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從未發表過的參戰者信件和文獻大公開,還原敦克爾克大撤退、諾曼第登陸……英美有意無意遮蔽的真相。

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從未發表過的參戰者信件和文獻大公開,還原敦克爾克大撤退、諾曼第登陸……英美有意無意遮蔽的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多明尼克.洛米爾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历史研究
  • 战争回忆录
  • 历史真相
  • 敦克尔克大撤退
  • 诺曼第登陆
  • 参战者视角
  • 历史文献
  • 英美历史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法國最佳購買指南網站「Achetezlemeilleur.com」讀者評選,
  探討二戰最佳書籍。
  
  《辛德勒的名單》、《怒火特攻隊》、《搶救雷恩大兵》、《敦克爾克大行動》……
  這些知名的二戰電影,形塑了我們對二戰的一些基本印象:
  
  ◎因為有美軍參與諾曼第登陸,才將整個世界從納粹手中拯救出來。
  ◎同盟國在北非和東非的戰場連連失利,是因為德軍真的太強。
  ◎法國人最冷血,不僅成立維琪政府向德國投降,還協助納粹逮捕猶太人。
  ◎還有,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好戰又獨裁,才會跟希特勒聯手發動戰爭。
 
  然而,歷史總是由贏家(同盟國裡的美國和英國)所寫,電影也是,
  所以世人總覺得美軍最優秀、德軍最殘暴,其他參戰國表現都很糟。
  真的這樣?我們讀到、看到的二戰,到底是美國人拍的英雄片還是史實?
 
  作者多明尼克.洛米爾,是法國歷史學家兼作家,著作超過140部。
  他是法國後備軍人中校,曾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獎和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位。
  為當今研究二戰歷史最傑出專家之一。
 
  洛米爾揚棄美國式的英雄崇拜,
  將從未發表過的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參戰者來往信件和文獻大公開,
  還原敦克爾克大撤退、諾曼第登陸,與英美兩國刻意與無意間遮蔽的真相:
  
  ◎沒有法軍先前的頑強抵抗,英軍如何安然從敦克爾克大撤退
  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建於1930年至1940年間,
  是一個龐大的防禦系統,卻以未能阻止德國入侵而聞名。
  後人常怪罪法軍防守不力,導致馬其諾防線無用,才引爆二次大戰。
   
  但事實上,馬其諾防線造成德軍損失慘重:
  有300架轟炸機支援的德軍,竟被只有火砲的法軍擊退;
  此外,這條防線還擋下37萬軸心國軍隊,法軍僅損失503名士兵。
  也讓英軍能在敦克爾克成功撤出35萬名士兵。
  (英國首相邱吉爾原先預估只能救4萬人)
   
  ◎勝利都被忽略、失敗卻被放大的義大利軍隊
  所有的二戰電影,可以說沒有一部瞧得起義大利軍隊。
  他們在二戰時的角色常被鄙視成懦弱又無責任感。
 
  事實上,盟軍在非洲及東線多次戰敗,不是輸給德國,而是義大利。
  例如阿爾巴尼亞前線,義軍起初僅有7個師,對抗希臘軍隊15個師,
  卻守住戰線長達半年,希特勒才派兵支援。
   
  ◎好戰的獨裁者?你不知道的墨索里尼
  他降低義大利失業人口、推行社會救濟,
  連邱吉爾都稱讚:「如果我是義大利人,我肯定會支持墨索里尼。」
   
  至於與希特勒結盟,那真的是不得已。
  墨索里尼早已預見希特勒的野心,偏偏英法兩國都被假和平蒙蔽。
  即使成為希特勒盟友,墨索里尼仍拒絕迫害猶太人,
  83.5%在義猶太人因此免於被捕、驅逐的命運。
 
