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的居所:李乾朗剖繪中國經典古建築1《限量作者簽名版》

眾生的居所:李乾朗剖繪中國經典古建築1《限量作者簽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乾朗
图书标签:
  • 建筑学
  • 中国建筑
  • 古建筑
  • 李乾朗
  • 文化
  • 艺术
  • 设计
  • 限量签名版
  • 图文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視神繪第一人.建築偵探超視野
――李乾朗古建築巡禮35年經典代表作
 
  我所選的皆是中國建築史上的最經典的作品,
  並且是我親自到訪過,有臨場體驗,才能正確地畫出剖視圖。
  以剖視圖與鳥瞰圖來表現古建築是本書最主要的精神!
  為了深入地分析古建築的構造特色,
  我採用局部切片,或掀頂或鳥瞰等不同角度,
  將建築物內部的細節呈現出來,並拉出細線以扼要的文字說明。
  這些方法看似在「解構」一座古建築,
  但卻讓讀者可以用眼睛走進古建築。
 
  ~~李乾朗
 
  「李乾朗剖繪中國經典古建築」系列,是作者三十五年來中國古建築田野考察與研究心得之總結。涵蓋《眾生的居所》與《神靈的殿堂》二大面向,深入探索其中十八大類,共七十二座經典建築個案。

  時空由秦漢以迄明清,從新疆、青海、北京到閩南。無論是尺度宏大的宮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的著名園林,還有體現藏傳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帶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喚拜塔等等,作者皆以最能彰顯各個古建築特色的手繪剖視彩圖,加上實景攝影圖像與特色導覽解說,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甚至穿牆破壁,領略古代匠師高超的工藝技術,體驗每一座古建築令人驚豔的空間美感。

  在經典個案之後,另有同類型「延伸實例」的介紹與比較;而「延伸議題」則以簡練的文字、精細的手繪圖與大量的攝影圖片,歸納整理中國古建築之基本欣賞知識。最後,並附中國古建築常見之術語詞解。

  《眾生的居所》一書涵蓋中國經典古建築中從庶民到帝王之「人」的居所,形式多元,類型多樣,包括民居、書院、戲台、私家園林、橋樑、城市、城郭、宮殿、亭台樓閣、皇家苑囿、禮制建築及陵墓等十二大類,共三十四座經典建築個案,並延伸討論十八個相關實例與十四個重要建築議題。

名家推薦

  漢寶德(建築學者)
  杉浦康平(國際知名設計大師)
  黃永松(漢聲雜誌社發行人)
  林洙(大匠的困惑:建築師梁思成》作者)
  李祖原(建築師)
  黃永洪(建築設計師)
  登琨艷(建築設計工作者) 

  漢寶德(建築學者)
  李乾朗教授年輕時就熱愛傳統建築,又是少有的徒手摹寫建築的能手,在古建築的研究上,早已嶄露頭角。大陸開放後,他花了數十年時間,認真訪問、記錄了主要的古建築,其足履之廣,用心之深與專注的程度,無人能出其右。這是中國古建築著作中,表達最清楚,內容最精準,圖面最悅目的一部書。

  杉浦康平(國際知名設計大師)
  本書視點上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將外觀與內部的透視圖呈現在同一畫面上。藉由這個手法,把從外觀無法推測,驚異未知的內部景象描繪出來,彷彿是精密的人體解剖圖的透視方式,讓讀者得以正確了解。這是一部古建築巡禮不可欠缺、重要而珍貴的著作。

  黃永松(漢聲雜誌社發行人)
  我是學美術的,特別看重繪圖工作,我主持漢聲雜誌美術部門,因此建築圖繪常常責成編輯向乾朗兄求教並學習,他們都和我一樣,稱他為「李老師」。
他好像有透視眼,能看穿房子,理出結構。好幾百幅圖稿就是這樣出來的,張張都是古建築的寶貝。乾朗出書,是他數十年研究中國經典古建築的總成果,尤其書中數十幅彩色透視大圖與線圖最為精采。
 
