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海: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

我們的海: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特‧松田
图书标签:
  • 太平洋
  • 海洋史
  • 人类史
  • 环境史
  • 文化史
  • 全球史
  • 航海
  • 岛屿
  • 气候变化
  • 自然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第一本太平洋全史!
重新認識台灣所在的海洋,以及南島語族出台灣後的發展歷程!
這裡是毛利人的傳說原鄉、麥哲倫發現的新航道,
是菲律賓船匠越洋闖蕩的新天地、法國探險家眼中的感官樂園,
也是美軍實施跳島戰術的戰略要地、斐濟酋長發想島國認同的群島之洋──
人們對太平洋的詮釋,何以截然不同?
採用多中心的視角,連結不同世界觀的海洋社會
結合口述史、傳記、考古與史料,深入了解太平洋如何成為人類共有的海
 
  相較於世界上其他海洋,太平洋較晚才融入全球通訊與經濟的關係網絡,而將太平洋分為「環太平洋社會」與「群島世界」的二分法,也讓人們對太平洋的認識經常是零碎且片面。但當考古學家在美國下加利福尼亞沿岸的遺址中,找到十六世紀的東亞瓷器,以及西班牙加雷翁船載運的木料與貨物箱,就揭示了太平洋各地絕非獨立發展,而是多重世界熙來攘往、相互連結的繁忙地帶。
 
  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追溯太平洋的歷史?
 
  太平洋史家馬特‧松田認為,要想像太平洋諸世界的歷史,並不意味去指認太平洋環抱的所有陸地、海濱與島嶼,為其劃定範圍。事實上,要理解太平洋的構成,也不能只關注它被命名的瞬間,更要從數千年來無數群體的躊躇試探,從他處來此展開貿易、屯墾或移居至此開枝散葉等活動出發,才能形成完整的認識。
 
  一部跨地域的太平洋史必然充滿人物、事件與記憶,而唯有把故事與更多的故事、地點相連結,「太平洋」完整的意義才會浮現。因此,本書特別將敘事焦點放在時代浪尖上的個體,試圖還原當時人們面對眼前巨變的情景:
 
  ●當麥哲倫成功繞行地球一週──
  1521年,馬來戰俘恩里克在隨航海家麥哲倫航行數十年之後,終於在菲律賓的宿霧島再次聽見熟悉的家鄉話……
 
  ●當李舜臣優雅用兵、擊退豐臣秀吉率領的日本水師──
  1592年,朝鮮陶匠李參平在壬辰戰爭後被迫來到日本,此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燒製的瓷器將在日後成為荷蘭靜物畫中的主角,更以「有田燒」之名傳世……
 
  ●當加雷翁大帆船貿易為西班牙帶來滿滿財富──
  1760年,菲律賓船匠莫里納來到墨西哥,娶了當地女子的他,獲得新西班牙的副王委任打造新船,船隻即將下水,而他成為造船名匠的前途一片光明……
 
  ●當庫克航向南極,證實傳說中的「南方大陸」並不存在之前──
  1769年,來自大溪地的圖帕伊亞成為庫克船長的領航員,他將所知的島嶼繪製成地圖,而庫克的太平洋地圖在此之前幾乎空白一片……
 
  ●當美國、法國的帝國野心擴張至大溪地──
  1852年,斐濟酋長薩空鮑遭美國代表要脅為官邸失火一事負責,再加上北方部族的敵意漸增,他為維持自身權位,開始思索把幾座島嶼割讓給不列顛……
 
  ●當人類學家爭相研究太平洋島民的原始生活──
  1914年,美拉尼西亞人阿波羅西研究國際香蕉市場,成立斐濟公司;他在各島間說服酋長承購公司股份,吸引當地人加入募資,連歐洲人也為之心動……
 
  ●當強權國家以「終結世上所有戰爭」為名投下核武──
  1946年,美軍在馬紹爾群島試爆核武;四十年後,飽受輻射之苦的島民艾克妮蘭在四十年後走出來發聲,希望人們透過她的經歷,看到蔓延至未來的苦難……
 
  ●當世人爭辯全球暖化是真實還是想像、是自然還是人為──
  2000年,吉里巴斯是世界上最早踏入千禧年的國家;八年後,總統湯安諾在聯合國論壇上表示,海平面的上升讓他們必須做好家鄉永遠消失的準備……
 
  自從十六世紀人類開啟大航海時代的篇章,人類群體在太平洋的交會雖然理由各異,但無論是探險、貿易、殖民或戰爭,不可抹滅的事實就是,太平洋徹底從一片人類無法抵達的遠洋,成為如今聯繫各種文明與不同世界觀的現場。
 
  作者馬特‧松田長期研究太平洋歷史,本書就是松田爬梳太平洋五千年發展歷程的重要成果。他從古代南島語族駕駛獨木舟出航說起,一路談到全球暖化導致諸多島嶼隱沒於洋面下的今日;並結合口述史、傳記、史料檔案、考古證據等,採取多中心的觀看視角,以全球為分析脈絡,將散布各地的歷史敘事編織交融。
 
