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途相逢:勞工運動與香港殖民統治1938-1958

異途相逢:勞工運動與香港殖民統治1938-195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陸延
圖書標籤:
  • 香港史
  • 勞工運動
  • 殖民統治
  • 社會運動
  • 政治史
  • 香港歷史
  • 勞工權益
  • 戰後香港
  • 1938-1958
  • 香港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勞工運動曾經在香港的歷史上留下瞭炫目的紀錄。1922年的海員罷工和1925-26年省港大罷工是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兩大事件。這兩次事件以其對中國勞工運動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吸引瞭當時和後輩學者不斷的關注。然而香港的勞工運動是否僅限於1920年代這兩次著名事件,之後工人運動如何發展,自謝諾(Jean Chesneaux)以後在史學界尚未有人做過係統研究和討論。
 
  本書著眼於1930年代至1950年代香港的工人活動,旨在探討勞工活動政治化的問題,特別是在英帝國治理下的香港殖民地的發展,不僅希望填補這一空白,更希望把中國勞工運動放在中國和全球的大背景下重新進行考察。故而,本書也汲取地方個案研究的觀察方法及觀點的長處,特別對可能促進或者阻擾勞工大規模集體行動的工場以外的社會環境給予關注。
 
  在書中,作者特別著眼於論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齣現的兩個平行發展的新趨勢。
 
  第一個大趨勢是市民救亡運動。二三十年代之交,日本對華侵略意圖日益明顯,侵略行動日趨囂張,引起香港社會憤怒。社會各界為此自發開展抗議日本和援助祖國的活動。勞工階層作為香港救國救亡運動的中堅力量,不僅將殖民地十年來死氣沉沉的社會氣氛一掃而光,更重要的是,參與祖國救亡運動使香港與內地黨派的組織聯繫得以重建,香港的勞工組織也因此重新活躍。重構的組織聯繫從戰前延續到戰後,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此後香港勞工運動的發展軌跡。
 
  第二個趨嚮是英國官方發起在所有英屬殖民地直接乾預勞工事務的新動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倫敦遽然轉嚮,開始指令每個殖民地政府承擔管理勞工事務的責任,由此邁齣直接乾預殖民地勞工事務的歷史性第一步。此項決定不僅斷然改變殖民地治理製度和治理方法,而且對各殖民地勞工運動的興起具有劃時代的積極影響。
 
  在香港勞工運動的興起、復甦和退潮的整個過程中,民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始終貫穿交織其中,成為突齣而持久的基調。這兩大新趨勢在香港異途相逢,將沉寂十年的殖民地引嚮積極的變革之路。
 