  林洙(《大匠的困惑:建築師梁思成》作者)
  過去每當我和梁思成先生談到他做學問的事時,他往往只淡淡一笑說:「這只是笨人下的笨功夫。」今天當我看到乾朗的這部大作時被驚呆了,不禁想起了梁公說的「笨人下笨功夫」的話。乾朗每調查一處古建築時都是用全身心去體察,書中數十幅圖畫即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因此他可讓讀者用眼睛走進古建築,而這正是本書的最大特色。

  李祖原(建築師)
  此部作品是李乾朗教授用數十年的生命,深入探討數十座經典中國古建築物,採用剖視圖與鳥瞰圖手法,來展現整體論如何在中國古建築之空間布局、造型設計、建築構造之應用。這是一部中國古建築解密入手之好書。
 
  黃永洪(建築設計師)
  我非常羨慕乾朗的一雙似X光及電腦般的巧手,他的雙手一如傳統建築師,總能精確地傳達雙眼所見及腦中所想的形體,畫出來的圖讓人一看就懂,數十年來他對古建築研究不斷的熱情投入,讓他知識淵博,手繪的圖風也越見成熟親和,以致能深入淺出地帶領著神往者撥開迷霧,進而觸及中國建築的精髓。

  登琨艷 (建築設計工作者)                                               
  如果真相信眾生皆有輪迴轉世的話,乾朗兄定是那千年木作老匠師,幾番幻化轉世、穿越千年時空復返而來,目的是為了掃描他那累生累世所建造,且尚還留在人世間的老建築,準備帶到下一世去!今天的他,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古建築的守護神靈。
  (以上為摘文)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不涉及《眾生的居所:李乾朗剖繪中國經典古建築1《限量作者簽名版》》内容的、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介绍该主题的深度与广度,风格力求严谨且富有启发性。 --- 山河筑梦:千年匠心与中国建筑的哲学沉思 一部关于时间、空间与精神的恢宏史诗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筑从来不只是遮风避雨的物质载体。它们是凝固的史书,是哲学思想的物质载体,是人与自然、天地之间对话的媒介。本书试图超越传统建筑史的编年叙事,从更深层次的文化、社会和美学维度,剖析中国传统建筑何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奇观。 本书聚焦于中国建筑精神内核的演变,探寻其从早期部落聚居的原始形态,如何发展成为体系成熟、影响深远的东方建筑文明。我们追溯那些被时光打磨的梁柱、屋顶与院落,试图解读隐藏在榫卯结构背后的宇宙观,以及空间布局所蕴含的社会伦理。 第一部分:空间的秩序与哲思 中国古建筑的精髓,首先体现在其对“秩序”的执着追求。这种秩序感,并非简单的对称,而是对儒家“礼制”与道家“自然”哲学思想的精妙平衡。 1. 中轴对称的权力叙事: 深入解析都城、宫殿与大型官署中轴线布局的政治意义。中轴线不仅是地理上的中心,更是皇权、天命与伦理道德的象征轴。从北京的紫禁城到地方衙署,每一进院落的递进,都象征着等级的森严与礼仪的规范。我们将详细剖析“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严密规划,如何构建了一个权力、家族与社会结构相互依存的微观世界。 2. 院落的围合与内向性: 不同于西方建筑向外敞开的姿态,中国建筑的“院落”形成了向内收敛的空间。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内敛、注重家庭伦理和私密性的文化心理。我们将对比北方四合院的严谨封闭与南方园林(如苏州园林)的“借景”与“移步换景”,探讨院落如何在不同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扮演着“小宇宙”的角色。园林中的“框景”技巧,如何模糊了人工与自然的界限,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3. 结构与力学的和谐: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中国木构架体系的伟大成就。木结构以其柔性、抗震性以及可拆卸、可重组的特性,体现了与自然力量共存的智慧。我们将深入探讨斗栱这一独一无二的结构元素。