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戲院紀事: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1926-1949)(共二冊)

太平戲院紀事: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1926-1949)(共二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美寶
图书标签:
  • 臺灣戲院史
  • 臺南市歷史
  • 源詹勳
  • 太平戲院
  • 日記
  • 地方文化
  • 戲院經營
  • 日治時期
  • 戰後時期
  • 臺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太平戲院,創建於1904年,曾為香港最大的戲院之一。這部日記的主人為太平戲院第二代院主源詹勳先生。源先生,清末生於香港,1980年代初逝世,生於斯,長於斯,逝於斯,銘於斯,可謂地地道道的“香港仔”。

  本書選輯的日記,由程美寶教授費時十餘載整理校注,內容始於1926年,終於1949年,除日據時代外,基本貫穿20世紀20至40年代。

  日記內容豐富,不只有院主多姿多彩私人生活的記錄,也留下包括戲院和劇團的運作,與馬師曾等戲劇名伶的合作、交往等珍貴記錄,直觀展現出20世紀一個“香港仔”在商海浮沉的鮮活故事。此外,日記也反映了香港當時諸如電影、報紙、留聲機等媒體的應用,以及衣飾、飲食、娛樂等物質文化的歷史,是 20 世紀上半葉香港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後人了解及研究當時香港社會極具參考價值的歷史資料。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太平戲院紀事: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1926-1949)(共二冊)》这部著作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将完全聚焦于该书不包含的方面,旨在通过描绘其他相关主题的空白,侧面反映出原书的独特价值和范围。 --- 太平戲院紀事: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1926-1949)(共二冊) 外部视角:一份关于时代、娱乐与家族史的“未刊”编年史 本书籍《太平戲院紀事: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1926-1949)(共二冊)》,以其对特定历史时期内一座重要文化场所——太平戲院——的内部运营和业主生活的微观记录而著称。然而,要真正理解其价值,我们必须审视其边界,即这份珍贵的日记并未触及或仅是侧面反映的那些宏大叙事与广阔背景。 本书的焦点是“院主詹勳”这一核心人物在戏院日常管理、财务往来、艺人接洽以及家庭琐事中的个人视角。因此,它不是一部详尽的、自上而下的中国现代戏剧史全景图,也不是一份关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全国性娱乐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报告。 一、 宏观历史叙事中的“缺席” 《太平戲院紀事》的叙事半径被牢牢锁定在詹勳的个人事务与戏院的围墙之内。因此,它没有提供: 1. 官方或政治运动的全面记录: 日记主体时段(1926-1949)恰逢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涉及北伐、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与结束,以及国共内战的白热化。詹勳的记录,侧重于如何确保戏院的正常运营不受外部政治风波的剧烈影响,以及如何处理与地方势力(无论是军阀、国民政府官员还是后来的日据当局)的周旋。 因此,这份选辑并非一部关于“抗战时期知识分子或商人在政治抉择中的心路历程”的深度分析。它缺少对重大政治事件的官方通报、对主要政治人物的直接评价或参与,也不包含对当时政治文献的详尽摘录或评论。读者无法从日记中直接获取关于重大战役的即时前线情报,或对特定政府政策的深层反思。那些驱动时代巨轮前进的宏大意识形态辩论,在詹勳的笔下,大多被转化为需要处理的“麻烦”或需要应对的“封锁”。 2. 现代戏剧理论与思潮的系统梳理: 虽然太平戲院是新旧文化交汇的场所,容纳了包括话剧、京剧、昆曲乃至新兴的流行音乐演出,但日记不是对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如“五四”文学革命的遗产、梅兰芳体系的创新,或是左翼戏剧思潮如何渗透到上海文化界的学术性探讨。詹勳关注的是票房收入、演员档期、舞台技术能否跟上时代,以及如何平衡不同派别观众的口味。