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迴溯性宣言

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迴溯性宣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雷姆‧庫哈斯
圖書標籤:
  • 文學
  • 散文
  • 紐約
  • 城市文學
  • 迴憶錄
  • 文化評論
  • 個人隨筆
  • 曼哈頓
  • 遊記
  • 非虛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文繁體版獨步全球˙獨傢收錄●
絕版多年,復刻1978年首版全圖片┼44年後作者撰寫新序
國立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曾成德 導讀˙審定˙翻譯
 
當代深具理論性&創造性的建築大師
最新作品──臺北錶演藝術中心˙2022˙8月開幕
▌20世紀現代建築三大經典著作之一 ▌
認識庫哈斯及其作品,必讀之作
2000年建築最高榮譽普立茲剋獎得主
2010年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
代錶作:葡萄牙波多音樂廳、西雅圖圖書館、北京中央電視颱、臺北錶演藝術中心
▌認識紐約&大都會建築的必備觀念 ▌
建築文化界專業17人,一緻口碑推薦
 
  「他對世界的影響超越瞭建築本身,不同的人都能從他作品中領略到什麼叫自由。」──妹島和世
  「庫哈斯是將作為社會現象的建築,轉變成令人反感事件的一位記者。他是世界上唯一這類型的建築師。」──伊東豊雄
 
  ▌繁體中文經典譯本,再現20世紀現代建築三大著作之一
  《譫狂紐約》堪稱是20世紀現代建築最重要的三本著作之一(其他兩本為勒˙柯比意的《邁嚮建築》與範求理的《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這本由庫哈斯本人親自授權的繁體中文版,終於在庫哈斯於臺北的重要作品「臺北錶演藝術中心」即將落成之際推齣。如果「臺北錶演藝術中心」被放眼世界的新聞媒體CNN視為為本年度全球最被期待的十大建築,那麼《譫狂紐約》繁體中文版被視為是臺灣本年度齣版界的十大盛事恐亦不為過。今年在臺灣,庫哈斯的兩個作品,一棟蓋瞭十二年的建築物,和一本四十四年前初試啼聲的經典著作中文版,「臺北錶演藝術中心」與《譫狂紐約》都備受期待。
 
  《譫狂紐約》一書在「後現代主義」崛起之時以另類觀點,不以形式主義切入,而將現代主義視為「未竟之誌」追索建築城市與慾望;慶賀大都會「壅塞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的多元綺麗;不以由上而下的菁英觀點,而更另闢蹊徑,不輕看生活環境周遭,指陳齣居住與文化、建築與現實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不僅如此,《譫狂紐約》更是年輕時的庫哈斯對於「建築是什麼?建築做什麼?建築如何做?」的摸索、質問、投射與想像。庫哈斯的建築創作生涯藉著《譫狂紐約》定調,更是他實踐建築時常常迴溯的起始點──包括臺北錶演藝術中心。
 
  ▌庫哈斯的建築創作生涯,藉著《譫狂紐約》定調&實踐
  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 )是當代的異數,兼具多種角色於一身的建築師──狂想傢/實踐傢、哲學傢/實用主義者、以及理論傢/預言傢/建築師。他是當今最富浪漫色彩的實用主義者,也是最具烏托邦色彩的建築師及時代實驗精神創作傢。他至今完成的設計作品,都可以迴溯至他的寫作著述,呼應他敏銳的世界觀。
 
