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廖世璋
圖書標籤:
  • 博物館學
  • 公共政策
  • 公共性
  • 社會性
  • 文化研究
  • 博物館管理
  • 社會責任
  • 文化遺産
  • 政策分析
  • 公共服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博物館係列叢書之一,以宏觀的論點討論博物館與公共政策。編纂的架構以政策循環模式為主,包含:議程設定、政策的形成、政策施行及政策評估。從政策的哲學、政策的形成開始探究;再來討論政策的製定與其產物;接續討論博物館的營運層麵;最後討論政策的施行成果,是博物館界較少關注的。為使本書能豐富的呈現政策文本,邀請瞭長期關注博物館界的國內外學者撰寫,作者來自不同的學科背景與專長,富含理論論述;又深究來自不同國傢實際施行之政策方案,具國際觀。盼透過此書的編纂帶給博物館界及對博物館有興趣的讀者新的視野與想像。
 
商品特色
  
  我國博物館界泰鬥——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傢、教育傢及博物館工作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纔無數。為祝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錶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由主編們邀請博物館領域的專傢、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並彙整成六個主題成冊齣版,延續教授緻力推廣藝術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的圖書簡介,重點探討博物館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功能以及與公共政策的互動,但不涉及您提到的具體書名《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 書名:映象疊影:博物館的文化形塑與社會實踐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入虛構作者名] 內容簡介: 導言:在時間與空間中駐足的容器 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記憶的物質載體,其存在遠非僅僅是對曆史遺物的簡單陳列。它是一個充滿張力的文化場域,既是曆史的見證者,也是社會觀念的塑造者。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博物館在當代社會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尤其關注其在文化認同構建、知識生産以及社會參與層麵的復雜運作。我們拒絕將博物館視為一個靜止的、超然於世的殿堂,而是將其置於不斷流動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中進行審視。 本書的理論基石建立在對“物”(object)和“敘事”(narrative)之間關係的深刻反思之上。博物館的展陳不是客觀事實的簡單復製,而是一種有選擇、有傾嚮的“意義構建”過程。通過對館藏的篩選、空間的設計以及闡釋文本的撰寫,博物館積極地參與瞭特定群體的身份確認與曆史書寫。 第一部分:再思“物”的在場:物質性與闡釋的權力 本部分聚焦於博物館的核心——“藏品”。我們探討瞭藏品如何從其原始語境中被剝離、中介化,並最終被賦予新的文化意義。 藏品的生命周期與“再語境化”: 考察一件物品從被發現、被收藏到被展示的整個過程。我們關注“收藏”這一行為本身所蘊含的權力關係,即誰有權決定什麼是“值得保存”的,以及保存的目的是什麼。這一過程涉及殖民曆史、學術分類學以及審美判斷的復雜交織。 物質性與感知體驗: 物質文化研究視角下的博物館。展品不僅僅是圖像或文本的參照物,它們攜帶的物理痕跡、材質屬性以及曆史磨損,構成瞭觀眾感知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分析瞭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展示環境,激發觀眾對“物”的深層曆史感的共鳴與反思。 虛像與實體:數字化時代的藏品焦慮: 隨著高精度掃描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實體藏品的重要性是否被削弱?我們討論瞭數字化副本如何挑戰瞭傳統博物館學的“光環效應”,以及這種轉變對觀眾理解曆史真實性的影響。 第二部分:敘事的建構與解構:博物館的知識生産 博物館是教育機構,但它所傳授的知識並非中立無暇。本部分深入探究博物館如何通過敘事策略來確立、鞏固或挑戰主流的曆史觀。 主導敘事與被壓抑的聲音: 曆史敘事往往是權力結構的反映。我們分析瞭戰爭紀念館、民族誌博物館中常見的主導性敘事模式,並探討瞭邊緣化群體(如少數族裔、性彆弱勢群體)的聲音是如何在傳統展覽中被“缺席”或“他者化”的。 策展作為一種批判性實踐: 策展不再僅僅是物品的排列組閤,而成為一種知識生産和文化批判的媒介。本章考察瞭那些試圖顛覆既有框架、引入多重聲部的“反嚮策展”案例,分析其在引發公眾對話方麵的潛力與局限。 展覽中的倫理睏境: 涉及戰利品、冒犯性展品(如人體標本、宗教聖物)的展示,博物館麵臨著清晰的倫理責任。我們探討瞭在尊重文化敏感性、維護學術自由和滿足公眾好奇心之間的復雜權衡。 第三部分:空間與觀眾:博物館的社會性互動場域 博物館的社會性體現在其作為公共空間的運營方式和與觀眾的互動深度上。本部分將焦點從展廳轉嚮社會更廣闊的語境。 從“殿堂”到“廣場”:公共空間的再定義: 現代博物館努力嚮社區開放,成為市民對話和交流的場所。我們分析瞭功能性擴展(如咖啡館、禮品店、活動中心)對博物館核心使命的影響,以及空間設計如何促進或阻礙不同社會階層人群的進入與參與。 參與式行動與社區共建: 成功的社區博物館實踐強調“共同創造”(Co-creation)。本章探討瞭博物館如何與當地居民、原住民團體閤作,共同策劃展覽,使博物館真正成為反映地方曆史與當代需求的平颱。這要求博物館工作人員轉變其專業角色,從知識權威轉變為促進者。 情感經濟學與觀眾體驗: 在體驗經濟時代,博物館必須提供令人難忘的體驗。我們審視瞭“沉浸式體驗”、“互動裝置”等技術在提升觀眾參與度方麵的應用,並警惕過度娛樂化可能帶來的知識稀釋風險。 結語:未來的博物館:連接、反思與韌性 本書最終展望瞭博物館在麵對全球化、身份政治衝突以及氣候變化等當代挑戰時的未來圖景。一個有韌性的博物館,必須學會擁抱不確定性,挑戰自身的既有權威,並在物質的記憶與流動的社會需求之間,持續尋求富有張力的平衡點。它是一個不斷自我質疑、並邀請社會共同參與構建的文化實驗室。 本書適閤博物館學、藝術史、文化研究、社會學以及公共政策研究的學者、學生,以及所有對文化機構的社會責任感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批判性的框架,用以理解和參與塑造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尚盈 Shang-Ying CHEN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教授,兼劇場藝術學係係主任與文學院副院長。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藝術政策與管理)博士,專長領域為文化政策、藝術管理與行銷、博物館管理、藝術教育與社區發展。曾任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係代理主任、推廣教育中心藝文組組長。著有《中大型劇場風險管理初探》、《博物館管理新視界2 》(閤著)、《博物館管理新視界1 》(閤著)、《從縣市文化中心到縣市文化處 / 局:論社區文化建構與社區發展》、《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閤著)、《文化藝術組織之董事治理麵麵觀》等書。
 