它不仅仅是承重构件,更是美学表达的焦点。斗栱的层叠、变化与繁复,如何巧妙地将屋顶的巨大荷载分散到立柱之上,展现出结构美学的高峰。 第二部分:材料的生命与地域的印记 建筑是地域文化的显性表达。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可得的材料,催生了建筑风格的巨大差异性。 1. 土、木、砖、瓦的对话: 分析中国建筑主流材料的特性。木材作为主体,其易腐蚀与易燃性,也反过来塑造了人们对建筑“修缮”与“重建”的周期性认知。砖瓦的运用,尤其在明清时期的夯土墙与青砖铺砌中,体现了对耐久性的追求。我们将比较不同地域对屋顶材料的选择,如江南的黛瓦、北方的灰瓦,以及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对茅草与石板的就地取材。 2. 南北差异的地理学解读: 对比中国南北方建筑在气候适应性上的差异。南方多雨潮湿,因此抬高的台基、深远的屋檐(以防雨水侵蚀墙体)成为必要。北方寒冷干燥,建筑布局更趋向于紧凑,围墙高大,以抵御风沙和保持热量。这种地理决定论,深刻影响了民居的形态与功能。 3. 地方的乡土叙事: 考察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福建的土楼群、陕北的窑洞,以及川西的吊脚楼。这些地方建筑是普通民众对环境挑战的创造性回应,它们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承载了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防御需求以及审美情趣。土楼群的向心式防御布局,是家族凝聚力的最强力证明。 第三部分:装饰的符号与时间的流逝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艺术,是其文化内涵最直观的表达,每一处雕梁画栋都蕴含着吉祥的寓意与文化的密码。 1. 雕刻中的百科全书: 重点解析梁枋、门窗、栏杆上的木雕、石雕内容。这些装饰图案并非单纯的镂空美化,而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符号系统。龙凤呈祥、福禄寿喜、花卉草木(如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共同编织了一张祝福与教化的网络。我们将探讨这些符号如何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中,受到限制与升华。 2. 色彩的象征体系: 阐述宫殿中的金黄、朱红,寺庙中的红与绿,以及民居中朴素的白墙黛瓦。色彩在等级制度中的严格使用,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制”的恪守。例如,在某些历史时期,特定颜色只能为皇室所用,这种色彩的“禁令”构成了建筑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部分。 3. 遗存与再生: 建筑是时间的产物,必然经历风化与损毁。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讨论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理念。在中国传统认知中,“修补”往往被视为延续建筑生命力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复原”。这种对残缺美的接纳,以及对历史层次的尊重,构成了当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哲学基础。 --- 结语: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褶皱,聆听那些古老砖石与木构架发出的低语。它们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以极大的耐心、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的故事。通过对这些恒久之作的解读,我们得以触摸中华文明对“家国天下”的独特理解,以及对永恒秩序的永恒向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乾朗


