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蛋頭辯論:無知、無理與無恥的社會現象

跟蛋頭辯論:無知、無理與無恥的社會現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讚國
圖書標籤:
  • 社會批判
  • 公共事務
  • 論戰
  • 觀點碰撞
  • 理性思考
  • 無知
  • 網絡文化
  • 社會現象
  • 時事評論
  • 反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跟蛋頭辯論》仿效《紐約時報》專欄作傢Paul Krugman齣版的《跟殭屍辯論》書名,從無知、無理與無恥層麵,檢視個人及群體引起的社會現象。
 
  本書收錄瞭作者從2016年到2021年發錶的53篇文章,針對那些挑戰和顛覆理性對話、實證研究、社會知識及倫理道德的人。從政客到學者,再到演藝人員,颱灣的「僵思」俯拾皆是。
 
  《跟蛋頭辯論》不在叫對方閉嘴,而是不讓蛋頭信口雌黃。知識分子的言責,在以更多的話語指齣蛋頭言論的謬誤。
《迷霧中的航標:現代社會復雜性的哲學透視》 本書簡介 在信息洪流與觀念碰撞日益激烈的當代社會,我們如何清晰地辨識真僞、堅守理性,並在紛繁復雜的道德與倫理睏境中找到立足之地?《迷霧中的航標:現代社會復雜性的哲學透視》並非一本簡單的社會批判手冊,而是一次深刻的、係統性的哲學探尋之旅,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審視當下世界、重建批判性思維的工具箱。 本書的焦點在於剖析現代性所帶來的結構性挑戰,尤其是在後真相時代,個人心智如何抵禦係統性的認知偏差與情感操控。我們不滿足於描述錶麵的衝突現象,而是深入挖掘衝突背後的形而上學基礎、認識論的危機,以及道德實踐的睏境。 第一部分:知識的重構與認知的藩籬 (The Epistemological Crisis) 現代社會以科學和理性為基石,然而,當“專業知識”本身成為權力運作的工具,或被碎片化、情緒化地挪用時,我們如何確信我們所“知道”的一切? 第一章:經驗的失效與感知的異化 本章探討瞭後現代語境下,傳統經驗主義麵臨的挑戰。隨著技術中介(無論是社交媒體算法還是高精尖的科研報告)日益成為我們感知世界的媒介,我們如何區分“被呈現的現實”與“實際存在的現實”?我們考察瞭認知心理學中關於確認偏誤、錨定效應等在宏大敘事中的放大效應,並引入康德關於先驗範疇如何塑造經驗的討論,以理解為何人們會如此輕易地接受與其既有信念高度吻閤的信息,即使這些信息缺乏實證基礎。 第二章:真理的譜係與多重現實的陷阱 本書挑戰瞭單一、客觀真理的觀念,並非走嚮虛無主義,而是探究瞭在多元文化與全球化背景下,真理如何被建構、被敘事化。我們細緻分析瞭福柯的權力/知識關係,討論瞭“專傢意見”的權威性如何受到社會結構性不平等的影響。關鍵在於區分“基於證據的解釋”與“基於立場的斷言”。我們提齣,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接受多元性,而在於建立一個共同的“辯論場域”——一個所有參與者都同意遵循某些基本事實核查程序的規則空間。 第三章:符號的腐蝕與意義的真空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但當符號係統(如政治口號、商業廣告)被設計得越來越具有情感煽動性,而越來越脫離其指代的實體時,社會對話的質量便急劇下降。本章聚焦於語義學的退化,探討瞭概念的模糊化(如“自由”、“正義”等核心政治詞匯被抽空內涵),以及這種語言上的“通貨膨脹”如何阻礙瞭建設性的政策討論和深刻的倫理反思。 第二部分:倫理的張力與實踐的睏境 (The Ethical Tug-of-War) 在缺乏統一宗教或哲學體係的現代社會,個人如何確立穩定的道德羅盤?道德選擇不再是簡單的對錯判斷,而常常是兩種相互衝突的善之間的艱難權衡。 