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物語:書房師與童養媳

客家物語:書房師與童養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嘉陵
图书标签:
  • 客家文化
  • 童养媳
  • 书房师
  • 家族史
  • 社会变迁
  • 民国史
  • 乡土文学
  • 女性文学
  • 历史小说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21世紀的觀點,有距離的觀察、思索、體會,客家在一個時代的「身分遺產」。

  ◎本書以清朝末年出生的書房師(教師)林漢唐開始寫起,止於20世紀末期童養媳林曾二妹去世。
  ◎林漢唐是誰?林曾二妹又是誰?他們代表的是一個逝去時代的「身分遺產」。
  ◎以農村社會背景來書寫客家人的邊緣性和族群性格,鏤刻客家民俗文化與人情。

  林漢是清末的準秀才,半生的書房教師,晚清之際,隨著西洋科技文化的輸入,衝擊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新式教育人才的興起,取代了科舉取才的制度,林漢唐成為了客家庄裡的教書匠。

  林曾二妹是他的兒媳,一歲半仍在牙牙學語便被人揹到婆家,清末到日治時期許多漢人家庭互換著養育女兒,產生了許多養女及童養媳,林曾二妹便是如此到林家……

  首篇〈不能重來的人生路〉談許多客家人的生活與生計,把握當下的人生觀。

  第二篇〈農事、家事、天候事〉探討晴耕雨讀的「晴耕」與「勤耕」。

  第三篇〈客家節慶當鬧熱〉追溯客家人對於節慶儀式的演化。

  第四篇〈她們是轉不停的陀螺〉討論為什麼許多客家女性是轉不停的陀螺?勤勞與節約的生活觀,族譜內的女性通常只存姓氏,超過幾代便無人可考儒人全名,為何勤儉持家仍無法小康生活?