  陸延教授耗時十年,對中英文檔案資料與當地官私史料進行瞭係統翻檢和細密爬梳,並相互印證,第一次從全球的視野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香港勞工運動和殖民治理的互動進行瞭係統性考察。 諸多中英絕密檔案材料在本書中首次被歷史學傢使用;宏大的主題和精確的細節交織連貫,全方位展示瞭香港歷史中承前啟後、富有戲劇性的關鍵篇章。
好的,請看這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 《海峽彼岸的燈火:二十世紀中葉東南亞城市革命浪潮中的身份、抵抗與重塑》 作者:陳誌遠 著 齣版社:南洋曆史研究學會 ISBN:978-962-8888-12-3 --- 內容提要 《海峽彼岸的燈火》聚焦於1945年至1965年間,東南亞地區幾座關鍵的殖民地與新興獨立國傢城市——如巴達維亞(雅加達前身)、檳城、西貢以及馬尼拉——在二戰結束後至冷戰格局初現端倪的二十年間,所經曆的劇烈社會動蕩與政治轉型。本書並非簡單梳理政治事件的時間綫,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一特定曆史時期,城市空間如何成為不同意識形態、族群身份與社會階層激烈角力的“熔爐”。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戰後的城市不再是殖民權力的簡單延伸,而是被捲入全球革命浪潮的現場。知識分子、戰時抵抗力量的退伍軍人、新興的城市手工業者與碼頭工人,以及不斷壯大的學生群體,共同構成瞭復雜且矛盾的“城市主體性”。作者通過對檔案材料、殖民地政府報告、地方報刊(包括華文、本地語言及法文/英文媒體)以及口述曆史的精妙結閤,展示瞭革命並非一蹴而就的宏大敘事,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的微觀抵抗與身份認同的反復構建之中。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海峽彼岸”在尋求自主性過程中所麵對的內在睏境與外部壓力。 --- 第一部分:廢墟之上的空間重構 (1945-1949) 二戰的結束並未帶來即刻的解放,反而使得殖民權力結構在權力真空或短暫的“解放期”後,以更具破壞性的姿態迴歸或被民族主義運動取代。本部分重點考察瞭戰後城市基礎設施的癱瘓與重建工作,但這重建過程本身即是政治博弈的戰場。 作者詳細考察瞭印尼獨立戰爭初期,巴達維亞(雅加達)城市區域的占領與控製權的轉移。特彆關注瞭“革命青年團”(Pemuda Revolusioner)在城市街區建立的非正式治理結構,以及他們如何利用被日本人遺棄的宣傳設施和公共空間來動員民眾。在檳城和西貢,則著重分析瞭戰後初期歐洲人重返所引發的社會緊張感,以及本地精英階層如何通過對戰時黑市的控製,迅速積纍政治資本,從而在後殖民的權力過渡中占據有利位置。本部分尤其強調瞭城市內部的“空間清理”:街道名稱的更改、紀念碑的推倒與重建,這些都是重塑公共記憶和宣示主權的象徵性行動。 第二部分:身份的流動與都市的“邊緣人” (1949-1955) 隨著冷戰格局的固化,新生的國傢政權開始對城市內部的多元社會進行規訓。《海峽彼岸的燈火》將目光投嚮瞭城市中的“邊緣人群”——那些不完全屬於革命核心,卻深受革命影響的群體。 本章深入探討瞭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馬來亞與法屬印度支那地區知識分子群體對“現代性”的焦慮。他們一方麵擁抱社會主義或自由主義的烏托邦構想,另一方麵又在麵對傳統社群期待與殖民教育體係的衝突中掙紮。作者通過分析戰後文學雜誌、地下印刷品以及城市咖啡館的辯論記錄,重構瞭知識分子在“解放”之後如何定義“民族文化”的復雜過程。 此外,本部分對城市移民的社會適應性進行瞭細緻研究。大量湧入城市的鄉村人口,在擁擠的貧民窟和新興工業區形成瞭獨特的次級文化。他們如何理解“國傢”的概念?他們的日常抵抗(如對政府規定的規避、地方神祇的崇拜迴歸)如何挑戰瞭中央集權政府的意識形態統一努力?作者認為,正是這些“邊緣人群”在空間和文化上的不確定性,構成瞭城市政治的真正彈性所在。 第三部分:冷戰的滲透與城市的意識形態景觀 (1955-1960) 五十年代中期,東南亞城市成為國際乾預和意識形態競爭的前沿陣地。本書細緻考察瞭美援、蘇援以及中國對城市青年運動的滲透,以及這些外部力量如何重塑瞭本地政治議程。 在馬尼拉,本書分析瞭學生運動如何被劃分為“親美自由派”和“反殖民激進派”,以及這種劃分如何影響瞭大學校園的組織結構和辯論主題。在西貢,作者重點研究瞭宗教團體(如高颱教、佛教團體)在城市中通過慈善機構和教育網絡建立的獨立權力基礎,以及他們如何在天主教或世俗民族主義政府的打壓下,維持其城市政治影響力。 特彆引人注目的是,作者考察瞭城市工商業階層在這一時期的“騎牆”策略。麵對左翼工會力量的崛起,許多華商和土著精英采取瞭靈活的政治獻金與媒體閤作策略,以確保資本的流動性,而非堅定地擁護某一意識形態。本書揭示瞭在意識形態的喧囂之下,城市經濟邏輯是如何秘密地塑造瞭政治決策的底色。 第四部分:邁嚮獨立與身份的最終抉擇 (1960-1965) 本書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與隨後的陣痛。隨著多數地區在六十年代初迎來獨立,城市麵臨著最嚴峻的考驗:如何將革命的激情轉化為持久的治理能力? 作者通過對比巴達維亞(雅加達)的“1965年事件”前夕的緊張氣氛與新加坡(獨立前夜)的社會整閤努力,展示瞭城市政治的脆弱性。在雅加達,城市內部的軍隊派係與激進的青年組織之間的權力鬥爭如何滲透到城市行政管理的每一個角落;而在新加坡,李光耀政府通過大規模的公共住房計劃和社會福利改革,嘗試以效率和實用主義來壓製意識形態的過度分化,從而重塑市民身份。 《海峽彼岸的燈火》總結道,二十世紀中葉的東南亞城市革命,與其說是一場關於國傢主權的爭奪,不如說是一場關於“誰有權定義城市生活”的深刻社會重構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無論是知識分子、工匠還是學生,他們都在尋找一種既能擺脫殖民陰影,又不同於外部意識形態的“在地敘事”。然而,這種敘事最終往往被權力鬥爭的洪流所淹沒,留下的燈火,既有勝利的輝煌,也有犧牲的餘燼。 --- 讀者對象與研究價值 本書適閤對東南亞現代史、城市社會學、後殖民研究以及冷戰史感興趣的讀者。作者陳誌遠教授的紮實史料功底和細膩的敘事手法,為理解當代東南亞復雜政治生態的根源,提供瞭極具洞察力的視角。它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麵映照齣全球南方城市化進程中普遍睏境的鏡子。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突破瞭傳統上僅從政治精英角度審視獨立運動的局限,真正將城市空間本身視為曆史變遷的主體之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陸延
 
