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經典紀念版)

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經典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柔縉
图书标签:
  • 台湾政治
  • 权贵家族
  • 裙带关系
  • 政治调查
  • 历史研究
  • 社会批判
  • 台湾历史
  • 政治人物
  • 家族史
  • 调查记者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歷史書寫名家、知識的傳承者陳柔縉做為
政治記者與政治評論專欄作家的代表之作
※經典紀念版※
了解戰後五十年來,蔣氏父子統治與黨國體制一個重要的切角。

「時代相」令人著迷。我們總是身在其中,又被置在外。──陳柔縉
 
  陳柔縉自二○○三年開始轉向,不再寫政治評論的專欄,她滿懷興致與好奇,投入了解日本時代,並持續發表《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等多本膾炙人口的作品,為台灣生活史添補了許多闕漏的空白。

  我們所熟悉的陳柔縉,是曾在專訪中直言「我就是袂爽為什麼我們都沒有弄懂日本時代是這個樣子」,不受框架局限,以唯有她才發想得出來的妙趣主題,似不著痕跡地,將此時的我們與彼時的人連結起來;時間往前推,會發現她深厚的考據工夫,不為人所定義的特質,早在她擔任政治記者,便已表露無遺。在即將解嚴之際,陳柔縉踏入新聞界,做為「異類」,她從主流媒體跳到異議媒體,更憑藉犀利的觀察能力,將發現的「政商密實的結構體」,寫成專書《總統的親戚》,於一九九九年發表。

  《總統的親戚》描繪「一個」超級關係網絡,以超過四千張的訃聞和結婚啟事,輔以諸多專著專論及各方人士提供的私人家譜,追索連連相扣、又交互結織的政商姻網,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這本書出版後,除了成為十多年來,報章媒體等各線新聞從業人員必備的案頭書(以掌握哪一家是什麼樣的家族,也好辨清誰是誰的誰,對台灣的社會階級有一個結構性的了解),一般讀者也終於得以一窺「統治菁英階層」的頭臉,從文字敘述或系譜圖例,更會驚訝發現,原來某大官或某大富是親家,或者原來某人的出線,「家學淵源」仍屬關鍵。

  本書所指的總統,包括戰後至二○○○年以前的四位總統(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和六位副總統(陳誠、嚴家淦、謝東閔、李登輝、李元簇及連戰),內容分成三十一章,但每一章其實不只包括一個家族,陳柔縉強調,附屬其中的家族不代表不重要或權力小於主述家族,值得繼續深究下去;至於本版次主文的時間點,仍以一九九九年六月為基準點,雖然所提及人物已有職務之類的變動,但「家族關係是永恆的,發跡崛起故事亦不變」。

  二○二一年,決定發行新版之際,陳柔縉除了修訂內容部分文字,亦盡其所能增修書中數十個家族系譜。她於未能完成的新版序中提到,在本書問世的第二個十年,台灣政治歷經藍綠變色,經濟方面因兩岸大開放,造成新貴崛起,不過上流階級盤根錯節的核心短期不至於崩潰,如今,黨國體制已成一頁歷史,仍有餘暉,但不太可能復活。過去的十年,看到何壽川、林蔚山入獄,辜嚴倬雲對於婦聯會的無力困境,連勝文和丁守中挑戰台北市長失敗,吳志揚連桃園市長寶座也守不住,李登輝、辜濂松、辜成允、沈君山、高俊明牧師、林堉璘、林榮三兄弟相繼過世,連戰和吳伯雄垂垂老矣、陳履安銷聲匿跡,華南金少爺與新光金小姐的世紀聯姻變色,互控上法院……種種都為權貴核心添了黃昏霞色。

  電子與網路興起帶來的新契機,造就的富貴層,與舊有上層結構不相通連。一邊發言聲量增加,動見觀瞻,社會影響力只增無減,一邊卻日漸消蝕,一眼望去,似乎只剩幾個金控家族還有能見度。不過,縱使三十年前看起來強健的結構體,已然衰敗,《總統的親戚》這部以龐大資料建構而成的重要專著,至今讀來並沒有脫節感,堪稱了解「戰後蔣氏父子統治與黨國體制一個重要的切角」。

