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餐盤:48道人間覺味

小農餐盤:48道人間覺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招娣
圖書標籤:
  • 小農料理
  • 傢庭烹飪
  • 颱灣美食
  • 日式料理
  • 健康食譜
  • 食材活用
  • 簡單食譜
  • 季節料理
  • 慢食生活
  • 美食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間福報》、人間社有一群陣容堅強的義工記者,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有豐富社會經驗,加上行佛願力,長期以文字般若饗宴讀者,而蔡招娣即是其中佼佼者,兩年多來,她奔波三韆公裏農路,帶迴當季盛產蔬果,在佛光山惠中寺義工夥伴巧手烹調下,化為一道道美味蔬食,每一道皆蘊含小農感人故事,為《人間福報》專欄端上一篇篇「人間覺味」,而後水到渠成,集結成書,齣版《小農餐盤──48道人間覺味》,為《人間福報》蔬食、環保、愛地球宗旨盡份心力。
 
  蔡招娣為瞭《人間覺味》,花瞭兩年多時間,跋涉三韆公裏,每趟旅程,沿途風景與人物,皆有意境,如憶起同為農人的父母,更能感同身受,為小農發聲,當心有所悟,化為一篇篇文章,讓讀者心有戚戚焉,蔚為佳話。
 
  食物不僅是食物,專注於農務其實是另一種修行,在驕陽烈日下流汗,在風雨飄搖中堅持,實實在在的咀嚼人生。
 
  48道食譜,48則或更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記載著散落在颱灣各處角落,山巔水湄、鄉間泥濘的種種良善行持,彰顯瞭生而為人的可貴,與從艱難中所歷練來的生活智慧。
 
名人推薦
 
  妙熙法師 人間福報社長
  彭作奎 前農委會主委、中興大學校長
  覺居法師 佛光山惠中寺住持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提供書名之外的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一份內容充實、風格自然的介紹: --- 《阡陌拾香:土地的饋贈與餐桌的詩意》 導言:迴歸土地的味覺史詩 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生活中,我們與食物的聯係似乎變得越來越疏遠。超市的燈光取代瞭田間的陽光,工廠的流水綫壓製瞭季節的更迭。然而,總有一些聲音在召喚我們迴歸本源,傾聽土地的低語。《阡陌拾香:土地的饋贈與餐桌的詩意》正是一本試圖重建這種古老而親密聯係的指南。它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是一部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解、如何在日常三餐中尋覓深層滿足感的哲學隨筆與實踐手冊的融閤體。 本書的作者,深耕農業多年,對風土人情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她帶領讀者走過四季更迭的田埂,探訪那些依然堅持傳統耕作方法的農人,記錄下那些即將被遺忘的古老食材與烹飪智慧。全書的核心理念是:食物的美味,首先源於土地的健康;而真正的享受,在於尊重食材的自然節奏。 --- 第一部:耕耘的哲學——泥土的記憶與節令的脈動 本篇是全書的理論基石,探討瞭農業哲學、土地倫理與人類飲食健康之間的深層關聯。作者認為,現代農業帶來的“豐裕陷阱”讓我們失去瞭對食物來源的敬畏之心。 1. 土壤的“性格”與風土的秘密 (約300字) 本章深入剖析瞭不同地域土壤的礦物構成如何塑造瞭當地作物的獨特“性格”。從富含石灰質的丘陵地帶齣産的硬質小麥,到衝積平原上滋養齣的柔糯稻米,作者通過生動的田野調查,揭示瞭“風土”(Terroir)概念在餐桌上的具體體現。它不僅僅關乎産地,更關乎種植者對土地的理解和尊重。例如,如何通過觀察土壤的顔色和氣味,判斷其最適宜種植的作物類型,以及不同耕作方式(如免耕、輪作)對最終風味的影響。 2. 四時之序:追隨節令的餐桌日曆 (約350字) 中國傳統文化深諳“天人閤一”之道,飲食上尤為講究順應時令。本章將時間軸拉迴到二十四節氣,詳細闡述瞭每個節氣應采摘、應食用的植物、菌類與水源。作者不僅提供瞭節令食材的采摘指南,更探討瞭這些食材在傳統醫學中的應用價值。 春醒:如何識彆早春的嫩芽,如薺菜、摺耳根的采集與初醃。 夏盛:盛夏時節,強調“清補”之道,著重介紹如何利用瓜果的升陽之氣來平衡體內的濕熱。 鞦實:深鞦是收獲的季節,本章詳述瞭榖物與堅果的儲存與炮製方法,為漫長的鼕季儲備能量。 鼕藏:寒鼕時節,介紹利用根莖類和發酵食物來固本培元的技術,如窖藏紅薯、酸菜的製作細節。 這一部分充滿瞭對中國傳統農耕智慧的緻敬,強調瞭“不時不食”的飲食美學。 --- 第二部:爐火純青——從田間到餐桌的轉化藝術 如果說第一部是理論與哲思,那麼第二部就是具體的實踐指導。它並非簡單的菜譜羅列,而是側重於食材的“預處理”與“最小乾預”烹飪法。 3. 原始風味的萃取:醃製、發酵與陳化 (約400字) 在現代工業化的食品加工麵前,本書著力搶救和重現那些需要時間與耐心的傳統保鮮技術。作者認為,發酵和醃製是人類提升食材風味層次的“時間魔法”。 古法製鹽與草木灰的妙用:探究瞭不同礦物鹽如何與食材發生反應,以及草木灰在漬菜中的作用。 米酒與醋的深度應用:不僅介紹瞭如何自釀基礎的米酒和醋,更重點分享瞭如何利用不同陳化階段的酒和醋來浸泡、醃製肉類和蔬菜,以達到去腥、增香、軟化的效果。例如,陳年米醋對豆製品的深度滲透及其在烹飪中的提鮮作用。 自然晾曬的智慧:詳細介紹瞭蔬菜乾、肉脯、魚乾的晾曬環境選擇(風速、濕度控製)和時間把控,確保營養不流失,風味得以濃縮。 4. 極簡烹飪:尊重食材本味的技法 (約350字) 本書推崇的烹飪哲學是“不喧賓奪主”。好的食材,往往隻需要最少的調味和最恰當的火候。 “浸泡”與“蒸煦”的藝術:重點介紹瞭利用蒸汽(蒸煦)和長時間低溫浸泡(而非油炸)來保持食材水分和質地的技術。例如,如何通過精確控製蒸氣溫度,使根莖類蔬菜內部澱粉完美糊化,口感鬆糯而不失形。 單一香料的聚焦:摒棄瞭復雜的復閤調味,轉而深入研究單一香料(如大料、花椒、陳皮、薑)在不同溫度下釋放的層次感。書中詳述瞭“香料的初烘”與“二次迴溫”的技巧,確保香料的香氣是融入而非覆蓋食物本身。 湯與底味的基礎構建:強調高品質高湯的熬製是中式烹飪的靈魂。但不同於傳統的大魚大肉高湯,本書側重於“蔬菜高湯”和“豆類清湯”的製作,它們是素食與清淡菜肴風味的基石。 --- 結語:餐盤之外的遼闊風景 《阡陌拾香》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讀者在拿起鍋鏟時,也能感受到來自泥土的溫度與曆史的厚重。閱讀此書,你將獲得的不隻是口腹之欲的滿足,更是一種對生命循環的深刻理解。它邀請我們放慢腳步,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食材,並在每一次品嘗中,找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寜靜與力量。這是一本獻給所有渴望在平凡的餐桌上,尋找到不凡滋味的尋味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招娣
 
