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影凝光:鼎鼎盛藝術館藏‧歷代瓷器精品圖集

瓷影凝光:鼎鼎盛藝術館藏‧歷代瓷器精品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江建新
圖書標籤:
  • 瓷器
  • 收藏
  • 藝術
  • 中國藝術
  • 陶瓷
  • 文物
  • 曆史
  • 藝術館藏
  • 精品
  • 圖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李成發先生是世界李氏宗親會理事長,早年結識瞭許多文博大傢(包括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莊嚴),由此與古董結緣,逐漸走進古玩收藏的世界。1973年獲聘為中華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前身)顧問,李成發在六十多年間搜羅到數量眾多的藏品,計兩萬餘件,藏品豐富且廣泛,曾於美國、日本、英國,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地展齣。

  這本由景德鎮禦窯博物館館長江建新主編的《瓷影凝光》圖集,詳盡介紹瞭李成發收藏的二百餘件歷代瓷器精品(現由廈門鼎鼎盛藝術館典藏)。涵蓋瞭五代、唐、宋、元、明時期眾多名窯名品,以豐富的實物資料,讓大眾瞭解各時期的陶瓷生産歷史。尤其是宋瓷部分,為研究這一時期陶瓷燒造、工藝技術、文化藝術等方麵情況,提供瞭豐富的珍貴資料。
 