  第五篇〈族譜上的傳人〉以族譜上的男性來看客家社會與家族觀。

  第六篇〈書房師與童養媳〉是清朝到日治時期臺灣的一個時代縮影。

  第七篇〈客家書房師林漢唐的研究報告〉補充研究臺灣客家地區書房(師)的能量。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古物修补师的秘密日记》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客家物語:書房師與童養媳”的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古物修补师的秘密日记》 尘封的技艺与隐秘的往事 引言:时间的纹理与指尖的对话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技艺与记忆的交织之书。在喧嚣的现代都市角落,藏着一间不起眼的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的芬芳、陈旧纸张的微酸以及古老金属氧化后特有的气味。这里的主人是林清源,一位在行内享有盛誉,却深居简出的古物修补师。他修理的不仅仅是破损的器物,更是那些凝固在时光里的故事。 《古物修补师的秘密日记》并非传统的传记,而是一系列以日记体形式展开的、围绕着林清源经手的几件关键修复项目而展开的叙事。通过这些物件的残缺与修复过程,我们得以窥见这位修补师深邃的内心世界、他所坚守的职业伦理,以及那些被刻意尘封的个人往事。 第一卷:琥珀中的微光——清代官窑的裂痕 故事的开篇,聚焦于一桩棘手的委托:一只来自乾隆年间,胎体薄如蝉翼的青花留白官窑碗。这只碗在百年前的一次变故中留下了几道细如发丝的裂纹,釉面温润的光泽下,隐藏着难以察觉的“冰裂纹”。 林清源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如何以“无痕”的方式填补缺憾,更在于如何尊重物件的历史创伤。他花费数月时间,研究当时的烧制工艺,甚至远赴景德镇的古窑址采集特定年代的矿物原料。日记详细记录了他在显微镜下观察釉层结构的过程,那些关于“火候”的细微差异,宛如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 然而,修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去除不当的早期修补痕迹时,林清源意外发现了一段极难辨认的阴刻小字——那是两句古诗,刻在碗底不易察觉的足圈上。这段诗句,牵扯出一段清末官宦家族的兴衰与诀别。林清源开始搜寻与这首诗相关的历史文献,试图还原这只瓷碗背后的情感重量。他发现,每一次成功的修复,都伴随着对原主人的理解与敬意,技艺在此刻升华为一种历史的守望。 第二卷:机械心脏的低语——十九世纪精密钟表的救赎 第二部分转向了机械领域。一位来自瑞士的钟表收藏家送来了一座结构极其复杂的“自鸣钟”,这座钟表制作于1880年代,是当时欧洲精密机械工艺的巅峰之作。它的主要问题是核心的“月相盘”停止运转,并且机芯内部的微小齿轮组因湿度侵蚀而轻微变形。 林清源对钟表机械的迷恋,源于他对“秩序”的追求。在日记中,他描绘了拆解机芯时的那种近乎宗教般的庄重感。每一个零件,无论大小,都有其精确的地位和功能。他用特制的工具,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小心翼翼地清洁、打磨、重塑那些比米粒还小的钢制零件。 在修复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游丝固定架下的微型夹层。夹层中并非金银财宝,而是一张泛黄的、用当时流行的拉丁文写就的情书片段。这封信揭示了钟表匠与一位贵族小姐之间的秘密恋情,那座精密的钟表,正是他们约定终身、计时等待的信物。钟表停止运转的那一刻,似乎也象征着这段爱情的戛然而止。林清源通过校准齿轮的咬合度,不仅让钟表恢复了行走,更让那被隐藏的“爱之计时”重新滴答作响。 第三卷:皮革的呼吸与失落的地图 本书的第三个焦点是一件极不寻常的修复任务:一本用珍稀鳄鱼皮装订、内含手绘海图的航海日志。这本日志的主人是一位二十世纪初的探险家,他在南太平洋进行地理测绘时失踪。日志因长期暴露于海盐和湿气之中,皮革已经硬化龟裂,内页纸张被霉菌侵蚀,部分地图细节已模糊不清。 皮革的修复是门对耐心和生物学知识的考验。林清源摒弃了现代的化学软化剂,而是遵循最古老的油浸和按摩法,用特定的植物油脂缓慢渗透,使皮革恢复其原有的韧性与“呼吸感”。他详细记录了如何辨别和中和酸性残留物,以阻止皮革的进一步腐烂。 在修复一张关键的、标记着“未命名岛屿”的地图时,林清源发现,探险家在边缘留下了用墨鱼汁书写的密文。破译密文后,他震惊地发现,探险家并非单纯的测绘者,而是在追寻一个失落的古代文明遗迹。日志的结尾处,探险家写道:“我将所有秘密交付于此物,愿它在时间手中得到仁慈的对待,直到有能理解其重负的人出现。” 结语:修补师的代价与传承 随着这些物件的修复完成,林清源的日记也逐渐回归到他自身。他反思了自己为何选择这条孤独的道路——远离创作的喧嚣,专注于“挽救”而非“新生”。他认识到,每一件古物都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而他,只是一个暂时的、拥有精湛技艺的“引言人”。 日记的最后几页,笔触变得更为内敛。林清源暗示了他自己的身世与这门手艺的渊源,那些关于学徒生涯的艰辛,以及他与一位神秘导师之间的不解之缘。他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只是留下了一个开放的悬念:在这间堆满工具与残片的房间里,下一个等待被聆听的故事,又会是谁的命运的碎片? 《古物修补师的秘密日记》是一部献给所有珍视历史、热爱细节的读者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最精妙的艺术,往往潜藏于修复的寂静之中,那里,时间的重量被温柔地托起,而非被粗暴地抹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嘉陵


  臺灣桃園地區客家人(四縣腔),2011年通過客家委員會客語能力認證合格,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文學博士,同校藝術研究所藝術學碩士暨美術系西畫組學士,目前是創意與設計學院教授,並在2013-至今在臺灣客家地區擔任數個公共藝術執行∕審議小組委員,並為故鄉桃園策展客家「屋下ㄟ花」等。出版相關書籍,如下:

  (1)客家物語:書房師與童養媳,臺中:樹人出版,2022。
  (2)屋下ㄟ花吳嘉陵圖文繪本,桃園:華夏書坊,2021。
  (3)紙的文化產業,高雄:麗文文化,2014。
  (4)流動的視覺記憶,臺北:秀威科技,2010。
  (5)傳統藝術的新視野,臺北:秀威科技,2009。
  (6)時代的典範:客家私塾師,臺北:秀威科技,2008。

