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地而起的力量:蔡培慧改變家鄉

拔地而起的力量:蔡培慧改變家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遼明
图书标签:
  • 蔡培慧
  • 乡村振兴
  • 女性力量
  • 家乡建设
  • 教育
  • 励志
  • 人物传记
  • 社会发展
  • 中国故事
  • 基层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唯有讓南投成為青年願意留下、扎根、生養下一代的地方,
我們引以為傲的人情味、山水地景、豐美物產才有可能代代延續。
行動,才能帶來改變。--蔡培慧
 
  做為一名農村出生的孩子,
  蔡培慧從一名家境清寒的偏鄉小孩,一路考取碩士、博士;
  從一位學術教授跨出校園圍牆,勇敢走上街頭為弱勢發聲;
  從一名監督政府的社會運動工作者,
  到踏入立法院,成為民喉舌、解決問題的民意代表。
 
  一路走來,蔡培慧深知南投的困境。
  或許台灣農村中有許多和她一樣努力的人,
  不但考取更高的學歷,晉升為社會中的佼佼者,
  但僅有少數人像她一樣,自認是「農村工作者」,
  長期關注城鄉差距的難題,決心要為偏鄉盡心盡力。
 
  她明白,如果真的要解決問題,
  唯一務實的辦法,
  便是回到家鄉,更深入的在農村「扎根」。
  
  在人生路上,蔡培慧遭逢過許多困難與考驗,
  歷經身分認同的掙扎、生死交關的意外,
  也曾有過從體制外走入體制內的掙扎,
  她憑藉著堅強的意志與拚勁跨越種種挑戰,
  如今更要以這股勇往直前的氣勢翻轉南投,
  為南投人打造回家的路。
 
各界感動支持
 
  林昶佐  立法委員(Freddy 閃靈樂團主唱)
  柯志明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教授
  徐世榮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
  唐鳳
  陳吉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謝志誠  前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
  蘇巧慧  立法委員
 
誠摯推薦
 
  「蔡培慧具備學者、社會運動者以及立法、行政的多重歷練,已經愈來愈嫻熟透過各種政策工具帶來改變,而未曾改變的是,她對於家鄉及土地的堅持與熱情。」——蔡英文 中華民國總統
 
  「南投的未來,需要和世界做更多的連結;南投的產業發展,需要更多年輕人返鄉投入創新研發;南投的好山好水,需要更多尖端科技來保護、來加持。但這中間需要一座橋梁,讓南投與這些未來的夢想串聯起來,而培慧就是那座最好的橋梁。」——賴清德 中華民國副總統
 
