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爆卦公社:腦洞大開的19堂古文說書課

國文爆卦公社:腦洞大開的19堂古文說書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慧貞
图书标签:
  • 古文
  • 国文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趣味解读
  • 说文解字
  • 传统文化
  • 知识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抱歉了錢錢,我真的需要這本酷國文!
令人笑到流淚的不正經說書課,開課囉!
直擊古人八卦,大膽翻玩時事哏
讀懂古文也連結現代,就是這麼easy

  從不為人知的古人內心戲
  到國文課本沒教、Google大神不一定查得到的冷知識
  以顛覆三觀的奇思妙想,打破你對古文的既定印象
  有趣又有料,讓人意想不到的翻案解讀
  看了不禁驚呼:「奇怪的古文知識增加了!」

  ‧〈東床快婿〉
  舉止看似任誕,智慧卻過於常人的書聖王羲之
  如何躺著還把名聲掙了?
  ‧〈桃花源記〉
  漁人啊漁人,居然是深藏不露的聰明人?
  一窺學霸漁夫的祕境歷險記
  ‧〈小康之治〉
  《權力遊戲》真人版?皇家貴族的劣跡現形記
  老百姓看了直搖頭:「貴圈真亂!」
  ‧〈虬髯客傳〉
  魯蛇也有春天?
  且看李靖翻轉命運,成為左擁財富、右抱美人的人生勝利組
  ‧〈馮諼客孟嘗君〉
  孟嘗君原來是表裡不一的腹黑老闆?
  不願助紂為虐的馮諼該如何是好?
  ‧〈北冥有魚〉
  進擊的兩棲類生物?
  究竟是古生物學的重大發現,還是古人在唬爛?
  ‧〈渾沌開竅〉
  好心被雷親?
  渾沌的死不是偶然是必然?!
  ――本書精彩內容可不只這些,欲知更多古文八卦,且看本書分解!

  國文腦洞天師吳慧貞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專業國學知識及輕鬆活潑的文筆,
  秉持著「不疑處有疑」的辦案精神,從獨特的角度切入,抽絲剝繭揭開古文背後鮮為人知的真相。
  同時,書中的故事都有據可考,內容專業可靠,引領我們深度思考,全面提升閱讀素養及思辨能力!
  就讓我們一起成為國文爆卦公社的一員,一同發掘深藏在古文內的逸聞趣事吧!

本書特色

  1、作者以偵探辦案的態度,剖析古文背後的內涵,提出令人嘖嘖稱奇的翻案解讀。
  2、結合時事哏的活潑敘事,讓古文更接地氣,讀來輕鬆無負擔,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也能滿載而歸。
  3、附錄:古文的多重宇宙,糾正常見誤讀、補充延伸知識。
  4、培養問題意識,增強思辨及歸納分析能力。
  5、涉及跨領域的豐富知識,擴展學習視野。

各界推薦

  林淑芬 ▏活化高職國文教育推手
  馬雅人 ▏馬雅國駐臺辦事處
  凌性傑 ▏作家
  陳依芳 ▏二胡表演藝術家
  歐陽立中 ▏Super教師
  歐陽宜璋 ▏臺北市高中國文科輔導團社群管理者
  蔡淇華 ▏作家、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依姓名筆畫排列)

  慧貞老師是位教育家,在書中帶領著讀者思考、提問、佐證、吸收,這四個步驟就是學習中最重要的流程。看完書後不僅牢記內容,還會反覆不斷在腦中咀嚼,太神奇了!
  文學的感性建構在科學理性上,如同作者在學習二胡這門藝術時,也是依循著科學的方法學習一樣。本書突破了「文學」的侷限,豐富的歷史、物理、地科、生物知識融合其中,實在太吸引人了!如同看偵探小說的心情在看文學作品,愈看愈是欲罷不能,這樣全新、精彩的體驗,一定要大力推薦給每位讀者們!――陳依芳/二胡表演藝術家

