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安全檢測(第二版)

橋梁安全檢測(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永年
图书标签:
  • 桥梁工程
  • 桥梁检测
  • 桥梁安全
  • 结构健康监测
  • 无损检测
  • 桥梁评估
  • 桥梁维护
  • 土木工程
  • 交通工程
  • 桥梁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闡述橋梁之安全驗證機制,及安全評估與鑑定之工作方法,期能減少橋梁之損壞速度與程度,進而達到防災與避災之目的。全書共分十章,包含橋梁種類、載重、構件與附屬設施、橋梁劣化與地震受損橋梁解說、橋梁管理系統、橋梁目視檢測方法等完整的橋梁檢測學識。

  本書著重於橋梁安全檢測之檢測與管理維護方面,針對橋梁之檢測、評估、維修、補強、監測預警及管理等工作有全盤性解說,使讀者對橋梁工程領域有進一步的認識,適合作為大專院校土木建築營建科系相關課程之教材,及土木建築從業人員於橋梁工程結構物之檢測與管理維護時參用,以確保橋梁工程結構物的安全性與耐久性,提供用路人在交通運輸上之安全與順暢。

  第二版大幅度更新內容,刪除過舊內容,新增許多符合時事的相關資訊。本書各章附有學後評量例題,讓讀者有較完整之演練實例與認識;習題不提供解答,讀者購書前請知悉,銷售單位及出版公司均無法提供解答。
《现代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评估》 导论:工程结构的持续挑战与监测的必然性 随着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复杂化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既有结构,尤其是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如桥梁、隧道、高层建筑和水利设施)的服役安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评估》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系统性地整合了结构工程、材料科学、信息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前沿进展,旨在为工程界提供一套科学、高效、前瞻性的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单一结构类型的特定检测技术(如专注于桥梁的特定应力分析),而是构建一个涵盖多种结构形态、多维度信息采集与综合评估的通用技术框架。 第一部分:结构健康监测(SHM)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构建 本书首先深入探讨了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的基本理论框架,这是进行任何有效评估的前提。 第一章:结构动力学与状态基线建立 本章详细阐述了结构系统的模态识别理论。内容涵盖了基于有限元模型(FEM)的理论模态分析与基于实测数据的系统辨识技术。重点介绍了如何采集结构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响应,并通过模态试验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振型,这些参数构成了评估结构“健康”状态的基线。区别于传统静力试验,本章强调了环境激励对结构响应的耦合影响,并介绍了如何利用环境数据(如温度、风速)对模态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 第二章:传感器技术与数据采集系统 结构健康监测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数据采集的精度和广度。本章全面梳理了现代土木工程中使用的各类传感器技术。 应变与位移测量: 详述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在分布式应变测量中的优势,以及激光测距仪和GPS/INS系统在大型结构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振动与加速度测量: 对比了压电式、电容式和MEMS加速度计的性能特点、频率响应范围和噪声水平,并讨论了在极端环境(如高温、高湿)下的封装与保护技术。 环境参数传感: 强调了温度、湿度、风速对结构性能(特别是材料本构关系)的影响,介绍了集成环境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方案。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详细讨论了高精度模数转换器的选择、采样频率的确定原则,以及如何处理采集过程中的噪声、漂移和缺失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奠定高质量数据基础。 第二部分:先进的损伤识别与状态评估方法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侧重于如何从海量监测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损伤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决策依据。 第三章:基于信号处理的损伤初探 本章聚焦于损伤的早期、定性识别。涵盖了传统时域分析(如均方根、峰值因子)和频域分析(如谱密度函数、频响函数变化)。重点介绍了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在识别瞬态冲击事件和局部化损伤信号方面的强大能力,以及经验模态分解(EMD)在非线性系统信号分离中的应用。本章强调,早期损伤往往表现为模态参数的微小变化,需要高灵敏度的信号处理工具进行挖掘。 第四章:基于模型更新的损伤定量定位 损伤的定量评估需要依赖于结构分析模型。本章深入探讨了有限元模型更新技术。首先介绍了结构模型误差的来源,随后详细阐述了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参数识别方法。内容包括梯度优化算法、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在模型参数实时迭代修正中的应用。通过将实际监测数据与预测模型进行比对,本章指导读者如何精确地将模型参数(如材料刚度、连接单元的有效性)的改变映射到具体的物理损伤位置和程度。 第五章:数据驱动与人工智能方法在评估中的融合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本章引入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来辅助结构评估。 特征工程与降维: 讨论了如何从高维传感器数据中提取最能代表结构状态的特征向量,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独立成分分析(ICA)进行降维。 模式识别与分类: 介绍使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对结构状态进行分类(例如:正常、轻微损伤、严重退化)。 深度学习的应用: 重点讨论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LSTM)在时间序列预测和异常检测中的前沿应用,特别是如何训练网络识别出复杂环境耦合下的“隐性损伤”模式。 第三部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寿命预测与决策支持 评估的结果必须具备工程上的可靠性,并能直接服务于维护决策。 第六章:不确定性量化与评估置信度 任何工程评估都存在不确定性。本章系统地介绍了不确定性量化(UQ)的方法。详细阐述了概率密度函数(PDF)的建立和传播,以及如何利用贝叶斯理论将先验知识与实时监测数据结合,形成更可靠的后验概率评估。重点介绍了蒙特卡洛模拟和拉丁超立方采样方法,以量化评估结果的风险区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置信度”指标,而非仅仅是单一的评估值。 第七章:剩余使用寿命预测(RUL) 本章着眼于结构的未来性能预测。结合材料的退化模型(如疲劳、腐蚀累积损伤模型)和前述的损伤状态评估结果,构建了基于可靠性指标(如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的R值)的寿命预测框架。内容包括了状态演化过程的随机过程建模,以及如何利用预测结果对维护干预的时间点进行优化配置,实现预防性维护的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安全。 第八章:评估信息的集成与决策支持平台 最终的评估结果需要以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结构业主和决策者。本章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SHM数据的集成。介绍了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将损伤位置、严重程度、历史趋势和剩余寿命信息实时叠加。讨论了基于风险的维护决策(RBM)的理论流程,指导使用者根据评估的风险等级(结合结构的重要性、交通荷载和损伤概率)制定最优的维修、加固或更换方案。 结论与展望 本书总结了结构健康监测与评估技术从离散检测向连续感知、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深刻转型,并展望了未来在自适应传感网络、边缘计算以及跨结构类型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方向,旨在推动土木工程结构管理迈向更安全、更经济、更可持续的新时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apter 01緒論
1-1 橋梁與交通
1-2 橋梁生命週期
1-3 橋梁安全檢測專有名詞
1-4 橋梁安全檢測目的
1-5 橋梁安全檢測種類

