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學舞蹈全集《第二卷》唐宮廷讌樂舞研究(二):通古今之變.春鶯囀.蘇合香

劉鳳學舞蹈全集《第二卷》唐宮廷讌樂舞研究(二):通古今之變.春鶯囀.蘇合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鳳學
图书标签:
  • 舞蹈学
  • 唐代舞蹈
  • 宫廷舞蹈
  • 讌樂舞
  • 春莺啭
  • 苏合香
  • 舞蹈史
  • 中国古典舞
  • 刘凤学
  • 舞蹈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劉鳳學舞蹈全集》預計出版十卷,書目和收錄舞作依序為:
  第一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一) 尋找失去的舞跡.重建唐樂舞文明(貴德、皇帝破陣樂)
  第二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二) 通古今之變(春鶯囀、蘇合香)
  第三卷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三)(團亂旋、傾盃樂、拔頭)
  第四卷 劉鳳學作品第109號《曹丕與甄宓》(上)
  第五卷 劉鳳學作品第109號《曹丕與甄宓》(下)
  第六卷 中國現代舞系列──傳統/現代的詮釋(火花、十面埋伏、門神、冪零群、拉邦三環創作法實驗、俑之一──漢俑)
  第七卷 與宇宙共舞──臺灣原住民舞蹈及中國少數民間舞系列(九族基本舞步、賞月舞、青春舞曲、嘉戎族狩獵舞、西拉雅姆、虹彩妹妹、農家樂、太極劍舞)
  第八卷 儒家舞蹈研究(人舞、化成天下、威加四海)
  第九卷 劉鳳學作品第107號《沉默的杵音》
  第十卷 劉鳳學作品第127號《揮劍烏江冷》
 
  每一卷內容包含「論述」和「劇場演出實錄」兩大部分,前者以歷史經緯、田野調查、學術研究為梗概,後者以拉邦舞譜、樂譜、設計圖稿、影像呈現,理論和實踐並陳,顯示出劉鳳學逾一甲子的舞蹈創作、舞蹈學術、舞蹈教育的廣博,也透過其個人與她的舞者、龐大的藝術工作群,形塑臺灣當代舞蹈史從微觀至巨觀的多種面向。
 
  本書為全集第二卷.唐宮廷讌樂舞研究系列(二),以中古世紀唐(618~907)讌樂舞為研究對象,上篇收錄四篇論文,呈現唐樂舞在中國、日本、韓國發展的概覽和對照;下篇為劉鳳學重建唐大曲《春鶯囀》、《蘇合香》兩支舞作的樂譜與舞譜,以及服裝與頭飾設計者、舞者訪談,呈現更多舞作重建的過程和細節,並附有劉鳳學小傳、相關圖片和演出劇照等。
 
