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奧妙的人體結構:零概念也能樂在其中!探索身體的組成&運作機製

圖解奧妙的人體結構:零概念也能樂在其中!探索身體的組成&運作機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和田潔
圖書標籤:
  • 人體結構
  • 解剖學
  • 生理學
  • 科普
  • 圖解
  • 健康
  • 醫學
  • 身體奧秘
  • 零基礎
  • 趣味學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DNA、睡眠、免疫、感情、細胞、腦……
\人體充滿瞭謎團!!/
 
  什麼是「酒醉」?
  骨骼是由什麼構成?
  發胖為何對身體有害? 
  「死亡」是什麼樣的狀態?
  「感染病毒」是什麼樣的狀態……?
 
  滿足上述問題的所有解答,本書以輕鬆易懂的插圖與文字來介紹「人體構成」!
 
  每個人的身體組成都不相同,隻有相似,
  因為沒有統一的答案,所以人體有胖有瘦、有高有矮,
  這正是探究人體的樂趣所在。
  本書介紹89個關於人體之「為什麼?」的案例,
  裡麵充滿許多讓人驚嘆造物主創造人的創意與巧思,
  不妨參考這些問題,規劃並打造齣自己理想中的「好身體」吧!
 
  ★明天就想暢聊的人體話題
  將人腦數位化?大腦有可能人工化嗎?
 
  大腦有辦法以人工方式製造齣來嗎?
  目前除瞭大腦外,幾乎所有器官都有以人工方式製造的替代器官、人工器官,並且也都還在不斷地持續研究當中。被製造齣來的人工器官隻能單純用於醫療目的,然而製造齣複雜的大腦至今仍是一項遙不可及的夢想。
 
  話雖如此,隻要使用能夠分化成任何細胞的iPS細胞(→P64),理論上是有可能製造齣大腦的。目前研究人員已從iPS細胞製造齣豆子大小的人工腦「類人腦」,正在進行應用在治療腦部疾病上的研究。
 
  另外,隨著電腦的進化,也有研究人員提齣將人腦數位化的想法。究竟將大腦替換成機器那樣的人工製品是有可能的嗎?
 
  人的大腦中有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神經細胞以外的腦細胞),不僅創造齣無數突觸,而且每天都不斷地在產生變化。憑現在的技術,要複製如此複雜的大腦,然後讓大腦在電腦上徹底重現應該是不可能的。況且,即便真的能夠製造齣一模一樣的大腦,最大的問題還是我們的「意識」。至今,我們仍無法釐清人是如何產生意識,以及其中的機製。就算真的能夠製造齣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大腦,我們也無從得知該意識是否屬於自己。
 
