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途相逢:勞工運動與香港殖民統治1938-1958

異途相逢:勞工運動與香港殖民統治1938-19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陸延
图书标签:
  • 香港史
  • 勞工運動
  • 殖民統治
  • 社會運動
  • 政治史
  • 香港歷史
  • 勞工權益
  • 戰後香港
  • 1938-1958
  • 香港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勞工運動曾經在香港的歷史上留下了炫目的紀錄。1922年的海員罷工和1925-26年省港大罷工是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兩大事件。這兩次事件以其對中國勞工運動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吸引了當時和後輩學者不斷的關注。然而香港的勞工運動是否僅限於1920年代這兩次著名事件,之後工人運動如何發展,自謝諾(Jean Chesneaux)以後在史學界尚未有人做過系統研究和討論。
 
  本書着眼於1930年代至1950年代香港的工人活動,旨在探討勞工活動政治化的問題,特別是在英帝國治理下的香港殖民地的發展,不僅希望填補這一空白,更希望把中國勞工運動放在中國和全球的大背景下重新進行考察。故而,本書也汲取地方個案研究的觀察方法及觀點的長處,特別對可能促進或者阻擾勞工大規模集體行動的工場以外的社會環境給予關注。
 
  在書中,作者特別着眼於論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出現的兩個平行發展的新趨勢。
 
  第一個大趨勢是市民救亡運動。二三十年代之交,日本對華侵略意圖日益明顯,侵略行動日趨囂張,引起香港社會憤怒。社會各界為此自發開展抗議日本和援助祖國的活動。勞工階層作為香港救國救亡運動的中堅力量,不僅將殖民地十年來死氣沉沉的社會氣氛一掃而光,更重要的是,參與祖國救亡運動使香港與內地黨派的組織聯繫得以重建,香港的勞工組織也因此重新活躍。重構的組織聯繫從戰前延續到戰後,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此後香港勞工運動的發展軌跡。
 
  第二個趨向是英國官方發起在所有英屬殖民地直接干預勞工事務的新動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倫敦遽然轉向,開始指令每個殖民地政府承擔管理勞工事務的責任,由此邁出直接干預殖民地勞工事務的歷史性第一步。此項決定不僅斷然改變殖民地治理制度和治理方法,而且對各殖民地勞工運動的興起具有劃時代的積極影響。
 
  在香港勞工運動的興起、復甦和退潮的整個過程中,民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始終貫穿交織其中,成為突出而持久的基調。這兩大新趨勢在香港異途相逢,將沉寂十年的殖民地引向積極的變革之路。
 
