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教育哲學(簡體書)

大眾教育哲學(簡體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佑國
图书标签:
  • 教育哲学
  • 大众教育
  • 教育思想
  • 教育理论
  • 哲学
  • 教育
  • 普及教育
  • 学习
  • 文化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育是一項使人產生認識改變的人類活動,伴隨人類個體終身,每個人都參與其中,貢獻並受益。
 
  本書分為五篇,分別為:第一篇,教育與自然;第二篇,教育與人類; 第三篇,教育與社會;第四篇,教育與人生;第五篇,教育及其基本問題。
 
  作者在傳統教育價值論(2D)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提出四維(4D)教育價值論:教育對於自然的價值;教育對於人類的價值;教育對於社會的價值和教育對於個人成長與發展的價值。
 
  認識和改善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雖已迫在眉睫,但教育是必由之路。地球村時代打破了人類整體與群體以及個體之間的藩籬,凸顯了一些人類必須共同面對與和衷共濟才有可能解決的問題,要建立共進退的觀念並付諸行動,教育是不二途徑。
 
  教育價值論的改變,必然引起對本質論、目的論、教育內容、教育次序、教育形態和教育系統等認識的改變。本書對上述命題在討論基礎上,提出了無為教育的概念,從而使教育能夠覆蓋整個人類社會而不留死角。
现代教育思潮的探索与实践:一部深度剖析的教育学著作 书名:现代教育思潮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此处可设定一位资深教育家或学者的名字] 出版社:[此处可设定一家专业学术出版社] 字数:约1500字 --- 内容简介 本书《现代教育思潮的探索与实践》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区域或传统模式的教育哲学探讨,而是以全球化的视野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二十世纪中叶至今涌现出的、深刻影响当代教育实践的几大核心思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批判性分析与前瞻性展望。本书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描绘出当代教育思想的复杂地貌,并探究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课堂和学校改革。 本书的结构围绕“理念的生成”、“理论的冲突与融合”、“实践的路径选择”三个主要维度展开。我们避开了对基础性、宏观的“大众教育”哲学中常见的基础人本主义和国民素质培养的传统论述,转而深入剖析那些更具时代特征和争议性的现代思潮。 第一部分:思潮的源头与转向——从经典到后现代的过渡 本部分追溯了教育思想如何从传统的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框架中挣脱出来,进入更关注个体主体性、文化建构和社会批判的时代。 1. 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在课程理论中的渗透: 我们详尽考察了福柯(Foucault)的知识-权力谱系分析,以及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方法如何被应用于审视教科书中的“权威叙事”。本书探讨了“谁在讲述历史?”、“知识的隐形课程是什么?”等核心问题,并展示了如何通过批判性识读来挑战教育文本中的中心主义倾向。这与传统上侧重于知识传递效率的教育哲学有本质区别。 2. 建构主义的深化与局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本书更侧重于建构主义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挑战。我们分析了社会建构主义(如社会学知识的建构)与认知建构主义在教育目标上可能产生的张力。重点讨论了技术如何重新塑造了“认知建构”的过程,以及“真实世界学习”的复杂性,而非停留在对基础认知发展的描述。 3. 批判教育学(Critical Pedagogy)的全球视野: 本书将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的“解放教育学”置于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语境下进行再评估。我们重点分析了“对话式教学”如何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平等结构,并将其与西方教育体系中常见的“有效教学”模型进行对比,揭示了政治立场在教育目标设定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教育理论的冲突与重塑——面向复杂性与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复杂性在于,各种看似对立的理论需要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共存之道。本部分聚焦于这些理论间的“张力场”。 1. 生成式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与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CBE)的交锋: 我们深入剖析了CBE如何成为全球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它强调可量化的产出和技能掌握。然而,本书也批判性地探讨了过度强调可测量结果可能对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难以量化的“高阶能力”产生的挤压效应。书中引入了“生成式学习”的概念,意图在结构化评估与学生深度参与之间寻求平衡。 2. 情感教育学(Affective Pedagogy)与神经科学的结合: 摒弃传统上将学习视为纯粹理性的观点,本书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情感、身体经验和认同(Identity)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探讨了神经科学发现如何启发我们设计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学习环境,并讨论了社会情感学习(SEL)如何被整合到不同学科的教学中,超越了对认知技能的单一关注。 3. 数字时代的教育本体论: 面对人工智能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冲击,本书重新审视了“教师的角色”和“知识的权威性”。我们讨论了“人机协作学习”的伦理边界,以及教育机构如何在新技术驱动的知识获取模式下,重新定义其存在的价值和使命。 第三部分:实践的路径选择——重构学习共同体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中。本部分将理论框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改革模型。 1. 跨学科整合与项目式学习(PBL)的深度应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成功的PBL案例,但重点不在于介绍PBL的流程,而在于剖析其背后的整合性认知哲学——即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在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书中提供了如何评估跨学科产出的详细方法论。 2. 评估的范式转移:从诊断到发展的评估观: 我们批判了基于标准化的、终结性的评估体系,提倡发展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的深度应用。本书提出了一套基于“学习档案袋”(Portfolio)和“同伴反馈机制”的综合评估框架,旨在将评估视为学习过程本身的一部分,而非学习的终点。 3. 学校作为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构建: 成功的教育改革需要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本书借鉴了组织变革的理论,指导学校领导者如何建立一个持续反思、鼓励实验和容忍失败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从而确保教育思潮的创新能够持久地嵌入学校文化中。 总结 《现代教育思潮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批判性的教育学著作。它要求读者超越对单一教育范式的盲目接受,以审慎和开放的态度去面对教育的复杂性。本书不提供现成的“银弹”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引导读者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中,自主地构建和实践最适宜的教育理想。它强调的教育哲学是动态的、反思的,并深深植根于对人类潜能的深刻尊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皮佑國
 