第四章:功利主義的邊界與道義論的僵局 我們對兩大主流倫理學派——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和道義論(基於普遍義務和規則)——在處理當代復雜問題(如氣候變化、大規模醫療分配)時的局限性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功利主義在麵對少數群體權利受損時顯得冷酷;道義論在麵對衝突的義務時則容易陷入僵局。本書主張藉鑒亞裏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強調培養“實踐智慧”(Phronesis)——在具體情境中權衡利弊、尋求適度點的能力。 第五章:身份政治與普遍人性的張力 身份認同在追求承認和平等方麵具有重要意義,但當身份敘事過度強調內部的排他性和外部的對立性時,它可能阻礙跨群體間的理解與閤作。本章探討瞭身份政治如何與啓濛運動所倡導的“普遍人性”原則相互作用、相互侵蝕。我們尋求一種“包容性的差異性”哲學框架,即如何在尊重特定社群獨特經驗的同時,堅持某些不可讓渡的人類共同價值。 第六章:責任的擴散與代際的道德債務 麵對全球性的、長期性的挑戰(如環境汙染、國傢債務),責任主體變得模糊不清,最終導緻“責任的擴散”——沒有人感覺自己需要負起最終的、決定性的責任。本書運用漢娜·阿倫特的“平庸之惡”理論,審視現代官僚體係如何使得個體在執行不道德的政策時,將責任推卸給係統或上級。同時,我們深入討論瞭我們對尚未齣生的後代所負有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跨越時間維度的正義性問題。 第三部分:社會的韌性與批判的行動 (Social Resilience and Constructive Critique) 批判並非終點,而是通往更優社會結構的中介。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種建設性的批判方法論,幫助讀者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有洞察力的參與者。 第七章:對話的藝術與非暴力的重建 健康的社會依賴於有效的、建設性的對話。本書詳細考察瞭語言暴力、邏輯謬誤在公共討論中的泛濫,並提齣瞭一套基於蘇格拉底詰問法和哈貝馬斯“理想言說情境”的實踐策略。核心在於區分“爭論”(Aiming to Win)和“探究”(Aiming to Understand)。我們強調聆聽的必要性,它不僅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認識論上的必要步驟。 第八章:製度的演化與“良性摩擦”的設計 社會並非靜止不變,製度的健康在於其自我修正的能力。本章探討瞭如何設計具有“良性摩擦”的製度,即鼓勵審慎、反對快速、衝動的決策機製。我們分析瞭製衡機製、獨立的司法係統和自由媒體在防止權力濫用方麵的關鍵作用。成功的社會並非沒有衝突,而是擁有將衝突轉化為建設性改革動力的機製。 第九章:個體的能動性與審慎的樂觀主義 麵對看似壓倒性的社會難題,個體容易陷入無力感。本書的結論部分迴歸到存在的哲學層麵,重申瞭薩特“存在先於本質”的觀點,強調即使在最受限製的環境中,個體依然擁有選擇態度的自由。我們倡導一種“審慎的樂觀主義”——一種既不盲目相信進步必然發生,也不沉溺於宿命論的悲觀,而是基於對復雜性深刻理解之上的、積極參與社會塑造的承諾。 目標讀者: 本書麵嚮所有對政治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抱有嚴肅興趣的讀者;麵對日益碎片化的公共討論感到睏惑的知識分子、政策製定者、以及尋求建立穩固思維框架的大學生和專業人士。它要求讀者放下預設的立場,以開放但審慎的心態,重新審視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復雜、矛盾而又充滿潛力的現代世界。 《迷霧中的航標》提供的是一把用於導航的工具,而非一張預先繪製好的地圖。它邀請讀者踏上自我完善與社會洞察的艱辛旅程,去照亮那些黑暗的角落,從而共同繪製齣更清晰、更公正的未來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讚國
 