  陸延教授耗時十年,對中英文檔案資料與當地官私史料進行了系統翻檢和細密爬梳,並相互印證,第一次從全球的視野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香港勞工運動和殖民治理的互動進行了系統性考察。 諸多中英絕密檔案材料在本書中首次被歷史學家使用;宏大的主題和精確的細節交織連貫,全方位展示了香港歷史中承前啟後、富有戲劇性的關鍵篇章。
好的,请看这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 《海峡彼岸的灯火:二十世纪中叶东南亚城市革命浪潮中的身份、抵抗与重塑》 作者:陈志远 著 出版社:南洋历史研究学会 ISBN:978-962-8888-12-3 --- 内容提要 《海峡彼岸的灯火》聚焦于1945年至1965年间,东南亚地区几座关键的殖民地与新兴独立国家城市——如巴达维亚(雅加达前身)、槟城、西贡以及马尼拉——在二战结束后至冷战格局初现端倪的二十年间,所经历的剧烈社会动荡与政治转型。本书并非简单梳理政治事件的时间线,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如何成为不同意识形态、族群身份与社会阶层激烈角力的“熔炉”。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战后的城市不再是殖民权力的简单延伸,而是被卷入全球革命浪潮的现场。知识分子、战时抵抗力量的退伍军人、新兴的城市手工业者与码头工人,以及不断壮大的学生群体,共同构成了复杂且矛盾的“城市主体性”。作者通过对档案材料、殖民地政府报告、地方报刊(包括华文、本地语言及法文/英文媒体)以及口述历史的精妙结合,展示了革命并非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微观抵抗与身份认同的反复构建之中。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海峡彼岸”在寻求自主性过程中所面对的内在困境与外部压力。 --- 第一部分:废墟之上的空间重构 (1945-1949) 二战的结束并未带来即刻的解放,反而使得殖民权力结构在权力真空或短暂的“解放期”后,以更具破坏性的姿态回归或被民族主义运动取代。本部分重点考察了战后城市基础设施的瘫痪与重建工作,但这重建过程本身即是政治博弈的战场。 作者详细考察了印尼独立战争初期,巴达维亚(雅加达)城市区域的占领与控制权的转移。特别关注了“革命青年团”(Pemuda Revolusioner)在城市街区建立的非正式治理结构,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被日本人遗弃的宣传设施和公共空间来动员民众。在槟城和西贡,则着重分析了战后初期欧洲人重返所引发的社会紧张感,以及本地精英阶层如何通过对战时黑市的控制,迅速积累政治资本,从而在后殖民的权力过渡中占据有利位置。本部分尤其强调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清理”:街道名称的更改、纪念碑的推倒与重建,这些都是重塑公共记忆和宣示主权的象征性行动。 第二部分:身份的流动与都市的“边缘人” (1949-1955) 随着冷战格局的固化,新生的国家政权开始对城市内部的多元社会进行规训。《海峡彼岸的灯火》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中的“边缘人群”——那些不完全属于革命核心,却深受革命影响的群体。 本章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马来亚与法属印度支那地区知识分子群体对“现代性”的焦虑。他们一方面拥抱社会主义或自由主义的乌托邦构想,另一方面又在面对传统社群期待与殖民教育体系的冲突中挣扎。作者通过分析战后文学杂志、地下印刷品以及城市咖啡馆的辩论记录,重构了知识分子在“解放”之后如何定义“民族文化”的复杂过程。 此外,本部分对城市移民的社会适应性进行了细致研究。大量涌入城市的乡村人口,在拥挤的贫民窟和新兴工业区形成了独特的次级文化。他们如何理解“国家”的概念?他们的日常抵抗(如对政府规定的规避、地方神祇的崇拜回归)如何挑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意识形态统一努力?作者认为,正是这些“边缘人群”在空间和文化上的不确定性,构成了城市政治的真正弹性所在。 第三部分:冷战的渗透与城市的意识形态景观 (1955-1960) 五十年代中期,东南亚城市成为国际干预和意识形态竞争的前沿阵地。本书细致考察了美援、苏援以及中国对城市青年运动的渗透,以及这些外部力量如何重塑了本地政治议程。 在马尼拉,本书分析了学生运动如何被划分为“亲美自由派”和“反殖民激进派”,以及这种划分如何影响了大学校园的组织结构和辩论主题。在西贡,作者重点研究了宗教团体(如高台教、佛教团体)在城市中通过慈善机构和教育网络建立的独立权力基础,以及他们如何在天主教或世俗民族主义政府的打压下,维持其城市政治影响力。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者考察了城市工商业阶层在这一时期的“骑墙”策略。面对左翼工会力量的崛起,许多华商和土著精英采取了灵活的政治献金与媒体合作策略,以确保资本的流动性,而非坚定地拥护某一意识形态。本书揭示了在意识形态的喧嚣之下,城市经济逻辑是如何秘密地塑造了政治决策的底色。 第四部分:迈向独立与身份的最终抉择 (1960-1965) 本书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与随后的阵痛。随着多数地区在六十年代初迎来独立,城市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如何将革命的激情转化为持久的治理能力? 作者通过对比巴达维亚(雅加达)的“1965年事件”前夕的紧张气氛与新加坡(独立前夜)的社会整合努力,展示了城市政治的脆弱性。在雅加达,城市内部的军队派系与激进的青年组织之间的权力斗争如何渗透到城市行政管理的每一个角落;而在新加坡,李光耀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公共住房计划和社会福利改革,尝试以效率和实用主义来压制意识形态的过度分化,从而重塑市民身份。 《海峡彼岸的灯火》总结道,二十世纪中叶的东南亚城市革命,与其说是一场关于国家主权的争夺,不如说是一场关于“谁有权定义城市生活”的深刻社会重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无论是知识分子、工匠还是学生,他们都在寻找一种既能摆脱殖民阴影,又不同于外部意识形态的“在地叙事”。然而,这种叙事最终往往被权力斗争的洪流所淹没,留下的灯火,既有胜利的辉煌,也有牺牲的余烬。 --- 读者对象与研究价值 本书适合对东南亚现代史、城市社会学、后殖民研究以及冷战史感兴趣的读者。作者陈志远教授的扎实史料功底和细腻的叙事手法,为理解当代东南亚复杂政治生态的根源,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视角。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出全球南方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困境的镜子。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突破了传统上仅从政治精英角度审视独立运动的局限,真正将城市空间本身视为历史变迁的主体之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陸延
 
