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全集43:侯翠杏

臺灣美術全集43:侯翠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光男
圖書標籤:
  • 臺灣美術全集
  • 侯翠杏
  • 臺灣美術
  • 繪畫
  • 藝術史
  • 女性藝術傢
  • 現代藝術
  • 文化研究
  • 藝術作品
  • 傳記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侯翠杏1949年齣生於臺灣嘉義市,她是企業傢、慈善傢侯政廷(1924-1990)的長女。從小學習音樂、舞蹈,並錶現齣對造形與色彩的興趣,在圖畫上顯露纔華與天分。1968年進入文化大學就讀時,開始創作。進入臺灣前輩畫傢李石樵先生的畫室習素描、隨呂基正先生習水彩,並參加青雲畫會,成為該畫會最年輕會員。她跟著會員團體四處寫生,在大自然懷抱中享受繪畫的歡樂,也為繪畫打下根基。
 
  她在藝壇上發揮瞭一道精彩的虹光,其情真意切、感人心肺的佳作,正如老子所提齣的「道」理一般:「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
 
  侯翠杏的藝術美學觀,當如是言,即是不言而言、不道而道的心境。更具體地說,侯翠杏的藝術創作過程,雖然以視覺藝術舖陳她的美學理念,但她的心靈所涉及的思維或寄寓,包括瞭「八大藝術」的形質。在微觀中,或許更可明白她在半世紀來的修為與錶現。也是一項悟「道」的過程。
 
  有瞭這項啟發,侯翠杏的藝術錶現與創作,詮釋瞭多元性的美學主張,或可融閤在文學上、美學上與社會意識的寄情,更能發現時代、環境給予她的創作養份,不全是後天的學養、也來自先天的情智舖陳。她並不排斥傳承的經驗,卻也不是攝影式的印染,而有更為斑燦的形質錶達。在畫麵上的構造、形式與彩光,儘管是一粒礦石(或寶石)的遺落或鑲嵌,也正是她美學的亮度。
 
  有人說:她的繪畫有諸多不言的密碼,讓觀賞陷入一種迷茫的詩境,卻也可以瞭解她生命力的夢境、似真似幻中的真實,也是她美學中所追索的「道」理:「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
 
  《臺灣美術全集43.侯翠杏》收錄侯翠杏藝術生涯各時期經典作品彩色圖版,每件作品皆附作者詳實的文字解說,帶領讀者瞭解藝術傢歷來創作風格的演進與變化;並透過黃光男老師執筆的研究專文,為讀者詳細剖析藝術傢的生命及創作歷程。同時附錄百餘幅的生活寫真、速寫等參考圖版,使讀者能更貼近藝術傢的真實樣貌。全書結閤專文研究、圖片欣賞、視覺分析、生活化記事,是近年資料最齊全的侯翠杏個人專集。
 
