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知道: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成為你人生最高峰。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都怎麼成長?

大學不知道: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成為你人生最高峰。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都怎麼成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小玲(Elaine)
图书标签:
  • 大学迷茫
  • 职业规划
  • 毕业焦虑
  • 人生目标
  • 自我成长
  • 职场竞争力
  • 大学生
  • 求职
  • 未来发展
  • 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個沒有人教過我呀!」有人教才會?這種大學生思維,是職場毒藥。
  ◎去大公司找安穩,還是去小公司鍛鍊?世上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如果學習有捷徑,這條路一定叫模仿。問題是,你該模仿誰?
  ◎興趣能否當飯吃?當然可以,但取決於你對這個興趣有多喜歡。
  
  作者郭小玲(Elaine),大學主修醫學,輔修法律。
  畢業後待過國營企業、網際網路公司、新創企業,還成立自己的寫作工作室。
  戲稱自己是不去當醫生也不去當律師的作家。
 
  她認為,人生有10,000種的發展可能,讀大學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如果你在畢業後不學習不成長,那麼,
  大學放榜那一天,就是你人生最高峰,然後會一路往下溜滑梯。
  
  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都怎麼成長?
  作者結合自己過往10年成長,50+大咖專訪,以及上百位年輕人的諮詢,
  總結出一套可複製的成長經驗。 
  
  ◎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成為你人生最高峰。
  美國著名網飛(Netflix)公司的第一條文化準則是:我們只招成年人。 
  這裡的成年不是身分證上的年齡,而是從學生思維轉為成人思維。
    
  所以上班第一天,丟掉以下三件事:
  1. 被動:職場不是學校,沒有人有義務告訴你工作內容,你得主動問。
  2. 把社會當考場:這裡不是你分數高就比別人優秀的世界,能力才是。
  3. 第三件該丟的是什麼?(詳見第二章)
 
  ◎你關注的人,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職場不是你交朋友的好地方,但職場交朋友很重要,因為
  他們就是你個人品牌的櫥窗、你行走的名片。
  要如何結交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當你特別想和一個人成為好友,記得主動製造與對方見三次面的機會。
    
  怎麼管理你的通訊錄?
  試試5+50+100=155的黃金朋友圈理論。
 
  ◎你的人生,借助成長工具了嗎?
  成長可以複製?可以,不僅有跡可循,還有工具可用。
  康乃爾筆記法、費曼學習法、九宮格讀書法……讓你得到的機會比別人多。
  學會三隻青蛙工作法,所有設定的目標都能實現。
  怎樣避免犯同樣的錯?進步=錯誤+反思,
  願意復盤(反省過程)的人,才會翻盤。
 
  事情太多記不住怎麼辦?萬事萬物皆可列清單,
  沒有什麼事是一張清單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張。
 
  那些學校沒教,老師沒講,大學不知道的事,你得現在就開始學。
 
  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成為你人生最高峰。
  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都怎麼成長?
 
