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山普庵等道派源起及其對臺灣道教的影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閭山普庵等道派源起及其對臺灣道教的影響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蕭登福
出版者 文津
翻譯者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22/08/01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載連結1
下載連結2
下載連結3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2-13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颱灣的道教源自福建,日據時代分為:以正一派為主的傳統道士(烏頭道士),及以巫道閤為主的閭山派法師(紅頭法師);稱為道(道士)、法(法師)二門。颱灣光復(1945年)後,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來颱,成立道教會及傳度授籙,其後六十四代張源先嗣教;且自民國76年(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交流後,颱灣民眾至大陸參訪及受籙者多。今日正統道教在颱灣建立瞭主要的地位,閭山紅頭漸併入正一道法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登福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現任颱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係兼任教授;常到中國、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處參加學術會議及講學。在道教、佛教、先秦諸子、易經、敦煌俗文學等方麵,皆有研究專著。著有《鬼榖子研究》、《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正統道藏總目提要》等五十八種專書,發錶學術論文二百餘篇,所參加的學術研討會及發錶論文一百一十多篇。
閭山普庵等道派源起及其對臺灣道教的影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自 序/01

第一章 緒 論——巫道的分閤及其對臺灣道法二門的影響/1
壹、道教的形成及其流派/2
貳、巫與道的關係/4
參、福建地區所見巫道閤的眾多道派/7
肆、臺灣道教的烏頭紅頭之分,及匯巫入道/13
伍、結論/16

第二章 閭山派源起及其影響——兼述許真君與閭山派之關係/19
壹、閭山教派溯源——白玉蟾《語錄》中的閭山教/19
貳、何謂閭山派——閭山派的定義/24
參、閭山派科儀書舉例——以《建旛傳度請火祈熟通用科儀》為例/29
肆、許遜真君與淨明道派及閭山派之關係——兼論許遜其人及十二真君信仰之建立/35
伍、南宋初淨明道派之創立及白玉蟾對許遜真君之推尊/39
陸、閭山巫教的攀附許真君——兼論閭山即廬山/41
柒、結語/43

第三章 瑜伽派(釋教)源起及其影響/46
壹、瑜伽教源起——兼論何謂瑜伽教(釋教)/47
貳、由佛教教派沿承及修煉法門上,看瑜伽教不屬於佛教而是道教之支派/49
參、由白玉蟾《語錄》所說瑜伽派之主要神將,看臺灣閭山派與瑜伽教之併閤為一/52
肆、結語/78

第四章 閭山派宗師陳靖姑其人及其斬蛇護產事蹟的衍變/80
壹、文獻中所見陳靖姑傢世及所處年代/81
貳、宋元史料中陳靖姑的生平事蹟/85
參、明代史料中的陳靖姑生平事蹟/92
肆、清代文獻中陳靖姑斬蛇事蹟的演化/105
伍、民國後和陳靖姑相關的章迴小說/110
陸、溫州鼓詞《靈經大傳》中的陳靖姑斬蛇故事/112
柒、結語/118

第五章 閩地所見閭山派、瑜伽派之壇法科儀及其對臺灣的影響——以柘榮臨水宮過關度煞科儀為例/123
壹、柘榮臨水宮與過關度煞科儀/124
貳、臺灣科儀書中所見過關度限情形/127
參、柘榮臨水宮過關斬煞壇場佈置情形/134
肆、柘榮臨水宮過關科儀/138
伍、結語/141

第六章 臺灣護嬰保胎順天聖母陳靖姑信仰及其度關煞科儀/146
壹、深入紅塵護嬰保胎的女神——陳靖姑/146
貳、臺灣地區的陳靖姑信仰/148
參、馬祖地區的陳靖姑信仰/150
肆、閩臺兩地所見的閭山科儀書/158
伍、臺灣道書所見陳靖姑信仰中的註生護產習俗/161
陸、《莊林續道藏》二種《請夫人科》中所見陳靖姑等三奶注生、護生之科儀/166
柒、臺灣正一壇所使用閭山派《保童醮啟聖度關科》所見度關煞科儀/171
捌、《閭山過關渡限科儀》所見護嬰保兒儀法/175
玖、結語/181

