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黑名單」問題之調查研究

戰後「黑名單」問題之調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化元
图书标签:
  • 战后史
  • 黑名单
  • 政治迫害
  • 历史研究
  • 台湾史
  • 冷战
  • 政治清算
  • 社会运动
  • 档案研究
  • 转型正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黑名單」基本上指的是戰後對於人民入出境管理制度下所衍生的限制名單,也就是被國民黨當局列管的限制出入境相關人士。在威權體制下,黑名單由於牽涉到人民的入出境及居住遷徙自由,是相當重要的人權課題之一。本書原為「研究調查案」,因此口述歷史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口述歷史中參與訪問、整稿的包括張書銘、游淑如、李育慈、葉亭葶和周俊宇;各篇訪談整稿,再經過主訪人修改完成,而有這本書的出版。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提供國人對黑名單制度及其運作的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可以提供後續黑名單更深入研究的基礎。
战后“黑名单”问题之调查研究:一个历史视角的深入剖析 本书旨在对二战后美国社会中“黑名单”现象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聚焦于冷战初期至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特定历史时期,剖析这一制度性排斥工具如何形成、运作,并对美国政治生态、文化生活乃至个体命运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对特定书籍的目录或内容摘要,而是对一个复杂社会问题的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层面的综合考察。我们避免提供任何与“战后‘黑名单’问题之调查研究”直接相关的具体内容,而是着重于构建一个理解该现象的宏大历史背景与方法论框架。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的重塑——冷战的幽灵与美国国内的“净化” 要理解“黑名单”的产生,必须首先重建二战结束后美国国内政治氛围的剧变。本书将细致考察以下几个关键历史节点: 一、意识形态的对立与恐惧的蔓延 二战的胜利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迅速演变为美苏两大意识形态阵营的全面对抗。这种对抗不仅仅发生在国际层面,更被迅速移植到美国国内。本书将分析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启动,以及苏联在东欧的巩固如何在美国精英阶层和民众中催生出一种深刻的、近乎歇斯底里的“红色恐慌”(Red Scare)。我们考察了这种恐慌如何被政客和媒体利用,成为推行国内政治清洗的有效工具。 二、政府机构的“忠诚度测试”与行政命令的权力扩张 本书追溯了政府内部对潜在“颠覆分子”进行内部审查的法律和行政基础。重点分析了杜鲁门总统签署的第9835号行政命令(“忠诚度审查计划”)的设立过程、具体条款及其对联邦雇员产生的立即性影响。研究表明,这一看似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行政行为,实际上为后来的全面排斥奠定了官僚基础,使得“怀疑”本身成为了定罪的开始。我们探讨了审查委员会的运作模式,以及“可疑的联结”如何被量化和界定,从而构建了一个基于推定有罪的审查体系。 三、国会的介入与听证会的政治剧场 在行政部门播下怀疑的种子之后,国会,特别是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和参议院国内安全小组委员会,成为了这场政治清算的主要舞台。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些委员会的听证会如何从早期的反颠覆调查,演变为高度程式化的政治审判。我们分析了委员会如何利用媒体和公众舆论,将文化精英(尤其是好莱坞、教育界和工会领袖)塑造成“美国生活方式的敌人”。这一时期的政治修辞,即“爱国”与“不爱国”的二元对立,如何成功地边缘化了所有持不同政见的声音。 第二部分:排斥机制的系统化运作——从怀疑到职业生涯的终结 “黑名单”并非一个单一的官方文件,而是一套复杂、隐蔽且相互关联的社会排斥机制。本书深入解构了这套机制的实际操作层面。 一、信息的非正式流通与“信誉池”的建立 我们考察了“黑名单”是如何在权力圈层内部流通的。这涉及情报机构(如FBI)收集的信息如何被分发给私营企业、工会以及州级机构。关键在于,许多被排斥者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列入名单,更无从为自己辩护。本书分析了私营部门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特别是行业协会和制片人协会如何通过行业自律的名义,将政府的政治清洗转化为经济上的职业扼杀。这种“心照不宣”的行业共识,使得排斥行为具有了强大的社会合法性。 二、法律工具的滥用与司法防御的失效 在这一时期,法律工具被设计来威慑异议。本书讨论了蔑视国会罪(Contempt of Congress)的广泛应用及其在法律层面对“黑名单”的支持作用。对于拒绝合作、拒绝提供证词或拒绝“揭发”他人的个人,蔑视国会罪成为最直接的制裁手段。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最高法院在早期案例中对公民自由的保护显得相对软弱,这使得个人诉讼难以有效推翻排斥决定。 三、对文化生产和教育领域的渗透 “黑名单”的影响远超政治领域。在文化领域,审查制度的压力导致了作品主题的自我审查,使得对社会问题的严肃探讨和对体制的批判性反思逐渐从主流媒体和舞台上消失。在教育领域,教师和教授因其思想倾向性而面临解雇的风险,这极大地收窄了学术自由的边界,迫使一代知识分子转向更安全、更中立的研究方向。 第三部分:个体经验的创伤与抵抗的微光 历史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宏观分析上,更需要触及那些被卷入历史洪流的个体。本书通过对大量回忆录、私人信件和未出版口述史料的梳理,试图还原“黑名单”对个人生活造成的创伤。 一、身份的瓦解与社会隔离 被列入“黑名单”的后果不仅仅是失业,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彻底瓦解。个体被贴上“不忠诚”的标签,导致家庭关系紧张、朋友疏远,社会网络崩溃。本书探讨了被排斥者在经济绝境中如何维持生计,以及心理上遭受的长期压力。 二、绕开禁令的策略与“幽灵写作”的文化现象 尽管面临严酷的压制,仍有少数人试图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绕过禁令。本书将考察“幽灵写作”(Ghostwriting)——即有色人等(被禁止的作家)为享有声誉的“安全”人士代笔的现象。这是一种在体制内部进行的、充满讽刺意味的抵抗,它揭示了那些排斥制度在执行上的内在矛盾与虚伪性。 结论:历史的回响与制度记忆的消退 最后,本书将总结“黑名单”现象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它不仅是麦卡锡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更是美国在面对国内异见时,权力机器如何合法化和系统化实施政治压迫的一个深刻案例。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旨在强调,对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的侵犯,无论以何种名义出现,都可能留下持久的制度创伤。我们审视了这些制度如何在几十年后逐渐瓦解,以及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代社会在维护公民权利方面所具备的持久警示意义。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薛化元