名人推薦
 
  軟體產品經理&職場內容創作者/小人物職場
  已成為上班一族ㄉ圖文插畫家/少女阿妙
  啟夢教育創辦人/許匡毅
  蔡森數位創意創辦人、自媒體經營者/晚期WanChi
  TYCIA臺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發起人/何則文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 --- 《未来进行式:构建永续成长的个人操作系统》 【书籍简介】 在信息洪流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一个人的教育背景、第一份工作或初期的成就,往往被过度放大,成为衡量其“成功”的单一标尺。然而,真正的挑战并不在于抵达某个特定的里程碑,而在于如何持续地向前迭代,将人生的轨迹从线性的攀升转变为指数级的扩张。本书并非针对特定年龄段的群体提供解药,而是旨在为所有追求长期价值、希望构建内在韧性与适应能力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与实操工具。 第一部分:认知的重塑——打破“即时满足”的陷阱 现代社会充斥着对“快速成功”的推崇,这导致许多人习惯于追求短期可见的回报,从而忽视了那些需要长期投入、回报周期漫长的“复利项目”。本书首先聚焦于如何识别并戒除这种“即时满足偏误”。我们将深入探讨“延迟满足”的神经科学基础,并提出“价值积累模型”,教导读者区分真正能带来深远影响的“高杠杆活动”与仅仅消耗时间精力的“低效忙碌”。 我们不再将大学毕业或特定职业晋升视为终点,而是将其视为获取“学习资源包”的起始点。这个资源包包括了早期的人脉资本、基础的专业技能,以及最重要的——一套初步的认知地图。然而,地图需要不断更新。本章将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如何主动打破思维定式,培养“第二序思考”(Second-Order Thinking),即不只关注行动的直接后果,更要预判其带来的连锁反应。 第二部分:核心能力的内化——从“技能集”到“元能力” 很多人在职业生涯初期陷入的困境是:他们拥有了一系列被市场定义的“技能”,但这些技能的保质期正在快速缩短。本书强调,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元能力”(Meta-Skills)——那些能够迁移到任何领域、并提升其他所有技能学习速度的能力。 1. 批判性吸收(Critical Assimilation): 面对海量信息,如何高效地筛选、理解并内化知识?我们提供了一套“三阶段验证法”,帮助读者快速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与可操作性。这远超简单的“阅读技巧”,而是关于如何在大脑中高效地构建知识网络。 2. 复杂问题的解构能力(Deconstruction of Complexity): 真正的挑战在于处理模糊性。本书介绍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论,用于拆解那些看似无从下手的大问题。这包括定义问题的边界、识别关键变量以及构建初步的假设模型,确保每一步行动都有明确的指向性。 3. 情绪韧性与适应力(Emotional Resilience and Adaptability): 职业道路必然伴随挫折。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避免失败,而是如何在失败中快速恢复并提取教训。这涉及到建立强大的“自我参照点”,确保外界的评价体系不会轻易动摇内在的价值基石。 第三部分:构建永续成长的反馈回路 个人成长是一个持续运行的系统,需要设计精密的反馈机制才能保持运转。本书的第三部分专注于“系统化迭代”。 1. 刻意练习的升级版——“边缘探索”(Edge Exploration): 仅仅重复已知可以做好的事情,只会带来边际效益递减。我们倡导将50%的时间用于巩固现有能力,而将剩余的50%投入到“微小的不适区”。这种“边缘探索”旨在不断测试个人能力的极限,发现新的潜力维度。 2. “人脉资产”的价值重估: 停止将人脉视为索取的工具,转而将其视为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价值互换网络”,即如何通过主动提供深度价值,吸引高质量的合作者,从而实现集体加速。我们探讨的不是“认识多少人”,而是“你与圈内关键人物的连接深度”。 3. “人生项目管理”的实践: 读者需要学会像管理一个复杂产品一样管理自己的人生轨迹。本书引入了“季度审查模型”与“年度价值对齐”的工具,确保个人目标、学习投入与日常行动始终保持一致性。这种自上而下的规划能力,是区分“被动反应者”与“主动设计者”的核心要素。 【结语:超越“最高峰”】 人生并非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马拉松。这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套思维工具箱,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内在的“成长引擎”,使其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持续地、有意识地向上攀升。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某一刻的荣耀,而在于你如何设计你的生命进程,让每一次的“下一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更具深度与影响力。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小玲(Elaine)
 
  筆名胃竇,喜馬拉雅前資深撰稿人,十點讀書簽約作者,橫跨醫學、法律、新聞、網路等多個領域。
 
  曾採訪過余秋雨、中國指揮家曹鵬、《奇葩說》辯手熊浩等大咖,文章見於《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十點讀書、喜馬拉雅等平臺,全網閱讀量破億。

图书目录

推薦語
自序 大學不知道,現在開始也不晚
 
第一章 這些事,大學課堂不會教
01 二十至三十歲,別過「無比正確的人生」
02 遇上喜歡的事,就不要退而求其次
03 一「考」定終生?那是賭博,不是人生
04 興趣能否當飯吃?取決於你有多喜歡
05 世上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第二章 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成為你人生最高峰
01上班第一天,請丟掉你的學生思維
02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都怎麼成長?
03想越過高牆?先把你的背包扔過牆
04你的層次思維,決定了你的人生
05比努力重要一千倍的,是複利思維
 
