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陷阱:被世界遺棄時,你想如何被接住?【限量作者簽章版+寫字成癮習字箋】

療癒陷阱:被世界遺棄時,你想如何被接住?【限量作者簽章版+寫字成癮習字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洛纓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疗愈
  • 情感
  • 成长
  • 孤独
  • 人际关系
  • 哲学
  • 签售版
  • 赠品
  • 写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金獎編劇吳洛纓
以心理視角探討台灣首部心靈宗教犯罪影集《我願意》
從戲劇出入真實人生,直視群體的動力與瘋狂
「每一個願意的背後,都藏著一個不願意。」──鄧惠文
 
  沒說出口的傷痛,
  背負內疚的生活,
  無人理解的寂寞,
  在那些表面平靜、卻舉步維艱的走索人心中,
  不相信一點什麼,怎麼活得下去?
  而這樣的療癒,又是何時變成了一種陷阱?
 
  ●精神科醫師作家鄧惠文,首度針對「心靈療癒」議題發聲

  一齣寫實的群像戲,是讓我們檢視自己,也正視每個人的困難。當失意人們走入心靈成長團體,甚至將之視為浮木、交付身心……若我們從旁走過,是否能真的看見那失落、渴求?是否願伸出溫暖的手,真正說聲「我了解」?
 
  ●從戲劇到人生,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入「療癒陷阱」的?
  人在飛黃騰達時,對靈性和自我探索興趣缺缺,當困境來臨,有某個外力支援,的確好過些,而別人能夠輕易跨越的問題,很可能卡住我們一輩子。這些困境都可能讓我們「願意」投身一個組織,無條件奉獻,甚至被控制。本書透過精神科醫師之眼,溫柔揭開這「願意」的背後、每個人都可能有的心靈缺口。
 
  ●透過心理對話,剝除一層層異色標籤
  人都有自我安頓的需求,但每個人要走的路徑極不相同。家庭的崩解、婚姻的消磨、人際關係的失落,還有誰都無法理解的寂寞,書中廣納各式生命議題,從社會文化到深層心理,爬梳人們步入「療癒陷阱」的背後機制,層層遞進,也讓我們直視內心,更能以此同理旁人,找到出路。
 
  ●交換生命歷練,陪你走一趟尋回自我的旅程
  人們確實會「相信一點什麼」,化寄託為生活下去的動力。但當「對未知的好奇」反客為主,成為你我的生命主宰時,又要怎麼自處?一名編劇與精神科醫師在書裡交換生命歷練,共修對於人性的見解,更點出真正的療癒與成長,是要「承擔」與「行動」。
 
  「奔向什麼不重要,只要是往離開現在的方向跑,都值得嘗試。這是絕望之人的最後希望。」鄧惠文醫師說。但願這本無私之書,也能接住每一個需要的走索人。

溫柔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作家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為什麼持續有人狂熱投入所謂的「新興宗教」或「心靈成長」組織?這可不是簡單一句「他們很傻」就能標籤解釋的事。──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療癒陷阱》透過編劇吳洛纓和精神科醫師作家鄧惠文的對談,讓我們更能領略故事的精巧,也能夠洞悉人性的複雜……進而投射至自身,或有著類似處境的親友們。──那些電影教我的事/作家

  本書內容極有深度,一層一層地帶領我們進入關於社會、自我的深層心理……翻開這本書,或許,你我都會從中找到一部分的自己。──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生命總有幽暗……洛纓和惠文的對話,不但為劇中的每個人物和故事做出更豐厚的詮釋,也為那一個又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找到可能的答案。──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作者與心理專家的對話,讓我們可以深入理解每個人到底匱乏了什麼,理解他們的焦慮與孤寂感……若更明白人的心理機制,或許能避免自己陷入類似的狀況,也能以此同理,幫助身邊有類似困擾的人。──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我不會保證讀者看完後,可以「一夕開悟,清涼解脫」。這書冊和《我願意》的戲劇一樣,都不是心靈雞湯,更不是處方箋,毋寧是一個提供你傾聽與訴說的樹洞。──黃鵬仁/資深媒體人