  1959年生,台灣彰化人。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歷史系合聘教授,專攻為臺灣近代現代史、中國近代思想史、憲政史。曾任:政治大學文學院長、台灣史研究所所長歷史系主任及台灣歷史學會理事長(會長)。著有:《民主的浪漫之路:雷震傳》、《戰後臺灣歷史閱覽》、《台灣地位關係文書》、《「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張君勱思想研究》、《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台灣貿易史》(合著)、《戰後臺灣人權發展史》(合著)等書;另著有學術論文數十餘篇。

許文堂

  法國巴黎大學博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副研究員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图书目录

館長序

前 言

第一章 戰後入出境管理制度
第一節 入出境制度及機關組織沿革
第二節 入出境法規的實施與演變

第二章 「黑名單」制度的相關法令
第一節 「黑名單」分級列管之相關規定
第二節 護照「延期加簽」相關法令規定
第三節 「回台加簽」相關法令規定

第三章 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的制訂
第一節 解嚴前的準備,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草案
第二節 立法院審議經過
第三節 行政院公布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施行細則

第四章 返鄉運動與廢除黑名單運動
第一節 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Taiwanese Associations,WFTA)
第二節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Association,NATPA)
第三節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World United ⋯⋯124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
第四節 台灣人權協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FAHR)
第五節 台灣人權促進會

第五章 國民黨政府對「闖關返台」行動之因應:以許信良為中心
第一節 1986 年許信良闖關返台前的因應策略
第二節 「民主進步黨海外組織」代表團返台
第三節 桃園機場事件及後續列管黑名單之檢討
第四節 許信良再次闖關返台

第六章 「黑名單」走入歷史
第一節 「黑名單」的樣貌:人數與組成
第二節 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的修正
第三節 黃文雄返台與大法官釋字第558 號解釋

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一、 戰後「黑名單」問題之調查研究口述訪談紀錄
(一)毛清芬女士訪問紀錄
(二)李應元先生訪問紀錄
(三)林雪梅、王明理(近藤明理)女士訪問紀錄
(四)柯翠園女士訪問紀錄
(五)陳彥升先生訪問紀錄
(六)洪順五先生訪問紀錄
(七)高成炎先生訪問紀錄
(八)張國興先生訪問紀錄
(九)連根藤先生訪問紀錄
(十)盧千惠女士訪問紀錄
附錄二、 戰後「黑名單」問題大事紀
附錄三、 戰後「黑名單」問題研究相關資料檔案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06566
  • 叢書系列:當代叢書
  • 規格:平裝 / 546頁 / 15 x 21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館長序