凝華流光: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的演變與革新 導言 在人類藝術史的長河中,油畫藝術以其獨特的錶現力和深邃的內涵,占據瞭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西方油畫藝術在思想觀念、技法創新、材料運用以及與社會文化變遷的互動中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發展脈絡。我們將超越傳統的美學評判,聚焦於藝術傢們如何掙脫學院派的束縛,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世界,並最終構建起一個多元、復雜而迷人的現代藝術圖景。 第一部分:光影的革命——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興起 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正值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巨變與科學進步的浪潮之中。這種時代的精神,催生瞭對傳統藝術範式的強烈反叛。 一、印象的捕捉與瞬間的永恒:印象主義的誕生 印象主義並非僅僅是對“光影”的簡單描摹,而是一種哲學層麵的轉嚮——從對宏大敘事和曆史主題的關注,轉嚮對日常生活的瞬間感知和主觀體驗。我們首先將考察柯羅、莫奈、雷諾阿等早期探索者,如何將畫室的規矩拋諸腦後,轉戰戶外(Plein Air),運用短促、分離的筆觸,捕捉光綫在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下的微妙變化。 莫奈晚年對睡蓮係列的執著,不再是對自然景物的客觀再現,而是成為一種純粹的光學實驗與精神沉思。畫作不再追求清晰的輪廓和明確的細節,而是強調色彩的振動和整體的氛圍感。我們將分析他們如何受到新光學理論的影響,以及照相技術對傳統“再現”功能構成的挑戰,促使繪畫尋找新的價值領域。 二、結構與情感的重構:後印象主義的多元探索 如果說印象主義解決瞭“如何看”的問題,那麼後印象主義則開始探索“如何感受與理解”世界。塞尚、梵高、高更,這三位藝術巨匠,代錶瞭後印象主義內部的三條主要發展路徑,為二十世紀的藝術運動埋下瞭伏筆。 塞尚對物體內在幾何結構的執著,是對西方透視法三百年統治的挑戰。他試圖通過多重視角來還原事物的“永恒形式”,其“將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概括化”的理念,直接啓發瞭立體主義的誕生。 梵高的作品則是情感能量的極緻釋放。通過扭麯的綫條、厚塗的顔料(Impasto)和強烈的對比色,他將畫布變成瞭心靈的外化空間,預示瞭錶現主義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高更則轉嚮瞭對異域文化和象徵意義的追尋。他所倡導的“綜閤主義”(Synthetism),強調藝術應是“客觀自然、主觀情感和對完美形式的純粹構想”的結閤,這直接引導瞭象徵主義和後來的野獸派。 第二部分:形式的解構與精神的內化——二十世紀初的激進變革 進入二十世紀,科學的相對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以及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使得藝術傢們對“實在”的理解更加碎片化和相對化。 一、重塑空間與時間的對話:立體主義 畢加索與布拉剋在對塞尚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中,創造瞭立體主義。本書將詳細剖析分析立體主義(Analytic Cubism)如何將物體分解為無數個平麵,在二維畫布上同時展示物體的多個側麵,徹底顛覆瞭文藝復興以來對空間錶現的既有認知。隨後,我們探討綜閤立體主義(Synthetic Cubism)如何通過拼貼(Collage)等手法引入現實世界的材料,模糊瞭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拓展瞭繪畫材料的邊界。 二、原始力量的召喚:野獸派與錶現主義 在對自然色彩的解放方麵,野獸派以其大膽、非自然的純色應用,如馬蒂斯的作品,宣告瞭色彩脫離描摹對象的獨立性,使其成為錶達情感和結構畫麵的核心元素。 德國錶現主義,如“橋社”和“藍騎士”團體,則將這種情感的強度推嚮瞭高潮。他們關注工業化城市中的異化、焦慮和人性的扭麯,通過粗糲的筆觸和不和諧的色彩,直擊現代人精神世界的痛點。 三、絕對自由的錶達:早期抽象藝術 抽象藝術的齣現標誌著繪畫徹底擺脫瞭對可見世界的義務。康定斯基從音樂中汲取靈感,探尋色彩與綫條的“精神振動”,力求創造一種純粹的、非具象的抒情語言。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Suprematism)則走嚮瞭極端的簡約,用最基本的幾何形體(如“黑方塊”)來錶達“非客觀性的最高情感”,挑戰瞭藝術的最終形態。 第三部分:跨越鴻溝——兩次世界大戰間的藝術對話 兩次世界大戰不僅是政治的災難,也是藝術思想的熔爐,催生瞭對理性、邏輯和既有美學標準的徹底懷疑。 一、潛意識的景觀: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荒謬性催生瞭達達主義,藝術傢們以反藝術、反邏輯的姿態,用現成品和偶然性挑戰既有的藝術體製和資産階級價值觀。 超現實主義,在布勒東的理論指導下,深入挖掘瞭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從達利精準的、如夢境般的幻景,到米羅的自動書寫(Automatic Drawing),超現實主義試圖通過揭示潛意識的邏輯,重塑我們對“現實”的認知,其圖像學對後世廣告和電影産生瞭深遠影響。 二、工具的理性與技術的運用:結構主義與風格派 與情感的狂熱相對,荷蘭的風格派(De Stijl)則追求絕對的理性與和諧。濛德裏安通過紅、黃、藍三原色、黑白灰的“非色彩”,以及水平與垂直綫條的精確網格,尋求宇宙間普遍的秩序與平衡,這是對抽象藝術形式邏輯的極緻提煉。 第四部分:戰後藝術的轉嚮與全球視野的擴展 二戰結束後,藝術中心轉移至紐約,帶來瞭全新的語境和更具物質性的錶達方式。 一、行動的繪畫:美國抽象錶現主義 以波洛剋為代錶的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將創作過程本身置於作品的核心地位。顔料的滴濺、流淌,記錄瞭藝術傢在畫布上進行身體性“舞蹈”的痕跡,強調瞭創作的即興性、偶然性和藝術傢的存在感。相比之下,紐曼等人的色域繪畫(Color Field Painting)則轉嚮瞭更宏大、更沉思的純粹色塊錶現,試圖引導觀眾進入一種近乎宗教性的審美體驗。 二、迴歸物體與符號的探討:波普藝術與新寫實主義 五十年代末興起的波普藝術,是對抽象錶現主義精英主義的反動。安迪·沃霍爾、李奇登斯坦等人將商業廣告、流行文化符號(如金寶湯罐頭、連環畫)引入高雅藝術殿堂,模糊瞭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界限,反映瞭消費社會的本質。 與此同時,新寫實主義者(如弗朗西斯·培根)則以一種極度扭麯、充滿肉體痛苦的形象,揭示瞭戰後個體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存在睏境。 結語 近現代西方油畫藝術是一部不斷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曆史。從對光影的精微捕捉,到對結構、情感、潛意識的探索,再到對材料與行動本身的關注,油畫從未停止對自身邊界的拓展。本書試圖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幫助讀者理解這些看似孤立的流派如何相互啓發、彼此關聯,共同構築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現代性”視覺語言。每一筆色彩,每一次形式的分解與重組,都凝聚著藝術傢對那個特定時代最深刻的觀察與思考。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江建新(Jiang Jian-Xin)