  學歷: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新聞學博士
 
  經歷:
  • 名譽教授,新聞與⼤眾傳播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學-雙城校區(2009-)
  • 教授,傳播研究所,國立交通大學(2018/9-2021/1)
  • 客座教授,傳播與科技學係,國立交通⼤學(2017/8-2018/8)
  • 客座教授,傳播學院國際傳播碩⼠學程,國立政治⼤學(2016/8-2017/7)
  • 名譽教授,新聞與⼤眾傳播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學-雙城校區(2009-)
  • 教授,媒體與傳播係,香港城市⼤學(2009/6-2016/6)
  • 教授,新聞與⼤眾傳播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學-雙城校區(2005/9-2009/5)
  • 副教授,新聞與⼤眾傳播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學-雙城校區(1993/9-2005/6)
  • 助理教授,新聞與⼤眾傳播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學-雙城校區(1990/9-1993/6)
  • 資深研究員,傳播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學(1996/6-1997/6)
 
  專長領域:
  • 國際/全球傳播
  • 知識社會學
  • 比較傳播研究
  • 媒介與外交

圖書目錄

目錄 反思與謝詞
前言:跟蛋頭辯論
 
無知篇
1. 看川普下圍棋
2. 看川普與習近平下象棋
3. 公民記者的盲點與膨脹
4. 統一的中國與分裂的颱
5. 當抽象的總統麵對真實的颱灣
6. 習大大的現實與小英的理想
7. 人在江湖:吳音寜在哪裏?
8. 從中共偽政權到中國假新
9. 柯文哲是務實主義者,還是投機份子?
10. 柯文哲是誰的政治商品?
11. 如果是你,切勿投票
12. 中國,的確少一點
13. 如果蔡英文敗
14. 韓國瑜市長不應辭職
15. 王鴻薇:我上瞭央視耶
16. 馬英九的終戰/站
17. 「這人」不妨留步:王金平的盤算
18. 盧秀燕既無知又無理更無恥
19. 颱灣是中國的古巴
 
無理篇
20. 權力的傲慢:當柯文哲不再另
21. 小英的公公婆
22. 柯文哲與雙城論壇何來對等?˙
23. 麯終、幕落、人散:看馬英九演戲
24. 颱北世大運:颱灣非國傢的宣稱
25. 蔡英文應該問:誰欠颱灣人民?
26. 中國舊歌聲颱灣新聽衆
27. 蔡英文技窮?宋「老子」再齣徵
28. 當柯文哲不倒……
29. 看門狗不咬主人,走狗難說
30. 民進黨以管窺天,言行不正常
31. 藍色的憂鬰:KMT 一代不如一代
32. 中國強大,不必以颱灣祭旗
33. 誰來教訓韓國瑜市長
34. 誰來取代民進黨?!
35. 美國豬,大於颱灣人民
36. 從造王到造孽:江啟臣自我膨脹
37. 習大大打小英?
38. 「柯文哲們」不妨照照鏡子
 
無恥篇
39. 中華颱北市長:被馴服的柯文哲
40. 許歷農現象:颱灣自由民主的代價
41. 兩麵人:柯文哲的前颱與後颱
42. 不正常國傢的不正常市長
43. 颱灣新聞界之死
44. 政客,拙劣的演員
45. 國民黨不是老化,而是食古不化
46. 吳斯懷一將功成的悲劇
47. 朝野盡是豬腦袋:都是萊豬惹的禍
48. 蘇貞昌輕辱颱灣
49. 龍應颱的無名戰爭
50. 蒼蠅戴龍眼殼:王美花的格局
51. 小英的傷害有多大
52. 高嘉瑜並非附帶傷害,而是自殘
53. 陳時中是刺蝟,還是狐狸?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326621
  • 叢書係列:傳播學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7 x 23.5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書名裡的「蛋頭」二字,讓我聯想到的是那種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菁英分子,他們似乎活在自己的象牙塔裡,對民間疾苦毫無概念,卻又總愛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這本書如果能捕捉到這種「上下脫節」的氛圍,那肯定會引起廣泛共鳴。颱灣社會的特色就是,錶麵上看起來和諧,但私底下各種矛盾和誤解堆積如山,特別是在網路社群裡,大傢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陷入無謂的筆戰。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裡看到一些深刻的社會觀察,而不僅僅是幾個獨立事件的羅列。它應該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自己可能也曾犯過的錯誤,或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其實很荒謬的社會習慣。如果作者能用幽默感去包裝這些沉重的議題,讓讀者在讀的時候既覺得好笑,讀完後又陷入深思,那這本書就成功瞭,它不再隻是一本「教人吵架」的工具書,而是一份時代的速寫。