  一打開高中職國文,面對艱澀的文言文課文,首先就想到文白翻譯對照和字詞形音義,再加上作者風格的背記,讓很多學生留下負面印象。而由大安高工吳慧貞老師精選的文言文議題,每篇開頭有提問,行文縱橫時空,深度探索並找出答案,最後也不忘記以優美的文采收筆總結。讓一篇篇艱深的文言文,有如謎題的破解般的精采立體,不但讓文言走出平面,也符合素養時代的文理融合特質,使學習古文不再是空中樓閣。――歐陽宜璋/臺北市高中國文科輔導團社群管理者

學生好評

  在教科書裡,經由學校的國文老師的帶領,回到古人的世界,體驗他們對情、對景的豐沛情感,體驗他們對人生欣喜或無奈,與此同時,似乎卻忽略了很多字裡行間埋藏的「小祕密」,以古文中故事主角的角度,從地理到社會現象,我們在這本書中,跟著老師的風趣解析,在古文字裡行間推敲,跟著老師我們會更加體會作者的用意,且更能領略文中滿佈的情意!――尤儷婷/中山女高

  本書透過古文中的線索,去推敲事情發生的正確年代以及人物的年紀,再搭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邏輯的闡述當時故事的主角為什麼會做這件事,以及其理由為何。與國文課不同的是,因為有作者講述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解釋人物的性格,整體看來非常輕鬆,就像是在看一個歷史故事一樣,卻能得到比國文課中更多的知識含量。――毛冠勛/台大電信工程研究所

  本書的寫法令我耳目一新,將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解釋得風趣橫生,使讀者能有更深的印象,也能激起讀者對文言文的興趣。而且書中有很多的問句,讀起來就不會索然無味。例如六一居士,想必很多人都記不起來是哪六個,作者以一個老宅男和他的五個嗜好來形容,超有記憶點!作者幽默的文筆,讓我對文言文不再興致缺缺,讀完一篇還會迫不及待地想看下一篇!――李志擎/大安高工

  老師以生花妙筆,讓我們暢遊在中國文學裡。以前認為生澀難懂的文章,經過老師的詮釋以後變得更為有趣,豐富多元的時空背景資料也讓我們更能理解文章最深層的含義。這不僅是一本解讀古文的作品,更是一本打開現代與過去連結的鑰匙。――張正威/大安高工

  每篇文章的典故都是我們在國高中耳熟能詳的經典課文,乍看之下你可能會以為內容亦如死板的課文一般味同嚼蠟,但仔細閱覽過後你就會發覺老師的措辭不僅不枯燥,甚至穿插了些現代流行用語,讀到時會不禁會心一笑呢!不僅如此,有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被老師細膩的研究一步步顛覆,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其中樂趣等著你去發掘!――張品鈞/北一女中

  書中收錄許多著名的古文篇章,跟著作者爆笑好懂的語句、用心提供的歷史背景與文章,一步步推敲出字裡行間暗藏的玄機與真相,就像是在觀看古人的八卦軼事一樣,真是大呼過癮。這樣與以往不同的觀點詮釋古文,讓讀者輕鬆擁有一場精采有趣的文學之旅。――莊霈婕/北市大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

  一事無成的魯蛇李靖,居然能娶到寄身名門的紅拂女?如此八點檔的組合怎麼能錯過呢!作者以不同角度審視古文,嚴肅古板的課文立馬變成灑狗血的劇情,讓你瞬間愛上古代文學故事!――郭亞弦/台科大資訊管理研究所

  什麼?所謂的三千門客只是一幫流氓而已?蛤?所謂的孟嘗君只不過是黑幫的頭頭?這本書道出了他們各種難登大雅之堂的行為,讓讀者一再跌破眼鏡。距離產生美,那就反其道而行之,結合當時的時空背景,零距離接觸古人最真實的一面!本書集結了許多國文課本裡絕對看不到的故事,趕快來一探究竟吧!――陳政暘/大安高工

