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情:書法家駱明春、劉佳榮夫妻聯展作品專輯

牽手情:書法家駱明春、劉佳榮夫妻聯展作品專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駱明春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夫妻联展
  • 骆明春
  • 刘佳荣
  • 艺术作品
  • 书法作品集
  • 文化艺术
  • 展览图录
  • 现代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春.榮.誰不慕,歲寒良獨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當代書法家駱明春、劉佳榮夫妻共同主持板橋「雲心草堂」,致力於書法藝術的教學、傳習與創作。

  壬寅暮春,駱明春、劉佳榮結婚第四十週年,在學生們的主動企劃、執行下,於友生昌藝術空間為夫妻二人舉辦書法作品聯展,展覽以夫妻二人共同寫下的「牽手情」為主題,象徵兩人結髮四十年,相互觀摩討論,彼此敬愛珍惜的時光。

  駱明春對於書法,可謂少而好之,竭其俸入以事筆墨,窮其日夜以行教學。劉佳榮則在與駱明春結為連理後,方走入書法的世界,從買字帖、練筆畫、看展覽開始,乃至於二人能夠意會心謀、目往神授。如今回首來時路,自非一帆風順,但是只要牽著彼此的雙手,人生的路、書法的路,就能繼續一直走下去。

  本專輯除「牽手情」展出作品及解說之外,特別收錄陳維德、李郁周、駱明春、劉佳榮四位老師的展覽開幕致詞,並駱明春、劉佳榮學書歷程、常用印石與刻印者簡介,以及展覽花絮照片等,資紀此盛會。
墨韵流光: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时代侧影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上半叶至中叶,中国画坛在社会变革与时代洪流之下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多元探索。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画家的创作历程,而是以宏观的视角,梳理了那个动荡而富有创造力的历史时期,中国画在继承传统与面向现代之间所产生的复杂张力与艺术成就。 第一部分:时代洪流与传统之辩 本章首先回溯了清末民初,传统文人画在面对西方艺术思潮冲击时所表现出的困境与反思。彼时,国画的“体面”与“生命力”成为士大夫阶层争论的焦点。我们详述了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画派在时代转型期的坚守与局限,以及新兴的“海派”——以吴昌硕为代表的艺术力量如何将金石入画,以更为雄浑、自由的面貌回应时代呼唤。 重点分析了围绕“何为中国画”的激烈论辩。从陈独秀提出的“国画改良论”,到徐悲鸿对写实素描的引入,再到林风眠在中西融合上的大胆尝试,本书详尽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画教育体系的重塑过程。我们考察了艺术院校如何成为新旧思想碰撞的熔炉,年轻一代的画家如何在借鉴西方透视学、解剖学的同时,试图保留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与东方哲学意蕴。 第二部分:地域流派的勃兴与地域风格的定型 二十世纪的中国画不再是单一中心的输出,而是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本书将地域特色与艺术风格的形成紧密结合,深入剖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土壤如何孕育出独树一帜的画派。 岭南画派的革新: 重点剖析了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的“二高一陈”,如何将写生精神推向极致,并融入东洋画的晕染技法,创造出色彩绚丽、意境开阔的新国画风格。他们的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笔墨”,更强调光影与色彩的表达,为国画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长安画派的雄浑: 研究了以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如何在西北的黄土地上,将苍凉、博大、厚重的地域气质融入笔墨之中。他们的笔法简练、造型大胆,以近乎碑刻的力量感,重塑了山水和花鸟的意象,体现了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关怀。 新金陵画派的意境: 阐述了以傅抱石、钱松喦等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如何在继承明清金陵画派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构图观念和独特的渲染技法(如“抱石皴”),描绘出江南山水的氤氲之气与时代精神。 第三部分:主题的转向与题材的拓展 随着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画的题材内容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拓宽。本书细致考察了“画入社会”的进程。 人民的形象: 探讨了画家如何将目光投向普通劳动者、农民和士兵。从早期的进步题材到后来的红色叙事,中国画不再只是描绘高士隐逸、花鸟风雅,而是承担起了记录时代、歌颂劳动、鼓舞人心的社会责任。我们分析了这一转变如何影响了人物画的造型基础与笔墨表现力。 山水的“写实化”: 传统的山水画着重于“卧游”与主观情思的寄托,而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家,如李可染、黄宾虹(晚期转型),则更加注重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实地写生与体察。他们将体积感、空间感引入传统皴法之中,使得山水画既保留了墨韵的韵味,又获得了更为坚实的结构支撑。 花鸟画的“世俗化”: 即使是最为传统的花鸟画,也未能幸免于变革。许多画家开始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朴素的物象来寄寓朴素的民生情感,打破了传统中“梅兰竹菊”的藩篱。 第四部分:笔墨语言的现代性重构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艺术语言层面的探索。面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挑战,中国画的“笔墨”概念如何被重新定义? 我们深入分析了黄宾虹晚年对传统用墨的极致探索,他如何通过浓、淡、干、湿、焦的“五笔七墨”变化,将墨色的层次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使画面在看似浑厚中蕴含了无穷的变化。同时,我们也研究了部分画家对“线条”的解构与重组,如何借鉴西方抽象艺术的构成原则,使线条在保持其书写性的同时,服务于现代的视觉张力。 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多元探索的梳理,展现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复杂图景:它既是一个不断告别过去的挣扎过程,也是一个汲取养分、创造性转化的辉煌时代。它向我们揭示了,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中国艺术家如何以坚韧的文化自觉,为中国画注入了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新生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駱明春(文謙)