  原來,時代變幻就是如此迷離,也如此明白。
  我們總是身在其中,又被置在外。──陳柔縉
  
  
※隨著時光推移,時人的現代照,網路搜尋容易,本紀念版就不特別著力於此。部分家族老照片則因故無法確認來源,而未收錄其中,尚祈讀者見諒。
權力與血緣的交織:一部深入剖析現代社會結構的史詩鉅著 書名: 權力與血緣的交織:一部深入剖析現代社會結構的史詩鉅著 作者: [虛構作者名稱,例如:陳宏偉] 出版社: [虛構出版社名稱,例如:時代風華出版社]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地理區域或單一政權的內部運作,而是一部宏大、跨越時空限制的社會學與政治人類學研究專著。它旨在揭示在所有複雜的現代社會體系中,非正式的社會網絡、家族淵源以及歷史性的利益捆綁,如何塑造了權力的流動、資源的分配,以及社會階層的固化與變遷。 《權力與血緣的交織》以其獨到的理論框架和海量的案例分析,構築了一個關於精英階層形成的全面模型。作者摒棄了傳統上將政治、經濟和文化精英視為獨立實體的線性分析方法,轉而採用「網絡結構主義」的視角,探討這些看似分離的領域如何通過隱蔽的「社會資本」和「文化符號」緊密相連。 全書共分為四大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引領讀者深入現代社會權力運作的肌理之中。 --- 第一部分:結構的基石——從歷史淵源到社會資本的積累 本部分著重於回溯現代精英階層的「歷史遺產」。作者認為,當前的社會結構並非一夜之間形成,而是數代人精心維護和積累的結果。 1. 產業起源與家族聚落: 考察早期工業化或資本積累的關鍵節點,分析早期企業家、土地擁有者和新興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在歷史的轉型期中,通過聯姻、共同投資或政治結盟,完成了原始資本與社會地位的「第一次整合」。這裡的重點在於「代際遷移」——財富和影響力如何從第一代創業者平穩地轉移到後代,並且通過何種機制避免了財富分散。 2. 教育網絡與精英的孵化: 詳盡分析特定頂級學府或海外留學經歷,如何成為「社會篩選器」。這些機構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們提供了一個同質化的社交環境,使未來的政治家、銀行家和企業領袖在青年時期就建立了超越地域和行業的信任基礎。作者引入了「符號性暴力」的概念,探討精英教育如何內化了一套共同的價值觀和行事邏輯,從而區分了內圈與外圍。 3. 跨界流動的機制: 探討「旋轉門」(Revolving Door)現象的深層機制。本書不滿足於簡單描述政府官員進入私營部門,或商業巨頭進入政策制定機構的現象,而是深入分析「知識與需求的互換」:政府精英如何將監管經驗轉化為市場優勢,而商業精英又如何利用其行業洞察力影響立法方向。這種流動性確保了資源始終在既定網絡內部循環。 --- 第二部分:網絡的編織——隱性聯盟與制度性依賴 本部分將研究焦點從個體和家族的積累,轉向這些積累如何形成穩固的、難以穿透的結構性聯盟。 1. 經濟領域的橫向整合: 研究在特定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版圖中,大型家族集團或跨國公司之間,通過交叉持股、共同董事會席位和策略性合資所建立的共生關係。重點分析這種網絡如何有效地抑制了外部競爭者的進入,並在面對經濟危機時表現出驚人的韌性。作者創造性地提出了「結構性冗餘」的概念,指當核心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受損時,周邊節點會立即啟動機制進行修復或替代,以維持整體結構的穩定性。 2. 政治決策的非正式管道: 分析政府決策制定過程中,「智庫」、「諮詢委員會」以及「私人晚宴」等非正式場合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強調,許多實質性的政策方向往往在公開聽證和立法辯論之前,就已經在這些由背景相似的精英組成的圈子內達成共識。這部分的材料基於對大量解密文件(虛構情境下)和內部觀察報告的綜合分析。 3. 文化資本的標準化: 深入探討精英文化——藝術品鑑賞、特定休閒活動(如馬術、高端高爾夫)——如何成為一種「排他性身份標識」。這種共同的文化品味不僅是身份的炫耀,更是一種無聲的默契測試,用來篩選和確認新加入者是否具備進入核心圈子的「素質」。 --- 第三部分:代際傳承與身份的再塑 現代社會的挑戰在於,公開的階級壁壘正在逐漸模糊。