第七章 閩地普菴教及其儀法——以寧化伏虎禪師信俗所見祭祀儀軌為例/190
壹、普庵禪師其人/190
貳、何謂普庵教(派)/195
參、寧化縣鷲峰禪院伏虎禪師祭祀醮科/197
肆、沿承道教壇場科儀而來的普菴壇儀/202
伍、結語/214

第八章 從福建寧化縣普庵壇所用醮科文檢《靝曹烈耀醮科》,看佛外道內的普庵道派/222
壹、序言/222
貳、《靝曹烈耀醮科》首先召請四值符功曹使者呈送醮壇章錶文疏/224
參、《靝曹烈耀醮科》早朝科文/227
肆、《靝曹烈耀醮科》午潮(朝)科/239
伍、《靝曹烈耀醮科》晚潮科/241
陸、《靝曹烈耀醮科》結界科儀/243
柒、《靝曹烈耀醮科》加持科(薦拔亡魂)/245
捌、《靝曹烈耀醮科》中的送神儀/246
玖、結語/248

第九章 湘中張五郎梅山教及其與閭山派之關係——兼述五營軍名稱由來/254
壹、梅山教及其源承/255
貳、梅山教之道、巫科儀/257
參、梅山教啟教教主張五郎身世來歷/263
肆、宋元間梅山教與閭山派的結閤/266
伍、道壇五營軍、梅山五路猖兵及閭山五營兵將之關係/269
陸、張五郎與張聖君角色之聯想/280
柒、結語/283

第十章 法主公張聖君其人其事及其生卒年月的蠡測/285
壹、北宋末南宋初人所載史料中的張聖君事蹟/286
貳、南宋初洪適兄弟文獻中所見的張聖君事蹟/289
參、南宋梁剋傢、張世南筆記中的張聖君事蹟/296
肆、明代柴石毫《張公誌》中所見張聖君之生平事蹟/300
伍、近世張氏祖譜及履歷咒中所見張聖君的生平事蹟/305
陸、結語/307

第十一章 閩地法主公信仰及其與閭山派的閤流——兼論福建盤榖鄉方壺岩張聖君祖廟之醮祭/310
壹、張聖君神蹟的衍化及法主公信仰的形成/310
貳、法主公張、蕭、劉、連等聖者之事跡/314
參、福建盤榖鄉方壺岩張聖君祖廟之醮祭/320
肆、方壺山張聖君母廟靈籤中所展現的張聖君生平事蹟/322
伍、結語/327

第十二章 臺灣當今道壇所見道派,兼論紅頭烏頭及道法二門/336
壹、連橫《臺灣通史》對臺灣道教的分類——傳統道教與巫覡二者/338
貳、日本‧片岡巖《臺灣風俗誌》中對臺灣道教的分類——傳統道教與巫覡/341
參、日本‧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的道派區分——紅頭法師(度生)與烏頭法師(度死)/344
肆、吳瀛濤著《臺灣民俗》、高賢治主編《臺灣宗教》中的道派分類/347
伍、劉枝萬〈颱灣的道教〉的紅頭、烏頭、靈媒三分法,及道、法二門之說/351
陸、道教各派的建立及流傳到臺灣的經過/357
柒、臺灣開發史及其和大陸道教的關係/361
捌、臺灣道教今貌及現所流行道派/363
玖、結語/375

第十三章 臺灣道士登刀梯受籙及晉陞道職科儀/380
壹、道籙之源起及類別/381
貳、龍虎山近年整理齣來的道士授籙規則/390
參、刀梯源起及臺灣籙士晉陞道長的爬刀梯科儀/393
肆、近十餘年來,臺灣爬刀梯晉陞道職科儀舉例/403
伍、結語/410

第十四章 臺灣閭山派法師、乩童及其與王爺信仰的關係/415
壹、綜匯巫道閤諸派術法的臺灣閭山派/416
貳、臺灣閭山派和巫道閤各派的關係/418
參、乩童源起/422
肆、乩童源與鸞生/426
伍、臺灣常見的王爺信仰及王爺廟——王爺是神祇的封號,兼論道教的神與仙/428
陸、王爺信仰源起——約起於明清之際/431
柒、臺灣王爺信仰的來源與衍變/434
捌、道廟中閭山派法師、乩童相閤作的情形——以澎湖望安鄉西安天後宮為例/436
玖、結語/440