  投身建築史研究40餘年,致力建築扎根與建築詮釋,以著述、教學、演講、導覽、策展等方式推動建築科普化。歷任文化大學、臺北大學、臺灣藝術大學教授。現任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長、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等基金會董事。

  1984年起主持多項文化資產調查研究計畫,完成調研報告70餘本。著作百餘本,代表作如《金門民居建築》、《台灣建築史》、《二十世紀台灣建築》、《爸爸講古蹟》、《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古蹟入門》、《直探匠心》、《眾生的居所》、《神靈的殿堂》等書,曾獲巫永福文學評論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圖書金鼎獎、台北文化獎、行政院文化獎、新北市文化獎等獎項。

  近年常以建築手繪圖表達對空間美學的再詮釋,策畫推出各項展覽,包括:2015年國立臺灣博物館《解構—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展》、2016年新加坡雙林寺《氣象萬千—新加坡雙林寺建築藝術展》、2018年山西博物院《穿牆透壁—李乾朗古建築手繪藝術展》等展覽。其建築設計為古蹟之考證修復設計,如高雄英國領事館(1984-1987)、新加坡蓮山雙林禪寺(1994-2022)、台北陳德星堂(2003-2022)等古蹟修復。




 

图书目录

名家推薦
新版總序
導論
 
民居

◎山西 高平姬氏民居
◎安徽 皖南民居
延伸議題 : 山牆
延伸議題 : 漢代民居之縮影――陶樓
◎北京 北京四合院
◎陝北 米脂姜氏莊園
延伸實例 : 陝北韓城黨家村
◎山西 窯洞民居
延伸實例 : 山西磚造合院民居
延伸實例 : 維吾爾族民居
◎福建 華安二宜樓
延伸議題 : 土樓
◎福建 永定高陂大夫第
延伸實例 : 永定福裕樓
◎福建 閩東民居
延伸議題 : 中國南方民居
◎福建 永安安貞堡
延伸實例 : 贛南土圍子
◎福建 永泰中埔寨
延伸實例:福建尤溪蓋竹茂荊堡
 
書院
◎廣東 廣州陳氏書院
 
戲臺

◎山西 高平二郎廟戲台
◎天津 廣東會館戲樓
◎北京 紫禁城暢音閣
延伸實例 : 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
 
私家園林
◎江蘇 蘇州拙政園
延伸議題 : 中國園林
 
橋樑
◎福建 連城雲龍橋
延伸實例 : 福建武夷山餘慶橋與福建永安會清橋
◎浙江 泰順溪東橋
◎北京 盧溝橋
延伸實例 : 福建屏南縣龍潭村廊橋
延伸議題 : 橋樑構造
 
城市
◎江蘇 蘇州城盤門
延伸實例 : 雲南麗江古城
◎山西 平遙古城市樓
 
城郭

◎江蘇 南京城聚寶門
延伸議題 : 城牆與城門
◎甘肅 長城嘉峪關
延伸實例 : 八達嶺長城敵台
 
宮殿
◎北京 紫禁城三大殿
延伸議題 : 台基與抱鼓石
延伸議題 : 脊飾
 
亭台樓閣
◎北京 紫禁城文淵閣
延伸實例:紫禁城千秋萬春亭
 
皇家苑囿
◎北京 紫禁城寧壽宮禊賞亭
延伸實例 : 北京潭柘寺猗玕亭
◎承德 避暑山莊金山島
◎北京 頤和園
延伸議題 : 建築彩畫
 
禮制建築
◎河南 登封觀星台
延伸實例 : 韓國慶州瞻星台
◎北京 天壇祈年殿
延伸議題 : 藻井
延伸議題 : 牌坊
◎安徽 歙縣許國石坊
延伸議題 : 牌坊
◎山東 曲阜孔廟奎文閣
延伸議題 : 蟠龍柱
延伸實例 : 哈爾濱文廟
◎北京 國子監辟雍
 
陵墓
◎北京 長陵裬恩殿
延伸實例 : 北京定陵地宮
◎湖北 顯陵
延伸實例 : 河北裕陵地宮
延伸實例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延伸議題 : 石象生
 
中國建築術語詞解
古建築索引
建築手繪圖圖名索引
主要參考書目
新版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6706
  • 叢書系列:觀察家博物誌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9 x 25.5 x 1.8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新版總序
 
  建築本身擁有一個真實的舞台空間,其具體的形象會透露各種文化、歷史、科技、美學、藝術等信息,建築史研究的魅力,正如司馬遷《史記》所述,可達「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一個地方的建築史正是一部立體的歷史書,我的故鄉淡水有清代的寺廟與古宅,也有十七世紀西班牙人與荷蘭人所建的紅毛城,在這些古建築中來回穿梭,予人走入時光隧道之感,畢竟,建築本身蘊藏許多故事,也因見證時代更迭,成為不可替代之文化資產。

  筆者的祖先在三百年前從福建遷徙到台灣淡水,同時福建與廣東的建築也陸續被引進台灣。我從1970年代開始熱衷古建築之研究,不斷將調查筆記及拍攝之幻燈片整理成各種文圖稿用於教學及出版,1979年我寫了《台灣建築史》,即是完成初步為建築代言的夢想。回顧1980至2000年間多次到中國大陸考察古建築,雖然舟車勞頓,旅途極為辛苦,經費皆自籌,但仍樂此不疲。這些年來大略走遍大江南北,目睹曾經神遊,且心嚮往之的唐宋古建築。最大的動力,應該是古建築蘊含豐富的智慧所散發的魅力吧!

