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誌(第三期)

讀書雜誌(第三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香港三聯書店
图书标签:
  • 读书
  • 杂志
  • 文化
  • 文学
  • 知识
  • 阅读
  • 第三期
  • 期刊
  • 思考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讀書雜誌》是由香港三聯書店創辦的一本文化季刊,內容包括“文化焦點”“書人書事”“名家專欄”“共讀雙城”“出版人語”“書評”“閱讀前線”等欄目。本期“文化焦點”主題為香港粵劇。“書人書事”本期致敬香港出版人陳松齡先生、香港知名專欄作家及股評人曹志明先生、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先生以及美國著名出版人賈森‧愛潑斯坦先生。“名家專欄”由陳萬雄、傅月庵、林沛理、蔡思行等港台文化名家撰文,分享各自與書有關的人生經歷和閱讀体验。本期起增設的“共讀雙城”欄目,刊載深港互聯有關題材的文章。“出版人語”,講述田家青《取火》一書的出版故事。本期“書評”為讀者評析西西的長篇小說《欽天監》等好書。“閱讀前線”推介20本新近出版的好書,涵蓋兩岸三地,乃至外版英文圖書。
《诗学精要与古典情怀》 一卷探微,涵养性灵,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鉴赏指南 —— 专为热爱古典文学、渴望提升鉴赏品味的读者而作 【内容提要】 《诗学精要与古典情怀》并非一本单纯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致力于在现代语境下重拾并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精髓的导读之书。全书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旨在引导读者跨越时空,与古代的伟大心灵进行深刻对话。本书从诗歌理论的基石、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古典审美范式的演变,以及文学与哲思的交融四个主要维度展开论述,力求以清晰流畅的笔触,揭示隐藏在凝练文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和艺术魅力。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古典情怀”的现代重塑。我们深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沉浸式地理解一首唐诗、一篇宋词或一段《庄子》的深意,需要精妙的引导。因此,本书避免了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文本溯源—多维阐释”的结构,确保每一章节的论述都能紧密联系到具体的文学实例。 第一部分:诗学理论的基石与方法论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古典诗学的基础框架,但视角新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意”与“境”的张力: 深入剖析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精髓,并将其置于魏晋风骨与盛唐气象的对比中考察。“意”是如何由“情”生发,“境”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情”的再造?我们不满足于概念的罗列,而是通过对杜甫“沉郁顿挫”与李白“飘逸豪迈”的风格细分,具体展示“意境”在不同诗人笔下呈现的形态差异。 格律的音乐性: 探讨近体诗格律(平仄、对仗)并非僵硬的束缚,而是构建音乐美感的内在逻辑。本章详细拆解了“粘对”的声韵学基础,并辅以现代朗诵示例分析,说明格律如何服务于情感的精准表达。特别收录一章关于“诗眼”的辩证,剖析杜甫名句中那些“点石成金”的用字选择。 文体的传承与创新: 区别于传统文学史的线性叙事,本章着重分析了“赋”向“诗”演变的内在驱动力,以及词体在唐宋之际如何突破“诗之余”的局限,最终成为与诗并峙的文学高峰。重点比较了苏轼的豪放与李清照的婉约,揭示词体在结构、句式和音乐性上的根本差异。 第二部分:经典文本的深度聚焦与跨时空对话 本部分精选了中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篇章,进行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旨在挖掘文本的“多义性”与“永恒性”。 《离骚》的修辞迷宫: 摒弃传统上将《离骚》简单视为政治隐喻的单一解读,本书着重探讨屈原在其中构建的“神话谱系”与“自我神化”的心理过程。通过对香草美人意象的层层剥离,呈现其作为个体精神探索的复杂性。 唐诗中的“在场感”: 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为核心,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极简的笔墨,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氛围。书中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分析,侧重于“声”对“静”的烘托,探讨这种空间感的营造如何实现精神上的“出世”。 宋词的“生活哲学”: 跳出传统的“情词”范畴,深入挖掘宋词对日常经验、市民生活和哲理思考的记录。例如,对辛弃疾词中“稼穑之苦”的关注,以及对理学家影响下的“中和之美”的探讨,展示了宋代文人阶层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第三部分:古典审美范式的流变与现代启示 理解古典文学,必须理解其背后的审美标准。本部分将古典美学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其发展轨迹。 “雅”与“俗”的张力场: 探讨中国美学中“雅”的建构过程,从先秦的质朴,到魏晋的玄远,再到唐代的健美,直至宋代的理性。同时,本书也正视“俗”的价值,分析民间文学(如乐府民歌、宋元话本)对主流文学的滋养作用,强调审美并非一成不变的“高高在上”。 “含蓄”与“韵外之致”: 对中国古典艺术特有的“留白”手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这种手法不仅体现在绘画上,更渗透在诗词的结构中。本书认为,含蓄的本质是一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它邀请读者进入文本,共同完成意义的构建。 “风骨”与“气韵”的现代转换: 讨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如何理解并继承古典文学所强调的“风骨”(人格力量)与“气韵”(生命活力)。这部分内容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旨在引导读者将文学中的高贵品质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底色。 第四部分:文学、哲思与人生的交汇 本书的收尾部分,致力于展示古典文学作为一种人生智慧的载体,其跨越千年的价值。 道家思想对诗歌意象的影响: 探讨《道德经》和《庄子》中关于“无为”、“齐物”的思想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魏晋以后的山水诗风,使得自然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主体精神的投射。 儒家“仁爱”精神的文学体现: 分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如何转化为文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入世情怀在诗歌中的回响。 “哀而不伤”的节制艺术: 重点解析中国古典文学处理悲剧性题材时的独特手法。它不陷入西方的“崇高感”或极端的个人主义宣泄,而是通过一种克制、达观的态度,实现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超越。 【本书特色】 1. 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 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的精要观点,但表达方式深入浅出,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确保非专业读者也能领会其深度。 2. 图文并茂的鉴赏体系: 穿插了与文本内容相呼应的古代书画、碑帖图片,直观展示古典审美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统一性。 3. 当代视野的重新审视: 不以复古为目的,而是将古典文学视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资源库,探讨其对当代写作、艺术创作乃至个人心灵疗愈的潜在价值。 《诗学精要与古典情怀》 是一场对中国文脉的深情回望,它将帮助读者不仅“读懂”古人写了什么,更能“体会”古人如何思考世界和安放自我。拿起它,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古典精神世界的雅致之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文化焦點
春色如許:近觀香港粵劇*
005漫談香港粵劇傳承與發展
011專訪香港八和會館汪明荃主席
018天馬菁莪粵劇團疫下摘記
023粵劇的傳承與培育座談會
030書生之見:對粵劇研究的構想與焦慮
 
