫展茶會策展
  受邀茶米店野生茶分享會數場
  經濟部中部軟體文創園區文化展
  2017年 進駐霧峰林家花園文化走廊
  南投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理事
  2018年 台中霧峰林家花園國藝書院副院長
  中華文化經貿生技交流協會理事
  臺灣霧峰林家林祖密將軍紀念協進會理事
  受邀參加第七屆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演講
  受邀參加北京茶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深圳茶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杭州文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西安茶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廈門文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2019年 現任茗響山茶茶道師資班老師
  現任彰化生活美學館茶道老師
  受邀至大陸南京、杭州、雲南、廈門、西安、漢中、寧德、
  武夷山、福鼎等地演講、授課、製茶之文化交流
  2020年 創立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 創會理事長
  參加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 設立臺灣原生山茶館之統籌展出和推廣
  受邀高雄市茶藝聯合促進會之演講授課推廣
  受邀南投縣日月茶文化推廣協會演講授課推廣
  受邀中華華人茶文化協會 烏山頭大茶會-茶和天下協辦推廣單位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現任 茶道與人文美學授課老師
  受南投縣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邀請演講授課
  九月出版台灣原生山茶簡論一書
  2021年 受邀參加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參加九族文化村櫻花茶會    
  受邀高雄茗泉茶藝研究會演講臺灣原生山茶
  受邀於高雄、台南、南投、台中2、3、4月份巡迴演講臺灣原生山茶課程十幾場次
  邀請西北大學茶學院院長孫斌製作臺灣原生山茶之大唐貢茶

图书目录

推薦序&自序
茶道為軸 茶藝為用          洪孟啟
以茶學提升到藝術哲學的境界 許耿修
臺灣原生山茶又見一章       陳國任
尋找臺灣原生山茶           蘇宗振
探索臺灣原生山茶的習茶之路 鄭子豪

壹、臺灣原生山茶之起源
1-1 茶樹之起源
1-2 臺灣原生山茶的過去

貳、臺灣原生山茶的歷史沿革及規劃
2-1 臺灣茶種的來源
2-2 臺灣原生山茶推廣栽種規劃

參、臺灣原生山茶的本質及生態環境
3-1 臺灣原生山茶的本質
3-2 臺灣原生山茶的生長環境

肆、臺灣原生山茶分布的七大區域
4-1 眉原山茶區
4-2 德化山茶區
4-3 鳳凰山茶區
4-4 龍頭山茶區
4-5 永康山茶區
4-6 六龜山茶區
4-7 德文山茶區

伍、臺灣原生山茶的製作歷史及適製性
5-1 臺灣原生山茶製作的歷史性
5-2 臺灣原生山茶製作的認知
5-3 臺灣原生山茶製作的教育訓練
5-4 山茶的適製性

陸、茶之六需-如何品茗山茶香
6-1 木質香
6-2 蜜香
6-3 花果香
6-4 生態香
6-5 品種香
6-6 製作香

柒、不同角度茶文化的陳述
7-1 臺灣野生山茶之美
7-2 茶行八道解析
7-3 習茶知茶的禪心
7-4 茶禮的人文美學
7-5 茶道六藝文化之展望

捌、茶學太極之精闢說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1597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3 x 1.4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茶道為軸,茶藝為用 品賞臺灣山茶之風味特性
前文化部部長 洪孟啟


  中國是最早發現茶、飲用茶的國家,相傳神農嘗百草,曾日遇七十二毒,幸得茶而能解毒。距今一千四百年前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是全世界最早有系統研究茶學的專書,此書確立了茶在中國生活飲品中的地位,可視之為茶文化的濫觴。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模式經過長期積累醞釀所形成的,在華夏民族中,無論是市井小民日常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或是文人雅士怡情養性不可或缺的「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都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飲茶文化千百年來早已深入我們的生活,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亦與儒、釋、道的哲學思維相互融合,影響深遠。茶,這片神奇的葉子,數千年來一直在我們的生活裡散發著醇郁的芬芳,是專屬於我們文化的飲品,我們應該珍惜這份寶藏,認識它、研究它、推廣它,讓它站上世界舞臺展現風華。

  臺灣與中國間隔一衣帶水,無論物種或生活文化都有相關性,因地處海角一隅有海峽阻隔,故又具有能發展出獨特性的優秀條件。臺灣茶有源自大陸的品系,也有獨一無二的原生山茶品種,其豐富的資源和優良的歷史文化,是一座等待開發的寶山,在探討臺灣山茶文化之時,既要了解其歷史源流,又須注重其本土特性並發展之。