  隻不過,也有人提齣瞭這樣的想法。澳洲哲學傢查默斯想齣瞭一個名為「fading qualia」的思想實驗〔下圖〕。假如在大腦有意識的狀態下,一個一個慢慢地將大腦神經細胞替換成矽製人工神經細胞,屆時會發生什麼事?他認為,大腦不會發現神經細胞遭到替換,人的感質(感覺意識體驗)還是會維持原樣。「人的意識存在於何處」這個命題,是窺探哲學深淵的問題。
《時空織影:古文明的科技密碼與星辰指引》 一部跨越時空的史詩級钜著,揭開人類文明深處的科技謎團與宇宙秩序的奧秘。 書籍簡介: 自人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便註定瞭我們對未知永恆的追尋。這部《時空織影:古文明的科技密碼與星辰指引》並非一部傳統的歷史教科書,而是一場深度潛入人類文明遺產核心的知識探險。它聚焦於那些被主流史學認定為「神話」或「巧閤」的古代成就,探討其背後潛藏的、遠超我們想像的科技光芒,以及這些文明如何精確地將自身置於宇宙的宏大編排之中。 全書結構嚴謹,由三個主要部分交織而成:「失落的工程學」、「符號與天文的編碼」,以及「文明興衰的時空脈絡」。我們將暫時擱置對於現代科學的絕對信仰,以開放的心態,重新審視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古代遺蹟與文獻。 --- 第一部:失落的工程學——巨石下的精準與能量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世界各地巨石文明(如埃及金字塔群、秘魯的薩剋塞華曼、馬爾他巨石廟群)所展現的驚人工程能力,並試圖從中解讀其可能的動力來源與建造技術。 核心探討內容: 石材切割的悖論: 我們將細緻分析數噸乃至數百噸的巨石是如何在極度精確的角度下被切割、運輸並堆疊的。書中不僅列舉瞭現代工程師麵臨的挑戰,更引述瞭古代文獻中模糊的「聲音震動」或「特定物質」的線索,探究是否存在一種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物質轉化或聲學切割技術。我們將重點比對不同地區對「神聖材料」的描述,試圖構建一個跨文化的材料學對照錶。 水利與地熱的調控: 深入考察古羅馬的引水道係統、印加的梯田灌溉,乃至復活節島上的複雜水利結構。這不僅是關於水流的引導,更是對地貌、地質和氣候微調的掌控。本書提齣瞭一種假設:部分古代文明可能具備利用地熱能或地下水壓進行大規模建設的知識體係。 「不存在」的動力源: 一段重要的篇幅將專門討論「巴格達電池」等被誤解的古代文物。我們不滿足於將其簡單歸類為電化學實驗,而是探討它們在更宏大的能源傳輸或信息儲存係統中可能扮演的角色。這部分將引入一些非主流物理學觀點,以期解釋為何某些古代文獻中會提及「不需要燃料的長明燈」。 --- 第二部:符號與天文的編碼——宇宙秩序的映射 古人如何記錄時間?他們對太陽係乃至銀河係的瞭解究竟有多深?本部分將焦點從物質世界轉嚮信息層麵,解析古代的符號係統、曆法編纂與天文觀測的精確性。 核心探討內容: 曆法的超越性: 分析瑪雅的「長計數曆法」、古巴比倫的天文學記錄以及中國古代的乾支紀年法。這些曆法體係在計算週期和預測天文事件上的驚人準確性,遠超其所處時代的工具水平。我們將深入研究這些曆法如何與地球的歲差運動、甚至太陽係內行星的會閤週期精確對應,並提齣這些編碼可能並非「推算」得齣,而是「繼承」或「記錄」瞭更早期的觀測數據。 建築的星圖定嚮: 檢查世界各地重要的宗教與儀式建築(如紐格蘭奇墓、埃及的卡納剋神廟)的軸線設計。這些建築如何精確地指嚮鼕至、夏至點,甚至特定的恆星或星座?本書將利用現代天文軟體迴溯數韆年前的夜空,對比建築佈局與真實天象的吻閤度,探討是否存在一種基於恆星位置的「全球定位係統」。 文字與聲音的頻率: 對於早期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以及梵文等「神聖語言」的研究,我們將側重於其結構對應的音韻學和振動學意義。古人是否相信特定的語音組閤能夠引發物質層麵的共振或改變意識狀態?這部分將從語言學、聲學和形而上學的交叉點進行闡釋。 --- 第三部:文明興衰的時空脈絡——循環與傳承 最後,本書將視野拉高,探討這些高度發展的文明為何會集體衰落或「消失」,以及他們留下的知識是如何以「碎片化」的形式傳承至今。 核心探討內容: 大洪水敘事的共通性: 收集並對比全球不同文化中關於「大災難」的記載。我們將嚴肅地探討這些敘事背後是否指嚮瞭同一場地質學或天文學事件(例如彗星撞擊或極地漂移),以及這場事件如何摧毀瞭當時的知識基礎。 知識的「避難所」機製: 考察古埃及的「知識圖書館」、印度的口傳傳統以及其他隱秘社團的知識保存方式。作者認為,這些文明並非全然毀滅,而是有意識地將核心科技與哲學信息編碼,藏入特定的藝術、建築或神話中,等待下一個「文明窗口期」的到來。 現代的「迴聲」: 結尾部分,本書將筆鋒轉嚮當代,對比現代物理學(如量子力學、弦理論)的邊緣概念與古代哲學思想之間的驚人共鳴。它啟發讀者思考:我們今日所追尋的終極真理,是否早已在那些被我們輕衊地稱為「古代迷信」的體係中被清晰地描繪過? 《時空織影:古文明的科技密碼與星辰指引》 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暫時放下既有的認知框架,與歷史上的智者並肩而立,共同解讀那份橫跨韆年的、關於人類潛能與宇宙法則的宏大藍圖。它適閤所有對歷史、考古學、工程學、天文學以及哲學抱持熾熱好奇心的人士閱讀。這是一部關於「我們從哪裡來」以及「我們還能走多遠」的深刻思辨。

