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傢物語:書房師與童養媳

客傢物語:書房師與童養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嘉陵
圖書標籤:
  • 客傢文化
  • 童養媳
  • 書房師
  • 傢族史
  • 社會變遷
  • 民國史
  • 鄉土文學
  • 女性文學
  • 曆史小說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以21世紀的觀點,有距離的觀察、思索、體會,客傢在一個時代的「身分遺產」。

  ◎本書以清朝末年齣生的書房師(教師)林漢唐開始寫起,止於20世紀末期童養媳林曾二妹去世。
  ◎林漢唐是誰?林曾二妹又是誰?他們代錶的是一個逝去時代的「身分遺產」。
  ◎以農村社會背景來書寫客傢人的邊緣性和族群性格,鏤刻客傢民俗文化與人情。

  林漢是清末的準秀纔,半生的書房教師,晚清之際,隨著西洋科技文化的輸入,衝擊瞭一韆三百年的科舉製度,新式教育人纔的興起,取代瞭科舉取纔的製度,林漢唐成為瞭客傢莊裡的教書匠。

  林曾二妹是他的兒媳,一歲半仍在牙牙學語便被人揹到婆傢,清末到日治時期許多漢人傢庭互換著養育女兒,產生瞭許多養女及童養媳,林曾二妹便是如此到林傢……

  首篇〈不能重來的人生路〉談許多客傢人的生活與生計,把握當下的人生觀。

  第二篇〈農事、傢事、天候事〉探討晴耕雨讀的「晴耕」與「勤耕」。

  第三篇〈客傢節慶當鬧熱〉追溯客傢人對於節慶儀式的演化。

  第四篇〈她們是轉不停的陀螺〉討論為什麼許多客傢女性是轉不停的陀螺?勤勞與節約的生活觀,族譜內的女性通常隻存姓氏,超過幾代便無人可考儒人全名,為何勤儉持傢仍無法小康生活?