  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鄭理事長子豪先生,投入十數年心力,發掘、宣揚臺灣原生山茶之美,主導成立學會,親自探查臺灣山林,致力研究臺灣原生山茶,登高振臂呼籲保存這片屬於臺灣的獨特寶藏。經多年研究有成,將其心得整理出版《臺灣原生山茶之美》,本書是鄭理事長山茶系列專書的首冊,內容豐富,從茶樹的起源、臺灣山茶的歷史源流出發,以生物學的分類,證明臺灣原生山茶品種的獨立性,介紹臺灣特有的山茶品系;整理典籍史料,訪古論今,進一步提出對臺灣山茶未來發展的具體建議。書中以科學角度分析臺灣山茶的本質與生態環境,作者親臨探勘,足跡踏遍臺灣七大山茶區,一步一腳印地進行田野調查,訪問耆老、實地勘察、拍照錄影,整理各茶區現況並構思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圖文並茂,張張照片都彌足珍貴。

  書中無私地分享自己多年來對山茶的研究,從學術、製作、品茗、文化四個面向介紹茶道,包含六大茶類製作,品茗時的「六備」,與文化結合的新「六藝」,分析臺灣山茶之風味特性,適合採用何種方式製茶、宜製作成何種茶品,一一詳細的解析說明,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能提供山茶產製業者及茶道愛好者參考。

  除了知識性、技術層面的分享之外,本書令人矚目的還有更高層次的飲茶哲學觀,作者認為︰各種產業如果沒有融入生活、形成觀念,再經長期累積成文化,都將只是曇花一現,必須在文化底蘊下代代傳承,方能行之久遠。因此精心獨創「茶學太極圖」,以茶科學、茶藝、茶道架構起茶學完整的體系,對此作者自述︰「茶學之內義傳承以茶道為主軸,外意表飾則以茶藝為用,相應圓之而融合,輔以實證規範之茶科學證明而成」,欲以符應天地人合一的茶學精神,成就圓滿的茶學太極圖。仔細研讀,書中處處洋溢作者對茶學的熱愛,茶在作者心中已經不只是茶,既是哲學也是信仰。本書是了解臺灣山茶和品茗藝術的專著,除了可作為研究臺灣山茶的工具書外,亦體現了作者獻身茶文化的精神,值得愛茶人士一讀再讀。

  作為系列套書的首冊,本書已令人驚豔,期待後續作品陸續問世。

推薦序

以茶學提升到藝術哲學的境界
前臺灣國立工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許耿修


  生活創造藝術,藝術美化生活,幸福有味的人生在於能將生活藝術化,食衣住行原是生活,眼耳鼻舌身意的品味和享受則是植根於生活,卻又能超脫出生活而成為藝術。如何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是吾人終生追求的目標,讀鄭子豪理事長的《臺灣原生山茶之美》,讓我體驗到從「飲水」昇華到「喫茶」的生活美境。

  臺灣茶有豐富的資源和優良的歷史文化,這種源自生活的美學,既暖心又韻味無窮。忙裡偷閒,沏上一壺好茶,自斟自飲,多麼適性愜意;客來泡茶,是最常見的待客之道,「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佳」,主雅客來勤,同樣的,客人風雅,主人自然也殷勤,主客在茶盅琴韻詩文之間交心,一盞清茗酬知音,天下之樂,何甚於此?就連婚姻大事之中,也少不了茶,訂婚時新娘捧出甜茶敬客,新婚之日,長輩藉著「喫新娘茶」的習俗與新娘相識,並贈予見面禮,這是多麼有情有味的禮俗。想起民國四、五十年代,鄉間路邊常見一個大茶壺,上面用紅紙寫著「奉茶」兩字,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時代,行人靠著雙腳跋涉,烈日當空口乾舌燥之際,道旁的這一壺茶簡直就是甘霖。奉茶者秉持仁心,體察行人的需求提供茶水,飲茶者領受奉茶者的心意,由衷興起感謝之情,這是人與人之間何等美好的情意相連啊!