  《人間福報》蔬食園地專欄作者。齣生於苗栗縣卓蘭鎮,傢族世代務農。13歲那年遇見《徐誌摩全集》,便夢想成為一名詩人。
 
  曾任建築設計經理人37年。1992年加入「國際佛光會」,開始學佛、成為佛門義工,2011年擔任佛光山惠中寺文宣組長迄今,現為《人間通訊社》記者。

圖書目錄

舌尖上的體悟 —— 覺 /妙熙法師 4
以大人物翻轉農業 /彭作奎 6
食在有情覺有情 /覺居法師 9
三韆裏路尋覺味 /蔡招娣 11
 
春的宴饗
醬香竹筍烤麩 21
枇杷百閤木耳露 25
川耳醋拌小番茄 29
櫛瓜溫沙拉 33
椒麻炸物綻雙香 37
晶瑩剔透蘿蔔盅 41
花盅朝鮮薊 45
減重美食滷豆腐 49
高麗菜福袋捲 53
菠菜碧玉捲 57
藍莓檸檬塔 61
迷迭香燉飯 65
 
夏的醍醐
麻香上海菜飯 71
銀耳養生太極 75
梅醬鮮果番茄盅 79
減重好朋友 豆薯沙拉 83
端午煎食追 87
五彩茶香炸物 91
鮮彩甘露青蔬捲 95
梨汁醬香豆乾 99
涼夏瓠瓜捲 103
鳳梨薑黃炒飯 107
芝麻奶酪 111
醍醐翡翠 絲瓜榛果濃湯 115
 
鞦的盛筵
菌油素麵伴鄉愁 121
涼拌茄醬苦瓜 125
猴菇香米素燥飯 129
麻香川七柳鬆菇 133
黃金甜筍炒雙脆 137
餘香玉米筍 141
苦瓜梅乾菜 145
洋香瓜盅溫沙拉 149
酪梨丼飯 153
無花果綠沙拉 157
香菇飛碟 161
鮮蔬黃金火龍果 165
油甘梅漬和醋飲 169
 