第三章 畢業後,才是學習的開始
01  T字形學習法,你就是搶手的稀缺人才
02 我這樣準備,三個月就通過司法考試
03 知識不等於能力,你得學會肌肉能力訓練法
04 方法不對,你的努力一文不值
05 如果學習有捷徑,這條路一定叫模仿
  
第四章 你關注的人,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01 如何結交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02 你的朋友圈,就是你行走的名片
03想讓別人信任你,麥肯錫公式能幫你
04 人際關係斷捨離,劃出155黃金朋友圈
05 想遇見貴人,先成為別人的貴人
 
第五章 認知影響選擇,選擇改變命運
01 所謂的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02 沒錢、沒背景、沒資源,如何彎道超車
03 談錢,不現實;有錢,才養得起夢想
04 與誰結婚,是你這輩子風險最大的投資
05 人生邏輯要大於職業邏輯
 
第六章 你的人生,借助成長工具了嗎?
01 大腦不是用來死背,是用來思考
02 讀書能讓你選擇生活,而不是被迫謀生
03 三隻青蛙工作法,所有目標都能實現
04 你的復盤能力有多強,成長空間就有多大
05萬事萬物皆可列清單
 
後記 別抱怨讀書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82017
  • 叢書系列:issue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7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語
 
軟體產品經理&職場內容創作者/小人物職場
  
  成功的人生不是只有一種樣貌,每個人都想掌握人生,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但過程中最難的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會發現你也不太懂你自己,只有透過不斷嘗試、學習失敗、思維成長、改變自己,才會發現成功的美好其實來自於過程中的曲折,而不是任人擺布的一帆風順,當相信自己有掌握自己人生的能力時,便會知道自己的未來有無限可能。
 
已成為上班一族ㄉ圖文插畫家/少女阿妙
  
  出社會幾年、正值26歲的我,還在拿捏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儘管迷茫,但也許再一眨眼30歲就要到來,《大學不知道》告訴了我們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觀,多逼自己一點、為自己所做的「關鍵選擇」投注努力。讓我們一起邁出堅定的步伐,邁向未來吧!
 
  我是啟夢創辦人,主要在協助高中生探索大學科系,解決迷惘的問題。這本書我誠摯推薦30歲以下的年輕人閱讀,包含剛進職場、大學生與高中生。
 
啟夢教育創辦人/許匡毅
 
  作者有兩句話讓我特別有感——「人生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本可以。」、「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在我的觀察下,許多年輕人常遇到一個狀況:我想變更好,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本書提供許多超實用觀念與作法,讓我有一種如果我在高中時就能有這樣的思維該有多好的感觸!誠摯推薦你稍微翻一下書的內容,你就可以慢慢感受不一樣的自己。
 
蔡森創意創辦人、自媒體經營者/晚期WanChi
 
  30歲的自我,是經歷社會訓練後,由底氣、原則塑造而成的雛形階段。作者運用邏輯圖表與易懂文字,將親身經歷的階段課題轉換成方法模組的內容,引導讀者建構成長型思維。
 
  推薦給30歲以前,或行走於自我旅程上的你,這本書將成為獲取靈感的最佳旅伴。一起在接下來,開始活成自己最理想的模樣吧!

自序
 
大學不知道,現在開始也不晚
 
  感謝你打開這本書,在正式閱讀之前,我想先問你幾個問題:
 
  你今年幾歲呢?
  你想像過自己到30歲,會是什麼樣的畫面嗎?
  事業蒸蒸日上?結婚了?有孩子?
  你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了嗎?
  你不用著急回答我,你只需要問清楚你自己,問清楚你的內心。
 
  我和大部分人一樣,在人生前25年的成長,都是抱著一種隨波逐流的態度,沒有計畫的蒙頭亂撞,撞上什麼就是什麼,即便取得一些小成績,也經常依賴外部的運氣和機會。直到25歲那年,我選擇「滬漂」(按:離家到上海),第一次對自己下狠手,刻意成長,收穫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為此,我將這10年的成長,劃分為三個重要階段:
 
  ■探索期:大學五年(2011年至2016年)
 