他是一位管理者和投资者,而非主要的理论建构者。关于戏剧美学上的争论,通常只以“某某演员的剧本内容不适宜上演”这类行政批示的方式出现。 二、 娱乐产业生态的“局限性视角” 太平戲院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化娱乐版图中的一个节点。这份日记不是: 1. 全国性戏院业的对比研究: 本书的全部视角都围绕在太平戲院及其在特定城市(例如,如果该戏院位于上海、天津或广州,则视角即被限定在该城市)的竞争环境中。它不提供关于北京天蟾舞台、上海大世界、香港璇宫等其他同期重要娱乐场所的运营细节、内部结构、人事变动或市场策略的直接对比数据。读者无法通过本书来构建一份关于“跨区域戏院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报告”。 2. 艺人个体生平的完整传记: 詹勳与许多名伶、编剧、乐师有过密切合作,日记中必然提及他们的名字和演出情况。然而,这些记录是以戏院需求为中心的片段式描绘。例如,可能记载了某位著名演员的酬劳、病假、迟到情况,或一次成功的演出。但它不是这些艺术家的完整传记。例如,它不会深入探究某位京剧大师的童年学艺经历、其在师承体系中的地位,或其在家庭生活中的复杂情感纠葛,除非这些事情直接影响到戏院的排期。这些艺术家的生平细节,需要查阅他们自己的回忆录或更专业的艺术史著作。 3. 流行文化消费模式的社会学考察: 虽然日记反映了观众的需求,但这是一种商业驱动的需求。它不包含社会学意义上对当时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或特定族群的娱乐消费行为的深度田野调查。例如,它不会详细分析戏院观众的构成比例、他们对不同剧目背后的文化隐喻的理解,或戏院消费如何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的阶级流动。日记仅记录了“上座率”和“净利”,而非观众的心理光谱。 三、 家族史与社会生活的“未展开领域” 源詹勳的日记本质上是“院主”的视角,而非“家族族长”或“社会贤达”的全面记录。 1. 商业网络的全貌揭示: 詹勳的商业活动可能涉及地产、金融、甚至其他行业投资。日记可能零星提及与银行家或地主的往来。但本书不是一份关于詹勳家族商业帝国全貌的财务审计报告。它不会系统地列出所有投资项目、详细的资产负债表、或对其他商业伙伴的深度评价。那些不直接与太平戲院运营相关的商业冲突或成功,大多会被省略,因为它们不符合“院事纪事”的中心主题。 2. 家族女性角色的深度描摹: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企业主的日记往往会聚焦于公共事务和外围社交。因此,日记对于詹勳的妻子、母亲、姐妹以及女儿的生活描述,很可能停留在“照料家庭”、“出席特定社交场合”或“婚姻安排”的层面。它不是关于中国传统大家庭中女性的“闺阁文学”或“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独立研究。女性角色的复杂性、她们在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们对外界的实际参与,很可能因日记作者的视角限制而被大大简化或遮蔽。 3. 日记之外的口述历史与档案缺失: 作为一份“选辑”,意味着许多原始内容已被筛选和编辑。因此,本书不包含那些因年代久远、散失或因詹勳个人选择而未被记录下来的历史细节。例如,那些未曾付诸笔端的口头协议、戏院内部未公开的危机处理、或某位幕后关键人物的真实贡献,都构成了这份“纪事”未曾捕获的历史侧面。 简而言之,《太平戲院紀事: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1926-1949)(共二冊)》是一份关于微观空间中的权力运作与文化交锋的珍贵史料。它以其细致入微的“内部视角”,为我们理解特定机构的生存之道提供了钥匙,但它并非旨在提供涵盖宏大政治、全面社会学分析、或完整艺术史脉络的“全书”。它的价值在于其专注,而其局限性,恰恰提示了研究者在利用这份资料时,必须补充进来的那些宏大叙事与并行档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程美寶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博士,曾長期任教於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文化史,近年致力於探究近代華南的地域文化如何在一個跨地域的情景中逐漸形成。主要著作有《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遇見黃東:18—19世紀珠江口的小人物與大世界》、《走出地方史:社會文化史研究的視野》,編有《平民老倌羅家寶》、《省港澳大眾文化與都市變遷》、《把世界帶進中國:從澳門出發的中國近代史》,發表中、英、日文期刊論文數十篇。。