廖世璋 Shih-Chang LIA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現任:學術期刊、國傢考試、工程會、公共藝術、社區輔導等委員,臺灣文化政策學會理事等。曾客座澳門城市大學及兼任數所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與龍應颱創臺灣第一個颱北市文化局,首位發起文創政策、製訂老樹保護、暫訂古蹟、文化指標、藝術營造,包括:鬆菸、寶藏巖、颱北藝術中心、颱北城市博物館。著作有文化政策學(2020)、知識因:知識演化論(2018)、博物館社會學(2017)、地方文化產業研究(2016)、文化創意產業(2011)、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2012)及多篇期刊。專長為文化政策行政、地方創生、文創產業、博物館經營與策展、社區營造、文化園區、聚落保存、藝術節慶、社會設計等。
 
王俐容 Li-Jung WANG
 
  國立中央大學客傢語文暨社會科學學係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文化政策研究博士,英國華威大學歐洲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係學士。齣身社會學;歷經新聞學教育、在媒體任職的經驗;後至英國研讀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學術背景跨越社會學、傳播學、文化研究、文化政策與藝術學等學門。研究專長集中於文化政策;族群關係(平埔客傢、印尼客);跨國社群與遷移(泰國客傢研究、臺灣新移民文化與政策);族群傳播(臺灣越南籍配偶、美國臺灣人的媒體使用)等。長期緻力於臺灣社會文化政策發展、族群互動、文化公民權、文化平權的研究。
 
吳介祥 Chieh-Hsiang WU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係教授。德國奧登堡大學社會學及藝術學碩士與博士。2013-2014 年曾任臺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理事長,在任期間曾推動視覺藝術傢的權益和福利。自 2015 年起,是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的理事和常務理事,曾擔任 2019-2020 年颱新藝術獎的觀察員及擔任評審。在貢獻文化政策所長之外,亦經常撰寫藝術展演的評論,發錶在不同的期刊或平颱上;曾為第九屆颱南新藝獎的策展人。近期的研究專注在記憶文化、反省不義歷史的藝術計畫、具償還內涵的藝術創作,以及國傢與展演機製之間互相牽引的關係等議題。
 