Chapter 02橋梁種類與結構
2-1 橋梁種類
2-2 橋梁結構與附屬設施
2-3 橋面版
2-4 磨耗層
2-5 伸縮縫
2-6 支承

Chapter 03橋梁載重
3-1 靜荷重(Dead Load)
3-2 活載重(Live Load)
3-3 次要活載重
3-4 其他荷重
3-5 橋梁變位

Chapter 04橋梁災害與劣化損壞
4-1 洪水災害
4-2 地震災害
4-3 颱風災害
4-4 橋梁劣化
4-5 橋梁損壞

Chapter 05橋梁安全檢測系統
5-1 橋梁安全檢測體系
5-2 橋梁管理系統功能與運作模式
5-3 橋梁安全檢測分類
5-4 橋梁檢測員職責與工作
5-5 橋梁安全檢測準備工作

Chapter 06橋梁結構目視檢測法
6-1 定義與特性
6-2 目視檢測目的
6-3 橋梁目視檢測法
6-4 橋梁目視檢測設備
6-5 DERU橋梁目視檢測法
6-6 橋梁目視檢測法之比較

Chapter 07橋梁結構非破壞檢測法
7-1 定義與重要性
7-2 拉拔法(Pull-out test, ASTM C900-87)
7-3 反彈試錘法(Rebound Hardness)
7-4 其他非破壞檢測方法

Chapter 08橋梁結構維修補強
8-1 橋梁維修補強觀念
8-2 橋梁結構維修工法
8-3 橋梁結構補強工法

Chapter 09橋梁安全管理系統
9-1 橋梁安全管理系統之重要性
9-2 橋梁安全管理系統之定義與特性
9-3 橋梁安全管理系統功能
9-4 橋梁安全監測系統