  江建新先生,景德鎮禦窯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原景德鎮考古研究所所長,兼任北京大學陶瓷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復旦大學碩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教授,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江西省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等。
 

圖書目錄

序(江建新)
 
收藏傢李成發簡介
 
【1】 明:成化白釉印龍紋天字款蛋殼杯
【2】 宋:龍泉窯粉青釉弦紋長頸瓶
【3】 宋:鈞窯長頸瓶
【4】 宋:越窯蓮瓣紋五管瓶
【5】 宋:耀州窯牡丹紋執壺
【6】 宋:建窯兔毫盞
【7】 宋:磁州窯剔花梅瓶
【8】 宋:定窯鳳穿牡丹紋葵口盤
【9】 宋:鈞窯獸紋紫斑香爐
【10】 五代:耀州窯牡丹蓮瓣紋執壺
【11】 宋:越窯秘色瓷鴛鴦
【12】 宋:定窯蓮瓣紋葫蘆瓶
【13】 宋:耀州窯葵口洗
【14】 宋:龍泉窯黃釉長頸瓶
【15】 宋:官窯棱形長頸瓶
【16】 宋:定窯葫蘆形執壺
【17】 宋:龍泉窯鼓釘紋筆洗
【18】 宋:白覆輪油滴盞
【19】 宋:龍泉窯粉青釉牡丹紋蓋罐
【20】 宋:鈞窯海棠形筆洗
【21】 唐:三彩盤口瓶
【22】 宋:定窯牡丹紋蓋盒
【23】 宋:越窯執壺
【24】 宋:官窯菊瓣紋碗
【25】 宋:鈞窯花口瓶
【26】 宋:官窯琮式瓶
【27】 宋:鈞窯紫斑盤
【28】 宋:越窯鳳穿牡丹紋粉盒
【29】 宋:建窯兔毫盞
【30】 宋:定窯蓮瓣紋執壺
【31】 宋:哥窯膽式瓶
【32】 明:哥窯海棠形筆洗
【33】 宋:鈞窯紫紅斑膽瓶
【34】 明:龍泉窯纏枝牡丹紋葫蘆瓶
【35】 宋:哥窯香爐
【36】 宋:建窯兔毫盞
【37】 宋:耀州窯牡丹紋葫蘆形執壺
【38】 宋:定窯長頸瓶
【39】 明:龍泉窯花卉紋執壺
【40】 宋:龍泉窯貫耳瓶
【41】 元:鈞窯紫斑雞心罐
【42】 宋:定窯魚草紋棱形洗
【43】 宋:官窯貫耳瓶
【44】 宋:哥窯花口洗
【45】 宋:定窯蕉葉紋執壺
【46】 宋:官窯四方洗
【47】 六朝:越窯羊尊
【48】 宋:官窯琮式瓶
【49】 五代:耀州窯牡丹紋執壺
【50】 宋:定窯弦紋奩式爐
【51】 宋:越窯牡丹紋虎形瓷枕
【52】 宋:鈞窯三足香爐
【53】 宋:白覆輪鬥笠盞
【54】 宋:定窯花卉紋瓶
【55】 宋:磁州窯花卉紋梅瓶
【56】 元:龍泉窯蓮瓣紋龍虎瓶
【57】 元:龍泉窯粉青釉纏枝牡丹紋葫蘆瓶
【58】 宋:耀州窯花卉紋執壺
【59】 宋:官窯四方洗
【60】 宋:定窯荷花紋鬥笠碗
【61】 宋:官窯三足爐
【62】 宋:龍泉窯棱形長頸瓶
【63】 宋:耀州窯虎形枕
【64】 宋:越窯花卉紋粉盒
【65】 宋:定窯蓮瓣紋杯
【66】 宋:官窯桃形水滴
【67】 宋:鈞窯渣鬥
【68】 宋:官窯葵口洗
【69】 宋:定窯葫蘆形執壺
【70】 宋:官窯水滴
【71】 宋:哥窯花口洗
【72】 宋:哥窯三足爐
【73】 宋:官窯琮式瓶
【74】 晉:越窯三足爐
【75】 遼:三彩花卉紋執壺
【76】 宋:官窯花觚
【77】 宋:建窯兔毫盞
【78】 宋:定窯蓮瓣紋罐
【79】 宋:鈞窯香爐
【80】 宋:耀州窯花卉紋花觚
【81】 宋:官窯鬥笠盞
【82】 元:湖田窯玉壺春瓶
【83】 宋:官窯花口盤
【84】 元:龍泉窯龍紋扁瓶
【85】 宋:越窯葫蘆形執壺
【86】 元:磁州窯魚鱗紋梅瓶
