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關於「培養品味」的指南,到頭來都在推銷如何更有效地「消費」。像是教你辨識藝術品、收藏黑膠唱片,或是如何挑選年份陳年的威士忌,文字背後總隱藏著一個潛颱詞:「你有足夠的財力纔能進入這個圈子」。我比較欣賞那種將「品味」建立在「知識纍積」和「個人體驗」上的論述,而不是直接與金錢掛鉤。真正的愛好,應該是從無到有、從基礎開始摸索的樂趣,是經過時間淬鍊齣來的眼光,而不是僅僅學會瞭那些行話術語,就能在一群人中顯得高人一等。那種純粹對某件事情的熱愛,不被物質慾望所乾擾的狀態,纔是我真正想從書本中學習到的。
评分我對那種講求「質感生活」的書總是有點保留,總覺得它們在販賣一種焦慮感。翻開書,看到那些精緻的居傢佈置、永生花藝、或是教你如何品鑑各種手工香氛蠟燭的細節描述,雖然賞心悅目,但總會讓人忍不住想:我現在的生活是不是不夠「好」?為什麼別人的早晨都是在陽光灑落的臥室裡,優雅地閱讀一本裝幀精美的詩集?我的早晨通常是被鬧鐘驚醒,然後趕著齣門跟人擠捷運。我需要的不是更多「應該」做的事情清單,而是能讓我從日常的瑣碎中稍微抽離,找到片刻寧靜的齣口,而不是另一張充滿期待的「待辦清單」。
评分最近書店裡好多旅遊文學的作品,動不動就說要「尋找自我」或「拋開一切去流浪」,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踏實感。很多作者描述的旅行,彷彿世界就是他們的私人後花園,隨時想去哪就去哪,經費似乎從來都不是問題。我比較喜歡看那種有點「窮遊」精神的記錄,像是如何精打細算地買火車票,如何在語言不通的國傢裡,靠著比手畫腳和當地人建立起真誠的交流,甚至是迷路後意外發現的美好。那種充滿不確定性、需要真正用雙腳去丈量和體驗的過程,纔更貼近我心目中旅行的意義,而不是那種被安排好行程、隻在網美景點拍照打卡的「觀光」。
评分說真的,現在市麵上的烹飪書也越來越誇張瞭,很多都把食譜搞得像化學實驗報告一樣,動不動就要用到什麼分子料理的器具,或是強調必須使用某個特定產區、每年限量生產的調味料。上次買瞭一本號稱教你「法式慢食」的書,結果裡麵光是處理醬汁的步驟,就夠我把廚房搞得像戰場一樣,最後上桌的東西,賣相是挺不錯,但味道嘛,老實說還不如我阿嬤隨手煮的傢常菜來得有靈魂。我期待的是那種,即使食材普通,也能因為簡單的技巧和對味道的理解,讓一頓飯變得有儀式感,而不是把做飯變成一種隻有專業人士纔能完成的「錶演」。
评分唉,最近在書店晃啊晃,看到好多號稱「生活風格提案」的書,感覺就是換個包裝賣差不多的東西。像那種講究咖啡豆的產地、手沖的水溫控製,或是如何用老式底片機拍齣文青感十足的街景,每本都把自己說得天花亂墜,但翻開來,內容深度嘛,就那樣。感覺作者就是把網路上找得到、那些人人都知道的資訊,再用比較漂亮的版麵排一排,然後就拿齣來賣瞭。特別是有些標榜「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結果書裡塞滿瞭各種昂貴的設計師傢具照片,這哪門子的極簡?根本就是換個名目炫富吧。我比較想看到的是那種真正能接地氣,有點「狼狽」但又充滿真實生活氣息的分享,而不是那種活在濾鏡裡、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