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如何被搞砸?:當權力讓政權變笨,頻頻做出錯誤決策,國家、國民該何去何從?

國家如何被搞砸?:當權力讓政權變笨,頻頻做出錯誤決策,國家、國民該何去何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塔克.卡森
图书标签:
  • 政治
  • 决策失误
  • 权力腐败
  • 国家治理
  • 社会问题
  • 历史教训
  • 危机应对
  • 制度缺陷
  • 公共政策
  • 政治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愚人治國!
自私的執政團隊
如何把國家推向崩潰邊緣?

戰爭、飢荒和疾病都不會毀滅一個國家,
但領導人可以。

  已經失控的執政團隊,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執政者迷失在盲目頌揚變革之中
  ▶錯誤的評估構成錯誤的公共政策
  ▶人民失去了抱怨的權利和能力卻不自覺
  ▶把著名媒體記者當作權勢傳聲筒

  ★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

  ◎本書作者,塔克.卡森,為美國福斯新聞頻道知名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向來以犀利精準、直言無諱著稱。他將個人的節目評論風格,轉化成極富力量的文字,指出政客與政治家的差異何在。

  ◎憑藉個人多年職涯所見,塔克.卡森以最豐富的現代政經實例分析,針針見血,直指美國統治階級與普通老百姓嚴重脫節的問題,揭發新的美國菁英真相。

  ◎本書將矛頭對準了「自私的統治階級」,替廣大讀者發聲,說出大家心裡的話,因此一經出版即引發廣大回響,始終位列暢銷排行榜之中。

  ◎全書以深入淺出的論述方式,點出美國政壇亂象,告訴你國家機器運轉的最大危機來自何處。對比台灣,讀來倍覺有感。

  ◎塔克.卡森在本書中拋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讓國家回歸正軌?因為疏於照看人民,民主國家自招毀滅危機,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想想看你的國民要的是什麼,照顧好他們!

各界好評

  這是一本內容紮實的好書,當中充滿了高明而又有趣的看法,簡明地展現了他的敏捷機智和精確,每一章都有單獨成書的可能性。——小約翰‧柯尼(John R. Coyne Jr.),前白宮演講撰稿人,作家。

  這本書是對那些不用大腦的菁英份子的一記充滿憤怒的猛烈炮擊。作者在書裡戲謔地指出:在美國,我們的菁英階級似乎鐵了心不理會選民的意見。——班傑明‧韋爾頓(Benjamin Welton),小說作家、自由撰稿人。

  名主持人卡森以不拘小節,還帶點幽默的方式,藉著柏拉圖的一則寓言——一艘被一群無恥船員征服的漂流船,點出美國發生了什麼問題。最後,該書呼籲統治階級應更加關注公民以及他們在乎的事情。——《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卡森在書中提出了許多驚人的精妙論點,他能以抽離情緒、客觀呈現事實的方法,完全掌控移民、性別認同、經濟階級……等種種真實議題,使讀者能接受他在書裡提出的擔憂和警告。——弗蘭西斯‧卡登Frances Carden,技術文件工程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小說寫作碩士。

  讀這本書的時候別喝酒,不然你一生氣,就會酒後吐真言,把整個大實話都PO在社交媒體上,那可是會讓你的朋友討厭你啊。——AMAZON匿名讀者留言,1274人按讚。

  我無法理解我們的國家為何要破壞自己的製造產業。這兩個政黨都讓人感到非常失望,我覺得他們任何一方都沒在甩國家會真正損失什麼。——AMAZON讀者Doyle留言,1076人按讚。

  如果要用一個字眼來形容塔克‧卡森,那就是「犀利」。他切入了每個問題的核心,對於那些為追逐私利而操控議題的人,他會直接剝開他們隱藏的意圖。————AMAZON讀者Alan F. Sewell留言,1000人按讚。

  這是一本極為出色的好書,裡面有非常豐富詳盡的案例細節。塔克‧卡森解釋了美國為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對我而言,這是從歷史事實中得來的寶貴教訓,正是一直以來我在探索追求的東西。——AMAZON讀者Serenity留言,984人按讚。

