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生山茶之美

臺灣原生山茶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子豪
圖書標籤:
  • 臺灣山茶
  • 原生植物
  • 茶花
  • 植物圖鑒
  • 園藝
  • 花卉
  • 臺灣植物
  • 自然
  • 攝影
  • 植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臺灣茶歷史以1796年柯朝從福建引茶種入颱,1855年林鳳池引青心烏龍種於鹿榖凍頂山,記載臺灣茶種來自中國大陸,不知臺灣有自己的原生茶種,分布區域與臺灣原住民有密切關係,也就是臺灣原生山茶,茶業改良場名為臺茶24號。作者近二十年投入研究臺灣原生山茶,此書是目前唯一專書。

  臺灣地理的形成早在冰河時期海水下降、地殼變動時,在歐亞闆塊與菲律賓闆塊擠壓下形成,歷經無數歲月纍積,在人口遷入、天然條件的變遷下,而有現今臺灣原生山茶的現況。臺灣原住民則是最早和原生山茶在生活上並存著密不可分的淵緣與互融關係。山茶分布區域在中央山脈中部以南及東部較低海拔山區,在地理上南投縣有眉原山茶、鳳凰山茶、德化山茶區塊,嘉義縣有阿裏山鄉樂野、龍頭山茶區塊,臺東縣有延平鄉永康山區的永康山茶區塊,最後的分布是臺灣原生山茶分布最廣也是量最多的六龜山茶區,由屏東至高雄都有它的生長環境。分析整個臺灣山茶的分布區域,我們發現原住民部落的棲息地和山茶文化有密不可分的生活連結。

  臺灣茶產業享譽全球,然而以往在臺灣茶史中的報導皆以臺灣茶是早年由中國大陸茶引進至臺灣為主,沒有任何一本專書具體介紹臺灣原生山茶的歷史背景,從歷史文獻考證、從地理環境、茶種鑑定與原住民之山茶文化考察調查撰寫的臺灣原生山茶。

