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布袋戲的第一本書 從尪仔製作到手玩尪仔說唱故事去~(修訂版):2021第41次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獲選好書(叢書/工具書類)入選

認識布袋戲的第一本書 從尪仔製作到手玩尪仔說唱故事去~(修訂版):2021第41次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獲選好書(叢書/工具書類)入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明德
图书标签:
  • 布袋戲
  • 傳統戲劇
  • 兒童讀物
  • 文化部選介
  • 尪仔戲
  • 手作
  • 說故事
  • 臺灣文化
  • 戲劇欣賞
  • 親子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找回失落的臺灣意象手感──布袋戲

  本書符合十二年國教「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的核心素養內涵

  布袋戲不僅是臺灣珍貴的偶戲文化資產,也是一種豐沛的軟實力,更是魅力無窮的表演藝術。

  從野臺搭棚看戲到電視的霹靂布袋戲。它是生存於民間的文化藝術,也是上一代人共同的記憶,更是臺灣民俗藝術揚名國際的標記。

  隨書附贈:臺灣布袋戲重大事紀示意圖、臺灣布袋戲劇團地圖及QR code等雙拉頁地圖、珍稀影片+精采劇目(DVD)
臺灣傳統布袋戲文化探索:跨越時代的舞台魅力 這本深入探討臺灣布袋戲歷史、藝術與傳承的書籍,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而生動的視角,認識這項極具生命力的民間藝術。本書聚焦於布袋戲如何從早期的街頭巷尾表演,逐步發展成為具有高度藝術成就和深厚文化底蘊的表演形式,並探討其在現代社會中的轉型與發展。 第一章:布袋戲的源流與歷史脈絡 布袋戲,作為臺灣重要的民間戲曲藝術,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國福建地區的木偶戲傳統。本書將細緻梳理布袋戲自清代移民社會傳入臺灣的過程,並分析其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經歷的演變。從早期的「擔露子」(流動演出)形態,到日治時期因社會環境變化而產生的調整,再到戰後至一九八〇年代的黃金時期,書中透過大量的史料與田野調查資料,勾勒出布袋戲在臺灣落地生根、與在地文化深度融合的軌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探討了不同地域流派的形成,如「漢陽派」、「福州派」等,以及它們在傀儡造型、唱腔和劇目內容上的區別。讀者將了解到,布袋戲並非單一的藝術形式,而是一個多元發展的藝術譜系。 第二章:掌中藝術的精髓:演出形式與舞台建構 布袋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獨特的舞台呈現。本章將拆解一個完整的布袋戲班的構成要素,包括戲台的搭建、燈光的運用(如傳統的煤油燈與現代的LED照明對氣氛營造的差異),以及後場樂隊的配置。 核心內容聚焦於「後場」——即文場(負責音樂、唱腔)與武場(負責音效、鑼鼓)。書中詳細介紹了南管、北管等不同音樂體系在布袋戲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透過鼓板、鑼鐃、月琴、嗩吶等樂器,精準地烘托劇情張力、刻畫人物性格。對於不熟悉傳統戲曲的讀者,本書以清晰的圖文對照,解釋了唱腔的基礎知識,例如如何分辨「唸白」與「曲調」的轉換時機。 第三章:傀儡的生命:造型藝術與工藝傳承 布袋戲的靈魂在於其「尪仔」(戲偶)。本書將藝術的眼光投向了傀儡的製作工藝。雖然不涉及具體的製作步驟,但會深入探討不同時代的戲偶造型風格演變。 從早期的簡單木雕,到後期精細的樟木雕刻,再到對臉部表情、彩繪藝術的講究,書中分析了頂級雕刻師傅如何透過刀法與油彩,賦予木偶生命。章節內容涵蓋了如何區分「生、旦、淨、丑」的角色造型特徵,以及服裝、頭盔、道具等配飾所蘊含的象徵意義。例如,不同色彩的官袍或戰甲,往往直接指示了角色的身份與品級。 第四章:劇目與敘事:傳統劇本的解讀 布袋戲的劇本內容極為豐富,涵蓋了歷史演義(如三國故事)、神怪傳奇(如封神榜)、民間道德故事等。本書梳理了最受歡迎的幾類傳統劇目,並著重分析了其敘事結構與道德寓意。 一個重要的論點是布袋戲如何將宏大的歷史敘事「縮影化」和「通俗化」,使之能被廣大民眾理解和接受。章節中會引用經典劇目中的著名橋段,探討其在口語表達上的精妙之處,以及如何透過「對白」與「唱詞」的交錯使用,推動情節發展,並達到戲劇高潮。 第五章:當代布袋戲的挑戰與創新 進入現代社會,布袋戲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包括大眾娛樂選擇的多元化、傳統技藝傳承人的短缺等問題。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當代布袋戲的發展趨勢。 本書詳細記錄了如「電視布袋戲」的興起對傳統劇場帶來的革命性影響,從視覺效果、敘事節奏到觀眾群體的拓展。同時,本書也關注那些堅守傳統舞台的劇團,他們如何透過「開新戲」(創編新劇本)、「復古精修」等方式,試圖在保持藝術原貌與吸引新一代觀眾之間找到平衡。 此外,本書也探討了布袋戲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跨界合作,例如與現代劇場、影視媒體的結合,以及如何將布袋戲的元素融入教育與觀光產業,確保這項珍貴的文化資產能夠持續發光發熱。 結論:活著的文化遺產 總結全書,布袋戲不僅是木偶與絲線的結合,更是臺灣社會變遷的縮影、庶民情感的寄託。本書試圖引導讀者超越單純的「觀賞」層面,去理解每一場演出背後所蘊含的匠人精神、口述歷史的魅力,以及其作為一種「活著的文化遺產」的堅韌生命力。透過對其歷史、技術、藝術與時代變遷的深入剖析,讀者將能更深刻地體會臺灣布袋戲無可取代的文化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明德


