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體驗學習反思觀點重塑中文系實務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

以體驗學習反思觀點重塑中文系實務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淑珍
图书标签:
  • 體驗學習
  • 反思教學
  • 中文系
  • 課程改革
  • 教學行動研究
  • 實務課程
  • 高等教育
  • 教學設計
  • 質性研究
  • 專業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技術報告以體驗學習為課程設計之學理背景,將「體驗學習」融入中文系實務課程,藉由帶領學生實際踏查及學習創作,增進同學整合抽象知識理論與實踐之能力。以反思做為學習成效的檢核指引,進一步以教學行動研究、詮釋、分析學生學習之成效及代表之意義,以此反思初衷設定之教學目標,並提出省思建議改善之方,進行課程的創新規劃。研究探討體驗學習在中文系實務課程中之重要性,也藉此印證中文實務課程之存在價值,並發展中文教學指引。
《文化寻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交织》 作者: 王铭德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定价: 88.00元 ISBN: 978-7-5097-9876-5 --- 内容简介: 《文化寻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交织》一书,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社会剧变与民族危亡时,其思想演变、身份重塑及文化实践进行的一次深刻的、多维度的历史考察。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学术流派或政治事件,而是致力于勾勒出这一代知识精英在“变局”之中,如何理解、诠释并最终参与建构“现代性”的复杂历程。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时代背景深入到微观的个人抉择与文本细读。 第一部分:历史的断裂与知识的萌芽 本部分着重探讨鸦片战争后至清末新政时期,传统士大夫阶层在“天朝上国”观念崩塌后面临的巨大心理冲击。作者首先描绘了传统儒家知识体系的内部张力,并分析了早期翻译与传教活动如何为中国引进了全新的知识谱系。特别关注了洋务运动时期,技术理性与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首次激烈碰撞,以及早期留学生群体在海外接触到的西方社会结构与政治哲学,为他们回国后进行的文化激进变革埋下了伏笔。本部分强调,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对既存秩序瓦解的深切感知。 第二部分:启蒙的熔炉: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冲突 本书将新文化运动视为一个多声部、充满内在矛盾的思想试验场。作者摒弃了将胡适、陈独秀等视为铁板一块的传统叙事,而是细致梳理了“赛先生”(科学)与“德先生”(民主)之外,更深层的文化伦理重建的努力。研究深入到对白话文运动的文化政治学解读,揭示了其背后对传统父权制语言结构的颠覆意图。此外,本书对“娜拉出走”等女性解放议题在知识圈内的讨论进行了细致爬梳,探讨了文化启蒙如何与社会性别议题紧密相连。章节中对比分析了自由主义思潮与激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在知识界的传播速度与接受程度,展现了启蒙话语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乡土的召唤:知识分子的转向与“在场” 在五四运动的高潮退却后,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一次关键的“在场”转向,即从关注精英文化转向深入社会底层。本书详述了以费孝通、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何走出书斋,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和社区改造实践。这部分不仅记录了社会调查方法的引入与本土化过程,更批判性地考察了他们在实践中遭遇的文化精英心态与农民群体的实际需求之间的落差。通过对多份乡村调查报告的重新解读,本书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尝试“改造中国”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张力。 第四部分:文学作为救赎:现代文学的身份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文学的兴起及其与知识分子身份的互文关系。作者认为,现代小说的出现,是知识分子试图通过艺术形式来把握和表达个人主体性与时代精神的努力。本书细致分析了鲁迅杂文中的“立人”思想如何超越简单的文学批判,成为一种对国民性改造的道德呼吁。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新感觉派、现代诗歌等流派在审美趣味上的分歧,以及这些分歧背后所代表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知识分子的文化品味与政治立场。文学不再仅仅是反映社会,它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建构与实践。 第五部分:战争、流亡与意识形态的定型 抗日战争及随后的内战时期,是知识分子群体经历巨大考验的阶段。本书详细考察了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特别是教育、学术机构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下维持其运转。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在国家危亡之际,知识分子如何应对意识形态的强力动员,以及个人学术自由与集体主义责任之间的艰难平衡。对于流亡知识分子(如西南联大师生)在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困境,本书进行了富有同情心但又保持学理距离的描绘,分析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对知识传承的坚守。 第六部分:经验的沉淀与历史的回响 在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1949年后的知识分子,探讨了他们如何将既有的现代性探索经验,融入到新的政治框架之中。本书并非全面叙述政治史,而是侧重于分析那些在“旧知识”与“新时代”之间穿梭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何进行自我审查、知识重组,以及他们的学术遗产如何被选择性地继承或批判。通过对几位重要学者的晚年心路历程的梳理,本书旨在说明,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之旅,是一个漫长、曲折且从未完全终结的过程,其经验的沉淀至今仍对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整合了社会史、思想史、文学批评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力求提供一个立体的知识分子群像。 2. 细节的挖掘: 避免空泛的宏大叙事,通过对书信、日记、未刊稿件等一手材料的细致梳理,还原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真实困境与思想挣扎。 3. 批判性重估: 对传统“启蒙者”叙事进行了审慎的反思,强调知识分子的局限性、精英性,以及他们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 《文化寻踪》是一部面向专业研究者和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的严肃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论证和流畅的文笔,带领读者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寻踪”岁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淑珍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為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曾獲「文建會現代文學研究論文獎助」、「國家文學館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獎助」,作品多次獲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徵選出版;出版多本專書並發表多篇現代/台灣文學、文學編輯出版、教學創新研究相關之篇章。曾任107、108、109、110學年度「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主持人,並獲選107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亮點名單。
 