  史學者,在美國新罕布什州立大學執教四分之一世紀,研究興趣着意於中國近現代歷史中跨國界跨文化的內外互動與發展。專著 Re-understanding Japan: Chinese Perspectives(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和 Crossed Paths: Labor Activism and Colonial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1938-1958(康奈爾大學出版社)以外,其他論著見 Modern China,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Pacific Affairs, Canadian Historical Review,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Labor: Studies in Working Class History 等學術雜誌。

图书目录

中譯本序 v 
英文原著鳴謝 xi 
列表及圖例 xv 
圖片索引 xvii 
引用書名縮寫 xix 
引言 1 

第一章新起點 27 
倫敦轉向干預主義 30 
香港勞工狀況 35 
香港民間救亡運動 50 
三種黨派領導 55 
勞工運動與「勞工問題」 63 

第二章戰難和抉擇 77 
最後關頭才開始的中英協作 80 
從草根運動到武裝抗敵 84 
「人民的游擊隊」 92 
衝出「沒有明天的世界」 99 
舉足輕重的地方武裝 108 

第三章重佔殖民地 121 
香港仍然不能歸還中國 123 
反對英國重佔香港的聲音 134 
英國收回政制改革承諾 143 
共產黨撤離華南 151

第四章十字路口 163 
第一波勞工抗爭 166 
舊式工會喪失定力 178 
堅守現狀的勞工處 188 
新興勞工領導力量 194 
殖民政權與組織起來的勞工 202 

第五章轉向逆行 213 
倫敦與香港同心合力 215 
「東方的柏林」築起鐵壁銅牆 223 
共產黨在香港的半公開活動 230 
共產黨與勞工工會 233 
勞工處裏的另類 240 
羅素街血案 246 

第六章左右制衡 269 
工會退下抗争前沿 273 
封殺左翼聲音 287 
國民黨重振旗鼓 303 
1956 年九龍暴動 314 

結語 327 
引用書目 349 
索引 37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60855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7 x 23 x 2.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中譯本序
 
  Crossed Paths: Labor Activism and Colonial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1938-1958 (下稱《異途相逢》)於 2019 年 6 月由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為其東亞研究系列叢書之一︒該書寫作的初衷有二:第一是彌補這方面的研究空白︔第二是尋求發現二十世紀後半葉香港成為「殖民地恐龍」的歷史脈絡︒勞工運動研究曾為二十世紀末西方學界的熱門話題並有優秀專著出現,香港的勞工運動也於本世紀初由以往參與工運︑青運的前輩梳理出書︒ 然而,近十數年西方的史學界在世紀末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下,更多地關注中產階級及其社會文化的形成與影響,而勞工運動研究則蛻變為研究城市化問題的一個細小支脈︒至於香港的勞工運動與當地的殖民統治之間的互動,特別是香港勞工運動興衰與殖民統治的關係,更少有史家問津並做系統性考察︒
 