本書特色
 
  《劉鳳學舞蹈全集》是臺灣第一部舞蹈全集,劉鳳學更是臺灣首位出版「舞蹈全集」的舞蹈家。
《盛世霓裳:宋代燕樂舞蹈與宮廷文化研究》 作者:[作者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 出版日期:[出版日期] --- 內容簡介 《盛世霓裳:宋代燕樂舞蹈與宮廷文化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宋代(960年—1279年)宮廷燕樂舞蹈、音樂、服飾及相關文化現象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填補當前學術界對宋代宮廷文化,特別是其舞蹈藝術在歷史演變中的獨特地位與深層影響的系統性研究空白。 宋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承上啟下的重要朝代,其文化面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精緻化與世俗化的趨勢。在政治上,宋朝的文治色彩濃厚,對禮樂制度的重視與實際的宮廷娛樂需求之間產生了複雜的互動。本書將目光聚焦於這一時期宮廷宴飲、祭祀、節慶中所使用的燕樂舞蹈,力求通過文獻考證、圖像分析與對比研究,重構宋代宮廷舞蹈的歷史圖景。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以下幾個核心板塊: 第一部分:宋代燕樂體系建構與制度沿革 本部分首先對宋代音樂體系,特別是燕樂(宮廷宴享音樂)的組織架構進行梳理。宋代繼承並改革了唐代的雅樂與燕樂制度。研究將詳細剖析“教坊”、“梨園”等機構在宮廷舞蹈人才選拔、訓練與演出管理中的職能變化。重點探討了宋代皇帝對音樂舞蹈的偏好如何影響了燕樂的風格轉向,如對詞曲的極度推崇如何反過來影響了舞蹈的編排與主題。 我們將細緻考察宋代文獻中關於“大曲”、“小曲”的記載,區分這些音樂形式在宮廷宴會中的使用場景,並探究其與傳統雅樂的繼承與分離。此部分的論述基於《宋史·樂志》、宮廷日記(如《東京夢華錄》等)的詳細比對,力圖還原宋代燕樂制度的實際運作細節。 第二部分:宋代宮廷舞蹈的風格特徵與表演實踐 宋代宮廷舞蹈的風格轉變是本書的核心關注點之一。相較於唐代舞蹈的雄渾奔放,宋代舞蹈更趨向於內斂、精巧與抒情。 (一)舞蹈主題的世俗化與審美趣味: 本章分析了宋代舞蹈內容如何從純粹的宗教祭祀或宏大敘事,轉向更貼近文人生活情趣的主題,如描摹自然景物、歌頌詩詞意境等。通過分析宮廷劇目殘片,我們可以窺見舞蹈意象的精微化。 (二)服飾與器樂的相互影響: 舞蹈與服飾是密不可分的藝術整體。本書專門闢章討論了宋代宮廷舞者所穿著的“襕衫”、“帔帛”等服飾在動作表現上的限制與輔助作用。同時,分析了如琵琶、箏、笙等器樂在伴奏中對舞蹈節奏和情緒的引導作用,特別是鼓板在特定宴樂中的指揮角色。 (三)舞蹈群體的構成與地位: 深入探討了宮廷中負責表演的“樂工”、“舞女”的社會地位變遷。宋代對士大夫階層的推崇,使得宮廷表演藝術的地位相對邊緣化,但同時也孕育了專業化程度更高的表演群體。研究將追溯這些表演者在宮廷內外的流動性及其對民間藝術的滲透。 第三部分:圖像學視角下的宋代舞蹈復原與考證 文獻的不足往往是研究古代舞蹈的一大難點。本書高度重視圖像資料的應用與解讀。 本書收集並系統分析了宋代墓葬壁畫、石刻以及出土的瓷器、鏡背等文獻中反映宮廷或士族宴飲的圖像。我們不僅僅是描述圖像,而是嘗試從中提取關於舞姿、隊形、手勢(印相)的關鍵信息。例如,對比不同圖像中人物持物(如團扇、絹帕)的姿勢,推斷其可能對應的舞蹈動作或情感表達。 此外,本書還會輔以對遼、金等同期北方政權宮廷舞蹈的比較研究,以凸顯宋代自身審美體系的獨特性。透過這些視覺證據,作者試圖對一些著名的宋代宮廷舞目進行合理的形態學推測。 第四部分:宋代燕樂舞蹈與宋詞、話本的互文性研究 宋詞是宋代文學的巔峰成就,其藝術風格與燕樂舞蹈有著極高的契合度。本書探討了“歌舞相濟”的文化現象。許多著名的宋詞,尤其是一些結構較為複雜的慢詞,本身就是為特定歌舞表演而作或被譜入音樂後用於演出的。 研究將選取部分詞牌,如《水調歌頭》、《金明池》等,分析其韻律結構、意境描寫如何指導了舞蹈的編排。同時,在話本、戲文等通俗文學中出現的舞蹈場景描寫,也為我們理解宋代舞蹈的普及程度和民間影響提供了佐證。 結語與學術貢獻 《盛世霓裳:宋代燕樂舞蹈與宮廷文化研究》超越了單純的舞蹈動作分析,試圖將宋代的宮廷舞蹈置於其豐富的社會、政治與美學背景中進行立體考察。本書不僅為中國舞蹈史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宋代基礎,也為研究宋代文人生活、士大夫審美趣味以及音樂戲劇的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視角與豐富的材料依據。它期望能引導讀者領略那個時代在精緻的宮廷生活中流淌出的獨特藝術韻律與視覺美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鳳學 Liu Feng Shueh
 
  新古典舞團/唐樂舞 創辦人、創團藝術總監
  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 創辦人
  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 紅樹林劇場 創辦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榮譽教授
 
  1925年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1949年畢業於國立長白師範學院,主修舞蹈、輔修音樂。1965~1966年於日本東京教育大學研究舞蹈學,同時在日本宮內廳研究唐朝傳至日本之讌樂舞。1971~1972年於德國福克旺藝術學院(Folkwang Hochschule)隨Albrecht Knust及Hans Zülich研究拉邦動作譜及舞蹈創作。1981~1987年在英國拉邦舞蹈學院(Laban Centre for Movement and Dance)攻讀博士學位。1982~1987年間,在劍橋大學教授L. E. R. Picken指導下撰寫博士論文,1987年通過口試,獲哲學博士學位,為臺灣第一位舞蹈博士。
  