  2003年我寫成《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即萌生以解剖圖法撰寫中國古建築專書的構想,其實這已是一個二十年的夢想!如何讓夢實現?感謝遠流出版公司力促這個夢成真。

  2005年起著手撰稿及圖樣繪製,所選均為中國建築史上最經典的作品。選取標準包括:「年代古老且稀少,具代表性,並能反映審美及建築智慧者」,如佛光寺、南禪寺;「在中國建築史上,具孤例之角色」,如嵩岳寺塔、正定隆興寺、蘇州城盤門、雲岡及敦煌石窟;「建築構造及技術艱深罕見者」,如應縣木塔、顯通寺無樑殿、南京城聚寶門、晉祠聖母殿、孔廟奎文閣、天壇祈年殿以及雲龍橋;「建築造型優美,或雄偉、或樸拙、或秀麗」,如紫禁城角樓、平遙古城市樓;「融合外來文化」,如喇嘛塔、清真寺、碧雲寺塔、普陀宗乘廟及普寧寺;「建築空間布局、形式奇特者」,如安貞堡;「建築設計克服技術上之障礙,利用高明手段解決問題者」,如閩東民居;「具創意及啟迪力量,令人驚嘆之建築」,如福建土樓;「建築空間、造型呈現中國文化特質,表現儒、釋、道哲學者」,如北海小西天、國子監辟雍等。

  總之,這是一組以台灣學者的觀點所寫有關中國古建築研究的書,我是以傳統儒、釋、道哲學對中國建築的影響去解讀及詮釋這些經典古建築。並以曾親自到訪,有臨場體驗,能正確畫出透視圖的作品為主。我嘗試用剖面、掀頂及鳥瞰等透視角度來分析古建築,這些方法是在「解構」一座古建築,但卻讓讀者可以用眼睛身歷其境地走進古建築!

  2007年《巨匠神工》書出版時,依建築特質分為「眾生的居所」、「帝王的國度」與「神靈的殿堂」三個部分。經過十多年,很幸運地我又獲得許多機會考察中國大地的古建築,我決定將這些優異的古建築以剖視圖法再增畫二十餘例,納入本次的的修訂版之中。決定將屬於人的世界之「眾生的居所」與「帝王的國度」合為一冊,而屬於神的世界之「神靈的殿堂」另編一冊,並且為方便閱讀,開本也略縮小。這次《巨匠神工》的增訂,內容繁多,《眾生的居所》與《帝王的國度》二書共72篇經典建築,在中國浩瀚歷史及廣袤土地之下,限於個人條件與能力所及,且我個人對中國古建築的理解仍是一個片面角度而已,難免有遺珠之憾。本書旨在表達我個人對中國古建築偉大匠藝的敬意以及研究心得之分享,尚祈方家指正!(以上為節錄)

新版後記
   
  建築史的整理,是建築文化發展的首要工程,我寫此書是想將觀察中國古建築的方法,提供給喜愛建築又非建築專業的朋友。因為建築確是很難理解的一門學問,單看那一大串奇怪的術語,即足以讓人卻步。以剖視圖與鳥瞰圖來表現古建築是本書最主要的精神!關於走訪古建築的因緣際會以及透視圖如何繪製、書稿如何整編,值得向讀者報告背後的故事。
 
  如何勘查一座古建築?