  ◎本書為《當我們被困在同一艘船上》(9789869795203)之二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政治决策失误及其深远影响的书籍的详细介绍,着重于探讨权力结构如何异化治理能力,以及国家在关键时刻的应对困境。 --- 《權力的陰影:當決策迷霧籠罩國家》 書名: 權力的陰影:當決策迷霧籠罩國家 副標題: 系統性失能、領導人傲慢與集體失智的歷史回響 內容簡介: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國家作為管理複雜社會的載體,其運作效率與決策品質,直接決定了數以百萬計人民的福祉與國家的興衰。然而,歷史的經驗反覆證明,強大的權力往往伴隨著深刻的認知盲區與系統性的決策失誤。當一個政權的決策機制被權力本身所腐蝕,當領導者的意志壓倒了對客觀現實的理性評估時,國家機器便可能開始緩慢甚至劇烈地偏離軌道,最終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本書深入剖析了權力結構在不同歷史時期和地理背景下,如何扭曲決策流程,將原本應基於事實和民意的治理,轉變為基於權力維護和個人偏好的表演。我們探討的不是單一事件的偶然失誤,而是結構性的、制度性的「變笨」過程。 第一部分:權力對認知的扭曲:資訊的過濾與失真 一個健康運作的國家,其決策的基礎是準確、多元且及時的資訊。然而,在權力高度集中的體系中,資訊流動往往成為權力關係的附庸。本書首先聚焦於「資訊繭房」的形成。當反饋機制失靈,對上級的迎合成為官僚體系的生存法則,真實的民間疾苦、專業領域的異議,便被層層過濾,最終抵達決策核心的,是經過美化、簡化甚至完全虛構的「理想化現實」。 我們將追溯歷史上著名的決策盲點案例,分析決策者如何被「資訊的甜味」所麻痹。這種扭曲不僅限於政治決策,更會滲透到經濟規劃、公共衛生和國防戰略等關鍵領域。書中透過對比不同政權對待異議的態度,闡明為何一個健康的社會必須擁抱「建設性的批評」,因為批評往往是糾正偏差的唯一有效工具。 第二部分:傲慢的陷阱:領導者心理與集體盲從 權力不僅扭曲資訊,更會重塑領導者的自我認知。當個體的成功被歸功於超凡的智慧而非制度的保障時,傲慢便悄然滋生。本書探討了「集體失智」的心理機制。在威權體系下,官員之間的競爭不再是誰的政策更有效,而是誰更能準確捕捉領導者的潛在意圖。這種「猜主上心」的文化,使得群體中理性聲音被邊緣化,極端的、迎合性的建議反而獲得青睞。 我們檢視了「沉沒成本謬誤」在國家層面的體現。當一個政策投入了巨大的政治資本與資源後,即使數據顯示其失敗已成定局,決策者也難以割捨,害怕承認錯誤會導致政治上的崩潰。這種恐懼,往往迫使國家繼續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直至無可挽回。 第三部分:制度的僵化與創新的停滯 效率低下的治理常常源於制度的僵化和對變革的恐懼。當決策層級過多、冗餘的審批程序成為常態,國家應對突發危機的速度便會大幅下降。本書深入分析了「官僚主義的自我保護」如何阻礙創新。優秀的管理者和技術官僚因為缺乏授權和擔憂問責,傾向於採取最保守、最「不出錯」的選項,而非最具潛力的變革方案。 此外,本書還探討了當國家試圖進行大規模、自上而下的社會工程時,如何低估了社會複雜性和地方韌性。脫離實際的宏偉藍圖,往往在執行層面遭遇地方阻力、文化不適應或底層的非預期行為,最終導致計畫的徹底偏離,造成資源浪費和社會動盪。 第四部分:國家如何修復:從「亡羊補牢」到「預防性智慧」 當一個國家意識到其決策體系出現嚴重問題時,重塑信任與恢復理性空間至關重要。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向修復之道。這不僅僅是更換幾位高層官員,而是對治理哲學的根本性反思。 我們強調建立真正的問責機制,確保決策者必須為其選擇的後果負責,而非僅為「過程的正確性」辯護。同時,建立分散化的決策權力,鼓勵地方層級和專業機構擁有獨立的評估能力,是打破資訊壟斷的關鍵。 最終,本書提出,一個國家能否成功避免被自身的權力結構「搞砸」,取決於其對「謙遜」這一政治美德的實踐程度——承認知識的局限性,尊重專業的獨立性,並始終將公民的實際生活體驗,置於宏大敘事之上。這是一場關於如何保持清醒的長期鬥爭,也是所有治理者必須面對的永恆考驗。 --- 目標讀者: 關心政治經濟走向的普通公民、公共政策制定者、國際關係學者以及歷史愛好者。本書試圖提供一個批判性的視角,理解權力運作的深層邏輯,並思考我們如何共同監督與引導國家走向更穩健的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塔克.卡森(Tucker Carlson)