  第五篇〈族譜上的傳人〉以族譜上的男性來看客傢社會與傢族觀。

  第六篇〈書房師與童養媳〉是清朝到日治時期臺灣的一個時代縮影。

  第七篇〈客傢書房師林漢唐的研究報告〉補充研究臺灣客傢地區書房(師)的能量。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為《古物修補師的秘密日記》的圖書簡介,完全不涉及“客傢物語:書房師與童養媳”的內容,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古物修補師的秘密日記》 塵封的技藝與隱秘的往事 引言:時間的紋理與指尖的對話 這是一本關於時間、技藝與記憶的交織之書。在喧囂的現代都市角落,藏著一間不起眼的工作室,空氣中彌漫著木材的芬芳、陳舊紙張的微酸以及古老金屬氧化後特有的氣味。這裏的主人是林清源,一位在行內享有盛譽,卻深居簡齣的古物修補師。他修理的不僅僅是破損的器物,更是那些凝固在時光裏的故事。 《古物修補師的秘密日記》並非傳統的傳記,而是一係列以日記體形式展開的、圍繞著林清源經手的幾件關鍵修復項目而展開的敘事。通過這些物件的殘缺與修復過程,我們得以窺見這位修補師深邃的內心世界、他所堅守的職業倫理,以及那些被刻意塵封的個人往事。 第一捲:琥珀中的微光——清代官窯的裂痕 故事的開篇,聚焦於一樁棘手的委托:一隻來自乾隆年間,胎體薄如蟬翼的青花留白官窯碗。這隻碗在百年前的一次變故中留下瞭幾道細如發絲的裂紋,釉麵溫潤的光澤下,隱藏著難以察覺的“冰裂紋”。 林清源麵對的挑戰,不僅僅是如何以“無痕”的方式填補缺憾,更在於如何尊重物件的曆史創傷。他花費數月時間,研究當時的燒製工藝,甚至遠赴景德鎮的古窯址采集特定年代的礦物原料。日記詳細記錄瞭他在顯微鏡下觀察釉層結構的過程,那些關於“火候”的細微差異,宛如一場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 然而,修復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去除不當的早期修補痕跡時,林清源意外發現瞭一段極難辨認的陰刻小字——那是兩句古詩,刻在碗底不易察覺的足圈上。這段詩句,牽扯齣一段清末官宦傢族的興衰與訣彆。林清源開始搜尋與這首詩相關的曆史文獻,試圖還原這隻瓷碗背後的情感重量。他發現,每一次成功的修復,都伴隨著對原主人的理解與敬意,技藝在此刻升華為一種曆史的守望。 第二捲:機械心髒的低語——十九世紀精密鍾錶的救贖 第二部分轉嚮瞭機械領域。一位來自瑞士的鍾錶收藏傢送來瞭一座結構極其復雜的“自鳴鍾”,這座鍾錶製作於1880年代,是當時歐洲精密機械工藝的巔峰之作。它的主要問題是核心的“月相盤”停止運轉,並且機芯內部的微小齒輪組因濕度侵蝕而輕微變形。 林清源對鍾錶機械的迷戀,源於他對“秩序”的追求。在日記中,他描繪瞭拆解機芯時的那種近乎宗教般的莊重感。每一個零件,無論大小,都有其精確的地位和功能。他用特製的工具,在恒溫恒濕的環境下,小心翼翼地清潔、打磨、重塑那些比米粒還小的鋼製零件。 在修復過程中,他發現瞭一個隱藏在遊絲固定架下的微型夾層。夾層中並非金銀財寶,而是一張泛黃的、用當時流行的拉丁文寫就的情書片段。這封信揭示瞭鍾錶匠與一位貴族小姐之間的秘密戀情,那座精密的鍾錶,正是他們約定終身、計時等待的信物。鍾錶停止運轉的那一刻,似乎也象徵著這段愛情的戛然而止。林清源通過校準齒輪的咬閤度,不僅讓鍾錶恢復瞭行走,更讓那被隱藏的“愛之計時”重新滴答作響。 第三捲:皮革的呼吸與失落的地圖 本書的第三個焦點是一件極不尋常的修復任務:一本用珍稀鰐魚皮裝訂、內含手繪海圖的航海日誌。這本日誌的主人是一位二十世紀初的探險傢,他在南太平洋進行地理測繪時失蹤。日誌因長期暴露於海鹽和濕氣之中,皮革已經硬化龜裂,內頁紙張被黴菌侵蝕,部分地圖細節已模糊不清。 皮革的修復是門對耐心和生物學知識的考驗。林清源摒棄瞭現代的化學軟化劑,而是遵循最古老的油浸和按摩法,用特定的植物油脂緩慢滲透,使皮革恢復其原有的韌性與“呼吸感”。他詳細記錄瞭如何辨彆和中和酸性殘留物,以阻止皮革的進一步腐爛。 在修復一張關鍵的、標記著“未命名島嶼”的地圖時,林清源發現,探險傢在邊緣留下瞭用墨魚汁書寫的密文。破譯密文後,他震驚地發現,探險傢並非單純的測繪者,而是在追尋一個失落的古代文明遺跡。日誌的結尾處,探險傢寫道:“我將所有秘密交付於此物,願它在時間手中得到仁慈的對待,直到有能理解其重負的人齣現。” 結語:修補師的代價與傳承 隨著這些物件的修復完成,林清源的日記也逐漸迴歸到他自身。他反思瞭自己為何選擇這條孤獨的道路——遠離創作的喧囂,專注於“挽救”而非“新生”。他認識到,每一件古物都是一個未完待續的故事,而他,隻是一個暫時的、擁有精湛技藝的“引言人”。 日記的最後幾頁,筆觸變得更為內斂。林清源暗示瞭他自己的身世與這門手藝的淵源,那些關於學徒生涯的艱辛,以及他與一位神秘導師之間的不解之緣。他沒有給齣確切的答案,隻是留下瞭一個開放的懸念:在這間堆滿工具與殘片的房間裏,下一個等待被聆聽的故事,又會是誰的命運的碎片? 《古物修補師的秘密日記》是一部獻給所有珍視曆史、熱愛細節的讀者的作品。它讓我們看到,最精妙的藝術,往往潛藏於修復的寂靜之中,那裏,時間的重量被溫柔地托起,而非被粗暴地抹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嘉陵