  中國華南理工大學退休教授。1953年生於重慶市開州區,1966年小學畢業後回鄉務農,1972-1975年就讀於重慶鋼鐵工業學校,1978-1982年就讀於重慶大學並獲工學學士學位,1995-1998年就讀於華南理工大學並獲工學博士學位。
 
  先後從業於農村、工廠、學校、設計、科研等多個單位,從事自動化專業的運行、維護、設計、科研和教學工作,承擔和參加了多項國家大型重點工程設計、多項政府和企業的科研開發專案並獲多項獎勵。獨立出版中文專著一本,合作出版英文專著一本。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百餘篇,獲專利和電腦版權多項。除本科教學外,為社會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近百名。

图书目录

vii 前言

第一篇 教育與自然
2 第一章 自然與人類
2 第一節 認識自然
4 第二節 人類的產生及其對於自然的作為
14 第二章 自然與人類的關係
14 第一節 自然對人類的給予
18 第二節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
21 第三章 教育與自然的關係
21 第一節 教育統合自然科學知識體系
26 第二節 教育助人形成正確的宇宙觀
30 第三節 教育培養自然科學人才
32 本篇參考文獻

第二篇 教育與人類
34 第四章 認識人類
34 第一節 萬物之靈
40 第二節 人性
51 第五章 人類活動
51 第一節 人類歷程
63 第二節 當代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
83 第三節 人類的追求及其反思
100 第六章 教育與人類的關係
100 第一節 人類無敵鏈
104 第二節 教育是人類的基本活動
107 本篇參考文獻

第三篇 教育與社會
111 第七章 社會系統中的教育
111 第一節 社會-教育因果鏈
119 第二節 教育是人口再生產
120 第三節 教育是一門獨立學科
123 第四節 教育是一項巨型複雜系統
127 第八章 社會對教育的規定
127 第一節 社會對教育的規定
131 第二節 文化整理和選擇
137 第三節 基於人才目標的教育層次結構
150 本篇參考文獻

第四篇 教育與人生
152 第九章 思考人生
152 第一節 人生追求
166 第二節 人格
170 第十章 中國傳統的為人之道
170 第一節 “人”的漢字智慧
172 第二節 儒家五倫
189 第十一章 教育對人生的影響
190 第一節 助益三觀形成
193 第二節 傳授技能
194 第三節 培養良好習慣
195 本篇參考文獻