  他是福斯新聞頻道「今夜塔克.卡森秀」的知名主持人,以言詞犀利、正直敢言、幽默風趣著稱。曾在CNN、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及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 )主持黃金時段節目,亦是美國保守派媒體「每日電訊」(The Daily Caller)的共同創辦人。目前他與妻子和四個孩子住在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陳珮榆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任職海外媒體編譯多年,負責國際政經、科技時事新聞。

  翻譯作品:《能源大騙局》、《狂妄而務實 川普要什麼?》、《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等書。(均由好優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09338
  • 叢書系列:view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當我們都被困在同一艘船上
 
  柏拉圖預見了後果
 
  我們先來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
 
  你正坐在一艘船上,船行駛到海中央,已經離開陸地好幾個禮拜了,現在不管發生什麼事,你都無法離開這艘船。不過,別擔心,船由專業人員操控,他們知道該怎麼開,船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穩定前行,你會平安無事!
 
  然而有一天,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也許是一夜之間船員造反,也許是船長和大副雙雙落水,你無法得知,但顯然現在這艘船是由船員們在掌舵了,只是這些人已經瘋了。他們看起來壯碩而好鬥,可能還喝了酒。船上的倉庫被霸佔了,他們完全不打算預留足夠的食物給別人。你無力勸阻,因為這些人拒絕承認自己荒謬無理的所作所為,而且任何敢於提醒他們行事後果的人,都會受到嚴厲斥責。
 
  更令人恐懼的是,這些船員們既腐敗又無能,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確航行,他們操作舵輪,就像在賭場玩輪盤博奕,還跟瘋子似的嘎嘎大笑▫此刻,船身已在傾斜,海水流進了船艙,眼看著快要下沉,他們卻完全狀況外。船的那一頭,海浪沖刷著甲板;船的這一頭,船員們在給自己頒發位階更高的新頭銜,以便加薪▫而你,只能驚駭地看著眼前這一切,既無助又絕望,還沒地方可去,就是這樣了,你已被困在一艘船上了!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在《理想國》一書裡描繪了這一幕,但他從未提到船上發生的事情,若能知道的話更好。因為,歷經幾個世代的不當治理之後,美國陷入波濤洶湧的威脅之中,原本如同寓言般的故事情節,現在卻感覺像紀錄片那樣的真實。親身行事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他們不想知道、也不想讓你告訴他們,因為現實會破壞他們的幻想。因此,他們只好繼續假裝自己有所作為,同時繼續犯錯,然後等著承受一個在還沒有網路出現、幾千年前希臘哲學家便預見的後果。這些人是笨蛋船員,而我們其他人正坐在笨蛋的船上。
 
  川普當選是因為選民想對權貴「比中指」
 
  為什麼美國會選出唐納‧川普當總統?當權者或許都會想問這個問題。事實上,沒有人料到川普會當選,甚至連川普自己都沒想到。在大半競選期間,批評川普的人都把他的競選活動看作行銷花招,而不予理會。或許,一開始確實是行銷的手段。但不知怎的,川普居然贏了,為什麼?
 