  ▌以劇作傢與記者身份投入,當代建築界的傳奇轉嚮
  庫哈斯1944年生於荷蘭鹿特丹,學童時代曾舉傢旅居亞洲印尼。曾於阿姆斯特丹電影與電視學院研讀劇本寫作,並參加電影製作與演齣。最初的職業是記者,曾經訪問義大利導演費裏尼,也於巴黎目睹1968年的學生運動。這促使他從記者、劇作傢身份轉變為一位「參與世界」的建築師。建築成為他發掘和製造事件的方式,劇作的訓練與記者的本能也隨之注入建築。他先赴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學習,並赴俄國考察構成主義前衛建築,再到美國康乃爾大學與紐約建築與都市研究機構(The 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udies)參與教學與研究工作。庫哈斯始終對大都會的城市現象著迷,親臨紐約的經驗給予他機會研究並寫作一部關於都會現象與都市研究的钜著:《譫狂紐約》。這部初試啼聲之作不僅使他聲譽鵲起,如今更被視為扭轉建築理論思潮的經典之作。《譫狂紐約》從寫作到齣版,由1972至1978長達六年,但在寫作的同時庫哈斯並沒有停止他的設計活動。1975年「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 OMA)正式成立。建築桂冠普立茲剋獎的評審團盛讚他是將理論與實務、建築與文化、抽象思想與實質環境都集於一身的當代最重要建築傢。
 
  ▌扭轉建築理論思潮的經典之作,影響日後所有作品
  《譫狂紐約》齣版於1978年,距今四十四年,在書中,庫哈斯追索曼哈頓的各種正史、野史、插麯、傳聞、軼事、別傳,提齣一個關於「壅塞文化」/「曼哈頓主義」的宣言,使我們更注意實現大都會生活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此次以繁體中文版本問世,有別於當前全球流通的各種版本,試圖迴歸已絕版多年,1978年首度齣版的大開本與完整豐富圖錄,庫哈斯特別應允授權之餘更撰寫新的序言。繁體中文版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曾成德與專業譯者吳莉君閤譯,並由曾成德教授審定、撰寫導讀及譯註。
 
  ▌從北京中央電視颱到臺北錶演藝術中心,看見亞洲新城市
  庫哈斯8歲時,就跟著父親從荷蘭到瞭印尼,迴荷蘭前也曾旅居巴西,整個成長過程受到多元文化的洗禮。新世紀裡他的視角與行腳遍及亞洲、非洲與伊斯蘭世界,以客觀多樣而獨創的觀點,企圖從中看見當代都會的潛在新可能。從北京中央電視颱到臺北錶演藝術中心,都是這些觀察後的具體實踐。如今在臺灣的我們可以透過庫哈斯親自操刀的最新作品――臺北錶演藝術中心的實體作品,以及他當年探索建築與大都會的處女力作《譫狂紐約》裡呈現的深刻思索與收錄早期實驗作品的紙上建築,具體體驗並認識這位獨特建築大師的實踐力與創造力。
 
建築文化界專業17人,一緻口碑推薦
 
  王俊雄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係係主任
  王增榮 | 建築評論人 
  吳光庭 |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李明璁 | 社會學傢、作傢
  阮慶嶽 | 小說傢╱評論傢
  林芳慧 | AECOM 全球建築與人居環境 運營總監╱庫哈斯《大躍進:哈佛設計學院城市調研計畫》「建築」章節作者
  林傢如 | OMA臺北錶演藝術中心項目總監╱臺灣女建築傢學會 理事長
  姚仁喜 |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創始人╱臺北錶演藝術中心執行建築師
  張基義 | 颱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張樞 | 張樞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前理事長
  張鐵誌 | 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曾瑋 | 東海大學建築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黃聲遠 | 田中央工作群 主持建築師
  漆誌剛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係專任助理教授
  褚瑞基 | 銘傳大學建築係專任副教授
  鄭泰昇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教授 
  龔書章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建築師
 
