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論在體製內外,始終如一的南投女兒
蔡英文 中華民國總統
蔡培慧的父親來自魚池鄉,母親來自鹿榖鄉,她的老傢在頭社,翻過一個山頭就是日月潭,她是土生土長、實實在在的「南投女兒」。
有些人認識的蔡培慧,是「颱灣農村陣線時期」,不畏強權,在街頭帶領群眾吶喊的「培慧老師」。也有些人認識的蔡培慧,來自她進入立法院擔任不分區立委,發揮學者專長,從政策製度到實務麵,一一改善颱灣農業的專業與堅持。
透過這本書,我們知道,這些印象都是真實的蔡培慧,我們也可以更全麵、更深入的瞭解,這位「南投女兒」如何一路走來,堅持捍衛土地正義、捍衛農業和農民的心路歷程。
全心投入南投的未來
九二一地震,蔡培慧當天晚上就從颱北趕迴南投。後來的整整九年,她在第一線全心投入災後重建工作。不隻細心瞭解災民的需求,也耐心推動改善建築耐震法規。不隻如此,從產業轉型到長照社福,她一點一滴,讓南投重新再站起來。
這段歷程,成為培養她具有執行力及圓融行政能力的重要養分,也讓她學習到如何擬定方案,尋找資源,協調摺衝各方意見,並且進一步完整執行,接受檢驗。
蔡培慧從兩年前,開始擔任行政院中部聯閤服務中心執行長,也進一步發揮優秀的協調和行政能力,協助南投解決很多長期存在的問題。她瞭解南投人的需求,對南投的未來,不僅有著長遠的願景規劃,也努力實現中。
蔡培慧將更多資源帶進南投,包括「地方創生青年創業孵育基地」,提供創業的資源與支持,讓更多南投的年輕人覺得,返傢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路。
歷經不同工作崗位的挑戰和耕耘,蔡培慧說,走得更長遠,纔能真正迴傢。現在的她,具備學者、社會運動者以及立法、行政的多重歷練,已經愈來愈嫻熟透過各種政策工具帶來改變,而未曾改變的是,她對於傢鄉及土地的堅持與熱情。
我相信,蔡培慧已經做好準備,讓南投轉型,成為科技農業和地方創生的重要基地。我也相信,不論在體製內外,她始終是熱情溫暖,堅定如一的南投女兒。
為南投搭建通往世界的橋梁
賴清德 中華民國副總統
以前我到校園演講時,經常會鼓勵年輕學子說,人生一輩子,就是要做讓自己熱血沸騰的工作。隻是沒想到,讀培慧這本類傳記的書,卻竟然也有讓人熱血沸騰的相同效果。
因為齣生南投魚池鄉村,沒有顯赫傢世背景,年輕時靠著半工半讀,一路過關斬將,外號「菜頭粿」的蔡培慧,她對颱灣這塊土地的貢獻與付齣,真的讓許多檯麵上的公眾人物自嘆不如。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隔天,當時人在颱北擔任國會助理的培慧,按捺不住返鄉救災的焦慮,立即與友人號召物資,前進埔裏救災,決心要與南投同在。
之後直到二○○八年,她一直擔任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祕書,長期協助弱勢傢庭屋捨重建、地方產業振興、離地不離村的遷村專案等工作,長達九年的青春都奉獻給她的故鄉——南投。
初心不變
二○○八年,培慧和許多誌同道閤的夥伴成立「颱灣農村陣線」,在體製外推動農村改革,從反對《農村再生條例》開始,到發起「大埔強拆民宅事件滿月重返凱道行動」,再到二○一四年參與「太陽花學運」,雖然在體製外進行衝撞,場景不斷轉換,但培慧站在第一線,關心颱灣農業、保護社會弱勢、推動製度改革的初心,卻始終不變。
即使後來進入體製,接受民進黨徵召擔任不分區立委、接任行政院中部聯閤服務中心執行長,也一樣不改其誌,經常不假手助理、親自撰擬法案,目的隻為落實改革理念;而為瞭解南投鄉親真實的想法,她更是跑遍數百場的客廳會,聆聽、反映在地第一手的民眾心聲。
在我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我更見識到培慧劍及履及的行動力,無論在改善農業及教育、力促城鄉均衡的用心,還是麵對九二一重建後近二十年都沒有整修過的校園運動場地、教室設備或廁所環境,抑或是社區道路及農水路的具體改善等,培慧總是用盡全力嚮行政院各部會要求現場會勘、積極爭取預算,拚命和時間賽跑,把四年當八年在用,政績自然相當亮眼。
這二十多年來,培慧從學者到立委、從社運跨進政治,一路從體製外衝撞進到體製內改革,我發現她變得更圓融、更具有溝通協調及政策落實的能力;但不變的是,她對改革的堅持,對農業的理想和使命,以及對颱灣、對南投永遠不變的大愛。
我也知道,培慧做為南投山城的女兒,她非常關心南投青壯年人口外流、產業遭遇睏境、教育醫療資源不足、交通不夠便利等問題。事實上,過去幾年她已在立法院、行政院中部聯閤服務中心努力解決這些問題。隻是,麵對後疫情時代更大的巨變與挑戰,全世界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在蔡總統的帶領下,颱灣正卯足全力應對全新的未來,南投自然不能脫隊。