  2019 年由香港大批民眾參與的反政府抗爭以及抗爭中的種種現象,不僅將研究社會經濟轉型︑貧富懸殊︑社會運動等等問題重新提上學界的議事日程,更凸顯了香港這一國際化城市與國際政治之間縱橫交錯的關係︒雖然香港歷史可以追溯至遠古,然而其城市化進程以及勞工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卻與一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密不可分︒勞資關係(industrial relations)是香港勞工問題的一部分,但遠非勞工問題的全部︒若將香港勞工問題等同於勞資關係,勢必一葉障目而失於偏頗︒筆者在《異途相逢》的「引言」中已經指出,香港社會既有許多近現代中國工商業中心的特徵,也有那些內地都市所沒有的重要內涵︒從立法到治理方式,英國殖民統治不僅將香港社會定格在大英帝國屬地的位置,而且在佔領後近百年的時間內採取了與非洲殖民地相似的「間接治理(indirect rule)」方式—— 以華治華︑通過華人商界職界精英治理華人社會︒雖然這種「間接治理」在外來的殖民政權與本土的華人社會之間造成了一個緩衝地帶,殖民地的建構依然把香港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邊是少於人口 2% 的外來統治者及歐美僑民群體,另一邊是佔人口 98% 的華人社會︒殖民地在立法和司法上不僅確保了兩個族群之間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更有效地營造了歧視中國勞工和加罪任何社會抗爭活動的文化氛圍︒
 
  香港作為大英帝國屬地,直接受到英帝國殖民地治理政策變遷的影響︒本書以勞工運動與殖民統治為關注點,而選擇 1938 年至 1958 年為研究時段,不僅意在彌補史學研究的空白,更因為這是英帝國殖民政策從「放任主義」轉向「干預主義」的關鍵時段︒這次政策轉向最初源於倫敦為應對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大規模的勞工抗爭而採取的新對策︒如不少論者所言,當時的初衷着眼於改正放任主義的弊病,通過各種措施(如政府給予殖民地社會發展更多投入︑承認並在法律上保護勞工最基本的權利︑介入並調停勞資衝突)以期達到提升各個殖民地為大英帝國經濟貢獻能力的最終目的︒倫敦轉向干預主義導致多種始料不及的後果︔其中之一就是間接治理的式微︒在香港,英國殖民政府的有關部門直接干預勞工事務,取代華人精英的居間調停︒從長遠看,這個轉變的重大歷史意義更在於殖民統治香港的另闢新徑︒自此,港英政府直接介入香港社會,而且愈來愈積極地以各種手段重塑(engineering)香港社會︒
 
  同其他英國殖民地一樣,香港的華人勞工是施行干預主義新政策的目標人群︒然而,他們並非一個被動的群體︒由於種種原因,三十年代後期香港政治氣氛緩和,勞工組織重振旗鼓而得以蓬勃發展︒事實上,在工會依然沒有合法地位︑官方實施干預政策之前,香港勞工已經行動起來,以其他名義組成各種團體︒中國勞工的這種主動性,並非官方干預政策的恩施所能解釋︒干預政策實施後,勞工組織幾乎瞬間在各行各業遍地開花,一方面重現了勞工運動日久彌新的傳統,另一方面更展示了在當時形勢下勞工活動追求的多重目標︒二三十年代之交,日本對華侵略行動從蠶食到大規模侵佔領土,激起全港社會義憤︒勞工階層不僅是香港最早發起大規模抗議活動的群體,當本地精英都加入救亡募捐時,勞工階層更用各種方式—— 包括募捐︑抵貨︑罷工—— 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雖然香港勞工組織的救亡運動得到港英當局的默許,但是這種活動卻與後者所期望的將工會活動局限於改良勞資關係和勞工工作環境的經濟範圍分道揚鑣︒這種分歧,只能從香港的特定環境與社會構成尋求答案︒
 