  劉鳳學舞蹈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作品編號已有130首,1976年創立「新古典舞團」,2001年創立「唐樂舞」。其中大型舞作如《招魂》、《北大荒》、《冪零群》、《布蘭詩歌》、《沉默的杵音》、《曹丕與甄宓》、《黑洞》、《灰瀾三重奏》、《黃河》、《大漠孤煙直》、《沉默的飛魚》、《雲豹之鄉》、《春之祭》、《揮劍烏江冷》等。她首倡「中國現代舞」,1967年以「古代與現代中國舞蹈」為題在臺北中山堂舉辦舞蹈發表會,發表「中國現代舞宣言」,為舞壇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呈現一個創作者面對時代的回應。劉鳳學舞蹈風格結構嚴謹,肢體語彙簡潔有力,獨特的舞蹈空間安排,宛如一首精緻完美的交響詩。
 
  其創作與研究涵蓋四個領域:一、創作(首倡中國現代舞);二、臺灣原住民舞蹈文化人類學之研究、創作與出版;三、儒家舞蹈研究、重建及出版;四、唐讌樂舞蹈文化研究、重建、演出及古譜之譯解、出版。已經出版之著作有《教育舞蹈》、《舞蹈概論》、《倫理舞蹈「人舞」研究》、《與自然共舞——臺灣原住民舞蹈》,舞譜出版有《大漠孤煙直:劉鳳學作品第115號舞蹈交響詩》(2003)與《春之祭:劉鳳學作品第125號現代舞劇》(2016)。
  
  劉鳳學經常於國內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建議政府改革舞蹈藝術教育制度,1990年代提供中小學舞蹈班及「七年一貫制舞蹈教育制度」之構想及課程架構。曾獲教育部第一屆國家文藝獎—舞蹈獎、薪傳獎、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一屆舞蹈藝術獎及兩次CORD舞蹈學者獎、2016年獲總統府景星勳章、2021年獲第40屆行政院文化獎等。

图书目录

通古今之變──與劉鳳學共時鐫刻的舞臺生命/郭書吟

中國樂舞在日本(禮失求諸野)
唐宮廷讌樂舞研究
整合拉邦動作譜及拉邦動作分析對中國唐代(618~907)讌樂《春鶯囀》分析研究
韓國唐樂呈才概觀/金英淑
唐大曲《春鶯囀》藝術工作群
唐大曲《春鶯囀》樂譜
唐大曲《春鶯囀》舞譜
唐大曲《蘇合香》藝術工作群
唐大曲《蘇合香》樂譜
唐大曲《蘇合香》舞譜
無中生美──服裝、頭飾設計翁孟晴訪談/郭書吟
煮美二十年──《春鶯囀》、《蘇合香》舞者訪談/郭書吟
劉鳳學小傳與新古典舞團、唐樂舞
圖片集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2889664
  • 規格:精裝 / 408頁 / 22 x 29.5 x 3.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通古今之變──與劉鳳學共時鐫刻的舞臺生命
郭書吟


  大疫年間,小組持續《劉鳳學舞蹈全集》第二卷的進程,自2021年秋日迄今,習慣用疫情指揮中心級數、小黃卡、各類規範數日子看世界。也因疫情,第40屆(2021)「行政院文化獎」兩位得主:劉鳳學和說唱藝術家楊秀卿的頒獎典禮,從5月延至9月16日──當日出門前隨手點開網頁,Google Doodle製作羅曼菲動畫,紀念她66歲冥誕。羅曼菲也曾在劉鳳學門下習舞,同日其師再獲國家級殊榮,心想哪來這麼奇異的巧合。

  疫情限縮實體移動,世界不斷在虛實界線尋找突破口:元宇宙、NFT、Web 3.0、Phygital新登最時髦用詞,線上訪談、網上直播成為2020年後採訪的新選擇,好幾個月也減少與高齡傳主的見面次數,改用通話視訊取代。當世界混沌而曖昧不明,能在此處一隅角,梳理傳主的舞徑脈絡,倒是另一種腦內的長河旅行。