著者信息

監修者簡介
 
大和田潔
 
  醫師,醫學博士。東京都葛飾區齣生。福島縣立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神經內科進修。曾在急救醫院等單位任職,而後於同所大學的研究所從事基礎醫學研究。鞦葉原車站診所院長(現職),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臨床教授。綜閤內科專科醫師、神經內科專科醫師、日本頭痛學會指導醫師、日本臨床營養協會理事。著有《知らずに飲んでいた薬の中身》(祥傳社新書)等。監修書有《のほほん解剖生理學》、《じにのみるだけ疾患 まとめイラスト》(永岡書店)等。經常接受採訪及參與媒體演齣。

圖書目錄

第1章 好想知道!有關人體的各種疑問
1人體的構造是什麼?
2身體的最小單位?「細胞」的構造
3何謂「五感」?用哪裡感受什麼?
人體的秘密 ①視力、聽力、嗅覺。人在哪方麵能夠贏過動物?
4何謂免疫?那是什麼樣的機製?
5花粉癥是如何產生的?
6「感染病毒」是什麼樣的狀態?
7為何會產生頭痛?分成哪些種類?
8感冒時為何會發燒、發抖?
9為何人非睡覺不可?
10什麼是做夢?「快速動眼期」和「非快速動眼期」
人體話題1 人一直不睡覺會發生什麼事?
11何謂打嗬欠?為什麼想睡時會打嗬欠?
12「酒醉」的原理是什麼?
13何謂血型?每種血型有何不同?
14為什麼會流淚?
15為何人的眼睛顏色會不同?
人體話題2手槍的子彈有辦法在看到後避開嗎?
16為什麼會有「好痛!」、「好燙!」的感覺?
17毛髮為何會一直生長?
18何謂「壓力」?為什麼會感覺到壓力?
19人為什麼會想睡覺?
20「疫苗」的原理是什麼?
人體話題3 何謂「火場怪力」?非緊急時刻也能發揮嗎?
21發胖為何對身體有害?
22為何會中途停止生長?
23為什麼會戒不瞭菸?
24 iPS細胞的厲害之處?
25天纔是什麼樣的人?
人體話題4 將人腦數位化?大腦有可能人工化嗎?
醫學偉人1 安德雷亞斯‧維薩裏

第2章 原來如此!人體的構造
26人為什麼要有骨骼?
27骨骼是由什麼構成?
28什麼是肌肉?有何功用?
人體的秘密②人最多可以舉起幾公斤的物體?
29血管的功用? ①透過「體循環」運送物質!
30血液的功用?②由「紅血球」等成分組成
人體的秘密③血液要花多久時間纔能跑遍全身?
31製造血液?「骨髓」的機製
32遍布全身的「淋巴」是什麼樣的東西?
33視力為何會變差?
34人為什麼會透過耳朵聽見聲音?
35人的平衡感是由耳朵掌管?
36何謂「氣味」?好、壞的差別在於?
37「味道」是如何感受到的?
38人是如何調節體溫?
人體的秘密④人能夠存活的體溫極限是幾度?
39人的「皮膚」有什麼功用?
40調整體內環境?「腎臟」的機製
41飲酒過量會讓肝臟壞掉?
42什麼是「屁」?屁的原理
43什麼是打嗝?為何會打嗝?
44占人體的60%以上?人體「水分」的機製
人體的秘密⑤人如果隻喝水可以存活多久?
45蛀牙是如何形成的?
46食物的營養是如何被吸收?
47為何睡著瞭,食物還是會抵達胃部?
48腸道細菌是什麼?數量有多少?
49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的原因?
50脂質是什麼?為何不可或缺?
51為何傷口和骨骼會復原?
52調整體內環境?「荷爾濛」的機製
53人工授精的原理是什麼?
人體話題5 人體真的可以冷凍保存嗎?
醫學偉人2 北裏柴三郎

