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餵飽你的腸道菌,就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身心健康

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餵飽你的腸道菌,就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身心健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莫隆.邁爾
图书标签:
  • 肠道菌群
  • 免疫力
  • 肠道健康
  • 身心健康
  • 营养
  • 健康饮食
  • 益生菌
  • 肠道微生物
  • 预防医学
  • 健康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疫苗無法遏止疾病,但腸道菌能
 
衰弱的腸道會使我們更容易染疫,並增加重症的風險
健康的腸道菌相是解決21世紀所有健康危機的唯一解方
 
  《腸道•大腦•腸道菌》暢銷作者以網絡科學的概念,
  再次解說「腸腦菌軸」的最新研究成果
 
  附:餵養腸道菌食譜
 
  為什麼罹患慢性病的covid-19確診者的死亡率較高?
  為什麼憂鬱症、神經退化疾病,甚至二型糖尿病患者各自都有類似的腸道菌相?
  腸道菌能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當前的重大健康危機?
 
  •腸道與腸道菌失去協調是現代人不健康的主因
  現代社會的食物已大大改變我們腸道菌的樣貌,許多肩負人體重要功能的菌株因缺乏需要的食物已不復存在,或改而以人體組織為食物,例如膳食纖維不足時,腸道菌會把腸道壁的黏液當作食物,使得我們的腸壁變薄,腸道通透性增加,引起慢性發炎,成為各種慢性病的根本原因,並一旦遇到嚴重的流行性疾病,導致中重症的機率就會大增。
 
  •不同的腸道菌各有不同的核心功能,多樣且豐富的腸道菌是健康的關鍵
  沒有腸道菌的參與,人體需要的荷爾蒙、神經傳導素、細胞激素等訊息傳遞分子都會不足。不同的腸道菌在這裡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世界各地都有重要的研究單位對此展開研究,但我們對此的理解仍然相當初步。既然我們不知道哪一種腸道菌負擔哪一種功能,讓腸道菌豐富而多樣,就是最好的方案。
 
  •不只飲食會影響腸道菌,壓力、睡眠和運動也會
  人體從來不是線性的,網絡科學運用到人體上,也影響了我們對腸腦菌軸的理解。慢性壓力會影響腸道菌的基因活動,增加細菌與腸道免疫系統的接觸。運動會讓腸道菌組成產生變化,適度運動有益腸道菌相,但極限運動則會增加腸道通透性,讓身體發炎,讓你的身體一直處在免疫危機中。正念、冥想、正常的晝夜節律都必須加入我們維持健康腸道菌相的必須條件中。
 
  •提升免疫力,不是靠吃益生菌,而是餵飽你的腸道菌
  我們習慣吃益生菌保健,以為只要補充某些菌種,達到某種固定的腸道菌相,一切健康問題都能解決。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腸道菌隨著每天的時間節律、季節轉換、居住地點、所吃的食物一直在變動。我們不知道最適合的腸道菌相是什麼,因此靠補充益生菌來達到目標是非常不精準也不一定有效的方式。
 
  •以餵養腸道菌為目標的全新飲食方式
  餵養腸道菌,提供腸道菌食物讓腸道菌豐富多元,自然達到最適合身體需求的健康平衡才是提升免疫力並讓身心健康的解答。培養豐富的腸道菌相需要多元的「腸道菌可利用碳水化合物」(MACs),書中提供了以餵養腸道菌為目標的食譜,並告訴我們怎樣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對餵養我們體內的腸道菌最有助益。
 
本書特色
 
  •以網絡科學的概念,進一步說明腸腦菌軸運作的方式
  •從腸道菌與免疫力的關連,告訴我們健康的腸道菌相為什麼能提升免疫力
  •結合飲食、壓力、睡眠、運動四大方向的腸道菌健康指南
  •以增加腸道菌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為目標的餵養腸道菌食譜
 
專業推薦
 
  吳偉愷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張立人醫師(《大腦營養學全書》暨《皮膚營養學全書》作者)
  劉博仁醫師/博士(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
  (按筆劃順序排列)
 