  本書的以史學的角度切入,詳細分析,讓原本枯燥乏味的國文課,變得有如小說一般高潮迭起。再帶入現實生活的案例,翻轉了很多教科書中「合理」的解釋,給了這些奇怪的古文一個平反的機會。原來,那些古人並不是在發神經,而是後人不懂他們的心中的苦啊!――葉宜修/台科大資訊工程系

  這本書就像個貼心的解說員,讓我注意到曾經未發現到的許多細節:像是〈東床快婿〉中看似荒誕,其實是為了要顧全大局的王羲之;或是〈北冥有魚〉中,古代人為什麼看得見那些不可能存在的「神獸」。這本書給我了一個「活起來」的文言文!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本輕鬆的古代八卦軼事錄來看,一定會帶給你對文言文嶄新的體驗!――劉珈沛/大安高工
史海拾遗: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秘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场穿梭于历史长河、探访文化遗迹的深度漫游。我们旨在挖掘那些在浩瀚史籍中被掩盖或被简化处理的鲜活片段,重构一个有血有肉的古代社会图景。全书分为“制度的暗线”、“思想的交锋”与“日常的微光”三个主要部分,带领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历史叙事,深入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真实处境与精神世界。 第一部分:制度的暗线——权力结构下的细微挣扎 本部分聚焦于古代社会权力体系的运作机制,尤其关注那些未被主流史学强调的“暗线”——即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漏洞与被规避的环节。 第一章:赋税的重量与流转的秘密 古代的赋税制度,从井田制到两税法,其核心目的在于维系统治阶级的运作。然而,制度设计与实际征收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本章将详细剖析“隐匿田亩”、“地方豪强代缴”以及“漕运中的损耗与盘剥”等现象。我们不满足于罗列税目,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一个普通自耕农在遭遇天灾或官府更迭时,如何在一张看似严密的税网中努力寻找生存的缝隙。例如,分析汉代“亭”一级的地方摊派如何层层加码,远超中央规定的标准,以及唐代“庸、调、租”在不同区域因物产差异产生的实际负担不均。 第二章:律法与人情的边界:判例中的社会张力 中国的古代法律体系(如秦律、唐律疏议)以其严密性著称,但法律条文的冰冷逻辑,在面对复杂的人伦关系和地方习俗时,往往需要“情理”的介入。本章将选取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古代判例进行再审视。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法律条文本身,而是地方官吏在“情、理、法”之间的权衡。例如,探讨“谋反”罪在不同时期对同宗族人的牵连范围差异,以及在涉及家庭财产继承、贞洁诉讼等民事纠纷中,宗族势力是如何渗透并影响司法判决的。这些案例揭示了法律的刚性与社会柔性的持续拉锯战。 第三章:边疆的命名与失语者的声音 国家的疆域划定与治理,是历史叙事中的重要议题。然而,对于“化外之地”和未被完全汉化的边疆民族,史书记载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简化倾向。本章将尝试重建被主流叙事“失语”的声音。我们借助民族志片段、碑刻铭文甚至外来使者的记录,探讨不同族群在面对中央政权时的策略选择——是主动融入、消极抵抗,还是利用朝代更迭进行战略游走。重点分析了中原王朝在不同时期的“羁縻政策”如何因地制宜地变化,以及这些政策对当地社会结构产生的长期影响。 第二部分:思想的交锋——“道”在尘世间的投射 古代思想的演变,不仅是哲学家书斋中的思辨,更是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实践的直接反映。本部分聚焦于儒、道、释三家学说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应用”和“扭曲”。 第四章:儒学的“实用主义”转向:从道德理想到底层治理 儒家思想在汉代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后,其内涵经历了深刻的转变。本书不再泛泛而谈“仁义礼智信”,而是深入分析“教化”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治理工具。我们考察了宋明理学在地方乡约、族规中的具体化应用,探讨士大夫阶层如何利用程朱理学来巩固其在地方的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潮,对民间经济活动和个体情感表达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第五章:道家的隐逸与政治的“借壳” 道家思想常被描绘为超脱世俗,但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却又常常“以道入世”。本章探究道家哲学在士人政治失意时的避难所功能,以及它如何被用作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温和批判的“密码”。通过分析魏晋玄学兴起背后的社会危机,以及唐代方士与帝王对长生不老和“无为而治”的独特解读,揭示了道家思想在维护士人精神自洽与影响宫廷决策方面的双重角色。 第六章:佛教的“本土化”工程:跨越山海的信仰移植 佛教传入中国后,并非原封不动,而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本土化”过程。本书侧重于分析佛教教义如何与中国原有的祖先崇拜、伦理观念相结合。重点探讨禅宗的兴起如何迎合了社会对速成解脱的渴望,以及寺院经济在唐宋时期对地方土地兼并和手工业发展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我们审视了武宗灭佛事件的深层经济原因,而非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冲突的层面。 第三部分:日常的微光——被遗忘的民间智慧 历史不仅由帝王将相书写,更由芸芸众生构筑而成。本部分旨在聚焦于古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技术传承与文化习俗,还原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视的“微光”。 第七章:匠人的技艺与知识的口述传承 古代的技术发展,特别是建筑、冶金、医药等领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的积累与口头或非规范化的记录。本书试图通过对宋代《营造法式》等技术文献的旁证,结合地方志中对能工巧匠的记载,还原一项特定技术(如瓷器烧制或水利工程)的知识链条。我们关注学徒制度的残酷性,以及匠人阶层如何在社会等级中尴尬地处于“技术精英”与“体力劳动者”的中间地带。 第八章:节令的仪式与时间的重塑 时间观念在古代社会是与自然周期和宗教祭祀紧密联系的。本章细致描绘了从岁首到岁末,不同阶层如何度过他们的年度周期。我们深入分析了春社、秋祭等重要节令活动背后的社会功能——它们如何帮助社区进行资源分配、确立身份认同,以及对抗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节庆活动不再是简单的风俗罗列,而是理解古代社会心理结构的一个窗口。 第九章:医疗的边缘:巫术、药材与民间医者的实践 在正统医学(如《伤寒杂病论》)之外,民间存在着庞大且活跃的医疗体系。本章探讨了符水、占卜等巫术元素如何与草药知识并存,构成普通民众应对疾病的主要手段。我们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本草”知识体系的差异,以及在瘟疫流行时,国家救助措施的失效如何迫使民众转向更为灵活、但风险也更高的民间疗法。通过对古代医案中常见病症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普通人的平均健康水平与生命脆弱性。 结语:历史的复调 全书力求呈现一种“复调”的历史观,承认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主流叙事与潜藏力量的复杂互动。通过对制度暗线、思想投射和日常微光的探寻,我们期望读者能超越对“黄金时代”的浪漫化想象,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矛盾性与永恒的人性挣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國文腦洞天師 吳慧貞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現為大安高工國文老師