  史學者,在美國新罕布什州立大學執教四分之一世紀,研究興趣著意於中國近現代歷史中跨國界跨文化的內外互動與發展。專著 Re-understanding Japan: Chinese Perspectives(夏威夷大學齣版社)和 Crossed Paths: Labor Activism and Colonial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1938-1958(康奈爾大學齣版社)以外,其他論著見 Modern China,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Pacific Affairs, Canadian Historical Review,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Labor: Studies in Working Class History 等學術雜誌。

圖書目錄

中譯本序 v 
英文原著鳴謝 xi 
列錶及圖例 xv 
圖片索引 xvii 
引用書名縮寫 xix 
引言 1 

第一章新起點 27 
倫敦轉嚮乾預主義 30 
香港勞工狀況 35 
香港民間救亡運動 50 
三種黨派領導 55 
勞工運動與「勞工問題」 63 

第二章戰難和抉擇 77 
最後關頭纔開始的中英協作 80 
從草根運動到武裝抗敵 84 
「人民的遊擊隊」 92 
衝齣「沒有明天的世界」 99 
舉足輕重的地方武裝 108 

第三章重佔殖民地 121 
香港仍然不能歸還中國 123 
反對英國重佔香港的聲音 134 
英國收迴政製改革承諾 143 
共產黨撤離華南 151

第四章十字路口 163 
第一波勞工抗爭 166 
舊式工會喪失定力 178 
堅守現狀的勞工處 188 
新興勞工領導力量 194 
殖民政權與組織起來的勞工 202 

第五章轉嚮逆行 213 
倫敦與香港同心閤力 215 
「東方的柏林」築起鐵壁銅牆 223 
共產黨在香港的半公開活動 230 
共產黨與勞工工會 233 
勞工處裏的另類 240 
羅素街血案 246 

第六章左右製衡 269 
工會退下抗爭前沿 273 
封殺左翼聲音 287 
國民黨重振旗鼓 303 
1956 年九龍暴動 314 

結語 327 
引用書目 349 
索引 370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760855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7 x 23 x 2.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中譯本序
 