  原本以為的「笨」,其實是一連串傷痛的連鎖……閱讀兩人的對談,直面內心的脆弱,也跟著劇中人物從錯誤與挫折中,獲得了一些成長。──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好的,这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特定书名和内容: --- 书名:寂静之城的低语者 作者:[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作者名,如:艾莉莎·范德堡] 出版日期:[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日期] 书籍分类:文学小说 / 心理悬疑 / 存在主义 字数:约 45 万字 --- 导读:深入人心灵的迷宫 《寂静之城的低语者》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记忆与存在意义的宏大叙事。它将读者带入一个被时间和遗忘侵蚀的城市——“艾瑟隆”,一个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世界。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寻找失落的侦探故事,更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与救赎的哲学之旅。 小说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疏离的心理景观。作者巧妙地将古典文学的象征主义与现代心理学的洞察力融为一体,引导读者审视那些我们试图埋藏、却又无法逃脱的内在阴影。 故事梗概: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卡西安的档案修复师。他过着一种规律而近乎隐居的生活,沉浸在那些尘封的旧文件和泛黄的信件中,仿佛自己也是历史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然而,当他偶然发现一份来自三十年前、被错误归档的信件时,他平静的生活开始崩塌。 这份信件提及了一位神秘的“低语者”,一个据说能洞悉人们内心最深处秘密的智者,他的存在,是艾瑟隆城所有未解谜团的中心。更令人不安的是,信件的签名者,是卡西安多年来一直以为早已离世的初恋情人——伊芙琳。 为了寻找伊芙琳的下落,也为了解开“低语者”的真相,卡西安被迫踏上了一条穿越城市记忆与遗忘的道路。他开始接触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失忆的街头艺术家、沉迷于重复性劳动的工厂工人、以及那些声称能与“过去”对话的隐士。 随着调查的深入,卡西安发现艾瑟隆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题。这座城市似乎有一个集体性的遗忘机制,某些关键的历史事件被刻意抹去,而这些被抹去的记忆,却以一种扭曲的方式,渗透到每一位市民的潜意识中。他很快意识到,寻找伊芙琳,就是寻找这座城市被掩盖的真相。 核心主题与深度剖析: 1. 记忆的构建与消解: 小说对“记忆”这一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解构。作者探讨了记忆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以及当记忆被篡改、遗失或选择性遗忘时,个体如何重新定义自我。卡西安的修复工作,象征着他试图修复自己破碎的过去。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记忆科学和哲学思辨的段落,但都以自然流畅的对话和行动融入叙事之中。 2. 城市作为心理空间: 艾瑟隆城并非仅仅是一个地理背景,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情感和历史重量的实体。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集体无意识的印记。例如,城郊的“雾区”,象征着未被处理的创伤,只有那些敢于直面内心恐惧的人才能穿过。 3. 沉默的力量与沟通的障碍: “低语者”的传说,指向了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在充斥着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反而越来越难以进行真诚的对话。卡西安必须学会倾听那些“未言之语”——身体的语言、环境的暗示、以及潜意识的投射——才能接近真相。这种对“沉默”意义的探索,是本书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 4. 救赎的代价: 卡西安的旅程充满了道德困境。他发现,揭开真相往往意味着必须面对更深层次的痛苦。他必须在维护表面的安宁与追寻残酷的真实之间做出抉择。小说的结局并非简单的“好人战胜坏人”,而是对“和解”与“接纳”进行了更为复杂的探讨。 文学风格与特色: 细腻的内心独白与精准的外部描写并重: 作者擅长于在宏大的场景描写中穿插主角极度私密的内心感受,营造出一种既疏离又亲密的阅读体验。 多重叙事线索的交织: 除了卡西安的主线外,小说巧妙地融入了三段来自不同时代的人物日记片段,这些片段似乎毫不相关,但最终却以令人惊叹的方式汇聚在一起,揭示了“低语者”身份的真正含义。 象征主义的运用: 书中频繁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如一只永不停止滴水的怀表、一幅永远无法完成的星空图,以及贯穿始终的“雾”的意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被邀请去解读这些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 读者群定位: 本书适合喜爱沉浸式阅读、对心理学、哲学思辨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对于那些喜欢在小说中寻找隐藏线索、享受层层剥茧过程的悬疑爱好者,以及那些对当代文学中探索人类生存困境题材有偏好的读者,这将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冒险。它挑战读者去质疑自己所感知到的“现实”,并鼓励他们直面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寂静之城”。 结语: 《寂静之城的低语者》是一部需要慢读的作品。它不会给你即时的答案,而是会留下一串深刻的疑问,在你合上书页之后,依然在你脑海中低语回响。它邀请我们反思:我们是如何遗忘的?我们又将如何选择被记住?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洛纓