  現職: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2017~)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博士

  經歷:
  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文所教授兼副校長。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文學、臺灣文學、民俗藝術與飲食文化。

  總策畫彰化學叢書(十年六十冊)與王夢鷗先生文集。著有論文百篇與專著《阮註定是搬戲的命》(2003)等三十餘冊,並編有《臺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1994)等三十餘冊。

  曾獲高雄縣文藝作家作品推薦獎(1995)、第二十屆中興文藝獎—散文獎(1997)、臺北市政府社會教育獎(1998、2003)、第四屆國家公益獎(2002)、彰化縣政府第十一屆磺溪文學獎特別貢獻獎(2009)、二○一二年,率領基金會獲頒臺北市政府「譽揚獎」,二○一四年,《剪紙藝師—李煥章》榮獲2013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图书目录

序 舉世唯一僅有的劇種──臺灣布袋戲
學者觀點

緒論
臺灣布袋戲的發展
布袋戲重要劇團介紹
小西園與許王
布袋戲世家
英雄出少年
布袋戲狀元
小西園風華
成功的背後
經典賞析
蕭何月下追韓信
經典劇目:〈蕭何月下追韓信〉劇本(節)
古城訓弟
經典劇目:〈古城訓弟〉劇本(節)
技法與步驟
戲臺
偶頭
頭盔
服飾
樂器
實務範例
臺灣布袋戲大事紀
拉頁
1. 臺灣布袋戲重大事紀示意圖
2. 臺灣布袋戲劇地圖
3. 臺灣布袋戲劇團OR code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7161
  • 叢書系列:學習高手
  • 規格:平裝 / 200頁 / 20 x 20 x 1.1 cm / 普通級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舉世唯一僅有的戲劇──臺灣布袋戲


  二○○六年,行政院公布二十四個臺灣意象票選結果,由布袋戲奪冠,第二至第五意象依序為玉山、臺北101、臺灣美食,與櫻花鉤吻鮭。在尋找臺灣意象過程,布袋戲能夠脫穎而出,充分反應了兩百年來,它已成為斯土斯民的集體潛意識。

  從世界戲劇史上看,臺灣布袋戲是稀有的劇種,涵藏多樣元素、表演獨樹一幟、完整的文化底蘊,更帶出文創的新路向,從而形塑傲世的布袋戲藝術文化,且以軟實力鋪寫文化奇蹟。因此,被大家認定為「國家意象」代表,其意義自是不凡。