  一九五五年出生於苗栗通霄,一九七六年畢業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一九九一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二○一一年畢業於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曾擔任全國學生美術比賽書法類評審、全國語文競賽寫字組決賽評審、新北市語文競賽寫字組召集人、各縣市語文競賽指導老師研習講座指導、各縣市語文競賽選手集訓指導以及各縣市教師書法研習指導。

  早年曾受王愷和、王北岳、杜忠誥、汪雨盦與陳維德諸大家指導,奠定深厚的古典書法基礎,曾獲台灣語文競賽小學教師寫字組第一名、全省美展教育廳獎、全國青年書畫比賽社會組書法第二名、北市美展第二名與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第三名等。其楷書從《張玄墓誌銘》入手,於《張猛龍碑》、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諸家用力最勤;後因脊椎手術,不便久立,轉而鑽研鐘繇、王寵諸家小楷,練就爐火純青的小楷功夫;行書初法米芾,後學倪元璐、王鐸;草書奠基於章草,於孫過庭《書譜》及懷素、黃山谷、祝枝山皆獨具心得;隸書始於何紹基,上溯漢碑與簡牘;篆書則始於楊沂孫,上追《石鼓文》、金文與甲骨文。近年更積極尋求突破,既能穩立於古典書法的基礎之上、又能優游於前人典範的框架之外,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自由駱體」,惠風和暢於字裡行間,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駱明春創立板橋雲心草堂,培育當今書法界新銳書家無數,每年在全國語文競賽中更是成績亮麗,聲名遠播,素有「南林北駱」(新北駱明春、高雄林明傳)之譽,其最具代表性的得意門生,非其夫人劉佳榮女史莫屬。劉自婚後才開始接觸書法,耳濡目染、夫唱婦隨,實為書壇人人稱羨之神仙眷侶。

劉佳榮(茂君)

  一九六○年出生於新竹關西,一九八○年畢業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一九八三年與駱明春結婚。書法方面,最初由駱明春啟蒙;後曾陸續跟隨杜忠誥、陳維德與林隆達諸教授學習。

  曾獲獎無數,包括臺灣區語文競賽小學教師寫字組第一名、金鵝獎全國書法比賽社會組第一名、慕陶盃全國書法比賽社會組中堂組與對聯組雙料冠軍、中原杯全國書法比賽社會組第一名、全國標準草書比賽自運組第一名、大甲鎮瀾宮媽祖盃全國書法比賽社會組金牌、慈光山人文獎全國書法比賽社會組第一名、聯青盃全國書法比賽社會組第一名、松山慈惠堂全國書法比賽社會組第一名、沙連堡全國書法比賽社會組第一名……等。

  曾擔任新北市語文競賽寫字組集訓指導、台北市語文競賽寫字組評審暨集訓指導,並自二○一九年起籌組「雲心雅集」,與書法同好二十餘人定期出題、以字會友,相互激盪、彼此增益,期能成為未來書法藝術家的孕育搖籃。

图书目录

│開幕致詞並展覽專輯序│
鍾張忽已遠 春榮誰不慕/陳維德
以筆墨丹青 寫百年好合/李郁周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駱明春
我的學書歷程/劉佳榮

│駱明春作品│
作者簡介/駱明春(文謙)
李白《擬古十二首其一》
李太白《將進酒》
諸葛亮《誡子書》
驀然回首
契文集詩
雨盦先生丙辰自作詩
心寬無煩聯
臥聽坐看聯
數行一卷聯
右軍興嗣聯
澤以山因聯
春暮雩風聯
洛夫《與李賀共飲》
周盂鼎集聯
爛扇多風
玅擬神仙
人生(安樂)
人生(種子)
書譜句(之一)
書譜句(之二)
台灣囡仔歌
得心靜
孫原湘句
司空圖《扇》
撲流螢
真善美
潘安仁《金谷集作》
徐志摩《滬杭道中》
沈尹默《月夜詩》
胡適《一念》
酬誠
最愛西湖三月天
心經
鵲踏枝 詞選集