  茶,喝的不只是茶水,更是濃濃的生活情趣與人情義理。茶早在古代就是生活必需品,長期延續下來已發展出專屬於茶的文化和美學,在文學作品中,不乏以茶作為傳達生活雅趣或哲學義理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獨特的飲食美學之一。《臺灣原生山茶之美》一書,特別聚焦介紹臺灣特有的山茶,從歷史源流、山茶本質及生態環境、茶區現狀、適製性等知識性角度切入,更進一步品茗,分析香氣、以茶行八道巧喻人茶遇合、融入禪心為茶之五心、提點茶禮中靜態動態的布置儀節、結合其他藝術領域,推展茶道六藝,最後,以茶學太極圖圓滿融合之。章節安排正是由具體的生活實製逐步提升到藝術哲學的境界,切實體現生活藝術化的理念。

  美是一種素養,是個人的選擇和追求,鄭理事長畢生鑽研茶學,特別鍾情於臺灣山茶,待人接物頗有古風,對發揚臺灣山茶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氣魄,今出版首部臺灣山茶專書,特為文誌賀。

推薦序

臺灣原生山茶又見一章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前茶葉改良場場長 陳國任


  茶樹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茶種;在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中,茶是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茶樹(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係常綠木本多年生之異交作物,其生長發育、萌芽期及採摘期的控制,端視氣侯環境及栽培管理而定,品種間表現不同的生長特性。

  由於芽葉生長易受到氣溫、日照、水分及養分狀態等諸環境因子所影響,致使芽葉之外部形態及化學成分變異頗大,而影響產量及品質。臺灣氣候溫暖,適合茶樹生長,到處都有以茶知名的地方,由於原料和製法不同,茶的種類達數十種,其色、香、味之表現,是臺灣特色茶之精華所在;在製作過程中,那一曬一翻、一搖一抖、一炒一攤、一揉一揀,每一細膩的動作,都關係著茶香之幽雅飄逸及滋味之清醇甘潤。

  臺灣茶樹栽培品種之分類依親緣、適製性、樹型及產期可分為大葉種及小葉種;而臺灣原生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 )這幾年來係大家很陌生的領域,若以縣市區分主要分佈於臺東縣延平鄉永康山、高雄市六龜區南鳳山、屏東縣山地門鄉德文山、南投縣仁愛鄉眉原山、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山、南投縣魚池鄉德化社及嘉義縣阿里山等。茶樹係異交作物,因異花授粉致使株株變異而呈現遺傳質多型性;實生種有大葉種及小葉種綜合的各種特性,及製作上有很多不同的製法,如綠茶、白茶、青茶、紅茶、日曜茶(曬青製法)等茶類,且皆各有其香氣滋味;因此鄭子豪老師花費30年的歲月去探索原生山茶的神秘面紗,記載山茶種源、製法及香型特性有特殊的論述,分別介紹如下:

  一、在臺灣茶葉的發展史中,歷經荷蘭和鄭成功據臺、清朝統治及日本殖民統治迄今,甚少對臺灣原生山茶研究及了解,一直是個陌生的領域;在種源的認知上,本書針對山茶作一科學性的原野調查及實驗性的認證,提供數據化證明。在既有資料的研究整理中,再進行臺灣原生山茶生長環境,種源認知與生態氣候作整體性調查。

  二、因茶樹係異花授粉,茶葉變異十分廣泛,致使樹勢、芽色、萌芽期、葉形、萌芽期及適製性等等差異性很大,故在其茶葉的適製性上所考慮的因素也會相對增加。如何針對山茶特性來製作,必須先認知到山茶種源特性、區域性的生態及採集時季節性的變化,而在發酵程度及烘焙程度上有所調整及改變,以俾提高製茶品質,明確表達原生山茶特性而求進步發展。

  三、在茶學太極圖中,把茶道分為四項,其中品茗一項提到茶之六備:水質、器具、環境、人選,泡法及茶品;另外,基本上山茶品呈現之香氣有六需:木質香、蜜香、花果香、品種香、生態香及製作香,以六樣不同香氣品茗的歸項,清楚的把茶葉品茗分析,簡單整理成可以理解而不繁雜的香型。原生山茶是大家最迷惑的一塊,也是大家最想知道的一塊。

  本書的出版,必可增進國人對山茶認知的水準。更樂見未來鄭子豪老師能再投入更多資源,結合科技、文化與傳統一起研究,讓民眾對生命的本質與延續有更深的認識,養生健康觀念融入每人的生活,進而追求生命節奏更快樂的一章。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能了解茶而延續臺灣茶所付的使命,在茶香邈邈的悠然神韻下,更加豐富了您彩色的人生。