  所謂國文腦洞「天」師――
  引經據典,開創思緒
  妙語如珠說八卦
  天南地北話古文
  橫空出世的古文說書奇才
  毫無冷場的超有哏故事
  讓大家笑著笑著就讀懂了!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自序
01 既得不要臉,還得不要命――非誠勿擾、後果自負的東床快婿
02 漁人的奇幻漂流――〈桃花源記〉(上)
03 過了那道光之後――〈桃花源記〉(中)
04 再也回不去了――〈桃花源記〉(下)
05 《權力遊戲》封測版強勢來襲――小康之治(上)
06 王公貴族的生活等你來體驗――小康之治(下)
07 強魯灰飛煙滅――貧士李靖的逆襲
08 樸實無華且枯燥――虬髯客的日常生活
09 哥收藏的不是畫,是文化――「正午牡丹」的古畫有貓膩?
10 當郭橐駝遇上柳宗元――你去過人間煉獄豐樂鄉嗎?
11 強到逆天的精神攻擊――先王召喚術
12 廣告打得好,田文沒煩惱――馮諼客孟嘗君
13 要飯要得好,全家吃到飽――馮諼嗑孟嘗君
14 三窟鑿得好,子孫團滅了――馮諼剋孟嘗君
15 是「指鹿為馬」還是「指桑罵槐」――《詩經.秦風.蒹葭》(上)
16 誰准你大清早追人了?――《詩經.秦風.蒹葭》(中)
17 真的是見鬼了!――《詩經.秦風.蒹葭》(下)
18 到底是魚還是鳥?――《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
19 然後祂就死掉了――《莊子.應帝王.渾沌開竅》
附錄:古文的多重宇宙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4854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5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經典文本的驚天解讀
林淑芬