  課本、電影述說的二戰歷史,是真相還是誤導?
  從未發表過的參戰者來往信件和文獻大公開幫你還原。
 
名人推薦
 
  「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頁主編/黃竣民 審定
  資深影評人/左撇子
  臉書粉絲專頁「無影無蹤」/翁煌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探讨二战历史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具体研究方向,而是聚焦于二战时期其他关键议题的深度挖掘。 --- 书名:烽火中的抉择:二战战略转折点与人性侧写 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耳熟能详的战场硝烟或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挖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些被历史长河有意或无意忽略的战略决策点、外交博弈的暗流,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个体命运的挣扎与选择。我们试图在浩瀚的史料中,重建一个更为立体、更具复杂性的战争图景。 第一部分:大战略的迷雾与修正 二战的进程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次关键决策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了1941年至1943年间,同盟国高层在“先欧后亚”战略上的长期争论与妥协。 我们细致考察了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不同于传统史学将这些互动描绘为坚不可摧的联盟,本书通过解密一批鲜为人知的战时通讯和会议记录的边角料,揭示了在战略优先权上的深刻分歧。例如,盟军在北非战场的推进速度、对“第二战场”开启时间点的反复拉锯,背后不仅仅是军事考量,更是对战后欧洲政治版图的预设布局。 特别地,本书详细分析了“美国优先”政策在战争初期对欧洲盟友信心的微妙影响。通过对比美国陆军和海军情报部门对欧洲大陆战局的评估差异,我们试图还原决策层在信息不对称下的战略摇摆。这些摇摆,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节奏与后来的政治遗产。 第二部分:技术竞赛与情报的盲点 现代战争是技术与情报的较量。本书将大量笔墨用于探讨二战中几项关键技术——雷达的早期应用、密码破译工作,以及早期火箭技术的演进——在不同国家间的传播与应用差异。 我们深入剖析了英国布莱切利园(Bletchley Park)的密码破译工作,但视角更为独特:关注那些被破译的信号如何影响了具体战术的执行,以及信息泄露与故意误导在情报战中的相互作用。例如,盟军如何利用“双重间谍”网络,建立起一套精密的、旨在诱使德军高层做出错误判断的虚假信息体系,而这种体系的建立,又伴随着怎样的道德困境和巨大风险。 同时,本书也审视了轴心国在技术研发上的短板。德意志的“奇迹武器”研发计划,为何在资源和方向上出现严重偏离?这不仅仅是生产力的问题,更是战略目标设定和技术路线选择失误的集中体现。我们通过分析德国航空部和军备部的内部报告,展示了在资源极度紧张下,科学家与军方之间的冲突如何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 第三部分:被遗忘的战线:太平洋战场的社会侧写 当视线转向太平洋,本书避免了对大型海战的机械复盘,转而关注战线后方与岛屿争夺战中,参战士兵的生存哲学与社会背景。 太平洋战场因其特殊地理环境和残酷性,催生了独特的士兵文化。本书通过收集大量未经官方修饰的私人日记、家书和战后口述历史,描绘了美军在瓜岛、硫磺岛等地的心理创伤。这些记录揭示了士兵在面对绝境时,宗教信仰、战友情谊如何成为支撑他们继续战斗的最后支柱。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殖民地军队和被征召的亚洲兵团在战争中的复杂角色。例如,东南亚地区,既有抵抗运动的兴起,也有不同政治势力间的相互倾轧。这些“边缘人”的视角,挑战了传统上以欧美强国为中心的战争叙事,展现了战争如何重塑了亚洲地区的民族认同与政治格局。 第四部分:战后清算与历史的重构 战争的结束并非历史的终点。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战后的政治清算与国际秩序的重建。 纽伦堡和东京审判,是人类历史上对战争罪行的首次大规模司法尝试。然而,本书提出质疑:这种清算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普世正义,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胜利者的权力投射?我们分析了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如何在远东与欧洲,利用“去纳粹化”和“非军事化”的旗号,为各自的地缘政治利益铺路。 通过对比战时盟友在战后对日、德政策上的差异,本书揭示了冷战阴影如何从1945年伊始便开始扭曲对历史责任的界定,并为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争论空间。 结论: 《烽火中的抉择:二战战略转折点与人性侧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精微、多维度的二战历史解读框架。它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决策的偶然性,以及技术、政治与个体意志交织下的宏大冲突,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去理解那场改变世界进程的战争是如何在无数个岔路口上被塑造和最终定格的。这是一部邀请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史学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多明尼克‧洛米爾(Dominique Lormier)
 