  布袋戲發源於中國閩南,隨移民傳到臺灣,經過長期傳承衍變,逐漸呈現深具本地特色的劇種,更發展出獨步全球的布袋戲文化。

  臺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密切結合社會趨勢,由早期的南管、潮調布袋戲,而北管布袋戲、皇民化布袋戲、反共抗俄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到霹靂布袋戲。而布袋戲劇團分布各地,形成亮麗的布袋戲地圖,當中,以臺北「小西園」、「亦宛然」,雲林「新興閣」、「五洲園」最具代表,門派開枝散葉,風格別具。布袋戲宛如一則瑰麗的傳奇,是臺灣子民的共同記憶。

  布袋戲涵攝文學、戲劇、音樂、說書、雕刻、彩繪、刺繡、製作等元素,成為一種豐饒多元的綜合藝術。

  布袋戲之美,大概有幾個面向,包括:戲偶、道白(口白)、音樂與戲棚(戲台)等。戲偶角色分生、旦、淨、丑、童、雜、獸;道白為前場主演的看家本領,必須分清生、旦、淨、末、丑的口白音,能維肖維妙的聲腔表出;音樂指後場曲樂,分文、武場,配合劇情演奏;戲棚為演藝舞台,或精雕細琢的彩樓,或彩繪布景。因此,布袋戲可說是一種小而美的戲劇藝術。

  布袋戲分前、後場,前場為主演,是演出的靈魂人物,全戲口白由主演負責,他必須五音分明,掌握八聲七情,熟記角色身分,唸出四聯白(定場詩),適時表達文學典故、俗話、諺語,以貼近常民生活經驗,引起共鳴,臨場即興表演說書人的真功夫。

  後場指音樂演奏,文場是悠揚的管弦樂,以襯托文雅、哀怨的氛圍;武場為鑼鼓聲,以鑼、鼓節奏表達打鬥、急促的動作。布袋戲由前、後場組合,而主演一人多藝的展現表演家風範,其高難度是舉世罕見的。

  雲林是臺灣布袋戲的故鄉,五洲園、新興閣兩大門派代代相傳,藝師輩出,全縣一百多個劇團,堪稱臺灣第一。更難得的是,其表演形式多樣,傳統、金光、電視布袋戲,三者兼備,從而締造堅實的布袋戲文化。長期以來,關係且牽動布袋戲契機的當數黃海岱一家了,一門四代,瓜瓞緜緜,偶藝薪傳,後繼者獨闢偶戲表演境界,開出文創新路向。

  「五洲園」是雲林的光榮符碼,黃門累積的布袋戲文化,不僅寫下臺灣戲曲的輝煌史頁,也締造偶戲的奇蹟,更擦亮布袋戲故鄉的金字招牌。

  布袋戲獨特的文化不僅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也是一種豐沛的軟實力,更是魅力無窮的表演藝術。不過,長期以來,觀眾常流於看熱鬧的層次,無法窺其門道,進入偶戲的堂奧,從而發現偶戲藝術之美。為了培養國民中小學學生的美育,坊間出版多種「藝術與人文」的教材,但對布袋戲的介紹,過於簡略,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正確認識劇種,遑論其美育的效果。古人云:「入門須正,取法乎上。」直接指出,學習任何事務,必須追求典範,培養純正的藝術趣味。為了帶領大家正確了解布袋戲藝術,我們特別編撰《臺灣布袋戲藝術》一書,並特別以百年劇團小西園為範例,透過多面向的解說,重新認識這個涵藏綜合美的劇種。

  許王(1936~)出生於「北管布袋戲巢」的新莊,父親許天扶為著名的北管布袋戲大師。他四歲學藝,五歲上場表演,十五歲擔任主演。「破筆戲」(開戲)文戲是〈二才子〉,武戲為〈青龍關〉,他文、武兼擅,深得父親真傳。〈二才子〉又名〈養閒堂〉,是天扶師的拿手戲,一九三三年七月六日晚上八點,他在草山(今陽明山)御賓館(1920~)為日本皇族久邇宮殿下演出,細膩巧妙的表演,讓觀賞者大開眼界。這齣戲儼然是小西園的看家本領。許王曾追憶:「跟父親學〈二才子〉的口白,他抄幾場次的口白讓我背;唸口白的方式、節奏都沒標在紙上,完全跟著他,自己暗記下來。」因此,深得真傳。

  許王二十歲時,天扶師逝世,他繼承父業,正式接掌「小西園」。他以戰養名練藝,透過多次戲劇比賽的總冠軍打造「小西園」金字招牌,並榮獲教育部薪傳獎團體獎、個人獎,國家文化獎……的肯定。

