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福爾摩沙套書(跨越世紀的訊號1+2)

致福爾摩沙套書(跨越世紀的訊號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隆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台湾历史
  • 福尔摩沙
  • 冒险
  • 奇幻
  • 穿越
  • 文化
  • 殖民地
  • 家族
  • 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閱讀歷史,讓我們理解過去,定義自己是誰,史料則是通往歷史真相的道路

 

現今在尋找自我認同的路上,台灣史寫作再次進入繁盛時期。貓頭鷹《跨越世紀的信號》系列,計畫以一冊一史料,如書信、照片、地圖、公牘文書等,延攬新生代史家共同詮釋島嶼的新歷史。本系列已出版第一冊以書信為題的《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第二冊以「日記」為主,從荷蘭時代到戰後時期,重新詮釋九個歷史片段。日記通常會反映記主當日的所記所聞,因此常可見一些特殊經歷和奇聞軼事,大至國際局勢,小到人際關係,各色各樣的豐富材料,為重新認識臺灣歷史提供不同的視角。

 

【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以「書信」為題,從荷蘭時代到戰後時期,重新詮釋八個歷史片段。「書信」是過去人與人之間往來的重要媒介,既承載事件、記述當時局勢,更埋藏個人情感、認知與思想。舉例來說,從荷蘭長官的書信,我們得以回到近代初期北臺灣的族群活動,一探冰冷大王的神祕領域與淡水地區的禁忌之山。葉榮鐘寫給妻子的溫暖家書,反映日本時代追求民主之路是如何地艱辛曲折。兩張寄自菲律賓的戰時明信片,講述這些「為了國家」前往南方的台籍日本兵的戰時經驗,最後這些明信片也成了他們給家人的遺言。柯旗化是臺灣50年來最暢銷文法書《新英文文法》的作者,身處獄中,僅能收到孩子用注音符號寫來的家書,正是記錄白色恐怖時期拆散無數家庭的例證。

 

本書的八段歷史,是個人的小歷史,也是描繪大時代的吉光片羽。這些留給後人的史料,不僅傳遞各時代的「信號」,更是一段段生動且充滿人味的「台灣故事」。因此,我們希望更正視史料的價值,以史料為憑,重新解讀臺灣史。書末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歷史愛好者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本書九篇日記出自不同背景的人物所有:

 

荷蘭人與原住民的黃金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日記揭開神祕的東海岸原住民部落,傳說中的產金之地真的有大量黃金嗎?宛如格列佛遊記般大開眼界的經歷,背後又是由哪些商業利益驅動?

 

林爽文事件中的利益盤算:轟動全台的林爽文事件,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翻身契機,原本從事走私貿易的鹿港林家如何藉此轉型為叱吒兩岸商界的知名商號?

 

清帝國統治下的歸化與圖謀:來自中國的清帝國官員,為何能識破「歸順天朝」的番人背後真正的目的,帝國的理番政策又能否順天應民?

 

馬偕眼中的清代臺灣:身為一名清代旅人,在旅店裡要和黑豬一起住,路上則有各種交通不便與危險。從馬偕博士的日記,一窺清代傳教狀況、部落生活,以及如何平安抵達目的地。

 

文武雙全的胡適之父:胡傳是清帝國治臺的末代官員,他的日記又記載了哪些官員日常、為官之道、仕途險惡,以及透露了哪些甲午戰前的政情?

 

反殖民運動裡的風暴:一場因薪水不公而起的社內風暴,讓反殖民運動的指標媒體《臺灣民報》,即將面臨奪權風暴,甚至預告了臺灣民眾黨的內部分裂。

 

仕紳之妻不平凡的日常:林獻堂之妻楊水心,是日本時代的仕紳之妻代表,她的旅行與公益活動得以讓我們一窺當時上層社會婦女的生活。

 

卑南族青年Kelasay的戰地見聞:在帝國的號召下到了南方戰場,與反攻的美軍展開游擊戰,他的戰地見聞記錄了二戰最激烈的時刻。

 

戰後外省移民的落地生根:他們初來乍到,在臺灣經歷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也感受到家鄉與此地的差異,他們的思鄉之情,以及身處異鄉所面臨的困境,都得依賴同鄉互助,才能在這塊新土地生存下去。

 