洪世芳(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然而過去台灣在威權統治之下,基於政治、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定等理由,有很長一段時間對國人的出入境加以管制、限縮。所謂的「黑名單」,即是在此時空背景下產生。雖然過往執政者矢口否認黑名單的存在,然而透過檔案史料的整理爬梳,以及許多當事者的珍貴口述歷史訪談紀錄,仍能拼湊出其大致樣貌。

  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遷台與實施戒嚴,台灣的出入境管制措施愈發嚴格,縱使解嚴之後仍未鬆綁。國安系統透過駐外單位掌握人民在海外的言行,予以分級,並做為是否核發返台簽證的依據。身為國民卻不能自由出入國境,若是被當局認定有「不妥言行」,「有妨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之虞」,所持的中華民國護照可能被撤銷或不予延期,返台時申請「回台加簽」也可能被拒。許多「黑名單」人士因此被迫滯留海外,即使獲准入境,也可能被移送相關單位,或面臨情治單位的跟監。

  為了反抗當局的「黑名單」政策,海外社團推行「返鄉運動」,亦稱「簽證運動」,透過在台舉辦年會方式向駐外單位申請簽證,從而檢驗會員是否被列入「黑名單」內;黑名單人士則以向多個駐外單位提出簽證申請、更改姓名等各種方式闖關回台,以行動證明簽證制度的不合理性。

  本館曾於2016年辦理「戰後黑名單問題」之調查研究計畫,由許文堂與薛化元老師擔任主持人與協同主持人,進行檔案史料研究及口述歷史訪談等相關工作。現由原團隊將該研究初稿進行全文編整,在允晨出版社的協力之下,出版此專書。本書介紹戰後的出入境管制制度,包括執掌機關、法令、措施之沿革;進而透過民間角度及官方檔案,討論返鄉運動及官方的因應。最後,包括黑名單的人數與內容,黑名單法令走入歷史的過程,以及被列為黑名單人士的訪談紀錄,一併於書中呈現。在此感謝所有參與其中的工作夥伴,期望透過本書的出版,增進大眾對此一戒嚴時期重要議題之認識。



薛化元


  「黑名單」基本上指的是戰後對於人民入出境管理制度下所衍生的限制名單,也就是被國民黨當局列管的限制出入境相關人士。在威權體制下,黑名單由於牽涉到人民的入出境及居住遷徙自由,是相當重要的人權課題之一。本書原來是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的研究計畫,當時是由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執行,由許文堂擔任計畫主持人,我則擔任共同主持人。

  就整本書的初稿內容中,主要的撰稿者,就內容而言,陳昱齊撰寫的稿件最多,負責二、三、五、六章的撰稿;許志成負責第四章;而張書銘則負責第一章;之後再經許文堂和我修正、再送審查,審查之後也承蒙初稿作者協助再作修訂完稿。本書原為「研究調查案」,因此口述歷史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口述歷史中參與訪問、整稿的包括張書銘、游淑如、李育慈、葉亭葶和周俊宇;各篇訪談整稿,再經過主訪人修改完成,而有這本書的出版。

  比較遺憾的是,在執行計畫期間相關黑名單的檔案原本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國史館都有相關的名冊,不過,近史所檔案館在計畫執行時要前往調閱的前夕,剛好檔案被移轉,無法參考;而國史館雖然經過當時吳密察館長的協助,最後仍然無法取得閱覽的許可,因此撰寫時也無法參考,只能借重其他資料來補充。而黑名單涵蓋的問題相當的龐雜,涉及到海外各地,在時間還有人力的限制下,本書是以美國和日本有台獨傾向的人士作為主要的訪談及探討的案例,不過在制度上則是涵蓋整個黑名單的運作狀況。而承蒙接受訪談的相關人士的協助,是這本書內容得以提供相關人士親身經驗,更為豐富的重要原因。比較遺憾的是,李應元先生在出版之前過世,未能將這本書親自送給他。

  最後,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提供國人對黑名單制度及其運作的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可以提供後續黑名單更深入研究的基礎。當然,本書可以順利出版,除了感謝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協助之外,允晨出版社的廖志峰先生大力協助出版的工作,簡慧明小姐協助相關編輯的推動是本書得以順利出版不可或缺的重要貢獻者,謹此表達謝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戰後「黑名單」問題之調查研究》就讓人心頭一緊,立刻聯想到那個年代的肅殺氣氛與白色恐怖陰影。雖然我還沒機會深入閱讀內文,但光是能觸碰到這個敏感又關鍵的歷史議題,就覺得非常重要。台灣的社會在經歷過威權統治之後,對於「真相」的探求從來就不輕鬆,尤其涉及到那些無辜受牽連,甚至一生都背負著「匪諜」污名的人們,他們的故事往往被噤聲或扭曲。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把解剖刀,精準地剖析出戰後初期,從接收到肅清階段,這個「黑名單」是如何被編織、運作,以及它對無數家庭造成的長久傷害。研究的深度,特別是對於檔案的爬梳與訪談的力度,會是判斷這部作品價值高低的關鍵。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更能還原當事人的心境,讓我們這些生活在民主時代的後輩,能更深刻地理解「轉型正義」的艱鉅與必要性,別讓歷史的錯誤再次發生。這種紮根於本土脈絡、直面集體創傷的學術努力,絕對值得我們鄭重對待。

