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空氣污染如何影響你?我們又該怎麼辦?

窒息:空氣污染如何影響你?我們又該怎麼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里斯・伍德福特
图书标签:
  • 空气污染
  • 健康
  • 环境科学
  • 公共卫生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问题
  • 气候变化
  • 呼吸系统
  • 政策
  • 解决方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完美世界中的不完美的空氣,它的毒害與我們的日常健康息息相關。

  全世界有超過九成的人都在呼吸空氣污染,你我都逃不過。空氣污染不只造成肺臟疾病及過敏,還可能導致心臟疾病、癌症、中風及失智症。

  那麼,空氣污染從何而來?其實來源超乎你的想像,自人類用火開始,空氣污染便成為永恆的命題,而大自然的火山、野火、沙漠,到人類的煙囪、汽車與各種家用清潔劑,空氣污染無所不在。

  空氣污染物的種類繁多,每個國家在不同時刻要面對的問題也都不同,就讓這本書告訴你空污的發展,當今的問題面向,以及我們怎樣應對。

  ●其實從人類用火以來就有空氣污染
  ●遇到霧霾,關上窗戶就好?室內還有瓦斯爐與各種清潔芳香劑等著你
  ●大自然其實也會產生空污,如野火、火山爆發與植物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大型霧霾淨化器、光觸媒混凝土……新科技打擊空氣污染的成效如何?

本書特色

  1.歷史綜觀到最新科技,讓你理解空污的歷史發展與人類的對抗過程!
  古羅馬人的屍體中就已經能找到碳顆粒,而目前全世界有超過九成的人在呼吸污染空氣,但每個國家面對的狀況都不同。讓這本書告訴你空氣污染的發展歷史、當今現狀與目前的各種解決方式。

  2.用平易近人的文筆與清晰的圖表,告訴你札實的資料透露的訊息!
  克里斯・伍德福特貼近你的生活情境,穿插資料與專家見解,讓你一眼理解空氣污染背後的複雜故事。
书名: 《数字洪流:信息爆炸时代的生存指南》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 --- 书籍简介 在这个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喷涌而出的时代,我们正航行在一片广袤无垠的“数字洪流”之中。我们不再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信息的制造者、筛选者和被淹没者。从清晨唤醒我们的推送通知,到深夜指引我们决策的算法推荐,数字世界无时无刻不在重塑着我们的认知、情感乃至社会结构。《数字洪流:信息爆炸时代的生存指南》正是一份为迷失在这片浪潮中的现代人精心绘制的导航图。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技术的教科书,也不是对互联网的浪漫颂歌或彻底批判。它是一份深刻的社会学观察、心理学剖析与实用策略的集合,旨在帮助读者在信息过载的漩涡中,重新夺回注意力的主权,建立清醒的判断力,并最终实现有意义的数字生活。 第一部分:洪流的源头——理解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如何构建起来的。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信息传播机制的核心驱动力——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即货币: 探讨平台设计如何利用行为心理学原理(如间歇性强化、损失厌恶)来最大化用户的停留时间。我们将揭示,当我们的注意力成为交易商品时,我们自己的认知健康便成了平台运营的“外部成本”。 算法的迷宫: 详细解读推荐算法的工作原理,并非从代码层面,而是从其哲学层面。算法如何通过“同温层效应”(Echo Chambers)和“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来塑造我们的世界观?我们如何被推入越来越极端的观点深渊,以及这种趋同性对社会共识构成了何种挑战。 碎片化叙事的陷阱: 考察短视频、标题党和快餐式阅读如何重塑我们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长时间沉浸于即时满足的刺激中,会如何削弱我们进行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认知肌肉”?本书探讨了大脑对持续性、低难度刺激的适应,以及这种适应对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潜在抑制作用。 第二部分:被冲刷的自我——数字生活对心智的影响 信息洪流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感知自我和他人的方式。 身份的流变与表演性存在: 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变成了不断被编辑和优化的“数字人设”。本书分析了“持续在线”的压力如何导致身份焦虑、倦怠感,以及真实性与曝光度之间的永恒张力。我们探讨了点赞和评论背后的社会认同需求,以及这种外部验证如何削弱内在驱动力。 比较的陷阱与幸福感的侵蚀: 我们暴露在他人精心策划的“高光时刻”中,这种持续的向上比较如何成为现代抑郁和不满感的温床。书中引用神经科学研究,解释了多巴胺回路被过度刺激后,对日常平淡生活的满意度是如何系统性下降的。 认知负荷与决策疲劳: 面对无休止的选择(看什么、点什么、回复谁),我们的心智资源是如何被耗尽的。本书阐释了认知负荷如何导致我们倾向于选择最简单、最不费力的信息路径,从而更容易屈服于偏见或被误导。 第三部分:锚定与导航——构建个人数字韧性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一套实用的框架,帮助读者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管理者”。 重夺注意力的艺术: 介绍“注意力预算”的概念,鼓励读者像管理财务一样管理自己的心智带宽。这包括实施“数字断食”的科学方法,以及设计物理环境以减少数字干扰的策略。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来重建专注力(如番茄工作法的高级应用、单任务处理的实践)。 信息素养的进阶: 超越识别“假新闻”的基本层面,本书侧重于培养“信息怀疑论”的成熟心态。我们如何审视信息的来源、动机和上下文?如何识别微妙的修辞操纵和情感诉求?如何系统性地去追踪一个观点背后的经济利益链条? 构建“信息农场”: 倡导读者从被动订阅(任由算法决定内容)转向主动策展(建立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信息输入系统)。这包括如何利用RSS阅读器、建立私密的知识管理系统(PKM),以及如何有目的地去接触那些挑战我们现有观点的“异见之声”。 深度连接与真实世界: 最后,本书强调数字工具应服务于生活,而非取代生活。它提供了将线上获取的知识转化为线下行动、将数字社交转化为真实人际支持的策略。成功的数字生存,最终取决于我们能否清晰地划定线上与现实的边界,并珍视那些无法被量化或点赞的、沉静的思考时刻。 《数字洪流》是一本为所有感到疲惫、分心或迷失在信息汪洋中的人准备的指南。它教导我们,在这个由零和一构筑的时代,保持清醒、保持独立思考,是我们最宝贵的生存技能。唯有掌握了导航的工具,我们才能驾驭信息,而不是被其吞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克里斯・伍德福特 (Chris Woodford)