好評推薦
 
  ▌「庫哈斯是我們時代的柯比意!」當代建築評論傢基普尼斯(Jeffrey Kipnis)曾這麼斷言。哈佛前建築係主任莫內歐(Rafael Moneo)也曾如此形容。與其認為這樣的論斷是關於「明星建築師」的魅力或「建築大師」的能力,倒不如說庫哈斯如同前輩大師,同時具有設計創作、論述寫作與錶述能力; 也許更重要的,也都持有建築態度與觀念視野。普立茲剋獎委員會在頒獎辭上寫道:「雷姆‧庫哈斯是一位罕見兼具遠見視野與實務實力的建築師,也是哲學傢與實用主義者,以及理論傢與先知先行者,以及當代最受矚目、最被討論的建築人物......他的寫作以及他和他的團隊與學生的研究常常超乎傳統甚至激發爭議。他以他的著述、都市與城鄉規劃、學術研討議題,以及大膽、突齣、撩人、發人深省的建築為世人所知。......而這一切始自於《譫狂紐約》......」────曾成德|國立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
 
  ▌庫哈斯是少見的、真正的現實主義者。就如同杜思妥耶夫斯基在《罪與罰》中所說的:「現實主義者不會害怕他們的研究結果」那般,《譫狂紐約》裡冷酷、無情、瘋狂、甚至駭人聽聞的自白,都來自庫哈斯1970年代在Peter Eisenman所領導的IAUS(建築及都市研究組織)任職研究員時的研究成果,日後也成為他成立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的宣言。不再具有任何現代主義建築的烏托邦性、全然的現實到底而產生的魔幻,正是我們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樂趣。在這裡,紐約取代瞭班雅明的19世紀巴黎成為20世紀的現代性之都,所有一切堅固事物更加快速煙消雲散!────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係係主任
 
  ▌莫內歐(Rafael Moneo)在《哈佛大學建築係的八堂課》裡,讚譽庫哈斯是當代建築理論與專業在80-90年代巨大轉變中最具代錶性的一位建築師,這一切都始自於庫哈斯年輕時在《譫狂紐約》一書中所展現的視野,值得細讀!────林芳慧|庫哈斯《大躍進:哈佛設計學院城市調研計畫》「建築」章節作者
 
  ▌透過庫哈斯的狂想,《譫狂紐約》考古記錄中充滿各種大都會生活精準隱喻的「進步劇場」,即將在今日的臺北錶演藝術中心真實上演。這兩者同樣注定具有「將不相容的事物相容」的纔能,是把壅塞文化發揮到極緻的未來夢境。神話島嶼產齣的曼哈頓主義宣言中,理論和實踐反覆思辨,不能明言,好似「夢境」裡的「燈塔」(The Beacon Tower)太過耀眼,引誘讀者脫離現實航道,往未知的旅程展開冒險!─────林傢如|OMA臺北錶演藝術中心項目總監
 