書人書事
042孤獨的燃燈者:懷念香港出版人陳松齡先生 孫立川
050「我不是股神」:追憶曹志明先生 孫海玉
057命運交響曲:殘疾與愛情—懷念史鐵生 陳翠玲
065賈森.愛潑斯坦:最後一個紳士出版家 練小川
 
名家專欄
074陳萬雄 吉兆胡同東巷3號:歷史不會忘記
078傅月庵 葉葉起清風的台灣古書拍賣
084林沛理 唱反調的書
088蔡思行 存仁公讓:疫下讀香港舊中醫書籍
 
出版人語
092李昕 「鬼才」田家青:從《取火》一書出版談起
 
共讀雙城
098尹昌龍 香港在我們中間:大時代中的個人故事
 
書評
眾說《欽天監》 
105西西的天問:最新長篇《欽天監》 舒非
108對話:敘事者與受敘者:讀《欽天監》 何福仁
116外行人問方向,內行人看顫抖:讀西西最新長篇歷史小說《欽天監》 劉偉成
125多維視界與小說知識:讀西西《欽天監》 謝曉虹
130讀《欽天監》 岑智明
132「遊於藝」的傳統:讀《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的琴、詩、書與人生》 李向昇
135一位青年學者的利馬夢:秘魯政治的魔幻現實 黃宇翔
 