  為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學士,現任科普作家,出版著作包含《酷東西》(Cool Stuff)暢銷書系列,而《地板下的原子》(Atoms under the Floorboards)更在2016年獲得美國物理聯合會(AIP)科學寫作獎。亦有經營大眾科普教育網站。

譯者簡介

江鈺婷


  台大外文系學士、墨爾本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現旅居泰國。熱愛語言、文化及一切與人有關的故事。譯有《登山皇帝的14座/8000公尺高峰》、《為什麼要學歷史:面對當前世界危機的十個歷史教訓》等,以及多部紀錄片作品。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你在吸什麼毒? What’s your poison ?
第2章 環遊世界 Around the world
第3章 凱撒的最後一口氣 Caesar’s dying breath
第4章 天然污染者?Natural born polluters?
第5章 準備上路? Going places ?
第6章 中國製造? Made in China ?
第7章 室內安全? Safe indoors?
第8章 折磨我們致死 Killing us softly
第9章 腳踏實「地」 Down to Earth
第10章 徹底洗淨 Scrubbing up
第11章 人民力量 People power
全盤說「清」 Coming clean
致謝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2214
  • 叢書系列:知的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6 x 22.5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你應該有看過香菸包裝上的比對照片吧?左邊放著不抽菸的人那健康、粉紅色的肺,右邊的是無可救藥的老菸槍那殘破且黑掉的一坨東西。但你或許還不知道,空氣污染——就是你現在可能正在吸的那種——也有機會達到令人吃驚的類似效果。在德里這世界上數一數二髒亂的地方,胸腔外科醫師估計,霧霾中那些細小的有毒顆粒(技術上來說,它們叫「PM2.5 懸浮微粒」)對你的傷害相當於一天抽 50 根菸(它們就跟抽菸一樣,可能會導致肺炎、氣喘或肺癌)。即便你只待在巴黎、米蘭、倫敦或羅馬幾天的時間,都堪比別人抽了兩、三支菸時你穿梭其中吸入的程度(不管是哪種情況,你都會暴露在差不多的 PM2.5 數量當中)。[1]