廖凰玎 Huang-Ding LIAO
 
  律師,臺灣文化法學會理事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長期投入文化藝術法法案研擬政策推動,如:文化基本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藝文採購例外、不義遺址保存法製等。擔任博物館學會法律顧問、史博館文創審委,提供故宮數位典藏法律服務及其他公私立博物館智財與文創法律諮詢。舉辦民間博物館法論壇。擔任文化部第三屆博物館評鑑委員、第六屆文化資料開放諮詢委員,關注博物館法、經營及政策,特別是文化資料保存及數位科技。長期經營公民團體,倡議公民參與文化事務和推動立法遊說;例如:為臺灣文化法學會發起代錶人,並任該學會秘書長十年(無給職)、現任理事長,持續努力於國內文化藝術法體係友善於藝文發展、促進博物館事業發達等。擔任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關注文化政策與法規連結發展。
 
劉新圓 Hsin-Yuan LIU
 
  財團法人國傢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臺大動物係學士、東吳音樂係學士、臺大音樂學碩士、師大音樂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助理、苗栗慶美園文教基金會研究助理。著有《山歌子的即興》、〈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等,並多次於國內報章雜誌發錶文化評論。專長研究領域為音樂學、文化政策。
 
曾信傑 Shin-Chieh TZENG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職於國內的世界宗教博物館籌備處、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籌備處與臺北大稻埕偶戲館;後獲得英國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博物館暨畫廊研究博士學位(Ph. D. in Museum and Gallery Studies,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於 2009 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即返國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是博物館治理與管理、博物館行銷、文化創意與觀眾研究。近年來也戮力於博物館治理,尤其是博物館委外經營、博物館行政法人製度的研究,並獲得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四年補助,另外在博物館行銷與經營管理也獲得國內博物館的委託計畫,並在國內外學術期刊與研討會中發錶研究成果。
 
Ruth RENTSCHLER(露絲.溫斯樂)
 
  南澳大利亞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暨藝術與文化領導教授。澳洲勳位獎章OAM 授勳人(墨爾本大學榮譽學士;濛納士大學博士)。擁有藝術和文化背景的管理學者;作為國際級的研究者,由國傢和國際的學術補助、齣版在優質期刊的論文與研究團隊,可見其卓越的研究能力。澳大利亞舞蹈劇院董事會副主席和殘障劇院無附加條件董事會董事長。國內外齣版書籍與期刊,如:《商業道德雜誌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商業研究雜誌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英國管理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和產業研究報告等,主要關注藝術背景下的多樣性和社會包容性。曾獲得各種榮譽和獎項,如:校長社區服務獎、最佳博士指導教授獎、削減繁文縟節獎以及澳大利亞對教育、藝術和社區服務的勳章。
 
廖新田 Hsin-Tien LIAO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臺大社會學博士,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博士。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曾任澳洲國傢大學臺灣研究客座及榮譽教授。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第 14 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推動《臺灣美術史辭典1.0》及史博館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檔案彙編等。曾獲得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寶島美術館)、臺北西區扶輪社第六十四屆臺灣文化獎,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林玉山學術論文獎。專書大都以臺灣美術史論為主,如:《臺灣美術四論》,《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格藝緻知》,《臺灣美術新思路》,《符號.跨域.廖修平》,《前瞻.文墨.黃光男》等。相關博物館論文:《化蛹 成蝶—國立歷史博物館第十四任館長廖新田文集》,〈博物館領導與危機管理〉(於《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導論》),〈歷史博物館如何建構國傢 文化史觀?〉,〈博物館展示與現代主義者美學〉,〈博物館緻力於社會和諧與公平嗎?〉。
 
林玟伶 Wen-Ling LIN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擁有博物館學與文化政策研究雙博士學位,長期研究關懷在於探究博物館與其社群的關係,博物館如何透過不同政策、機製、價值等取徑,與其服務對象(特定觀眾以及大眾)、利害關係人(組織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溝通,進而促使博物館更加發揮社會影響力。研究領域包含:博物館社群與觀眾研究:文化政策與博物館機製研究等,研究著作多次發錶於相關期刊與研討會。長期緻力於教學創新,榮
獲 109 年輔仁大學「教學成果獎」肯定。
 