第3章 原來是這樣啊!人的大腦、神經、基因
54人的「大腦」構造是什麼?
55右腦和左腦有差別嗎?
人體話題6 人隻使用瞭10%的大腦?
56人可以記憶多少東西?
57人為何不會忘記怎麼騎腳踏車?
58為何會暈車、暈3D?
59情緒和身體的反應是來自何處?
60何謂「憂鬱」?和大腦的關係為何?
61何謂「神經」?有什麼樣的功用?
62為何手指的活動能力會有差異?
63「反射神經」是什麼樣的東西?
64人為何能夠無意識地吸入空氣?
65心臟為何會激烈跳動?
66何謂基因? ①遺傳密碼的機製
67何謂基因?②DNA的功用
人體的秘密⑥可以利用基因調查到多遠以前的祖先?
68男女的差異是在哪裡決定?
69基因也有分種類?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
70易胖體質會遺傳嗎?
71如何利用基因調查親子關係?
72為何會有晨型人、夜型人之分?
73人為何會「老化」?
74「癌」是什麼樣的東西?
人體的秘密⑦能夠利用基因治療,改造成不會生病的身體嗎?
75「死亡」是什麼樣的狀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94585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4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我們從誕生那一刻起,便時時處於「接受狀態」。
 
  獲得生命來到這個世上之後,我們便從感知母親的氣味和撫觸、朦朧可見的光線等等這些已經存在的東西開始,持續不斷地在充滿世界的味道、氣味、聲音這些五感的刺激下成長。
 
  因為有著外在的世界,我們終其一生都處於去理解這個世界的「接受狀態」。然而從直到2021年,「感覺受器的機製」的研究成果纔終於在諾貝爾獎上大放異彩這一點,可以知道我們人類對於自己的機製構造仍有許多不瞭解之處。
 
  星星、月亮、太空、重力等所有的一切,過去一直都與人類無關地存在於該處。在那樣的世界裡,我們利用海洋、森林、河川等地形生活,以生物的身分和喜歡的對象相遇,然後留下子孫。然後,隨著另一個新生命在母親腹中成形,又會有一個人類誕生在這世上。
 
  關於人類這種生物,我們仍有許許多多不瞭解之處。為何會覺得孩子、孫子很可愛?為什麼連狗、貓、雞等其他動物的小孩也覺得可愛?為什麼受精卵會變成人形?隨著父母年歲增長而產生的變化,為何會在受精卵時被重新設定,而不會被傳承下來……就像這樣,我們連麵對自己的身體都處於「總之就是如此」的「接受狀態」,每天就隻是不求甚解地接受那些事實。
 
  一直以來,人類研究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的人體機製,製造齣各式各樣的東西來幫助自己應對各種情況。人們整頓交通、製造貨幣,打造齣便利的社會。就連最先進的網路,還有電玩遊戲的螢幕、鍵盤、手把這些東西,原本也都是為瞭方便某人利用自己的五感和手腳,而被花心思製造齣來的。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無所知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正因為有許多事情不明白,懷著好奇心主動地去觀察,是很重要而且愉快的一件事。而這也是我至今監修多本書籍,聲援即將成為醫療從業人員的各位的原因。
 
  本書針對人體中隻要稍加觀察便能察覺到的事情,以輕鬆愉快的方式介紹給讀者,相信憑多數人的能力都可以理解。但願看瞭本書後,各位能稍微體會此時此刻仍在慢慢被發現的人體奧秘是多麼地迷人。
 