專家推薦
 
  •「邁爾醫師不僅會讓您了解居住在我們腸道中的各種微生物的重要性,還會讓您更廣泛地了解支持生物多樣性的食物選擇如何拯救生命、保護我們免受新感染和保護地球。令人著迷的是,改善我們個人健康的選擇如何與保護和創造肥沃土壤、清潔的水,以及我們的母艦——地球和我們的後代相關聯。」——喬·富爾曼 (Joel Fuhrman),《傅爾曼醫生教你真正吃出健康》暢銷書作者
 
  •「一本將腸道健康、人類健康和生態健康作為主題的書。一位醫生、作家和思想家的啟示性讀物,我們都需要聽到,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丹·巴伯(Dan Barber),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三盤》作者,米其林2星餐廳主廚
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餵飽你的腸道菌,就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身心健康 本书导读:探索微观世界的宏伟工程,重塑你对健康的全新认知 在这个日益注重生活品质与内在健康的时代,我们对于“健康”的理解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健康观念往往聚焦于宏观的身体器官和外部的治疗手段,然而,现代科学的聚光灯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投射向一个看似微小,实则掌管我们生命质量的核心领域——人体肠道及其共生的微生物群落。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营养学的指南,它更是一部深入浅出、融合了前沿生命科学发现与实用生活哲学的“健康路线图”。它致力于揭示一个革命性的事实:我们身体的“第二大脑”——肠道,才是驱动我们整体健康、情绪稳定乃至免疫系统高效运作的幕后总指挥。 一、 从“消化”到“主宰”:重新定义肠道的作用 长期以来,肠道在人们的认知中,主要承担着摄取营养、消化吸收和排出废物的简单生理功能。然而,本书将彻底颠覆这一刻板印象。我们带领读者穿越消化道的幽深隧道,去认识那个居住着数以万亿计微生物的“生命绿洲”。 1. 微生物的王国:肠道菌群的生态学 想象一下,你的肠道内生活着一个比你身体细胞数量还要庞大的“隐形部落”。这个部落,即肠道菌群,不仅仅是借住的房客,它们是与你签订了数百万年生命契约的共生伙伴。本书将详细阐述: 多样性即是生命力: 为什么菌群的丰富度和平衡性,远比单一菌种的数量更为关键?我们将剖析“定植抵抗”的原理,解释为何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抵御外部病原体的入侵。 “好”与“坏”的动态平衡: 认识那些具有显著功能性的益生菌群(如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以及条件性致病菌。重点在于理解,在特定环境下,这些菌群的角色如何互相转化,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干预这种平衡。 菌群的“身份证”: 介绍当前最先进的宏基因组学技术如何帮助我们识别个体肠道菌群的独特构成,以及不同生活方式如何塑造出我们独一无二的“肠道指纹”。 2. 肠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与总司令部 免疫力,这个常被提及却又常被误解的概念,其核心运作机制,超过七成与肠道紧密相连。本书将深入剖析: 黏膜免疫的哨兵: 肠道黏膜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暴露面。我们将阐述肠道淋巴组织(GALT)如何日夜不休地监测进入体内的数百万种抗原,并作出精确的免疫反应——是建立耐受,还是发动攻击。 短链脂肪酸(SCFA)的魔力: 肠道菌群代谢膳食纤维产生的丁酸盐、丙酸盐和乙酸盐,不仅是肠道细胞的首选“燃料”,更是调节全身免疫细胞分化、抑制炎症反应的“信号分子”。我们将详细解读SCFA在对抗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免疫耐受的艺术: 探讨肠道如何教会免疫系统区分“朋友”(食物抗原和共生菌)和“敌人”(病原体),以及“漏肠道”(肠道通透性增加)如何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引发全身性慢性炎症。 二、 肠道与大脑的“双向高速公路”:身心健康的联结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无病状态,更包括心理和情绪的稳定。本书将揭示肠道与大脑之间那条被称为“肠-脑轴”(Gut-Brain Axis)的秘密通道,并阐述为何“心情不好会影响食欲,而吃错东西会影响心情”: 神经递质的“地下工厂”: 揭示肠道菌群如何参与制造人体内绝大部分的血清素(Serotonin)等神经递质。这些化学物质不仅影响情绪,也影响睡眠和认知功能。 压力、焦虑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 解释慢性压力如何通过迷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反过来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我们也将介绍如何通过调理肠道来增强大脑对压力的适应能力。 认知健康的新视角: 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联系,为预防和延缓认知衰退提供新的干预方向。 三、 实践篇:如何构建一个繁荣的“内部花园” 理论的深度最终要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本书的实践部分,将提供一套系统、科学且易于执行的“肠道优化工程”方案: 1. 膳食结构重塑:从“吃饱”到“喂养” 膳食纤维的艺术: 不仅仅是粗粮,而是精确理解可溶性与不可溶性纤维的功能差异,并指导读者如何安全有效地增加高抗性淀粉和益生元的摄入,实现对益生菌的“精准投喂”。 发酵食物的智慧: 深入讲解如酸奶、康普茶、德国酸菜等天然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及其活菌益处,强调发酵过程对营养素生物利用度的提升。 警惕“抗生素的后遗症”与“添加剂的陷阱”: 详细分析现代食品加工中常见的乳化剂、人工甜味剂和防腐剂对肠道屏障的潜在破坏性影响,提供健康替代方案。 2. 生活方式的微调:环境与习惯的优化 运动与时钟: 阐述规律的有氧运动如何通过改善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间接促进菌群健康。 睡眠与修复: 解释肠道屏障的修复主要在夜间进行,优化睡眠质量如何直接支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 压力管理的肠道策略: 介绍正念、腹式呼吸等方法如何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为肠道创造一个“休息和消化”的理想环境。 3. 何时需要“外部援助”:益生菌与益生元的选择 本书将以审慎和科学的态度,指导读者如何甄别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补充剂: “活菌”与“死菌”的功效差异: 探讨后生元(Postbiotics)在特定健康目标中的潜力。 “菌株特异性”原则: 强调选择益生菌必须基于明确的健康目标(如改善腹泻、情绪调节或免疫增强),并解读菌株编号背后的科学含义。 结语:踏上自我疗愈的内在旅程 《肠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餵飽你的腸道菌,就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身心健康》是一次邀请,邀请你重新审视那个你习以为常却又充满奇迹的身体内部世界。通过理解肠道菌群的复杂运作,你将掌握一套超越传统药物和单一营养补充的、基于生命底层逻辑的自我调理工具。这不是一个速成的秘诀,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学习的内在园艺工作——一旦你学会如何“喂饱”你的肠道菌,它们将以强大的免疫力、平稳的情绪和充沛的活力,回报你的悉心照料。你的健康,从你的肠道开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莫隆‧邁爾醫師(Emeran Mayer, MD)
 