本書的九段歷史,描繪了個人歷史,也傳達了時代的脈絡。書末還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教學或歷史愛好者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歷史的迴響:探尋台灣社會變遷的深度軌跡》 一卷跨越時空、直擊核心的台灣社會史論文集 內容簡介 《歷史的迴響:探尋台灣社會變遷的深度軌跡》並非單純的歷史編年史,而是一部深入挖掘台灣社會結構、文化心理與政治轉型的多維度研究論文集。本書匯集了當代台灣社會學、歷史學、文化研究及政治學領域的頂尖學者,以嚴謹的學術視角與細膩的田野觀察,共同繪製出一幅複雜而生動的台灣現代畫卷。全書旨在剖析自日治時期末期延續至當代民主化進程中,台灣社會所經歷的關鍵轉折點及其深層影響,重點探討了身份認同的建構、經濟結構的轉型、族群關係的演變,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本書共分為四大核心板塊,每一板塊皆由數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的專題論文構成,力求從不同角度切入,互為補充,共同構成對台灣社會複雜性的深刻理解。 --- 第一板塊:殖民遺緒與戰後重塑:社會結構的奠基與斷裂 此板塊聚焦於日治時期後期至國民政府遷台初期的社會結構重塑過程。學者們不再僅從政治權力的轉移角度觀察,而是深入分析了舊有社會階層的瓦解與新興權力結構的建立如何影響了基層民眾的生活。 重點探討內容: 1. 城鄉差距的歷史根源: 論文細緻考察了日治時期在基礎建設、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差異,如何為戰後台灣的都市化進程埋下了結構性的不平等。特別關注了農業結構的轉型,以及如何影響了台灣早期的資本積累模式。 2. 戰後初期的社會流動性: 深入分析了「外省」精英的遷入對既有社會網絡的衝擊,以及台灣本地士紳階層在政治邊緣化之後,如何透過經濟活動重新定位其社會資本。此部分特別關注了地方派系和家族網絡在國家力量介入下的變形與韌性。 3. 家庭結構與性別角色的微觀史: 透過口述歷史與檔案資料,呈現了在物資匱乏與政治高壓時期,台灣家庭結構面臨的內在壓力。探討了女性在家庭經濟支撐中角色的提升,以及這種轉變如何與傳統儒家倫理產生張力。 --- 第二板塊:經濟奇蹟背後的社會代價:發展主義與社會不均 本板塊將視線投向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時期(約1960至1980年代),挑戰了單純讚揚「台灣模式」的敘事,著重於經濟發展對社會公平和文化認同所帶來的隱性成本。 重點探討內容: 1. 勞動力的再結構化: 詳細分析了加工出口區(EPZ)模式下,對女性勞動力的剝削與動員。論文探討了工廠紀律的引入如何改變了傳統的勞動關係,以及由此催生的早期工人意識形態的萌芽與壓抑。 2. 環境正義的初期案例研究: 本部分收錄了數篇關於工業污染事件的社會學分析。這些案例不僅是環境保護的先聲,更是民眾開始挑戰國家發展政策合法性的關鍵節點。研究剖析了受害社群如何動員,以及媒體和學術界在事件中的角色轉變。 3. 教育擴張與階級複製: 檢視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在促進社會流動的同時,如何因資源分配不均而加劇了「學位貶值」與新的菁英階層固化現象。探討了家庭背景對升學路徑選擇的決定性影響,而非僅僅是個人努力。 --- 第三板塊:解嚴前後的文化與政治轉向:認同的形塑與衝突 這是本書中探討最為複雜與敏感的部分,專注於解嚴前後,台灣社會內在認同的「去國家化」與「在地化」的激烈碰撞。 重點探討內容: 1. 鄉土文學論戰的社會學解讀: 將鄉土文學的興起視為一場關於「何謂台灣經驗」的社會爭議。論文分析了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透過文學創作,試圖重構被威權體制長期壓抑的日常生活敘事。 2. 族群關係的空間化研究: 透過對特定區域(如眷村、原住民族部落)的空間分析,研究國家政策如何透過土地使用權、公共設施等手段,形塑了不同族群的社會隔離與互動模式。探討了跨族群婚姻和社區融合的真實情況。 3. 大眾媒體在民主化中的角色: 考察了黨外雜誌、地下電台在突破新聞壟斷方面的貢獻,以及它們如何逐步建立起與傳統官方敘事相抗衡的「另類公共領域」。分析了這一過程對現代公民媒體素養的啟蒙意義。 --- 第四板塊:全球化衝擊下的公民社會與未來挑戰 最後一個板塊將視角拉回到當代,探討台灣在完成形式上民主化之後,面對全球資本流動、數位化浪潮以及新的社會運動時所呈現的樣貌。 重點探討內容: 1. 新興社會運動的組織邏輯: 對比分析了早期的工人運動、婦女運動與近年來如反核、居住正義等議題的動員策略差異。強調了網路科技在資訊傳播和跨領域結盟中的作用,以及公民團體如何應對「後現代」的政治冷感。 2. 世代差異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深入探究了在物質相對豐裕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世代,對於政治參與、職業倫理和傳統家庭價值的看法轉變。研究分析了「躺平文化」或「小確幸」等現象背後的社會結構性焦慮。 3. 兩岸關係下的文化再定位: 討論了在高度交流的背景下,台灣流行文化(影視、音樂、藝術)如何在全球化市場中尋求獨特性,並在與對岸的文化互動中,持續確認或修正自身的文化主體性。 結語 《歷史的迴響:探尋台灣社會變遷的深度軌跡》的價值在於其批判性的深度與豐富的案例支持。它拒絕簡化的答案,致力於呈現一個充滿內在矛盾、不斷在張力中前行的台灣社會。本書是理解當代台灣社會複雜性、形塑其未來走向的知識分子、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關心這片土地命運者的必讀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隆志
本書主編。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臺灣師範大學及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臺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臺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以及中英日文學術論文多篇。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林逸帆