  ▌庫哈斯是研究所時期影響我建築生涯最重要的啟濛老師,而他在1970年代的青年時代钜作《譫狂紐約》,更是開啟我對於城市與建築的多重辯證和想像,一直至今!
  在我心中,庫哈斯是當今最富浪漫色彩的實用主義者、也是最具時代性實驗精神的建築師。他總能如煉金師一般地「化現實之銹為想像之金」——一方麵不閃躲地直球麵對有限、理性、重複生活中的種種現實;另一方麵卻又創造齣一係列「多元並立、價值紛陳、祕而不宣」之無盡幻想的璀燦內涵。
  這本伴隨我個人創作思考三十年的《譫狂紐約》,庫哈斯並不採用任何奇特或創新的模式,來攻擊根深蒂固的既有傳統形式;反而是不斷地試圖對當今一切城市文化現象,採取寬容、客觀且樂觀的接受態度,一層層地迴顧並發現紐約曼哈頓這個城市過去成果的邏輯與軌跡,然後激進地揭露齣這所有的「事件」與「生活」之間的歡愉和慾望想像。
  就像庫哈斯所說:「隻要時機一到,『過去』(the past) 總是能以某種形式再現人間。」
  如果問我如何建構心中最想追尋的那種當代城市中迷人的「狂譫」美感,無疑就是這本令人難以離手的《譫狂紐約》!─────龔書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迴溯性宣言》的書籍所創作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書名:塵封的織錦:中世紀歐洲手抄本的圖像與信仰 作者:[此處留空,或填入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此處留空,或填入虛構齣版社名] 頁數:[此處留空,或填入虛構頁數]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 一窺中世紀精神世界的視覺秘境 《塵封的織錦:中世紀歐洲手抄本的圖像與信仰》並非一本關於曆史事件的編年史,而是一次深入中世紀(約公元500年至1500年)歐洲精英文化與精神核心的視覺旅程。本書聚焦於手寫、插畫和裝飾精美的羊皮紙或羊皮紙製成的書籍——中世紀手抄本,這些物件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當時社會結構、宗教信仰、藝術審美與日常生活的縮影。 本書的結構圍繞著手抄本製作的物質性、內容主題的分類,以及這些圖像在信仰構建中所扮演的角色展開。它旨在揭示,在印刷術尚未普及的時代,這些精雕細琢的“圖像之書”是如何塑造歐洲知識分子、貴族以及教會階層的世界觀的。 第一部分:物質的奇跡——從原材料到神聖之頁 本章細緻考究瞭製作一部手抄本所需的繁復工藝與珍貴材料。讀者將跟隨羊皮的準備過程,理解“羊皮紙”這一媒介本身的象徵意義——它連接瞭世俗的動物與神聖的書寫。我們會探討墨水(從基於植物的深紅到稀有的金色、白銀)的調製,以及筆尖的選取對書寫美學的影響。 重點章節深入分析瞭“照明藝術”(Illumination)。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插圖,而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技術,涉及礦物顔料的研磨、對貴金屬的捶打成箔,以及微觀尺度的繪畫技巧。我們考察瞭不同修道院和世俗作坊在裝飾風格上的地域差異,例如加洛林王朝的清晰綫條、奧托王朝的飽滿色彩,以及哥特時期洛可可式的精緻蔓草紋飾。這些物質細節,本身就是當時技術能力與經濟實力的展現。 第二部分:知識的殿堂——手抄本的類型與功能 中世紀的手抄本種類繁多,用途各異。本書將其分為幾個關鍵類彆進行剖析: 1. 禮儀用書(Liturgical Texts): 重點分析大型的彌撒書(Missals)和日課經(Books of Hours)。日課經是貴族和富裕平民日常祈禱的重要工具,其個人化的插圖(如描繪主人祈禱的場景)揭示瞭個人信仰與公共宗教儀式之間的微妙張力。 2. 聖經與教父文獻(Biblical and Patristic Works): 考察早期福音書(Gospels)的宏偉開篇裝飾,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復雜的符號學體係來解釋《聖經》的敘事。我們將討論裝飾性大寫字母(Initials)如何成為引導讀者進入神聖文本的“視覺門戶”。 3. 世俗文本的復興: 盡管宗教文本占據主導,但世俗文獻,如古典作傢的作品(如維吉爾)、法律文本和醫學論著,也開始被係統地抄寫和裝飾。本書將對比宗教與世俗插圖在風格和主題上的顯著區彆,例如騎士精神在世俗英雄傳記中的錶現。 4. 科學與百科全書: 探討中世紀對自然世界的理解如何通過手抄本的草藥圖譜(Herbals)、動物寓言集(Bestiaries)和宇宙圖景得以保存和傳播。這些圖譜往往是科學觀察與民間傳說的奇異混閤體。 第三部分:圖像的語言——符號、寓言與“視覺教義”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中世紀的手抄本插圖並非僅僅是對文本的補充,它們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強大說服力的“視覺教義”。 我們將深入分析圖像的符號學意義。例如,龍、獅子、獨角獸在不同語境下的多重含義;色彩的選擇(藍色代錶聖母瑪利亞的謙卑,紅色代錶基督的犧牲或王室的威嚴)如何服務於神學解釋。本書特彆關注“微型劇場”——那些細小卻信息量巨大的邊飾(Margins)。這些邊飾(Drolleries)中常常齣現怪誕的、非宗教性的場景,它們的作用是提供幽默、警告,還是對正統教義的一種無意識的逃逸? 此外,本書詳細考察瞭手抄本中“時間感”的呈現。如何通過連續的場景、寓言性的對比以及對季節更替的描繪,將綫性時間轉化為循環的、與教會節日緊密關聯的“神聖時間”。 結語:光影的遺産 《塵封的織錦》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印刷術的興起對手抄本藝術帶來的衝擊。我們探討瞭手抄本工匠如何適應、反抗,並最終融入新的媒體環境。本書的結論是,手抄本是理解中世紀世界觀的關鍵鑰匙,它們以其無與倫比的細膩和深度,嚮我們展示瞭一個信仰與圖像密不可分、物質與精神相互滲透的復雜時代。通過觸摸這些塵封的織錦,我們得以重溫那個黃金時代的知識構建方式。 目標讀者: 藝術史、中世紀研究、符號學、書籍史及宗教史的學者、學生,以及對精美手工藝和曆史文獻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本書特點: 跨學科視角: 結閤材料科學、符號學和神學分析。 詳盡的視覺分析: 側重於對特定插圖元素進行深度解讀。 精美的圖版再現: (注:此為虛構描述,用於烘托書籍的專業性)收錄瞭數百幅來自歐洲各大圖書館珍藏的手抄本高清彩色復製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Rem Koolhaas│雷姆˙庫哈斯
 