  Crossed Paths: Labor Activism and Colonial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1938-1958 (下稱《異途相逢》)於 2019 年 6 月由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齣版,為其東亞研究係列叢書之一︒該書寫作的初衷有二:第一是彌補這方麵的研究空白︔第二是尋求發現二十世紀後半葉香港成為「殖民地恐龍」的歷史脈絡︒勞工運動研究曾為二十世紀末西方學界的熱門話題並有優秀專著齣現,香港的勞工運動也於本世紀初由以往參與工運︑青運的前輩梳理齣書︒ 然而,近十數年西方的史學界在世紀末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下,更多地關注中產階級及其社會文化的形成與影響,而勞工運動研究則蛻變為研究城市化問題的一個細小支脈︒至於香港的勞工運動與當地的殖民統治之間的互動,特別是香港勞工運動興衰與殖民統治的關係,更少有史傢問津並做係統性考察︒
 
  2019 年由香港大批民眾參與的反政府抗爭以及抗爭中的種種現象,不僅將研究社會經濟轉型︑貧富懸殊︑社會運動等等問題重新提上學界的議事日程,更凸顯瞭香港這一國際化城市與國際政治之間縱橫交錯的關係︒雖然香港歷史可以追溯至遠古,然而其城市化進程以及勞工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卻與一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密不可分︒勞資關係(industrial relations)是香港勞工問題的一部分,但遠非勞工問題的全部︒若將香港勞工問題等同於勞資關係,勢必一葉障目而失於偏頗︒筆者在《異途相逢》的「引言」中已經指齣,香港社會既有許多近現代中國工商業中心的特徵,也有那些內地都市所沒有的重要內涵︒從立法到治理方式,英國殖民統治不僅將香港社會定格在大英帝國屬地的位置,而且在佔領後近百年的時間內採取瞭與非洲殖民地相似的「間接治理(indirect rule)」方式—— 以華治華︑通過華人商界職界精英治理華人社會︒雖然這種「間接治理」在外來的殖民政權與本土的華人社會之間造成瞭一個緩衝地帶,殖民地的建構依然把香港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邊是少於人口 2% 的外來統治者及歐美僑民群體,另一邊是佔人口 98% 的華人社會︒殖民地在立法和司法上不僅確保瞭兩個族群之間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更有效地營造瞭歧視中國勞工和加罪任何社會抗爭活動的文化氛圍︒
 
  香港作為大英帝國屬地,直接受到英帝國殖民地治理政策變遷的影響︒本書以勞工運動與殖民統治為關注點,而選擇 1938 年至 1958 年為研究時段,不僅意在彌補史學研究的空白,更因為這是英帝國殖民政策從「放任主義」轉嚮「乾預主義」的關鍵時段︒這次政策轉嚮最初源於倫敦為應對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大規模的勞工抗爭而採取的新對策︒如不少論者所言,當時的初衷著眼於改正放任主義的弊病,通過各種措施(如政府給予殖民地社會發展更多投入︑承認並在法律上保護勞工最基本的權利︑介入並調停勞資衝突)以期達到提升各個殖民地為大英帝國經濟貢獻能力的最終目的︒倫敦轉嚮乾預主義導緻多種始料不及的後果︔其中之一就是間接治理的式微︒在香港,英國殖民政府的有關部門直接乾預勞工事務,取代華人精英的居間調停︒從長遠看,這個轉變的重大歷史意義更在於殖民統治香港的另闢新徑︒自此,港英政府直接介入香港社會,而且愈來愈積極地以各種手段重塑(engineering)香港社會︒
 
  同其他英國殖民地一樣,香港的華人勞工是施行乾預主義新政策的目標人群︒然而,他們並非一個被動的群體︒由於種種原因,三十年代後期香港政治氣氛緩和,勞工組織重振旗鼓而得以蓬勃發展︒事實上,在工會依然沒有閤法地位︑官方實施乾預政策之前,香港勞工已經行動起來,以其他名義組成各種團體︒中國勞工的這種主動性,並非官方乾預政策的恩施所能解釋︒乾預政策實施後,勞工組織幾乎瞬間在各行各業遍地開花,一方麵重現瞭勞工運動日久彌新的傳統,另一方麵更展示瞭在當時形勢下勞工活動追求的多重目標︒二三十年代之交,日本對華侵略行動從蠶食到大規模侵佔領土,激起全港社會義憤︒勞工階層不僅是香港最早發起大規模抗議活動的群體,當本地精英都加入救亡募捐時,勞工階層更用各種方式—— 包括募捐︑抵貨︑罷工—— 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雖然香港勞工組織的救亡運動得到港英當局的默許,但是這種活動卻與後者所期望的將工會活動局限於改良勞資關係和勞工工作環境的經濟範圍分道揚鑣︒這種分歧,隻能從香港的特定環境與社會構成尋求答案︒
 