  知名編劇、劇場導演。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製作舞臺劇十多齣,發表於報刊雜誌的戲劇評論上百篇,翻譯著作數種,完成的電視劇時數逾三百小時,同時關心人文、社會、教育等議題,從事編劇、表演、生命書寫等教學。

  以《白色巨塔》榮獲第四十二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編劇獎,並以《痞子英雄》入圍第四十四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編劇獎。其他編劇作品包含《給愛麗絲的奇蹟》、《我在1949,等你》、《滾石愛情故事──愛情/最後一次溫柔》、《深藍與月光》、《哇!陳怡君》。著有散文集《人間散策》。
 
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作家、廣播主持人。參與戲劇演出和製作,為不同的對象譯解深層心理,並持續書寫分享這些探索。

  畢業於臺北醫學院醫學系、醫學人文研究所。現職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兼任副教授。專長榮格取向的個人與伴侶心理治療。著有《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媽媽變成鴨》、《我不想說對不起》、《婚內失戀》、《愛情非童話》、《不夠好也可以》、《有你,更能做自己》、《學習,在一起的幸福》、《直說無妨》、《別來無恙》、《非常關係》、《還想遇到我嗎》、《寂寞收據》。

  Podcast: 《鄧惠文 不想說》

图书目录

第1部 人生本來就很難,要「我願意」為哪般?
01婚姻裡的「我願意」,是歸屬感還是控制欲?
02成長說來就來,從不需要你「願意」
03精彩悲慘一念間,看你願意不願意
04每個「願意」背後,都有個「不願意」?
 
第2部 當失意人遇見那句「我懂你」

05「師」者,是痛苦與祕密的載體
06想知因果?請練習「喜歡」、「可是」、「不知道」
07信念充實了「我」,讓「我」有意義
 
第3部 是成長獨立?還是永遠依賴?

08我該到哪裡尋找遮蔽?
09為什麼閉鎖式的庇護團體如此吸引人?
10當團體裡沒有鏡子,只有「他願意」
 
第4部 尊重他人的掙扎,不輕易說「我願意」

11幸福哪有這麼容易?每個人都有他的習氣
12說出「願意」以後,「我」還是要看緊
13是什麼遮蔽了成長的出口?
14陪你照鏡子,認識你自己
 
結語 我願意之後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7031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文

那些狂熱的背後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為什麼持續有人狂熱投入所謂的「新興宗教」或「心靈成長」組織?這可不是簡單一句「他們很傻」就能標籤解釋的事。

  那麼,又該如何更具同理心且系統化地理解——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過不去的難關,也或多或少渴望有個「庇護團體」能寄託和療癒,只是有人因此走入非日常化的另一集體世界罷了?

  本書深入描繪《我願意》這部熱門電視影集裡的人物群像,由精神科醫師和劇作家聯手剖析這些現代人的多重困境與扭曲選擇。只有真誠直面這一切,我們或許才能找到根本問題的解方,以及幸福的出路。
 
推薦文

在故事中看見自己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作家


  如果有個人告訴你,世上每個人都有個檔案,載明了生命的意義與使命,但只有「幸福慈光動力會」可以帶你一窺玄祕,而代價是所費不貲的課程費用、被嚴格審視的隱私祕密,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和所愛之人的生命……

  你,願意嗎?

  我們在看了以心靈宗教為題的犯罪台劇《我願意》之後,覺得它的節奏俐落、角色立體、調性神祕、情節辛辣。如果你喜歡看真實犯罪紀錄片,或探討社會議題、家庭倫理類型的相關作品,就一定會喜歡!