  肝膽腸胃科醫師、神經科學家。針對消化系統與神經系統的互動如何影響人體健康,從事臨床及神經生物學研究超過三十五年,尤其關注情緒調節、內臟疼痛和肥胖。引領全球腸腦菌軸研究及慢性內臟疼痛領域,是公認世界級的專家。
 
  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奧本海默壓力與復原力神經生物學中心(Oppenheimer Center for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Resilience)執行長,消化道疾病研究中心(Digestive Disease Research Center)的共同主任。他主導的研究計畫連續二十五年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經費補助。相關媒體報導見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美國公共電視網、紀錄片《尋找平衡》(In Search of Balance)、《大西洋月刊》(Atlantic)、《科學人》、《紐約時報》、《衛報》等。現居洛杉磯。
 
譯者簡介
 
周倩如
 
  台大社會系畢業,曾任科技業、出版界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殺人湖畔》、《愛的最後一幕》、「地底王國」、「試毒師」、「博物館之賊」系列等二十餘本。譯作賜教:johannachou@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美國沉默的公共衛生危機
第二章 深層連結
第三章 新興觀點:健康的腸道菌相
第四章 壓力和腦部疾病
第五章 飲食如何調節腸腦菌網絡
第六章 擴大連結:運動和睡眠如何影響我們的腸道菌相
第七章 恢復健康的腸道菌相
第八章 土壤是腸道健康的關鍵
第九章 健康一體的概念
第十章 健康飲食的新法則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45459
  • 叢書系列:About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在上一本《腸道‧大腦‧腸道菌》書中,我詳述了大腦和住在腸道裡數以兆計的微生物之間的溝通,如何深深影響我們的大腦、腸道和健康。那是身為腸胃專科醫師的我,在病患身上研究腸腦互動三十個年頭後得出的看法。
 