本部分探討精英如何利用後代來鞏固其優勢,同時適應不斷變化的公眾輿論環境。 1. 繼承的策略轉移: 分析新一代精英如何面對「繼承」的雙重壓力:既要維持家族既有的經濟基礎,又必須展現出「現代性」和「社會責任感」。這包括將部分資產轉向被視為更具未來性的領域(如科技創新、綠色能源),以及積極投身慈善事業以「洗白」家族聲譽的策略。 2. 婚姻的策略性選擇: 探討在現代社會,聯姻的目的性並未消失,只是其表現形式更加隱蔽。婚姻不再是簡單的資產合併,而是「社會網絡的交叉授粉」,目的是將兩個或多個看似無關的領域(例如,老牌金融家族與新興媒體寡頭)連接起來,形成更為複雜和堅固的利益共同體。 3. 公共形象的工程學: 研究精英家庭如何利用公關公司和媒體關係,系統性地塑造其公眾形象,將複雜的利益網絡包裝成「奮鬥」、「創新」或「奉獻」的故事。本書批判性地檢視了這種「敘事權力」,即塑造社會對權力如何運作的主流看法的能力。 --- 第四部分:結構的脆弱性與挑戰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轉向外部壓力與內部張力。任何結構都不是絕對穩固的,本書探討了哪些因素可能威脅到這種根深蒂固的權力網絡。 1. 制度性改革的悖論: 分析旨在提高透明度或限制壟斷的法律和政策,是如何在精英網絡的巧妙規避下,最終被吸收、中和,甚至被用來進一步鞏固現狀的。作者揭示了制度改革的「吸納效應」。 2. 技術變革與去中心化的潛力: 考察數字化和全球化是否真的削弱了傳統的地域性家族網絡,或者僅僅是為它們提供了新的、更難追蹤的全球交易平台。本書對「技術將帶來平等」的樂觀論調持保留態度,認為技術工具的掌握權最終仍集中在現有的精英手中。 3. 內部意識形態的分歧: 探討在面對全球性危機(如氣候變化、大規模社會不平等)時,精英網絡內部是否會出現關鍵性的意識形態裂痕,導致網絡穩定性下降。這種張力主要來自於不同代際對風險和責任的不同認知。 --- 結語:通往理解的邀請函 《權力與血緣的交織》是一部冷靜、嚴謹但極具洞察力的作品。它要求讀者跳脫出日常對政治新聞或財經頭條的簡單解讀,轉而從結構、網絡和歷史的長週期來審視權力。本書的目的不是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讓讀者能夠在面對任何現代社會的「圈子」、「關係網」或「既得利益者」時,能夠穿透表象,識別出那些真正推動世界運轉的隱形聯繫。這是一部獻給所有試圖理解現代權力遊戲底層邏輯的嚴肅讀者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柔縉
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記者、作家、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主要著作有《總統是我家親戚》(1994)、《總統的親戚》(1999)、《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2005,榮獲聯合報非文學類十大好書、新聞局最佳人文圖書金鼎獎)、《宮前町九十番地》(2006,榮獲中國時報開卷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2009,獲頒新聞局非文學類圖書金鼎獎)、《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2011)、《舊日時光》(2012)、《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2013)、《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2015)、《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2018,獲Openbook閱讀誌「中文創作類」年度好書獎、鏡文化「華文創作類」年度好書)、《大港的女兒》(2020)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誰統治台灣?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二版序(2011) 陳柔縉
自序(1999) 陳柔縉
●「上層家族政商姻親關係大要」
● 圖例
導讀 南方朔(作家、資深媒體人)
總論
第一章 李登輝家族