│劉佳榮作品│
作者簡介/劉佳榮(茂君)
王覺斯《李賀聽穎師琴歌》
節錄過庭先生書譜句
劉琨《重贈盧諶》
曹孟德《步出夏門行》
陌上桑
雨水
宋琬《春日田家詩》
穀雨
立夏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秦觀《納涼》
戴叔倫《小雪》
范成大《冬至》
王安石《詠梅》詩
陸放翁《大寒》
仇遠《懷盛元仁》
趙蕃《聞蛙》
石濤《荷花詩》
題竹石畫詩
莫放最難聯
登高行遠聯
李白《折荷有贈》
杜甫《春夜喜雨》
鄒浩《留別興安唐叟元老推官》
綠樹紫藤聯
或淡半舒聯
不除愛養聯(藍)
不除愛養聯(白)
東風醉臥聯
小留試看聯
矮紙晴窗聯
遠岫春風聯
人間天下聯
寒夜竹爐聯
許悔之《絕版》
三毛《寫給春天的詩》
愛情

│作品常用印│
王北岳 Wang, Bei-Yue (1926~2006)
羅德星 Luo, De-Xing (1957~)
李清源 Lee, Ching-Yuan (1965~)
蔡福仁 Tsai, Fu-Ren (1978~)
林建輝 Lin, Chien-Hui (1979~)
張品慈 Chang, Pin-Tzu (1986~)

│後記│
牽手之後──展覽後記
展覽花絮
工作團隊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8121
  • 叢書系列:新美學
  • 規格:平裝 / 128頁 / 21 x 29.7 x 0.6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    

鍾張忽已遠 春榮誰不慕
書法家駱明春、劉佳榮夫妻聯展「牽手情」開幕致詞並展覽專輯序/陳維德


  初識駱明春是在七十五年全國語文競賽寫字集訓期間,他代表新北市小教組,我受邀擔任指導。駱明春褚字輕靈挺拔,寫得極好,我實在不知道有什麼可改?但為了不負指導費,每次還是絞盡腦汁,設法在雞蛋裡面挑骨頭;而駱明春總是謙遜聆聽,令我感到備受尊重,而他也更加用心。不久,他就拿下全國第一,實乃意料中事。

  次年駱明春脊椎開刀,不便久立,遂潛心伏案,轉攻鍾繇小字。蘇軾嘗云,「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傅山也說,「作小楷須用大力,執筆著紙,如以千斤鐵杖拄地。」由此可知小楷創作並非易事,不但耗時費神,且須用盡洪荒之力。我對駱明春的小字非常著迷,北岳老亦嘗評駱之小字「書備五體、筆墨淳雅」,尤其見他七十八年省展得獎作品《小字五體》:金文、漢簡、真書、行書、草書,雖然每字只有一厘米見方,但法度悉備,小中見大,顧盼呼應,跌宕多姿;以及其七十九年受林隆達佛像展邀稿而寫的小字《金剛經》、小字《心經》,更能讓人感受到竭誠運腕的香象之力,瞬間能把觀者從車馬喧囂的滾滾紅塵,帶入莊嚴肅穆的清靜佛地。這份對駱的欣賞與愛惜之情,開啟了我們較多往來,遂成同道知交。

  論書藝,駱明春的運筆、用墨、結字、章法,既是當今書壇翹楚,但他卻認為書法的精進離不開讀書,所謂「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見」,因此駱在退休後,偕其愛徒林明享一起進入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攻讀書法碩士,在書法的歷史、理論、識見等各方面深入鑽研,兩人既是師生、又是同窗,書法路上彼此增益,蔚為佳話;而我當時正是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眼見已經成名的書法家仍孜孜不倦、虛心向學,為學生提供最好的身教,除了感到萬分喜悅,也對駱更加佩服。

  駱明春主持雲心草堂,將教職課餘的時間心力悉數傾注於書法教學志業,已四十年,期間育成青年書法家與優秀書法教師無數;並自八十五年起每年擔任新北市語文競賽寫字組指導,九十二年起擔任總召集人,直至教職退休,未曾間斷,在駱明春領軍之下,每年新北市語文競賽寫字組代表隊於全國賽皆有令人稱羨的亮眼成績,而每年選手集訓期間,邀請書壇好友共同指導學生的時光,也成為大家定期相聚的同樂會,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一觴一詠,暢敘幽情,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儼然蘭亭序現代場景。