  與大英帝國其他殖民地不同,香港是從中國領土割讓的殖民地︒雖然司法離異︑主權易位,但是香港的地理環境仍然與祖國山水相依,人文︑經濟︑社會等等方面的深厚連結綿綿不斷︒在英國佔領後的一百年,內地與香港不設關卡,人員往來無須旅行證件︒從內地遷徙到香港的勞工,即使已經在港居住工作多年,仍然自稱為「僑港」居民︒以「僑港某某團體」冠名的各種社會團體,更是比比皆是(筆者於 1990 年代初次訪港,仍然在街上見到不少這樣的招牌)︒在全球所有英領殖民地中,這種本土民眾對祖國根深蒂固的認同感相當罕見︒在其統治最初的一百多年時間中,港英當局遠遠高居於本地社會之上︑更多地關注汲取殖民地的經濟利益,對華人於祖國的認同情懷根本不屑一顧︒但是,當大英帝國轉向干預政策之際,殖民主義的命運也在急遽逆轉︒特別是戰後重佔香港之際,國際與地區局勢都發生重大變化︒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本地居民對祖國的認同感亦從無關緊要的當地現象突然提升到關係殖民地領土甚至大英帝國區域安危的高度︒1950 年香港與內地之間設立關卡,成為兩地社會文化逐漸剝離的現實基礎︒與此同時,英國殖民政府也對曾經在它積極鼓勵下蓬勃發展的香港勞工運動改變作法︒雖然其干預政策繼續不變,但逐漸減弱並最終根除港人對祖國的歸屬心理,自此成為殖民政權大力推動的新社會工程︒
 
  三十年代末期開始的干預主義在大英帝國各個殖民地的執行效果既不雷同,更未實現倫敦的建策初衷︒在此大背景下,香港成為一個特例︒當亞非拉各洲絕大多數的前歐洲殖民地借倫敦改良新策之力而走向民族獨立,香港卻成為「殖民地恐龍」,得以延年益壽︒有論者曾將香港殖民地位的延續歸因於中英兩國的外交協調︒然而,基於對中英文各種官私史料的深入梳理︑排比印證,本書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雖然香港勞工運動與內地政黨及其領導曾經建立了密切聯繫,中國內地政黨與香港本地的殖民政權在香港的影響力孰輕孰重,本書讀者也將有公平判定︒至於港英政府對勞工事務積極干預的經濟效果,本書已作詳細論證,讀者亦當有公論︒
 