  一場精彩的說書,要以獨特的觀點契入觀眾的思維,要能營造峰迴路轉、引人入勝的情節,時時衝擊觀眾的思考與感受,讓他們產生「為我而言」的鮮活力、產生欲罷不能的入戲狀態。《國文爆卦公社:腦洞大開的19堂古文說書課》就是這麼一本讓人欲罷不能的現代版說書。本書的每篇文字,都能熟稔地切換主客觀的視角,快速有序地穿梭古今。這種破除線性的跳躍式思考,使讀者在作者魔幻的說書氣氛中,充分感受到醍醐灌頂的震撼。

  我是作者的忘年之交,更是彼此觀課、評課、說課的工作夥伴。和慧貞老師聊天,往往能在她以簡馭繁卻幽默內斂的表達中,找到清朗又條理井然的方向。承蒙邀約寫這篇書序,我以不同身分的閱讀者,認真的拜讀這本書三個回合:

  第一回,以資深老師的身分閱讀這本風格迥異、文句口語的作品--面對著豐富又深入的歷史考證下推陳出新的觀點,我屢屢遏抑住內心的衝擊:「我以前教對了嗎?遺漏了什麼嗎?」急切的把書讀完後,才大大的吁了一口氣:「文本,我沒有教錯;但是考證,我的確是大大的不如!」例如書中針對「六一居士」的名號為何不含「畫作」為話頭,深論宋朝當時的「文化時尚」的偏頗。作者爬梳沈括文章的深意,認為他意在言外,側面烘托出歐陽脩的文化涵養,與一般的「文化登徒子」大相逕庭。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立意奇巧的切入點啊!

  第二回,改以編審者的角度閱讀,審視本書的寫作結構:以扎實的史學為基礎,由師生問答開啟立論,以說書人的口吻闡發文本,輔以「爆卦新聞板」中嚴謹的資料論述。例如討論〈馮諼客孟嘗君〉,採取溯本追源的角度,從祖宗八代談家風,申論家族的興衰不在一時,而是其來有自――在一句句插科打諢的幽默中,卻隱含一樁樁強勢的翻案,使讀者猝不及防地被作者走出刻板解讀的種種創見說服了而不自知。

  第三回,就放鬆自己吧!自然地在問答間引起閱讀的動機,閒散地隨著文字恣意暢快地悠遊,在新舊衝擊下,再次品嘗古文的新滋味――聽聽作者饒富奇意且肆意地將豐富學識與現代時事語彙重新編碼、解讀的趣味,享受翻閱此書時,隨時隨地都有顛覆所知的驚喜!例如〈蒹葭〉竟以學生常見的嬉笑對話為開端,論證這首詩的最大謎題,居然是貌似平凡無奇的三句「宛在水中央」。作者顛覆了我們對傳統六經嚴肅刻板的印象,提出了一個思路清奇的新看法,當真令人忍俊不禁!