  歷史學家兼作家,著作超過140部(包括歷史文獻、傳記、文學、靈修等)。他是法國後備軍人中校,也是尚─穆蘭學院(l'Institut Jean-Moulin)成員,曾榮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獎和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位。
  
  當今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優秀的專家之一。近期著作為《抵抗希特勒的基督徒》(Ces chrétiens qui ont résisté à Hitler)。
 
譯者簡介
 
黃明玲
 
  桃園客家人。淡江法文系畢業。年過半百,感到人生旅途最辛苦也最滿足的兩件事,是養育三個寶貝兒女和從事法文翻譯。
  
  譯有《全球只剩北京標準時間》、《整形檯上的人生》(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交流信箱:freveline@hot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話語權總屬於勝者,誰替敗戰方說話?/黃竣民
推薦序二 只從電影、課本了解歷史?你需要平衡報導/左撇子
前言 歷史學家刻意遺忘的二戰真相
 
第一部 同盟國裡被誤解的真相
 
第一章 德法戰力比一比,法軍戰敗不該被責怪
法軍很英勇,但他們的武力比不上這些英勇
法軍將領普遍高齡,更糟的是還彼此不合
設備已經不如人,指揮官還輕敵
中立國比利時態度轉變,法軍陷入了調兵陷阱
 
第二章 沒有法軍頑強抵抗,英軍如何敦克爾克大撤退
失敗了就沒有榮耀,戰敗歸來的士兵知道
索姆河和埃納河前線,遭德軍輾壓
誰說馬其諾防線無用,證明德軍損失慘重
1940年的法國戰敗,軍事史上最奇怪的失敗
傳言說:空中看不見法國軍機?大錯特錯
 
第三章 先求活,再反抗,法國人這樣抵抗納粹
法國支持德國納粹?數字會證明一切
民族救星竟然大轉彎,轉與希特勒合作
接受停戰不可恥,覺得自己戰敗才可悲
 
第四章  這段歷史被忽略:法國游擊隊拖住德軍前往諾曼第
其實,抵抗的規模超乎想像
德國將軍的求救信可以證明一切
 
第五章 這兩大戰役若拍成電影,比敦克爾克大撤退更好看
以一擋十的比爾哈凱姆戰役
500人對抗12,000名軍人的格里爾戰役
 
第二部 軸心國裡刻意被忽略的事實
 
第六章 勝利常被忽略、失敗卻被放大的義大利軍
一戰的英勇事蹟,全成了美軍光環
二戰又被鄙視為懦弱又無責任感
屍橫遍野的阿爾巴尼亞前線
魔鬼司令,在東非英勇抵抗
 
第七章 鮮為人知的空軍王牌和海底蛟龍
空中戰鬥越危險,越令人陶醉
面對時速高出180公里的敵機,還能從死神手裡逃掉
取得36次勝利後,英勇陣亡
擊毀68架敵機,創下義大利空軍紀錄
王牌魚雷機飛行員的無畏,讓對手驚呼「他們瘋了!」
被希特勒大讚的義大利強大海軍
放膽轟炸的義大利第十快艇突擊隊
 
第八章 堅守非洲戰場的義大利菁英部隊
義大利軍隊,軸心國在東線的裝甲
巴爾幹半島的反抗:若不戰勝,就是死亡
與盟軍合作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共和國戰士們
法蘭西共和國戰士的傳奇故事
 