推薦序

尋找臺灣原生山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場長 蘇宗振


  臺灣也有原生種茶樹(山茶)嗎?而這些原生種山茶到底分佈在哪裡?適合製作什麼茶類?如何品茗原生種茶樹製作茶類的特色?對臺灣茶文化有什麼影響?這些都可以在本書獲得不少寶貴資訊。

  「茶」是全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臺灣也有原生茶樹,其生長於原始山林中的原生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從臺灣府誌(編纂1685~1764年)及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略以,「可療暑疾」或「居民採其幼芽,簡單加工製造,而作自家飲用」等字樣,推測早期以最簡單方法乾燥後,採用煮或泡作為藥材或直接飲用。

  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理事長鄭子豪先生,自西元2006年開始進入原生山茶領域,期間走訪全臺灣原生山茶分佈區域,探索原生山茶在人為未開發的原始林地生長情況,發現部分原生山茶已有人為栽培狀況,栽培模式又可分為野放型、自然農法型、慣行、觀光型等;亦發現部分原生山茶已與傳統栽培種茶樹出現雜交型,其風味與適製性均發生變化,也提供茶農多樣化的製茶選擇;並依據不同類型茶葉的風味,提供消費者或茶藝文化推廣者如何品茗,以獲得最佳風味的感受與享受。感佩於子豪兄對原生山茶的情有獨鍾,為的是尋找一個從品種、製程到品茗真正屬於「臺灣茶」的堅持與用心,由「一葉興百業」到「一葉一菩提」逐夢踏實。

  有關臺灣原生山茶在本書中有完整的架構呈現,且在臺灣原生山茶的學理、歷史面向與文化層面中,作者參考不少文獻,並提供創新想法,極具見地。茶學無涯,極力推薦不管是第一次想品嚐臺灣原生山茶的人士,或是以具有多年經驗的愛好者來說,本書將提供相當完整的資訊可供參考,值得一讀。

導讀

  混沌之初生命之始,天地萬物孕育而生,自億萬年前開始的自然演化,到誕生植物之茶屬的茶種,歲月悠悠,已數不清有多少進化交替與世代輪迴。而臺灣原生山茶的誕生,更是地表遺留植物中彌足珍貴的瑰寶。地球自地殼劇烈變動之冰河時期,雲貴高原形成而有了茶源生命,繁衍至最東部的臺灣島國,是為臺灣原生山茶之始,延續至今歷經數百萬年,真的太不容易了!在此,我們不只要了解山茶演化過程的生命史,更要對茶的起源至臺灣原生山茶的誕生,表達其無限的尊崇及敬意!

作者序

探索臺灣原生山茶的習茶之路


  有人問我:為何要在臺灣原生山茶這條如此坎坷的路上,投入如此多的時間、精神、金錢而不放棄?我的理念為何?我告訴他們一個沉默的心願:臺灣應該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茶」的本源與驕傲。當時我的心態是認真嚴肅而敬畏學習,但圍繞的能量卻是懷疑茫然,而這也是觸發我十幾年來對山茶不離不棄的動力。臺灣所有的茶種源皆是外來,在發掘了唯一可以代表臺灣茶的祖先時,我能不心動嗎?自西元2006年進入原生山茶的領域至今已十六個年頭,算算自小到今也四十幾個年頭在茶中學習,由無到有的習茶路程,由臺灣到大陸各地,體驗不同茶的深遠文化差異及不同品種製法的技巧,深深體會自己茶學的不足,且無立足之根本,而臺灣原生山茶正可彌補臺灣茶文化所曾失去的地平線。

  又有人問我:臺灣原生山茶有何好?令我如此癡迷?我告訴他們:「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好與不好自在心中,又何必心有所執。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臺灣有此瑰寶而生,豈可棄之而不顧?「本立而道生」吾人應先立本方能有所發展。

