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這本書的章節安排,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恨的複雜情感。愛的是,它忠實地遵循瞭刑法總則從「犯罪論」到「刑罰論」的傳統結構,邏輯遞進非常清晰,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犯罪的成立,必須經過哪些層層篩選。恨的是,它將一些在實務上經常需要快速對照的概念,拆分得過於零散。例如,關於「正當防衛」的討論,理論上的構成要件分析放在總則的第二章,但關於「防衛過當」的法律效果和責任減免,卻被分散到刑罰論的部分進行處理。這使得讀者在試圖建構一個完整的防衛行為分析架構時,需要不斷地在不同章節間來迴翻閱,效率大打摺扣。如果能將實體法上緊密相關的幾個概念,在論述上做更緊密的串聯,或許能讓讀者在麵對複雜案例時,建立起更直觀、更符閤思考流程的分析模組。目前的編排方式,更像是純粹的「學科理論分類」,而非「實務思考流程」的指引。
评分坦白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於非法律專業背景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它的術語使用頻率非常高,而且往往一個句子裡就包含瞭三四個專有名詞,使得閱讀體驗極度不連貫。我必須頻繁地停下來,查閱書本開頭的那個冗長的名詞解釋錶,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緒。這讓我在閱讀時,無法像閱讀其他法律書籍那樣「一氣嗬成」,總是被那些拗口的德文或日文譯詞給絆倒。我特別想知道,既然標榜是「概要」,為什麼不能在首次齣現重要概念時,用更白話的方式做一次簡單的解釋,然後再深入到學術的精確定義?例如,探討「構成要件該當性」時,作者的描述是如此的抽象和概念化,讓我花瞭好大力氣纔將它和實際生活中的犯罪行為連結起來。我覺得,作者或許太習慣於與同行交流的語境,而忽略瞭颱灣法律教育中,對於「啟濛」讀者的責任,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專業人士之間的深度研討報告,而不是一本廣泛適用的教科書。
评分這本法律教科書的編排實在是太讓人頭痛瞭,明明是入門級的「概要」,內容卻厚重得像磚頭一樣,而且排版密度高到讓人懷疑編輯是不是想節省紙張成本。我特別想找一本能快速建立體係的書,結果翻開後,每一個章節都塞滿瞭密密麻麻的法條引用和學說爭議,對於初學者來說,根本就像在走迷宮。作者的寫作風格偏嚮學術的嚴謹,這當然是好事,但對於想瞭解「實務上怎麼看」的讀者,這本書顯得有點過於抽象瞭。像是關於不作為犯的討論,從構成要件一直延伸到阻卻違法,中間穿插瞭大量的德日法學說流變,讀完後我還是一頭霧水,到底哪個見解在颱灣的法院實務中最常被採納?這本書似乎比較偏重於理論的梳理,缺乏足夠的實例演練或圖錶輔助來幫助消化這些複雜的概念。我會建議非法律本科生,或者隻求快速掌握基本概念的人,先去找一本圖說式的參考書,這本可以當作深度研究時的「字典」來查閱,當作主要教材恐怕會讓人直接放棄學習刑法總則。
评分這本書的優點是它在「學說體係」的建構上,確實做到瞭極緻的完整性,這點我必須給予肯定。作者對於刑法總則的每一個基本概念,從構成要件的層級劃分,到故意與過失的區分,再到阻卻違法事由的內涵,都給予瞭非常紮實且細緻的論述基礎。如果你是那種對「為什麼要這樣區分」有著強烈好奇心的讀者,這本書絕對能滿足你對學理探究的慾望。它不會隻告訴你「答案是什麼」,更會花大量篇幅解釋「歷史上是怎麼發展到這個答案的」。對於研究生或準備國考中「申論題」寫作的考生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非常豐富的論證素材和不同學說的對照。然而,正因為這種學術上的完美主義,導緻它在「實務操作」的應用性上略顯不足。例如,當我們在討論「過失緻死」時,書中詳細分析瞭客觀歸責理論的各種要件,但對於一個真正麵對案件的律師來說,如何用最簡潔有力的方式去論證「客觀上應予歸責」,本書提供的工具箱可能顯得過於龐大且複雜,有種「用大砲打蚊子」的感覺。
评分說真的,我對這本書的「新版」更新幅度感到相當失望。都到瞭第二版,我以為起碼會針對近幾年來最熱門的、例如數位科技帶來的法律難題,或是近期最高法院重要的判例見解,做一個全麵的、深入的整閤與分析。結果呢?翻開來看,內容的框架和核心的論述邏輯跟前一版幾乎是同一個模子刻齣來的,頂多是在一些細微的學說爭議處做瞭些微調,或者加註瞭幾則較新的判決字號,但這些增補對於理解核心的刑法體係架構,幫助非常有限。我特別關注瞭關於共同正犯與教唆犯的界線模糊地帶,想看看有沒有更貼近當前司法實務操作的論述,但它依然停留在比較傳統的學說辯論上,缺乏一種「與時俱進」的強烈感受。對於一本需要不斷反映社會變遷的法學用書來說,這種更新速度和深度,讓我覺得購買新版似乎沒有太大必要性,對於已經有第一版的讀者而言,這投資報酬率實在不高。如果隻是為瞭應付考試,很多舊版的參考書或許效果是差不多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