  2020年「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正式成立,一緻推舉對於臺灣原生山茶投入研究近20年時間的本書作者—鄭子豪先生(本名鄭智誠)擔任第一屆的理事長。以推廣臺灣原生山茶教育文化相關活動;以科學方法製作研究鑑定原生山茶;結閤原生山茶與原住民茶文化、現代茶文化之交流,並提升臺灣原生山茶製作水準與產業效益;促進國際茶文化與產業之閤作及交流事項;研擬齣版原生山茶文化書籍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介紹,書名設定為《古籍修復的技藝與傳承:從宋代到明清的文獻保護實踐》。 古籍修復的技藝與傳承:從宋代到明清的文獻保護實踐 內容簡介 《古籍修復的技藝與傳承:從宋代到明清的文獻保護實踐》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古代,特彆是宋、元、明、清時期,古籍文獻修復技術演變、材料科學、以及知識傳承脈絡的專業學術著作。本書旨在填補當前文獻保護領域在曆史深度與技術細節交叉研究上的空白,通過對傳世實物和同期文獻的細緻考證,重建古代修復師們所依賴的工具、工藝流程和哲學思想。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技術描述層麵,更將修復視為一種文化實踐和社會活動。我們審視瞭宋代官府機構如秘書省對文獻的規範化管理,元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對修復風格的影響,以及明清時期私傢藏書樓與民間修復藝人的技術流變。通過對大量珍稀宋版書、元刻本及明清手稿的微觀分析,本書展示瞭古代修復材料——包括各種天然縴維紙張、礦物顔料、動植物膠——的製備工藝,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中如何應對時間侵蝕與自然災害。 第一部:技術基礎與材料科學的考古 第一章:古代文獻的脆弱性與修復的起源 本章探討瞭中國古代竹簡、帛書嚮紙質文獻過渡後,所麵臨的蟲蛀、水濕、酸蝕等主要威脅。接著,我們追溯瞭最早的文獻保護行為,從戰國時期的“綴簡”到漢代對“亡佚篇目”的搶救性整理。重點分析瞭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經典翻譯和抄寫興盛背景下,對“殘破”的認識與初步的修補嘗試。 第二章:宋代:標準化與技術的成熟 宋代是中國古代文化復興的高峰,也是古籍修復技術走嚮成熟的標誌性時期。本章細緻考察瞭宋代官修機構,如宋仁宗時期對《冊府元龜》的校勘與重刻中體現的文獻維護標準。我們關注瞭宋代修復中常用的“宋紙”(如蘇州、徽州産的皮紙和竹紙)的特性,以及它們在修復中的應用,尤其是“洣水”(一種天然澱粉膠)在粘閤技術中的作用。 書中詳細介紹瞭宋代流行的“糊邊”與“映襯”技術。前者指在書頁邊緣加襯紙以增強強度,後者則是將原殘破紙頁粘附於新襯紙之上,以保持原貌。通過對宋版《漢書》殘捲的分析,展示瞭當時修復師對手抄楷書筆跡的精妙模仿能力,這已接近一種藝術再創造。 第三章:元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技藝融閤 元朝的統治帶來瞭中原與濛古、西域文化的交流,這也影響瞭文獻的保存環境與修復習慣。本章側重於元代對大量宋代遺存的整理工作,以及在宮廷和宗教機構中齣現的新的修復材料。例如,一些可能來自西域的礦物膠或特殊的鞣製技術在元代文獻中的微小痕跡。 重點分析瞭元代修繕中對“題跋”和“印記”的處理方式。修復師在處理帶有重要曆史痕跡的書頁時,展現齣一種更為謹慎的態度,試圖在保護文獻本體結構的同時,保留其流傳的“曆史皮膚”。 第二部:明清:私傢收藏、技術精細化與地域流派 第四章:明代:藏書傢對修復的推動力 明代中後期,隨著江南地區士大夫階層的崛起,藏書文化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繁榮。本書探討瞭以藏書傢為核心的修復需求,如何推動瞭修復技術的專業化和精細化。這一時期的修復,更加注重“古樸”與“雅緻”的結閤,追求與原書風格的和諧統一。 本章詳細介紹瞭明代修復中對“補洞”技術的改進,尤其是使用精細裁切的“宋箋”或“明箋”來填補文字空白。我們分析瞭明代對漿糊配方的改良,如加入少量草木灰或明礬以提高防蟲和抗潮性能。特彆討論瞭嘉靖、萬曆年間修復的某些書捲上,齣現的一種更為粘稠、顔色偏黃的膠水痕跡,推測可能與特定的鬆脂或動物膠的使用有關。 第五章:清代:工藝的集大成與地域風格的確立 清代是傳統古籍修復工藝的集大成時期,技術體係更加完善,且形成瞭明顯的地域風格。本章對比瞭江南地區(以南京、蘇州為中心)和京畿地區(以翰林院、內府為中心)的修復特色。 江南修復傾嚮於精細、隱蔽,追求“天衣無縫”的視覺效果,大量使用細微的砑光處理,使新補的紙張與舊紙的質地高度一緻。而清宮的修復則更為注重規範和耐久性,有時會在書脊和裝幀上使用更堅固的材料,如經過特殊處理的絲綫和皮革。 書中還專門開闢一節,探討瞭清代以來“配紙”技術的發展,特彆是如何根據不同紙張的縴維紋理,利用手工抄寫或拓印的方式,製造齣能夠以假亂真的配補材料。 第三部:工具、傳承與哲學反思 第六章:修復師的工具箱與專業傳承 本書繪製瞭從宋到清時期,古籍修復師日常使用的工具組:包括竹製或骨製的“颳刀”(用於去除舊膠和殘渣)、不同硬度的“棕刷”(用於平整紙麵)、以及各種尺寸的“裁刀”和“銛子”。通過對清代工匠傳譜的梳理,我們嘗試還原古代修復師的學徒製度和技藝的口耳相傳過程。 第七章:古代修復的哲學:存真、存古與再造 修復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對時間流逝和文獻價值的哲學思考。本章深入探討瞭古代修復師對待“原貌”的認知。在宋代,修復的目標是“確保可讀性”;在明清,目標逐漸轉嚮“保持曆史痕跡的完整性”。我們對比瞭兩種截然不同的修復哲學:一種主張最大限度地“隱去”修復痕跡,讓文獻重現“新”貌(如宋代的某些宮廷修復);另一種則主張“留痕”,尊重每一次修復都是文獻生命史的一部分(如清代後期的一些文人修復)。 結論:跨越時空的對話 全書最後總結瞭宋元明清四代修復技術在材料、工具和理念上的連續性與斷裂點。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記錄瞭“如何修補”,更揭示瞭“為何如此修補”,為當代文獻保護工作者提供瞭深厚的曆史參照和技術啓示。通過對曆史實踐的迴歸,本書呼籲當代修復工作者在麵對現代高科技手段時,仍需保有對傳統材料和人文精神的敬畏與理解。 作者簡介(此處省略,但內容應強調作者在文獻學、材料科學或古代工藝史領域的深入研究背景。) 目標讀者:文獻修復專業人員、圖書館學與檔案學研究者、中國古代技術史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手工藝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子豪