  川普並不是那種隨便投一投就會上的候選人,他的選民都很認真的。是因為他們覺得川普夠男子漢嗎?還是認同他的個人風采?擅長謀略?髮型特別?或者是數百萬名美國民眾目睹他在《走進好萊塢》(Access Hollywood)的影音表現之後,心裡想著「可終於有位候選人為我發聲了」(譯註:指的是川普跟《走進好萊塢》主持人一段汙衊女性的對話流出之後)?這些答案恐怕都不是。
 
  從各方面來看,川普都不是個討喜的人,他也從不隱瞞這點,選民當然是明白的,只是選民認為其他候選人更糟糕▫不僅希拉蕊‧柯林頓和民主黨很爛,連布希家族和他們的政治獻金者、甚至整個共和黨領導階層都爛;除此之外,還牽拖到對沖基金經理人、媒體名嘴、企業高層、好萊塢時尚先驅和智庫菁英,以及其他每個形塑了二○一六年秋天美國大選局勢的那群「掌權者」。
 
  川普或許粗鄙無知,但那些美國當權領導人所製造出來的不幸與災難,都和他無關。川普既沒有入侵伊拉克或去拯救華爾街,也沒有把利率降到零或開放邊境,甚至默默坐視製造業崩潰和中產階級凋零。你當時可能無法得知川普當總統會做些什麼事,但至少,這些事情他都沒有做過。
 
  而且,川普還會傾聽民意,有時候他對選民的想法似乎還滿感興趣的,但那些掌權者顯然不是,事實上,那些掌權者的核心理念甚至沒有獲得大多數人民的支持▫所以,從民主的角度來看,川普當選簡直就是一個詭異的鋪排,以致最後整個情況難以掌控。
 
  川普的當選跟川普本人無關,而是反映了民眾想對統治階級比中指的心情▫「比中指」是個藐視的手勢,代表人民的怒吼,更是幾十年來自私愚昧的統治階級做出許多草率利己決策的後果。快樂的國家人民不會把票投給川普,但絕望的會。
 
  現在回頭看,這次學到的教訓清楚明瞭:「長期忽略選民,就會選到川普當總統。」只是原本該被提醒的對象,卻沒有接收到這個訊息,美國的統治階層並沒有因此而停下來傾聽、思考、改變,反倒是採取防禦性的蹲伏態勢,從川普當選的那晚起,他們就用許多彷彿暑期動作片那般不合邏輯的理論,來解釋自己的挫敗:
 
  川普之所以勝選,是因為假新聞哄騙了思維簡單的選民。
  川普之所以勝選,是因為俄羅斯特工「駭入」這場大選。
  川普之所以勝選,是因為愚昧的選民被他的金色噴射機和閃亮的袖扣所迷惑。
  川普之所以勝選,只因為他是種族主義者,這正是選民私下的心願。
 
  只不過,上述說法都經不起推敲的,這些無稽之談講的多半就是他們自己,很少談到二○一六年的大選結果。我對於他們的這些說法異常瞭解,因為過去我曾經採訪兩次柯林頓的選舉,我也像這樣說謊哄騙了自己。
 
  領導階層變得愚昧且更加與世隔絕
 
  如果你也是一九九二年的保守派支持者,比爾‧柯林頓可能會讓你抓狂。竟然一位默默無聞、油嘴滑舌又缺乏經驗的鬼扯專家,和一位沒有新意但可敬的現任者角逐大選寶座,而且還贏了,怎麼贏的搞不清楚。柯林頓既狡猾又不誠實,保守派應該可以清楚看穿他的,但不知為何,選民的雙眼被蒙蔽了,選民喜歡柯林頓。保守派以為只要警告選民,讓他們看清柯林頓的真面目,保守派就會勝選,所以他們嘗試了所有的方法:搬出珍妮佛‧佛勞爾斯(Gennifer Flowers,譯註:柯林頓的醜聞對象)、逃避兵役、白水門事件(Whitewater Scandal)、希拉蕊搞非法投資等等。幾乎他的所有道德缺失在競選期間一夕湧出,柯林頓成為共和黨所聲稱的那樣,完全就是個卑鄙小人。但無所謂,他還是當選了,於是保守黨轉而指責媒體。
 