第五篇 教育及其基本問題
199 第十二章 什麼是教育
199 第一節 教育的本質
216 第二節 教育的目的
237 第三節 教育的內容
276 第四節 教育的次序
303 第十三章 教育形態
304 第一節 自然教育
317 第二節 家庭教育
332 第三節 學校教育形態
337 第四節 寺所教育形態
358 第五節 社會教育形態
369 第十四章 教育者
369 第一節 教育者使命
373 第二節 師道尊嚴
377 第三節 教育的科學性
380 第四節 教育的藝術性
389 第十五章 受教育者
389 第一節 學習概述
395 第二節 受教育者使命
400 第三節 學習態度
413 第四節 學習選擇
422 本篇參考文獻
427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11248627
  • 規格:平裝 / 615頁 / 15.1 x 23 x 3.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新加坡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心裡是打了一個問號的。那種設計風格,放在書架上,確實有點低調到讓人容易忽略。不過,翻開內頁之後,我才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完全不是封面能給人的預期。作者的論述非常紮實,尤其是在探討「普及化」這個概念時,他並沒有停留在口號式的陳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歷史階段下,教育資源分配的結構性問題。讀起來,你會感覺到作者對當前教育體制的觀察是相當細膩且充滿批判性的,那種批判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基於對理想教育藍圖的堅定信念。比如說,他分析了特定時期國家政策如何形塑了不同階層學生的教育機會,這個部分,我個人覺得對理解我們現在社會的某些教育現象非常有啟發性。書中的案例選擇也很有意思,並非只聚焦於主流的教育成功學,反而花了相當篇幅去討論那些在體制邊緣,卻擁有獨特學習路徑的群體,這讓整本書讀起來少了些教條味,多了份真實的人文關懷。整體而言,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仔細品味的書,它不會給你快速的解答,但會引導你更深入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標。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脈絡,給人一種結構嚴謹、層層遞進的感受,像是在建造一座精密的思想迷宮。作者在開篇建立的基本假設,看似簡單,卻是後續所有複雜推導的基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學習主體性」的討論,他非常巧妙地將哲學思辨與實際的課堂操作連結起來。過去我總以為,教育的改進主要在於課程設計或教師培訓,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如果沒有從根本上鬆動學生在既有知識體系中的被動地位,那麼所有的改革都只是表面工夫。書中對「知識權力」的解構尤其到位,作者沒有使用誇張的語氣,而是用冷靜的筆觸,剖析了知識是如何被機構化、標準化,進而成為一種規訓的工具。這對於像我這樣,本身從事教育相關工作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醍醐灌頂。它讓人開始反思,我們在課堂上教授的知識,究竟是啟發了學生的思考,還是僅僅在複製上一代的認知框架?書中對此的探討,力度和深度都遠超我預期的水準。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類型的學術性著作是有點抗拒的,總覺得會充斥著艱澀的術語和過度抽象的理論建構,讀起來會非常吃力。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出乎意料地流暢,雖然主題嚴肅,但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用較為平易近人的方式來闡述複雜的概念。舉個例子,當他談到教育公平性的理論模型時,他會適時穿插一些現代社會的日常觀察作為例證,這讓原本可能讓人昏昏欲睡的章節,瞬間變得生動起來。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跨文化教育觀點時展現出的那種開放態度,他沒有預設立場地去褒貶任何一種教育體系,而是採取一種比較研究的視角,這對身處在相對封閉的華語教育圈的我來說,簡直是開了一扇窗。它迫使我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慣例,它們是否真的是最佳解?或者,它們只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時常停下來,拿出筆在旁邊做註記,很多句子都值得反覆咀嚼,這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瀏覽完就丟到一旁的休閒讀物,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坐在你對面,跟你進行一場漫長而深刻的對話,讓你不斷修正自己對「教育」二字的定義。

评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的期待其實是比較偏向於實務層面的操作指南,畢竟「大眾教育」這四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如何提高升學率或普及基礎技能。但事實上,這本書的格局顯然要宏大得多,它幾乎是從教育的形上學層面,重新審視了「普及」的道德與社會意涵。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探討,當教育追求「大眾化」的過程中,如何避免淪為「平均化」的陷阱,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議題。他提出的許多觀點,挑戰了傳統上對「標準答案」的盲目崇拜,轉而強調教育系統應該具備的「容錯性」和「多樣性支持機制」。書中的語言風格帶有一種學術的嚴謹性,但同時又充滿了對未來教育圖景的浪漫想像,兩者結合得恰到好處,既不會讓人覺得空泛,也不會讓人感到枯燥。讀完之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過去在教育現場觀察到的種種矛盾與困境,都在這本書的宏觀視角下找到了合理的解釋框架。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按照傳統的章節順序線性鋪陳的,而是更像是在一個複雜的論述網絡中穿梭,每個部分都與其他部分產生微妙的呼應和張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探討「教育的社會責任」這一主題時,採用了相當大膽的歷史縱深。他從古代的學堂追溯到近代的國民教育體系建立,再到當代數位化浪潮下的挑戰,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讀者深刻體會到教育理念的傳承與斷裂。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哲學思辨」與「社會現實」熔鑄一爐。它沒有停留在批判現狀的層面,而是提供了一套思維工具,讓讀者能夠自己去建構應對未來挑戰的教育策略。對於那些關心教育不只是升學工具,而是關乎人類文明傳承與發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厚禮。它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的姿勢,一種面對複雜世界時應有的清醒與堅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