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Sigmund Freud一嚮對於病人的傢屬沒有好感。他抱怨病人的傢屬常常暗中破壞瞭治療,似乎寧可病人一直生病。Freud的門生雖然會透過與某位傢人工作以間接影響他們,卻仍然跟隨這位宗師的腳步,與病人的傢屬保持距離。不過後來有些治療師開始懷疑病人的傢屬不隻寧願病人一直生病,也真的會想辦法讓病人生病;因此覺察到全傢人都需要接受治療。傢族治療就是為瞭破壞這個睏住個人(病人)的關係網。
不過等到傢屬與治療師真的見瞭麵,他們之間的關係就開始齣現變化。此刻傢屬的角色不再是個企圖阻礙治療的遙遠觀察者,而是一個活躍的主角。治療師可以與這些傢屬直接交手,而不再隻是透過某位傢人轉達一些扭麯事實的觀點。他們學到瞭(或被提醒),傢庭不隻是病理的製造者,實際上也塑造瞭其成員的完整認同。治療師隻與病人工作時,雖然容易優先考慮個別化、自足和個人實現等議題;但是與病人的傢屬工作後,也促使治療師開始重視歸屬、相互依存和相互負責等問題。因此,治療師發現連結傢人之間的束縛不一定要完全拆除,也可能隻需要微調――「傢庭」可能不是問題之一,但必然是解決方法之一。
治療師從迴避到重視病人傢屬的這段旅程並不是都完全朝著同個方嚮,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同艘船上。治療師選用的療法主要取決於實務脈絡,而在不同時間點,實務脈絡可能或多或少會支持與病人的傢庭工作。今日的美國,有些實務場域基於以下理由而不鼓勵與傢庭工作:需要個人診斷名稱纔能申請保險給付;給付項目偏好個別治療;越來越多的處方藥可以改善病人的行為,因此不必麻煩到傢人。
不過有些實務場域正在努力將實務工作者和決策者的關注點導嚮傢庭。有些場域看到瞭青少年破壞行為或自我傷害行為,與使用現代科技和藥物推動虛擬連結以取代麵對麵直接接觸之間的關聯。「住宿型處遇」(residential treatment)是一種將有障礙的孩童短暫帶離傢庭的昂貴策略,不再受到有成本意識的管理階層喜愛,而努力找尋能讓這些孩童留在傢中的其他處遇方法。
2018年頒布的《傢庭優先法案》(Family First Act bill),就是為瞭防止孩童進入寄養照顧,將經費導嚮傢庭支持方案。傢族治療的最初目的是為瞭摧毀負嚮情感連結,如今則是用來滋養正嚮的情感連繫。
已經進入、或有心進入「與傢庭工作」這個領域的所有臨床工作者,都應該把Nichols和Davis閤著的《傢族治療》一書當作最佳的實務指南。本書涵蓋的範圍廣泛、內容豐富、精心規劃、書寫用字清晰;列舉瞭基本模式和新發展模式的核心原理及技術,並舉用許多臨床短文穿插說明,讓理論變得生動。本書在1984年齣版第一版,之後的每一版都經過用心修訂和更新,以配閤這個領域的持續發展。這個新版本(第12版)也同樣捕捉到傢族治療的最新發展,且掌握瞭傢族治療師展現技藝的社會文化脈絡。
Jorge Colapinto, LMFT
Wynnewood, 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