  與大英帝國其他殖民地不同,香港是從中國領土割讓的殖民地︒雖然司法離異︑主權易位,但是香港的地理環境仍然與祖國山水相依,人文︑經濟︑社會等等方麵的深厚連結綿綿不斷︒在英國佔領後的一百年,內地與香港不設關卡,人員往來無須旅行證件︒從內地遷徙到香港的勞工,即使已經在港居住工作多年,仍然自稱為「僑港」居民︒以「僑港某某團體」冠名的各種社會團體,更是比比皆是(筆者於 1990 年代初次訪港,仍然在街上見到不少這樣的招牌)︒在全球所有英領殖民地中,這種本土民眾對祖國根深蒂固的認同感相當罕見︒在其統治最初的一百多年時間中,港英當局遠遠高居於本地社會之上︑更多地關注汲取殖民地的經濟利益,對華人於祖國的認同情懷根本不屑一顧︒但是,當大英帝國轉嚮乾預政策之際,殖民主義的命運也在急遽逆轉︒特別是戰後重佔香港之際,國際與地區局勢都發生重大變化︒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本地居民對祖國的認同感亦從無關緊要的當地現象突然提升到關係殖民地領土甚至大英帝國區域安危的高度︒1950 年香港與內地之間設立關卡,成為兩地社會文化逐漸剝離的現實基礎︒與此同時,英國殖民政府也對曾經在它積極鼓勵下蓬勃發展的香港勞工運動改變作法︒雖然其乾預政策繼續不變,但逐漸減弱並最終根除港人對祖國的歸屬心理,自此成為殖民政權大力推動的新社會工程︒
 
  三十年代末期開始的乾預主義在大英帝國各個殖民地的執行效果既不雷同,更未實現倫敦的建策初衷︒在此大背景下,香港成為一個特例︒當亞非拉各洲絕大多數的前歐洲殖民地藉倫敦改良新策之力而走嚮民族獨立,香港卻成為「殖民地恐龍」,得以延年益壽︒有論者曾將香港殖民地位的延續歸因於中英兩國的外交協調︒然而,基於對中英文各種官私史料的深入梳理︑排比印證,本書得齣完全不同的結論︒雖然香港勞工運動與內地政黨及其領導曾經建立瞭密切聯繫,中國內地政黨與香港本地的殖民政權在香港的影響力孰輕孰重,本書讀者也將有公平判定︒至於港英政府對勞工事務積極乾預的經濟效果,本書已作詳細論證,讀者亦當有公論︒
 
  雖然 2019 年的社會運動與二十世紀中葉的勞工運動不可同日而語,本書梳理齣來的一些歷史脈絡—— 如殖民統治及乾預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殖民治理方式與香港社會文化建構的關係︑普羅大眾對祖國的心理認同和歸屬感︑香港底層社會的經濟狀況︑勞工運動的動因與組織方式等等—— 可以為研究二十世紀後半期香港歷史發展設立有據可依的歷史界標︒筆者認為,瞭解二十世紀後半期殖民統治與香港社會的演變,是認知 2019 年香港大規模社會運動歷史成因的關鍵,因此祈望《異途相逢》中文譯本為此鋪路架橋︒本書除「引言」部分注重學術探討,其他章節以敍述為主,力求深入淺齣而適閤大學高年級和研究生閱讀理解︒筆者更期望能拋磚引玉,以此激發更多有識有誌者重審香港歷史,在堅實深厚的史料基礎上獲得超越本土局限的新視野,重新認知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019 年 12 月 23 日初稿︑2020 年元旦修改
於新罕布什州多佛小鎮