  以上為作者代表性的客家研究,在《傳統藝術的新視野》一書中奠下了傳統藝術的美學基石,在臺灣《紙的文化產業》裡延續博士論文的文化架構透過文人與工匠兩個社會階層,討論書畫家用紙與匠人的關係,並以跨區域分析研究臺灣三個區域案例,客家庄紙寮窩的造紙產業為臺灣單姓客家聚落,於此客家文化符號與象徵裡,將延續文化分層的理論,提出文化幅射觀點。2021年新竹清華大學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發表〈新竹芎林客家紙寮窩造紙產業研究〉。

  高雄中山大學的文化、社會與地方創生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找尋北臺灣地區客家文化的DNA〉,以及福建三明學院客家青年論壇發表〈21世紀臺灣客家文創課程〉。連續兩年獲臺灣桃園市立圖書館補助出版優良刊物。2021年於桃園紅土空間舉辦「屋下的花」插圖展,2019年於新北市華梵文物館展出「窗眼,有自然生態‧有人間故事」個展,暨中國上海第8屆城市藝術博覽會展出,2018實驗展出「聲色計畫-視覺藝術∕音樂會跨域合作」於臺北梁實秋故居,發表吳嘉陵「記憶迴遊」創作記錄片,2018於南投文化局「他鄉是故鄉」多媒材個展,同時在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記憶洄遊-客庄植物與圖騰」個展,2017臺北松菸文創園區開放空間文化基金會「屋下个花」個展。2016策展∕新北市石碇老街石頭屋百年首展。策劃新北市華梵大學環設系「花海與花窗」展,2015策劃臺北華山藝文特區回收旗幟展,統籌客家庄義民祭空拍記錄片,2013策劃執行新北市鶯歌國中司令臺美化工程,同年策劃執行新北市大崙山環境藝術節裝置藝術展,動員200位大學生參與。主持2013華梵大學民先館二樓對座石椅馬賽克美化「自然的精靈」暨大崙山縮時攝影5000小時。舉辦華梵大學樂高修補拼圖美化校園活動,在臺北光點主持環境設計系展,2012策展跨校跨系「石碇一夜」光影展。1999獲臺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楊梅客家人事物特展」隔年通過同基金會補助《客家私塾教師林漢唐研究》,通過臺灣客家委員會補助《客家女性生命書寫》,暨「影像記錄義民祭」、「油傘大小花」獲臺灣客家委員會蒲公英志工計畫入選及佳作,「客家文創-油桐花與花布」課程獲臺灣新北市客家事務局補助,2020於日本大阪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Global Studies發表東亞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圖案與符號之研究。2012客家文創之美課程獲數位臺灣客家庄第4屆客家文化教案製作佳作,同年傳統藝術與文創產業課程獲國際工業遺產委員會2012認識產業文化資產教案徵選學校教育組佳作,2007獲桃園縣文化局全民寫傳記優選獎,2000獲臺北市文化局公共藝術評論獎優選,臺北帝門藝術基金會藝術評論佳作及1999年李仲生基金會藝術評論獎佳作。

图书目录

關於客家女兒-吳嘉陵
自序

一、不能重來的人生路
二、農事、家事、天候事
三、客家節慶當鬧熱
四、她們是轉不停的陀螺
五、族譜上的傳人
六、書房師與童養媳
七、客家書房師林漢唐的研究報告
(一)、漢唐公的求學與書房的成立
(二)、日治時期林漢唐書房教育的變革
(三)、戰後的梅溪學堂時期
(四)、林漢唐書房教育的紀錄
(五)、林漢唐書房教育的概說

附錄一、林桂英追憶祖父林漢唐
附錄二、林彥芬頭重溪老屋記事
後記-鄉關何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96478
  • 規格:平裝 / 134頁 / 18.7 x 26 x 0.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人與土地的關係極為密切,栽種著蔬食,豢養著家禽∕家畜,四季皆在土地上耕作,形成了自然規律與倫理。

  土地是遠方遊子的鄉愁,地方語言的搖籃,落葉歸根的認同地。農村的勞動總是吸引著現代人傾心於慢活的生活步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文明的進程追趕著現代生活的節奏,導致人類順應著工商時間,不由得加快自己的進程,傾心於鄉間悠閒的情懷、羨慕手作的達人,自己卻很難停下生活的腳步。