閱讀前線
13820本書,20個閱讀的理由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449604
  • 規格:平裝 / 144頁 / 17 x 24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自此,每年的這一天,在全世界範圍內,人們都以這種形式向書籍及其作者致以敬意。今年,香港出版總會更倡議將4月23日定為「香港全民閱讀日」,倡導港人培養良好閱讀習慣,視閱讀為生活之必需。本期《讀書雜誌》躬逢良時,編輯部精心籌劃,為讀者朋友奉獻全新一期的豐富內容。

  本期「文化焦點」關注今日香港粵劇,由此思考未來走向。農曆新年前夕,我們來到位於通菜街八和會館旗下的粵劇學院,探訪這個迄今已近七十年歷史的粵劇專業組織。自創辦之日起,八和始終以弘揚粵劇藝術為宗旨,在粵劇的傳承、從業者的專業發展及推廣粵劇等領域辛勤耕耘,不遺餘力。而長期擔任八和掌門人的汪明荃,更是研究和了解當今香港粵劇無法繞開的關鍵人物。記得採訪那日,汪主席與粵劇發展基金會的會議才散,未及休息,便開始了我們的訪談。一個半小時的娓娓細訴,道不盡的是對粵劇數十年不變的鍾情與擔當。同時,還有來自粵劇界的幾位朋友,有專業研究者、有文武兼善的大佬官,也有青澀的學藝少年,他們或書寫、或暢談這個令其一情獨往的藝術品類,合力鋪展出一幅今日香港粵劇大觀圖。

  本期「書人書事」和「名家專欄」繼續致敬時代,分享閱讀,既有學術層面的閱讀線索,亦不乏個人化的心得抒寫。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期「書評」欄目幸得舒非、何福仁兩位協助策劃及組織文稿,以「眾說《欽天監》」的專輯形式與讀者見面。該專輯由舒非、何福仁、劉偉成、謝曉虹、岑智明五位,分別從作品結構、創作手法、歷史視野、氣象觀測等不同維度撰文,評說作家西西的最新長篇《欽天監》,帶我們走進西西精妙的文學世界,探覓這部鴻篇巨製的非凡魅力。

  此外,為加深深港兩地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自本期起增設「共讀雙城」欄目,刊載以深圳人文歷史、城市發展、深港互聯等為主題的文章,以饗兩地讀者。感謝深圳書業領軍人尹昌龍先生,以其飽含情感密度的親身經歷,為我們開啟這個新的欄目。

  急劇變化的世界,不可預知的未來,都令我們深覺個人的脆弱和渺小。而藉由閱讀,我們得以汲取智慧,護持內在生命能量,從容以赴人生路上的聚散悲歡。微雨如酥,燕舞蝶忙。當你在這輕靈的春光中翻開今期雜誌,倘若其中的片語隻言,能為你惶惑的心帶去一絲慰藉,那將是我們前行最寶貴的動力。《讀書雜誌》將永不懈怠,不限於一隅,不拘於一格,竭力挖掘、分享與書有關的人和事。讓我們一同以書為媒,發現世界,收穫新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下去,是那种很朴实的台湾文青风格,没有太多花俏的色彩堆砌,用了一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调,配上那个毛笔字体的书名——《讀書雜誌》,嗯,感觉就对了,很有那种沉淀下来的书卷气。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内页的字距和行距处理得非常舒服,阅读起来完全没有压迫感,你知道吗,很多杂志为了塞进更多的内容,会把字挤得密密麻麻,读起来眼睛真的会很累,但这一期显然很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我还没仔细翻阅每一篇文章的内容,但光是这种对“阅读环境”的用心,就足以让人感受到编辑团队对书籍本身的敬重。特别是侧边留白的处理,让翻阅时手指的接触感也变得很愉快,这在追求效率、内容为王的当下,已经算是一种难得的坚持了。随便翻到其中一页,看到一段引用的文字,那引用的字体又换了一种衬线体,细节控绝对会爱上这种层层叠叠的视觉变化,完全不像那种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刊物。这种对“物”的尊重,让我对里面的内容抱有很高的期待,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评分