  「她從學術殿堂進入公民組織,然後走入體制內,嘗試改變制度;再從不分區立法委員走到地方選舉,接著成為深入地方的政策規劃與執行者。這一路的經歷不斷打破她自己的框架,我認為這也開創了台灣社會對政治參與的理解與新想像。」——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拔地而起的力量:蔡培慧改變家鄉》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类似主题的图书可能涉及的范围、深度以及对读者的意义。 --- 变革之声:地方振兴与草根力量的交织叙事 引言:在平凡中孕育的非凡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成功”有着清晰定义的时代:往往与都市的霓虹、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跨越地域的职业晋升联系在一起。然而,真正的力量和最深刻的变革,往往蛰伏于那些被高速发展浪潮忽略的角落——乡镇、乡村,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生活肌理的土地。 本书所探索的主题,正是这种深植于本土、自下而上推动的变革历程。它关注的不是宏大的国家战略或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而是那些扎根泥土、以人为本的行动者,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智慧与不懈的信念,点燃一方水土重生的火种。 第一部分:被遗忘的角落与重塑的叙事 一、地域的困境与身份的重构 任何一个寻求变革的议题,都必须首先面对现实的沉重。本书的叙事起点,往往是一片看似固化的土壤: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年轻人的出走,以及随之而来的地方认同感的危机。这不仅仅是经济数据上的衰退,更是社区精神和未来希望的缺失。 这里的“改变”并非简单的修补或粉饰太平,而是一场对既有叙事的彻底审视与重构。它要求我们剥开笼罩在地方之上的“落后”标签,重新发现其内在的价值链。这包括对传统技艺的再评估、对地方生态系统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空间活化利用的探索。变革者必须成为一名“地方考古学家”,挖掘那些被主流话语所遗忘的宝藏。 二、行动主义的哲学基础 草根行动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建立在一套深刻的哲学基础之上。这里的行动者,通常不具备强大的资本或制度权力,他们唯一的武器是“在地性”和“共情力”。 这种行动主义强调“从邻里开始”,关注最微小、最直接的需求。它可能体现为一次成功的社区农场合作社的建立,一次针对地方文化遗产的自发保护运动,或是在教育公平领域发起的持续抗争。这种力量的来源,是对于“家园”一词最深沉的理解和承诺。它挑战了“专家主导”的思维模式,主张最了解问题的人,也最能设计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从蓝图到泥土——变革的实践逻辑 一、连接的艺术:打破壁垒与建立桥梁 真正的变革需要横向和纵向的连接。横向上,它要求将原本分散的个体力量、小微企业、非营利组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韧性的社会网络。这其中,信任的建立是最高成本的投资。如何让互不相识的群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放下彼此的隔阂,是至关重要的技术。 纵向上,变革者必须学会与外部世界对话。这包括与地方政府进行建设性的沟通、吸引外部资源(无论是人力、技术还是资金),同时确保外部的介入不会侵蚀地方的自主权。成功的案例往往在于找到了一种“平衡点”:既不闭关自守,也不盲目依附,而是主导对话的议程。 二、韧性经济学的构建 在高度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中,地方经济的韧性成为核心竞争力。这种韧性并非追求爆发式的增长,而是强调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 本书所描绘的实践,常常围绕着“在地经济循环”展开。例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将自然资本转化为经济收益;通过扶持地方中小微企业,减少对外来供应链的依赖;或是通过创新性的社会企业模式,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这种经济学强调的不是效率的最大化,而是公平的分配和环境的友好度。 第三部分:意义的追寻与未来的远景 一、政治参与的再定义 政治参与不仅仅是投票日的一张选票,更是一种日常的、持续的对公共事务的关切与塑造。在地方层面的变革中,政治行动往往是“微观的政治学”。它体现在对土地使用权的争取、对公共设施改善的倡导,以及对地方治理的透明度监督。 这些行动塑造了一种新的政治文化:权力不再是自上而下授予的,而是通过集体的行动和持续的对话从基层被“拔地而起”的。这种参与是赋权的根本,它让社区成员从被动的政策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二、精神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变革的终极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家园,而这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它关乎精神遗产的传承。当一个社区重新找回了对自身历史、文化和环境的尊重时,年轻一代才会产生留下的愿望。 成功的变革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传统元素——无论是建筑、食物、信仰还是生活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其适应现代生活,而非将其束之高阁。这种转化是活态的、动态的,它证明了传统与现代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是可以互相滋养的源泉。 结语:每片土地上的“拔地而起” 每一个成功的社区重塑故事,都是一则关于人类精神力量的史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是源于外在的给予,而是源于对自身土地的深爱与不懈的耕耘。这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思维框架,让读者能够识别、理解并最终孕育出属于自己社区的“拔地而起”的力量。它是一份对所有心系家园、渴望在平凡中实现非凡的行动者的献礼。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遼明
 
  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目前任職報社記者,主跑政治。曾獲吳舜文新聞獎、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台灣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等。

图书目录

序 
不論在體制內外,始終如一的南投女兒——蔡英文
為南投搭建通往世界的橋梁——賴清德
她正在回家的路上——童子賢
南投是我家,我一直都在——蔡培慧
 
楔子 我是阿慧,我回來了!
 
第一章南投女兒
走近蔡培慧 蔡孟訓:盡心盡力照顧家人
 
第二章我的父親是誦經師
走近蔡培慧 陳素蘭:有一顆憨膽,勇於嘗試
 
第三章無燈的夜晚
走近蔡培慧 謝志誠:一起走過災後重建的歲月
王俊凱:為家點燈
廖振益:細心察覺他人需求
 
第四章強權,我不怕! 
走近蔡培慧 洪箱:一輩子的農村戰友
 
第五章大難不死
走近蔡培慧 鍾怡婷:讓台灣農村重新被看見
 
第六章 到能做事的地方
走近蔡培慧 許孝慈:在國會殿堂落實理念
林唯莉:做實事的政治素人
 
第七章 幫大家解決問題
走近蔡培慧 何明杰:始終秉持想做事的熱情
陳添丁:從政從不為了個人
 
第八章 南投願景
走近蔡培慧 陳吉仲:堅持對農業的理想跟使命
廖志城:一心只想為家鄉服務
 
結語 走得更長遠,才能真正回家
 
附錄 力推南投捷運,打造「台灣版瑞士」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6302
  • 叢書系列:社會人文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不論在體制內外,始終如一的南投女兒
蔡英文 中華民國總統
 