  本名鄭智誠。
  一生緻力於推廣臺灣原生山茶文化與創意產業。
  〔茗響山茶)創辦人。
  〔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起人暨第一屆裡事長。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現任茶道與人文美學授課老師。
  南投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理事。
  颱中霧峰林傢花園國藝書院副院長。
  中華文化經貿生技交流協會理事。
  颱灣霧峰林傢林祖密將軍紀念協進會理事。
  齣版《颱灣原生山茶簡論》。

  鄭子豪(智誠)老師 資歷簡介
  1980年 開始葉研究及收藏
  2010年 參加大陸兩岸茶葉文化交流茶葉論壇
  主持數次臺灣野生山茶研討會
  2014年 受颱中茶聯會邀請在鞦山堂主題演講-臺灣野生茶
  2015年 北京故宮研究員到颱進行兩岸茶文化交流
  協辦李殼摩書畫展茶席策展演齣
  受邀臺灣國際茶文化創意與科技論壇主題
  演講-臺灣野生山茶之美
  2016年 受邀綠竹文化協會臺灣野生山茶之美演講
  中興茶博會大學館-明道大學茶道指導老師
  為颱中市文化局長-林輝堂書畫展茶會策展
  受邀茶米店野生茶分享會數場
  經濟部中部軟體文創園區文化展
  2017年 進駐霧峰林傢花園文化走廊
  南投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理事
  2018年 颱中霧峰林傢花園國藝書院副院長
  中華文化經貿生技交流協會理事
  臺灣霧峰林傢林祖密將軍紀念協進會理事
  受邀參加第七屆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演講
  受邀參加北京茶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深圳茶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杭州文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西安茶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廈門文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2019年 現任茗響山茶茶道師資班老師
  現任彰化生活美學館茶道老師
  受邀至大陸南京、杭州、雲南、廈門、西安、漢中、寧德、
  武夷山、福鼎等地演講、授課、製茶之文化交流
  2020年 創立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 創會理事長
  參加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 設立臺灣原生山茶館之統籌展齣和推廣
  受邀高雄市茶藝聯閤促進會之演講授課推廣
  受邀南投縣日月茶文化推廣協會演講授課推廣
  受邀中華華人茶文化協會 烏山頭大茶會-茶和天下協辦推廣單位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現任 茶道與人文美學授課老師
  受南投縣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邀請演講授課
  九月齣版颱灣原生山茶簡論一書
  2021年 受邀參加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參加九族文化村櫻花茶會    
  受邀高雄茗泉茶藝研究會演講臺灣原生山茶
  受邀於高雄、颱南、南投、颱中2、3、4月份巡迴演講臺灣原生山茶課程十幾場次
  邀請西北大學茶學院院長孫斌製作臺灣原生山茶之大唐貢茶

圖書目錄

推薦序&自序
茶道為軸 茶藝為用          洪孟啟
以茶學提升到藝術哲學的境界 許耿修
臺灣原生山茶又見一章       陳國任
尋找臺灣原生山茶           蘇宗振
探索臺灣原生山茶的習茶之路 鄭子豪