楊三郎、汪明燦、董大成、李遠哲
第二章 連戰家族
陳查某、衣復恩、北斗林家、黃大洲、周百鍊家族、味王林家、石鳳翔家族、蔣緯國
第三章 辜振甫家族
辜濂松、嚴復家族、鹿港丁家、大同林家、淡水洪家、張敏鈺、沈錡、陸小曼
第四章 陳守山家族
台塑集團、謝介石、陳天來、楊麗花
第五章 許博允與力晶黃崇仁家族
許丙家族、許博偉、新竹鄭家、黃純青
第六章 蔡萬霖與蔡萬才家族
國泰集團、霖園集團、富邦集團、清水楊肇嘉家族、士林曹家、曹永和
第七章 陳田錨家族
高雄陳家、陳啟川、黃朝琴家族、邱創煥、白秀雄、谷正綱家族
第八章 吳伯雄家族
台南辛文炳家族、宋瑞樓、林為恭、林久翔
第九章 張豐緒家族
屏東萬丹張家、金石堂周家、萬華呂阿昌家族
第十章 謝東閔家族
吳三連家族、林澄枝家族、台南市葉家
第十一章 吳火獅家族
新光集團、台新集團、許勝發、厚生徐家、陳逢源家族
第十二章 謝國城家族
台南謝家、陳炘、板橋朱家、朱昭陽
第十三章 何壽川家族
永豐餘何家、何傳、台鳳謝成源家族、彰銀張伯欣家族、唐縱、林頂立
第十四章 林榮三家族
三重幫、宏國集團、宏泰集團、板橋劉炳偉家族、康寧祥
第十五章 吳修齊家族
台南幫、吳尊賢、洪壽南、林自西家族、侯雨利家族、梁國樹
第十六章 陳由豪與台南林家
林錫山、葉廷珪、劉闊才家族
第十七章 簡又新與台南黃家
汐止陳家、台南楊蘭洲家族、黃欣、林呈祿家族、郭廷俊、陳振能
第十八章 彭明敏與台南高家
馬偕家族、郭婉容、劉憶如、呂泉生、蔡培火、高俊明、李春生家族
第十九章 城仲模與台南劉家
韓石泉家族、清水蔡家、蔡惠如、廖文毅、楊基銓、朱江淮
第二十章 基隆顏家
羅萬陣、張昭雄、屏東藍家、黃政旺、張秀政、宜蘭陳家、林濁水
第二十一章 魏火曜家族與高雄王家
新竹魏家、草屯洪遜欣家族、高雄王家、王仁宏、董建華、劉明家族、甘得中家族、張超英
第二十二章 板橋林家
華南銀行、林明成、盛宣懷、顏春輝、林柏壽、林懷民
第二十三章 張建邦家族
淡江大學、居正、賴名湯、張孝威、費驊、沈葆楨家族
第二十四章 霧峰林家
林獻堂、杜聰明、柳營劉家、翁俊明、翁倩玉、梁丹丰
第二十五章 張溫鷹、詹啟賢與台中陳家
台中黑派、陳水潭、林之助、林芳郁、林靜芸、林恆生
第二十六章 蔣介石家族
孫文、孫科、宋慶齡、孔祥熙、宋美齡、蔣經國、蔣孝嚴、蔣萬安
第二十七章 俞大維家族與曾國藩家族
李鴻章、傅斯年、毛澤東、陳寅恪
第二十八章 陳誠家族
譚延闓家族、嚴家淦家族、陳履安、倪文亞家族、吳鐵城、呂有文
第二十九章 劉泰英與董建華家族
洪蘭友、趙耀東、溫哈熊、丁守中、董浩雲
第三 十 章 毛高文與何應欽家族
汪敬煦、俞政、董孝誼、毛人鳳
第三十一章 陳儀、彭孟緝與沈君山
白崇禧家族、白先勇、顧祝同家族、袁守謙