  但在過去五年,研究領域的世界(以及現實世界)出現巨大的變化:儘管微生物體學仍持續迅速成長,許多人體實驗也證實了早期臨床前的研究結果,但在美國和世界各地仍有愈來愈多的人口罹患肥胖症和新陳代謝異常疾病,這不僅涉及大腦,也與身體其他器官的健康相關。於此同時,在我寫這本書時,全世界正陷入一場傳染病大流行,一種看不見的微生物成為關注焦點,並讓社會許多環節的運作赫然停止,殘酷示範了微生物的足智多謀和無窮威力。
 
  儘管長期以來,我一直是以整體觀點看待生活,但我的科學生涯最終還是繞了一大圈,帶我從本來專注在腸腦溝通的生物學研究,回到另一種觀點,即人類的健康其實跟環境健康和微生物健康息息相關,而飲食在這三者之間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為了明白其複雜性,並找出我們現階段這場危機的解套方法,需要以生態學的角度,對食物、健康和環境有一套系統性的見解。我們的體內時時刻刻在「對話」,而這場對話又被我們的想法、情緒、生活方式和吃下肚的食物影響;這些因素交互作用,出現大腦影響腸道菌、而腸道菌再將訊息反饋給大腦和全身的循環過程。
 
  這套系統倘若溝通失靈,伴隨而來的是居住在我們腸胃裡的數百萬個免疫細胞,也就是所謂的「腸道免疫系統」失調,進而導致免疫系統長期的不當參與。長期觸發這種免疫反應的情況不僅會增加腸漏症的風險,甚至會擴及全身,導致容易罹患一些慢性疾病――包括肥胖症和新陳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以及帕金森氏症、泛自閉症障礙、憂鬱症,並加速智能退化,最終演變成阿茲海默症。就目前的全球流行病我們所學到的是,貧弱的腸道免疫系統也會使我們更容易罹患如新冠肺炎這類的流行病,並增加重症的風險。
 
  過去十年間,這些疾病的流行率急劇攀升――全與腸腦互動改變有關,如今已經達到公共衛生危機的層級。這些戲劇性的數字不僅闡明了問題牽涉的範圍極廣,也指出這些慢性病之間大多互有關聯。儘管在相關製藥工業的協助下,我們的醫療體系有辦法遏阻這些疾病的死亡率攀升,甚至降低某些疾病的死亡率,但整體患病率仍在年輕族群和全球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之間持續增長。
 
  網絡科學和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的概念在這時就變得很重要。此一基本概念成了理解生態互動的關鍵,小至分子基因網絡和微生物網絡,大到地球上所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大規模互動。這套乍聽之下原本是深奧難解的理論,在現實生活中卻變成了人類全面理解健康和疾病議題的重要科學方法。拿我們所吃的植物和其生長的土壤之間的溝通為例――順道一提,土壤自身含有豐富的微生物。住在土壤裡的微生物與植物的根系相互影響,為生長提供必要的微量維生素和土壤有機質。居住在我們腸壁內的免疫、內分泌及神經細胞和腸道菌叢之間的溝通,與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互動也十分類似,有些甚至使用了相同的訊息傳遞分子(signaling molecules)。網絡科學幫助我們理解土壤微生物和植物之間的互動,也幫助我們理解食物和腸道菌與身體之間的互動。
 
  除了不良的飲食習慣,慢性壓力和負面情緒也同樣會對腸-腦-腸道菌相產生影響,所以人在焦慮和壓力大的時候容易攝取不健康的食物。情緒與食物兩者似乎並無關聯,卻經常互相加強。這是因為負責調節壓力的腸道所產生的訊息傳遞分子(特別是低度的免疫反應和許多神經傳導物質)反饋給大腦後,會進一步強化已變質的腸腦互動。事實上,這種涉及腸道菌相、其代謝物和腸道裡相關免疫反應的循環互動,如今已知道在一些慢性腦部疾病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尤其是憂鬱症、泛自閉症障礙、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
 