评分

看到「無知、無理與無恥」這三個詞被並列,我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一本溫良恭儉讓的書。這讓我想起最近幾年一些公共討論的亂象,總覺得好像「常識」成瞭一種奢侈品,大傢似乎都忙著捍衛自己的立場,卻忘瞭事實是什麼。我個人非常欣賞那種敢於挑戰權威、敢於直言不諱的敘事風格。我猜測作者在書中一定會舉齣很多具體案例,可能是關於公共政策的爭議,也可能是關於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睏境。重點是,這位「蛋頭」代錶的是哪一類人?是那些掌握話語權卻缺乏實務經驗的人嗎?還是那些隻會複製貼上網路謠言的跟風者?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快速識別齣哪些論點是空穴來風,哪些人隻是在混淆視聽。這對保護我們自己的心智不受汙染,絕對是至關重要的。我已經準備好我的筆記本瞭,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滿滿的啟發,讓我對這個複雜的世界多一分理解,少一點盲從。

评分

哇塞,這本書的書名看瞭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啊!光是「跟蛋頭辯論」這幾個字,就充滿瞭戲劇張力,讓我這個平時隻在網路上看看熱鬧的鄉民,都忍不住想買來看看到底是怎麼一迴事。我猜這本書裡頭肯定藏瞭不少颱灣社會裡那些讓人抓狂的奇葩事蹟吧?比方說,那些自以為是、滿口跑火車的政客,或是那些總是在網路上吵得沸沸揚揚的「意見領袖」,每次看到他們的發言,我都覺得自己的三觀快要被刷新瞭,真想找個「蛋頭」好好跟他拚一場,把心裡的怨氣都給罵齣來。我期待作者能把那些令人傻眼的場景描繪得淋灕盡緻,最好是能讓我讀完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的狀況時,可以淡定地拿齣書裡頭的智慧來應對,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氣到血壓飆高。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知識型網紅」滿天飛,真假難辨,能有一本書幫我們整理齣這些「無知、無理與無恥」的套路,絕對是現代人的救贖啊!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在探討一種「對抗性知識」的建立過程。在颱灣,我們太習慣於維持錶麵上的和平,很多時候,麵對明顯的錯誤或不公,大傢寧願選擇沉默以對,以免「得罪人」。但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那社會豈不是會被那些最會叫、最會鬧的人給牽著鼻子走?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夠激發讀者內心那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衝動,當然,這裡的「拔刀」指的是理性的辯論和有力的論述。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為何在我們的社會中,「無恥」的成本如此之低,而「堅持原則」的人反而要承受這麼大的壓力。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描述齣這種現象的形成原因,並且提供一條可以抵抗這種社會慣性的路徑,那麼它就超越瞭一本單純的評論集,而成為瞭一部具有社會療癒性質的著作。總之,光是這個充滿戰鬥感的書名,就已經讓我躍躍欲試,想看看作者這位「辯論傢」如何迎戰這個混亂的世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嗯,很有意思,雖然我沒看到書本身,但光從書名聯想到的意象,就覺得它一定是一本「辛辣」到不行的作品。我個人對於那些打著「專傢」名號,卻連基本事實都搞不清楚的人特別有感。我們颱灣社會現在最缺的就是一種清醒的聲音,能夠直指核心,把那些包裝得花花綠綠的謊言給撕開。我猜測這本書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有點「幹譙」的語氣,來剖析這些現象。我希望作者不隻是單純的抱怨,而是能提供一些邏輯上的武器,讓讀者學會如何在日常的飯局、傢庭聚會,甚至在網路上被陌生人齣徵時,能夠有理有據地反擊。如果這本書能讓我下次在麵對那些一本正經鬍說八道的人時,不再隻是翻白眼,而是能優雅地指齣他們的邏輯謬誤,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完全體現瞭。我對那種充滿生命力的批判性思考,抱持著極高的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