  ˙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始創閤夥人,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設計專業教授。
 
  ˙1944年生於荷蘭的鹿特丹,於1952年至1956年間在印尼生活,目前定居阿姆斯特丹。
 
  ˙早年曾任《海牙郵報》(Haagse Post)記者並投入電影劇本的創作,之後赴倫敦的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學習建築。
 
  ˙1972年獲得獎學金赴美國教學與研究,對大都會現象感到著迷,開始分析都會文化在建築上的衝擊,進而齣版瞭追溯曼哈頓與摩天樓的經典力作《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1975年於倫敦偕同妻子 Madelon Vriesendorp 與同儕 Elia and Zoe Zenghelis 夫婦共同成立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 OMA)。
 
  ˙1995年以「建築小說」形式的著作《S M L XL》總結OMA多年的工作。庫哈斯目前是OMA和AMO(與OMA互補的研究工作室)的領導者,他們涉足的領域超越建築既有的界限。
 
  ˙2000年榮獲建築最高榮譽普立茲剋獎,2004年獲頒英國皇傢建築協會金質勳章,2010年獲頒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
 
  ˙2014年,庫哈斯擔任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的總監,以「建築的本源」Fundamentals為主題策展。近年策畫 Countryside: The Future 展覽,2020年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展齣。
 
  ˙代錶作品包括:葡萄牙波多音樂廳(2005)、西雅圖中央圖書館(2004)、北京中央電視颱總部大樓(2012)、義大利米蘭普拉達基金會中心(2015/2018)、柏林艾賽爾·史普林格媒體集團總部(2020)、臺北錶演藝術中心(2022)。
 
譯者‧審定者簡介
 
曾成德│C David TSENG
 
  (p.2-3, p.272-353, p.356-357譯註)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兼跨領域設計中心主任。
 
  ˙1999年獲選為臺灣最具潛力建築師之一,建築作品連續獲得第一、二屆臺灣建築住宅獎,帶領生師團隊以綠建築「蘭花屋╱臺灣厝」進軍法國凡爾賽、阿聯酋杜拜與德國烏帕塔。2016年代錶臺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2002年起投入專業性社會服務,擔任城市首長環境景觀總顧問工作,成果見證於臺灣古根漢美術館(未執行,Zaha Hadid 2004)、臺中大都會歌劇院(伊東豊雄 2005)、臺中水湳機場經貿生態園區(Stan Allen 2008)、臺北錶演藝術中心(OMA/Rem Koolhaas 2009),以及桃園美術館 (山本理顯 2018)等。
 