  蔡培慧的父親來自魚池鄉,母親來自鹿谷鄉,她的老家在頭社,翻過一個山頭就是日月潭,她是土生土長、實實在在的「南投女兒」。
 
  有些人認識的蔡培慧,是「台灣農村陣線時期」,不畏強權,在街頭帶領群眾吶喊的「培慧老師」。也有些人認識的蔡培慧,來自她進入立法院擔任不分區立委,發揮學者專長,從政策制度到實務面,一一改善台灣農業的專業與堅持。
 
  透過這本書,我們知道,這些印象都是真實的蔡培慧,我們也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這位「南投女兒」如何一路走來,堅持捍衛土地正義、捍衛農業和農民的心路歷程。
 
  全心投入南投的未來
 
  九二一地震,蔡培慧當天晚上就從台北趕回南投。後來的整整九年,她在第一線全心投入災後重建工作。不只細心了解災民的需求,也耐心推動改善建築耐震法規。不只如此,從產業轉型到長照社福,她一點一滴,讓南投重新再站起來。
 
  這段歷程,成為培養她具有執行力及圓融行政能力的重要養分,也讓她學習到如何擬定方案,尋找資源,協調折衝各方意見,並且進一步完整執行,接受檢驗。
 
  蔡培慧從兩年前,開始擔任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也進一步發揮優秀的協調和行政能力,協助南投解決很多長期存在的問題。她了解南投人的需求,對南投的未來,不僅有著長遠的願景規劃,也努力實現中。
 
  蔡培慧將更多資源帶進南投,包括「地方創生青年創業孵育基地」,提供創業的資源與支持,讓更多南投的年輕人覺得,返家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路。
 
  歷經不同工作崗位的挑戰和耕耘,蔡培慧說,走得更長遠,才能真正回家。現在的她,具備學者、社會運動者以及立法、行政的多重歷練,已經愈來愈嫻熟透過各種政策工具帶來改變,而未曾改變的是,她對於家鄉及土地的堅持與熱情。
 
  我相信,蔡培慧已經做好準備,讓南投轉型,成為科技農業和地方創生的重要基地。我也相信,不論在體制內外,她始終是熱情溫暖,堅定如一的南投女兒。
 
為南投搭建通往世界的橋梁
賴清德 中華民國副總統
 
  以前我到校園演講時,經常會鼓勵年輕學子說,人生一輩子,就是要做讓自己熱血沸騰的工作。只是沒想到,讀培慧這本類傳記的書,卻竟然也有讓人熱血沸騰的相同效果。
 
  因為出生南投魚池鄉村,沒有顯赫家世背景,年輕時靠著半工半讀,一路過關斬將,外號「菜頭粿」的蔡培慧,她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貢獻與付出,真的讓許多檯面上的公眾人物自嘆不如。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隔天,當時人在台北擔任國會助理的培慧,按捺不住返鄉救災的焦慮,立即與友人號召物資,前進埔里救災,決心要與南投同在。
 
  之後直到二○○八年,她一直擔任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祕書,長期協助弱勢家庭屋舍重建、地方產業振興、離地不離村的遷村專案等工作,長達九年的青春都奉獻給她的故鄉——南投。
 
  初心不變
 
  二○○八年,培慧和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台灣農村陣線」,在體制外推動農村改革,從反對《農村再生條例》開始,到發起「大埔強拆民宅事件滿月重返凱道行動」,再到二○一四年參與「太陽花學運」,雖然在體制外進行衝撞,場景不斷轉換,但培慧站在第一線,關心台灣農業、保護社會弱勢、推動制度改革的初心,卻始終不變。
 
  即使後來進入體制,接受民進黨徵召擔任不分區立委、接任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也一樣不改其志,經常不假手助理、親自撰擬法案,目的只為落實改革理念;而為了解南投鄉親真實的想法,她更是跑遍數百場的客廳會,聆聽、反映在地第一手的民眾心聲。
 
  在我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我更見識到培慧劍及履及的行動力,無論在改善農業及教育、力促城鄉均衡的用心,還是面對九二一重建後近二十年都沒有整修過的校園運動場地、教室設備或廁所環境,抑或是社區道路及農水路的具體改善等,培慧總是用盡全力向行政院各部會要求現場會勘、積極爭取預算,拚命和時間賽跑,把四年當八年在用,政績自然相當亮眼。
 
  這二十多年來,培慧從學者到立委、從社運跨進政治,一路從體制外衝撞進到體制內改革,我發現她變得更圓融、更具有溝通協調及政策落實的能力;但不變的是,她對改革的堅持,對農業的理想和使命,以及對台灣、對南投永遠不變的大愛。
 