  臺灣桃園地區客傢人(四縣腔),2011年通過客傢委員會客語能力認證閤格,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文學博士,同校藝術研究所藝術學碩士暨美術係西畫組學士,目前是創意與設計學院教授,並在2013-至今在臺灣客傢地區擔任數個公共藝術執行∕審議小組委員,並為故鄉桃園策展客傢「屋下ㄟ花」等。齣版相關書籍,如下:

  (1)客傢物語:書房師與童養媳,臺中:樹人齣版,2022。
  (2)屋下ㄟ花吳嘉陵圖文繪本,桃園:華夏書坊,2021。
  (3)紙的文化產業,高雄:麗文文化,2014。
  (4)流動的視覺記憶,臺北:秀威科技,2010。
  (5)傳統藝術的新視野,臺北:秀威科技,2009。
  (6)時代的典範:客傢私塾師,臺北:秀威科技,2008。

  以上為作者代錶性的客傢研究,在《傳統藝術的新視野》一書中奠下瞭傳統藝術的美學基石,在臺灣《紙的文化產業》裡延續博士論文的文化架構透過文人與工匠兩個社會階層,討論書畫傢用紙與匠人的關係,並以跨區域分析研究臺灣三個區域案例,客傢莊紙寮窩的造紙產業為臺灣單姓客傢聚落,於此客傢文化符號與象徵裡,將延續文化分層的理論,提齣文化幅射觀點。2021年新竹清華大學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發錶〈新竹芎林客傢紙寮窩造紙產業研究〉。

  高雄中山大學的文化、社會與地方創生國際學術研討會發錶〈找尋北臺灣地區客傢文化的DNA〉,以及福建三明學院客傢青年論壇發錶〈21世紀臺灣客傢文創課程〉。連續兩年獲臺灣桃園市立圖書館補助齣版優良刊物。2021年於桃園紅土空間舉辦「屋下的花」插圖展,2019年於新北市華梵文物館展齣「窗眼,有自然生態‧有人間故事」個展,暨中國上海第8屆城市藝術博覽會展齣,2018實驗展齣「聲色計畫-視覺藝術∕音樂會跨域閤作」於臺北梁實鞦故居,發錶吳嘉陵「記憶迴遊」創作記錄片,2018於南投文化局「他鄉是故鄉」多媒材個展,同時在新北市客傢文化園區「記憶洄遊-客莊植物與圖騰」個展,2017臺北鬆菸文創園區開放空間文化基金會「屋下個花」個展。2016策展∕新北市石碇老街石頭屋百年首展。策劃新北市華梵大學環設係「花海與花窗」展,2015策劃臺北華山藝文特區迴收旗幟展,統籌客傢莊義民祭空拍記錄片,2013策劃執行新北市鶯歌國中司令臺美化工程,同年策劃執行新北市大崙山環境藝術節裝置藝術展,動員200位大學生參與。主持2013華梵大學民先館二樓對座石椅馬賽剋美化「自然的精靈」暨大崙山縮時攝影5000小時。舉辦華梵大學樂高修補拼圖美化校園活動,在臺北光點主持環境設計係展,2012策展跨校跨係「石碇一夜」光影展。1999獲臺灣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楊梅客傢人事物特展」隔年通過同基金會補助《客傢私塾教師林漢唐研究》,通過臺灣客傢委員會補助《客傢女性生命書寫》,暨「影像記錄義民祭」、「油傘大小花」獲臺灣客傢委員會蒲公英誌工計畫入選及佳作,「客傢文創-油桐花與花布」課程獲臺灣新北市客傢事務局補助,2020於日本大阪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Global Studies發錶東亞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圖案與符號之研究。2012客傢文創之美課程獲數位臺灣客傢莊第4屆客傢文化教案製作佳作,同年傳統藝術與文創產業課程獲國際工業遺產委員會2012認識產業文化資產教案徵選學校教育組佳作,2007獲桃園縣文化局全民寫傳記優選獎,2000獲臺北市文化局公共藝術評論獎優選,臺北帝門藝術基金會藝術評論佳作及1999年李仲生基金會藝術評論獎佳作。

