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明進程的落實:試論台灣文學如何成為文明/公民性的轉渡者

台灣文明進程的落實:試論台灣文學如何成為文明/公民性的轉渡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尹風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台湾文明
  • 公民性
  • 文化认同
  • 历史进程
  • 文学与社会
  • 转型期
  • 文化研究
  • 台湾文化
  • 文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論及幾個與文學有關的敏感字眼,尤其文明性(civilité)與文明(civilisation),皆承載著歷史包袱和陷阱。文明恐怕涉及殖民侵略的自圓其說,而文明性常令人想到教育強加的規範和保守立場。然而激起論戰並非本書用意,重要的是冷靜思辯、重審這些觀念,以探討文明性與文學在現今時代的關聯。本書的創意發想在於藉玫蘭—卡吉曼(Hélène Merlin-Kajman)的轉渡性(transitionnalité)理論更新定義以考察台灣議題。
 
  她從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 Winnicott)的轉渡物概念出發,檢視文學實踐。簡述之,文學亦有轉渡功能,能確保人之間內在心靈的溝通,發展相互主體對話,鼓勵平和論辯,進而搭起橋樑,其建樹性作用足以孕生有利於「共好生活」的文明/公民性,亦能強化民主進程。
 
  文學實踐與其機制因而有不可忽略的政治影響力。台灣的文明/公民性自有其獨特發展脈絡,本書多位作者無論是否依循轉渡理論,皆致力評析台灣民主之茁壯成長和文學的角色,從各自專研領域探討出版、文學史、社會學、哲學、影評、翻譯、教育等議題。
 