◎參考資料
◎重要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2385
  • 叢書系列: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560頁 / 21 x 14.8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图书试读

誰統治台灣?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這本書用《總統的親戚》做書名,用意清楚,用心則良苦。它的用意是想清楚提醒讀者,台灣階級結構中的那個上層政商聯合體,有著一條條龐大而細密的姻親線索,就像是「一家親」那樣。至於它的用心良苦,則展現在作者想透過她認真辛苦編織出來的姻親和家系譜表,讓讀者親眼一睹台灣「統治菁英階層」的頭臉。把「平民總統」李登輝也放到當下這個「權貴」家族系統裡,更凸顯了這本書企圖呈現的「新結構」。

  從本書羅列的三十一個家系來看台灣的統治階級結構,或許仍嫌單薄和不足,但從這三十一個家族幾代下來,透過婚姻關係所建構出來的權力結構和所撒下來的政商網路,卻是相當可觀。不管是讀這本書的文字敘述或是看系譜圖示,可能都會時有驚訝發現,沒想到某大官和某大富是親家;或是偶有恍然大悟之感,原來某人出線不只是「人才出眾」,更是「家學淵源」。

  這裡所指的總統,包括戰後所有四位總統和五位副總統;而根據這本書的調查結果,最近十年來的五院正副院長,好像都有資格說「總統是我親戚」,這一來,更凸顯當今統治台灣的這個「上層結構」所具有的小圈圈特質。

  這就是作者所說的,「把台灣半世紀來四位總統結成一家親的,只有二十個家族,而且各個是世家豪門,而其他可牽連到政商姻親大系裡的個人或家族,也絕對沒有半個是寒士平戶。」

  戰後台灣社會的階級結構,的確經歷了相當明顯的擴大和變動,尤其是兩代之間和同代之內的階級流動,更讓很多台灣庶民都感受到「上升流動」的成就感,以及台灣可能真的沒有明顯而堅固不破的「權貴階級」之表面印象。這種感受和印象,雖也沒錯,卻有局限性。因為階級的「上升流動」,畢竟有它的上限,從農、工上升到小店東、小老闆的「舊中產階級」有之,或是躍升成為專業、管理人士的「新中產階級」也有之;但在一兩代之間能搖身一變,廁身為政商權貴階級的大戶,那就少得多,而這種階級流動的大躍進,只能說是「耀眼特例」,亦即本書所列舉的新興財團大戶或政商兩棲高位者,而非社會階級流動研究的一般多數的對象。

  換句話說,構成台灣政治經濟統治階級集團的那些新舊家族世家,總不是一朝一夕,一代就造就而成的權錢結構。本書所指的「舊五大」、「新五大」和「外四大」,共十四大家族,正是此一典型的核心統治階級。在這些豪門大戶之間也盛行著不全是偶然或全由自由戀愛促成的「聯姻」活動。

  這種政商大戶之間的聯姻網路,也存在著一種明顯的省籍族群的界線,本省籍政商統治家族,和外省籍統治權貴都仍各自堅守「內婚」的規矩,雖漸有打破此一藩籬的趨勢,但似乎仍是異數,不過在戰後,人數最多的閩南世家若要取信於由外省人主宰的國民黨政權,透過與外省黨、政、軍、商家庭的聯姻,似是一條捷徑。也因此,閩南大戶就甚少與客家聯姻。這種跨族群世家通婚不盛行,即便有,就可找到政商關係的現象,可能也是這些台灣統治階級家族,相當異於一般台灣人民的另一特色——「封閉性」。

  這本書所點名到的三十一個政商大家族,若按族群分,閩南占大宗,外省其次,客家卻只排上一個吳伯雄家族而已,由此觀之,當前台灣統治階級權貴的族群分布,確實很不均衡。

  這三十幾個台灣上層政商大家族,雖是構成台灣統治者的階級基礎,但這既不表示只限於這些家族的大戶人家在統治台灣的政商權力,更不表示,他們的統治權力就可以無所不在。畢竟戰後台灣的社會、政治、經濟大轉型,終究是促成了很多新興制衡力量和分權勢力的形成,這包括許多新生是政治派系和經濟勢力,科技官僚體系、和中產階級出身的民代系統等。也值得繼續觀察的是看這三十一個權貴家族本身在今後的浮沉、擴張或縮小,亦即要看這些家族是否還能繼續維持他們在台灣政商結構裡的相對主宰力量,以及他們是否會在未來與其他更新生竄起的政商家族和力量做進一步的掛勾。對這些問題的解答,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好的觀察起點。

  作者陳柔縉小姐在本書所花的工夫和心神很令我感動,她這種研究的精神堪稱是一位認真的社會學者。我希望她能再接再厲,把注意力擴大到另一些正在浮起中的新興權貴個人和他們的家系關係,再看看這是「新富」、「新權」,與本書所描寫的三十一個統治家族到底是「一脈相傳」或是「異軍突起」?我也期待社會學界會有更多的年輕學者來共同探討這個非常重要但長期被遺忘的課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讀得心頭一把火啊!每次看到那些家族的傳承,總覺得台灣的政治圈彷彿就是一個封閉的大家庭,權力、資源,甚至是利益,都在這個圈子裡打轉。你翻開任何一本號稱在探討台灣政壇的深度分析,十之八九都繞不開這些盤根錯節的親戚關係網。它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那些古裝劇,誰是誰的遠房表叔,誰又是誰的姻親,明明都已經過了那個年代,但骨子裡的這種「關係」文化,似乎從來沒有真正褪色。讀完後,你很難再用純粹的「理念」或「政策」來看待那些高層的決策,因為背後總隱隱約約能看到那條看不見的線,牽動著所有人的下一步棋。這種代代相傳的「影響力」,不是靠選舉能輕易撼動的,它像是一種刻在基因裡的默契,讓外人看了,只能乾瞪眼,嘆息社會的公平性究竟在哪裡。光是想像那些餐桌上的交換,就足以讓人對選舉結果有另一番解讀了。