圖書目錄

關於客傢女兒-吳嘉陵
自序

一、不能重來的人生路
二、農事、傢事、天候事
三、客傢節慶當鬧熱
四、她們是轉不停的陀螺
五、族譜上的傳人
六、書房師與童養媳
七、客傢書房師林漢唐的研究報告
(一)、漢唐公的求學與書房的成立
(二)、日治時期林漢唐書房教育的變革
(三)、戰後的梅溪學堂時期
(四)、林漢唐書房教育的紀錄
(五)、林漢唐書房教育的概說

附錄一、林桂英追憶祖父林漢唐
附錄二、林彥芬頭重溪老屋記事
後記-鄉關何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96478
  • 規格:平裝 / 134頁 / 18.7 x 26 x 0.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人與土地的關係極為密切,栽種著蔬食,豢養著傢禽∕傢畜,四季皆在土地上耕作,形成瞭自然規律與倫理。

  土地是遠方遊子的鄉愁,地方語言的搖籃,落葉歸根的認同地。農村的勞動總是吸引著現代人傾心於慢活的生活步調,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文明的進程追趕著現代生活的節奏,導緻人類順應著工商時間,不由得加快自己的進程,傾心於鄉間悠閒的情懷、羨慕手作的達人,自己卻很難停下生活的腳步。

  然,此書便是凸顯齣人與土地的耕植關係,這過程歷經瞭四季的更迭,人類勞動生產,產生瞭與土地共生的情感,如同臺灣作傢高信疆形容阮義忠的攝影為何如此動人。「構圖框架在農作的勞動現場,焦距是平民的質樸與高貴,工作的酸楚,收成的歡笑,死亡的慰安,新生的喜悅,譜成瞭一個充滿啟示永恆的輪迴」,也如作傢硃自清評論豐子愷的作品,他說這作品裡的畫,十之八九他是見過的,畫的是尋常事物、尋常人,「一幅幅的漫畫,就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兒的小詩,你將詩的世界東一鱗、西一爪地揭露齣來,我們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得那味」,人類在大同小異的文化∕風俗之間找到相類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阮義忠用攝影,筆者與豐子愷相同的是:用繪畫與文字互為錶裡。

  藉用硃自清寫《俞平伯詩集》〈憶〉的跋。

  「憶的路,是愈過愈廣闊的,是愈過愈平坦的,麯麯摺摺的路旁,隱現著幾多的驛站,是行客們休止的地方。最後的驛站,在白闆上寫著硃紅的大字:兒時。這便是『憶的路』的起點。」

  兒時裡滿布著黃昏與夜的顏色。夏夜是銀白色的,帶著梔子花兒的香,鞦夜是鐵灰色的,有青色的油盞火的微芒,春夜最熱鬧的上燈節,有各色燈的輝煌,小燭的搖盪,鼕夜是除夕,紅的、綠的、淡黃的顏色,便是年的衣裳。

  記憶是層薄影,歷歷可畫,這影「以實道實,確切可靠的。」可以用心眼看見,也可以用肉眼看見。

  這本書是以清朝末年齣生的書房師林漢唐開始寫起,止於20世紀末期童養媳林曾二妹的去世為止。林漢唐是誰?林曾二妹又是誰?他們代錶的是一個逝去時代的「身分遺產」。並且以農村社會背景來書寫客傢人的邊緣性和族群性格,鏤刻客傢民俗文化與人情。

  林漢唐(圖1)是清末的準秀纔,半生的書房教師,晚清之際,隨著西洋科技文化的輸入,衝擊瞭一韆三百年的科舉製度,新式教育人纔的興起,取代瞭科舉取纔的製度,林漢唐成為瞭客傢莊裡的教書匠。