  駱明春成名太早、學生太多,年紀輕輕就決定全心投入指導,不再比賽。然此並未影響駱之書壇地位,他本人亦不以為意,因其最得意門生──即其夫人劉佳榮女史,在其啟蒙與指導之下,進步神速,各體兼善,很快就拿下多如繁星的全國第一:語文競賽寫楷書,金鵝獎寫行書,標準草書自運組,各種美展……,族繁不及備載,堪稱雲心草堂書法教學成果最佳代言人。本次駱、劉舉辦《牽手情》結婚四十年紀念書法雙人展,由劉作品觀之,青出於藍,功力已深,幾乎與駱不分軒輊,而我相信劉的亦步亦趨,也是駱不斷追求更高境界的主要動力之一。

  駱明春在《牽手情》展覽中有一幅呼應主題的作品,寫潘岳《金谷集作》詩:「春榮誰不慕,歲寒良獨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春榮誰不慕,此乃千真萬確。駱、劉是我認識數一數二個性溫和的書法家,兩人從年輕至今,無論經營家庭、栽培學生、追求書法的真善美,總是形影相隨,彼此支持合作,大概一輩子都沒有吵過架吧!我在這裡,誠摯地祝福他們健康幸福,並期勉他們一起擔負臺灣書法傳承與開創的重任,永結同心、攜手前行。茲當設展吉辰,謹贅數語,藉申賀悃!

歲次壬寅仲春陳維德於洗梅齋



以筆墨丹青 寫百年好合
書法家駱明春、劉佳榮夫妻聯展「牽手情」開幕致詞並展覽專輯序/李郁周


  我和駱明春、劉佳榮賢伉儷相識已久,深知他們一向待人客氣,所以把慶祝結婚四十年的書法雙人展,辦在友生昌藝術空間這個小而雅的地方,就像一些明星覺得結婚喜宴簡單隆重就好,低調的請兩桌。但我們看看這開幕現場,人山人海,大家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就知道以他們的實力,根本應該席開百桌,而且即使只有他們之中一人舉辦個展,也應該在國父紀念館或更大的場地,畢竟欣賞書法作品除了內在修養,還需要外在條件,包括安靜的環境與適當的距離。希望以後駱明春和劉佳榮不要再太過謙虛!下次辦展,請選擇更大的展場;或者請友生昌董事長把二樓、三樓也買下來,規畫成展覽空間。

  由於傳統社會的種種限制與束縛,女性書畫家一直比較少見,女性書法家更少。但美的世界裡浪漫從不缺席,縱觀古今,夫妻書畫家仍時有之,他們的作品連同愛情故事,總被後來者津津樂道。書畫眷侶例如早期的程芥子、顧瑞華,陳雋甫、吳詠香;現在的陳坤一、鮑一薇,陳宏勉、林淑女。書法鴛鴦則有臺北的陳財發、蘇芳梅,桃園的陳家璋、李芳玲,以及板橋的駱明春、劉佳榮。依我個人看來,無論是書法藝術上的成就、名氣,或在書法教育承先啟後的影響力,駱明春、劉佳榮絕對是當今首屈一指的最佳拍檔。駱明春自不在話下,從青年時期即已五體皆擅,深受書壇前輩如王北岳、汪中的肯定;劉佳榮更是難得,婚後始受駱明春啟蒙、初學書法,如今已得遍國內大獎,也在駱明春主持之雲心草堂指導學生,並在臺北市、新北市的語文競賽及學生美展等擔任評審,夫妻同心栽培後進,書壇罕見。若要往上追溯,就得回到一百年前的沈尹默與褚保權,或者四百年前的黃道周和蔡玉卿,甚至直溯七百年前的趙孟頫和管道昇。褚保權、蔡玉卿、管道昇大家好像都不太認識,應該多看一點書法史的書。她們都能夠寫出和她們夫婿不相上下的書法,一般人甚至還會看成是沈、黃、趙的作品。