第九章 好戰的獨裁者?你不知道的墨索里尼
降低失業人口、推行社會救濟
與希特勒結盟,不得不的蠢事
希特勒盟友,卻拒絕迫害猶太人
 
第十章 諾曼第戰役,電影背後的真相
大君主行動,進入死神的魔爪
隆美爾的悲觀和希特勒的盲目
英國加拿大聯手,正面迎戰德國裝甲師
砍樹、切電纜、破壞鐵路,讓德軍無法前進
軸心國的戰敗是同盟國共同努力,不該美國獨攬
 
第十一章  同盟國勝利,法國功不可沒
事實真相,數字會說話
 
第十二章 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真實情況
 
資料來源與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92368
  • 叢書系列:TELL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7 x 23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話語權總屬於勝者,誰替敗戰方說話?
「James 的軍事寰宇」粉絲頁主編/黃竣民
 
  一拿到稿件,光是看到本書書名──《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內心裡便直覺發出讚嘆!在這個戰勝者掌握話語權的世道下,竟然還有致力於軍史研究的學者,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出版這種非主流看法的作品;願意為那些曾經在戰場上表現不俗、真相卻被掩蓋的戰士英靈們說公道話,這勇氣著實令人既動又敬佩!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史,一直以來都是最受到軍史研究者青睞的領域,因為當時各國的名將輩出,武器推陳出新的速度更是驚人,經典戰役比比皆是。只可惜隨著戰爭結束,戰敗的軸心國軍人,似乎很難在歷史上獲得正面評價。
  
  正所謂「贏者全拿」,戰後的話語權一直以來只屬於戰勝國;反觀敗戰的一方,總吃著「戰勝被忽視、戰敗被放大」的悶虧。尤其是在好萊塢等影視作品愚弄的推波助瀾下,更是造成世人對於二戰的了解多被誤導(如電影《獵殺U-571》[U-571,2000年上映]、《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2017年上映]等)。
  
  只是,沒想到連身為同盟國之一的法國,竟然也面臨到這樣的窘況!
  
  從希特勒展開征法的西線戰役、北非戰場,到盟軍在諾曼第成功開闢「第二戰場」反攻,一般人對於這段期間法國、義大利軍隊的作戰表現,似乎都有被扭曲的刻板印象。然而,真相真是如此嗎?
  
  本書作者透過大量文獻、戰報與參戰者的敘述,挖掘出許多塵封的歷史篇章。或許以成敗論英雄的大眾觀點無法扭轉,但絕對可以讓你對官兵的表現另眼看待。如果你不是一位崇尚懶人包閱讀模式,或者是只想知道結果的讀者,對於這樣難得一見的二戰歷史著作,肯定能從中獲得探索軍史的樂趣,成為一位不再被電影或課本誤導的知識分子。
  
  同樣身為陸軍的備役中校,多明尼克.洛米爾出版過的著作超過百餘部,這七倍於我的著作產量,令我相形見絀;而能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和榮譽軍團騎士的勳位,並被譽為是當今最優秀的二戰歷史專家,也足以知道他在法國軍史研究圈的地位。能在他的著作發行中文版之際,為其作序推薦,真是倍感榮幸!
 
推薦序二
 
只從電影、課本了解歷史?你需要平衡報導
資深影評人/左撇子
 
  收到《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推薦序邀約時,我是相當期待的!由於二戰不論在時間或空間上,都跟我們有段距離,所以我們對二戰的認知,往往都是從歷史課本或野史之中得知。
   
  而野史,當然包括了各種創作,例如電影、漫畫等。先不說正經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2017年由英國、法國、美國及荷蘭合拍的戰爭電影)、《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2001年美國迷你戰爭影集)等,這種由好萊塢(Hollywood)或英國共同創作的作品,其實仍是屬於「勝利者」的單一視角。
  
  此外,還有比較誇飾的創作《兔嘈男孩》(Jojo Rabbit,2019年上映的美國黑色喜劇劇情片)、《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2009年德、美合拍的黑色幽默特務戰爭電影),兩部的背景皆設定在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而後者甚至直接掃射希特勒。
   