  在大學那五年,是我增長學識、拓寬視野最重要的時期。
 
  2011年,農村出身的我,考上了省會城市的一所醫學院校,第一次離開家鄉,去大城市求學。大學期間,我主修醫學和法律雙主修,每天幾乎把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泡在圖書館,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籍雜誌,充實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因為對文字感興趣,機緣巧合成為《中國青年報》的實習記者,有機會去全國各地做採訪,結識了五湖四海優秀的朋友,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你對人生的勇氣,在於你行走的範圍。至今,我仍然感謝大學期間沒有受限於所學的專業,而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努力去拓寬眼界和格局。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他所能看到的世界。當你的視野被打開,才會發現原來生命可以擁有那麼多種可能。
 
  成長的開端,也就是相信自己擁有無限種可能。
 
  ■迷茫期:畢業兩年(2016年7月至2018年)
 
  畢業那兩年,是我人生至暗的迷茫時期。和大部分剛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一樣,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誤打誤撞進入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但在進入該企業兩個月後,我就知道那種一眼似可望到盡頭的日子,實在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於是,我開始走上一條新的道路——考研究所。
 
  但接連兩次失利,一度磨滅了我對人生所有的信心。如同作家劉同所說的:「正在經歷的孤獨,我們稱為迷茫。經過的那些孤獨,我們稱為成長。」
二十幾歲,我們充滿對事業、方向、夢想的迷茫。但迷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停滯不前,不願意去尋找答案。
 
  ■逆襲期:滬漂三年(2018年至2021年)
  
  2018年,在接連經歷國營企業「裸辭」、考研究所失利後,我獨自踏上滬漂尋找答案之路。而接下來的三年,也是我成長最快的時期,幾乎每一年都實現了階段性的進步。
 
  這三年裡,我閱讀超過1,000本的書籍,購買超過100個知識付費產品,和超過200位菁英進行過深度交流,讓自己快速蛻變。這才有了一點點小成績,逐漸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專訪過作家余秋雨、中國一級指揮家曹鵬、《奇葩說》辯手熊浩等各行業大咖,文章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平臺轉載,寫出了上百篇超過十萬次閱讀量的爆款文,全網積累了十萬多位粉絲,受出版社邀約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以至於當初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同學再見面時,都笑稱:「士別三年,妳的成長簡直天翻地覆,我們都只有膜拜的份。」
 
  自從去北上廣(按:北京、上海、廣州),有機會接觸許多專家名人,我開始重新思考人生,才恍然覺得當初的想法有多狹窄。
 
  20歲以後,格局的大小,視野的寬窄,才是人生的決定要素。你可以不讀書、不冒險、不寫作、不外出、不折騰,但是人生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本可以。
 
  對於「90後」、「00後」(按:分別指1990年和2000年出生的人)來說,如果你不在二十幾歲時逼自己一把,刻意成長,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有多優秀,人生會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刻意成長,才能逆風翻盤
  
  在寫本書之前,我曾發起過「天使讀者」(按:在創作平臺以訂閱的方式贊助支持自己喜歡的創作者的人)訪談,以及做過一個「百人助夢」計畫(免費幫助100人做成長諮詢)。據不完全統計,我和上百位20歲至30歲的年輕人進行深度訪談,發現在成長過程中,至少40%的人在迷茫期,50%的人在自我懷疑期,10%的人在無計畫期。
 
  迷茫期:沒有目標,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沒有動力。
  自我懷疑期:覺得自己能力不行,想提升自己但不知道從何做起。
  無計畫期:有明確的目標,但是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去做。
 
  不管你中了以上哪一點,其實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不少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看不清目標,沒有方向、沒有方法。那麼,如何破解這些成長的瓶頸點,在30歲之前,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答案只有四個字:刻意成長。
 
  什麼是刻意成長呢?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一株小樹苗想要長成參天大樹,必然離不開園丁在其生長過程中的修剪加工。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如此,需要你在關鍵時刻逆著人性,丟掉暫時的安全感,去學習和掌握核心知識,才能收穫一個不算太差的人生。大致可以總結為三步:首先,你要覺察到自我的不足、待提升之處。其次,你要走出舒適圈,找到可以解決不足之處的正確知識,不管是求教於人還是書本。最後,透過刻意練習,實現刻意成長。
 