【87】 宋:越窯雙鳳紋粉盒
【88】 宋:汝窯蓮瓣紋洗
【89】 元:鈞窯皮囊壺形水滴
【90】 宋:越窯蕉葉紋淨瓶
【91】 宋:定窯執壺
【92】 宋:建窯兔毫盞
【93】 晉:越窯摺沿三足爐
【94】 宋:官窯葫蘆瓶
【95】 宋:越窯花卉紋熏爐
【96】 宋:龍泉窯粉青釉棒槌瓶
【97】 宋:定窯蕉葉紋雙獸耳瓶
【98】 明:官窯僧帽壺
【99】 宋:官窯棱形洗
【100】 宋:鈞窯紫斑梅瓶
【101】 宋:懷仁窯油滴盞
【102】 宋:定窯花卉紋執壺
【103】 宋:官窯六棱洗
【104】 宋:官窯玉壺春瓶
【105】 宋:越窯蓮瓣紋瓶
【106】 宋:官窯鬲式爐
【107】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108】 宋:鈞窯大缽
【109】 宋:龍泉窯牡丹紋三足爐
【110】 宋:定窯蕉葉紋水滴
【111】 宋:越窯雙鳳紋花口洗
【112】 宋:懷仁窯油滴鬥笠盞
【113】 宋:官窯紙槌瓶
【114】 宋:越窯花卉紋執壺
【115】 宋:定窯蓮瓣紋大碗
【116】 明:龍泉窯牡丹紋鳳尾尊
【117】 宋:鈞窯三足爐
【118】 宋:官窯八角盤
【119】 宋:耀州窯人物紋執壺
【120】 宋:定窯蓮瓣紋葫蘆瓶
【121】 宋:越窯蓮瓣紋蓋罐
【122】 宋:建窯兔毫盞
【123】 宋:官窯棱形長頸瓶
【124】 宋:耀州窯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125】 宋:官窯貫耳瓶
【126】 宋:官窯長頸瓶
【127】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壺
【128】 明:龍泉窯蒜頭瓶
【129】 宋:官窯棱形洗
【130】 宋:耀州窯牡丹紋執壺
【131】 宋:鈞窯橢圓形洗
【132】 宋:定窯鹿紋梅瓶
【133】 宋:龍泉窯三足洗
【134】 宋:湖田窯瓷枕
【135】 宋:龍泉窯香爐
【136】 宋:龍泉窯玉壺春瓶
【137】 宋:越窯牡丹紋執壺
【138】 宋:鈞窯雞心罐
【139】 宋:定窯蕉葉紋執壺
【140】 宋:官窯琮式瓶
【141】 宋:越窯高足杯
【142】 宋:越窯蓮瓣紋執壺
【143】 宋:龍泉窯粉青釉鬲式爐
【144】 宋:耀州窯魚草紋菊瓣盤
【145】 宋:哥窯海棠洗
【146】 宋:定窯花卉紋花口洗
【147】 宋:龍泉窯粉青釉玉壺春瓶
【148】 五代:耀州窯牡丹紋執壺
【149】 宋:官窯貫耳瓶
【150】 宋:鈞窯玫瑰紫釉盞
【151】 宋:龍泉窯雙耳爐
【152】 宋:定窯花卉紋瓶
【153】 宋:耀州窯花卉紋葫蘆形執壺
【154】 宋:建窯盞
【155】 宋:官窯花口瓶
【156】 宋:鈞窯花盆
【157】 宋:官窯海棠洗
【158】 宋:定窯蕉葉紋執壺
【159】 六朝:越窯三足金蟾水注
【160】 宋:磁州窯刻花大罐
【161】 宋:鈞窯天青釉摺沿盤
【162】 宋:官窯海棠洗
【163】 宋:定窯蕉葉紋罐
【164】 宋:鈞窯三足爐
【165】 宋:介休窯花口瓶
【166】 明:龍泉窯花卉紋玉壺春瓶
【167】 宋:官窯棱形洗
【168】 宋:龍泉窯粉青釉海棠形雙耳瓶
【169】 宋:越窯花卉紋執壺
【170】 宋:鈞窯三足爐
【171】 宋:定窯蓮瓣花卉紋執壺
【172】 元:龍泉窯纏枝牡丹紋四繫瓶
【173】 宋:官窯簋式爐
【174】 元:鈞窯執壺形水注
【175】 宋:官窯貫耳瓶
【176】 宋:越窯瓜棱形執壺
【177】 宋:官窯虎形脈枕
【178】 明:龍泉窯魚簍大尊
【179】 元:官窯貫耳瓶
【180】 宋:建窯盞
【181】 宋:耀州窯纏枝牡丹紋執壺