林詠能 Yung-Neng LIN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兼主任。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研究領域聚焦於博物館觀眾研究、博物館評鑑與文化統計;曾獲得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學術期刊「最佳年度管理論文獎」。目前同時兼任文化部文化統計主持人、教育部「智慧服務、全民樂學:國立社教機構創新服務計畫」專案辦公室主持人。
 
田潔菁 Chieh-Ching TIEN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嚮以博物館網絡閤作、博物館評鑑與質性研究為主。曾發錶多篇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與《博物館網絡閤作策略》專書。

圖書目錄

4 序―—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黃光男
6 總編輯序―—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林詠能
8 主編序―—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陳尚盈
10 作者簡歷
 
14 緒論 博物館與政策
Introduction: Museums and Policies
◎ 陳尚盈
 
20 後博物館的想像
Post-Museum Imagination
◎ 廖世璋
 
33 文化平權政策與博物館
Cultural Equality and Museum
◎ 王俐容、吳介祥

46 博物館法的製定與發展之探討
To Discuss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Act
◎ 廖凰玎

62 我國博物館相關法規的演變與分析―—從社會教育法到博物館法
An Analysis and Evolution of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Museums in Taiwan -- 
from Social Education Act to Museum Act
◎ 劉新圓

76 變與不變―—博物館治理政策的抉擇與挑戰
To Chang or Not to Chang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allenges 
and Choices of Policies for Museum Governance
◎ 曾信傑

102 Museum Governance :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Museum Trustee Behaviour
博物館治理―—博物館董事行為之歷史迴顧
◎ Ruth Rentschler,譯者∕施彥如,校譯∕陳尚盈

128 閉館如何持續營運?
博物館永續發展經營的極端挑戰(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
How Do Close Museums Continuously Operate? 
The Extreme Challenge of Museu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Example of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wan)
◎ 廖新田

143 補助的必要性:檢視美英臺之博物館補助政策
The Necessity of Subsidies: Reviewing the Subsidy Policies for 
Museums in the US, UK and Taiwan
◎ 林玟伶

160 博物館的績效評鑑製度與設計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Museums
◎ 林詠能、田潔菁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822920
  • 叢書係列:博物館叢書
  • 規格:平裝 / 174頁 / 17 x 24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博物館是各方知識聚集與展現之處,其責任與使命,為社會大眾所期待。當博物館在公眾生活中佔有一定的影響力之際,也意味著博物館所發揮的能量不容小覷。數位時代的博物館經 營與管理,迎嚮瞭溝通、行銷與多元的角色功能。博物館的類型多元,並沒有一緻的規範,但博物館促進社會大眾的使用、增進知識與提升生活品質,使大眾體悟生命的意義與生活幸福等價值,則是博物館人的共同目標。這是一項 重大的人文工程,必須仰賴熱心且專業的博物館人全心的投入,纔能得到成效、並獲得大眾的支持。嚴格來說,博物館從業人員,並非從學校教育養成的,而是在博物館的每日實踐中培養而來。相關博物館課程的學習隻是 基礎。當然基礎越穩,在工作上較能進入狀況,並不保證在博物館能得心應手;必須在博物館場域中,從工作學習、求取經驗,不斷接受不同的工作任務,纔能發揮專長潛力。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博物館有瞭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對博物館從業人員而言,同時必須快速、積極主動獲取新知,以滿足博物館成長上的需求與各方的期待。不過,臺灣相當缺乏係統性的博物館教材與書籍,提供博物館人在職學習之需要,因此這套博物館學係列叢書的齣版,適時滿足瞭這些需求,讓博物館從業人員能快速的掌握,博物館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謝謝陳尚盈、陳佳利、施承毅、林詠能、徐典裕與曾信傑 多位博物館學教授的鼎力支持,與數十位學者、專傢的參與撰稿,共同促成係列叢書的齣版。這套書籍涵蓋瞭博物館的各個專業領域,從博物館政策與友善平權,到展覽規劃實務、觀眾研究、數位博物館與博物館第一線的管理議題等,從政策、理念與實務,有全麵且深入的探討。個人以博物館人為終身職誌,退休之後能再促成本叢書的付梓,正象徵著薪火相傳,一代接一代的寓意。本叢書是博物館從業人員在職教育極佳的工具書,也是一份珍貴的生日禮物。
 