  然,此書便是凸顯出人與土地的耕植關係,這過程歷經了四季的更迭,人類勞動生產,產生了與土地共生的情感,如同臺灣作家高信疆形容阮義忠的攝影為何如此動人。「構圖框架在農作的勞動現場,焦距是平民的質樸與高貴,工作的酸楚,收成的歡笑,死亡的慰安,新生的喜悅,譜成了一個充滿啟示永恆的輪迴」,也如作家朱自清評論豐子愷的作品,他說這作品裡的畫,十之八九他是見過的,畫的是尋常事物、尋常人,「一幅幅的漫畫,就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兒的小詩,你將詩的世界東一鱗、西一爪地揭露出來,我們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得那味」,人類在大同小異的文化∕風俗之間找到相類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阮義忠用攝影,筆者與豐子愷相同的是:用繪畫與文字互為表裡。

  借用朱自清寫《俞平伯詩集》〈憶〉的跋。

  「憶的路,是愈過愈廣闊的,是愈過愈平坦的,曲曲折折的路旁,隱現著幾多的驛站,是行客們休止的地方。最後的驛站,在白板上寫著朱紅的大字:兒時。這便是『憶的路』的起點。」

  兒時裡滿布著黃昏與夜的顏色。夏夜是銀白色的,帶著梔子花兒的香,秋夜是鐵灰色的,有青色的油盞火的微芒,春夜最熱鬧的上燈節,有各色燈的輝煌,小燭的搖盪,冬夜是除夕,紅的、綠的、淡黃的顏色,便是年的衣裳。

  記憶是層薄影,歷歷可畫,這影「以實道實,確切可靠的。」可以用心眼看見,也可以用肉眼看見。

  這本書是以清朝末年出生的書房師林漢唐開始寫起,止於20世紀末期童養媳林曾二妹的去世為止。林漢唐是誰?林曾二妹又是誰?他們代表的是一個逝去時代的「身分遺產」。並且以農村社會背景來書寫客家人的邊緣性和族群性格,鏤刻客家民俗文化與人情。

  林漢唐(圖1)是清末的準秀才,半生的書房教師,晚清之際,隨著西洋科技文化的輸入,衝擊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新式教育人才的興起,取代了科舉取才的制度,林漢唐成為了客家庄裡的教書匠。

  林曾二妹是他的兒媳,一歲半仍在牙牙學語便被人揹到婆家,清末到日治時期許多漢人家庭互換著養育女兒,產生了許多養女及童養媳,林曾二妹便是如此到林家(圖2)。

  因此之故,此書貫穿了整個20世紀,林漢唐傳承自龍潭廩生鄧林鳳的漢學,用書房(私塾)的傳授,講解了許多啟蒙教材,例如《三字經》、《千字文》,在生活處世上以理學家朱柏廬《朱子家訓》為家訓,家訓僅524餘字,文義淺白易懂,由修身、齊家開始釋義,談及人與自我、族群及國家的辯證關係,梳理書中的觀念主題:人應該自律與知足、培養惜物與質樸的生活、重視倫理、勤苦與養成讀書習慣,推崇儒家思想,亦提及可以信仰宗教的神佛觀,愛惜動物的生命,勸人少殺生,並且少興訟,與人交往合宜便可,請客飲食如常即可,凡是過度則容易生哀禍,朱子強調的是節儉惜物、愛土地的生活態度,對於華美的事物,採取迴避不談,以及不支持的態度,例如文人之間的聚會,品評畫作、文物類的活動,在祖父吳阿賢(圖3)所藏上海明善書局出版女宜張氏編譯的版本,提及文人常於陶瓷品上題字,在品評賞析的過程中,一旦摔碎於地,則對陶瓷品的文字本身大不敬,如同文字書寫於紙上,紙落於地上,應該拾起,即使是薄紙的日曆。在倉頡誕辰日焚字紙還於天神倉頡,客家人對學問的崇敬取代了對華服、華屋的追求。客家是漢族的民系,它的文化特徵不出於漢人傳統文化,隨著五次以上的大遷移,文化在翻滾中更新,融合了其他少數民族,在臺灣的客家,有了一次日本殖民的文化性格,迥異於中國及東南亞,甚至於美國其他地區的客家文化,在《朱子家訓》裡,提及見人哀傷應同情,當我翻閱舊書時,看見書房師也是中藥家的林漢唐為往生者開的藥方稱「開單仔」,方便往生者帶單到陰間使用,漢字墨跡仍香,藥方依稀看得出往生者的病痛。似乎明白了奢處唯儉、困處同情的善意。