  二十五年過後,顯然保守派根本就有妄想症,選民一開始就很清楚柯林頓的為人,因為選民知道在政治和現實生活中,沒有什麼能真正隱瞞的事,只有被忽略、不被放大檢視的事。候選人的性格無所遁形,選民瞭解柯林頓的弱點,但他們不在乎。
 
  飽受抨擊的柯林頓之所以恢復韌性強大,答案很簡單,因為他站在選民那一邊,他關注選民關注的議題。在許多城市因犯罪率太高而不適合居住時,柯林頓主張打擊犯罪;在工業經濟萎縮,導致數百萬人失去工作時,柯林頓選擇開發工作機會。
 
  但可惜的是,柯林頓當選之後,似乎忘了自己是怎麼贏的,在他任期的前六個月內,先是回應了他的政治獻金者的要求,這群捐獻者比一般選民更富裕且具意識形態。柯林頓的優先處理事項也反映出《紐約時報》社論所提到的內容:槍枝管制、全球暖化、軍人同性戀。因此,他的支持率逐漸下滑。
 
  不過,柯林頓很快記取教訓,匆忙回歸中間路線,並抱持立場達六年之久,期間還經歷了醜聞與彈劾案。柯林頓明白,只要他與美國的廣泛民意主流持續溝通,選民便會忽略他的個人缺點。正符合所謂選舉政治的最古老真理:回應人民需要,你就贏了。這就是民主運作的方式。差別在於柯林頓的接班人無法複製同樣經驗,他們模仿柯的說話風格和圓滑行事態度,其中幾個人的私生活也跟柯差不多,只是他們都忘了去關注民眾對某些議題的看法。
 
  而且還有一點是,美國變了,國家在經歷了幾次重大卻鮮為人知的改革之後,政府單位變得更難治理,可是領導人似乎沒有注意到這樣的變化。以致正當美國需要一個謹慎、靈敏的領導階層時,這個領導階層卻變得愚昧,還更加與世隔絕。
 
  不吃麥當勞的新社會階層出現了
 
  第一個既明顯且影響最深刻的變化,就是中產階級萎縮。充滿活力、自立自強的中產階級,是大多數成功國家的中流砥柱,也是民主國家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在以中產階級為主的國家,民主政治才能發揮作用。然而到了二○一五年,美國卻有史以來首度變成非以中產階級為主的國家。
 
  一九七○年,我出生的第二年,美國有60%以上的成年人,是屬於中產階級,那年的中產階級薪資收入,佔全國總收入的62%。到了二○一五年,美國財富分配相當不均,拉丁裔美國人的財富差距更大,中產階級的家庭所得僅佔全國收入的43%,富人家庭的所得佔比,卻從29%飆升至50%。中等收入家庭不到一半,大多數家庭不是低收入戶,就是高所得戶,美國漸漸成為一個富裕與貧窮並存的國家,富人比以前更加富有,過去搭乘頭等艙出門的人,現在都改搭「利捷航空」(NetJets)的私家飛機了。
 
  隨著製造業的衰退,中產階級變得愈加貧困,而在金融經濟蓬勃發展下,富人卻比以往愈加富裕。貧富差距早在幾十年前就出現,但二○○八年經濟衰退更加劇了貧富差距現象,房地產市場崩盤期間,美國逾四分之一的家庭財富從人間蒸發。後來煙霧散去,經濟開始復甦,美國最富裕家庭在經濟比重中,仍佔了大多數份額,甚至比經濟衰退前所持有的財富還多。
 
  日復一日,這種趨勢重塑了美國面貌。從一個原本主張平等,除了財富頂端和底端群體之外,其他不同收入群體會經常流動的國家,變成社會階層日益分化。一九八○年代,即便是對於稅率最高的家庭來說,在麥當勞用餐、住汽車旅館、開車去渡假,仍是稀鬆平常的事情;而短短幾十年後,上述情境幾乎無法想像。在紐澤西的收費道路休息站,看不到幾個成功的高階白領在吃著大麥克,甚至沒多少大學畢業生;入住汽車旅館的,只有妓女和卡車司機,大多數四十歲以下的有錢人,可能從來沒走進去過。
 