  這部劇透過調查一名經紀人之死,逐步揭露系統性的邪教手法,描繪可憐可恨的一眾信徒,更直指「我願意」之後的代價。不僅讓我們深受感動和啟發,也聯想到存在主義中「存在先於本質」、「自由的詛咒」和「他人即地獄」等等哲學思辨。如果你只用獵奇的視角來追劇,那就很可惜了。

  而當我們發現這部劇正在籌劃本書時,便覺得一定要大力推薦!有別於以往台劇會做的影視出版品,《療癒陷阱》透過編劇吳洛纓和精神科醫師作家鄧惠文的對談,讓我們更能領略故事的精巧,也能洞悉人性的複雜,實在是含金量十足。

  這本書以議題探討為主,劇情角色解析為輔,透過故事發想者和精神科醫師分享各自的觀點,也以互相提問的方式,讓讀者同理角色,進而投射至自身,或有著類似處境的親友們。

  如果有時間,我們建議可以先追劇享受故事,再來閱讀本書,相信就能獲得最完整的體驗。
 
推薦文

當生活的不如意,讓你說出「我願意」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先講結論──《療癒陷阱》非常好看,任何對於洗腦、宗教,甚至是對人生有所疑惑、有所好奇的人,都該來讀讀這本書。

  這本書是由我很敬佩的兩個人,吳洛纓編劇與鄧惠文醫師對談集結而成。講到對談,或許會以為內容架構較為鬆散,但本書內容極有深度,一層一層地帶領我們進入關於社會、自我的深層心理,企圖去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人會願意放棄自己的判斷,說出「我願意」,將自己的一切「交出去」?

  這本書的對談,是從影集《我願意》的文本開始延伸。影集的大綱介紹,讓我想到很多宗教洗腦的案例,這也是我很關心的主題:在什麼情況下,人會願意放棄自我的決定權,把自己交給另外一個力量、團體或人,讓自己服膺在他們的規則與思考之下?

  本書的對談,精確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當對自我的期待、需求沒有被滿足,例如遭受社會的壓力、霸凌,經歷失敗的關係、人生的挫折、掉到谷底時,我們發現,原來再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得到理想的幸福、愛與歸屬感,甚至覺得寂寞、空虛、自己沒有用。而今天有一個地方,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被肯定的,可以獲得愛與歸屬,可以擁有那些我窮其一生努力而不可得的東西,好疲累的我,終於可以什麼都不用想、不用判斷地把自己交出去,讓別人照顧。這是多麽幸福的事。

  這就像是回到未出生的幼兒在子宮的狀態,是被完全保護,被餵養,不需要害怕傷害,也不用擔心寂寞。因為我就生長在一個人的體內,永遠不用擔心被拋下、丟棄,這個人與我永遠連結。

  類似這樣的心靈成長團體,就提供了這樣的功能──不用思考、沉溺式的心靈餵養與規則,以及強烈的連結性。

  但這些看似連結強烈的歸屬感與規則,換個方式,就變成了控制與傷害──你不按照我的方式去做,我就會傷害你,而且還會收回給你的資源與愛。

  這樣的互動,又是許多人習以為常、也是權威最常展現的傷害性互動。因為已經把自己交給了權威,失去了自我定義與獨立的生存能力,因此,即使受傷、覺得不對勁,仍然因為罪惡感、失能感與害怕被拋棄感等複雜的情緒走不了,只好留在原地,繼續承受這些苦痛。

  而且,說出「我願意」,是買一個「希望」;若我撐不下去,這個「希望」似乎也沒了。我要怎麼願意承認,原來我花如此多力氣投注的,是一場騙局?做出這個選擇的我,自我的價值與意義又是什麼?