高雄前鎮、燕巢人。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享受著北高一日生活圈、學習著如何吃的歷史工作者。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石文誠
出生於臺中清水,移居臺南超過十年。目前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工作。博物館的研究員除了做研究寫文章外,還要擔任展覽策展的工作、文物的蒐藏,以及協助歷史教育推廣。因此,博物館的歷史學必須要與當代的社會有所連結、參與及回應社會的需求,歡迎大家來臺史博!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鄭螢憶
一個熱愛鄉土的雲林縣北港人,目前任職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學術專長為清代臺灣族群史、歷史人類學、臺灣民間信仰,曾發表關於清代熟番身分與番界邊區相關的數篇論文。長期關注臺灣平埔族群身分認同、番界邊區多族群互動的歷史。相較於在圖書館讀檔案,更熱愛從田野現場思考臺灣多重歷史疊加的過程。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蘇峯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是個只要吃到正統府城碗粿(再配個魚羹),就能深刻感受到滿滿生存意志的臺南人。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莊勝全
屏東新園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化史、報刊媒體史、知識社會史。著有《萬文遥寄海一方:淸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合著)與《「小的」臺灣史》(合著),及學術論文、翻譯與書評十餘篇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陳柏棕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著有碩士論文〈血旗揚帆: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另有《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等論著。目前研究興趣為歷史記憶、口述歷史等課題。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曾獻緯
南投鹿谷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著有《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目前研究興趣是臺灣農業的過去與現在。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黃仁姿
屏東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台北科技大學、政治大學,現為政治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史、政治史。著有《國民黨政權與地方菁英:1950年代的農會改組》。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簡宏逸
一隻被飼養的家貓,不抓老鼠不吃魚,只會埋首做研究。研究過傳教士漢學、地名與周邊社會、古代人名稱謂、長崎麒麟尾貓等等,學術雜食性動物是也。最近正以貓的角度研究在倫敦假扮福爾摩沙人的大騙子,還有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文抄公。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楊朝傑
彰化二水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區域史。
長期從事濁水溪中下游的地方社會與族群關係的探討,發表多篇論著。
近年,積極探尋十九世紀彰化平原上的街庄故事,
同時也投身在文物類文化資產與地方社會歷史的發掘,
期盼自己能為臺灣各地承載著生命厚度的歷史而努力!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林紋沛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著有《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1860-1905)》。現為專職譯者,喜歡翻譯時的靈光乍現,譯有《論友誼》、《從彼山到此山》、《一九一九,日本與中國:杜威夫婦的遠東家書》(合譯)、《家園何處是》等書。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陳冠妃
臺北長大的臺南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專業領域為城市史、清代臺灣史、歷史人類學。常常思考如何將歷史知識與思維和其他領域進行跨界整合,讓大家可以從各種管道認識過去、了解自己,參與過文化資產保存、數位人文、策展等工作;曾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編輯委員。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劉世溫
雲林斗六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曾任基隆市中正國中歷史科代理教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曾參與《續修澎湖縣志.卷一大事記》的修纂,以及《灌園先生日記》、《楊水心女士日記》、《林紀堂先生日記》、《陳岺女士日記》、《陳懷澄先生日記》的註解工作。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叢書系列:島嶼新台誌
  • 規格:平裝 / 704頁 / 22 x 17 x 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