  一九九七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通過由我主持的「布袋戲小西園-許王技藝保存計畫」,二年多陸續執行了《晉陽宮》、《蕭月下追韓信》、《二才子》、《魚藏劍》……等十四種的經典戲齣錄製與曲譜整理,既典藏小西園偶藝菁華,也留下亮麗又珍貴的文化資產。

  臺灣布袋戲全盛時期,劇團大概有一千團之譜,目前祇剩兩百多團,主要類型包括: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與電視布袋戲,其中以金光、電視居多;傳統則屬少數,像「小西園」、「亦宛然」。傳統的表演型態,從戲棚、戲偶、身段、後場、唱腔,都遵循古法演出,延續傳統偶戲的命脈。許王進出野台戲院、電台廣播、電視錄製等表演場域,宛如臺灣布袋戲發展的縮影。他鍾情於傳統偶戲,擅長各類戲碼,傳家戲齣共有五類數百種。表演手法圓熟細膩,又集編、導、演於一身,因此,在布袋戲界有「戲狀元」之美譽。

  二○○四年十月,「小西園」執行長許國良在泉州洽公往生,年近七十的許王隱忍傷痛,仍奔波於戲路。十一月十四日,他在臺北大龍峒保安宮搬演《東周列國誌‧哭秦庭》後,在戲台上中風倒了下來,終止了六十年的演藝生涯,也告別了他摯愛又熟悉的表演舞台。從此,每天以左手操偶作為復健療程的功課。他心繫小西園,關心門徒的演出,於是坐上輪椅,親臨現場指導。左手撐偶,力道、目光、表情加上簡單的語句,師徒有默契,進行一場場意在言外的「心傳」。

  二○一七年五月七日,大稻埕戲苑曲藝場有一場「小西園青年主演連本戲傳習計畫」成果發表,戲目是〈仁君與賢臣〉,由邱文科、邱文建兄弟主演,他們都是許王三徒弟陳正義的再傳弟子,文建為小西團第四代掌中劇團團長。我獲邀觀賞,看到許王坐在輪椅上督促後場,左手撐偶,示意鑼鼓點配合,指導文建操偶動作的「楣角」。當下讓我心生敬佩。昔日風光的戲狀元,今天是坐在輪椅上的藝師。情不自禁冒出一句讚歎:許王老師不愧是位勇者。

  這本書包括四章,第一章「緒論」先介紹臺灣布袋戲的歷史、劇團;第二章「小西園與許王」分析範例,包含百年劇團小西園與戲狀元許王;接著第三章「經典賞析」是經典戲齣(摘錄)的賞析;第四章「技法與步驟」分別介紹戲臺、偶頭、頭盔、服飾、樂器等;附錄雙拉頁地圖與精采劇目DVD(摘錄〈古城訓弟〉第十一場,全文見林明德《小西園偶戲藝術》一書),包含臺灣布袋戲重大事紀示意圖、臺灣布袋戲劇團地圖與布袋戲劇團QR code。本書藉圖文並敘的方式,以引發興趣,方便閱讀,其終極目標是,深入了解舉世唯一僅有的劇種-臺灣布袋戲,領略其中蘊涵的奧祕與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書名就知道是下了苦心的啦!「認識布袋戲的第一本書」這個標題,就讓人感覺到作者的誠意,想把這個咱台灣的瑰寶,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給大家認識。我記得以前小時候看布袋戲,總覺得那是一種很神秘的藝術,光怪陸離的造型、抑揚頓挫的唱腔,簡直是天書一樣,現在想來,那時候要是有一本這樣的入門書該有多好啊!這本書的重點顯然不只是停留在欣賞層面,它還深入到了「尪仔製作」這個核心技術,光是想像師傅們如何用一塊木頭,雕琢出栩栩如生的人偶,就已經讓人肅然起敬了。從最基礎的木雕、上色、服裝設計,到最後的「手玩尪仔說唱故事」,這是一個完整的技藝傳承鏈條,書裡應該會鉅細靡遺地拆解這些步驟吧?對於想學點皮毛的戲迷來說,這簡直是寶藏。尤其現在布袋戲面臨傳承的困境,能夠有一本系統性、圖文並茂的教學工具書,讓年輕一代有機會親手接觸到「動手做」的樂趣,比單純看影片來得更具體、更有溫度。這本書的價值,絕對不僅止於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記憶的喚醒與實踐。