  我也利用今天展覽致詞的機會,來談一談這幅他們夫妻倆共同創作的作品〈牽手情〉。駱明春和劉佳榮,夫妻牽手四十年,相互觀摩、彼此討論,相知相愛、相敬如賓,因此他們的作品雖然是獨立創作、各有千秋,卻又顯得風格相仿、意趣相投、氣質相近、功力相當。我們看看「四十年黑白寫」這一行,如果遮住駱明春的落款,說是劉佳榮的字,大家可能沒有疑問;我們再看看「共同走過的墨境」這一行,如果遮住劉佳榮的落款,說是駱明春的字,大家可能也都會相信。這就是因為生活上夫妻同心,書法上一脈相承,加以年月,自然形成這樣的結果,只不過駱明春的字有更多的從容自若,遒勁挺拔;而劉佳榮的字則有更多的天真活潑、奇趣縱橫。在這裡就借管道昇〈你儂我儂〉的句子,來形容駱明春和劉佳榮兩人與書法:「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今天大家能相聚在這裡,不必跑外雙溪故宮,也不必飛北京故宮,就可以看到這麼好的書法作品,而創作它們的書法家夫妻,就活生生的站在我們面前,而且他們是我們的朋友或老師,這是時代洪流裡珍貴的緣分。除了〈牽手情〉,其他作品也值得大家細細欣賞,但現場太過擁擠,可能無法靜心觀看,或者我們另外擇日再來。祝福賢伉儷,教學不忘創作,繼續累積,繼續發表,牽手情五十年、牽手情六十年……以筆墨丹青,寫百年好合。

二○二二年三月五日李郁周於台北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閱這本專輯的過程,簡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駱先生與劉女士兩位書壇巨擘的筆墨相映成趣,卻又各自獨立出鮮明的風格光譜。我特別留意到,在某些主題或字體風格的選擇上,兩位似乎有著默契的呼應,這種「同調」的展現,比起單純的個人風格展示更引人入勝,它揭示了藝術家在長久相伴中所形成的潛移默化與相互激勵。從他們的筆法中,我讀到了一種跨越時代的文化底蘊,那種傳統功力的深厚是當代許多創作者難以企及的。這種聯展,讓讀者得以進行一場高層次的對比鑑賞,感受如何在既定的規範中,兩位不同性情(或許是從筆鋒的剛柔可見一斑)的藝術家,開闢出各自獨特的審美高峰。

评分

說實在話,藝術書籍的價值,往往取決於它能否提供超越視覺的「閱讀體驗」。這本專輯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到位。雖然我沒有看到具體的創作理念闡述,但光從作品的氣韻流動來看,便能感受到一種深厚的生命哲學。例如,某些作品中那種近乎「入禪」的筆勢,彷彿能讓人暫時忘卻世俗的喧囂,進入一種純粹的線條世界。這種精神層面的引導,才是真正頂級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我認為,這本專輯的篩選和編輯團隊,對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脈絡有著極為精準的掌握,才能將這些具有強大精神感召力的片段,編織成一本結構完整的藝術史詩,讓觀者在無形中受到教化。

评分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專輯散發著一種低調而堅定的「時代感」。它不僅記錄了兩位藝術家在特定時間段內的創作精華,更像是一本關於「堅持」與「傳承」的無聲宣言。在當今這個追求快速迭代與視覺刺激的時代,能夠沉下心來,以如此嚴謹的態度,去呈現幾十年如一日的筆耕不輟,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展示。我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關於他們創作心路歷程的深度文字記錄,但單就眼前這本視覺饗宴而言,它已經為當代書法藝術留下了極具份量的視覺檔案,值得所有熱愛中華文化的朋友們仔細品味和珍藏。

评分

我觀察到在某些篇章中,墨色的運用展現了極高的技巧性,這對於習慣了傳統「黑白分明」的鑑賞者來說,無疑是一種驚喜。例如,那些層次豐富、近乎「飛白」與「宿墨」交融的筆觸,如果沒有精良的設備和細緻的工藝,是極難被忠實記錄下來的。這證明了出版方在製版過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務求將書家「現場」的氣息完整地保存下來。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是衡量一本藝術圖錄是否「上乘」的重要標準。它讓遠方的讀者也能感受到紙張上的顫動與墨跡的生命力,這份堅持,是對藝術家勞動成果最直接的尊重。

评分

這本畫冊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用心了,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那份對藝術的敬重。封面選材的紋理,光影下呈現出的層次感,就足以讓人細細品味許久。內頁的紙張選擇更是講究,那種溫潤不刺眼的觸感,特別適合欣賞書法這種需要沉靜心緒的藝術形式。印刷的色彩還原度極高,尤其是墨色的濃淡變化,層次分明,讓觀者彷彿能透過紙面感受到書家揮毫時的力度與呼吸。整體排版布局,大開大合之間拿捏得宜,不會過度擁擠,也避免了過於空曠的疏離感,讓每一幅作品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這份對視覺和觸覺的雙重考量,足見出版者對藝術傳承的熱忱。這不僅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件精緻的工藝品,讓人珍而重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