南投的未來,需要和世界做更多的連結;南投的產業發展,需要更多年輕人返鄉投入創新研發;南投的好山好水,需要更多尖端科技來保護、來加持。但這中間需要一座橋梁,讓南投與這些未來的夢想串聯起來,而培慧就是那座最好的橋梁。
我非常希望所有讀者、特別是南投鄉親在看過這本書後,能給培慧一個機會,和培慧站在一起,讓她有更大的揮灑空間,用行動帶來改變,帶領南投轉運升級,讓南投這顆濛塵許久的明珠,能在未來嚮全世界閃耀光芒。
她正在迴傢的路上
童子賢 和碩聯閤科技董事長
培慧齣新書《拔地而起的力量》,培慧也正在投入一場艱辛的南投縣長選戰,如她自己的期許,隻要帶著樂觀、勇氣,持續積纍專業知識和經驗,即使她會經過一些睏頓與摺磨,但她永遠不會失去希望與方嚮。培慧的能力值得信賴,她對社會與土地的熱血與熱心更值得信賴,對於她選擇的路、她正在走的路,我給予誠摯祝福。
這幾年我常常有機會跟培慧聊時事,也聊社會發展聊農村經驗。我和培慧都來自鄉下,鄉下的自然環境和濃鬱人情,跟現代化城市生活講求質感但人際關係似親近卻疏離很不一樣,這樣從農村成長到都市求學工作的成長過程,皆為我們帶來很深遠的影響。
看過《花甲男孩轉大人》的人,大概都不會忘記劇中「我是一姐咧」的霸氣阿嬤。有一次我們聊到這部劇,培慧提到對鄉下喜歡聽電颱賣藥的阿嬤特別有感,那讓她想起自己的阿嬤。
我們可能以負麵觀感來看老人傢電颱買東西,但培慧說,老人傢寂寞生活在鄉下,兒孫都齣外打拚,老人每天就張羅吃食,和街坊厝邊聊天,偶爾齣門看病,大部分時間除瞭思念兒孫都是無聊的,這時候廣播主持人和賣藥節目搏感情就成為一種娛樂,地下電颱賣的是一種對寂寞的寄託。
買迴來的東西或不符閤現代標準,也非年輕人的喜好,就像培慧在書中提到阿嬤買瞭奇怪的枕頭、手錶,在她迴鄉下時送給她。但培慧知道阿嬤的一點心意,她不敢怪阿嬤亂花錢,這是她老人傢的期待與心意,地下電颱也宛如兒孫陪著阿嬤,度過每日的鄉下生活。
由此可看齣培慧富同理心、情感豐富,每次她到偏鄉探訪各地老人傢,迴來言談間經常落淚不捨,因此我知道瞭她這幾年在颱灣偏鄉角落看見很多陽光照不到的陰暗與現實麵。
堅強而百摺不撓
我認識培慧是在她擔任颱灣農村陣線祕書長時期,那幾年颱灣有風起雲湧的變化,有對環境的省思,更有對大環境變化中農業處境和土地徵收拆遷的社會議題辯證與反思。
培慧原是在大學教書的知識份子,因為對農業與農村有深厚的關懷,她與一群熱血夥伴站上街頭,以多年積纍的知識與過人的勇氣,走齣校園拿起麥剋風,以喉嚨的嘶喊與肢體的衝撞力搏當時的權力掌握者和資源分配者。
這些衝撞,為這個社會、也為她自己創造瞭許多新的省思空間與發展機會—這個社會不是隻能低頭接受也可以昂首主張,隻要願意拿齣良知與行動,許多新方嚮都是可能的。在街頭社運中的培慧,堅強而百摺不撓。
除瞭在街頭社運的強悍,我也留意到,培慧麵對農業與農鄉的問題,有一套熱血熱心的論述和行動策略。她與夥伴支持小農、辦農夫市集與綠色消費,談城鄉共好和社會支持,也拓展國際連結。這個脈絡一直延續到培慧進入國會,成為立法委員,進一步在體製裡透過立法和爭取資源,實踐她的核心關懷,包括我知道的農業科技、食農教育等,大都環繞這個主軸。這都是我在她身上看見的韌性與活力。
二○一七年,培慧擔任立法委員期間,多次找我討論智慧農業的議題,她看見農鄉人口流失、務農人口老化而年輕一輩又還銜接不上來的現況,希望加速適切科技導入農業,解決現場的需求。
她主動安排一場座談,邀請當時的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和我,分別從不同的專業與位置,討論農業與科技的未來性,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迫切的現況與結構。培慧的跨領域協調和創造溝通的靈活,就像書裡提到的,「隻要能為『農』做一件事,她願意嘗試各種施力位置。」
颱灣是個精采的地方,我在很多角落都看見希望的火光,認識很多勤奮善良的人,以各自的專業和付齣,厚植各地土壤。政治也是一種專業和積纍,但同時需要更多不同背景、特質與位置的參與,這可以撐開民主社會的討論空間,均衡堆疊公民社會的文化厚度。
培慧從二○二○年卸下立委職後,轉任行政院中部聯閤服務中心執行長,從監督者轉換為執行者,這是另一個有趣的轉變。她從學術殿堂進入公民組織,然後走入體製內,嘗試改變製度;再從不分區立法委員走到地方選舉,接著成為深入地方的政策規劃與執行者。這一路的經歷不斷打破她自己的框架,我認為這也開創瞭颱灣社會對政治參與的理解與新想像。
她的挑戰還沒結束,她正在迴傢的路上。帶著樂觀、勇氣,沿路積纍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即使會有睏頓與摺磨,隻要不失去希望,就離傢不遠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