Chapter 10應用電腦學統計
10-1 九如路陸橋
10-2 自立陸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308545
  • 規格:平裝 / 196頁 / 19 x 26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橋梁為跨越河流、海域、山谷、道路、鐵路或其他障礙而建造的結構物。有人說交通運輸為國家社會經濟建設之母。而橋梁則為交通運輸之樞紐,即橋梁就等於交通,橋梁為交通系統不可或缺之結構物。近年來隨著交通建設的發展,跨河橋梁與高架橋梁在交通工程中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但是橋梁在其生命週期中,常遭受人為外力(譬如超載、不當使用等)及自然災害(譬如地震、颱風與洪水等)之危害,加上橋梁管理單位人力不足及檢測維修補強之預算經費有限,導致國內橋梁之劣化情形日益嚴重。

  橋梁安全檢測與維修補強,在橋梁結構物之使用生命週期中是相當重要的。若缺乏定期與不定期之檢測與維護補強工作,則橋梁結構容易因腐蝕、沖蝕、龜裂、剝落等劣化作用而影響交通機能品質,嚴重的話甚至會發生塌橋事故;輕者如2000年8月27日下午2點53分所發生之高屏大橋落橋事件,影響二地居民之交通,長達一年之久,造成高屏地區二地居民交通上相當之不方便;嚴重的如韓國斧山泗水大橋於交通尖峰時段發生斷裂,造成多人傷亡之悲劇,故橋梁必須定期進行檢測與維修補強。橋梁於災害發生前,若有做好安全檢查,則可防範災害於未然。災害發生後,如何評估鑑定橋梁之安全性,並採取適當因應措施,亦為社會大眾關注之事項。而橋梁受災損之原因,涉及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營運管理等各階段之品管因素,而影響橋梁設施安全。故需建立災後之橋梁安全驗證機制,協助各公共設施使用單位及主管機關辦理災後重大公共設施安全評估及鑑定等工作,作為後續處理依據。

  本書旨在闡述橋梁之安全驗證機制,及安全評估與鑑定之工作方法,期能減少橋梁之損壞速度與程度,進而達到防災與避災之目的。針對以上橋梁問題,應定期針對現有橋梁進行安全檢測,再根據橋梁受損現況,作安全性之評估;並擬定橋梁進一步之維修或補強處理方案。由於國內橋梁養護維修相關資訊較缺乏,為使檢測及維修工程師在從事橋梁養護維修時有所依據,以確保橋梁之安全,相關養護、維修及補強之正確觀念亦不可忽視。面對有危險因子存在之橋梁,如何建立有效的監測與預警系統;及有效管理數量龐大之橋梁系統資訊,亦為橋梁安全檢測之重要課題。本書著重於橋梁安全檢測之檢測與管理維護方面,全書共分十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橋梁種類與結構,第三章為橋梁載重,第四章為橋梁劣化與災害,第五章為橋梁安全檢測系統,第六章為橋梁目視檢測法,第七章為橋梁結構非破壞檢測法,第八章為橋梁維修補強,第九章為橋梁管理系統,第十章為案例分析探討。期能作為大專院校土木建築營建科系相關課程之教材,及土木建築從業人員於橋梁工程結構物之檢測與管理維護時參用,以確保橋梁工程結構物的安全性與耐久性,提供用路人在交通運輸上之安全與順暢。

  本書之完成特別要感謝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同仁的督促與催稿,更要感謝魏冠宇同學幫忙打字。感謝陳宗禮先生提供封面橋梁照片,及林坤廣先生惠賜墨寶於封面題字。由於橋梁安全檢測為一隨時代進步的學識,其發展可說是日新月異。本書雖經全力以赴且耗費相當長的時間才完成,但筆者學識及經驗有限,在催促急切下錯誤必所難免,倘祈各方先進賢達不吝指正賜教,是所至盼。
 
沈永年 謹上
2022年6月於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土木系所研究室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人性化」,這是我對它印象最深的一點。雖然內容涵蓋了材料科學、結構動力學到資訊工程等多個領域,但作者群很巧妙地用大量的圖表、流程圖以及「案例剖析」來串連起這些複雜的概念。當讀者在研讀某種特定檢測方法(譬如紅外線熱影像法)時,不會只是停留在儀器原理的介紹,而是會立刻看到一個實際案例,展示如何從熱影像圖中識別出內部空鼓的確切位置和嚴重程度,以及隨後該如何進行精準的補強作業。這種「理論—實務—案例」的循環式學習結構,極大地提升了閱讀的順暢度和知識的保留率。此外,針對臺灣獨有的「橋墩防撞能力」評估部分,書中也提供了非常詳盡的衝擊模擬方法學,考慮到了不同車輛類型和來流速度的因子,這在其他翻譯引進的教材中是極少見的在地化深度。總體來說,這本第二版不僅是學術理論的升級,更是臺灣橋樑檢測與維護領域的一套「標準作業升級包」,我強力推薦給所有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