评分

說真的,這本講的這些脈絡,比我上大學時讀的任何社會學教科書都要生動、都要赤裸裸。它撕開了一層薄紗,讓我們看到權力運作的另一套邏輯。以前總覺得,只要我們努力讀書、腳踏實地,總有一天能憑藉實力出頭天,但讀了這些,你不得不承認,有時候「誰認識誰」比你的專業能力重要得多。這種現實的殘酷感,讓年輕一輩感到非常挫折,彷彿我們被困在一個既定的結構裡,無論怎麼用力跳,始終跳不出這個「圈子」。書裡提到的那些細節,有的甚至是我們在新聞上看到零星片段的拼圖,當它們被有系統地串聯起來時,那種震撼力是無可比擬的。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投票支持的「理念」,到底有沒有能力去對抗這些根深蒂固的「人情」與「血緣」的羈絆。這不是單純的八卦,這是一部活生生的社會結構分析,只是它的案例,剛好發生在我們每天關心的政治人物身上。

评分

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資料搜集量非常驚人,光是整理這些錯綜複雜的親戚關係圖,就已經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了。它不是那種輕鬆的政治評論,而是需要讀者帶著相當的耐心,才能梳理清楚這些歷史的恩怨與現實的利益糾葛。我個人是抱著一種「求知」的心態去看的,想看看這些權力核心是如何自我複製和延續的。讀完之後,我對「世代正義」這個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不僅僅是經濟資產的繼承,更是權力結構的無形繼承。這本書讓人不禁想問:下一代人,要如何才能在這個結構中找到真正公平的競爭機會?它不是一本讓人讀得愉快的書,但絕對是一本讓人讀完後,對台灣社會的認知產生巨大轉變的「入門磚」。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社會,其運轉的底層邏輯,可能跟我們在課本上學到的,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评分

每次在咖啡館翻閱這類的書,總會忍不住觀察周圍的人,想看看有沒有人也正在為此感到困惑。這本書就像一面放大鏡,把台灣社會中那種「人情社會」的極致表現給清楚地呈現出來。它讓我思考,如果權力結構的基礎是建立在私人關係之上,那麼公共利益的維護該依靠什麼來保障?這不是說所有親戚關係都有問題,而是當這種關係成為晉升的必要條件時,對社會的整體健康是一種慢性毒藥。它削弱了制度的力量,讓「能者多勞」變成「有關係才能勞」。對我來說,讀這本書的過程,其實是在學習如何解讀台灣的政治新聞——很多時候,你不能只看檯面上發生的事,而必須往後追溯三代的姻親關係圖,才能真正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和背後真正的驅動力。這是一種很累的閱讀體驗,因為它不斷提醒你,這裡的水比你想像的還要深。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筆法非常犀利,它沒有過度渲染情緒,而是像個冷靜的檔案整理師,把所有錯綜複雜的連結一一標註出來,讓你無從辯駁。但這種冷靜,反而更讓人不寒而慄。因為它展示的不是某幾個特定人物的問題,而是一種系統性的「共生關係」。你看久了,會發現某些產業的發展、某些政策的推動,背後都有這張無形之網在發揮作用。更讓我感到諷刺的是,當我們在討論民主深化、透明治理時,底層的運作邏輯似乎永遠停留在某個特定時代的封建思維裡。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揭發了多少驚天秘聞,而在於它強迫我們直視,這種裙帶關係是如何合法化、制度化,最終成為一種社會常態。每次看到選舉時那些慷慨激昂的口號,再回想起書裡那些家族的聯姻史,總覺得那畫面有些荒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