  就像我剛進入職場那段時間,當意識到朝九晚五的工作並不是我想要的理想生活。我選擇帶著極大的恐懼,去嘗試人生新的可能性。雖然我經歷了兩次考研究所失敗,後來又義無反顧的滬漂,反而讓我找到成長的正確道路。再經過三年的刻意成長,讓我現在擁有了足夠的底氣和能力,去迎接生活帶給我的任何挑戰。
 
  千萬不要小看刻意成長,見過很多人,經歷過很多事情,你就會發現,20歲至30歲,從時間維度上看只有10年;但從人生發展的角度看,其實是你的「一生」,因為它基本上決定了你所選擇事業的方向,未來經濟的基礎,以及遇到美好婚姻的機率,絲毫經不起一點浪費。
 
  成長模型,讓成功有跡可循
 
  在即將步入三十而立的年齡,重新回顧這10年的成長,我深知,成年人的世界裡,哪有那麼多逆襲,有的不過是有備而來、不甘平庸、敢闖敢拚的一腔孤勇而已。
 
  事實上,我一直不太理解的是,我們學數學有課本的指南,學物理有老師的指導,可在人生這麼重要的事情上,卻缺少了關於成長的教育和指導。
 
  我們在讀書的十幾年中,非常熟悉學校的環境和應對方法,知道如何學習才能提高成績,知道如何考試才能通關升級。可一旦走出「象牙塔」,就很少有人能給予指引,只能自己摸索前進,至於最後會探索出什麼樣的道路難以預測。
 
  成長可以複製嗎?答案是,成長,向來都是有跡可循的。因為我們今天所獲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與其獨自摸索著蹣跚前行,不如借助過來人的經驗和智慧,照亮自己前進的路。
 
  為此,我結合自己過往10年的成長,做過的五十多位大咖專訪,以及上百位年輕人的諮詢,總結出一個成長公式:
 
  刻意成長模型=選擇X能力X槓桿
 
  在成長模型中,第一個重要因素,叫做選擇。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作者 J.K.羅琳(J. K. Rowling)說:「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選擇決定命運,那麼是什麼決定了選擇?支撐每一次選擇的背後,是你對自我認知和對社會的認知。
 
  30歲之前,你第一要緊的事就是,透過認識自己,找到核心優勢。透過對社會認知的積累,找到行業機會,成為抓住時代紅利的幸運兒。
 
  如果說選擇決定你的上限,那麼決定你能走多遠,就是你的個人能力。在刻意成長模型裡,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能力。所有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在選擇之後全力以赴,用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讓自己的選擇變成最好的選擇。
 
  除此之外,槓桿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可以借用工具,讓你的成長加速;同時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功,你必須借助一個神奇的東西——人際槓桿,將影響力複製放大。
 
  因此,全書按照人生成長模式,分為六章,每一章都提供了具體的思維模式和方法論,能夠幫助你邁出改變的步伐,突破你當前可能的或大或小的人生困境,去改寫出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第一章:從我的個人故事出發,分享如何認知自我,找到定位。
  •第二章:我將和你一起去探索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它不在於知識含量,也不在於經驗,而在於思維能力。
  •第三章:我將拆解高效的學習方法,幫你打通正確的學習路徑。
  •第四章:我將和你一起拆解複雜的社交關係,分享如何透過個人品牌吸引優質人際關係。
  •第五章:我將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告訴你,想要過好人生需要升級哪些認知。
  •第六章:我將和你分享提高效率的輔助方法,以及直接上手的高效工具,讓你能夠掌控人生。
 
  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場牌局。每個人抽到的牌都不一樣,但這已成為既定的事實,不重要了。我們要做的,不是看到自己抽到的牌比別人差,就直接棄牌出局。而是要想辦法盡最大努力打好自己手裡的牌,在現有的基礎上,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的活著,善良、勇敢、優秀,盡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讓自己和所愛的人過得更好。
 