【182】 唐 :三彩花形盤
【183】 宋:定窯蓮瓣紋瓶
【184】 宋:鈞窯橢圓形筆洗
【185】 宋:龍泉窯沖天耳三足爐
【186】 宋:官窯摺沿洗
【187】 宋:耀州窯童子玩蓮紋玉壺春瓶
【188】 宋:官窯葫蘆瓶
【189】 明:龍泉窯葫蘆瓶
【190】 元:鈞窯堆花雙耳三足爐
【191】 明:哥窯瓷枕
【192】 宋:定窯蓮瓣紋獸鈕執壺
【193】 元:龍泉窯青釉褐斑玉壺春瓶
【194】 宋:官窯八棱洗
【195】 宋:鈞窯紫斑釉如意形枕
【196】 宋:官窯貫耳瓶
【197】 元:龍泉窯青釉點褐彩執壺
【198】 宋:定窯花卉紋獸鈕執壺
【199】 宋:耀州窯刻春水遊鴨葵口碗
【200】 宋:耀州窯三足爐
【201】 五代:耀州窯纏枝牡丹紋執壺
【202】 宋:建窯盞
【203】 宋:汝窯花形盞托
【204】 宋:官窯鏤空三足爐
【205】 宋:官窯花口洗
【206】 宋:汝窯水仙盆
【207】 宋:龍泉窯粉青釉蓮瓣紋執壺
【208】 五代:越窯青釉花口洗
【209】 宋:龍泉窯弦紋長頸瓶
【210】 宋:定窯孩兒瓷枕
【211】 宋:鈞窯大盤
【212】 五代:越窯蝴蝶紋花口洗
【213】 宋:耀州窯鳳穿牡丹紋執壺
【214】 宋:建窯盞
【215】 宋:定窯蓮瓣紋葵口碗
【216】 宋:哥窯葵口盤
【217】 宋:官窯三足洗
【218】 宋:官窯花插
【219】 宋:湖田窯牡丹紋獸鈕執壺
【220】 宋:官窯葵口盤
【221】 金:鈞窯龍首洗
【222】 宋:絞胎雙耳瓶
【223】 宋:官窯鬥笠盞
【224】 宋:越窯三足爐
【225】 元:鈞窯花口龍耳瓶
【226】 宋:定窯水草魚紋葵口洗
【227】 宋:越窯花卉紋花口碗
【228】 宋:哥窯貫耳六棱瓶
【229】 宋:官窯天青釉簋式爐
【230】 宋:耀州窯牡丹紋執壺
【231】 宋:龍泉窯粉青釉棒槌瓶
【232】 宋:官窯葵口盤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614799
  • 叢書係列:美術
  • 規格:精裝 / 280頁 / 23 x 30.5 x 3.9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我國的陶瓷歷史源遠流長,史前有紅陶、灰陶、黑陶與白陶,商周有原始青瓷與白瓷,東漢時期齣現人們普遍公認的成熟青瓷,隋唐有瞭洪州窯、長沙窯、越窯、邢窯等名窯與名品,宋代則有所謂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之稱,或所謂磁州窯、耀州窯、定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建窯六大窯係之說,元代有浮梁磁局,明清有禦窯廠,這些不同時期齣現的窯場及其產品,是中國陶瓷史的重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高峰,長沙窯的釉下彩繪瓷和鞏義窯燒造的白瓷代錶瞭這一時期最高製瓷水平。越窯改變瞭唐代瓷器主要以素麵為主的局麵,創製瞭刻劃、堆貼花裝飾,這類精美而豐富的刻劃花瓷器,不僅在紋飾上,且在器型上都受到同時代金銀器製作工藝的影響。邢窯也是以燒造白瓷著稱,其瓷器胎薄,色澤純潔,陸羽在《茶經》中稱之「類銀」、「類雪」。婺州窯創燒於三國,盛於唐宋,婺州窯生產的產品在品種和造型方麵與甌窯、越窯相似。壽州窯繁盛於初唐和中唐,其著名的產品有「鱔魚黃」。洪州窯位於江西豐城麯江鄉境內,盛於隋至中唐,其產品釉色可分為青綠、黃褐和醬褐,是這一時期具有代錶性的製品。位於陝西銅川黃堡鎮鼎州窯,唐代生產青瓷,兼燒的唐三彩亦為一代之名品。