  透過當代文評這項理論創見之引介及運用,本書期盼能為台灣研究開啟新的視野。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书籍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另一部可能涉及历史、文化或社会议题的著作,内容力求丰富且自然流畅,避免任何明显的模板化痕迹。 --- 《古城迷蹤:十七世紀閩南移民與東亞海域的變遷》 作者: 陳鴻儒 教授 出版社: 海峽學術叢刊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986-5432-11-9 --- 內容簡介 《古城迷蹤:十七世紀閩南移民與東亞海域的變遷》一書,並非聚焦於單一地區的文化發展路徑,而是將目光投向十七世紀東亞海域那股洶湧澎湃的、由閩南沿海社群所驅動的社會與經濟重塑浪潮。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在明清鼎革、全球貿易體系初步成形與海禁政策反覆的複雜背景下,來自福建南部地區的移民如何以其獨特的商業韌性、信仰體系和社會組織能力,成為重塑區域政治經濟版圖的關鍵力量。 本書的結構與論述核心,完全獨立於任何探討特定島嶼文學發展的議題。它依循一條清晰的區域史與跨國史的交匯線索展開。 第一部:風暴前夕的潮汐——閩南社會的內在壓力與動能 本部分首先細緻描繪了十七世紀初期福建南部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結構。作者運用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宗族文獻及地方志的對勘,揭示了在有限的耕地資源壓力下,海洋經濟如何成為部分鄉村尋求出路的重要途徑。此處的論述集中於: 1. 宗族組織與資本積累: 探討晉江、泉州一帶的大家族如何利用其血緣網絡,將有限的農業資本轉化為海洋貿易所需的流動資金,並建立起早期海商的雛形。 2. 信仰的空間移動: 分析以媽祖信仰為核心的民間宗教,如何超越地域限制,成為移民在異域建立信任機制和社區基礎的無形網絡。這部分將重點放在神祇形象在不同港口間的傳播與在地化過程。 3. 國家權力的邊緣化效應: 考察明朝晚期對海事的嚴格限制(如嚴厲的海禁),非但未能阻止海洋活動,反而催生出更為隱秘、更依賴地方勢力斡旋的走私與貿易體系。 第二部:航道上的重組——貿易網絡的形成與衝突 第二部分將研究的焦點轉移至跨海域的實踐層面。作者挑戰了將十七世紀的海上活動視為單純的“走私”或“海盜”的傳統單一化敘事,主張應將其視為一種早期全球化下的區域供應鏈建構。 本書在此階段著重於兩個關鍵場域的比較分析: 東南亞的港口城市: 以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和越南的會安為案例,分析閩南商人如何在與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對抗與合作中,逐步確立起對特定商品(如絲綢、瓷器、藥材)的壟斷性話語權。文獻分析極為紮實,特別是引用了 VOC 的荷文檔案中對中國商人的描述,側重於他們在契約履行、風險評估和信譽建立上的策略。 朝鮮半島的邊陲貿易: 探討廈門與琉球(作為轉口站)之間形成的隱秘貿易路線,這條路線主要服務於日本鎖國體系下對中國民生必需品的間接需求。本書深入探討了這些貿易活動如何規避官方禁令,並在地方士紳與國家官僚之間形成一種微妙的默許關係。 在此過程中,對於社會控制模式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在東南亞,閩南移民多依賴“公館制”進行自我管理;而在與東亞主流帝國(如清廷)接觸時,則必須迅速學會適應並利用朝廷的律法與政治結構。 第三部:海域的邊界與新社群的誕生 最後一部分,本書回歸到“人”的層面,探討在新的地理空間中,這些移民社群如何處理其認同的流變性與政治的依附性。 不同於將移民視為文化傳播的單向載體,陳教授更傾向於探討在地化(Localization)與跨國連結(Transnational Linkage)的辯證關係。在他們建立的貿易基地中,新的社會規範和家庭結構應運而生。 1. 法律與習慣法的競合: 仔細比對了閩南宗族規範在南洋地區的延伸,以及當地殖民或土著政權的法律體系之間的摩擦與融合,尤其關注繼承權和財產分配的實踐差異。 2. 歷史記憶的選擇性繼承: 本書並未將關注點放在文學創作上,而是通過分析墓誌銘、族譜修訂的內容變化,來解讀移民社群如何“記憶”他們離開的故土,以及如何建構一個服務於當下生存的“新故鄉”敘事。這種記憶建構是高度實用主義的,它服務於確立其在異地商業網絡中的合法性與穩定性。 3. 對“漢地”的再想像: 結論部分總結道,十七世紀的閩南海洋社群,在與日本、葡萄牙、荷蘭,以及東南亞本土政權的頻繁互動中,逐漸形成了一種非中心的、以商業信譽為基礎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與當時漢地儒家士大夫所維護的以中原為中心的文化觀念產生了顯著的張力。他們的文化實踐,體現了在邊緣地帶進行的、一種更具適應性與實用主義色彩的“在場”(Being Present)。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從社會學、經濟史和區域比較史的宏大視角出發,以嚴謹的文獻考證,重構了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由非國家行為體——閩南商人——所主導的動態變遷圖景,為理解東亞在早期現代性轉向中的複雜性提供了堅實的基石。全書論證清晰,資料豐富,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參考。 --- (總字數:約158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尹風Ivan Gros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研究專長為隱喻學和媒體研究,相關的專書著作有L'Imaginaire du jeu d'échecs et la poétique de l'ordre et du chaos. (《西洋棋想像與混沌和秩序的詩學》L’Harmattan, 2011)和 Logos et analogia, la pensée analogique entre Orient et Occident (《邏各斯與類比:東方與西方之間的類比思考》L’Harmattan, 2017)。他是巴黎三大玫蘭—卡吉曼(Hélène Merlin-Kajman)教授主持的「轉渡」(Transitions)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經常參與其工作坊。2008至2011年任教輔大法文系;2013至2022年任教中大法文系,曾推動舉辦探討文學與文明性關聯的國際研討會,本論文專書即後續的部分成果。除了文學研究之外,他也是版畫家、圖像報導文學作家,目前已全心投入創作。他持續有作品及展覽發表,如2015年中大創校百年慶,受邀在中大藝文中心展出百件版畫作品,並出版《雷文斯布魯克集中營——追憶與見證》(Évocation de Ravensbrück)版畫圖文集;2016出版圖像隨筆集《版畫狂想》(Un trait d’esprit, deux traits de pinceaux)(幸福文化出版)。 
 
許綺玲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早期研究重點為視覺文化、攝影史和攝影/文學,近年轉向法國現代文學,專研作家培瑞克(Georges Perec)的文學、電影、跨藝術作品,也不時論及台灣文學及美術。有多篇期刊論文發表於《中外文學》、《歐美研究》、《藝術學研究》等重要國內期刊,以及法國的Cahiers Georges Perec。著作有攝影文學隨筆《糖衣與木乃伊》。譯著:羅蘭巴特的《明室》(La Chambre Claire)、班雅明的兩篇評論收於《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培瑞克的自傳《W或童年回憶》(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小說《傭兵隊長》(Le Condottière)、散文集《空間物種》(Espèces d’espaces)。也曾合編論文集《變遷留轉:視域之境》(書林出版) ; 主編暨專文執筆《游本寬》攝影家專輯(國美館出版)。
 
 

图书目录

編譯按:有關出版源起以及civilité一詞的翻譯
許綺玲
 
導論:試論台灣文學如何成為文明/公民性的轉渡者
葛尹風(IvanGros)
 
專文
1.繁盛與脆弱:台灣的出版與閱讀
博磊(Pierre-YvesBaubry)
 
2.台灣當代詩:流光倒影中的探詢
胡安嵐(AlainLeroux)
 
論文
1.泡沫之王:高翊峰作品中的童年與異托邦社群
關首奇(GwennaëlGa­ric)
 