  現今,有錢的富人與其他人分別落在繩索的兩端。富人在機場有專屬排隊通道,入住飯店的尊榮限定樓層;富人坐在包廂裡看運動賽事,其他人則坐在看台上遠觀瞭望;富人就讀特別的學校,品嘗特別的食物;富人在私人山區滑雪,與彼此生活條件相似的富人往來。於是,美國頓時出現新的社會階層!
 
  貧窮不會導致社會動盪,但忌妒會
 
  其實,兩黨都不願碰觸貧富差距這個燙手蕃薯。傳統上,「收入不平等」是民主黨的核心議題,但向來為工人發聲的政黨卻已重新定位了,把選票基礎轉移到富人階級,民主黨的優先事項也開始靠往華盛頓、紐約和矽谷專業人士的需求。四十年前,民主黨在中產階級萎縮時所舉行的選舉中獲勝;但現在,民主黨幾乎只談論身份認同政治、墮胎,以及像是氣候變遷等空泛的環境問題。
 
  同樣的,共和黨人更是從未想過貧富差距的問題,這個商業化的政黨,向來拒絕收入不均的概念,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問題聽起來像是某種法國知識份子捏造出來詆毀資本主義的理論。所以在面對批評時,共和黨人通常是聳聳肩,否認關於貧富不均的報導。他們認定美國經濟的本質是公平的:富人賺得財富,窮人掙得貧困。如果硬要有所回應的話,保守派還會說,按照國際標準來看,美國的窮人已經是富人了,他們用蘋果手機和有線電視,是會窮到哪裡!
 
  然而,這樣的說法卻忽略了一點,繁榮是一種相對的衡量標準,跟我能從中國買到多少五顏六色的塑膠垃圾無關。如果你能買更多,你當然就是有錢人;相較之下,我可是很窮的。而我們該注意的是,貧窮不會導致動盪,但忌妒會。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極度不平等的社會,很容易走向崩潰,而平等的社會卻能持續存在。美國繁榮了兩百五十年,主要就是因為政治穩定。以前的美國沒有大批想推翻體制的底層百姓,也沒有一小撮超級富裕的集團能壓制大多數人民。那時的美國穩定,並在穩定的基礎上,大家建立起非凡的社會。
 
  不妨來看看委內瑞拉的情況,她曾是個繁榮國家,按照區域標準來看,她的中產階級規模龐大,並受過良好教育。委內瑞拉的石油儲藏量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首都卡拉卡斯(Caracas)乾淨且現代化,但現在,卡拉卡斯卻有衛生紙短缺的危機,而委內瑞拉還成了西半球謀殺率最高的國家。事實上,任何有能力可以離開家園的人,都已經遠走高飛了。
 
  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很簡單,就是因為一小部分家族,掌控了委內瑞拉的大半經濟份額,這種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或許能在一些不同形式的政治體制下運作,但在民主國家是行不通的。於是痛恨不已的選民,選出一位煽動群眾的民粹主義者烏戈‧查維茲(Hugo Chavez),來表達他們對貧富差距的不滿。二十年之後,民主的委內瑞拉不復見,而且經濟成果幾乎蒸發殆盡。雖然,美國不是委內瑞拉,但如果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話,難保不會變成第二個委內瑞拉。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提問「國家、國民該何去何從?」簡直是為我們當前處境敲響了警鐘。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我們這些生活在底層的普通人,面對國家決策的失誤時,往往是最先承受後果的一群。我希望作者不只是停留在診斷病因的層面,更重要的是,能否提出一種「公民韌性」的思考框架。當權力中心失靈時,社會自救的力量該如何被激發?這不光是要求我們去監督,更是要求我們在體制失能時,如何建立有效的替代性網絡。例如,在環境保護、能源轉型或社會福利這些關鍵領域,當官方的規劃顯得遲鈍或充滿矛盾時,民間社群的協作和創新扮演了多重要的角色?這本書如果能將「國家如何搞砸」和「國民如何自救」這兩者緊密地連結起來,提供具體的公民行動方向,而不是空泛地批判,那它就真正具備了實踐的意義。