  但如果你把這些電影當真,可能會錯失掉很多真實資訊。
   
  不過,也有很多有趣的敘事方式,例如把各個國家特質給擬人化的《義呆利Axis Powers》(日本漫畫,2006年起連載至今,除漫畫外也有多部動畫)、把國家特質化成一顆球的《國家球》(Countryballs,或稱波蘭球[Polandball],興起於2009年德語貼圖網站Krautchan.net)。
   
  這些以國家人格特質為出發點的搞笑,其實還是一種刻板印象。例如義大利的形象往往是很廢的「豬隊友」,而法國則是愛喝紅酒、寧願投降也不跟英國往來的形象。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就是一個精彩、詳細的翻案作品,替二戰雙方(同盟國與軸心國)背黑鍋的兩國──義大利和法國──好好的翻案!
  
  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沒有被課本、電影講出來的真相。例如,大家所知道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是因為法國各地都有出現牽制勢力,才讓英國成功撤退,沒遭受圍剿;或是「諾曼第登陸」,大家只知道這是扭轉二戰局勢的一次作戰,美國空降部隊拯救了全世界,但其實電影沒有拍出的重點是:60%至75%的德國部隊,那時候正在打蘇聯。
   
  而離我們近一點的亞洲地區,講述美、日關係的二戰電影如此之多,但我們都知道,75%的日軍當時在中國作戰,而美國對付的只是剩下四分之一的日軍。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就是一部法國人幫法國反駁的作品。不過,作者所引用的數據及證詞,都相當有說服力,不會讓人覺得只是作者個人意見。書中甚至收錄許多來自法國的敵方,也就是德國將領們的見證紀錄。自己人或許會自吹自擂,但是敵方紀錄通常不會幫忙誇飾,相較之下更具參考價值。
  
  只是,這些紀錄不會出現在流行電影,因為歷史都是贏家在寫。即便已經過去幾十年,輸家仍沒有話語權。而這本書,平衡了這種不對稱的話語權。
   
  另外,所謂「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二戰時的法國非常適合現代的臺灣借鏡。本書嚴格檢討了法國當時的軍力,不只是數字化、科學化的數據對照,還有許多應該能避免的錯誤。 例如:法國將領平均年紀大於60歲,而德國歷經兩次洗牌,使得將領年輕化(平均55歲)。雖然年紀能夠累積經驗,不過也可能造成輕敵、保守的趨勢,所以法國在一戰之後,軍備就沒什麼進步。當德國把裝甲全面裝上無線電時,法國還在用旗子傳話。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本書適合三種人看:
 
  一、只從課本和電影了解二戰,想要平衡報導的人。
  二、想為話語權弱勢盡一點心力的人。
  三、想透過歷史,思考臺灣現況的人。
 
  由於我的粉絲大部分都是愛看電影的讀者,因此我特別推薦第五章與第十章,講的是電影背後的真相,或是未來可能會被拍成電影的精彩戰役。
  
  古羅馬有句話說:「想要和平,就要先準備戰爭(Si vis pacem, para bellum)。」有越多人了解歷史,歷史才不會再次重演。願世界和平。

前言
 
歷史學家刻意遺忘的二戰真相
 
  二次大戰結束後,數十年來的各種見證、著作、文章、電視紀錄片和廣播節目,都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對於二戰的來龍去脈非常清楚。然而,某些含糊不清的論點,加上當時交戰國刻意神話化的宣傳,持續向大眾傳達一種既定的意識形態,同時,這些觀點也未釐清事實的細節和差異。
  
  由於多數作者和媒體深受美國影響,英、美歷史學家普遍謾罵法國在1939至1945年的表現,並貶低法軍的貢獻。儘管經過幾十年,一貫的陳腔濫調仍舊充斥於史學知識之中,顯示當時的宣傳已在大家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那麼,留存在共同記憶裡的論點,究竟有哪些是謬誤呢?
  