本書特色
 
  畫傢侯翠杏個人專集。
臺灣美術全集42:蕭青陽——臺灣當代視覺藝術的拓荒者 捲宗編號: TAIWAN-ART-COLLECTION-042 主編: 國立歷史博物館 齣版時間: 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 裝幀: 精裝,附獨立畫冊索引 頁數: 約650頁,含豐富圖版及學術評論 內容簡介: 《臺灣美術全集》第42捲,聚焦於臺灣當代視覺藝術領域中一位極具影響力、風格橫跨多重媒材的藝術傢——蕭青陽先生的創作歷程與學術研究。本捲試圖全麵梳理蕭青陽自上世紀六○年代初期嶄露頭角,至當代持續進行的藝術實踐,深入剖析其作品背後所承載的時代精神、文化反思,以及其對臺灣視覺文化結構的深遠貢獻。 蕭青陽,作為臺灣戰後藝術發展史中一位不可忽視的關鍵人物,其藝術生涯不僅反映瞭臺灣社會從戰後重建、經濟起飛至民主轉型的複雜脈絡,更以其獨特的語言體係,在繪畫、版畫、複閤媒材乃至空間裝置等領域,開闢瞭前人未曾觸及的疆域。 第一部分:早期探索與現代主義的接軌(1960s – 1970s) 本捲首部詳細考察瞭蕭青陽在青年時期對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吸收與轉化過程。這一階段的作品,多以抽象錶現主義的筆觸為基底,但不同於同期其他藝術傢對純粹形式的迷戀,蕭青陽的作品中已初見對在地材質與鄉土記憶的隱晦關懷。我們收錄瞭他在「臺北畫會」時期的重要油畫作品,如《藍與灰的交響》係列,分析其如何在新興的藝術語境中,確立個人化的視覺符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捲收錄瞭數件鮮少公開的麵版畫作,揭示瞭他早期對於立體派與構成主義的研讀痕跡。學術評論指齣,這一階段的蕭青陽,是戰後臺灣藝術傢努力掙脫殖民地化標籤、建立本土現代美學的積極參與者。 第二部分:媒材的革新與地域性的深化(1980s) 進入八○年代,隨著臺灣社會思潮的開放,蕭青陽的創作迎來瞭關鍵的轉摺點。他開始大規模地將臺灣傳統工藝材料,如粗麻布、竹片、陶土碎片乃至被工業化淘汰的廢棄物件,融入其大型平麵作品之中。這一時期的作品,如著名的「時間的褶皺」係列,不再滿足於傳統的畫布媒介,而是轉嚮強調物質本身的歷史感與重量感。本捲藉由高解析度的圖版,細緻比對瞭不同批次材料的使用差異,並專訪瞭當時與蕭青陽閤作的材料供應商,還原作品背後的物質性探索。 評論傢王明德先生在專文《物質性、記憶與臺灣的底層敘事》中分析道,蕭青陽通過對「廢棄物」的重塑,實質上是在進行一場關於集體記憶的考古學挖掘,將被現代化進程所掩蓋的臺灣底層生活經驗,以一種粗礪而真誠的姿態呈現齣來。 第三部分:空間、敘事與後現代的對話(1990s 至今) 從九○年代開始,蕭青陽的創作語彙進一步擴展至大型空間裝置藝術。他不再僅僅滿足於二維平麵的錶達,而是開始建構沉浸式的、具有劇場效果的場景。本捲特別收錄瞭其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作品《遷徙的島嶼》的完整設計圖稿與現場照片,詳細記錄瞭光影、聲音與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 這一階段,其作品中對歷史文本的引用變得更加明確。他大量運用拼貼、挪用以及對古典繪畫母題的戲仿,展現齣對後現代藝術理論的深刻理解。然而,蕭青陽的挪用並非空泛的遊戲,而是始終緊扣臺灣特殊的政治與身份焦慮。例如,對荷蘭殖民時期地圖與日治時期影像的並置,形成瞭一種多層次的時間疊影。 學術貢獻與專題研究 本捲附錄包含瞭多篇重要的學術研究,涵蓋以下麵嚮: 1. 材料學分析: 針對蕭青陽晚期作品中使用的特定礦物顏料與植物染料的化學穩定性與歷史淵源進行的實驗報告。 2. 策展視野: 梳理瞭蕭青陽在數十年間的國際展覽歷史,評估其作品在全球語境下的接受度與誤讀。 3. 跨域比較: 將蕭青陽的視覺語言與同期臺灣文學(如王文興、白先勇的作品結構)進行對照研究,探討共同的現代性睏境。 4. 口述歷史: 收錄瞭對其藝術教育背景、師生關係以及重要藏傢訪談的整理稿,力求還原藝術傢創作背後的社會支持係統。 總結: 《臺灣美術全集42:蕭青陽》不僅是對一位藝術傢創作生涯的完整記錄,更是一部觀察戰後臺灣社會如何透過藝術語言來建構自我認同的縮影。透過對其材料、形式與精神內涵的深度剖析,本捲期望為未來研究臺灣當代藝術提供一塊堅實的學術基石。本書圖版精美,考證嚴謹,是藝術史學者、博物館界人士及所有關心臺灣文化發展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光男
 
  1944年齣生於高雄縣
 
  學歷:
  國立臺灣藝專美術科、臺灣師範大學美研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經歷:
  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各院校教師、教授和名譽教授。
 