  我也知道,培慧做為南投山城的女兒,她非常關心南投青壯年人口外流、產業遭遇困境、教育醫療資源不足、交通不夠便利等問題。事實上,過去幾年她已在立法院、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努力解決這些問題。只是,面對後疫情時代更大的巨變與挑戰,全世界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在蔡總統的帶領下,台灣正卯足全力應對全新的未來,南投自然不能脫隊。
 
  南投的未來,需要和世界做更多的連結;南投的產業發展,需要更多年輕人返鄉投入創新研發;南投的好山好水,需要更多尖端科技來保護、來加持。但這中間需要一座橋梁,讓南投與這些未來的夢想串聯起來,而培慧就是那座最好的橋梁。
 
  我非常希望所有讀者、特別是南投鄉親在看過這本書後,能給培慧一個機會,和培慧站在一起,讓她有更大的揮灑空間,用行動帶來改變,帶領南投轉運升級,讓南投這顆蒙塵許久的明珠,能在未來向全世界閃耀光芒。
 
她正在回家的路上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培慧出新書《拔地而起的力量》,培慧也正在投入一場艱辛的南投縣長選戰,如她自己的期許,只要帶著樂觀、勇氣,持續積累專業知識和經驗,即使她會經過一些困頓與折磨,但她永遠不會失去希望與方向。培慧的能力值得信賴,她對社會與土地的熱血與熱心更值得信賴,對於她選擇的路、她正在走的路,我給予誠摯祝福。
 
  這幾年我常常有機會跟培慧聊時事,也聊社會發展聊農村經驗。我和培慧都來自鄉下,鄉下的自然環境和濃郁人情,跟現代化城市生活講求質感但人際關係似親近卻疏離很不一樣,這樣從農村成長到都市求學工作的成長過程,皆為我們帶來很深遠的影響。
 
  看過《花甲男孩轉大人》的人,大概都不會忘記劇中「我是一姐咧」的霸氣阿嬤。有一次我們聊到這部劇,培慧提到對鄉下喜歡聽電台賣藥的阿嬤特別有感,那讓她想起自己的阿嬤。
 
  我們可能以負面觀感來看老人家電台買東西,但培慧說,老人家寂寞生活在鄉下,兒孫都出外打拚,老人每天就張羅吃食,和街坊厝邊聊天,偶爾出門看病,大部分時間除了思念兒孫都是無聊的,這時候廣播主持人和賣藥節目搏感情就成為一種娛樂,地下電台賣的是一種對寂寞的寄託。
 
  買回來的東西或不符合現代標準,也非年輕人的喜好,就像培慧在書中提到阿嬤買了奇怪的枕頭、手錶,在她回鄉下時送給她。但培慧知道阿嬤的一點心意,她不敢怪阿嬤亂花錢,這是她老人家的期待與心意,地下電台也宛如兒孫陪著阿嬤,度過每日的鄉下生活。
 
  由此可看出培慧富同理心、情感豐富,每次她到偏鄉探訪各地老人家,回來言談間經常落淚不捨,因此我知道了她這幾年在台灣偏鄉角落看見很多陽光照不到的陰暗與現實面。
 
  堅強而百折不撓
 
  我認識培慧是在她擔任台灣農村陣線祕書長時期,那幾年台灣有風起雲湧的變化,有對環境的省思,更有對大環境變化中農業處境和土地徵收拆遷的社會議題辯證與反思。
 
  培慧原是在大學教書的知識份子,因為對農業與農村有深厚的關懷,她與一群熱血夥伴站上街頭,以多年積累的知識與過人的勇氣,走出校園拿起麥克風,以喉嚨的嘶喊與肢體的衝撞力搏當時的權力掌握者和資源分配者。
 
  這些衝撞,為這個社會、也為她自己創造了許多新的省思空間與發展機會—這個社會不是只能低頭接受也可以昂首主張,只要願意拿出良知與行動,許多新方向都是可能的。在街頭社運中的培慧,堅強而百折不撓。
 
  除了在街頭社運的強悍,我也留意到,培慧面對農業與農鄉的問題,有一套熱血熱心的論述和行動策略。她與夥伴支持小農、辦農夫市集與綠色消費,談城鄉共好和社會支持,也拓展國際連結。這個脈絡一直延續到培慧進入國會,成為立法委員,進一步在體制裡透過立法和爭取資源,實踐她的核心關懷,包括我知道的農業科技、食農教育等,大都環繞這個主軸。這都是我在她身上看見的韌性與活力。
 