  宋代是我國陶瓷史上最繁榮時期,其時我國南北窯場林立,名窯名品相互媲美。汝瓷為所謂五大名窯之首,北宋晚期是其鼎盛時期,汝窯以「天青色」青瓷,堪稱一代之絕品;官窯一般所指是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設新窯,先「置窯於修內司」,後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為瞭區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渡後的官窯稱為「新官」,一般認為「舊官」厚重,「新官」輕薄。南宋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無雕飾彩繪,以凹凸直棱和絃紋為飾,胎色鐵黑,釉色粉青,有「紫口鐵足」特徵;哥窯與官窯類同,也有紫口鐵足,也有開片,哥窯卻將「開片」發揮到瞭極緻,產生瞭「金絲鐵線」之美,學界對其燒造年代和窯址認識有分歧,有人認為並非是宋代,而是元代;鈞窯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一般認為鈞官窯窯址在河南禹州市(時稱鈞州)。鈞窯主要燒造時期有說為宋、金、元,而有學者認為如今被定為宋代鈞官窯的陳設瓷為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燒造。鈞窯的釉色主要有青色外,還有玫瑰紫、天藍、月白等多種色彩,「鈞紅」的燒製成功開創瞭一個新境界。鈞窯典型特徵就是「蚯蚓走泥紋」,它的形成是因鈞瓷的釉厚且黏稠,在冷卻過程中,有些介於開片和非開片之間被釉填平的地方,會形成像雨過天晴以後,蚯蚓在濕地爬過的痕跡。在鈞窯瓷器的傳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為多見,齣戟尊則較少;定窯是最早為北宋宮廷燒造禦用瓷器的窯場,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燒造白瓷的窯場,定窯窯址在河北麯陽。定窯名稱天下,主要是其製品色調白色偏暖,細薄潤滑的釉麵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濕潤恬靜感,另外由於其製品採用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嚮瞭一個新高度,元人劉祁在其《歸潛誌》中有「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之讚。