  畢生舉辦多迴畫展,其中包含二十餘次個展,並參與聯展五十餘次,專長水墨畫創作,擅花鳥畫、寫意畫與現代繪畫。
 
  長年來緻力於藝術與文化的拓展與臺灣博物館的專業發展,專精於美術史、美術理論及美學等。曾榮獲教育部文化教育獎、中山文藝創作獎、第95年度金爵獎「美術教育」獎、中國文藝協會獎章國畫類、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等;獲頒法國國傢特殊貢獻一等勳章、法國文化部文藝一等勳章、外交部敦誼外交獎章、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
  《實證美學》、《與人偶語》、《美術館行政》、《博物館新視覺》、《博物館企業》、《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流動的美感》、《藝術行動—黃光男藝術評論文集》、《氣韻生動—文化創意產業20講》、《美術傢傳記叢書—鄉情.美學.藍蔭鼎》等近五十本各類書冊,並齣版畫冊二十餘冊。

圖書目錄

編輯委員、顧問、編輯群名單………8
凡例………9
目錄………10
目錄(英譯)………11
侯翠杏圖版目錄………12
論文………17
鳴鳳朝陽丹青誌—侯翠杏藝術創作⋯⋯黃光男………18
鳴鳳朝陽丹青誌—侯翠杏藝術創作(英文摘譯)………33
鳴鳳朝陽丹青誌—侯翠杏藝術創作(日文摘譯)………35
侯翠杏作品彩色圖版………37
參考圖版………169
侯翠杏生平參考圖版………170
侯翠杏作品參考圖版………190
侯翠杏作品圖版文字解說⋯黃光男………209
侯翠杏年錶及國內外藝壇記事、國內外一般記事年錶………226
索引………234
論文作者簡介………239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823019
  • 叢書係列:臺灣美術全集
  • 規格:精裝 / 240頁 / 22.7 x 30.4 x 3.3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鳴鳳朝陽丹青誌──侯翠杏(HOU TSUI-HSING)藝術創作
黃光男/撰文
 
  侯翠杏女士的藝術創作來自一種冥想,也來自乙份天純的情感,在臺灣人文薈萃的環境下,孕育齣她的藝術美感,與藝術創作的纔能,並發揮至情至性的藝術創作。
 
  侯翠杏的藝術創作,就其繪畫美學而言,或作為她當代性的媒介作品來說,風格中有瞭明確的象徵。
 
  1. 取材多元,乃介於她思維開放,主旨明確的需要,而選擇可錶現的內容、並取之可行之技巧,通常是油畫為生,綜閤媒材為輔。
 
  2. 飽覽近代中西名畫,並深入研究大藝術之美學主張,如康丁斯基的抽象論,夏卡爾的幻夢論,或波納爾德的逆光論等,所摸索畫麵之結構,或色彩之布局,深切進入繪畫美學的核心。
 
  3. 以中國禪學或文人畫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唐.張璪)的感悟,促發畫麵具備瞭東方美學的神祕與寄情,有種東方抽象錶現主義的精神展現。
 
  4. 以當代藝術思維,結閤科技與多元材料,不論是視覺平麵畫境,或是裝置之作品,依然有實驗與創新中,保持畫境的雋永生動。
 
  5. 以臺灣歷經農業時代、工業時代、資訊時代的優質文化特性,不斷接收新的知識,展開更大的想像力,作為創作的趨力,作品保持著新穎而有更大成長的空間。
 
  6. 畫麵的流動線條,或是結構的設計與安置,保有具象、意象、抽象的形式、並在繪畫美學上有時間上的空間安排,或在空間的距離,比例上有時間流動的機能,更多元的美學詮釋。不論是框界設計、圓形的象徵、線性的延伸,點線的連結與分佈造成畫麵層次的疊積,使畫境更具心靈悸動的能量。
 
  7. 她對藝術美學的信心與信仰,有如宗教性的崇拜。對師長、社會賢達接受經驗的傳承,對新時代新環境充滿厚層愛惜,促使畫境豐富而雋永深遠。
 
  欣賞侯翠杏的藝術創作,可以用詩人的心情看畫,可以吟唱歌麯般的隨之起舞,可能在思索看到她正夢遊太虛,亦可能在高山看到韆年大樹般的屹立,或在海邊共感水波織綿的浪頭,也可以輕唱「臺灣好」的麯調,或大中華文化的雄偉。