  有一些學者提出「1940年同盟國可以戰勝」的論點,其理由係基於一些誤導性的和可信度低的軍力數字,聲稱法國在戰車的數量和技術上皆占優勢,但這項論點與事實不符。尤其是認為應由法軍指揮官們承擔失敗的責任,這忽略了當時的政治現實,綜觀1940年失敗的原因不只一項,應該更詳細說明。
  
  另一方面,許多英、美著作嚴厲批評1940年的法軍,將一切過錯歸咎於法國士兵缺乏戰鬥力。大家刻意遺忘法國軍隊在戰場上的許多英勇事蹟,以及兩軍陣營遭受的慘烈損失,尤其是德軍在這僅僅45天的戰役裡,被法國擊毀了30%至50%的戰車和飛機(全毀或損壞)。
  
  英、美歷史學要我們相信,德國能夠占領法國,是因為法國人懦弱又沒榮譽感,冷血看待猶太人的命運,甚至多數法國人還協助德國納粹逮捕猶太人。這個論述顯然忘了,幸好有大部分的法國民眾和某些政府官員的幫助,75%在法國的猶太人才得以獲救。
  
  關於法國抵抗運動史,經歷戰後各種不同論點及宣傳,有人再度對其效益提出質疑,因而引發熱烈討論。在一味的褒與貶之外,這份全面性的評估報告,證明抵抗運動確實發揮效益。
  
  此外,還有一些作者意欲貶低哈凱姆(Bir Hakeim)和格里爾(Glières)戰役(第五章)的重要性,將其簡單描述成戴高樂主義的傳說。比爾哈凱姆戰役雖然在當時多少被神話化,但那的確是一場英勇對抗,且拖延了隆美爾(按:Erwin Rommel,當時為德國陸軍上將)的原訂計畫。而格里爾戰役也絕非只是一場小規模衝突。
  
  二戰期間,英、美盟軍對抗義大利軍隊失利,卻刻意隱瞞世人真相,還將義大利士兵宣傳成毫無自尊的懦夫。盟軍在北非和東非連連失利,大家總認為是德軍立下戰功,實際上當時參戰的士兵,至少有80%來自義大利軍隊,他們四處英勇征戰。
  
  貝尼托.墨索里尼(按:Benito Mussolini,二戰時義大利領導者)一向被視為好戰又狂熱的獨裁者,素與納粹結盟。然而,在1922年至1936年間,他卻對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和納粹主義採取敵對態度,並捍衛奧地利獨立。墨索里尼致力於與法國、英國及蘇聯緊密結盟,企圖包圍德國。1939年9月,他試圖避開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4月,墨索里尼被捕,隨即遭到處決,這位昔日領袖手邊的一個重要公事包遺失,內藏1922年至1939年間他與英國往來的祕密文件,因此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用盡辦法想要取回那個公事包。
  
  大家都認為多虧美國登陸諾曼第(Normandie),才將自由世界從納粹手中拯救出來。殊不知當時有60%至75%的德軍,正在對抗蘇聯軍隊;而在諾曼第的德國裝甲部隊,有75%正與英國和加拿大軍隊交戰。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軍才得以順利取勝。大家也不知道,75%的法國領土是靠英國、加拿大、法國和其他非美同盟國才得以解放。更忘了當時日本有75%的軍力在中國作戰,美軍僅對抗其餘的四分之一日軍而已。
  
  有人試圖淡化法國對於盟軍勝利的貢獻。他們忘記在戰爭裡多次關鍵的時刻,是法國軍隊和法國抵抗組織大力促成德國的潰敗。
  
  現在,我們就把這些論點重新逐條檢視,並根據佐證文獻,挖掘其中隱藏的真相。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二戰歷史的讀者,我對於「課本誤導」這幾個字特別敏感。歷史課本為了教學方便和篇幅限制,勢必會做大量的取捨與簡化,但這種簡化有時候就演變成一種「神話建構」,讓某些事件看起來過於順遂或英勇完美。例如,敦克爾克大撤退,在許多描述中常常被塑造成英勇奇蹟的典範,但後面的代價、被拋棄的裝備、以及內部協調的混亂,這些細節往往被輕輕帶過。如果這本書能透過那些未經修飾的私密信件,將那些「不那麼光榮」卻更貼近人性的細節挖掘出來,那對我來說,比單純知道哪個將軍做了什麼決策要來得更引人入勝。我期待的是一種「去英雄化」的敘事,把戰場上的士兵重新還原為有血有肉、會恐懼、會犯錯的普通人。