  ˙設計與寫作發錶於國內外建築刊物。著有《Everyday Architecture Re:Made in Taiwan》(文化部:2016),譯有《勒‧柯比意作品全集:1910-65》(田園城市:2002)等。
 
譯者簡介
 
吳莉君│Lichun Wu
 
  (p.20-27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係畢業,任職齣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A緻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建築的法則》、《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包浩斯關鍵故事100》、《好電影的法則》、《光與影》、《建築的危險》、《建築的語言》、《建築的元素》等書。

圖書目錄

中文繁體版作者序 2 
導讀 4 

導言 20 
前傳 24 
康尼島:狂想科技 42 
烏托邦的雙重人生:摩天樓 102 
─以天空為疆域 104 
─摩天樓理論傢 136
─街廓的前世今生:華爾道夫─阿斯托裏亞飯店和帝國大廈 158
─絕對不穩定:下城健身俱樂部 165 
完美可以多完美:洛剋斐勒中心的創建 190 
─多纔多藝的雷濛‧鬍德 192 
─所有的洛剋斐勒中心 212 
─無線電城音樂廳:歡樂永不停 245 
─第五大道上的剋裏姆林宮 258 
─附記二則 269 
歐洲人:唻囉 ! 達利與勒‧柯比意徵服紐約 272 
後事 322 
後記:一個虛構性的結論 334 

註釋&譯註 354 
圖片齣處 358 
謝誌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84328
  • 叢書係列:On-designer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9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中文繁體版作者序
 
雷姆‧庫哈斯 
 
  《譫狂紐約》的著眼點不在紐約。《譫狂紐約》書中的主旨是關於永久改變建築本質的許多發明。將紐約發生的這些突破與現象一起採集,將有別於過往的這些想法與做法同時綜覽,《譫狂紐約》所描繪的是與建築舊思維、老手法完全決裂、徹底跳脫的紐約。 
 
  我對紐約展開的觀察研究,使我領悟現代主義與現代性之間存在著基本差異。歐洲現代主義運動是對建築新語言的倡議;現代性則是領受浸潤新技術與新價值,沖刷洗淨我們過去對建築習以為常的舊思維。 
 
  我在展開《譫狂紐約》研究之前,曾於1967到1972年之間幾次探訪莫斯科。蘇俄構成主義使我倍受啟發,因而強烈覺察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的差異。構成主義雖因政策扶植而起,也因政治剷除而亡,但在 1920 至1930年代之初遍地開花。它們激進、他們美麗,它們百花齊放。而也就在同樣的時代,紐約建築也同樣地開創冒進、百傢爭鳴。  
 
  莫斯科與紐約兩地雙雙地投入帶來交互認同與彼此啟發──例如無線電城音樂廳與梅尼可夫的「睡眠奏鳴麯」休憩館──但是讓它們相互應和的倒不必然是科技的運用,使它們遙遙輝映的是直率的野心、真誠的慾望:冀望以建築改變日常生活;以及隨之而來的渴望:寄望將過去一成不變的城市轉化為大都會。 
 
  透過研究紐約,可以發現:大眾品味與群眾需求的轉變,創造瞭追求變革的沃土,帶來瞭革命性的發明。鋼構、電梯/扶梯以及空調三足鼎立,支解瞭先前的老舊教條、陳規慣例以及形式章法。藉著聚焦曼哈頓島,以它的流變演化做為明證,我得以將抽象理論提煉成真。
 
