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開始」這幾個字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我身邊很多想拍片的夥伴,都是典型的「器材控」——一開始就想買最好的攝影機、最好的燈光。結果錢都花在裝備上,故事卻還停留在腦袋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強力糾正這種「本末倒置」的觀念。理想情況下,它應該會強調「內容為王」,告訴我們在預算極度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用最少的資源,拍出最大的視覺震撼或情感張力。例如,談燈光時,可能不會直接推薦昂貴的電影燈組,而是教我們如何利用自然光、甚至家裡現有的檯燈,來創造電影感。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解決方案,才是真正屬於台灣獨立製片圈的生存之道。如果書裡能多放一些極簡主義的製作哲學,我會給它超高的評價。
评分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哇,終於有人把這麼複雜的事情拆解成這麼具體、這麼好懂的步驟了!」身為一個對電影製作一直抱持著無限好奇心,但每次看到那些術語就自動切換成「休眠模式」的偽文青,我最欣賞的是它那種「親切的、手把手的」態度。我猜作者肯定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用一堆只有好萊塢人才聽得懂的行話來唬人的類型。真正厲害的專家,才能把「燒腦」的事情講得像在跟朋友聊天一樣輕鬆自然。我想,光是「從前製到發行」這個流程的梳理,就已經幫新手掃清了九成的心理障礙。很多人常常卡在第一步,覺得「我要做什麼?我該從哪裡開始準備?」如果這本書能把這個新手村的指引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光是前製階段,究竟要怎麼規劃預算、如何建立一個初步的劇本大綱,如果這些實用性的「Checklist」能給足,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已經翻倍了。我期待它能打破電影製作的神秘感,讓更多有夢想的在地創作者敢於踏出第一步,而不是望而卻步。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直覺是它肯定厚到不行,但翻開內頁才發現,原來「60堂課」的設計是如此精妙。它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把所有東西混在一起讓你消化不良。這種課程式的結構,讓我感覺就像真的在上一堂實戰工作坊,每堂課都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尤其針對「編劇」這一塊,我個人是比較有興趣的。通常坊間的編劇書,很多都只談「結構」、「三幕劇」,聽起來很學術,但真正寫到「如何讓人物對白聽起來像台灣人講話」、「如何把在地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入劇情」,這些細微末節,才是讓一部片「接地氣」的關鍵。我非常好奇,作者會怎麼透過這60堂課,來處理這些從「理論」到「實作」之間的鴻溝。如果能分享一些拍攝現場真實遇到的「狗屁倒灶」事件,以及如何用劇本或拍攝手法來解決,那真的比看任何理論書都來得實在、來得有味道。
评分最後,讓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發行」這一塊。這通常是所有創作者最頭痛,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很多人以為拍完片就大功告成,結果作品就石沉大海,壓在硬碟裡吃灰塵。在台灣的環境,要如何把一部短片或獨立電影推向市場?通路在哪裡?是參加影展、找發行商、還是直接網路點播?這本書既然包含了「發行」的章節,我期望它能提供非常具體的策略地圖。比如,針對不同類型的作品(劇情片、紀錄片),應該鎖定哪些國內外的影展?申請流程需要注意哪些眉角?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成功發行小型獨立製作的「關鍵戰略」,那這本書就從一本「製作指南」升級成一本「影視產業操作手冊」,這對所有渴望讓作品被看見的創作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
评分說實話,現在網路上的教學資源多到爆炸,YouTube 上到處都是教剪輯軟體操作的影片。但問題是,那些影片往往只教你「怎麼按這個按鈕」,卻沒有教你「為什麼要在這個點切換鏡頭」。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裡找到的是「導演思維」的建構,而不僅僅是技術操作手冊。特別是在「拍攝」與「剪輯」這兩個環節,是藝術與技術交會的火花所在。一個好的剪輯師,他的節奏感和對故事張力的掌握,是無可取代的。我猜測,作者在這部分應該會著墨於「敘事節奏的控制」,例如,如何運用長鏡頭營造壓迫感、如何在快剪中保持視覺連貫性。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前後對照」的案例分析,讓讀者能看到「沒剪好」跟「剪好了」之間的巨大差異,那對於提升審美眼光絕對是醍醐灌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