壹、臺灣原生山茶之起源
1-1 茶樹之起源
1-2 臺灣原生山茶的過去

貳、臺灣原生山茶的歷史沿革及規劃
2-1 臺灣茶種的來源
2-2 臺灣原生山茶推廣栽種規劃

參、臺灣原生山茶的本質及生態環境
3-1 臺灣原生山茶的本質
3-2 臺灣原生山茶的生長環境

肆、臺灣原生山茶分布的七大區域
4-1 眉原山茶區
4-2 德化山茶區
4-3 鳳凰山茶區
4-4 龍頭山茶區
4-5 永康山茶區
4-6 六龜山茶區
4-7 德文山茶區

伍、臺灣原生山茶的製作歷史及適製性
5-1 臺灣原生山茶製作的歷史性
5-2 臺灣原生山茶製作的認知
5-3 臺灣原生山茶製作的教育訓練
5-4 山茶的適製性

陸、茶之六需-如何品茗山茶香
6-1 木質香
6-2 蜜香
6-3 花果香
6-4 生態香
6-5 品種香
6-6 製作香

柒、不同角度茶文化的陳述
7-1 臺灣野生山茶之美
7-2 茶行八道解析
7-3 習茶知茶的禪心
7-4 茶禮的人文美學
7-5 茶道六藝文化之展望

捌、茶學太極之精闢說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71597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3 x 1.4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茶道為軸,茶藝為用 品賞臺灣山茶之風味特性
前文化部部長 洪孟啟


  中國是最早發現茶、飲用茶的國傢,相傳神農嘗百草,曾日遇七十二毒,幸得茶而能解毒。距今一韆四百年前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是全世界最早有係統研究茶學的專書,此書確立瞭茶在中國生活飲品中的地位,可視之為茶文化的濫觴。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模式經過長期積纍醞釀所形成的,在華夏民族中,無論是市井小民日常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或是文人雅士怡情養性不可或缺的「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都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飲茶文化韆百年來早已深入我們的生活,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亦與儒、釋、道的哲學思維相互融閤,影響深遠。茶,這片神奇的葉子,數韆年來一直在我們的生活裡散發著醇鬱的芬芳,是專屬於我們文化的飲品,我們應該珍惜這份寶藏,認識它、研究它、推廣它,讓它站上世界舞臺展現風華。

  臺灣與中國間隔一衣帶水,無論物種或生活文化都有相關性,因地處海角一隅有海峽阻隔,故又具有能發展齣獨特性的優秀條件。臺灣茶有源自大陸的品係,也有獨一無二的原生山茶品種,其豐富的資源和優良的歷史文化,是一座等待開發的寶山,在探討臺灣山茶文化之時,既要瞭解其歷史源流,又須注重其本土特性並發展之。

  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鄭理事長子豪先生,投入十數年心力,發掘、宣揚臺灣原生山茶之美,主導成立學會,親自探查臺灣山林,緻力研究臺灣原生山茶,登高振臂呼籲保存這片屬於臺灣的獨特寶藏。經多年研究有成,將其心得整理齣版《臺灣原生山茶之美》,本書是鄭理事長山茶係列專書的首冊,內容豐富,從茶樹的起源、臺灣山茶的歷史源流齣發,以生物學的分類,證明臺灣原生山茶品種的獨立性,介紹臺灣特有的山茶品係;整理典籍史料,訪古論今,進一步提齣對臺灣山茶未來發展的具體建議。書中以科學角度分析臺灣山茶的本質與生態環境,作者親臨探勘,足跡踏遍臺灣七大山茶區,一步一腳印地進行田野調查,訪問耆老、實地勘察、拍照錄影,整理各茶區現況並構思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圖文並茂,張張照片都彌足珍貴。

  書中無私地分享自己多年來對山茶的研究,從學術、製作、品茗、文化四個麵嚮介紹茶道,包含六大茶類製作,品茗時的「六備」,與文化結閤的新「六藝」,分析臺灣山茶之風味特性,適閤採用何種方式製茶、宜製作成何種茶品,一一詳細的解析說明,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能提供山茶產製業者及茶道愛好者參考。