  雖然 2019 年的社會運動與二十世紀中葉的勞工運動不可同日而語,本書梳理出來的一些歷史脈絡—— 如殖民統治及干預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殖民治理方式與香港社會文化建構的關係︑普羅大眾對祖國的心理認同和歸屬感︑香港底層社會的經濟狀況︑勞工運動的動因與組織方式等等—— 可以為研究二十世紀後半期香港歷史發展設立有據可依的歷史界標︒筆者認為,了解二十世紀後半期殖民統治與香港社會的演變,是認知 2019 年香港大規模社會運動歷史成因的關鍵,因此祈望《異途相逢》中文譯本為此鋪路架橋︒本書除「引言」部分注重學術探討,其他章節以敍述為主,力求深入淺出而適合大學高年級和研究生閱讀理解︒筆者更期望能拋磚引玉,以此激發更多有識有志者重審香港歷史,在堅實深厚的史料基礎上獲得超越本土局限的新視野,重新認知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019 年 12 月 23 日初稿︑2020 年元旦修改
於新罕布什州多佛小鎮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這類探討殖民地晚期社會變遷的專著,最讓我著迷的就是它對於「中間地帶」人物群像的捕捉。在香港這個東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熔爐裡,勞工階層的認同建構想必是極其複雜的過程。他們面對的是英國的體制、中國大陸不斷變化的政治風向,以及本地資本家的壓力,這種多重夾擊的處境,究竟如何形塑了他們對「我是誰」、「我屬於哪裡」的答案?我猜測,作者必然要花費大量篇幅去解析不同族群(比如本地廣東人、客家人,甚至更早期的移民)在勞工組織中的角色差異。如果能讀到關於工會內部權力鬥爭,或是與國民黨、共產黨地下勢力之間微妙的互動,那就更精彩了。這種深挖結構性矛盾的敘事,遠比單純的政治史要來得耐人尋味,它讓我們看到歷史是如何在底層被實踐出來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和書名排版,就已經散發出一種濃厚的歷史學術氣息,光是看到「勞工運動」與「香港殖民統治」這幾個關鍵詞放在一起,我就忍不住好奇心癢癢,想知道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香港的底層社會是如何掙扎求生的。台灣跟香港在某些面向的歷史軌跡的確有相似之處,都是在殖民體系的陰影下發展出獨特的社會結構,所以光是光譜的對照,我就覺得很有研究價值。我很期待作者能在書中細膩地勾勒出當時工人們的日常樣貌,他們如何組織、如何發聲,以及殖民政府面對這些挑戰時所採取的微妙平衡策略。畢竟,勞工運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經濟事件,它背後往往牽動著政治意識形態的角力,想了解香港社會的韌性,就得從這些最基層的聲音去切入。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能透過紮實的田野調查或檔案解讀,還原出那個時代的溫度和氣味。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香港在二戰後所經歷的急速工業化和都市化過程,與台灣同期面臨的挑戰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受到的外部政治干預強度卻是大不相同。香港在「不列顛治下的繁榮」這一意識形態下,勞工議題常常被置於經濟發展的次要位置。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種「去政治化」的治理策略,是如何巧妙地壓抑了集體行動的能量,同時又如何在不經意間,為未來的爆發積蓄了能量。如果作者能比較戰前與戰後,殖民政府在處理罷工事件時的政策轉變,以及這種轉變背後,對國際局勢(例如冷戰格局)的敏感度有多高,那將會讓這本書的格局一下子就提升了。這種對於「權力如何看不見地運行」的剖析,是極具學術價值的。

评分

我對於歷史文本的「敘事聲調」非常講究,一本好的歷史書不應只是枯燥的論述,更應具備某種穿透人心的力量。鑑於本書探討的主題涉及社會底層的犧牲與抗爭,我期待作者能夠找到一種既保持學術的客觀性,又不失人文關懷的語調。這段時期,香港的工人們經歷了物價飛漲、物資短缺,甚至面臨生命威脅,他們的每一次微小的組織行動,都可能帶來巨大的後果。我希望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到那種在極度壓抑環境下,人性如何尋找出口的堅韌。如果能佐以一些口述歷史的片段——即便只是間接的引用——那種來自歷史現場的真實感,絕對能讓這段冰冷的年代重現光芒,讓讀者彷彿親身經歷了那段變動不居的歲月。

评分

我個人對於歷史研究中,史料的運用與解讀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關鍵在於它能不能跳脫既有的框架,從全新的角度去詮釋已被廣泛討論的事件。對於1938到1958這二十年間的香港勞工史,外界可能更熟悉戰後大規模的社會運動爆發前的醞釀期。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不夠戲劇性」的日常勞動糾紛和協商過程的。這些細碎的歷史碎片,往往最能體現制度的僵硬與人性的掙扎。如果作者能透過警察檔案、工廠的內部備忘錄,甚至是當時的報紙評論,來重建一個細緻入微的社會肌理圖,那就太令人振奮了。台灣的史學界近年來也開始關注類似的微觀史研究,這種跨越地域的學術對話,對提升我們對殖民地社會的理解絕對有助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