黃光男
 
總編輯序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博物館訴說著國傢、土地與人民的故事;緊密連接著彼此共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一代代的傳承。博物館也是激發靈感與創意之源泉,透過館內外不同形式與內容的展覽,與各式各樣的教育活動,滿足民眾的學習需求。臺灣目前約有近 600所不同規模、型態與主題的博物館,提供瞭民眾教育、學習、娛樂、休閒上的各項需求。依政府統計顯示,我國每二位民眾,即有一人在過去一年中,至少參觀過博物館與美術館一次以上,顯示博物館已是民眾重要的文化與休閒活動選擇。臺灣博物館擁有如此巨大的活力與影響力,是博物館從業人員數十年來競競業業,努力付齣所纍積的成果。黃光男教授為我國博物館學泰鬥,歷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與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等職。黃教授勤於創作、著作等身,且在數十年博物館生涯中,培養齣許多博物館的專業人纔。適逢黃光男教授八十大壽,為錶達祝賀與對教授在臺灣博物館界多年貢獻的敬意,由主編群發起,集結數十位國內外博物館學不同領域重要的專傢、學者與博物館從業人員,撰寫博物館學核心議題的研究與個案精華,作為未來博物館界教科書導嚮的參考書籍。博物館學係列叢書包含瞭博物館政策、友善平權議題、策展規劃、觀眾研究、智慧博物館與博物館管理等六大主題,希冀對博物館學相關議題進行完整的論述,以彰顯黃光男教授長 期以來在博物館界與學術作育英纔之重大成就。博物館學係列叢書的順利齣版,要特別感謝陳佳利、陳尚盈、徐典裕、曾信傑、施承毅等多位主編二年來的投入,從專題構思、邀稿、審查與書籍設計等所付齣的巨大心力;同時謝謝財團法人富邦藝術基金會聽聞係列叢書的齣版計畫後,所給予經費的大力支持,也謝謝藝術傢齣版社與編輯群的協助,使叢書順利齣版。
 
林詠能
 
主編序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
 
  本書為黃光男教授博物館係列叢書之一,以宏觀的論點討論博物館與公共政策,編纂的架構以政策循環模式為依據,包含:議程設定(agenda setting)、政策的形成(formulation)、政策施行(implementation)及政策評估(evaluation)。從政策的哲學、政策的形成開始探究:討論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後博物館的想像/廖世璋、文化平權政策與博物館/王俐容、吳介祥);再來討論政策的製定與其產物:法規,博物館法(《博物館法》的製定與發展之探討/廖凰玎、我國博物館相關法規的演變與分析——從社會教育法到博物館法/劉新圓);接續討論博物館的營運層麵,博物館治理與公立博物館的閉館營運(變與不變——博物館治理政策的抉擇與挑戰/曾信傑、博物館治理——博物館董事行為之歷史迴顧/露絲.溫斯樂、閉館如何持續營運?博物館永續發展經營的極端挑戰/廖新田),最後討論政策的施行成果:博物館的補助與評鑑(補助的必要性:檢視美英臺之博物館補助政策∕林玟伶、博物館的績效評鑑製度與設計/林詠能、田潔菁),是博物館界較少關注的博物館政策專書。為使本書能豐富的呈現政策文本,特別邀請瞭長期關注博物館界的國內外學者專傢撰寫,共收錄九篇專文,與一篇引文;作者來自不同的學科背景與專長,例如:社會學、文化政策、藝術教育、藝術管理、博物館學、法律界、非營利組織等,書中不但富含理論論述,又深究來自不同國傢實際施行之政策方案:包括美國、英國、澳洲、日本、臺灣等不同國傢實例,具國際觀。期盼透過此書的編纂帶給博物館界及對博物館有興趣的讀者新的視野與對博物館未來的想像。
 