用戶評價

评分

從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香港在二戰後所經歷的急速工業化和都市化過程,與颱灣同期麵臨的挑戰有異麯同工之妙,但受到的外部政治乾預強度卻是大不相同。香港在「不列顛治下的繁榮」這一意識形態下,勞工議題常常被置於經濟發展的次要位置。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種「去政治化」的治理策略,是如何巧妙地壓抑瞭集體行動的能量,同時又如何在不經意間,為未來的爆發積蓄瞭能量。如果作者能比較戰前與戰後,殖民政府在處理罷工事件時的政策轉變,以及這種轉變背後,對國際局勢(例如冷戰格局)的敏感度有多高,那將會讓這本書的格局一下子就提升瞭。這種對於「權力如何看不見地運行」的剖析,是極具學術價值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排版,就已經散發齣一種濃厚的歷史學術氣息,光是看到「勞工運動」與「香港殖民統治」這幾個關鍵詞放在一起,我就忍不住好奇心癢癢,想知道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香港的底層社會是如何掙紮求生的。颱灣跟香港在某些麵嚮的歷史軌跡的確有相似之處,都是在殖民體係的陰影下發展齣獨特的社會結構,所以光是光譜的對照,我就覺得很有研究價值。我很期待作者能在書中細膩地勾勒齣當時工人們的日常樣貌,他們如何組織、如何發聲,以及殖民政府麵對這些挑戰時所採取的微妙平衡策略。畢竟,勞工運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經濟事件,它背後往往牽動著政治意識形態的角力,想瞭解香港社會的韌性,就得從這些最基層的聲音去切入。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能透過紮實的田野調查或檔案解讀,還原齣那個時代的溫度和氣味。

评分

我個人對於歷史研究中,史料的運用與解讀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關鍵在於它能不能跳脫既有的框架,從全新的角度去詮釋已被廣泛討論的事件。對於1938到1958這二十年間的香港勞工史,外界可能更熟悉戰後大規模的社會運動爆發前的醞釀期。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不夠戲劇性」的日常勞動糾紛和協商過程的。這些細碎的歷史碎片,往往最能體現製度的僵硬與人性的掙紮。如果作者能透過警察檔案、工廠的內部備忘錄,甚至是當時的報紙評論,來重建一個細緻入微的社會肌理圖,那就太令人振奮瞭。颱灣的史學界近年來也開始關注類似的微觀史研究,這種跨越地域的學術對話,對提升我們對殖民地社會的理解絕對有助益。

评分

我對於歷史文本的「敘事聲調」非常講究,一本好的歷史書不應隻是枯燥的論述,更應具備某種穿透人心的力量。鑑於本書探討的主題涉及社會底層的犧牲與抗爭,我期待作者能夠找到一種既保持學術的客觀性,又不失人文關懷的語調。這段時期,香港的工人們經歷瞭物價飛漲、物資短缺,甚至麵臨生命威脅,他們的每一次微小的組織行動,都可能帶來巨大的後果。我希望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到那種在極度壓抑環境下,人性如何尋找齣口的堅韌。如果能佐以一些口述歷史的片段——即便隻是間接的引用——那種來自歷史現場的真實感,絕對能讓這段冰冷的年代重現光芒,讓讀者彷彿親身經歷瞭那段變動不居的歲月。

评分

說實話,這類探討殖民地晚期社會變遷的專著,最讓我著迷的就是它對於「中間地帶」人物群像的捕捉。在香港這個東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熔爐裡,勞工階層的認同建構想必是極其複雜的過程。他們麵對的是英國的體製、中國大陸不斷變化的政治風嚮,以及本地資本傢的壓力,這種多重夾擊的處境,究竟如何形塑瞭他們對「我是誰」、「我屬於哪裡」的答案?我猜測,作者必然要花費大量篇幅去解析不同族群(比如本地廣東人、客傢人,甚至更早期的移民)在勞工組織中的角色差異。如果能讀到關於工會內部權力鬥爭,或是與國民黨、共產黨地下勢力之間微妙的互動,那就更精彩瞭。這種深挖結構性矛盾的敘事,遠比單純的政治史要來得耐人尋味,它讓我們看到歷史是如何在底層被實踐齣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