  向歷史上游的追溯與沉潛

  第二卷題名「通古今之變.春鶯囀.蘇合香」,是沿用劉鳳學多年前訂下之卷名,搜羅論文、《春鶯囀》、《蘇合香》舞譜樂譜、影像外,更「首次釋出」服裝/頭飾設計翁孟晴和11位舞者訪談,呈現更多重建的過程和細部。

  本卷所收錄傳主文章,分別是民國55年《體育期刊》〈中國樂舞在日本〉,1999年、2014年受邀於廣東和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發表的兩篇論文。另一篇由韓國呈才研究會藝術監督金英淑執筆〈韓國唐樂呈才概觀〉,則是2014年受邀舞蹈文化人類學研討會之發表,提供讀者唐樂舞在中國、日本、韓國概覽和對照。

  劉鳳學於1966年在日本宮內廳追隨辻壽男(Toshio Tsuji,1908~1988)研究學習唐朝傳至日本之讌樂舞1,〈中國樂舞在日本〉是從日本歸國的首篇發表文章,自此開啟重建源頭,隔年(1967)發表《春鶯囀》〈遊聲〉、〈序〉2。讀到這裡,你可能會疑惑,唐樂舞相關文章自1966年至1999年相隔30多年,發生什麼事導致空窗期的產生?

  不是空窗期,是「沉潛期」,根據《全集》第一卷劉鳳學自述和未公開訪談影像,她提及「雖然被學術界高度肯定,但是,自我檢討的結論:文化是不能直接移植的,原本屬於我們的唐讌樂舞,在日本的發展已超過一千三百年,經不同的文化禮俗洗禮,舞蹈動作的『質』變,是不能忽視的。」沉潛再沉潛;深究再深究,20年後,終於又回歸於初衷,陸續完成了唐大曲《皇帝破陣樂》、大曲《春鶯囀》、大曲《蘇合香》3……

  在此期間,她先後完成《倫理舞蹈「人舞」研究》、德國福克旺藝術學院進修拉邦理論、博士論文、著手實驗拉邦舞譜書寫重建和編創的舞蹈等,都是為唐樂舞研究逐步奠基鋪石。「沉潛期」之後,2001年12月於臺北市中山堂演出《春鶯囀》〈颯踏〉、〈入破〉,2002年《蘇合香》和2003年《團亂旋》則移地國家戲劇院4。

  首次釋出服裝/頭飾設計和舞者訪談

  特別想點出「首次釋出」的服裝/頭飾設計者翁孟晴和舞者訪談。對於眾多熟悉傳主個性的人而言,不但是罕見之舉,對舞團和基金會來說,也是難得的認可和決定。

  不只是外界,團裡向來視劉鳳學「唐樂舞」為嚴謹、機密且保守性宣傳。用Google搜尋,影像資料也是奇少。團員皆知舞蹈家窮究極致的個性,在排練場是不準拿起任何有攝錄功能的機子。一來她對自己嚴格,跨越亙古時空拼湊殘片,她有強大的責任和使命感,「對於中國古代舞蹈的重建,我一直抱持著非常謹慎的態度:一方面不想,當然也不應該掠奪先人的智慧;一方面也盡量參考文獻與佐證,盡我所能保存其原貌5。」若非熬出階段性成果,斷不會發表出來,連帶我等習舞的徒子徒孫都分外珍惜羽毛、恪守準則,所以其作都沒有遭到數位時代的大量複製,時至今日,我們竟還能挖掘出這麼多的「首發」。不過,此等嚴謹也是一體兩面,可幸是沒有大量複製的廉價感,缺點是較難廣為傳播。

  釋出訪談,不是為俗氣地解謎解密,是為這群投注大半生的舞蹈人留下紀錄,提供大眾理解劉鳳學重建過程的切片。唐樂舞是這群舞者「從舞」以來跳最久的舞,聽他們述說一支舞如何長存身上20年的感受性,又大曲重建時,舞團正進行《大漠孤煙直》和《曹丕與甄宓》大型現代舞製作,雖然舞種大異,舞者卻表示唐樂舞細膩的力量,和劉鳳學追求完美「對齊」的呼吸心法,在他們排練現代舞時成為意外助力。

  圖片集也是相當精彩,編輯小組和傳主精選兩支大曲歷年演出珍貴影像,還有演出節目單必收、劉鳳學博士論文指導教授Laurence Picken肖像(後來向傳主查證,該肖像是她攝於1980年代英國求學期間)。頁388、389排版,並特意讓《春鶯囀》舞者回看Picken。原先傳主猶豫問到:「你覺得這樣會不會太『個人』?」我回答,是有點意思,知道你們彼此關係的人,看了會會心一笑,「老教授大概也不會想到,我會重建這麼多。」