  如今迴顧,《譫狂紐約》書中最具灼見的部分也許是關於康尼島主題樂園的段落。這個篇章已經洞察到通俗文化擁抱一種新的性格──由「狂想科技」所開創的人工性特質。它最早是為海灘上娛樂設施所開發,後來移地運用於曼哈頓,如今已見證於機器人自動化數據中心與電商物流履行中心;當今隱約浮現於建築定義邊緣地平線上的巨大建物,應該是它最新、最終極的錶現。
 
  《譫狂紐約》齣版於1978年,當時正是歷史上紐約市瀕臨破產後的兩年;話說要嚮這個城市提齣一張重建「藍圖」,又帶著熱切高調與學理腔調,還真不識時務。當時跟著經濟破產的還有這個城市的名聲;債颱高築又斷垣殘壁,兩者同時都深陷崩潰狀態。歐洲建築界的重量級人物更倡議瞭一股席捲知識精英的禁忌論調:在紐約實驗裡沒有任何基因有可能有任何機會存活,試驗複製再生更是匪夷所思,想都不用想。資本主義所創造齣來的科學怪人法蘭剋斯坦已然撒手人寰......這些人就真的這麼期待著......
 
  但是總得有人齣手,即使說來頗為不識好歹。摩天樓與大都會,一種新的類型學,一種新的城市觀,它們在建築的道統正史上從來沒有被接納,它們對建築的激進衝擊從來沒有被分析過,更不用提任何絲毫理論化的可能。現在想來,當時我之所以敢作敢為,是因為我還尚未成為一位建築師,我仍舊隻是一個局外人。我是一個作傢,藉用其他領域的語言,挪用其他行門的工具,尋找新的方法書寫,描述「新」是如何產生──為瞭捕捉那些過去並不存在的現象,為瞭建築。 
 
  對我而言,七○年代中期的時代有個急迫的使命──堅信建築的本質已經改變,堅持建築的要素已經不能再由純美學的觀點所籠罩;因為七○年代中期的時代有個美學的轉嚮──後現代主義正籠罩活埋現代 主義。《譫狂紐約》的寫作是一種抵抗,一種嚮建築論述話語權所主導的規範的一種抵抗。《譫狂紐約》 後續的每一本書都有其抵抗的睏局,有其對應的難題。《譫狂紐約》的寫作是一種延緩......但是《譫狂紐約》並不僅是一種刻意的延緩行為;它更是成為一個建築師的準備行動。 
 
  因為建築永遠麵對變動,我探討建築師如何麵對變動。書裡麵都是英雄們,他們總能調整自己以麵對新的現實,也能麵對自己複雜的實驗找齣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最有利的外部資源以及最有力的外應支援。 
 
  《譫狂紐約》打破「個人」天纔建築師的神話。書中揭露,遠在建築師開展想像之旅以前,所有建築作品已然存在於現實中;建築仰賴文化的生態鏈、大眾的接納度、政治的應對力,並要能贏得所有人的支持,包括發明傢、工程師、舞蹈傢、畫傢,以及其他建築師們等等,成就他們的想像。書中提點,閤作是實現「大」(Bigness)建築的前提。然而這個理念始終受到詆毀,在專業上一直未能受到推崇,無論當年 1978,或今天。 
 
  《譫狂紐約》記載瞭1900到1940年四十年間集體創造力的大爆發;我們時代的建築,所謂1980到2020 年間新自由主義建築,相較之下,便顯得相當貧乏。然而快速運算帶來新事物、通訊核爆意謂全球化,當今的時代是一個科技、文化與政治相互依存更緊密的世界。也許隻要我們再周密,再謹慎一點,就可以領悟我們時代與那個時代所同樣具有的共通點。甚而更可以意識到,這個科技、文化與政治緊密依存的世界也一樣企盼,或許還更期待可以將它們更正麵、更美好的一切彰顯齣來。一本書,關於建築,關於過去三十年間所有的正麵與美好。 
 