  本書擅長以文本中的重要文句做為線索,以無厘頭與誇大的敘述顛覆三觀,帶出新世代的驚天解讀,賦予經典另一個更有可能的詮釋。古文是引領學生穿越時空、回溯古人智慧的重要媒介,而本書將課本文字與歷史背景乃至於現代科學交錯組合,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的事件感受更加深刻。閱讀此書,必可開創思辦力、表達力,更可以實踐腦洞大開、快樂閱讀的本意。(本文作者在大安高工任教三十四年,現已退休。喜歡嘗試多元教學,並獲得特殊優良教師、教學類金鐸獎、全國power教師、閱讀推手獎等殊榮。)

自序

現在看不到未來,未來卻正凝視著現在


  「老師,學文言文有什麼用?現實生活中根本用不到!」

  「你明明就沒有女朋友,那你電腦裡那些關於『生命奧祕』的影片不也是一樣用不到?」

  當國文老師,很難不遇到學生對文言文無用的質疑。

  我記得我高中的時候,也是每晚對著艱難的理科題目噴淚,發自內心悲憤地怒吼:「我明明就是文組生,以後根本就用不到OOXX,幹嘛學這個!」

  但奇妙的是,歷經激烈的聯考、進入夢寐以求的中文系後,我居然開始懷念起那些看不懂的有字天書了?

  這是為什麼呢?

  尤其是進入社會之後,那些我曾經認定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理科知識,反而成為了我最喜歡聽的床邊故事。看著那些分享科普知識的油土伯跟阿婆主們,以生動又親切的方式解說著從前完全聽不懂的艱澀語彙,我深切地感受到:

  學習知識,跟「生活」中用不用得到無關。因為在我們的「生命」中,其實沒有任何知識是無用的。

  就比如說,即使結合了數學、物理、材料工程學等所有了不起的理科知識,以及窮人幾輩子也賺不到的數億美金,歷經了千辛萬苦把人類送上月球,證明了月球上沒有廣寒宮跟嫦娥之後,中秋節的浪漫為何不會因為這個生冷無情的事實而消失?李白那些經典之作的價值,為何不會因此就變成了跌停板?

  而如果你閱讀過《黯淡藍點》――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看過航海家一號從太陽系邊緣的六十四億公里以外拍攝到的地球照片之後所得到的啟示――你一定也會驚訝於世界上最科學、最理智的頭腦,所發出的感嘆竟是如此的詩意盎然!

  上個世紀初期,偉大的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留下了數千個公式後翩然離世,然而因為沒有人看得懂那些符號,所以在當時根本無用武之地。一百年後的現在,才被證實這些公式可以用來解釋許多現代才開始起飛、發展的科學領域,包括描述黑洞的存在。當年看不懂的數學公式,居然深切影響了百年後的學術思想?

  所以說,知識的極限到底在哪裡?

  有沒有用,到底是由誰來定義的呢?

  文、理的界線又在哪裡?

  當太空人衝上雲霄、突破天際,感嘆著NASA應該要派個詩人上太空去描述眼前的浩瀚景象時,他們不知道其實五百多年前年僅十一歲的王陽明,就已經憑藉超凡的想像力寫下「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這種從外太空回望地球的詩句了!

  我們都聽過「夏蟲不可以語冰」,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承認自己就是那隻夏蟲呢?

  讓我們想像一下這樣的畫面:

  一名高中生――對,就是我――用挑釁的眼神、傲慢的語氣,忿忿不平的對著愛因斯坦問道:「老師,學相對論有什麼用?我是文組生,將來根本用不到啦!」

  然後呢?

  愛因斯坦需要為此道歉嗎?向那名......無知的高中生?

  這其中的荒謬還需要再多說嗎?

  孔孟、老莊、司馬遷、唐宋八大家......他們需要乘坐時光機來到現代,為他們的作品申請專利、成立品牌、投入資金、瘋狂行銷嗎?

  人的存在太渺小、生命太短暫、所知太侷限--明明就是我的智慧不足以去理解自然科學裡的專有名詞,遷怒老師有什麼用啊?