图书目录

鳴謝⋯⋯⋯⋯⋯⋯⋯⋯⋯⋯⋯⋯⋯⋯⋯⋯⋯⋯⋯⋯⋯⋯⋯⋯⋯⋯ 002
序:回望.懷念.追憶⋯⋯⋯⋯⋯⋯⋯⋯⋯⋯⋯⋯⋯⋯⋯⋯⋯⋯⋯⋯⋯ 004
凡例⋯⋯⋯⋯⋯⋯⋯⋯⋯⋯⋯⋯⋯⋯⋯⋯⋯⋯⋯⋯⋯⋯⋯⋯⋯⋯ 006
導論:20世紀一個“香港仔”的營商之道⋯⋯⋯⋯⋯⋯⋯⋯ 076

日 記
1926⋯⋯⋯⋯⋯⋯⋯⋯⋯⋯⋯⋯⋯⋯⋯⋯⋯⋯⋯⋯⋯⋯⋯ 104
1928⋯⋯⋯⋯⋯⋯⋯⋯⋯⋯⋯⋯⋯⋯⋯⋯⋯⋯⋯⋯⋯⋯⋯ 134
1929⋯⋯⋯⋯⋯⋯⋯⋯⋯⋯⋯⋯⋯⋯⋯⋯⋯⋯⋯⋯⋯⋯⋯ 204
1930⋯⋯⋯⋯⋯⋯⋯⋯⋯⋯⋯⋯⋯⋯⋯⋯⋯⋯⋯⋯⋯⋯⋯ 238
1931⋯⋯⋯⋯⋯⋯⋯⋯⋯⋯⋯⋯⋯⋯⋯⋯⋯⋯⋯⋯⋯⋯⋯ 246
1933⋯⋯⋯⋯⋯⋯⋯⋯⋯⋯⋯⋯⋯⋯⋯⋯⋯⋯⋯⋯⋯⋯⋯ 312
1934⋯⋯⋯⋯⋯⋯⋯⋯⋯⋯⋯⋯⋯⋯⋯⋯⋯⋯⋯⋯⋯⋯⋯ 318
1935⋯⋯⋯⋯⋯⋯⋯⋯⋯⋯⋯⋯⋯⋯⋯⋯⋯⋯⋯⋯⋯⋯⋯ 398
1936⋯⋯⋯⋯⋯⋯⋯⋯⋯⋯⋯⋯⋯⋯⋯⋯⋯⋯⋯⋯⋯⋯⋯ 458
1937⋯⋯⋯⋯⋯⋯⋯⋯⋯⋯⋯⋯⋯⋯⋯⋯⋯⋯⋯⋯⋯⋯⋯ 574
1938⋯⋯⋯⋯⋯⋯⋯⋯⋯⋯⋯⋯⋯⋯⋯⋯⋯⋯⋯⋯⋯⋯⋯ 692
1939⋯⋯⋯⋯⋯⋯⋯⋯⋯⋯⋯⋯⋯⋯⋯⋯⋯⋯⋯⋯⋯⋯⋯ 758
1940⋯⋯⋯⋯⋯⋯⋯⋯⋯⋯⋯⋯⋯⋯⋯⋯⋯⋯⋯⋯⋯⋯⋯ 828
1941⋯⋯⋯⋯⋯⋯⋯⋯⋯⋯⋯⋯⋯⋯⋯⋯⋯⋯⋯⋯⋯⋯⋯ 930
1942⋯⋯⋯⋯⋯⋯⋯⋯⋯⋯⋯⋯⋯⋯⋯⋯⋯⋯⋯⋯⋯⋯⋯ 1022
1943⋯⋯⋯⋯⋯⋯⋯⋯⋯⋯⋯⋯⋯⋯⋯⋯⋯⋯⋯⋯⋯⋯⋯ 1048
1946⋯⋯⋯⋯⋯⋯⋯⋯⋯⋯⋯⋯⋯⋯⋯⋯⋯⋯⋯⋯⋯⋯⋯ 1098
1947⋯⋯⋯⋯⋯⋯⋯⋯⋯⋯⋯⋯⋯⋯⋯⋯⋯⋯⋯⋯⋯⋯⋯ 1124
1948⋯⋯⋯⋯⋯⋯⋯⋯⋯⋯⋯⋯⋯⋯⋯⋯⋯⋯⋯⋯⋯⋯⋯ 1128
1949⋯⋯⋯⋯⋯⋯⋯⋯⋯⋯⋯⋯⋯⋯⋯⋯⋯⋯⋯⋯⋯⋯⋯ 1172