翻开内页,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杂志中那些看似随意的、手绘风格的装饰性图腾或者小插画,它们似乎不直接服务于某一篇特定的文章,但却巧妙地在不同板块之间起到了过渡和调和的作用。它们没有喧宾夺主,但又在视觉上打破了纯文字段落可能带来的沉闷感。这种处理方式,比那种直接在文章中插入大段相关图片的做法要高明得多,因为它保持了文本的纯粹性,同时又增添了艺术气息。这表明,这本《讀書雜誌》的创作者们,是把“阅读体验”视为一个整体艺术品来打磨的。他们明白,好的阅读刊物不应该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砌,它应该是一场多维度的感官对话。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品那些严肃的论述,但光是这种精心设计的“留白”和“点缀”,就足以让我确信,这绝对是一份值得投入时间去消化的优质读物。它传递出的是一种慢工出细活、重视审美价值的出版态度。

评分

说实在的,现在市面上的阅读刊物太多了,很多都试图用耸动的标题或极端的观点来吸引眼球,但往往内容空洞无物,读完脑子里一片空白。《讀書雜誌》这种气质的刊物,它给人的感觉是沉稳的,它不急着告诉你“该想什么”,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以想什么”的优质平台。我没有细看具体的篇章,但光是目录页的编排方式,我就能感受到编辑在信息架构上的用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章标题,而是用一种类似思维导图的结构,将不同主题的篇章巧妙地串联起来,暗示着它们之间潜在的联系。这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编辑哲学——认为读者是有思考能力的,愿意跟随编辑搭建的知识脉络去探索。这种不预设读者智商、不喂食式地提供答案的态度,在今天的媒体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友人,在茶余饭后,温和地分享他近期阅读和思考的精粹,让人心生亲近感而非压迫感。

评分

这本杂志的纸张选择,简直是让人爱不释手。它没有采用那种高光泽度的铜版纸,而是用了一种哑光的、略带纹理的道林纸,光线打上去的时候,不会有刺眼的反光,非常适合在午后阳光下静静阅读。从这个选择上,我能推断出编辑部对“内容载体”的重视程度远超成本考量。要知道,好的纸张对印刷质量和文字呈现效果影响巨大。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具体文章,但可以预见,那些精心挑选的引文和插图(如果有的化),在这个介质上会呈现出一种柔和而清晰的质感。这种对“手感”的追求,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阅读行为本身的致敬——阅读不只是信息的输入,更是一种身体的、感官的体验。相比于那些追求轻薄便携的电子书,这种带着重量感的实体刊物,更像是知识在物理世界中的一个锚点,让人感觉踏实,觉得这背后的思考是经过认真锤炼的。

评分

拿到这本《讀書雜誌》第三期时,我第一时间就去闻了一下,那种油墨和纸张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味,是数字阅读永远无法取代的“仪式感”。台湾的出版业,总有一种对人文精神的执着,这份执着在这本杂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猜,这一期的编辑群大概是想探讨“慢阅读”和“碎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吧。从杂志的厚度和装订方式来看,它显然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快消品,它被设计成可以被反复摩挲、在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物件。我瞥见了一个小小的书签,上面印着一句关于“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哲思短句,虽然内容我还没深究,但光是这个小小的附件,就透露出一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比起那些主题极其明确、论述性过强的专业刊物,我更喜欢这种“杂誌”的定位,它意味着包容性,意味着你可能上一秒还在思考某个历史事件的深层意涵,下一秒就被一篇关于生活美学的随笔拉回日常的烟火气中。这种跨越界限的自由度,才是真正吸引我持续关注这类出版物的核心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