  這種為了「擁有希望」的「絕望感」,是我在讀這本書、看這部影集時很深的感受。當然,鄧醫師與吳洛纓編劇談了許多關於親子關係、青少年與成人的自我認同、女性所背負的社會期待等等,非常全面且豐富。礙於篇幅無法一一細數,翻開這本書,或許,你我都會從中找到一部分的自己。
 
推薦文

脆弱的時候,要小心照下來的那道光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生命總有幽暗。當你愛的人不愛你、你想珍惜的人離你而去、你曾經當作生命中心的人去找了別人,或者是你依靠的人摧毁了你的信任,那些藏匿在你靈魂深處的黑暗就會湧現,並且抓住你,讓那些你原本不想面對的醜陋和脆弱,占據你人生的主控台。

  影集《我願意》所描述的,其實就是一個又一個歷經幽微的生命,在他們日子過得最辛苦的時候,不約而同遇見了一位「導師」,並且徹底「改變」他們人生的故事。

  看完之後,你會為這些主角感到惋惜、憤怒,甚至不勝唏噓,這一切是那麼虛幻,又是那麼真實。為什麼「邪教」的教主可以如此洗腦、操控人心?為什麼許多信徒願意為這些教主們奉獻自己畢生的財富,甚至其中還不乏一些高知識分子?又為什麼有些女性信徒願意和教主「雙修」,追求靈魂的更高層次?

  這本《療癒陷阱》採用對話錄的方式,記錄洛纓和惠文的對話,不但為劇中的每個人物和故事做出更豐厚的詮釋,也為那一個又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找到可能的答案。

  綜觀這本書中所有的信徒,你會發現他們心中都有一個柔軟的縫隙,邪教教主從這縫隙悄悄地擁抱、籠罩、最後用盡全力「捏爆」,甚至榨乾他們僅剩的一點遺產。他們原先希冀的是救贖,最後等待他們的卻是一條末路。

  有趣的是,每一個走上末路的人,都曾經以為自己走的是坦途。《療癒陷阱》讓我覺得最精闢的分析,就在於把「以為」當成寄託。這些信徒當中,有些人也許突然醒悟,有些人即使到了最後一刻,還是活在自己的謊言裡,因為對他們來說,清醒比睡著更痛苦。

  脆弱的心靈,往往禁不起惡意的光明。願我們在生命的低谷裡,都能夠保有智慧,信靠那些真正愛我們的人,而不是為了執著,出賣自己的靈魂。
 
推薦文

人到底是怎麼一步一步加入邪教的?
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我自己過去一直有段時間很好奇,人到底是怎麼一步一步加入邪教的?

  大家一起大聲吶喊、做誇張的動作膜拜教主、進行虔誠的儀式,甚至拿出很多錢供養,為何信徒都這麼確信不疑?為何都能這麼熱切投入呢?就算是透過紀錄片的鏡頭,都會覺得這類緊密感很不可思議。

  尤其,教主一開始多半只是一個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人,突然宣稱自己可以看透靈魂、解讀前世今生、帶著教眾修仙修法長生不老,這到底都怎麼取信於大家?很多邪教的紀錄片或是書籍,其中有些文獻、法器,或是教主的神蹟照片,你事後去看,根本就假的,而且教主的末世救贖的說法也常頭尾兜不攏,為何他們還能騙到人呢?難道加入者就只是笨蛋?顯然又不是如此,因為很多邪教浮現於檯面時,你會發現成員不乏高知識分子。難道這些人真只會讀書,但沒有任何生活常識?人們怎麼一步一步被吸引的?這真是我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疑惑。

  後來我自己做了些研究,才發現邪教並不是教主多神通廣大,甚至也與教義或論述毫無關係,真正的關鍵是邪教帶來的「情感支援體系」。

  這也是為何我拿到《療癒陷阱》翻看時,覺得這麼有趣。許多人以為加入邪教的人是笨蛋,其實他們未必笨,但他們肯定帶著創傷與寂寞。他們期待的不是教主法力,而是想在此取得重生。

  編劇吳洛纓小姐與鄧惠文醫師在這本書的觀劇對談中,深入這些人的內心,探討了《我願意》這齣劇裡每個角色走入邪教的心路歷程。我得說,這部分採取對談形式,讓這本書變得非常有意思。因為從戲劇角色的切入,加上作者與心理專家的對話,讓我們可以深入理解每個人到底匱乏什麼,理解他們的焦慮與孤寂感,又分別在人生中尋求什麼東西。