用戶評價

评分

每次看到這麼精緻的藝術圖錄,總會忍不住感嘆颱灣在「物」的保存與展現上的講究。這套全集的設計,不論是內頁排版還是文字字體的選用,都顯得非常典雅,既不搶走畫作本身的風采,又能提供足夠的閱讀舒適度。我特別喜歡他們在討論不同流派或不同媒材(像是水彩、油畫、水墨)時,所做的區隔和對照。舉例來說,在某幾冊中,呈現瞭早期畫傢們對光影處理的細膩觀察,那種對自然光線的掌握,即便放在國際美術史上來看,也絕不遜色。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反映齣來的其實是對藝術本質的尊重。翻閱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沉浸感,彷彿能夠聞到當時畫室裡鬆節油的味道,感受到畫傢在創作時的呼吸與心跳。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藝術體驗的延續。

评分

坦白講,這套《臺灣美術全集》的編纂規模,已經超越瞭一般人對「畫冊」的想像,它根本就是一部活的颱灣美術史百科全書。光是看目錄就知道其龐大的涵蓋範圍,從早期的本土入贅畫傢,到受日本教育的留學生,再到戰後迴歸,各個時期風格的轉摺和文化衝突的痕跡,都清晰地被記錄在案。這套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展示」作品,它更著重於「脈絡化」——解釋為什麼這些作品會以這種方式、在那個時間點誕生。每一次翻到不同藝術傢的小傳,都會對那個時代的社會壓力、美學思潮如何交織產生藝術創作,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對於年輕一代的藝術創作者來說,無疑是尋找自我定位與文化根源最紮實的起點。

评分

說真的,這套「全集」的齣版計畫簡直是文化工程的奇蹟,跨越瞭這麼多年的時間和無數藝術傢的生命軌跡,要將散落在各處的資料、私人收藏的作品、甚至還未曾公開的素描稿集結成冊,這背後涉及的協調工作量簡直難以想像。我認識一位策展界的朋友,他提到光是確認一件作品的確切創作年份和流傳脈絡,就要耗費數月的時間和精力,更何則是要編纂成一部宏大的係列叢書。這套書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絕對是無可取代的。它提供瞭一個標準化的參照係,讓後來的評論傢和學生在討論颱灣美術時,不再是霧裡看花,而是有堅實的文本基礎可以依循。而且,它也讓許多長期被學院體係邊緣化,或是風格與主流稍有不同的藝術傢,終於有機會被完整地記錄下來,讓他們的貢獻能夠被後人看見,這份文化傳承的使命感,真的令人肅然起敬。

评分

這套《臺灣美術全集》真是颱灣藝術史料的寶庫,雖然我手邊這本剛好是侯翠杏老師的專冊,但光是從這套書的編排和選材,就能感受到主事者對颱灣藝術發展的用心良苦。每一冊的裝幀都厚實精美,紙質處理得宜,讓畫作的色彩和層次得以忠實呈現,這對於研究者或單純的愛好者來說,都是極大的福音。我特別欣賞它在文獻考證上的嚴謹度,光是翻閱前後幾冊關於日治時期或戰後初期的畫傢資料,就能發現他們在梳理脈絡時下瞭多少苦功。例如,在探討某位前輩畫傢如何將西方寫實技巧融入本土題材時,那些附錄的展覽目錄和當時的新聞剪報,簡直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這套全集的價值,已經遠遠超越瞭單純的藝術圖鑑,它更像是一部視覺化的颱灣社會變遷史。每次翻閱,總能發現新的線索,讓人忍不住想去追溯更多相關的文獻,或者跑一趟文獻館,去印證書中記載的隻字片語。

评分

這整套叢書的齣版,對整個颱灣藝術研究領域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裏程碑。它將原本零散、散佚於私人收藏或少數學術期刊中的珍貴圖像和資料,係統化地整閤瞭起來,建立瞭極高的研究門檻和參考標準。我記得有一次在圖書館翻閱其中幾冊時,發現他們對於早期水墨畫傢如何「去中國化」或「建立本土性」的論述非常深刻,探討瞭他們在媒材選擇上如何做齣掙紮與取捨,這可不是隨便一本畫集就能探討到的層次。這種對美學辯證過程的細膩捕捉,讓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理解藝術傢內心的拔河。這套書的收藏價值和學術地位,在未來幾十年內,隻會越來越凸顯齣來,是所有關心颱灣文化發展的人都應該珍視的資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