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周禮》、《山海經》等史料中所見的巫覡,是以祭祀為主,重在感通人神,及製造不死藥等百藥以癒民,顯然是以事神及醫病為職司。巫的職司,至戰國後逐漸轉而為有經典、科儀及有組織的方士道所取代。但道齣於巫,而別於巫。
巫以事神降神為主,道亦事神降神,但道巫有以下的差別:道有經典科儀以教化人民,巫則無;道有傳承之法、修煉之方,可供遵循,巫則無;道醫不別,道士以劑藥療民,巫以雜草雜物為藥;道已與時俱進,巫仍停留在原始階段。道以經典科儀為依歸,不流於邪穢;巫僅能以自身之靈驗及彰顯神跡為訴求,或爬刀梯、坐釘床、走熱炭、以刀劍釘球及銅針刺身等不一而足。於是道、巫分流,道為朝廷士大夫及庶民所重,巫則僅能依小祠,流行於民間,甚至淪為淫祠。
巫、道雖然分流,但有的巫為瞭吸引民眾,並企盼流傳久遠,於是也開始採納道教及佛教之神祇名諱、壇場科儀、經典教化、施行術法,因而形成瞭巫、道閤,或巫、道、佛閤之教派,統稱之為巫道閤教派。
巫、道相閤所形成的道派,自宋後,較著者有:閭山派(陳靖姑)、瑜伽派(釋教,穢跡金剛、龍樹醫王)、普庵派(普庵禪師)、梅山教(張五郎)、法主公派(張聖君);這些教派流行於湖南、江西、福建、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以閩、臺受影響最深。
這些教派中,閭山、梅山教屬於巫、道閤;瑜伽、普庵屬於巫、佛、道閤;法主公派有佛、有巫、也有道。但這些教派在壇場科儀及修行術法、所用法器上,跟道教較接近,跟佛教較遠;巫、佛、道閤的教派,僅是藉用佛教佛菩薩名諱及名相而已,在實質上仍以巫、道為主,瑜伽如此,普庵、法主公派皆是如此;所以歸結來說,可以用巫道閤來稱呼這些教派。
自戰國後,巫、道漸分流,至南宋巫道閤道派的成立,於是巫又匯入於道,成為道教的重要支派,舉例而言,南宋‧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捲一‧師徒問答》仍然摒斥閭山、瑜伽等巫道閤諸教派,但今日的臺灣,閭山已成為重要的道教支派。
臺灣的道教,來自福建,所受的道派種類,最大的為以正一派為主的傳統道教,及以閭山為主的巫道閤教派。正一等傳統道士,以烏紗籠頭髻,稱為烏頭道士;閭山法師,以紅巾繫頭(或戴紅頭帔),稱為紅頭法師。烏頭道士為「道」,紅頭法師稱「法」,所以也稱道、法二門。此是日據時代所看到的臺灣道教界情形;但臺灣光復後的道教界,則產生瞭重大的變化。
臺灣道教的分期,應以臺灣光復(1945)為界線,由此而區分為兩大階段。光復前,以傳統道士的烏頭及閭山法頭的紅頭為主,雖然巫道閤(閭山等教派)也歸於道,然而仍是以巫為主來閤道,尤其閭山派的法師、乩童所行術法,仍帶有濃厚巫的氣息,此期的臺灣道教,顯現齣來的是巫、道分治的情形。
臺灣光復(1945)後,蔣介石來臺,帶來瞭孔子的七十七代嫡嗣孔德成、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及佛教第七世的章嘉活佛,儒釋道三教的領袖都來到臺灣。除帶來瞭大量的移民,也帶來瞭傳統佛教、道教各派的神職人員、信眾。張恩溥天師開始在臺灣成立道教會,傳度授籙給道教信眾。由於張恩溥、張源先兩代天師的深遠影響,更由於自民國七十六年(1987)兩岸開放探親交流後,臺灣信眾前往龍虎山、武當山、青城山、永樂宮、白雲觀等道教聖地參拜者眾,參加傳度授籙者亦多,正統道教在臺灣大興,甚至連閭山法師及乩童等也以受道籙為榮。今日臺灣的道教,逐漸以巫入道,以傳統道教為主流。
蕭登福謹序於2021年7月6日臺中大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