  除瞭知識性、技術層麵的分享之外,本書令人矚目的還有更高層次的飲茶哲學觀,作者認為︰各種產業如果沒有融入生活、形成觀念,再經長期纍積成文化,都將隻是曇花一現,必須在文化底蘊下代代傳承,方能行之久遠。因此精心獨創「茶學太極圖」,以茶科學、茶藝、茶道架構起茶學完整的體係,對此作者自述︰「茶學之內義傳承以茶道為主軸,外意錶飾則以茶藝為用,相應圓之而融閤,輔以實證規範之茶科學證明而成」,欲以符應天地人閤一的茶學精神,成就圓滿的茶學太極圖。仔細研讀,書中處處洋溢作者對茶學的熱愛,茶在作者心中已經不隻是茶,既是哲學也是信仰。本書是瞭解臺灣山茶和品茗藝術的專著,除瞭可作為研究臺灣山茶的工具書外,亦體現瞭作者獻身茶文化的精神,值得愛茶人士一讀再讀。

  作為係列套書的首冊,本書已令人驚豔,期待後續作品陸續問世。

推薦序

以茶學提升到藝術哲學的境界
前臺灣國立工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許耿修


  生活創造藝術,藝術美化生活,幸福有味的人生在於能將生活藝術化,食衣住行原是生活,眼耳鼻舌身意的品味和享受則是植根於生活,卻又能超脫齣生活而成為藝術。如何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是吾人終生追求的目標,讀鄭子豪理事長的《臺灣原生山茶之美》,讓我體驗到從「飲水」昇華到「喫茶」的生活美境。

  臺灣茶有豐富的資源和優良的歷史文化,這種源自生活的美學,既暖心又韻味無窮。忙裡偷閒,沏上一壺好茶,自斟自飲,多麼適性愜意;客來泡茶,是最常見的待客之道,「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佳」,主雅客來勤,同樣的,客人風雅,主人自然也殷勤,主客在茶盅琴韻詩文之間交心,一盞清茗酬知音,天下之樂,何甚於此?就連婚姻大事之中,也少不瞭茶,訂婚時新娘捧齣甜茶敬客,新婚之日,長輩藉著「喫新娘茶」的習俗與新娘相識,並贈予見麵禮,這是多麼有情有味的禮俗。想起民國四、五十年代,鄉間路邊常見一個大茶壺,上麵用紅紙寫著「奉茶」兩字,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時代,行人靠著雙腳跋涉,烈日當空口乾舌燥之際,道旁的這一壺茶簡直就是甘霖。奉茶者秉持仁心,體察行人的需求提供茶水,飲茶者領受奉茶者的心意,由衷興起感謝之情,這是人與人之間何等美好的情意相連啊!

  茶,喝的不隻是茶水,更是濃濃的生活情趣與人情義理。茶早在古代就是生活必需品,長期延續下來已發展齣專屬於茶的文化和美學,在文學作品中,不乏以茶作為傳達生活雅趣或哲學義理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獨特的飲食美學之一。《臺灣原生山茶之美》一書,特別聚焦介紹臺灣特有的山茶,從歷史源流、山茶本質及生態環境、茶區現狀、適製性等知識性角度切入,更進一步品茗,分析香氣、以茶行八道巧喻人茶遇閤、融入禪心為茶之五心、提點茶禮中靜態動態的布置儀節、結閤其他藝術領域,推展茶道六藝,最後,以茶學太極圖圓滿融閤之。章節安排正是由具體的生活實製逐步提升到藝術哲學的境界,切實體現生活藝術化的理念。

  美是一種素養,是個人的選擇和追求,鄭理事長畢生鑽研茶學,特別鍾情於臺灣山茶,待人接物頗有古風,對發揚臺灣山茶有著雖韆萬人吾往矣的豪情氣魄,今齣版首部臺灣山茶專書,特為文誌賀。

推薦序

臺灣原生山茶又見一章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前茶葉改良場場長 陳國任


  茶樹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茶種;在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中,茶是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茶樹(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係常綠木本多年生之異交作物,其生長發育、萌芽期及採摘期的控製,端視氣侯環境及栽培管理而定,品種間錶現不同的生長特性。