  根據一份近期研究,世界上有 15 座城市的空氣已經毒到你在那裡做主動運動(active exercise)甚至會弊大於益。不過,其實你也不用住在污穢的大都會,就可以感受到空污所帶來的殘酷影響。即使你住的地方是個小鎮,在潮濕的 12 月天,當街道這個大鍋爐冒出滯留廢氣,滲出的悶熱空氣在低空形成惡性雲霧,然後那股帶著金屬味的奇怪酸味撞上你的舌頭時,你的身子仍有機會縮瑟那麼一下的。或許你也曾擔心在老舊的公車裡循環吸入那烏煙瘴氣的排氣?或是在塞車車陣中,一邊敲了半小時的手指、一邊猛吸前車排氣管放出的廢氣?有沒有遇過一輛吐著黑煙的卡車從你身旁呼嘯而過,然後很後悔自己剛才深吸了太大一口氣?那你有沒有曾經對著手帕咳嗽或打噴嚏,再不小心偷瞄了自己噴出來的那坨骯髒、烏黑、帶有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畫風的東西,嚇得自己毛髮直豎? [2]

  這或許會使你感覺自己在做一些值得讚揚的公共服務,每吸吐一次、就淨化一口空氣?畢竟,你從那些骯髒的油煙中吸入的髒污會佇留在你的肺裡,所以你呼出的空氣品質會好上許多。你可能是一種人體胡佛牌(Hoover)吸塵器,但不要被騙了,別以為自己正在讓世界變得更乾淨。即使在孟買這種巨型城市裡,所有人像海綿一樣把他們吸入的污染全部吸飽,他們所淨化的空氣量大概也只等同於環繞於其四周的所有氣體的 0.01%。

  而另一個問題是——當然啦——你的肺部可是花著自己的本錢在淨化空氣。如果你現在正在一個普通的世界級都市裡閱讀這些文字,那麼空氣污染也正在縮短「你的」壽命,短至幾個月、長至好幾年。我們大家視之如珍寶的空氣——讓我們得以活著的生命之息——無庸置疑地具有毒性。因為它而夭折的人數,幾乎比這個星球上的其他事物都來得更多,相當於每年 700 萬至 1,000萬人口,比道路意外高上 5 倍、比抽菸草多 3 倍、比所有戰爭和暴力事件加起來多上 15 倍,也比因為瘧疾和愛滋病喪生的總數還要多。如果跟 911 恐怖攻擊事件身亡的人數相比,就是「每年」都達 2,500 倍之多。至於在 2020 年橫掃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人們原先預測它可能會奪走大概 2,000 萬人的性命,不過,我們在那些喧擾和恐慌之中,忘了其實空氣污染每十年就會殺死那數目的 5 倍人口。如今,世界十大死因當中有六項嚴重暗示著受污空氣的影響;不光是明顯的肺病和呼吸問題,還有心臟疾病、癌症、中風及失智症。這些毫無修飾的統計數字之下隱藏著龐大的人類成本。全球有上百萬起空污死亡事件很可能都是在歷經數年的慢性折磨之後才發生的——因為醫學研究顯示,如果髒空氣想要害死你,那它會先讓你慢慢燜燒個十年,最後再將你的燭芯永遠吹熄。[3]

  不管你看往哪裡、不論你怎麼測量,都能看見空氣污染的影響。在德里,參加板球對抗賽的選手在樓閣區安穩地等待時,會優雅地吸著氧氣筒喘息。在中國某些地區,髒污空氣會讓你減短五年壽命。在香港,霧霾有時候會可怕到觀光客只能站在那座城市還陽光普照時拍攝的巨型相片看板前自拍。在蒙古,冬季空氣污染跟高流產率強烈相關。在歐洲,國家政府每年允許人們進行一定數量的過度污染行為;但在倫敦,英國人在一月第一週就會把整年的額度燒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總人口當中有 92%居住於空氣品質未達標準的地方,你可能就是其中之一。[4]