  現在的我,看著過去的我,完全能夠明白高中時的我是多麼的驕傲自大、愚不可及。

  現在,我之所以動筆寫這本書,就是希望傳達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門學問是無用的理念。沒錯,我承認我是理科白痴,方程式與週期表帶給我求學時期莫大的挫折。但是,文史方面的知識卻彌補了這方面的遺憾,這些領域就是我學習的動力,並且讓我得到屢敗屢戰的勇氣。

  文言文無用?這對我而言從來不是問題。它帶給我的勇氣,一直延續到現在,只會隨著歲月的增加、知識的累積而更堅韌。因為大部分的人不會記得每次考試的分數,但是一定會歷經生命的起伏。知識可能對目前的學生而言,只是成績單上的數字;但是對於已經沒有成績束縛的大人而言,它更是經驗的累積與行為的檢驗:

  沒有歷經事件,知識只能是文字、是谷歌大神可以搜尋到的數位資訊。然而,能在事件中運用知識、實踐知識,才能明白知識不在於它對現在的你而言是否有用,而是它對於你的一生、乃至於整體人類的貢獻。

  李白的詩句,陪我走過了人生低谷;歷久彌新的古文,豐富了地表上五千年的文明。文言文帶給我的單純、美好與勇氣,我渴望藉由本書與你分享。

  如果你是學生,這不是教科書,你可以不用背誦那些枯燥的名詞,也不用把內容當成教條,把它看成是國文課本的同人誌、輕小說吧!如果你已經脫離學生生活,還願意翻看本書,那恭喜你,你是真心熱愛一個「無用」的事物,這本書能帶給你的快樂,是由你的內心自然而然湧現出來的,而那才是世界上最無可取代的珍寶!

  這份珍寶之所以能出現在你面前,首先要感謝三民書局出版社編輯部同仁,認真看待我在某個平凡午後提出的輕率想法,讓這本書從無到有、由虛化實。同時以無比的耐心和包容,不厭其煩地解決作者天馬行空的思維邏輯所造成的各種內容編排的問題。當然,也要感謝三民書局願意出版這本書。

  其次,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家人身體健康,以及我從未出現過的伴侶與子女(?),讓我能夠無後顧之憂地任性寫作。感謝生命中每一位良師益友,特別是大安高工林淑芬老師;老師所提倡的文本教學法、提問式教學法,對我的教學方式影響至為深遠。感謝我在教學生涯中遇到的每一位學生:沒有你們對課文提出的問題,我無法深刻體認到學海無涯的道理;沒有你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困境,我無法確切了解到生命的韌度與智慧。

  最後,請讀者感謝你自己,因為是你選擇了這本書,遇到了一種跳脫傳統思維的文言文詮釋,讓你有機會以嶄新的眼光看待一門古老的學問。當我們正在為文言文有用無用爭論的同時,想必未來的人類其實也正關注著現在,想知道現在的人類能留給他們什麼樣的文化遺產。