陳尚盈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選題實在是太切中時弊瞭,尤其是在我們颱灣,博物館的角色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轉型期。最近幾年來,從國傢級博物館到地方小型文創園區,大傢都在摸索一個核心問題:博物館究竟該服務誰?是學術精英,還是廣大的在地社區?我看到書名就心頭一緊,因為這不隻是理論辯論,而是真金白銀的資源分配和政策導嚮問題。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博物館的公聽會都像是形式,真正的決策者似乎已經有瞭既定方嚮,導緻許多具備在地文化特殊性的聲音被忽略瞭。我特別期待看到書中如何剖析這種「公共性」的拉扯,是如何在政治角力和預算壓力下被重新定義的。特別是當「觀光效益」和「教育使命」擺在一起時,哪一個會勝齣?這背後牽涉到的是博物館營運者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往往是透過政府的政策工具展現齣來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案例,分析不同政府階段的文化政策如何形塑瞭博物館的社會責任感,那對我們從事文化行政工作的人來說,絕對是本案頭必備的案頭書,能讓我們在麵對上級報告時,多幾分理直氣壯的學理依據。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聯想到博物館的「場所精神」與「空間政治」。對於博物館的「公共性」,我的理解是,它必須是一個能容納多元聲音、甚至對立聲音的「廣場」。但在現實操作中,博物館的空間規劃往往充滿瞭隱性的排除機製——例如,門票定價策略、開放時間的限製、或是展覽動線的設計,都在無形中篩選瞭哪些人可以進入,哪些人會感到自在。我特別關注書中是否會觸及到「策展權力」的分配。當一個歷史敘事被確立,被放置在博物館的展示櫃中時,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社會建構行為。我們能否設計齣一種「共創式策展」的模式,讓社區居民、議題相關者,甚至是不滿的聲音,都能真正參與到敘事權的建構中?如果隻是單嚮地將「公共議題」包裝得精美,然後展示給大眾看,那充其量隻是「教育」,離真正的「社會對話」還差得很遠。這種從空間到敘事層麵的權力轉移,纔是定義博物館未來社會性的關鍵。

评分

坦白說,我對那種充滿學術術語,讀起來像是在「唸經」的書不太感興趣。我更在乎的是,當博物館的營運被捲入地方派係角力或是特定財團的影響時,那種「公共性」是如何被稀釋殆盡的。在我們這個島嶼上,許多公立機構的運作邏輯,常常是「人治」大於「法治」,文化場館也不例外。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有探討「治理結構」的問題?也就是說,博物館的董事會、館長遴選機製、乃至於典藏與研究的自主權,這些「內部的製度設計」是如何影響其對外的公共服務品質的?如果館長是由政治任命而非專業遴選,那麼他對博物館使命的理解,自然會傾嚮於迎閤當前的政治風嚮,而非長遠的文化永續。這種「政策工具化」的現象,在我們的地方政府層級尤其明顯。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把手術刀,剖開這些看似光鮮亮麗的文化建設背後,那些盤根錯節的利益輸送與權力結構。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提要,我腦中浮現的便是圖書館與博物館的比較研究。圖書館在颱灣的公共服務體係中,其普及性和親民性似乎普遍被大眾接受,人們不太會對圖書館的「公共性」產生太多質疑。然而,博物館,由於其承載瞭「國寶」、「歷史珍貴性」的光環,往往被罩上瞭一層神祕的麵紗,顯得高不可攀,也更容易被政治人物當成意識形態的戰場。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比較,在公共政策層麵,政府是如何區分對待這兩種知識儲存機構的?博物館的「社會性」在資源分配上,是否因為其「高階文化」的標籤,而犧牲瞭對於基層民眾的服務能量?例如,偏鄉學校的資源遠不如都會區,但偏鄉的學生更需要博物館的啟發。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跨越機構別的政策分析框架,探討如何將「博物館精神」融入更廣泛的公共教育體係中,而不僅僅是將其視為一個孤立的文化設施,那將會對颱灣的文化政策製定者帶來極大的啟發。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章節標題,我立刻被那種深入肌理的批判性思維所吸引。很多時候,我們談論博物館的「社會性」,常常停留在辦理幾場親子導覽、或是設置幾麵無障礙設施這種層級。但真正的社會性,應該是博物館如何主動介入社會議題,如何成為弱勢群體發聲的平颱,如何處理歷史記憶中的爭議與創傷。颱灣社會在這幾年,對於轉型正義的討論越來越深入,而博物館作為「記憶的守護者」,其立場的微妙性不言可喻。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在麵對複雜的族群關係、殖民歷史遺產,或是性別議題時,博物館的「中立性」究竟是種美德還是種逃避?如果博物館過於強調其所謂的超然地位,那它如何能承擔起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我猜想,作者或許會引用一些歐美成熟案例,去對照我們當前在數位化典藏與公眾參與設計上的不足。這需要的不隻是經費挹注,更需要一種思維上的突破,讓博物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真正能讓市民感到「這是我的地方」的公共空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