评分

坦白講,台灣社會對於「成功學」和「效率至上」的追求已經到了某種極度焦慮的狀態。但這本書光是標題就提供了一種逆向思考的可能:如果連「國家」這個最大的組織都能被「搞砸」,那是不是說明效率和權力集中本身就是一把雙面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橫向比較的案例,看看其他國家是如何在避免權力過度集中的同時,又能保持決策的彈性和前瞻性。畢竟,我們常常在模仿成功的典範,卻忽略了學習失敗的教訓。如果這本書能像一面清醒劑,讓我們意識到「沒出事」不等於「做得好」,那麼它就成功了一半。我還在想,所謂的「笨」,究竟是指策略上的愚蠢,還是執行上的無能?這兩者的區別,對於我們理解社會的修復能力至關重要。如果只是戰術失誤,或許還能快速修正;但如果是戰略方向的根本性錯誤,那後果可能就是世代的負擔。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到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畢竟在我們這個島嶼上,每天都能感受到各種政策和決策帶來的實質影響,有時候真是讓人摸不著頭緒,怎麼會有人把事情搞成這樣?我特別好奇作者會如何剖析那些看似「笨拙」的決策背後,究竟是哪些權力結構在作祟。我們從小被教導要理性思考,但觀察那些高高在上的決策者,有時候會覺得他們似乎活在另一個平行宇宙,完全脫離了基層的真實生活脈動。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這種「脫節」現象的成因,並且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反思,那絕對是值回票價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們跳脫日常的政治口水戰,去思考權力如何腐蝕判斷力,讓原本應該有效率的國家機器,變得像是生鏽的龐然大物,反應遲鈍又經常誤判情勢。畢竟,身為納稅人和公民,我們有權利知道,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我們的國家發展偏離了軌道,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來阻止這種「變笨」的趨勢持續下去。

评分

說真的,現在這個時代,資訊爆炸的程度簡直是讓人頭暈目眩,但真正有價值的洞見卻是鳳毛麟角。這本書的題目設定非常大膽且直指核心,它挑戰了我們對於「國家」這個概念的慣性認知。我們習慣將政府視為某種無所不能的實體,但當權力集中到某個程度,這種「萬能感」反而可能成為一種致命的盲點。我個人非常關注「決策疲勞」或「資訊過載」對決策品質的影響,尤其是在快速變化的國際局勢下,決策者是否有足夠的機制來過濾雜訊、抓住重點?如果作者能從心理學或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闡述權力結構如何扭曲資訊的流動,形成一種「資訊繭房」,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就會大大提升。畢竟,政治決策從來都不是純粹的邏輯運算,它充滿了人性的弱點和路徑依賴。我希望它能讓我們理解,那些看起來像是低級失誤的決策,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制度性病灶,而不是單純的「能力不足」。

评分

光是那個「當權力讓政權變笨」的論述,就足以讓人深思許久。在我們這個強調民主參與的社會,權力本應是分散的,但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權力不斷向特定核心集中的趨勢。這種集中化的過程,是不是必然伴隨著資訊的扭曲和決策的僵化?我猜測作者可能會探討「決策的傲慢」——那種一旦掌握了權力,便難以聽取反對意見的心理狀態。這種傲慢,往往是國家開始走向衰退的初期徵兆。我們看到太多歷史案例,決策者因為聽不進去基層的真實聲音,最終導致了無法挽回的災難。因此,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迫使我們去反思「問責制」是否真的有效運作?如果權力者犯錯了,他們是否真的會感受到痛苦,從而修正行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我們社會的糾錯機制在哪裡?這本書如果能給出一個關於「權力有效制衡」的嶄新視角,而非老生常談的民主理論,那絕對值得所有關心公共事務的人細讀一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