评分

閱讀這本專論的過程,讓我不禁回想起多年前剛踏入橋樑管理領域時,面對那些老舊橋墩時的無助感,那時候的檢測工具和知識體系還相當零散,很多時候仰賴的都是資深前輩的「經驗法則」,而非系統性的科學依據。這本**《橋梁安全檢測(第二版)》**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填補了這塊巨大的知識斷層。它的論述風格比較偏向於「實戰導向型」,雖然理論基礎紮實,但更著重於如何將複雜的力學原理轉化為現場可操作的評估指標。我個人認為,作者群在「劣化模式的診斷」這一章節的編排尤其出色,他們不只是列舉了可能發生的病徵,更進一步探討了誘發這些病徵的潛在環境因子,例如氯離子侵蝕的深度曲線預測、鹼骨材反應(ASR)的時程發展模擬等,這些深入的分析,遠遠超越了一般維護手冊的層次。更重要的是,它對於「風險矩陣」的建構提供了新的視角,讓管理者不再是單純地「修補」,而是可以更精準地進行「資源分配」,把有限的預算優先投入到那些結構風險最高、使用頻率最密集的設施上,這對公共工程的永續經營絕對是關鍵的戰略思維。

评分

對於在營建署或各地方政府工務局負責橋樑養護的同仁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天降甘霖」。過去在撰寫年度或五年期的養護計畫時,總覺得缺乏一個權威性的、可以依循的標準藍圖。**《橋梁安全檢測(第二版)》**在「管理與決策支持」這一區塊的論述,正好彌補了這個空缺。它詳細闡述了如何將檢測數據轉化為「可行動的資訊」(Actionable Information),而不是堆疊一堆艱澀難懂的報告。例如,它如何依據不同的劣化等級,建議不同的處置時程(短期緊急修復、中期計畫性補強、長期結構壽命延長策略)。從制度面來看,這本書更像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生命週期管理體系」的雛形,強調預防性維護的重要性遠大於事後搶救。而且,書中的附錄部分收錄了幾份極具參考價值的合約範本與施工規範草案,這對於行政單位在招標和監造時,能夠有效提升契約的專業性和防呆能力,極大地降低了工程糾紛的風險。

评分

這本**《橋梁安全檢測(第二版)》**在學術界和工程實務界早就傳出了響亮的名號,畢竟臺灣的基礎建設歷史悠久,橋樑的維護保養工作絕對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我記得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光是厚度和精美的裝訂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感覺這絕對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作品。書中針對各種非破壞性檢測(NDT)的技術細節闡述得非常透徹,從超音波、電磁波探測到最新的光纖感測技術,幾乎把業界主流的工具箱都搬了進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群在探討鋼結構疲勞裂縫的識別與評估時,引用的案例數據非常貼近臺灣本土的氣候特性與交通負荷模式,這點對於我們這些常年與海島型氣候下的混凝土劣化搏鬥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如沐春風,畢竟國外的文獻資料有時候在參數設定上,總覺得跟我們這邊的實際狀況有點水土不服。書中對於檢測的標準化流程也做了非常詳盡的規範化描述,從儀器校準、現場佈設到數據解讀的邏輯路徑,都寫得結構清晰、層次分明,這對於新進的技術人員來說,無疑是一本極佳的教科書,能有效縮短他們從理論到實際操作之間的學習曲線。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我對這本第二版的期待並沒有非常高,畢竟第一版已經是經典了,心想頂多是更新幾張圖表、換幾個新名詞罷了。沒想到,這次的修訂幅度簡直是翻天覆地。他們顯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整合近十年來臺灣在智慧化監測(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方面的最新成果。書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紹了基於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演算法在橋樑健康評估中的應用,這部分內容對我這個比較偏向傳統土木背景的人來說,是個不小的衝擊,但也確實讓人看到了未來的方向。特別是關於「感測器數據的雜訊過濾與異常行為識別」的章節,提供了一套相當嚴謹的演算法流程,這對於想導入自動化監測系統的單位來說,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技術文件。我注意到,作者群在探討這些高科技應用時,並沒有忽略「基礎結構」的重要性,他們清楚地提醒讀者,再先進的演算法,其輸入的數據品質如果不過關,最終的判斷依然是不可信的,這種務實的態度,讓整本書的份量感更重了,顯得非常成熟且負責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