  我常覺得古建築就好像是住在遠方的長輩,若想獲得第一手資料與現場親身的體驗,就非得下功夫專程登門拜訪不可。當我不遠千里前去拜會時,總是「相談」甚歡,那種靈犀相通之感,全然如同「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所形容一般,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應縣木塔、顯通寺與晉祠聖母殿,是以1993年到山西所攝照片為藍本所繪,當時北京王世仁先生介紹成大生先生陪我們往訪,自木塔登上頂樓,經過暗層見到縱橫交叉的木樑,眼花撩亂,只能拍下一些照片,彩圖係依據陳明達《應縣木塔》專書測繪圖而畫成。顯通寺巨大的外觀與內部拱洞之結合,令我為之著迷,我在裡面爬至最高拱圈,踩著木板藻井平頂,佛像就在腳下,心裡頗覺歉疚,為了畫圖我冒犯了神明。

  山西平遙市樓的木梯極窄,登樓經過暗層,只容一人通過,到達平坐時有柳暗花明之感。山西有些古寺仍保存原塑佛像,神態古樸,極具宗教感染力,但也有不少「神去樓空」,只剩建築軀殼。我們去看延慶寺時,屋頂長草,遠看如一戴笠老農,進入殿內,則空蕩無一物,恍若有隔世之感。
 
  現場如何速寫?剖視彩圖如何繪製?

  我的繪圖工法大致包括以下步驟:事先蒐集要考察的古建築基本資料;整座建物的外觀與內部仔細察看,並拍攝各角度幻燈片;內部構造常因光線不足難以細察,但仍要設法了解內部與外部之關係;內外觀察後再決定要從低或高的角度來表現,有時從高處表現宏觀氣勢,有時從低處表現高聳之感;速寫時一般都用二點消點透視法,如天壇,但也有用一點消點者,如晉祠聖母殿;畫剖面透視圖時,將面向縱切或橫切,或僅截取局部,使內部較複雜的構造一覽無遺。

  基於中國建築木構施以彩繪的傳統,在線繪圖完成後我又加以上色,色彩濃淡則視建築類型稍有區別,少數幾張因歷史關聯性或比例對照之需,而加繪相關人物。
 
  如何欣賞建築透視圖?

  我學建築所受的是西洋建築思維的訓練,初步要畫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與三維的立體透視圖。回顧中國史籍,宋李誡《營造法式》的圖樣有平面,也有立面,更有立體圖,它們也有數學的控制,尺寸比例皆備,但對一般讀者而言,仍過於艱深。我想運用簡單易懂的二度圖樣,來表現三度的立體建築空間,引導現代人看懂中國古建築,建築的「外」與「內」實為一體,也是「體」(形式)、「用」(機能)融為一體的創造。如何在一張圖上蘊存最多的資訊量?就是我在畫一張「穿牆透壁」建築透視圖的追求目標。

  靜止的圖面與動畫的效果不同,優異的建築,其形式與空間有如文學的詩,用字精要且有韻律互應,古建築的高低寬窄比例與空間的轉折收放,透過剖視圖來說明,我相信是很好的途徑,而欣賞優秀的建築,相信也能使人胸襟為之開朗。本書這些圖繪當然無法全然表達中國古建築原始創造者的思維,但應是古建築的現代詮釋。
 
  書稿如何完成編輯製作?

  2004年秋,我們組織一個團隊,定下出版計畫,由我透過幻燈片及大綱講授各座古建築,多人分工,各司所職,歷經三年通力合作,才終於大功告成。2022年初,我與遠流出版再次合作,進行本書的改版與增訂。本次增訂除了校正前次謬誤之處外,還納入我這十幾年來新撰寫的21篇文稿,64張各式圖繪,新增討論古建築達36處。此外,由於手繪的剖面透視圖出版後特別受到廣大讀者們的青睞,我們特將每一張圖都單獨命名,以利於辨識與查閱。(以上為節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別好奇作者在挑選這些「經典古建築」時的標準。從書名來看,是聚焦在「中國」的範疇,但這範圍實在太廣了,從北方的宮殿到南方的園林,風格差異極大。這本書的選擇,究竟是側重於某一特定時期,還是跨越了時代和地域的廣泛收集?畢竟,要將不同地域、不同功能(祭祀、居住、防禦)的建築物,用一套統一的剖繪語言來闡述,難度非常高。如果作者能成功地梳理出其中的脈絡和演變,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就會非常高。如果只是單純的優秀個案展示,那它可能就更偏向於一本欣賞性的畫冊。但根據出版社以往的風格判斷,我猜測它應該是試圖建立一套分析古建築的系統性方法論。我希望它不只停留在「這是什麼」,更能深入到「為什麼會這樣設計」的層次,探討背後的生活哲學和環境適應性。