  因此,為了理解且最終能克服眼前的健康問題――包含非傳染型慢性疾病和危及生命的流行傳染病,我們不能只是徒勞無功地繼續嘗試更多新藥或新的飲食法。為了讓免疫系統能恢復正常功能――保護我們免於病原體入侵、增強我們的抗壓性,而非反過來攻擊我們,我們必須利用系統生物學的概念,把生活的所有面向和我們與環境的互動納入考量。
 
  改變飲食習慣,是重新讓食物和我們的腸道菌相及免疫系統之間能夠健康互動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指出,各種以植物為主的飲食不僅能讓腸道、大腦和身體更健康,其實也正是這類飲食在促進身體的健康。雖然這些證據主要是針對憂鬱症、認知退化、神經退化性疾病和泛自閉症障礙等疾病所做的研究,但同樣也能應用在許多其他疾病上,比如冠狀動脈疾病、脂肪肝和腸道發炎。
 
  在《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這本書中,我提出一套完全不同的方法,從我們吃的「食物」和我們吃的「時間」,來決定什麼對我們的健康有益。首先,與其糾結是否吃下足夠的營養素,我建議讀者把重點放在我們吃的食物能否維持腸道裡數以兆計的微生物健康強壯,並擁有豐富的多樣性——因為這是西方飲食所嚴重欠缺的,大多數風靡一時的減重飲食也不把此概念當一回事。這套飲食變化,意味著我們必須捨棄空有卡路里和化學製品、但缺乏纖維的大型加工食品;相反的,我們必須大幅增加供給微生物需要的食物。這類食物不易在小腸中被吸收(因此提供的卡路里較少),反而需要腸道菌的代謝機制,把它分解成好吸收、並能促進健康的小分子。這些食物能讓腸道菌豐富且多樣化,而且它們還提供了種類繁多的纖維和成千上萬種所謂的多酚(polyphenols),其中大部分都能在我們的腸道裡轉換成有益健康、抗發炎的訊息傳遞分子,最終經過吸收跟著血液傳送至全身。
 
  除了從根本改變「我們所吃的東西」,近年的科學證據也顯示,限制我們吃東西的時間——所謂的限時飲食法(time-restricted eating)——對於腸道菌相與腸道和免疫系統的互動有額外的益處,進而可以改善我們的新陳代謝。為了遏止日益增長的公共衛生危機,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抑制慢性病和傳染性疾病,但方法不是透過一大堆藥物,而是利用食物中的天然治癒力,有效加強我們的腸道免疫系統。要達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是重新思考我們所吃的食物,以及食物與體內腸道菌相的關係,還有種植期間與土壤微生物之間的關聯。我們必須明白,微生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不僅僅存在於人類和他們攝取的食物之間,也存在於農場動物和其生長的環境,以及植物和土壤之間。過去七十五年來,我們大幅改變了這顆行星的生態網絡,如今正付出極大的代價,尤其是目前的疾病醫療體系。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我們的健康與我們吃的東西及生產食物的方法密切相關,還有這些行為對地球和彼此之間的影響。
 
  許多知名科學家和研究機構指出,即使我們尚未充分理解腸道菌的世界和每種疾病的分子基礎,但我們仍有可能減緩或甚至反轉在美國和世界各地逐步上升的疾病。我們必須阻止現今的糧食系統對地球健康造成的危害,同時採取新的辦法,以改善腸道及腸道菌健康為基礎,進而讓免疫系統恢復其正常的維護健康的功能。人類毫無疑問將會克服當前的全球流行病,然而絕對不可能有一支疫苗能夠預防並治療那些遍及全世界的慢性病。情況已經刻不容緩;我們應視此為敲醒全球的警鐘和扭轉局勢的明確計畫。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有點年紀的讀者,我對抗發炎和維持免疫力的議題特別有感。隨著年紀增長,身體代謝變慢,小毛病也開始多起來,每次換季就得經歷一輪的感冒或過敏折磨。我關注的重點在於,這本書如何從「養菌」這個基礎點出發,來達到深度抗發炎的效果。我對那些過度強調單一營養素的書籍已經感到厭倦了,我更相信「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腸道內菌種的平衡與多樣性才是關鍵。我希望能看到關於益生菌和益生元(Prebiotics)的詳細比較,以及它們在不同年齡層或不同健康狀況下如何選擇使用。更重要的是,它有沒有提到如何避免那些會破壞腸道菌相的「隱形殺手」,像是某些食品添加劑或是環境毒素。如果能提供一套循序漸進的「腸道重建計畫」,讓讀者可以一步步看到身體的改善,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了。