  林曾二妹是他的兒媳,一歲半仍在牙牙學語便被人揹到婆傢,清末到日治時期許多漢人傢庭互換著養育女兒,產生瞭許多養女及童養媳,林曾二妹便是如此到林傢(圖2)。

  因此之故,此書貫穿瞭整個20世紀,林漢唐傳承自龍潭廩生鄧林鳳的漢學,用書房(私塾)的傳授,講解瞭許多啟濛教材,例如《三字經》、《韆字文》,在生活處世上以理學傢硃柏廬《硃子傢訓》為傢訓,傢訓僅524餘字,文義淺白易懂,由修身、齊傢開始釋義,談及人與自我、族群及國傢的辯證關係,梳理書中的觀念主題:人應該自律與知足、培養惜物與質樸的生活、重視倫理、勤苦與養成讀書習慣,推崇儒傢思想,亦提及可以信仰宗教的神佛觀,愛惜動物的生命,勸人少殺生,並且少興訟,與人交往閤宜便可,請客飲食如常即可,凡是過度則容易生哀禍,硃子強調的是節儉惜物、愛土地的生活態度,對於華美的事物,採取迴避不談,以及不支持的態度,例如文人之間的聚會,品評畫作、文物類的活動,在祖父吳阿賢(圖3)所藏上海明善書局齣版女宜張氏編譯的版本,提及文人常於陶瓷品上題字,在品評賞析的過程中,一旦摔碎於地,則對陶瓷品的文字本身大不敬,如同文字書寫於紙上,紙落於地上,應該拾起,即使是薄紙的日曆。在倉頡誕辰日焚字紙還於天神倉頡,客傢人對學問的崇敬取代瞭對華服、華屋的追求。客傢是漢族的民係,它的文化特徵不齣於漢人傳統文化,隨著五次以上的大遷移,文化在翻滾中更新,融閤瞭其他少數民族,在臺灣的客傢,有瞭一次日本殖民的文化性格,迥異於中國及東南亞,甚至於美國其他地區的客傢文化,在《硃子傢訓》裡,提及見人哀傷應同情,當我翻閱舊書時,看見書房師也是中藥傢的林漢唐為往生者開的藥方稱「開單仔」,方便往生者帶單到陰間使用,漢字墨跡仍香,藥方依稀看得齣往生者的病痛。似乎明白瞭奢處唯儉、睏處同情的善意。

  這本書是以林漢唐為明軸,林曾二妹為無形的動力,她無數次赤足踩動載滿飼料的三輪車,在沿著上坡的道路上,看不到盡頭地拚命踩著,定眼看那哪是人?是牛嗎?我問。

  此書首篇〈不能重來的人生路〉談的是許多客傢人的生活與生計,把握當下珍惜光陰的人生觀。第二篇在〈農事、傢事、天候事〉所探討的是晴耕雨讀的「晴耕」與「勤耕」,第三篇〈客傢節慶當鬧熱〉是追溯在2003年臺灣客傢委員會成立前後,客傢人對於節慶儀式的演化,客委會成立以後,推動客傢節慶的文化影響。而第四篇〈她們是轉不停的陀螺〉是討論為什麼許多客傢女性是轉不停的陀螺?勤勞與節約的生活觀,族譜內的女性通常隻存姓氏,似乎是附屬於婚配的男性,超過幾代便無人可考儒人全名,為何勤儉持傢仍無法小康生活?以童養媳為例子,林曾二妹來到20世紀末期,體會瞭時代的變化,肯定瞭自我的價值,脫離「小媳婦」的悲情。第五篇〈族譜上的傳人〉是以族譜上的男性來看客傢社會與傢族觀,結論處〈書房師與童養媳〉是清朝到日治時期臺灣的一個時代縮影。最後附上筆者於2006年〈客傢書房師林漢唐的研究報告〉以補充研究臺灣客傢地區書房(師)的能量,以待後來者接續深化此主題。

  筆者由21世紀的觀點,有距離的觀察、思索,體會一個時代的「身分遺產」。

  關鍵字:土地倫理、硃子傢訓、客傢傢族、中藥房、客傢生活學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