  我們成立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之宗旨,期盼此一平臺,可以讓願為山茶盡一份力量的人,有學習及教育訓練的地方,集眾人之力,發揚山茶之願。在此並書「茶學太極圖」之思想中心共同奮鬥。又知學術之根本必須先有完整的教材,故在茶區探索、製作技巧、品茗能力上親力親為,盼能有所貢獻。原生山茶與大葉種茶、小葉種茶並列臺灣茶三大體系,而原生山茶是茶屬之獨立種喬木,在海島型氣候的臺灣,誕生了世界獨一無二的臺灣原生種茶。撰寫此書,抒寫淺見,惟願為臺灣山茶之傳承發展略盡綿薄之力。如有遺漏錯失之過,尚請前輩、同儕們給予指正,以期有所學習改進,不失著作之初心。

  此書之撰寫先以簡單之山茶概念初冊出版,因篇幅過大,先出版首冊接受各位先進指正後,後續將再出版相關之研究論述,以茲承續指教。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台湾这片土地上茶树的感情是深刻且细腻的。它不只是一本植物学的图鉴,更像是一部融合了人文历史与自然观察的精妙作品。我尤其欣赏它对“原生”一词的坚持与追溯。在现代农业追求高产高效的背景下,很多古老的、适应本土环境的品种正逐渐被边缘化,这种文化上的流失是极其可惜的。这本书似乎肩负起了抢救记忆的使命,详细记录了那些我们可能在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的稀有种群的生态故事。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这些古老茶树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如何融入原住民文化,或是在早期移民社会中扮演经济与生活角色的田野调查资料。想象一下,那片长在云雾缭绕中的古茶林,它见证了多少风云变幻,这种时间感和厚重感,是任何新培育的品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一向对台湾本土的生态多样性抱持着高度的好奇心,而山茶属的复杂性常常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若能提供一个清晰易懂的“亲缘关系图谱”,帮助读者区分那些形态上极其相似,但遗传上有所区分的近缘种,那将是对我极大的帮助。我希望它不只是罗列事实,而是能深入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驱动力——是地理隔离、土壤酸碱度差异,还是传粉媒介的不同?这种探究“为什么”的过程,远比仅仅知道“是什么”来得有趣和有价值。再者,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台湾地区所有已知山茶自然分布点的GIS坐标(或者至少是详细的林区描述),或许可以带动一波有责任感的生态旅游,让真正的爱好者可以前往野外进行观察和记录,共同构建更全面的保育数据库。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一本单纯的植物学专著,它更像是一部台湾自然史的侧写。我特别期待它能跨越植物学的范畴,探讨山茶的“用途变迁史”。在早期,这些山茶的嫩芽可能被用于代茶饮用,以应对特定环境下的健康需求;它们的木材或许曾被用于制作精细的工艺品;甚至是其花朵在传统仪式中的象征意义。如果能结合口述历史,采访一些住在茶区周边的老人家,听他们讲述过去如何利用这些山茶来满足生活所需,那这份“美”才算真正地从单纯的视觉欣赏,升华到了对生命与文化的全面尊重。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才是让一本关于“美”的书籍,拥有真正“灵魂”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感十足,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我注意到封面材质的处理,似乎模拟了某种粗砺的树皮质感,非常贴合“山茶”的野性美。如果内容编排上能保持这种高水准的视觉呈现,我会非常满意。比如,在介绍特定山茶属(Camellia)的物种时,我期望能看到高清晰度的显微结构照片,展示花蕊、叶脉和果实的特写,这对于进行植物分类和DNA比对的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此外,如果能加入一些简易的家庭栽培指南,比如如何利用当地常见的介质(如腐植土、火山岩颗粒)来模拟它们在山间的生长环境,那就更贴心了。毕竟,我们这些热爱台湾山茶的人,都希望能在家中为这些珍贵的物种留下一小片生存空间,让这份自然遗产得以在城市中延续。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臺灣原生山茶之美》,就知道内容肯定非常深入且充满在地情感。我最近在整理自家后院那几株从山上移植下来的茶树,希望能让它们适应平地的气候,这本书无疑就是我最需要的及时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不同海拔高度下,山茶品种的生长特性差异的详述。例如,高山茶的叶片结构与平地茶在应对日照强度和温差波动时,其内在的生理机制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书中若能提供一套科学且可操作的,针对台湾特定气候带(比如我们这里常有的夏季午後雷阵雨和冬季湿冷雾气)的病虫害防治策略,那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总觉得,要真正欣赏台湾原生山茶的美,不只是看它泡出来的茶汤色泽或闻闻香气,更要了解它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历经风霜、顽强生存的生命力。如果能搭配一些手绘图谱,清晰标示出关键的识别特征,那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绝对是最好的教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