  村上春樹說:「當暴風雨過去,你不會記得自己是如何度過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是否真正結束了,但你已不再是當初走進暴風雨的那個人。」這就是暴風雨的意義。當你在二十幾歲時,就走過一段很難、很長的路,獨自穿越暴風雨。那麼恭喜你,30歲後的人生,絢麗的彩虹會出現在天邊,陽光會穿越雲層普照大地,一切都會因為你而溫暖明亮起來。
 
  無論世界如何,我們都要向著陽光生長,一步步成長為那個更堅強、更優秀、更耀眼的人,去照亮這個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就已經在挑釁傳統價值觀了,它挑戰了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讀書至上」的迷思。在我的觀察中,台灣的教育體系很容易養成「被動的接受者」,只要照著SOP走,就能換來好成績。但一旦脫離了這個框架,很多人就真的迷失了方向。這本書很巧妙地將「成長」與「大學階段」連結起來,告訴我們,大學不該只是個過渡站,而應該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自我驅動者」的關鍵時期。它的內容不是教你怎麼贏過別人,而是教你怎麼贏過昨天的自己,並且建立一套能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內在系統。這種將眼光從「同儕比較」轉向「自我優化」的視角轉換,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貢獻,非常適合所有對未來感到焦慮的年輕人參考。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衝了,一開始看到還嚇一跳,想說是在詛咒我嗎?但仔細想想,其實道出了多少大學生的心聲啊!我們總是在追求那個「考上理想大學」的成就感,彷彿一旦踏入校門,人生就從此順遂。然而,實際的社會可不是這麼一回事,畢業後的茫然和落差感才是大魔王。這本書的視角很務實,它不只談學業,更像是給我們打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大學四年,甚至更早,就要開始為那個「畢業後」的日子做準備。我尤其欣賞它強調的「持續成長」觀念,畢竟我們都聽過太多「高光時刻在高中」的故事,那種空虛感真的會讓人喘不過氣。這本書彷彿在說:嘿,別只顧著衝刺那張榜單,真正的賽跑,才正要開始呢!這種提點非常到位,對於還在迷惘中的學生來說,絕對是及時雨。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升學壓力已經夠大了,很多家長和學校都把「考上頂尖大學」當成人生勝利組的入場券。但這本書的切入點很獨特,它直接挑戰了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它不是要你放棄努力,而是告訴你,光有學歷是遠遠不夠的。我周遭確實有不少學長姐,當年是校排前幾名,畢業後卻在職場上載浮載沉,反而是一些當年「中段」的同學,因為提早培養了某些關鍵技能或心態,反而跑得更遠。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後大學時代」的思考框架,讓我們跳脫分數的框架去看待自己的價值。它鼓勵的不是另類,而是更主動、更具備未來視野的學習方式,這一點我覺得非常值得推崇。

评分

身為一個在資訊爆炸時代長大的學生,我發現我們最缺乏的,往往不是資訊本身,而是「篩選資訊」以及「內化吸收」的能力。這本書的論述風格很接地氣,沒有過多艱澀的學術詞彙,反而像一位有經驗的學長學姊在耳邊碎念,但每一句話都像是敲門磚一樣,敲開你對未來的想像。我特別欣賞它沒有美化「成功」的過程,反而坦承了掙扎、迷惘和修正的必要性。這種誠實,讓讀者更能產生共鳴。畢竟,誰敢說自己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選擇?這本書提供了一種看待挫折的視角,讓你知道,那些看似「跑得快」的人,他們的加速期可能不是發生在課堂上,而是在那些我們看不到的自我修煉階段。

评分

每次翻開這類探討職涯發展的書籍,總擔心內容會過於空泛,一堆勵志口號卻沒有實際操作性。但這本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它似乎更著重於「心態的建立」而非一味灌輸硬技能。你知道嗎,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不知道該「怎麼想」才能應對快速變遷的社會。書中對「海放同學」的定義,我覺得很深刻,那不單指薪水高低,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自主性和對生活的主導權。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才是真正能讓你走得長遠的底氣。對於還在學校裡,總覺得未來很遙遠的同學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佳的預演舞台,讓我們提前感知社會的脈動,而不是等到畢業證書拿到手,才開始手忙腳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