  污染的影響有時很容易察覺——想想看那些被煤煙燻黑的城市街道,或是那些祈禱天使被空氣中的酸性物質侵蝕成石像鬼。從羅馬競技場到泰姬瑪哈陵,力量強大的有毒空氣都正在世界最古老的建築上留下裂縫與污漬,將無價的遺產——我們的集體文明記憶——化為塵土。但眼不見為淨的情況也同樣常見——雖然我們當下製造的污染可能不會馬上為我們造成困擾,卻可能會在未來 50 年後導致半個世界外的某處產生問題。舉例來說,農業研究員近年發現,北美洲的近地面層臭氧污染,是造成歐洲每年損失 120 萬噸小麥的元兇。其他研究也發現,數十年來的鉛污染(來自油漆及有毒的車輛燃料)在至少七個互不為鄰的國家裡,跟犯罪與反社會行為的模式之間具有神秘的連結。[5]

  雖然這些論點聽起來很吸睛,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被說服。大自然不也是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嗎?那花粉熱怎麼說?受它影響的孩童數量(約 40%)不是比交通更多嗎?那像是冰島火山在2010 年突然無預警或只有些微徵兆噴煙,就害歐洲 10 萬個航班停飛的事件呢?那叢林大火呢?農場污染?沙漠的沙塵?是的,以上都是事實,但如果你去好好算一下,仍會發現因人為污染致死的人數,還是比天然污染致死人數多出 10 倍。[6]

  或許你覺得污染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所以也不用擔心——這只是一種關於工業革命的惱人回顧?這麼想的話,至少對一半啦。空氣污染跟人類歷史一樣古老,可以回溯至大約 100 萬年前人類第一次用火;不過,自從蒸汽機——可說是古往今來人類所開發過最髒的機器——被發明出來的往後 300 年裡,空氣污染就一直是公眾健康所面臨的最大環境威脅。雖然無可辯駁,世界上有些地區如今已經變得比維多利亞時期更為乾淨,但污染的問題卻從未真正消失過。我們有這麼多人待在如此小的星球上,一項無法避免的事實就是,我們不斷循環利用同樣的空氣,並且一直發明新方法來讓它變髒。

  空氣污染的歷史包含許多否認——人們拒絕承認它真的是一項問題。回顧 1880 年代,芝加哥煤炭巨頭蘭德上校(W. P. Rend)曾自豪地誇耀道:「煙霧是在工業神壇上燃燒的薰香,對我來說很美⋯⋯,你無法阻止它。」過了一個世紀之後,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以經濟進步之名大力捍衛製造污染的權利,說道:「我們的空氣污染約略有 80%源自於植被所釋放的碳氫化合物,所以,我們就不要給人造來源訂定、強加過於嚴苛的排放標準了吧。」這段話充其量就是一個不合邏輯的推論。雷根說樹會造成污染是正確的,但他錯在授權我們也製造污染的結論;樹沒辦法控制自己,但我們可以。假如你是用錢來衡量,覺得污染是為了進步而付出的合理代價——這其實就是雷根真正的論點——那你必須參考一下世界銀行的研究發現,那就是,髒空氣每年耗掉全球 5 兆美元,其中光是損失工作日就會花費 2,250億美元;換句話說,「每年」的成本相當於 2008 年金融危機「總成本」的三分之一。在英國,污染每年耗資 60 至 500 億英鎊;在美國,粗估範圍落於 450 至 1,200 億之間。以全球而論,污染砍掉了國內生產毛額的 6%;如果把它放入更大的脈絡來看,全世界在國防上花了國內生產毛額的 2.2%,在教育上為 4.8%。[7]

  雷根最後死於失智症,那是一種跟污染愈來愈相關的進行性病症(近期一項頗具規模的研究納入 25 萬名加拿大人,年紀介於55 至 85 歲之間,發現失智症的發病率與空氣污染程度之間呈現明顯關聯)。如果雷根早就知道這件事的話,那他還會捍衛從汽車和發電廠咳出的有毒雲霧嗎?假設——只是假設啦——他的失智症跟污染有任何一點相關,那污染是不是讓他的腦子鈍掉了、無法想出原本或許可以救他一命的論述?現在我們大家是不是都坐在同一艘進水的船上?我們遲鈍的腦袋慢慢地變成糨糊、手指在塞車車陣中敲著儀表板,完全不管過去或未來、前車或後車,同時在這個永無止盡的窒息現狀中迷失、無法前進?假如空氣污染真的在讓我們變笨,以致無法認清其所造成的問題,那是多麼駭人啊! [8]