  由於芽葉生長易受到氣溫、日照、水分及養分狀態等諸環境因子所影響,緻使芽葉之外部形態及化學成分變異頗大,而影響產量及品質。臺灣氣候溫暖,適閤茶樹生長,到處都有以茶知名的地方,由於原料和製法不同,茶的種類達數十種,其色、香、味之錶現,是臺灣特色茶之精華所在;在製作過程中,那一曬一翻、一搖一抖、一炒一攤、一揉一揀,每一細膩的動作,都關係著茶香之幽雅飄逸及滋味之清醇甘潤。

  臺灣茶樹栽培品種之分類依親緣、適製性、樹型及產期可分為大葉種及小葉種;而臺灣原生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 )這幾年來係大傢很陌生的領域,若以縣市區分主要分佈於臺東縣延平鄉永康山、高雄市六龜區南鳳山、屏東縣山地門鄉德文山、南投縣仁愛鄉眉原山、南投縣鹿榖鄉鳳凰山、南投縣魚池鄉德化社及嘉義縣阿裏山等。茶樹係異交作物,因異花授粉緻使株株變異而呈現遺傳質多型性;實生種有大葉種及小葉種綜閤的各種特性,及製作上有很多不同的製法,如綠茶、白茶、青茶、紅茶、日曜茶(曬青製法)等茶類,且皆各有其香氣滋味;因此鄭子豪老師花費30年的歲月去探索原生山茶的神秘麵紗,記載山茶種源、製法及香型特性有特殊的論述,分別介紹如下:

  一、在臺灣茶葉的發展史中,歷經荷蘭和鄭成功據臺、清朝統治及日本殖民統治迄今,甚少對臺灣原生山茶研究及瞭解,一直是個陌生的領域;在種源的認知上,本書針對山茶作一科學性的原野調查及實驗性的認證,提供數據化證明。在既有資料的研究整理中,再進行臺灣原生山茶生長環境,種源認知與生態氣候作整體性調查。

  二、因茶樹係異花授粉,茶葉變異十分廣泛,緻使樹勢、芽色、萌芽期、葉形、萌芽期及適製性等等差異性很大,故在其茶葉的適製性上所考慮的因素也會相對增加。如何針對山茶特性來製作,必須先認知到山茶種源特性、區域性的生態及採集時季節性的變化,而在發酵程度及烘焙程度上有所調整及改變,以俾提高製茶品質,明確錶達原生山茶特性而求進步發展。

  三、在茶學太極圖中,把茶道分為四項,其中品茗一項提到茶之六備:水質、器具、環境、人選,泡法及茶品;另外,基本上山茶品呈現之香氣有六需:木質香、蜜香、花果香、品種香、生態香及製作香,以六樣不同香氣品茗的歸項,清楚的把茶葉品茗分析,簡單整理成可以理解而不繁雜的香型。原生山茶是大傢最迷惑的一塊,也是大傢最想知道的一塊。

  本書的齣版,必可增進國人對山茶認知的水準。更樂見未來鄭子豪老師能再投入更多資源,結閤科技、文化與傳統一起研究,讓民眾對生命的本質與延續有更深的認識,養生健康觀念融入每人的生活,進而追求生命節奏更快樂的一章。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能瞭解茶而延續臺灣茶所付的使命,在茶香邈邈的悠然神韻下,更加豐富瞭您彩色的人生。

推薦序

尋找臺灣原生山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場長 蘇宗振


  臺灣也有原生種茶樹(山茶)嗎?而這些原生種山茶到底分佈在哪裡?適閤製作什麼茶類?如何品茗原生種茶樹製作茶類的特色?對臺灣茶文化有什麼影響?這些都可以在本書獲得不少寶貴資訊。

  「茶」是全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臺灣也有原生茶樹,其生長於原始山林中的原生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從臺灣府誌(編纂1685~1764年)及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略以,「可療暑疾」或「居民採其幼芽,簡單加工製造,而作自傢飲用」等字樣,推測早期以最簡單方法乾燥後,採用煮或泡作為藥材或直接飲用。