第十五章 臺灣閭山派五營兵將之形成及衍變/445
壹、福建科儀書中之閭山派兵將/445
貳、臺灣《莊林續道藏》閭山派科儀書中之五營兵將/451
參、臺灣《莊林續道藏‧賞軍科儀》所見沿承福建閭山派之天地仙魔諸路兵馬統帥名諱/454
肆、臺灣近數十年所撰《保童醮啟聖度關科》、《閭山過關渡限科儀》等閭山科儀書中,所見五營軍及中壇元帥/456
伍、真德大師、永靖大師《閭山法門秘旨》、不署撰人《閭山教咒語大全》中所見臺灣道廟五營軍安置情形及五營軍之統帥/462
陸、臺灣閭山派新撰道書,開始齣現內五營、外五營說/466
柒、臺灣道廟五營元帥及內、外五營軍形成時間的推測/467
捌、臺灣道廟內、外五營軍安置情形/472
玖、臺灣內外五營軍統帥之各自來歷/474
拾、結語/478
參考書目/486

 

圖書序言

自序

  《周禮》、《山海經》等史料中所見的巫覡,是以祭祀為主,重在感通人神,及製造不死藥等百藥以癒民,顯然是以事神及醫病為職司。巫的職司,至戰國後逐漸轉而為有經典、科儀及有組織的方士道所取代。但道齣於巫,而別於巫。

  巫以事神降神為主,道亦事神降神,但道巫有以下的差別:道有經典科儀以教化人民,巫則無;道有傳承之法、修煉之方,可供遵循,巫則無;道醫不別,道士以劑藥療民,巫以雜草雜物為藥;道已與時俱進,巫仍停留在原始階段。道以經典科儀為依歸,不流於邪穢;巫僅能以自身之靈驗及彰顯神跡為訴求,或爬刀梯、坐釘床、走熱炭、以刀劍釘球及銅針刺身等不一而足。於是道、巫分流,道為朝廷士大夫及庶民所重,巫則僅能依小祠,流行於民間,甚至淪為淫祠。

  巫、道雖然分流,但有的巫為瞭吸引民眾,並企盼流傳久遠,於是也開始採納道教及佛教之神祇名諱、壇場科儀、經典教化、施行術法,因而形成瞭巫、道閤,或巫、道、佛閤之教派,統稱之為巫道閤教派。

  巫、道相閤所形成的道派,自宋後,較著者有:閭山派(陳靖姑)、瑜伽派(釋教,穢跡金剛、龍樹醫王)、普庵派(普庵禪師)、梅山教(張五郎)、法主公派(張聖君);這些教派流行於湖南、江西、福建、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以閩、臺受影響最深。

  這些教派中,閭山、梅山教屬於巫、道閤;瑜伽、普庵屬於巫、佛、道閤;法主公派有佛、有巫、也有道。但這些教派在壇場科儀及修行術法、所用法器上,跟道教較接近,跟佛教較遠;巫、佛、道閤的教派,僅是藉用佛教佛菩薩名諱及名相而已,在實質上仍以巫、道為主,瑜伽如此,普庵、法主公派皆是如此;所以歸結來說,可以用巫道閤來稱呼這些教派。

  自戰國後,巫、道漸分流,至南宋巫道閤道派的成立,於是巫又匯入於道,成為道教的重要支派,舉例而言,南宋‧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捲一‧師徒問答》仍然摒斥閭山、瑜伽等巫道閤諸教派,但今日的臺灣,閭山已成為重要的道教支派。

  臺灣的道教,來自福建,所受的道派種類,最大的為以正一派為主的傳統道教,及以閭山為主的巫道閤教派。正一等傳統道士,以烏紗籠頭髻,稱為烏頭道士;閭山法師,以紅巾繫頭(或戴紅頭帔),稱為紅頭法師。烏頭道士為「道」,紅頭法師稱「法」,所以也稱道、法二門。此是日據時代所看到的臺灣道教界情形;但臺灣光復後的道教界,則產生瞭重大的變化。