  這本書是以林漢唐為明軸,林曾二妹為無形的動力,她無數次赤足踩動載滿飼料的三輪車,在沿著上坡的道路上,看不到盡頭地拚命踩著,定眼看那哪是人?是牛嗎?我問。

  此書首篇〈不能重來的人生路〉談的是許多客家人的生活與生計,把握當下珍惜光陰的人生觀。第二篇在〈農事、家事、天候事〉所探討的是晴耕雨讀的「晴耕」與「勤耕」,第三篇〈客家節慶當鬧熱〉是追溯在2003年臺灣客家委員會成立前後,客家人對於節慶儀式的演化,客委會成立以後,推動客家節慶的文化影響。而第四篇〈她們是轉不停的陀螺〉是討論為什麼許多客家女性是轉不停的陀螺?勤勞與節約的生活觀,族譜內的女性通常只存姓氏,似乎是附屬於婚配的男性,超過幾代便無人可考儒人全名,為何勤儉持家仍無法小康生活?以童養媳為例子,林曾二妹來到20世紀末期,體會了時代的變化,肯定了自我的價值,脫離「小媳婦」的悲情。第五篇〈族譜上的傳人〉是以族譜上的男性來看客家社會與家族觀,結論處〈書房師與童養媳〉是清朝到日治時期臺灣的一個時代縮影。最後附上筆者於2006年〈客家書房師林漢唐的研究報告〉以補充研究臺灣客家地區書房(師)的能量,以待後來者接續深化此主題。

  筆者由21世紀的觀點,有距離的觀察、思索,體會一個時代的「身分遺產」。

  關鍵字:土地倫理、朱子家訓、客家家族、中藥房、客家生活學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小說,我感覺自己彷彿完成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作者在處理人物關係時的細膩程度,簡直讓人驚嘆。那種隱晦的情感流動,沒有過多的直白敘述,卻能深深觸動讀者的心弦。特別是對於主角之間那種複雜的羈絆,描寫得既真實又充滿張力,讓人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忘懷。整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環環相扣,將讀者的注意力牢牢鎖住,直至最後一頁都讓人屏息以待。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輕鬆帶過的通俗小說,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和情感去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小說的文字風格,帶給我一種既古典又充滿生命力的感受。作者的遣詞用字,看似平實,卻蘊含著深沉的力量,總能在不經意間擊中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特別欣賞那種慢火燉煮式的敘事節奏,它不急於拋出所有答案,而是讓讀者隨著情節的發展,一步步地揭開謎團,體會角色的成長與轉變。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重要課題,都需要時間來沉澱和領悟。對於喜愛深度挖掘人性與時代脈絡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豐盛的文學饗宴。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了懸念和故事性,讓人對於「書房師」和「童養媳」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角色之間會如何交織出一段曲折的情節充滿好奇。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將地方特色與傳統習俗融入敘事的寫作手法,這不僅僅是在講故事,更像是在為我們保留一份珍貴的文化記憶。期待作者能在情節的推進中,巧妙地展現出那個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是如何被環境形塑與定義的。總之,光是從書名來看,這就已經是一部充滿潛力的佳作,讓人躍躍欲試想快點翻閱。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獨特的氛圍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力確實了得,敘事節奏的掌握恰到 किफ裡,既有張力又不失溫潤,將複雜的情感層層剝開,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這種講故事的方式,讓讀者在享受情節的同時,也能對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議題產生共鳴。我猜測,書中對於傳統與現代的拉扯、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應該有著深刻的描繪。這類型的作品,往往需要細膩的觀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駕馭得好,光是想像就覺得這是一趟豐富的閱讀旅程。

评分

這本書的題材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濃厚的時代感和文化底蘊。我特別喜歡作者選取的敘事角度,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彷彿能讓人親身走進那個特定的時空背景,去感受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尤其是對於環境的描寫,那種細節的堆砌,讓整個故事的場景活靈活現起來,讀起來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雖然我還沒機會仔細拜讀,但光是從這份簡潔的介紹裡,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上的用心和功力。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文學作品,讓人期待能從中挖掘出更多關於人情世故和歷史變遷的深度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