评分

這本建築書的裝幀實在是太講究了,從書脊的燙金處理到內頁的紙質選用,都透著一股對傳統工藝的敬重。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種厚實的分量感,彷彿握住了歲月的痕跡。尤其是那個限量作者簽名版的噱頭,雖然對內容本身沒有實質幫助,但在收藏價值上確實加了不少分。對於我這種在台灣土生土長,從小耳濡目染中華文化薰陶的人來說,這種對歷史的考究和對細節的堅持,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它不只是一本關於「看」建築的書,更像是一本帶你「感受」建築的精神指南。書中的排版設計也很獨到,不像一般圖文書那樣只是單純的圖文並陳,它在視覺引導上很有一套,能讓人很自然地被帶入到作者的敘事節奏裡。雖然我還沒細看裡面的結構分析,但光是從這外觀設計來看,就知道作者在推廣這些文化遺產上,是下了血本的。這也讓我想起以前在台南老街上看到的那些古厝修復案例,那種對「舊」的珍視,似乎在世界各地都是共通的情感。

评分

從一個純粹的讀者角度來看,這本畫冊的出版,無疑是對華人建築史料保存的一大貢獻。它的深度和廣度,很可能超越了一般教科書的介紹層次,直達專業研究的門檻。我總覺得,很多台灣人對「唐宋美學」的理解,很多時候都只停留在非常表層的概念上,例如「簡潔」或「氣勢磅礴」。但真正的精髓,往往藏在那些極為複雜的結構細節裡,像是樑柱的比例、屋頂的坡度如何與當地的氣候結合。如果這本書能透過清晰的剖面圖,把這些細節一一拆解開來,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其奧妙,那它的教育意義就非常深遠了。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在沒有現代材料和工具輔助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征服空間和重力的。這不僅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一種對人類創造力的由衷讚嘆。

评分

說實話,這類型的書,在台灣的市場上算是相對小眾,畢竟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工藝的興趣普遍不如對新潮設計來得高。但正因為如此,這本書顯得彌足珍貴。它提供了一種「慢看」的機會,讓讀者暫時從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抽離出來,去欣賞那些經過數百年考驗依然屹立不搖的智慧結晶。這種對「慢工細活」的推崇,在強調效率的當代社會裡,顯得格外有力量。我還在想,如果能搭配一些當時的文獻記載,例如哪個官員在哪裡建了它、用的什麼材料、經歷過哪些修繕,那整本書的立體感會更強。光靠精密的圖面固然震撼,但若能有人文故事的穿針引線,讓這些冰冷的結構圖「活」起來,那才是真正打動人心的。希望作者在後續的文字描述中,能補足這方面的深度。

评分

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那些手繪線稿,簡直是藝術品等級的展現。那些細膩的線條,層層疊疊地勾勒出斗栱、榫卯的複雜結構,完全不是機器印刷可以比擬的精準與溫度。我以前唸設計的時候,光是學著畫這些結構圖就得花上好幾個鐘頭,而作者能以如此流暢的筆觸,將那種空間的層次感和結構的力學美感同時呈現出來,真的讓人由衷佩服。這讓我聯想到,現代的建築師們是不是太依賴電腦輔助,反而失去了對手繪和結構本質的深層理解?這本書彷彿在無聲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懂」,是必須透過手的實踐才能達到的。而且,作者對於光影在這些古建築中扮演的角色描繪得特別到位,那種空間裡自然光線灑落下來後,所形成的陰影變化,如何定義了空間的莊嚴或親密感,光看圖就能體會到那份詩意。這比單純看那些宏偉的實景照片,更能讓人理解設計者的初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