  研究領域以現代文學、文學出版、文化創意、教學實踐為主。著有《文學引渡者──林海音及其出版事業》、《九歌繞樑30年──見證台灣文學1978~2008》、《看見苗栗──苗栗文學與創意》、《見識苗栗作家林海音小說創作風貌》、《台灣作家全集編輯出版研究》、《閱讀.悅讀.越讀》。編有《大專國文選》、《台灣印象──台灣文學中的地區風采》、《文類紛呈的女世界︰台灣當代女作家文選》、《茶文化與生活》、《文字魔術師—文案寫作指導》。

图书目录

摘要 1
自序 1
壹 教學、課程或設計理念 1
一 教學現場——學生憂慮與困境 3
二 體驗學習——實踐「文學可用」 5
三 引導反思——參與社會啟發人文關懷 7

貳 學理基礎 11
一 教學設計——體驗學習 11
二 學習成效——反思評量 16
三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 19

參 主題內容及方法技巧 25
一 文化創意與實務(108-1) 27
(一) 主題內容 27
1 教學目標 27
2 教學方法 28
3 教學方法實踐模式 28
(1)非線性課程之操作 29
(2)跨界合作之實踐 29
(3)文創知識建構與轉用 31
4 成績考核 31
(二) 方法技巧 32
1 研究設計 32
2 研究步驟 32
(1)研究問題╱意識 33
(2)研究對象  33
(3)研究方法及工具設計 33
(4)資料處理與分析 35
(5)實施程序  35
 
二 文案寫作(109-1) 36
(一) 主題內容  36
1 教學目標 36
2 教學方法 37
3 教學方法實踐模式 37
(1)同理心與思考策略工坊 38
(2)網路文案撰作技巧工坊 40
(3)文圖整合工坊 40
4 成績考核 41
(二)方法技巧  41
1 研究設計 41
2 研究步驟 43
(1)研究問題╱意識 43
(2)研究對象  43
(3)研究方法及工具設計 43
(4)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5)實施程序 45

肆 研發成果及學習成效 47
一 課程評量 48
(一) 文化創意與實務(108-1) 48
1 問卷評量結果 48
2 建議與省思 65
(1)場域面 65
(2)教學面 66
(3)教師面 67
(二) 文案寫作(109-1) 67
1 問卷評量結果 67
2 建議與省思 78
(1)學生自學能力 78
(2)實作體驗設計 78
(3)文案聚焦顧客 79
二 學習成效:具體成果 79
(一) 文化創意與實務(108-1) 80
1 課程作品 82
(1)藍染創意相框作品 82
(2)協助社區裝飾牆面 84
(3)綁染文創作品 84
(4)課程作品集 85
2 教學創新作法 86
3 課程記錄單 86
4 課程執行過程相關影片 91
(二) 文案寫作(109-1) 91
1 課程作品 91
(1)作品集 91
(2)商品行銷文案 92
(3)武鹿社區行銷文案 93
(4)成果展 94
2 教學創新作法 94
3 課程記錄單 95
4 課程執行過程相關影片 100