  二○一七年,培慧擔任立法委員期間,多次找我討論智慧農業的議題,她看見農鄉人口流失、務農人口老化而年輕一輩又還銜接不上來的現況,希望加速適切科技導入農業,解決現場的需求。
 
  她主動安排一場座談,邀請當時的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和我,分別從不同的專業與位置,討論農業與科技的未來性,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迫切的現況與結構。培慧的跨領域協調和創造溝通的靈活,就像書裡提到的,「只要能為『農』做一件事,她願意嘗試各種施力位置。」
 
  台灣是個精采的地方,我在很多角落都看見希望的火光,認識很多勤奮善良的人,以各自的專業和付出,厚植各地土壤。政治也是一種專業和積累,但同時需要更多不同背景、特質與位置的參與,這可以撐開民主社會的討論空間,均衡堆疊公民社會的文化厚度。
 
  培慧從二○二○年卸下立委職後,轉任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從監督者轉換為執行者,這是另一個有趣的轉變。她從學術殿堂進入公民組織,然後走入體制內,嘗試改變制度;再從不分區立法委員走到地方選舉,接著成為深入地方的政策規劃與執行者。這一路的經歷不斷打破她自己的框架,我認為這也開創了台灣社會對政治參與的理解與新想像。
她的挑戰還沒結束,她正在回家的路上。帶著樂觀、勇氣,沿路積累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即使會有困頓與折磨,只要不失去希望,就離家不遠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很独特,像是有人拿着镜头,近距离捕捉了基层政治人物的日常与挣扎。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如何不动声色地描绘了那种“接地气”的运作方式,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政策宣言,而是真正深入到邻里巷弄、田间地头,去倾听那些最微小的声音。那种在地方议会里为了一个小小的修路预算,或是为了一个农产品出口的通路,所展现出的那种韧劲和耐心,读起来让人感到既熟悉又佩服。它不像有些传记那样,把主角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反而更像是在记录一个真实的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人情世故中,一步步争取到改变的机会。书里对地方脉络的剖析,让我对“地方自治”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只是纸面上的制度,更是无数次面对面沟通、拉锯和妥协的累积。看到那些过去被忽略的角落,终于开始被看见、被重视,那种情感上的共鸣是很难用言语完全表达的。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了“本土气息”的非虚构作品,它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腔调,而是非常贴合台湾这片土地的肌理。作者的笔触既有对乡土的深情,又不失批判性的眼光,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关于“世代对话”的部分,年轻一代的理念如何与在地老一辈的经验智慧进行碰撞、融合,最终找到一条能让家乡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跨越年龄层、跨越阶层的努力,是这本书最动人的核心之一。它没有给出万能的答案,但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充满希望的路径:改变不是靠空喊口号,而是要脚踏实地,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去赢得信任,用持续的行动去证明价值。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关心台湾地方发展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时而像平静的溪流,缓缓讲述着日常的点滴;时而又像突发的暴雨,猛烈地冲击着既有的秩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场面时的那种冷静旁观,没有过度渲染戏剧性,而是将焦点放在“为什么会产生冲突”以及“如何化解冲突”的深层逻辑上。书中对于“沟通”这个行为的阐述,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展示了沟通不只是说话,更是一种耐心的倾听、一种身份的认同,甚至是一种策略性的布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都有了更深一层的审视角度。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背后,都可能凝聚着无数个夜晚的思索和汗水。

评分

如果说政治是冰冷的理性运算,那么这本书则成功地为这份理性注入了澎湃的感性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政治人物”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要做出大的变革,需要的是雷厉风行的手腕和宏大的规划,但这本书里展现的更多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它描绘了一个女性在传统势力盘根错节的环境中,如何利用人际网络、依靠专业的知识,去撬动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结构。书中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细节描述,尤其精彩,比如如何设计一个让小农户也能受益的补贴方案,或是如何平衡不同族群的利益诉求。这些细节,让整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励志故事,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在地实践智慧”的教科书,充满了对未来地方治理的启示。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在乡下听长辈们讨论村里大事的场景,那种质朴却又充满智慧的对话,在书里得到了很好的重现。它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文字的处理非常写实,读起来有一种很“台湾味”的亲切感。尤其是一些关于社区营造和文化传承的部分,看得我心头一暖。那种对“家乡”情感的投注,不仅仅是修缮老屋、美化街道,更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联结。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比如在面对强大的既得利益者时的那种无力感,以及如何在绝望中找到下一个突破口的那种微光。这种描绘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让人忍不住想一直读下去,想知道接下来这位主角会如何应对下一次的挑战。它提醒了我,真正的进步,往往是从最微小的改变开始累积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