  劇照和老教授時空對語之外,另依傳主指示,放入前述恩師辻壽男的肖像──「老師的老師」首次曝光,你可想像當劉鳳學把珍藏半世紀的恩師老照片交予我手,我多麼使勁用意志力壓抑內心澎湃。

  同首發訪談一般,編輯小組用重新梳理和記錄心態,邀請80後攝影師洪佑澄拍攝服裝細部。唐樂舞服裝/頭飾設計向來都掛劉鳳學和翁孟晴兩個人的名字,絕妙在於織就唐朝宮廷服裝的富麗,皆出自臺灣歡鬧的市井──永樂市場布市。洪佑澄工業設計背景出身,在時尚、珠寶、人像拍攝都有涉獵,和翁孟晴在布堆裡「萬中選一」同樣是個細節控,在業界以自製道具著稱,找上他,心想他的觀景窗定會與唐樂舞有一番跨越世代的對話──果真,大白幕無所遁形的光影下,在場者(以及正在翻讀此書的你)細賞如何在極為闕如的參考資料下,憑藉古俑、畫像、詩詞,織造精緻化一件能跳舞、又能呈現唐朝美學的服裝。

  為斯土留下芬芳

  2022年6月17日,楊秀卿辭世,享壽89歲。想起頒獎典禮當日,國寶藝術家每一句致詞都是好聽的段子,心想前輩您雖目不能視,聲音卻帶給島嶼無數光亮。「八音才子」黃文擇遺作《素還真》在2022臺北電影節拿下三獎,兄長黃強華代弟弟上臺領受「最佳技術獎」與致詞,最後一句:「文擇,咱江湖再見!」臺下掌聲不斷,想必有眾多聽者給瞬間逼出眼淚。劉鳳學《皇帝破陣樂》當年舞譜審定者Ann Hutchinson Guest於4月以103歲高壽辭世,《紐約時報》刊登一篇雋永專文,緬懷這位舞譜學家。

  此書付梓前後,劉鳳學作品103號《布蘭詩歌》繼1992、2006年,第三度啟動舞團、樂團、合唱團北中南巡演,誌慶舞蹈家編創此作的30周年。行至第二卷的途中和未來,經常被問及為何在數位汰洗紙張的年代,還要出版全集?上述先行者便是原因,是他們打磨拋光累年的美學,為斯土留下芬芳。

  與傳主工作的日常,總免不了偶會心生嘆息:後進者慢熟,無法體會先行者讓歲月給催老,待我輩成熟日,卻見他們已步向暮年。和舞者訪談過程中,眾人的共感是生而「逢時」,身與腦隨劉鳳學自我探索、通古今之變的歷程,同時在自身舞臺生命鐫刻與眾不同的紀念。終於,後進者如我,能為他們在這塊土地乃至世界的舞蹈篇章留下紀錄。

  編輯小組於第一卷已先行預告,全集是書寫、整理和再發現的有機生成,第二卷如是,未來卷也將如是。劉鳳學在第一卷解釋拉邦舞譜的功能性,並言「符號是人類最高的智慧。」舞譜、樂譜是符號,文字也是,希望你能找到你讀得懂的符號,它們互成補述,對識得它們的人投以共鳴。

  |註釋|

  1.《劉鳳學舞蹈全集》第一卷,新北: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2021,頁21。

  2.參見本卷頁29「唐樂舞重建與演出年表」。

  3.《劉鳳學舞蹈全集》第一卷,新北: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2021,頁23。

  4.本卷參與訪談《春鶯囀》、《蘇合香》全數是2001年後的演出舞者。根據林威玲和林維芬所述,每支唐樂舞原訂皆是6位舞者,採對稱編排,且極少重複,主因是演出時趕裝/妝不及。一支重建的唐大曲,完整演出約是2個多小時,2001年至2003年唐樂舞演出,每年都有一「主打」曲目,例如第二年主打《蘇合香》,第三年主打《團亂旋》,劉鳳學會同時重建其他曲目的2至3個樂章,以此類推,並演出選粹版。