  這些人其實也沒在找什麼很不尋常的東西──婚姻失落、子女反叛、財務困境、自我懷疑、自信不足、找不到生存價值、霸凌與敵對等等,真的不外乎是你我都會碰到的事情。或許我們運氣好,但並不表示哪一天遭遇到某種深刻的生存打擊時,我們不會想逃入、依賴一個類似的「情感支援體系」。

  大部分的人都花太多時間去理解外在,舉凡天文地理、數學英文、經濟大勢、還有工作的專業知識,卻對於自己內心的渴望與需求接近無知。

  正因為不懂自己,碰到創傷、焦慮與孤獨時,就會嘗試各種情感上的替代方案來自我療癒。對很多人而言,處理問題本身太艱鉅,逃避又不可能,只好把希望往外寄託。前面提到,邪教其實與其說是一個宗教,不如說是一個讓失去希望的人感覺被承接住的支持團體。在那組織中,透過大家互相取暖、互相揭露脆弱來獲取認同,也取得在原本生活得不到的關心與照料。

  這時候,教主搞不好根本是附加的好處?因為加入邪教的人,真正的目的說不定也非真心相信,而是「就算是假的,那又有什麼關係」,既然這裡的大家這麼照顧我,我可以獲得外面沒有的肯定與包容,教主「似乎」還懂些神祕力量,或許真的可以給我一些額外的救贖。

  他們也許是這麼想的:「反正我也已經這樣了,就算被騙一下又如何呢?還能更差嗎?而且,搞不好教主真的有點什麼,那我不把握這人生最後的機會嗎?我若轉頭走,就算沒被騙,但回去也沒有比較好啊……」

  就如同鄧醫師在書中說到:「奔向什麼不重要,只要是往離開現在的方向跑,都值得嘗試。這是絕望之人的最後希望。」

  所以,我邊看邊覺得這本書的各場對談真是太棒了,因為透過別人的故事,你會更了解自己、身邊的人,以及那些加入邪教的人到底在想什麼。沒有人天生想受騙,多半是真的跨不過,自己騙了自己。且世界上想騙我們的又何止邪教?也可能是糟糕的戀人、糟糕的關懷團體、政治團體,或是其他想利用我們的組織。

  人生在世,我們總需要有方法療癒自己,而療癒的過程,多是嘗試從劇中人的傷,看出自己的需要。畢竟人人都有脆弱、過不去的時候,但你若更明白人的心理機制,或許能避免自己陷入類似的狀況,也能以此同理,幫助身邊有類似困擾的人。

  這本書,我覺得很受用,推薦給大家。
 
推薦文

是療癒救贖?還是以愛為名的止痛劑?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每當社會上報導迷信或是詐騙相關案件時,很多人會以「這些人就是笨」來簡單結論,但真的是這樣嗎?這些受害者無論性別、富有或貧窮、博士或不識字、年幼到年長,可說是遍布所有社會階層。追溯其心理,「匱乏」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對於愛、人際、家庭、成就等的匱乏,然而匱乏並不見得一定會迷信或被詐騙,還需要考量因成長經驗、個體差異、人際支持等脈絡。

  《我願意》一劇就把許多人陷入迷信的生命經驗都演出來了,透過劇情的起承轉合,會發現原本以為的「笨」,其實是一連串傷痛的連鎖。《療癒陷阱》則是透過編劇吳洛纓與鄧惠文醫師的對談,將當中那些連鎖加以解析,看清楚這些悲劇的齒輪是如何咬合轉動。

  劇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飽受霸凌的學生尋求輔導老師協助,老師無條件地包容關愛,並引導學生到其所屬的成長團體,認為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愛與包容,結果是下一個悲劇。身為心理人的我心想:「這樣是對的嗎?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嗎?以愛為名的行為,該怎麼界定那條線是合適的?」