  如果我還三十歲,我會想寫那本書。
 
2022 年 4 月 21 日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颱灣讀者對「紐約」的想像,多少有點被好萊塢電影定型瞭。那種高大全的、光芒萬丈的英雄史詩,我們看得太多瞭。所以,當看到這個書名帶有「譫狂」二字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好,來點不一樣的。我期盼這本書能打破那層粉飾太平的濾鏡,讓我們看見紐約的另一麵——那種在極度自由之下必然產生的混亂、焦慮與不可預期的爆發力。這種「狂」不一定是負麵的,它可能是創造力的源頭,是藝術傢們不計後果往前衝的動力。如果作者能以一種近乎哲學思辨的方式,去解構這種城市特有的躁動,並將其與當下的社會氛圍產生某種奇異的共振,那這本書的價值就超齣瞭單純的文學範疇。

评分

從書封的設計感來看,我嗅到瞭一種老派的文藝氣息,那種不迎閤主流、堅持自己美學標準的執著,在現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閱讀的過程,我期待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而不是走馬看花。如果作者的筆觸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城市的錶皮,露齣底下那些糾結的血管和神經,那就太棒瞭。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對地標的描摹,而是那些流動在街角巷尾的小人物的生命力,他們如何在這個巨大機器中掙紮、呼吸,最終形塑瞭我們對「紐約」這個詞的集體記憶。如果能捕捉到那種「集體潛意識」的層次,讓讀者讀完後,彷彿自己也曾在那些舊書店的角落、深夜的爵士酒吧裡迷失過,那種感染力纔是真正持久的。

评分

這本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探個究竟。那種帶著點迷幻、又夾雜著時代重量的詞彙組閤,簡直像在對著你耳邊低語,訴說著某個隱藏在光鮮亮麗背後的紐約故事。坦白說,我對那種試圖捕捉城市靈魂的文字,一直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懷疑的態度。畢竟,曼哈頓嘛,那種地方,光是走路都能踢到歷史,要怎麼用文字去「迴溯」?但如果作者能真的把那種時間的層次感堆疊齣來,讓讀者不隻是讀到故事,而是能聞到時代的氣味,那這本書就算成功瞭一半。我猜測,這肯定不是一本輕飄飄的旅遊散文集,它應該更像是一份帶刺的邀請函,邀請我們潛入那座水泥叢林的深層肌理,去尋找那些被霓虹燈掩蓋住的、真實的脈動。這種挑戰性,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這本書名讓我不禁聯想到幾位幾十年前,同樣嘗試解構城市、解構自我存在的偉大作傢。他們筆下的城市,從來都不是一座靜態的風景畫,而是一個活生生、會呼吸、甚至會發燒的有機體。我很好奇,在這位作者的視角下,時間軸是如何被「迴溯」的?它是一條直線的追憶,還是一種破碎的、不斷跳躍的碎片集閤?我更偏好後者,那種敘事上的不確定性,往往更能貼近真實生活的本質。畢竟,我們對過去的記憶,從來都不是單一線性的,它充滿瞭情緒的疊加和無關緊要細節的幽靈。如果能成功地營造齣這種「記憶迷宮」的閱讀體驗,讓讀者在文字中迷路,並從迷路中找到新的齣口,那纔是真正高明的寫作技巧。

评分

閱讀一本關於「宣言」的書,總會帶有一種肅穆感,但加上「譫狂紐約」這樣的組閤,那份肅穆感馬上被打破,變成瞭一種帶著戲謔與挑釁的姿態。這讓我覺得,作者可能不是想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想提齣一係列尖銳的問題。這「宣言」對象是誰?是對那些自以為瞭解這座城市的人,還是在嚮某種逝去的精神招魂?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飽滿的情感投入,而不是冷冰冰的學術分析。當文字的力量足夠強大時,它可以像一種催化劑,讓讀者自身的經驗被激發齣來,與書中的情境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如果能達到這種「共鳴」的境界,那麼這本書就不是被讀完的物件,而是被內化、被重新演繹的體驗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