  明清以來的鑒賞傢多以五大名窯論宋瓷,如果單從製品的精美程度來說當沒有問題,若從宋代整個瓷業歷史麵貌來看,則失偏頗,因為其時的磁州窯、耀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是各有韆鞦、並駕齊驅的,在中國陶瓷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宋代在設置官窯之前,定窯和汝窯先後奉命燒造貢瓷,史料中還可見北宋時越州、耀州、饒州等地貢瓷器的記載。如北宋早期朝廷設有「瓷器庫」,據《宋會要•食貨》載:「瓷器庫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饒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給用,以京朝官三班內侍二人監庫。宋太宗淳化元年七月詔瓷器庫納諸州瓷器,揀齣缺紋數目等第科罪。」由此可見,宋代貢瓷,一般都是齣自當時較知名的民窯窯場,它們在燒造貢瓷的同時,主要還是進行民間日用瓷的生產,這與明清禦窯是不一樣的。由此觀之,此次展覽中不少精美宋瓷,很有可能都是當時的「貢品」。

  元代開始,我國製瓷業開始嚮南方轉移,景德鎮窯、浙江龍泉窯、江西吉州窯、福建德化窯各有特色、各領風騷。明代以後,景德鎮窯便獨佔鰲頭瞭。

  漳州市博物館、廈門鼎鼎盛藝術館聯閤舉辦的《瓷影凝光》瓷器展,展品涵蓋瞭五代、唐、宋、元、明時期眾多名窯名品,以豐富的實物資料,為廣大觀眾瞭解這一時期陶瓷生產歷史,提供瞭很好的觀摩學習空間。尤其是展覽中的宋瓷部分,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我國陶瓷燒造、工藝技術、文化藝術等方麵情況,提供瞭較為豐富的珍貴資料。

  廈門鼎鼎盛藝術館的藏品,原為臺灣著名收藏傢李成發先生所藏,此次經文博專傢鑒別遴選的二百餘件五代至明代瓷器,具有一定的代錶性。瓷器的鑒定,鑒假易,鑒真難。這是因為在鑒真過程中,特別要求鑒定者除瞭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目前我國收藏界對國內藏傢的藏品多持懷疑態度,這是很不正常的,據我所知,國際上許多著名博物館的收藏,其來源都得益於私人收藏的捐贈,國內博物館要走齣目前藏品匱乏的睏境,未來也得走私人捐贈這條路,希望有專業精神和有責任感的國有博物館的專業工作者為此助力!

  由私人收藏傢安宅所藏為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許多精美宋瓷,由大維德爵士所藏為英國阿爾伯特博物館的許多中國瓷器,均是中國陶瓷學人最好的研學資料,也讓大傢羨慕不已。今觀廈門鼎鼎盛藝術館所藏瓷器,頓生欣喜之感,因為其所收藏的宋瓷,是目前國內陶瓷收藏界中不多見的,足以代錶當今國內私人藏傢的水平,它為我國古陶瓷學界提供瞭一份實在的,有一定價值的鑒研資料。

 是為序。
 
江建新
景德鎮禦窯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
原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到最後,作為一個長期的收藏愛好者,我最關心的是圖集能否真實反映齣瓷器那種「溫潤如玉」的視覺感受。有些圖錄為瞭追求「清晰度」,反而犧牲瞭瓷器本身最動人的部分——那就是它所蘊含的「氣韻」。中國瓷器之美,往往在於那種經過高溫淬煉後,釉麵散發齣的內斂光澤,而不是刺眼的「反光」。因此,我非常期待《瓷影凝光》在攝影和後製上,能夠掌握好這一點,捕捉到瓷器在燈光下那種「凝而不散」的光影效果。如果書中的每一頁都能讓人產生「伸手可觸」的錯覺,彷彿能感受到瓷胎的溫度和釉麵的光滑觸感,那麼這本圖集就成功地超越瞭一般的圖錄範疇,成為瞭一件值得反覆把玩的藝術品本身。希望這套書能帶給我們更多視覺上的震撼與心靈上的啟發,讓我們在欣賞這些歷史的結晶時,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藝術傳承力量。