  我很認同鄧醫師在書中談的概念,心理諮商的目標並不是無條件地給予止痛劑,甚至強到使人愉悅,而是正視疼痛的原因,並能選擇自我調節的方法。

  閱讀兩人的對談,直面內心的脆弱,也跟著劇中人物從錯誤與挫折中,獲得了一些成長。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感覺。「被世界遺棄時,你想如何被接住?」這幾個字直擊心臟欸,感覺是那種需要鼓起勇氣才能翻開,但翻開了又會忍不住一直讀下去的那種。最近生活上遇到一些卡關的狀況,身邊的人總是說「加油」、「撐過去」,但有時候真的需要的不是催促,而是一種溫柔的理解。我猜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種不同的視角,不是要我們變得更堅強去對抗世界,而是學習如何在受傷的時候,允許自己脆弱,並且找到那個能輕輕捧起我們的手。我特別好奇作者會怎麼描寫那種「陷阱」的感覺,是不是我們總是在追求外界的肯定,卻忘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這種探討自我接納的過程,對我來說很重要,畢竟現代人壓力這麼大,很多時候我們都把心事往肚子裡吞,等到爆發了才發現自己已經被那些負面情緒捆綁住了。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心靈雞湯,而是能提供一些紮實的、可以實際應用在生活中的方法,讓我們在感到孤單無助的時候,知道該怎麼為自己建立一個安全的空間。

评分

關於那個「寫字成癮習字箋」的組合,這簡直是神來之筆!我一直覺得,現代人太依賴打字,文字的力量好像被削弱了,少了那種筆尖與紙張摩擦時產生的專注感。如果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們,將書中那些深刻的體悟,透過親手書寫的方式內化,那種效果肯定比單純用眼睛看要來得強烈百倍。我設想著,或許書中會有引導性的句子,讓我們在寫下的同時,也同步進行內心的整理。畢竟,當我們在「接住」自己的時候,用筆寫下來的每一個字,都像是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堅固的基石。我非常期待這種身心合一的閱讀體驗,它讓「療癒」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變成一種可以被操作、被記錄的具體行動,這對我這種喜歡動手實踐的人來說,吸引力是無可比擬的。

评分

說真的,我最近在書店看到很多類似主題的書,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像是它們都在講「你要變好」,卻沒有深入探討「變不好的時候怎麼辦」。這本《療癒陷阱》光是「陷阱」這個詞就很有意思,它暗示了療癒的過程可能充滿了迂迴,甚至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太急著想「好起來」而掉進另一個更深的坑裡。我對這種深度剖析非常感興趣。我希望作者能誠實地面對那種「卡住」的狀態,而不是急著用樂觀的詞彙去粉飾太平。你知道嗎,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馬上見效的解方,而是一個能陪我們一起坐在黑暗裡,不評判、不急躁的陪伴者。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絕對值得我收藏。而且,限量版還有作者簽名,這對我這種喜歡收集有紀念價值書籍的人來說,簡直是無法抗拒的誘惑,光是想像簽名在書頁上的樣子,就覺得這本書對我來說更有份量了。

评分

老實說,我本來對這類勵志或療癒類的書籍抱持著一種有點保留的態度,總覺得很多時候它們只是把複雜的情緒簡單化了。但是,這個書名實在太有層次感了。「陷阱」跟「接住」的對比,讓我意識到,我們可能常常誤解了「療癒」的本質。我們總以為療癒就是移除所有負面的東西,但或許,療癒的關鍵反而在於如何與那些負面的、被遺棄的經驗共存,並且找到一個更溫和的方式與之和解。我更關注的是,作者如何平衡這個「陷阱」的描寫——如果寫得太沉重,讀者可能會被拖下去;如果寫得太輕巧,又會流於表面。我希望這本書能拿出足夠的誠意,去描繪那些灰色地帶,那才是真實人生啊。這不只是閱讀,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

评分

我身邊的朋友圈,最近有幾個都處在人生轉換期的低谷,他們需要的東西很微妙,好像要找一個能「翻譯」他們痛苦的人。我總覺得,我們這一代人太習慣用社群媒體上的完美形象來武裝自己,導致當真的需要求助時,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我猜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些隱晦的語言,讓我們能找到詞彙來描述那些難以言喻的失落感。我特別期待它能談談「被世界遺棄」這個設定,這不單純是失戀或工作不順,更像是一種存在感層面的虛無。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在這種虛無中重新錨定自我價值的方法,那就太棒了。我不是在尋求立刻的解脫,而是希望能得到一種工具,讓我在面對這些情緒海嘯時,至少不會被完全淹沒。畢竟,學會如何「被接住」,其實也是學會如何好好地「接住自己」的過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