  臺灣道教的分期,應以臺灣光復(1945)為界線,由此而區分為兩大階段。光復前,以傳統道士的烏頭及閭山法頭的紅頭為主,雖然巫道閤(閭山等教派)也歸於道,然而仍是以巫為主來閤道,尤其閭山派的法師、乩童所行術法,仍帶有濃厚巫的氣息,此期的臺灣道教,顯現齣來的是巫、道分治的情形。

  臺灣光復(1945)後,蔣介石來臺,帶來瞭孔子的七十七代嫡嗣孔德成、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及佛教第七世的章嘉活佛,儒釋道三教的領袖都來到臺灣。除帶來瞭大量的移民,也帶來瞭傳統佛教、道教各派的神職人員、信眾。張恩溥天師開始在臺灣成立道教會,傳度授籙給道教信眾。由於張恩溥、張源先兩代天師的深遠影響,更由於自民國七十六年(1987)兩岸開放探親交流後,臺灣信眾前往龍虎山、武當山、青城山、永樂宮、白雲觀等道教聖地參拜者眾,參加傳度授籙者亦多,正統道教在臺灣大興,甚至連閭山法師及乩童等也以受道籙為榮。今日臺灣的道教,逐漸以巫入道,以傳統道教為主流。

蕭登福謹序於2021年7月6日臺中大裏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緒 論——巫道的分閤及其對臺灣道法二門的影響
 
摘要

巫與道的關係至為密切,《史記‧殷本紀》載商王太戊(殷中宗)時的大臣為巫鹹,《山海經》敘述巫彭、巫抵、巫陽、巫履等十巫操持不死藥及百藥。以史料所載看來,巫覡生有異稟,以溝通人神為事,以製作百藥及不死藥為務。其職司其行事皆近於道教方士。

東周以追求神仙為訴求的道教興起後,方士、道士逐漸取代巫覡;東漢後,正一、上清、靈寶、全真,成為重要的道派,擁有廣大的信徒;巫覡則僅能潛流於民間,依小祠以自存。

但巫覡的力量亦不能小覷,在歷史的發展中,巫在民間結閤佛、道二教,發展成巫道閤的教派,自宋而後,勢力漸大,盛行於中國南方,有閭山、瑜伽、梅山、普庵、法主公、元皇等,派名眾多。它們以巫法為主,結閤道教壇場科儀及罡步,召請道教及佛教神祇;這樣的教派,不能歸類於佛,而可歸類於道,為道教之旁枝。

巫道閤的道派,流傳到臺灣後,皆匯歸入閭山派中,而傳統的道派則以正一為主;於是在臺灣形成瞭烏頭道士與紅頭法師之分,也稱道(傳統道士)、法(閭山法師)二門。臺灣光復後,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來到臺灣,弘揚正統道教,因而傳統道教振興,而閭山漸併入於道門中。

關鍵字:閭山 瑜伽 普庵 巫道閤
 
壹、道教的形成及其流派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隨著本土的文化、民俗及哲學思惟而逐漸形成。商周時期,溝通人神者為巫覡。巫是本身有特異的體質,既溝通人神,也修煉不死丹藥。商代有巫鹹、巫賢,《山海經》載述諸巫之煉製不死藥,因而商周是巫覡盛行之時,《周禮》所見,周代朝廷設有巫覡之官。到瞭東周春鞦時,老子書中闡揚養形及養神之道,《文子》說老子治身有養神及養形,《莊子‧刻意》沿襲其說,以恬淡寡慾清靜無為為養神,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養形。春鞦戰國方士稟承道傢之修煉法門,更進而追求長生不死之方。方士有學理有修養,深受帝王喜愛,而巫覡則僅以自身之異質,感通神祇,漸不受帝王寵信。

閭山普庵等道派源起及其對臺灣道教的影響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閭山普庵等道派源起及其對臺灣道教的影響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閭山普庵等道派源起及其對臺灣道教的影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閭山普庵等道派源起及其對臺灣道教的影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