  5.李小華,《劉鳳學訪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頁78。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套書的某些章節,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變遷」二字的體察入微,簡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並沒有將古代的宮廷舞蹈視為一個靜態的、單一的模版來進行描摹,而是像一位高明的畫家,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時間長河中,這些藝術形式如何與時俱進,如何吸納外來影響,又是如何固守其核心精神的。這種動態的歷史觀,在目前的舞蹈研究領域中,其實並不常見。通常我們看到的多是對某個朝代的鼎盛時期的讚頌,但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敢於直面那些模糊不清、充滿爭議的過渡時期。作者的論證過程是層層遞進的,他會先拋出一個看似無解的謎題,然後藉由多方史料的交叉比對,逐步建構出一個合理的推論鏈條。這不僅僅是對舞蹈動作的考證,更是對一個時代文化心理的深度解讀,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這種論證的嚴謹性,讓這本書具備了極高的學術價值,絕非曇花一現的流行讀物可比。

评分

這本關於唐宮廷燕樂舞的研究,它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對於音樂與舞蹈之間那種「共生」關係的闡述。我們知道,舞蹈往往是音樂的視覺化呈現,但如何精確捕捉到兩者在結構、節奏、乃至於情感表達上的完美契合點,是極為困難的。作者在這裡展現了其跨學科的功底,他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此曲配此舞」的層面,而是深入到音階的調式、器樂的編制,乃至於宮廷宴會的整體流程設計中去分析。舉例來說,他如何將某些特定的樂器聲響,與舞者的步法、手勢的力度和幅度聯繫起來,這個分析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對於我這種半路出家,對古代樂理研究不算精通的讀者來說,或許需要多花點時間消化那些技術性的名詞,但一旦理解了,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們過去看到的那些優美姿態背後,蘊含著如此複雜而精密的音樂結構。這本書讓人重新思考,舞蹈不只是肢體的展現,更是一場聽覺與視覺的精密對話。

评分

說實在話,這類專門探討傳統藝術的書籍,內容常常會顯得有些乾燥,畢竟要與枯燥的史料和考古發現打交道。但劉鳳學教授的筆法,卻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他總能在嚴肅的學術探討中,巧妙地穿插一些富有畫面感的描述。他描寫某個舞碼的氣氛時,仿佛能讓人聞到那繚繞在宮殿中的香料氣息,看到宮廷樂工們專注的神情。這種敘事上的張力,極大地提升了閱讀的樂趣。它讓「研究」不再是純粹的知識灌輸,而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體驗。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情境」的營造能力,他總能將那些靜態的文獻記載,賦予鮮活的生命力。這對於推廣傳統藝術的普及工作來說,也是一大貢獻。畢竟,如果不能將學術成果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出來,再深刻的見解,也只能束之高閣,無法傳播得更遠。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嗯,我得說,光是捧在手裡的那種份量感,就讓人覺得物有所值了。那個封面,選色大膽卻不失典雅,字體排版上透著一股老派的紮實,不像現在有些書為了追求極簡風格而顯得輕飄飄的。翻開內頁,紙質的觸感很棒,墨色印製清晰,即便是對這類專業性極強的學術著作來說,閱讀體驗也算是一流的享受。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現了深厚的學養,他對於文獻的梳理和考證功夫,簡直是令人嘆為觀止。那種對歷史脈絡的掌握,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羅列,而是真正能讓你感受到古人在特定歷史時空下的生活氛圍。尤其是在探討某些失傳已久的宮廷禮儀細節時,作者那種鍥而不捨的追索精神,讀來令人非常敬佩。這本書的深度,絕對不是一般愛好者能輕易消化的,它需要讀者帶著足夠的耐心和對傳統藝術的敬畏心去細細品味,才能真正領略到其中的精妙之處。總體來說,從視覺到觸覺,再到內容的初步接觸,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與「專業」。

评分

這部作品的格局之大,令人印象深刻,它並非僅僅鎖定在某一特定朝代的藝術巔峰,而是建立了一個宏觀的、縱向的比較框架。作者的野心顯而易見:他想建立一套屬於華人宮廷舞蹈研究的獨立理論體系。書中對比了不同歷史時期,尤其是在文化交流頻繁的朝代中,異域文化對本土燕樂的影響與融合路徑。這讓讀者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傳統」藝術,其實是一個不斷吸收、轉化、再創造的複合體。這種包容性和辯證性的分析角度,非常符合台灣社會對於多元文化認同的探討習慣。它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找出創新的可能。這本書的價值,不單單在於它填補了哪些研究空白,更在於它提供了一種看待傳統藝術生命力的嶄新視角,非常值得所有從事文史哲相關領域的朋友仔細參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