评分

說實話,坊間關於健康的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是東拼西湊,看完了也不知道該相信誰。我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希望它能在眾多資訊洪流中脫穎而出,提供的是經過嚴謹論證的內容。我特別想知道作者在探討腸道菌與免疫系統連結時,是如何區分「相關性」和「因果性」的。這種專業的態度,對於我們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非常重要。如果書中能用生動的比喻,解釋那些複雜的免疫細胞如何與腸道菌群進行「對話」和「協同作用」,那就太棒了。畢竟,如果我們不了解機制,所有的飲食建議都會變成盲目的跟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賦予讀者知識上的力量,讓大家可以自信地面對各種健康資訊的挑戰,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策,而不是輕易被誇大的行銷口號所迷惑。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太及時了,我最近身體老是怪怪的,常常覺得沒精神,消化系統也亂糟糟的,看了好多網路上零零散散的資訊,越看越糊塗,感覺自己好像隨時都會生病一樣。說真的,光是看到書名我就覺得很有希望,畢竟現在大家都說腸道健康很重要,但到底要怎麼做,書裡有沒有比較具體的方法?我比較期待的是,它能不能把我以前那些似懂非懂的知識串起來,給我一個清晰的路線圖。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像一本實用的生活指南,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學術報告,而是真的能讓我們這些小老百姓看得懂、學得會,然後實際應用在每天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上。如果能附帶一些簡單易懂的圖表輔助說明,那就更棒了,畢竟我們都需要一點視覺化的幫助來理解複雜的機制。我真的很想知道,要如何透過飲食的調整,真正地把身體的基礎打好,而不是一直依賴那些感冒藥或是保健食品,期待它能帶來長遠的健康效益。

评分

我最近常常在想,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這麼大,飲食習慣又這麼不固定,好像生病都是常態了。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腸道菌群對我們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影響,那就太吸引人了。我個人最近就常常莫名的焦慮,睡覺也不安穩,網路上有人說這跟腸腦軸線有關,但我總覺得那些說法太過空泛,缺乏實證支持。我希望這本書可以拿出一些比較紮實的研究,告訴我們,當腸道菌失衡時,到底對大腦產生了什麼樣的化學影響。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修復食譜」或者日常的「心靈飲食法」,那真的是太實用了。畢竟,我們不只是想身體不生病,更希望腦袋可以清晰、心情可以穩定。如果這本書能讓我瞭解,原來調整一下早餐的組合,就能讓我的心情穩定一整天,那種改變會比吃一顆藥丸來得更有成就感。我真心期盼它能提供的不只是知識,更是操作層面的改變。

评分

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是它能不能給我們這些忙碌的上班族一條簡單又可行的「捷徑」——當然,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捷徑。我們每天工作時間長,三餐外食是常態,很難像那些有閒暇時間自己煮飯的人一樣,去準備一堆複雜的發酵食物。所以,我真切地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針對現代人生活困境的實際建議。例如,在便利商店或自助餐店裡,有哪些「腸道友善」的選擇?有沒有哪些「速效型」的飲食調整,可以在短時間內初步改善腸道環境?如果能針對不同的腸道問題(例如脹氣、便秘、腹瀉)提供快速應對的飲食清單,那就非常貼心了。我需要的不是完美的飲食,而是能在現實生活壓力下,依然能夠維持一定水準的腸道健康策略。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的「急救包」,隨時都能從中找到應對當下狀況的良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