评分

每次看到探討二戰的書籍,尤其提到像諾曼第這樣關鍵的轉捩點,我都會立刻聯想到戰場上的氣味、聲音和那種壓倒性的絕望感。課本給我們的,永遠是地圖上的箭頭和日期,但那些真正參與其中的人,他們的體驗才是歷史的本質。如果這本書真的收錄了大量未曾公開的戰場日記或家書,那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史料彙編,而是直接對歷史的現場進行「深度訪談」。我希望作者的筆觸是細膩而富有同理心的,能夠在呈現資訊的同時,也捕捉到那個時代人們在巨大歷史洪流下的情感波動。光是想像那些被塵封在檔案室、等待被重新閱讀的墨跡,彷彿就能感受到跨越時代的呼吸,這對我來說,就是一本真正優秀的歷史作品的魅力所在。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到「從未發表過的參戰者信件和文獻大公開」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心頭一緊,感覺這絕對是本硬貨!咱們從小到大,歷史課本裡對二戰的敘事,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標準化」味道,好像所有事情都已經被定調,少了一點血肉的溫度。特別是那些決定性的戰役,像是敦克爾克或是諾曼第,在課本裡往往被簡化成教科書式的成功案例,勝利者的光環太耀眼,反而把底下的掙扎和灰暗面給遮住了。我一直很好奇,那些真正拿命去拼的士兵們,他們私下寫給家裡的信裡,到底藏著什麼樣的真實感受?是狂熱的愛國心,還是面對死亡的恐懼?如果這些信件和文獻真的能讓我們一窺英美官方敘事之外的視角,那這本書的價值簡直無法估量。我特別期待作者是如何解構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歷史「定論」的,光是想像那些塵封的檔案被重新檢視,就覺得這趟閱讀旅程會非常震撼人心。

评分

坦白說,對於許多標榜「還原真相」的歷史書,我通常會抱持著三分懷疑、七分期待的態度。畢竟,歷史的詮釋權總是掌握在特定群體手中,而「有意無意遮蔽的真相」這句話,聽起來就充滿了戲劇張力,也讓人忍不住想去深究,究竟是哪方面的資訊被刻意擱置了。像諾曼第登陸這類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背後的後勤、情報誤判、甚至是戰術決策上的爭議,往往不會輕易在主流媒體或教育體系中被放大檢視。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的切入點會是偏向對盟軍指揮階層的批判,還是更著重於描寫基層士兵在面對複雜戰略佈局下的無助與掙扎?如果這本書能提供的是多層次的、甚至互相矛盾的史料佐證,而不是單純地推翻舊論點,那才是真正成熟且負責任的歷史書寫,而不是為了譁眾取寵而製造的假新聞。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氣勢很強,直指英美在二戰史觀建構中的主導地位,這點在學術界其實一直都有討論的空間。許多戰後的歷史敘事,為了鞏固戰勝國的道德高地和國際形象,自然會選擇性地強調某些面向,淡化另一些。我個人比較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處理這些來自參戰者本身的資料。信件和文獻的「真實性」如何被驗證?如果內容涉及對盟軍高層決策的直接質疑,作者是如何交叉比對其他文獻來佐證這些「未發表」的說法?畢竟,信件本身可能帶有寫信者個人的情緒偏見,如何從這些個人化的記錄中,提煉出具備歷史學價值的客觀訊息,將是衡量這本書能否超越一般大眾史學讀物的關鍵。我對這種嚴謹的考證過程,抱持著高度的好奇與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