评分

這本選介書籍被文化部相中,肯定不是浪得虛名,通常意味著它在「內容的嚴謹性」與「推廣的普適性」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平衡點。我們都知道,布袋戲的「尪仔」(布偶)本身就是一件複雜的藝術品,涉及雕刻、彩繪、服裝縫製等多重傳統工藝。很多老一輩的師傅,他們的技藝多半是口耳相傳,圖說散佚,導致很多精華失傳。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失傳或隱藏在民間的「獨門秘訣」給系統性地整理出來,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入門書,它簡直是當代布袋戲製作的「操作手冊」!想想看,如果一個熱血的年輕人,可以透過這本書的指導,成功地完成自己的第一個素還金光造型尪仔,那種成就感是無可取代的。這本書的角色定位,或許就是扮演文化傳承的「橋樑」,它讓古老的技藝,得以在現代的知識體系下被理解、被再現。這比單純的「觀賞性」書籍更有深度,它鼓勵讀者從「消費者」轉變為「參與者」。

评分

我對於這種強調「動手做」的書籍,總是抱持著高度的肯定。布袋戲的魅力,一半來自於戲台上的精彩演出,另一半絕對來自於那隻隻活靈活現的布偶。光是看別人演,永遠無法體會到,當你的手指頭輕輕一撥,那個木偶的眼神、那個甩頭的幅度,是如何被精密的關節結構所控制的。這本書既然提到了「手玩」,我就猜測,它一定有詳盡的篇幅在討論「操偶技巧」。如何拿捏力道、如何讓水袖自然垂落、如何表達人物情緒的細微轉折?這些都不是看幾分鐘影片就能學會的,需要結構化的步驟教學。也許作者會從最基礎的「三指操作法」開始講起,然後進階到複雜的武打場面如何設計手勢。如果能提供不同尺寸布偶的操作差異比較,那就更專業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一門「表演的藝術」拆解成了「可操作的步驟」,讓大家意識到,每一個精彩的動作背後,都是無數次練習和精準設計的結果。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在談台灣傳統藝術的書,很多都寫得太學術、太過於側重歷史文獻的堆砌,讀起來常常讓人昏昏欲睡,像在啃教科書一樣。但看這本的取向,明顯是想拉近與一般讀者的距離,特別是鎖定給對這塊領域有興趣的「初學者」,甚至是中小學生。這種「從零開始」的編排方式非常重要,它就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師傅,不厭其煩地蹲下來,手把手地教你最基礎的拿捏分寸。我特別好奇它在「說唱故事」的部分會怎麼處理,畢竟布袋戲的靈魂就在於「口白」和「音樂」,光看文字描述很難體會那種「聲光效果」啊!不知道作者有沒有收錄一些經典劇目的關鍵對白示範,或者提供一些發音技巧的引導?如果能結合多媒體資源(雖然是實體書,但可以搭配QR Code連結),那就更完美了。不過,單就實體書的呈現來說,我相信作者在視覺設計上一定也下了苦心,務必要讓那些精美的尪仔照片和製作工序圖,能夠清晰地傳達出傳統工藝的細膩與美感。這本書的出現,無疑是為布袋戲打開了一扇更親民、更生活化的窗口。

评分

這本選介讀物能獲獎,我想它在「生活連結性」上也做得相當出色。在現今這個影視特效發達的時代,傳統布袋戲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如何讓現代人覺得它「不落伍」?這本書或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線索:回歸到工藝本身的美好。當讀者了解到,一個布偶的頭可能要花費數週甚至數月的心血去雕琢打磨,他們對待這項藝術品的眼光自然會不同。這不再只是一個「玩具」或「老東西」,而是一個充滿時間積澱與匠人精神的實體物件。我期待書中能探討一些當代布袋戲的發展趨勢,例如如何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材料結合,或者如何將布袋戲的元素融入其他文創設計中。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工藝教育」與「美學欣賞」結合,引導讀者去欣賞那個「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那麼它對台灣文化推廣的貢獻,就遠超乎一本「工具書」的範疇了。它是在培養下一代的文化鑒賞家與潛在的工藝實踐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