  現在的我們看不到未來,未來卻正凝視著現在的我們!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坊間的國學書這麼多,很多都標榜著「讓你輕鬆讀懂文言文」,但讀起來往往還是有點「差了點意思」。這本的厲害之處在於,它真的做到了「說書」的感覺,而不是單純的註解翻譯。作者的筆法非常生動,尤其在描述古代人物的個性、那些歷史事件背後的「人性」掙扎時,那種畫面感超強的。我特別喜歡它如何用現代的視角去解構古人的某些行為動機,有時候讀完會讓我對歷史上某個偉人的印象整個被顛覆,產生一種「原來他們當年也是這麼『ㄎㄧㄤ』」的錯覺,非常接地氣。它不是在美化古人,而是把他們還原成有血有肉、會犯錯會耍寶的「人」。這種帶有批判性又不失幽默感的敘事風格,讓原本枯燥的歷史背景知識,瞬間變得活靈活現。對於我這種平時只看網路小說、很少碰傳統文學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個及時雨,讓人重新燃起對「文字」本身魅力的好奇心,覺得古文其實沒那麼遙不可及。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封面設計就蠻有意思的,帶著一點點「古早味」又混著現代網路梗的感覺,蠻符合現在年輕人喜歡的這種反差萌。我原本以為這種結合古文跟「爆卦」的標題,內容可能會很硬、很說教,畢竟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總讓人有點卻步。但實際翻閱後發現,作者真的很用心在「翻譯」和「詮釋」,完全不是那種死板板的教科書語氣。它像是把那些我們覺得高高在上、難以親近的古代文人,拉到我們現代的LINE群組裡聊天一樣。像是某些篇章的引言,會用現在的網路用語來定調,然後再切入古文的脈絡,讓人忍不住想往下看,想知道作者會怎麼把那個古人的「八卦」或「梗」給挖出來。這種輕鬆的切入點,讓原本對古典文學有距離感的人,也能很自然地進入狀況,不會一開始就被那些艱澀的字詞給勸退。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選材上也很巧妙,不只挑那些耳熟能詳的,也會穿插一些比較冷門但很有趣的片段,讓閱讀體驗保持新鮮感,不會讓人覺得在唸課本,而是在聽一個很有料的朋友在說故事。

评分

我必須說,要寫一本既能顧及古典的嚴謹性,又能抓住現代讀者眼球的書,難度非常高,很容易淪為譁眾取寵或流於膚淺。但這本在幽默感和知識含量的平衡上做得相當到位。它並不是簡單地用流行語去「消費」古文,而是真的很紮實地在做「文化橋接」。當它提到某個古文的典故,隨後能精準地連結到現代社會某個類似的情境或現象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的很棒。感覺作者不僅是個文史工作者,更像是一位敏銳的社會觀察家,他能從千年以前的文字裡,看到人性的不變。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才是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讀完後,我甚至會忍不住去搜尋書裡提到的那些古人,想多了解他們的生活,這已經超越了一本書的單純閱讀價值,變成了一種對知識的延伸探索。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類型的書通常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總覺得「爆卦」兩個字可能只是噱頭,內容很可能空泛無力。然而,實際閱讀後發現,這種風格的確是包裝,但內核是非常堅實的。它把「說書」的魅力發揮到極致,讓人感覺就像在聽一個知識淵博但超級會講故事的朋友在分享他最新的發現。作者在語言的拿捏上功力深厚,既能用現代白話文讓概念清晰無礙,又能在引用原文時保持那份典雅的韻味,不失文人的風骨。這種「亦莊亦諧」的風格,成功地消弭了古文學習的焦慮感。它讓人明白,學習經典不一定非得板著臉孔,用我們能理解、能產生共鳴的方式去親近,才是長久之計。看完後,我對過去被我忽略的那些「舊文」,多了一份新的尊重和親近感,非常推薦給所有覺得國文很無聊的「潛在文青」。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有一套自己的邏輯,看起來很舒服,不會有那種資料塞爆頁面的壓迫感。每一課的結構似乎都經過精心設計,從開場白到核心的文本分析,再到最後的「現代啟示」或「腦洞延伸」,層次分明。我特別注意到作者在解釋一些關鍵詞彙時,會用一種很像在「偵探辦案」的方式去追溯這個詞彙在不同時代的演變,這對於理解古文的語境來說,幫助非常大。很多時候我們讀不懂,不是因為詞彙本身難,而是不了解當時的「共識」是什麼。作者就很像一個導遊,帶著我們走進那個時空隧道,去感受當時的人們是怎麼理解這些文字的。而且,它不會把所有解釋都丟給你,反而會留下一些空間讓你思考,有點像是「拋磚引玉」,引導讀者主動去探索更多,而不是被動接受單一的答案。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在市面上是比較少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