  如果你覺得這一切聽起來很悲淒,那倒也不必;我們有很多解決方法。雖然科技造成了我們現在所遇到的問題,但它也可以提供許多修正方式。我們有無鉛燃料和觸媒轉化器;有 HEPA濾網的吸塵器可以幫氣喘患者擋下前所未有的灰塵量;火箭爐(rocket cooker)和太陽能炊具讓發展中國家的人不再需要揮霍生命蒐集燃材,然後被它的濃煙嗆死(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用吸水混凝土蓋的橋可以吸收交通烏煙或施工粉塵;甚至還有公車在車頂內建空氣過濾機,可以直接吸入空中的霧霾。此外,我們也有法律——從世界各地足以拯救上百萬條性命的限制被動吸煙(passive smoking,即二手煙)到特定的國家的解方,例如美國《空氣清潔法案》已經在健康和其他益處上賺到超過 30 倍的價值了。[9]

  人民力量也正在帶來改變。幾年前,80 萬名來自北方邦(Uttar Pradesh;該地人民壽命被髒空氣縮短 8.6 年)鼓舞人心的印度人,在僅僅 24 小時內,集體種下 5,000 萬株樹苗,為氣候變遷及污染盡其心力,並在過程中創下相當值得的金氏世界紀錄。當環保團體「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英國分部讓會員有機會參與測量當地污染時,有 4,000 多人及團體踴躍響應。美國有超過100萬名家長成為積極打擊污染的團體「老媽的乾淨空軍」(Moms Clean Air Force)成員,另外,每年有 10 萬人參與加州的空氣清潔日(Clean Air Day)。在中國,一部調查該國有毒空污的影片(在被政府禁播之前)共累積 2 億次觀看。就連在網路空間裡——你在那裡可能會以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只是快樂的學術討論——都有超過 300 萬名臉書(Facebook)用戶幫空氣污染「按讚」(列為感興趣的事)。[10]

  這些數字證實了空氣污染確實是個備受大眾關注的議題,那它怎麼還會是個問題呢?其中一個原因是,空氣污染很複雜、具有多重面向——這個議題就像帶刺扎人的灌木叢,混雜了物理與醫學、化學與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地理與許多不同內涵的國際法,以及政治與經濟。正如我們前面所看到的,空污的因與果可能會被各大陸板塊或數十年時間隔開(例如接觸石綿後要時隔 50年之久才為轉為癌症),使得關心這項議題的難度高上許多。而一如往常地,環境議題與經濟之間向來存在錯誤而偷懶的優先權衡關係——環保主義屬於中產階級、一知半解者天真的想法,而不是真心關懷世界上那些最貧困、必須燃燒固態燃料才得以存活的 30 億人口,或是每年那些死於室內烏煙污染的 400 萬人口。至於另一個理由——可能聽起來很荒唐,但卻一點也不假——圍繞於世界各地的空氣量可能比你想像中的多上許多;一旦它髒掉了,基本上就難以改變。[11]

  最重要的是,關於空氣污染有太多需要瞭解的事,光是它的規模就足以讓你感到無力。這本書因此誕生,想盡一份小小的努力讓大家搞懂我們這個被污染的世界。我們一開始會概述空氣污染及其歷史,並以簡單易懂、平易近人的詞彙探討它的成因、影響及解決方式。你不見得要是科學家、醫生、經濟學家或政治人物,只要是個關心世界、對乾淨空氣很感興趣的公民,又或許你是個陪小孩走路上學的家長,或塞在車陣中的計程車司機,擔心著你正吸入的空氣裡含有什麼,這都沒問題,你就能從書中得到一些收穫。