鼕的膾炙
草莓優格聖代 175
香椿豆腐披薩 179
焗烤番茄盅 183
南瓜堅果拌過貓 187
咖哩菜香茄滋味 191
茶油香煸麵腸 195
焗烤南瓜味自慢 199
鮮彩元氣大白菜 203
高麗菜黃金福袋 207
鴻運長年呷芥菜 211
健康開運迎吉祥 215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181174
  • 叢書係列:素食地圖
  • 規格:平裝 / 228頁 / 17 x 23 x 1.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這本《小農餐盤:48道人間覺味》,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鄉下阿嬤廚房裡的景象。那種用柴火慢燉齣來的香氣,混閤著剛曬過太陽的泥土氣息,是任何高級餐廳都無法複製的記憶。我一直覺得,颱灣的農業文化深厚,但隨著都市化,很多傳統的飲食智慧都快要失傳瞭。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收錄48道這樣充滿「在地魂」的食譜,那對我來說不隻是工具書,根本就是一本搶救颱灣傳統風味的行動指南。我特別期待看到它如何處理一些比較邊緣的、不易被大眾接受的傳統食材,畢竟真正的「覺味」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裡。希望作者不隻是提供食譜,還能附帶講講這些食材背後的歷史脈絡,讓讀者在動手做的同時,也能對這片土地多一份敬意。這種結閤文化傳承與實用烹飪的書籍,在現今市場上實在不多見,讓人充滿好奇心。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麵上的食譜書很多都過度美化瞭,擺盤誇張、步驟複雜,最後做齣來的東西跟照片差瞭十萬八韆裏,讓人灰心喪誌。我比較偏愛那種「一看就會,一做就上手」的實用路線,但同時又不能流於粗糙。《小農餐盤》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非常腳踏實地,讓人覺得這書裡的「覺味」不是譁眾取寵的噱頭,而是真正經過時間淬鍊齣來的精華。我猜測,書中的照片應該不會是那種過度修飾、不食人間煙火的風格,而是充滿生活感的畫麵,或許是帶著泥土痕跡的蘿蔔,或是剛從市場拎迴來的魚,這樣纔對味。如果書裡能分享一些關於食材保存的小撇步,那就更棒瞭,畢竟小農的收成有時候比較不穩定,學會如何聰明地利用當季盛產的食材,纔是真正的生活智慧。

评分

身為一個對飲食美學有追求的颱灣人,我對「覺味」這兩個字很有共鳴。它暗示著一種透過味蕾去覺察、去體會生命本質的過程,遠超過於單純的飽足感。我個人認為,颱灣的飲食文化之所以迷人,就在於它總能將最基礎的元素,透過時間和手藝,昇華成令人難忘的體驗。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小農」的辛勞與「餐盤」的美味連結起來,那麼它就成功地扮演瞭橋樑的角色,讓都市裡的我們能更貼近土地的脈動。我希望看到的內容是,每一道菜都不隻是食譜,而是一篇篇微型的田野調查報告,告訴我們為什麼要用這個特定的品種的米,為什麼這塊土地種齣來的薑特別有勁。這種深度的連結,纔是讓料理不再隻是料理,而是成為一種文化實踐的關鍵。

评分

這本關於「小農餐盤」的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樸實的溫暖。我最近剛好對這種強調在地食材、迴歸傳統烹調方式的料理很有興趣,總覺得外麵的餐廳吃多瞭,油膩不說,總少瞭點人情味。每次翻開這種主題的食譜,眼睛都會不由自主地被那些簡單卻充滿故事的食材所吸引。像是書裡介紹的各種季節蔬菜,還有那些可能我們平常在超市很少注意到的「醜醜的」在地作物,光是想像用它們來做齣一道道菜餚,就覺得很有意思。特別是那個「人間覺味」的副標題,簡直是直擊我心坎裡,它不隻是在談料理,更像是在談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用心對待每一口食物的哲學。我猜測書中一定會分享許多關於如何從農夫手中直接取得最新鮮的食材,以及如何運用最簡單的烹調手法來帶齣食材最純粹的風味。這種樸素的美學,在現在這個快速步調的社會裡,簡直是種奢侈,光是期待能從書中學到這種慢活的步調,就覺得值迴票價瞭。

评分

我對這本聽起來非常「接地氣」的料理書抱持著高度的期待。現在太多強調「異國風情」或「網紅創意」的食譜充斥市場,反而讓我們忘瞭自己腳下這片土地孕育齣的美味有多麼獨特和珍貴。我渴望的是那種充滿人情味的溫度,是那種鄰裏間互相分享食材、你傢送我一把蔥、我送你一條魚的樸實生活感。如果書裡能多分享一些颱灣不同地域的風土特色如何影響瞭料理的呈現,那就更棒瞭。比如說,東部的野菜和中部的瓜果在處理上有何微妙差異,這些細節纔是真正構成「人間覺味」的基石。我希望讀完之後,不隻是學到幾道菜,更是能對「吃」這件事產生更深刻的連結,讓每一餐都變成對這片土地的感恩儀式,而非僅僅是填飽肚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