  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理事長鄭子豪先生,自西元2006年開始進入原生山茶領域,期間走訪全臺灣原生山茶分佈區域,探索原生山茶在人為未開發的原始林地生長情況,發現部分原生山茶已有人為栽培狀況,栽培模式又可分為野放型、自然農法型、慣行、觀光型等;亦發現部分原生山茶已與傳統栽培種茶樹齣現雜交型,其風味與適製性均發生變化,也提供茶農多樣化的製茶選擇;並依據不同類型茶葉的風味,提供消費者或茶藝文化推廣者如何品茗,以獲得最佳風味的感受與享受。感佩於子豪兄對原生山茶的情有獨鍾,為的是尋找一個從品種、製程到品茗真正屬於「臺灣茶」的堅持與用心,由「一葉興百業」到「一葉一菩提」逐夢踏實。

  有關臺灣原生山茶在本書中有完整的架構呈現,且在臺灣原生山茶的學理、歷史麵嚮與文化層麵中,作者參考不少文獻,並提供創新想法,極具見地。茶學無涯,極力推薦不管是第一次想品嚐臺灣原生山茶的人士,或是以具有多年經驗的愛好者來說,本書將提供相當完整的資訊可供參考,值得一讀。

導讀

  混沌之初生命之始,天地萬物孕育而生,自億萬年前開始的自然演化,到誕生植物之茶屬的茶種,歲月悠悠,已數不清有多少進化交替與世代輪迴。而臺灣原生山茶的誕生,更是地錶遺留植物中彌足珍貴的瑰寶。地球自地殼劇烈變動之冰河時期,雲貴高原形成而有瞭茶源生命,繁衍至最東部的臺灣島國,是為臺灣原生山茶之始,延續至今歷經數百萬年,真的太不容易瞭!在此,我們不隻要瞭解山茶演化過程的生命史,更要對茶的起源至臺灣原生山茶的誕生,錶達其無限的尊崇及敬意!

作者序

探索臺灣原生山茶的習茶之路


  有人問我:為何要在臺灣原生山茶這條如此坎坷的路上,投入如此多的時間、精神、金錢而不放棄?我的理念為何?我告訴他們一個沉默的心願:臺灣應該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茶」的本源與驕傲。當時我的心態是認真嚴肅而敬畏學習,但圍繞的能量卻是懷疑茫然,而這也是觸發我十幾年來對山茶不離不棄的動力。臺灣所有的茶種源皆是外來,在發掘瞭唯一可以代錶臺灣茶的祖先時,我能不心動嗎?自西元2006年進入原生山茶的領域至今已十六個年頭,算算自小到今也四十幾個年頭在茶中學習,由無到有的習茶路程,由臺灣到大陸各地,體驗不同茶的深遠文化差異及不同品種製法的技巧,深深體會自己茶學的不足,且無立足之根本,而臺灣原生山茶正可彌補臺灣茶文化所曾失去的地平線。

  又有人問我:臺灣原生山茶有何好?令我如此癡迷?我告訴他們:「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好與不好自在心中,又何必心有所執。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臺灣有此瑰寶而生,豈可棄之而不顧?「本立而道生」吾人應先立本方能有所發展。

  我們成立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之宗旨,期盼此一平臺,可以讓願為山茶盡一份力量的人,有學習及教育訓練的地方,集眾人之力,發揚山茶之願。在此並書「茶學太極圖」之思想中心共同奮鬥。又知學術之根本必須先有完整的教材,故在茶區探索、製作技巧、品茗能力上親力親為,盼能有所貢獻。原生山茶與大葉種茶、小葉種茶並列臺灣茶三大體係,而原生山茶是茶屬之獨立種喬木,在海島型氣候的臺灣,誕生瞭世界獨一無二的臺灣原生種茶。撰寫此書,抒寫淺見,惟願為臺灣山茶之傳承發展略盡綿薄之力。如有遺漏錯失之過,尚請前輩、同儕們給予指正,以期有所學習改進,不失著作之初心。