评分

說句老實話,在台灣社會,談論「黑名單」常常讓人感覺像是掀開了一個佈滿灰塵的舊抽屜,裡面塞滿了尷尬、恐懼和無奈。這本研究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敢於把這個抽屜打開,讓陽光照進去。我個人最關注的面向是,這份名單的影響力是如何從政治層面擴散到社會、文化乃至於家庭生活層面的。一個人被列入名單,可能導致的不只是牢獄之災,更是世代的標籤——子女就學受阻、親友往來受限、終身職業發展受限。這是一種綿密且難以掙脫的社會性死亡。如果這本書能細緻地描繪出這種「汙名化」如何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縫隙,那它對理解台灣社會的集體心理創傷,將提供極為寶貴的視角。它不應該只被視為冷冰冰的歷史檔案整理,而應被視為一場深刻的社會病理學探討,讓我們理解「恐懼如何成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

评分

我最近對戰後初期的社會結構變遷特別著迷,而《戰後「黑名單」問題之調查研究》這個主題,正好切中了那個劇烈動盪期的核心矛盾。你想想,一個社會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從殖民統治到接收,再到隨後緊鑼密鼓的「清除異己」,那種心理上的不適應和結構上的重組是多麼混亂。所謂的「黑名單」,它絕對不是單純的政治清洗名單,它更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儀式,用來劃分「我們」與「他們」,鞏固新統治階級的正當性。我特別想知道,這份研究是否涵蓋了戰後初期,名單的建立是如何與當時的軍事接管、行政清理,甚至是接收台灣本地精英階層的過程相互交織?如果能將名單的編制過程置於宏大的政治經濟脈絡下考察,那這本書的學術貢獻度將遠遠超越單純的個案敘事。我猜想,作者必然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去比對不同單位的資料,試圖重建一個當時官方絕不願公開的權力運作圖譜,這種挑戰權威的學術勇氣,令人肅然起敬。

评分

說真的,看到這樣一本聚焦於「黑名單」的專著,心底湧現的複雜情緒難以言喻。它不只是一份研究,更像是一封遲來的陳情書,寫給那些在歷史的縫隙裡被遺忘的名字。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對於那個年代的記憶大多是破碎且模糊的,家裡長輩也多半避而不談,彷彿只要不提,那段痛苦就不存在。因此,任何試圖將這些零散記憶重新拼湊起來的工作,都具有無比的社會療癒意義。我個人對這類歷史考察特別感興趣的是,它如何處理「國家權力」與「個人意志」之間的拉扯。那些簽署名單的人,是出於恐懼、盲從,還是真正抱持著某種意識形態的堅定?而那些被劃上圈圈的人,他們的罪名究竟是實質的威脅,抑或僅僅是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探究這些細節,或許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極權體制是如何腐蝕人性的基石。這本書的出現,無疑是對過去幾十年來試圖模糊或美化那段歷史的企圖,投下了一枚震撼彈,非常期待它能帶來全面的歷史修正。

评分

閱讀歷史文獻,最怕遇到那種論述過於宏大、卻缺乏微觀細節的空洞分析。所以,我對這本《戰後「黑名單」問題之調查研究》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審慎的態度。期待的是,作為一個「調查研究」,它必然是建立在紮實的田野或檔案基礎上,試圖還原事件發生的脈絡。然而,我更想知道的是,研究者在處理那些「非主流」的證據時,採取了何種方法論上的平衡。例如,官方記錄往往是單一視角的工具,那麼,家屬的口述歷史、當事人在回憶錄中透露的隻字片語,是如何被納入考量,又是如何與官方文件進行交叉比對與辯證的?真正有重量的歷史研究,往往在於能夠聽見那些「沉默的聲音」。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將冰冷的國家機器運作,與被碾壓在巨輪下的具體人物命運,進行有效的對話與呈現,那麼它將不僅僅是歷史學的貢獻,更是對人權紀錄的一份重要補充。我深信,面對這類沉重主題,嚴謹的學術態度是唯一能讓逝者安息的途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