伍 創新及貢獻 101
一 教學理論創新與貢獻 101
(一) 體驗 103
(二) 反思 103
(三) 延伸思考 104
(四) 應用 104
二 教學實務創新與貢獻 104
(一) 學生面  105
(二) 教師面 105
(三) 社區面 106
三 綜論教學創新與貢獻 106
(一) 創新 106
1 彈性課程開設——微學分 106
(1)「故事創作力」微學分(106-1) 106
(2)「數位文字力」微學分(107-1) 116
(3)「視覺閱讀力」微學分(108-1) 123
2  創新課程開設——數位人文課程 132
(1)教學創新  132
(2)課程特色  133
(3)研究創新 133
(4)課程記錄 134
(5)課程成果 144
(6)同學學習心得 148
3  創新教材研發 154
(1)自編教科書與教材 154
(2)磨課師課程 154
(3)創發評量工具 160
(4)創發工具表單 163
(5)創新教學模組 165
(二) 貢獻 168
1 學生面 168
(1)產學合作引領 168
(2)證照╱競賽輔導取得 192
(3)學生社群培力效益擴散 195
2 教師面 199
(1)主持教師社群帶領教師共同創新教學 199
(2)連結各系教師合開微學分 210
3 學校面:建立學校與場域的友善關係 213
4 個人特殊事蹟 214
參考文獻 217
中文部分 217
一 專書 217
二 期刊論文 223
三 博碩士論文 224
外文部分 224
一 專書 224
二 期刊論文 225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86077
  • 叢書系列:通識教育叢書
  • 規格:平裝 / 242頁 / 19 x 26 x 1.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光是「體驗學習」這幾個字,我就聯想到那種熱火朝天、充滿汗水與靈感的課堂場景。我總覺得,傳統的中文課堂,總少了一點「做中學」的熱情,大多時候是靜態的、內斂的,學生在台下聽講、在紙上寫作,感覺上總隔著一層紗。這本書若能真正將體驗式的教學融入中文系的各個環節——無論是田野踏查、文本解構工作坊,還是實際的出版企劃模擬——那可真是太棒了。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具體的教學設計案例,那些能讓學生走出書房、真正與文字和世界產生化學反應的活動。這不僅僅是增加「趣味性」這麼簡單,而是要重新建立學生對於「中文專業」的認同感與自信心。當學生親手策劃了一本刊物、完成了一場文化導覽,他們對古典文學的理解自然會透過實踐獲得更深刻的體悟,這種「學以致用」的滿足感,是純粹的理論課很難給予的。

评分

仔細推敲書名裡的「觀點重塑」,我感覺到這本書試圖處理的層面,可能比單純的課程大綱調整要深奧得多。它可能觸及到中文學界內部的「學科認同危機」。長久以來,我們是不是太過強調「學術的純粹性」,而忽略了中文作為一門文化傳承與溝通工具的社會責任?作者群大概是意識到,如果中文教育不主動求變,很可能就會被時代邊緣化。因此,這本書的「重塑」可能是一種對內在哲學的徹底檢視——我們究竟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中文人?是純粹的學者,還是具備跨媒體溝通能力的文化工作者?期待從書中能看到,這種宏觀的哲學思辨是如何被細緻地拆解、轉化為課堂上的具體指令和評量標準的,那種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貫穿始終的清晰邏輯,才是一部優秀教育研究的標誌。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知道份量不輕,那種學術味十足的「行動研究」加上「觀點重塑」,對於長期在華文文學圈子裡打滾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枚震撼彈。我猜想,這本書裡頭一定蒐錄了不少紮實的田野調查與深入訪談的紀錄,畢竟要「反思」並「重塑」一門系科的實務課程,絕不是憑空想像就能達成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理論的嚴謹性」與「實務的靈活性」這兩者之間的張力。畢竟中文系的教學,不像理工科有標準化的SOP可以依循,更多的是一種「心法」的傳承。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在現行的課程架構下,透過實際的教學實驗,一步步拆解舊有的思維定式,並提出一套更貼近當代學生需求、更能銜接業界實務的嶄新教學藍圖。這不只是對中文系教學法的革新,更是對我們如何定義「中文能力」這門核心價值的重新辯證,絕對是值得所有關心未來中文教育的人嚴肅對待的一部著作。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另一個興趣點,在於它對「反思」這部分的著墨。在臺灣的學術圈,很多研究報告都很擅長「建立模型」或「提出新制」,但往往在「如何持續迭代與修正」這一塊顯得力有不逮。教學行動研究的精髓就在於它是一個不斷循環、自我修正的過程。我想知道,當作者們真正把這些新的教學行動「推動」下去後,他們是如何收集回饋、如何面對初期可能出現的「陣痛期」?例如,有些傳統思維較重的學生或甚至資深教師,對於這種顛覆性的教學模式會有何種抗拒或不適應?書中是否揭示了突破這些文化慣性的具體策略?如果能看到那種將失敗的嘗試也誠實列出,並從中提煉出寶貴經驗的分析,那這本書的參考價值與說服力就遠遠超越了一般的「成功案例集」。

评分

這本書的取向似乎非常聚焦於「實務課程」的革新,這點讓我覺得非常切合當前高等教育界面臨的困境。現在的大學生都很焦慮未來的出路,中文系畢業生常被貼上「缺乏實用技能」的標籤。因此,如果這本研究能有效串連起學術訓練與產業需求之間的鴻溝,無疑是為中文系「正名」立下了汗馬功勞。我猜想,書中或許會探討如何將「文學批評」的思辨能力轉化為「內容行銷」的策略分析,或者將「古典文學的文本解讀」與「當代媒體的敘事建構」進行嫁接。這種跨領域的視角轉換,是現代中文教育迫切需要的。它不再是孤芳自賞的象牙塔研究,而是真正要讓中文專業在社會上發揮影響力的「實戰手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