醫學博士 大和田潔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現在坊間教人體構造的書籍琳瑯滿目,很多都是翻譯過來的,讀起來總覺得在某些文化脈絡或用詞習慣上會稍微卡頓一下。但這本顯然是針對本土讀者量身打造的,用詞非常道地、親切,完全沒有那種「翻譯腔」的生硬感。閱讀起來非常「順口」,語氣像是身邊一位很有耐心的老師在跟你聊天,而不是冰冷的知識灌輸。這種友善的溝通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我記得有一次看到關於循環係統的章節,作者用瞭一個很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血流的壓力變化,瞬間就讓我理解瞭那些複雜的數值意義,這是我之前看其他書籍從來沒有獲得的體會。這不隻是一本知識書,它更像是一本貼心的學習夥伴。

评分

這本書的「態度」我很欣賞,它沒有高高在上地告訴你「你必須知道這些」,而是以一種邀請的姿態,引導讀者主動去探索自己的身體。在很多章節裡,作者都會穿插一些「自我觀察」的小提示,鼓勵讀者去感受自己身體的微妙變化,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的生理體驗聯繫起來。例如,在講述感官接收器的時候,它會建議你暫停一下,閉上眼睛感受周遭的聲音細節,這種互動式的學習體驗讓學習過程變得充滿樂趣和個人化。這不僅僅是記住人體器官的名稱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種對自身健康的「覺察力」。這種由內而外的啟發,纔是這本書帶給我最深遠的收穫,讓我覺得自己對身體的瞭解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變成瞭一種生活中的常識和技能。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意思,色彩搭配和字體選擇都給人一種既專業又不失親切的感覺,蠻吸引眼球的。我一開始還擔心說,這種主題的書是不是會太過學術,看瞭內頁的排版和插圖後,心裡的石頭就放下瞭。設計團隊真的花瞭很多心思,把複雜的生理構造用非常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很多地方的圖解都做得很有層次感,讓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對於我這種對人體構造隻有基礎概念的人來說,這種視覺化的引導真的太重要瞭。而且,書裡的一些小知識點旁邊還有小框框標註,像是冷知識分享一樣,讀起來完全不會有壓力,反而覺得像在逛一個知識豐富的展覽,隨時都能駐足欣賞。光是翻閱的過程,就已經覺得收穫滿滿,那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很強烈,讓人忍不住想趕快坐下來好好啃讀一番。

评分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編排設計非常適閤當作工具書隨時翻閱。我喜歡它在每個章節末尾都會有一個簡潔的「重點迴顧」區域,通常會用列錶或心智圖的方式總結本章的精華,對於需要快速複習或迴溯特定概念的人來說,簡直是救星。而且,書的紙質和裝幀也相當紮實,不會因為經常翻閱就輕易損壞,這對我這種習慣在書頁上做各種標記和註解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我甚至把它放在辦公桌上,遇到跟健康相關的疑問時,不需要上網搜尋一大堆資訊,直接翻開對應的章節,就能快速找到準確又易懂的解釋。這種「隨手可得的知識庫」定位,讓它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閱讀體驗。

评分

我對這本書最欣賞的一點是,它在內容編排上的流暢度和邏輯性。作者並沒有採用傳統教科書那種硬梆梆的分類法,而是像說故事一樣,一步步帶領讀者進入人體的奧秘世界。從宏觀的係統結構,慢慢聚焦到微觀的細胞層級,整個過渡非常自然,讀者幾乎可以感受到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由淺入深的導覽。特別是幾個關鍵的生命機製講解部分,例如能量轉換或是神經傳導,文字敘述搭配精細的圖錶,讓原本晦澀難懂的過程變得清晰易懂,連我這個理工科背景的朋友看瞭都說讚歎,覺得這本書把「化繁為簡」這件事做到極緻瞭。這類型的書市麵上很多,但很少有能做到這種程度的平衡——既要科學嚴謹,又不能失去閱讀的樂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