源詹勳先生主要家庭成員表⋯⋯⋯⋯⋯⋯⋯⋯⋯⋯⋯⋯⋯⋯⋯⋯⋯ 1186
索引⋯⋯⋯⋯⋯⋯⋯⋯⋯⋯⋯⋯⋯⋯⋯⋯⋯⋯⋯⋯⋯⋯⋯⋯⋯⋯ 1188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449253
  • 規格:平裝 / 1224頁 / 17 x 24 x 9.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回望•懷念•追憶
源碧福


  光陰有如白駒過隙,父親離開我們轉眼已三十八載。多年以來,爸爸遺下的各色物品,包括其私人藏書、衣物和日用品,尤其是太平戲院的文獻和文物,我都珍而重之地保存着。部分戲院的文獻和文物,更是爺爺留下的,那時我還沒出生。面對着這批龐大的文獻與文物,我也不知怎麼辦。儘管我不完全清楚當中有些什麼,但我知道這批東西對日後研究粵劇和電影會有些許幫助。出於個人感情,我把整批文獻與文物完好地存放在太平戲院原址重建的大廈我個人的辦公室中。直到2004年我大病一場,痊癒之後,我不其然想到,自己也年事已高,是時候找一個地方,去安置這批文獻與文物了。它是我們祖孫三代不能分割的情意結,需要有一個歸宿。這個問題整天在我的腦袋中縈繞,因為我知道,我去世後是沒有人會處理的。

  可能是我爺爺和爸爸在天之靈保佑,看出我的想法和難處,讓這樁差點兒要告吹的事,忽然有轉機。我2004年往倫敦旅遊,探望一位朋友,突然想到她是一位世界知名的文物學家。她得知我這番考慮後,便叫我不要輕舉妄動,她回香港時會幫助我聯繫捐贈事宜。這次真是“出門遇貴人”!幾經轉折,將太平戲院文獻與文物捐贈給香港公營文化博物機構的計劃,終於在2007年落實。

  那時的我,真是百感交集,因為陪着我長大的東西,快要離開我了。我心中感到忐忑不安,不知是對或錯。我不由得聯想起當年爸爸知道無力挽回太平戲院結業的命運時,他剎那間的表情,我仍歷歷在目。他無奈、失落和絕望的表情,到今天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在差不多的時候,又剛好與兒時的同學科大衛遇上了,小時候的玩伴,現在已是世界知名的資深歷史學家。他啟發我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去延續太平戲院的光輝歲月。這也應驗了父親彌留之際我給他作出的承諾——“我會搞掂的。”奈何香港的地價令人卻步,我遲遲未能找到合適的地點,存放這批文獻和文物。正當我束手無策之際,一方面捐贈計劃得以落實,另一方面,因私隱理由未能連同其他文獻文物一起捐出的我父親的私人日記,因為科教授介紹了其高足程美寶博士與我認識,也能夠以另一種方式呈現。程博士點出這批日記的價值,並提出了整理編輯和出版的構想,好讓讀者能從中了解到1920—1950年代的生活情況、梨園逸事和電影院的運作。我當時的直覺是,父親又在保佑我了,所以我便毫不猶豫答應讓她整理這批日記。

  我相信把太平戲院的文獻與文物存放在博物館,以及我父親的日記得以整理出版,是讓後人了解過去香港人的生活情況及種種的最佳方法,亦是這批文獻與文物最好的歸宿。我想,我已經兌現了我在父親臨終時許下的諾言——“我會搞掂的,你放心吧!”正是:

  昔日光輝原是幻
  好待文物耀世間

2021年4月16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這類專門針對單一文化場域,而且是聚焦在特定人物長達二十多年心血的紀事,絕對不是輕鬆的讀物,但卻是真正能讓人「挖到寶」的史料。1926年到1949年,這段期間橫跨了日本的「理蕃政策」後期、經濟大蕭條的餘波,到二戰爆發,乃至於戰後國共內戰對台灣社會的衝擊,太平戲院作為一個娛樂中樞,它的興衰起落,必然折射出整個社會的集體焦慮與轉型。我特別關注「詹勳日記」裡頭會不會有關於劇目選擇的策略分析,畢竟,在不同政權的審查制度下,戲班要如何「見招拆招」,在迎合官方要求的同時,又能巧妙地傳達民間心聲,這其中的智慧想必非常精彩。如果內容能觸及到戲院空間的變革,例如舞台設備的更新、廳堂設計的調整,那更是對建築史和美學史的一大貢獻。這絕不是一般人會翻閱的輕鬆閒書,而是給認真想鑽研時代脈絡的學者或老戲迷準備的珍藏。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史料時,最大的樂趣就在於「時間的層次感」。1926年,或許還處於相對穩定的日本統治時期,戲院的經營可能有其既定的SOP;但隨著時間推移到戰後,接收台灣的國民政府帶來的文化衝擊,加上美援時期後娛樂市場的西方化影響,戲院的生態絕對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希望能從詹勳院主的筆觸中,感受到那種「不確定性」下的掙扎。他會不會記錄下物價暴漲時,為了維持票價合理而不得不犧牲利潤的痛苦?或是,他對戰後湧入的國語劇、電影的看法,是抱持著排斥還是開放的態度?日記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未經修飾」,它不是後人整理出來的定論,而是當下情境的真實反應。如果日記中能透露出他與當時的文化界人士、甚至地方仕紳的互動細節,那無疑能拼湊出一個更立體、更有人情味的日治與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網絡圖。

评分

這本《太平戲院紀事: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1926-1949)》光是看書名和跨越的時間軸,就讓人不禁聯想到那個台灣光復前後的動盪年代。我猜想,這套書裡頭肯定藏著許多關於那個時代舞台藝術發展的蛛絲馬跡。光是「太平戲院」這四個字,就足以勾起許多老一輩人的記憶,那時候的戲院不只是看戲的地方,更是社交、娛樂、甚至傳遞訊息的重要場所。日記選輯的型態,比起官方的歷史文獻,更能展現出一位親歷者的細膩觀察與個人情感。詹勳先生作為院主,他的視角必然是獨特的,他不僅是旁觀者,更是這個文化場域的經營者,勢必要面對日治末期到戰後初期的各種政治壓力、物資短缺、以及觀眾口味的變遷。我非常好奇,在那個物價飛漲、人心惶惶的年代,他是如何維持戲院的營運?又記錄了哪些在其他文獻中難以窺見的藝人軼事與觀眾生態?這類一手資料對於研究台灣早期庶民生活與表演藝術史,絕對是無價之寶,光是想像就能感受到那股歷史的厚重感。

评分

這本《太平戲院紀事》若能將日治末期到戰後初期的劇目選單、演出人員名單、甚至當時的票價與周邊消費狀況做一詳實的側錄,那對研究台灣戲曲史的學者來說,無異於是找到了另一座富礦。我猜測,從這些紀錄中,或許能觀察到台灣本地歌仔戲、布袋戲與外來劇種(如京劇、新劇)之間的競爭與融合的趨勢。特別是二戰結束後,台灣社會在思想和文化上經歷的巨大斷裂,戲院作為文化傳播的容器,其內容的轉變一定非常劇烈。我希望這選輯能夠捕捉到那種「典範轉移」的瞬間:舊的文化符號如何褪色,新的價值觀如何植入人心。如果日記中還能透露出詹勳先生作為「院主」在面對不同政權時所展現的「生存哲學」,那這本書的層次就從單純的產業記錄,提升到了對知識分子在威權體系下自我定位的深刻反思。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覆咀嚼的歷史寶藏。

评分

坦白說,對我這種對地方文史充滿熱情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套書的價值,很可能超越了純粹的學術研究。它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地方志」,但視角卻是從一個極為私密且核心的位置切入。我期待看到那種「小人物的大歷史」。譬如,在戲院後台發生的瑣事、與劇團團箱之間的信件往來、或是某個颱風夜戲院如何應對停電危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累積起來,往往最能體現一個時代的韌性與日常的樣貌。詹勳先生的「紀事」,想必包含了大量的數字、人名、和確切的日期,這些細節的堆疊,才能將抽象的「時代背景」具象化為一個個鮮活的場景。如果日記裡頭還能提到當時的「戲票樣式」或是「廣告宣傳手法」,那對熱衷於考證早期商業文化的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驚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