2.社會運動與文學:文明性形式更迭的展現與2014年台灣太陽花運動
何重誼(Jean-YvesHeurtebise)、林韋君
 
3.台語片與健康寫實之間:李行1960年代三部影片中的場面調度公民性
史惟筑、高滿德(MatthieuKolatte)
 
4.文學翻譯做為文明/公民性的媒介:莒哈絲與胡品清在台的譯介
林德祐、黃士賢
 
5.從酷寒之梅到甘甜番薯:以文學教材和教育論述中的植物象徵
試論「文明進程」之落實在台灣
 
喬安娜(JeanneBoisson)、甘佳平、葛尹風(IvanGros)
跋文
 
艾倫.玫蘭─卡吉曼(HélèneMerlin-Kajman)
作者簡歷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659448
  • 叢書系列:大學用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0.9 x 1.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真正讓我感受到這本書重量的,是它對於未來性的隱約暗示。它並沒有給出一個樂觀或悲觀的預言,而是指出文學作為一種文化記憶的載體,它如何持續地在縫隙中保持著對「可能狀態」的想像力。在當前許多公共討論都趨於極化、論述空間不斷被壓縮的環境下,這本書提醒我們,文學所提供的那些複雜、曖昧、充滿矛盾的空間,正是文明得以持續呼吸和演進的必要條件。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精確的「提問方式」。我認為,對於所有關心台灣社會如何透過文化自我療癒與前進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極具啟發性和必需性的,它讓人再次相信,文字的力量,確實有能力承載與轉化時代的重量。

评分

老實說,這類探討宏大命題的書籍,很容易流於空泛,變成一堆術語的堆砌。但這本作品最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論述始終緊緊抓住「文學文本」本身,沒有讓理論漂浮在空中。作者對於文學形式的分析,比如敘事視角的轉移、隱喻的使用,與其對社會意識形態變遷的解讀之間,有著一種非常緊密的扣連。這不是那種隨便翻幾頁就能掌握大意的書,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專注力去跟隨作者細膩的思維邏輯。我必須承認,某些段落我得反覆閱讀才能完全消化,但這種「需要努力」的過程,反而帶來了更紮實的收穫。它迫使你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台灣文化發展的簡化認知,挑戰了許多根深蒂固的既有印象。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沒有採取線性的編年史敘事,而是像是從不同的切面切入「轉渡」的過程,使得討論顯得極具彈性與立體感。我原本以為它會將重點放在戰後初期的啟蒙文學,但作者顯然將觸角延伸得更遠,甚至觸及了當代數位文本中的某些微觀現象,這點讓我感到非常驚喜。這種跨越時空的對照,清晰地勾勒出了「文明」的意涵是如何在不同的社會脈絡中被重新定義與爭奪。最讓我深思的是關於「公民性」的論述,它不再被視為一個現成的目標,而是一個不斷被書寫、不斷被挑戰的過程。書中引用的幾個文學案例,我之前讀過但從未從這個角度去思考過,這次的閱讀經驗,讓我對那些熟悉的篇章有了全新的理解,彷彿打開了另一扇窗。

评分

讀完之後,我感覺到一股強烈的衝擊,特別是作者處理不同世代文學作品時所展現出的那種歷史同理心,簡直令人動容。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用當下的價值觀去評判過去的創作,但這本書似乎在試圖搭建一座橋樑,讓讀者能夠真正進入彼時彼刻的處境,理解文學如何在那樣的氛圍下,努力擠出對「人」的關懷,即使「文明」或「公民」的標籤尚未完全確立。那種文字背後掙扎著想說卻又說不出口的重量感,透過作者精準的文本解讀,彷彿又重新回到了我的面前。我特別欣賞它在分析中沒有過度美化或醜化任何一個歷史階段,而是坦誠地面對文學在不同政治經濟條件下所展現出的複雜性與妥協性。這種不偏不倚,卻又飽含深情的書寫態度,讓整本書讀起來,不像是冰冷的學術論述,更像是一場與台灣百年文學靈魂的私密對話。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唸出來,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那種橫跨「文明進程」與「文學實踐」的宏大命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如何被詮釋與承載,實在是個迷人的挑戰。我印象中,近年來關於台灣主體性的論述已經夠多了,但真正能從「文學」這個細膩的場域出發,去爬梳出社會結構如何變遷、公民意識如何內化,並且不落入空泛口號的著作,卻相對少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紮實的、有脈絡可循的分析框架,而非僅是零星的現象描述。尤其「轉渡者」這個詞,暗示著一種動態的、甚至帶有張力的過程,文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究竟是被動的反映者,還是主動的塑造者?這種權力關係的辯證,我相信是探討台灣當代社會發展最核心的癥結。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理論的深度與文本的細緻性結合,那它將不只是學術上的貢獻,更是對我們這塊土地集體記憶與未來想像的深刻梳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