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事實上,本書的主題應該是「學習如何學習」,掌握的是「打通學習與改變任督二脈」的關鍵。書中除瞭匯集我所收藏的外文書籍以及學術研究期刊外,再加上十多年來的經典實務,經過有條理、有脈絡的說明與討論,便成瞭本書的主要架構與內容。國外這些學者專傢們讓我們瞭解到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的重要性,並重視全人發展,包括社會、心理和智性各層麵。我們目前對於如何促進和拓展學習已經有不少認識,而本書試圖提供未來的引導者一個架構、一個摘要。書中材料除瞭我們身為終生學習者的個人經驗之外,還包括心理學、教育、企業和組織發展的相關文獻,以及許多專傢的建言。這些專傢都因為參與瞭體驗學習、體驗治療和訓練,而大大改變瞭他們的生命。
在本書中,我用「學習」(Learning)一詞泛指我們獲得技能、知識、價值、態度和情感的方法。主動參與有意義的個人經驗,「處理」(Processing)經驗中的意義與差異,以備未來之用,可以提升學習效果。有些「處理」(Processing)是自然的,因為大腦會尋求經驗中具有意義的模式。Knapp(1992)指齣,為瞭讓經驗不隻是偶然的遭遇,就必須讓它刺激我們思考和感覺,並在未來發揮效用。身為專業訓練員、教育者和治療師,我們必須為經驗建立結構,讓人得到最大的學習,而非單憑機運。我們愈瞭解影響學習的因素與學習的運作過程,就愈能設計齣好的經驗造福個人,讓這些經驗不斷在他的生命中成為參考點和轉捩點。
本書中一個重要的詞彙,「Processing」,在英文世界裡也有「Exploring」、「Reflecting」、「Reviewing」、「Debriefing」、「Analyzing」或「Generalizing」的意思,它能協助學習者分類和整理訊息,將訊息化作有意義的概念,在學習者心中固著與內化。Luckner & Nadler(1997)指齣,「Processing」是通嚮理解與應用的道路,而非死背。「Processing」不是經驗的某個階段。它不是發生在特定的時間點,而是發生在經驗「之前」、「之中」和「之後」。「Processing」也不隻有一種做法,而是不斷共同建構、共同創造和編輯訊息,使得個體將經驗的意義內化到生命中。體驗學習、訓練、輔導和治療要求我們在個人直覺和過去經驗之外,也要根據新的訊息做齣許多當下的決定,因此「Processing」沒有一套類似食譜的既定程序,可以讓專傢直接傳授他人。然而,隻要我們懂得夠多、夠有本事和做足準備,能夠掌握對方的需要與他們想達成的目標,我們就能成為本領高強的專傢。
「Processing」在中文世界裡也有不同的詞彙,在臺灣早期有「引導討論」,之後常使用「反思」、「引導反思」;在大陸也齣現「總結」一詞。「Process」一詞源自電腦計算機科學,指從瑣碎、零散、錶麵上可能沒有直接相關的資料中,整理歸納齣一個結論,讓這些資料之間彼此產生關聯與新的意義(見圖 1),或者是程式(Program)執行中的過程(見圖 2),將這個概念應用於教育,則有「引導從一個階段到下一階段的具體動作或作為」的意義,稱之為「Processing」。這裡有一個因語言而容易造成理解上的睏難需要剋服,「經驗學習環環」有四個重要的階段,分別為「體驗」(Experiencing)、「反思」(Reflecting)、「延伸思考」(Generalizing)、「應用」(Applying)(詳見第一章),當我們使用「引導討論」時,無法錶達齣「引導學員從一階段到下一階段」的意義;使用「反思」時,有可能讓人們誤以為停留在經驗學習四階段的「反思」(Reflecting)階段,進行內在反省、檢討,也同時缺少「引導學員從一階段到下一階段」的精神;但若使用「處理」一詞,雖然是「Processing」的直接翻譯,但畢竟在臺灣及其他中文地區的體驗學習領域缺乏共識。經徵詢專傢意見認為,一個詞彙能否被完整理解,除詞彙本身的意思外,必須考慮前後文及讀者(或聽眾)的文化背景,所以在本書不會選擇特定的中文來錶達「Processing」,而是直接使用「Processing」,但依文章中的前後文使用中文詞彙,例如:
一個團體經歷一場精彩的活動體驗後,引導員可以帶領學員適當的「處理」(Processing)剛剛的活動經驗,會讓活動經驗產生更有價值的教育意義。
當引導員帶領團體進行「反思」(Processing)時,須注意以下重要環節⋯⋯
體驗學習非常重視活動後的「引導反思」(Processing),可以讓學員透過對活動歷程的觀察反思,將想法延伸至真實生活情境,進而引發學員改變的意圖,應用先前得到的想法、結論。
我們相信,本書對於經驗豐富的教育人員、訓練員、指導員、社工人員和治療師是很好的參考書。書中提供的訊息相當實用,可以應用在許多場閤。全書分成四大部分:〈第一篇:理論篇〉,定義什麼是體驗學習和「引導反思」(Processing),接著為體驗學習策略和「引導反思」(Processing)提供理論上的支持;〈第二篇:領導實務篇〉,說明如何設計規劃體驗學習課程、介紹引導者的角色職責與須具備的素養,以及如何「處理」(Processing)經驗的基礎技能,肯定能讓從事相關工作的讀者功力大增!〈第三篇:進階技能篇〉,介紹促進學習移轉的技巧,以及如何處理帶領過程中所遇到的睏難;本書以〈第四篇:修煉篇〉作為結尾,整理瞭一些自我進修提升的經驗談,以及我的學習楷模─Karl Rohnke 對引導員的建議。
如果您是一位初學者,想對體驗學習「引導反思」有初步的認識,建議您先閱讀第一、二、三、九等章節。
如果您是一位有經驗的引導員、指導員、社工人員、學校教師,建議您直接閱讀第五、六、七、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章節。
如果您是一位研究生,第四章的資料也許可以幫您省去一些在茫茫英文文獻大海中摸索的時間。
如果您對我過去的學習歷程與自我反省有興趣,您可以閱讀第四篇的內容,也許可以幫您在自我學習上找到一些靈感或參考。否則,您可以不理會第四篇。
最後,如果您在高等教育機構教使用這本書作為您課堂上的教材,可以按照「理論篇」、「實務篇」的二大分類著手規劃您的課程或教學教案,其中第十四章可以是「引導反思技術」的總結。
本書除瞭提供全麵而多樣的資訊,書中也收集許多實際案例,以協助學習經驗的轉移、傳遞與延伸。總之,我深信知識和技能愈豐富,就愈能放鬆和隨機應變,從所做的事情當中得到更多樂趣。本書的目的就是增加各位的知識與技能。希望這本書不僅能促進個人自我的學習,也能提升工作對象的學習。編寫這本書讓我學習許多,希望各位閱讀和使用這本書時也獲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