  那麼,現在就坐好、放輕鬆,然後讀下去。

  是時候再次好好呼吸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呼吸」這件事想得太理所當然了,直到身體發出警訊,我們才會開始注意。這本書光是標題就夠震撼,讓人不得不去深思,我們是不是正在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去換取某種程度的「便利」或「發展」?我身邊有些長輩,對於這些新興的健康威脅總是有點慢半拍的反應,他們習慣了過去的生活模式,很難理解為什麼只是出門買個菜,現在都要戴上 N95 口罩。如何有效溝通空氣污染的長期危害,讓不同世代的人都能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我覺得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希望書中能有非常貼近生活的案例分析,例如,一個住在學校附近的家庭,他們的孩子長期暴露在怎樣的風險之下?這樣的描述,會比冰冷的科學數據更有說服力,更能激發讀者採取行動。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倒抽一口氣,光是想像那個「窒息」的感覺,就已經夠讓人心驚膽跳了。最近走在台北街頭,尤其是在車流量大的時候,那種灰濛濛的天空和鼻子裡聞到的刺鼻氣味,真的讓人忍不住懷疑,我們呼吸的空氣到底是什麼東西構成的?以前總覺得,空氣污染是個很遙遠、很嚴重的議題,好像是工業區才會發生的事,但現在住在都市裡,深刻體會到,這根本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隱形殺手。看到身邊的朋友、家人,咳嗽聲越來越頻繁,過敏的症狀也越來越嚴重,讓人不禁要想,我們是不是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為我們的生活習慣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價?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記當頭棒喝,提醒我們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抱著「應該還好啦」的心態繼續敷衍了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把這麼嚴肅的科學數據,用一種讓一般民眾都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畢竟,如果科普得不夠到位,再重要的議題也容易被忽略。我期待看到書中能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陳述問題的嚴重性。

评分

讀完一些相關的議題書籍後,最讓我挫折的就是那種讀完後滿腔怒火卻無處發洩的感覺,彷彿問題太大了,個人力量微不足道。所以,這本《窒息:空氣污染如何影響你?我們又該怎麼辦?》如果真的能做到「我們又該怎麼辦」這個部分,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期待看到一些可操作性極高的建議,不只是呼籲政府立法,而是從「我」這個最小的單位開始,我可以在採購上做哪些改變?我的通勤習慣可以如何調整?社區鄰里之間如何組織起來發揮集體力量?如果書中能提供這樣一套由小到大、由內而外的行動階梯,那就太棒了。畢竟,面對這樣一個看似無解的「窒息」困境,最需要的不是絕望,而是清晰、務實的希望和路徑圖。

评分

不得不承認,每次看到國際間關於空氣品質的排名,台灣的成績單總是不太好看,尤其是在一些都會區。這讓我常思考,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是不是犧牲了最基本的生存權利——乾淨的空氣?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國內外成功的案例,說明哪些城市或國家是如何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那會非常有啟發性。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分析台灣特有的地理條件,例如盆地地形如何加劇空氣滯留的問題,以及我們的政治體制在推動環保政策時遇到的阻力是什麼。畢竟,解決之道必須是「在地化」的,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經驗,我們要的不只是批判,更需要一套能真正「落地生根」的行動指南。

评分

老實說,這幾年台灣的環保意識雖然有提升,但成效似乎總是在原地踏步,每次看到空污季的預警,那種無力感就很強烈。你看看那些數據,PM2.5 濃度爆表的時候,我們能做的真的就是緊閉門窗,然後打開空氣清淨機,但說真的,那種心理上的壓迫感,才是最難受的。那種感覺就像是你被困在一個密閉的玻璃罩裡,你知道外面有新鮮空氣,但你就是碰不到,只能靠機器給你一點點微薄的安慰。我最想知道的是,書裡會不會深入探討這些污染源頭的複雜性?因為光是怪罪機車排放或火力發電廠,似乎都顯得太過單薄。牽涉到經濟發展、能源政策,甚至我們的消費習慣,這是一個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如果只是把責任推給特定對象,那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我希望作者能提供更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理解,要對抗「窒息」,需要的不是零星的個人努力,而是一場全民的結構性改革,這需要多大的決心與智慧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