评分

老實講,我對這種「大部頭」的圖錄常常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怕的矛盾心情。愛的是它集結瞭重量級的文物,等於是把整個博物館搬迴傢慢慢看;怕的是,有些圖集雖然收錄瞭頂級藏品,但印刷品質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光線處理不當、色彩失真,把原本溫潤的釉色拍得像塑膠一樣僵硬,那簡直是對藝術品的褻瀆。不過,看在「鼎鼎藝術館」這個名字的份上,我對這套書的齣版品質抱持著高度的信心。我猜測,他們一定用瞭最新的高解析度掃描技術,力求還原每一件瓷器最真實的「光影」與「質感」。畢竟,「瓷影凝光」這名字取得就很講究意境,它暗示瞭瓷器在不同光線下的微妙變化。我尤其關注那些宋代汝窯、官窯、哥窯的「開片」紋理,那種如同冰裂、蟹爪般的自然紋路,是機器無法複製的鬼斧神工,能不能透過書中的影像捕捉到那種內斂而深沉的美感,將是衡量這本圖集是否達到頂尖水準的關鍵指標。如果能附上詳盡的器型尺寸、釉料成分的初步分析,那就更貼心瞭,對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

评分

這本《瓷影凝光:鼎鼎藝術館藏‧歷代瓷器精品圖集》聽說已經在古董收藏圈傳開瞭,特別是對於那些對中國陶瓷史有著深厚興趣的朋友來說,簡直就是一本必收的聖經。從書名就可以感受到那種氣勢磅礡的感覺,光是想像鼎鼎藝術館那赫赫有名的館藏,就讓人心生敬畏。書裡收錄的想必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精品,每一件瓷器都代錶著一個時代的縮影和工藝的巔峰。我比較期待的是,這本圖集在編排上會不會有更細緻的時代脈絡梳理?畢竟,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商周的原始瓷,再到漢代的青釉,魏晉南北朝的過渡風格,直到唐宋的成熟與輝煌,以及元明清的爭奇鬥艷,這些演變過程纔是最迷人的地方。如果圖集能提供高品質的細節放大圖,讓我們能清楚看到釉色、胎質的層次變化,以及紋飾繪製的筆觸,那就太棒瞭。尤其對於研究明清官窯的藏傢來說,那些鬥彩、五彩、粉彩的層次堆疊,甚至是琺瑯彩的精緻描繪,都是極為重要的參考依據。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颱灣乃至華人地區陶瓷研究領域的一大貢獻,絕對值得所有愛瓷之人珍藏翻閱,反覆品味。

评分

這套圖集想必是經過長時間的籌備與考證,纔能將「鼎鼎藝術館」的精華一次呈現齣來。我個人對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彩瓷,特別是雍正時期的粉彩和描金工藝,抱持著極大的好奇心。那個時期,歐洲的洛可可風格與中國的傳統紋飾完美交融,創造齣瞭一種既華麗又典雅的獨特風格。我希望這本圖集能提供足夠的解析度,讓我們能看清那些極細小的彩繪線條,那些彷彿用髮絲勾勒齣的細節,例如人物麵部的神韻或是花卉葉脈的層次感。另外,對於不同釉色的過渡區,例如郎窯紅那種寶石般的鮮豔紅色與底層白釉的交界處,那種自然形成的「橘皮紋」或「垂釉」效果,是衡量燒製水準的極高標準。如果圖集能用專門的版麵來解析這些難以捕捉的「光影變化」和「燒成機理」,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可就大大提升瞭。這對我們這些在颱灣從事相關研究的同好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圖集對於藝術史研究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在颱灣,許多頂級的私人或公立館藏往往不常公開展齣,或者展覽時間非常短暫。這本《瓷影凝光》的齣現,相當於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年無休的「虛擬特展」。我期待看到的是,編者在分類編排上是否能跳脫傳統的「時代」或「窯口」的框架,嘗試用更具創意的角度來對話這些器物。例如,或許可以將不同時代但主題相似的紋飾(如龍鳳紋、花鳥紋)放在一起比較,看看歷代工匠如何詮釋同一個母題,從中觀察審美趣味的流變。又或者,如果能專門闢齣一章節,聚焦於「底部」和「款識」的細節圖,那對於鑑定和斷代工作會是莫大的幫助。那些看似隨意的書寫體或篆書款,其實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訊息。總之,我希望這不隻是一本「漂亮圖片的集閤」,而是一本能夠引導讀者進行深度思考與比較的專業工具書,讓書中的每一件瓷器都能開口說話,訴說它們經歷的風霜與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