  此書之撰寫先以簡單之山茶概念初冊齣版,因篇幅過大,先齣版首冊接受各位先進指正後,後續將再齣版相關之研究論述,以茲承續指教。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感十足,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風格,一看就知道是下過一番功夫的。我注意到封麵材質的處理,似乎模擬瞭某種粗礪的樹皮質感,非常貼閤“山茶”的野性美。如果內容編排上能保持這種高水準的視覺呈現,我會非常滿意。比如,在介紹特定山茶屬(Camellia)的物種時,我期望能看到高清晰度的顯微結構照片,展示花蕊、葉脈和果實的特寫,這對於進行植物分類和DNA比對的研究人員來說至關重要。此外,如果能加入一些簡易的傢庭栽培指南,比如如何利用當地常見的介質(如腐植土、火山岩顆粒)來模擬它們在山間的生長環境,那就更貼心瞭。畢竟,我們這些熱愛颱灣山茶的人,都希望能在傢中為這些珍貴的物種留下一小片生存空間,讓這份自然遺産得以在城市中延續。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臺灣原生山茶之美》,就知道內容肯定非常深入且充滿在地情感。我最近在整理自傢後院那幾株從山上移植下來的茶樹,希望能讓它們適應平地的氣候,這本書無疑就是我最需要的及時雨。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關於不同海拔高度下,山茶品種的生長特性差異的詳述。例如,高山茶的葉片結構與平地茶在應對日照強度和溫差波動時,其內在的生理機製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書中若能提供一套科學且可操作的,針對颱灣特定氣候帶(比如我們這裏常有的夏季午後雷陣雨和鼕季濕冷霧氣)的病蟲害防治策略,那簡直是無價之寶。我總覺得,要真正欣賞颱灣原生山茶的美,不隻是看它泡齣來的茶湯色澤或聞聞香氣,更要瞭解它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曆經風霜、頑強生存的生命力。如果能搭配一些手繪圖譜,清晰標示齣關鍵的識彆特徵,那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絕對是最好的教科書。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遠超齣一本單純的植物學專著,它更像是一部颱灣自然史的側寫。我特彆期待它能跨越植物學的範疇,探討山茶的“用途變遷史”。在早期,這些山茶的嫩芽可能被用於代茶飲用,以應對特定環境下的健康需求;它們的木材或許曾被用於製作精細的工藝品;甚至是其花朵在傳統儀式中的象徵意義。如果能結閤口述曆史,采訪一些住在茶區周邊的老人傢,聽他們講述過去如何利用這些山茶來滿足生活所需,那這份“美”纔算真正地從單純的視覺欣賞,升華到瞭對生命與文化的全麵尊重。這種跨學科的融閤,纔是讓一本關於“美”的書籍,擁有真正“靈魂”的關鍵所在。

评分

閱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颱灣這片土地上茶樹的感情是深刻且細膩的。它不隻是一本植物學的圖鑒,更像是一部融閤瞭人文曆史與自然觀察的精妙作品。我尤其欣賞它對“原生”一詞的堅持與追溯。在現代農業追求高産高效的背景下,很多古老的、適應本土環境的品種正逐漸被邊緣化,這種文化上的流失是極其可惜的。這本書似乎肩負起瞭搶救記憶的使命,詳細記錄瞭那些我們可能在市麵上已經很難見到的稀有種群的生態故事。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這些古老茶樹在過去幾個世紀中,如何融入原住民文化,或是在早期移民社會中扮演經濟與生活角色的田野調查資料。想象一下,那片長在雲霧繚繞中的古茶林,它見證瞭多少風雲變幻,這種時間感和厚重感,是任何新培育的品種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

我一嚮對颱灣本土的生態多樣性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而山茶屬的復雜性常常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個清晰易懂的“親緣關係圖譜”,幫助讀者區分那些形態上極其相似,但遺傳上有所區分的近緣種,那將是對我極大的幫助。我希望它不隻是羅列事實,而是能深入探討造成這些差異的驅動力——是地理隔離、土壤酸堿度差異,還是傳粉媒介的不同?這種探究“為什麼”的過程,遠比僅僅知道“是什麼”來得有趣和有價值。再者,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個颱灣地區所有已知山茶自然分布點的GIS坐標(或者至少是詳細的林區描述),或許可以帶動一波有責任感的生態旅遊,讓真正的愛好者可以前往野外進行觀察和記錄,共同構建更全麵的保育數據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