  本書敘事是以東南亞、馬來半島與印尼、中國、日本的歷史為框架,以澳洲、紐西蘭、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的歷史為船錨,再由南、北美洲之間的人流與物流相連接,從浪花起落的環帶流向深海,終於勾勒出變幻莫測、坐擁複數意義的太平洋世界。
 
望向大洋.聯合推薦
 
  .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林廷輝|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
  .阿 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洪廣冀|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童元昭|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黃春木|台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楊 昊|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正恒|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各界好評
 
  .「太平洋歷史的研究,相比於大西洋歷史的研究,不管是質與量,都有很大的差距。其可能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過往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主軸,或是強權興衰的主要競爭海域是在大西洋外,還有參與者主要是歐洲大陸上如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及德國等更迭的強權。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及美國的『太平洋戰爭』,為二十世紀以後的世界霸主爭奪戰揭開新序幕。近來更隨著中國大陸整體國力的崛起,儼然有與美國一較高下,將太平洋勢力範圍一分為二的戰略趨勢。由此所致,太平洋周邊區域政治、經濟及其歷史的研究,便成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的新顯學。台灣身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外緣,居花綵列島中央的樞紐位置,更是中、美戰略攻防上所謂『第一島鏈』的關鍵點,因此近年來人們在對『地緣政治』關注的同時,也希望能對太平洋的歷史有更多的瞭解,可惜的是坊間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所撰寫的通俗讀本卻不多。馬特‧松田這本具宏觀視野、異國情趣,且充滿人文關懷的著作,不只讓讀者見證了航海家們在太平洋上冒險奮鬥的過往,也告訴你太平洋周邊人們經歷殖民壓迫,甚至是遭受美國核彈爆炸試驗汙染家園的人們淒慘故事。這是一本兼具歷史意識、人文知識與文學素養的讀本,極適合關懷太平洋的人們閱讀。」──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太平洋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是眾多生物綿延繁衍之地,是原住民族被入侵的家園,是人類學家與動植物學家的天堂,是國際勢力角逐的戰場。除了歌詠其『婆娑無邊』、眺望海平面浮起的日出之外,太平洋對於西陲一嶼的台灣來說,還(能)是什麼?我一時只能勉強想到,太平洋是強大台灣船隊的漁場。讀完這本書,相信我們都能對太平洋有更多立體的想像。」──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主持人
 
  .「『太平洋』之名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十六世紀初受雇於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一五二〇年所命名。但直到十八世紀末,英國航海家庫克三度領導太平洋探險,完成關鍵的測繪,才正式啟動歐洲科學界在太平洋的研究,以及帝國的擴張。尤其英國於一七八三年輸掉北美殖民地戰爭後,終於專注地放眼東方,由大西洋轉向印度洋,再跨入太平洋的凝視和覬覦,揭開了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新頁。相較於上述西方或當代『太平洋史觀』,本書試圖跳脫窠臼,將焦點放在近代以來因太平洋而緊密連結的西方和東方,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交織中的關鍵人物,還原在太平洋這巨大舞台上驚滔駭浪的歷史變遷。將太平洋置於全球史的中心展開探索與壯遊,本書為我們補充了全球史中早該矚目的一塊拼圖。」──黃春木,台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校師
 
  .「人類移動能力的擴展,在數百年內將遍布廣闊太平洋的諸世界,日益綿密地連繫起來,而形成了越來越強烈的共同脈動。本書以文學筆調、敘事手法,聽取太平洋人們在波瀾萬狀歷史運動中發出的證言。歐洲內部的爭奪,透過大洋中介,推進了諸世界相互聯動、干涉,使太平洋的所有人,跨越遙遠距離被牽扯了起來。香料、白銀、黃金、甘蔗、橡膠、海參等物產先後驅動了人類欲望,在諸世界構成此起彼落的經濟流通鏈中,太平洋人群經歷流離、混血、賦權的主體掙扎,最終自立。本書呼籲太平洋居民,省察共同命運,以主宰未來。長居於太平洋之島,台灣讀者讀此書,當心有戚戚,如遇故知。」──鄭維中,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台灣的西邊有著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那不是我們唯一的歸屬。在東面,還有圍繞著我們、全世界所有領土相加都不及的太平洋。台灣很大,我們可以有自己的陸地史觀和想法,與此同時台灣也是太平洋上萬個島嶼中的一員,但海洋卻好像離我們很遠。物品、概念等各種交流在看似「太平」的海域上互相接觸,拼湊出了屬於海洋世界的歷史和文明。這麼說並不是要人類從此漂流定居於海洋上,也不是要變成人魚倘佯在水世界,陸地仍是最重要的居所,但既然身為海隅一角的島嶼和居於其上的我們,或許更該用海的視野來認識『我們的海』以及在此間發生的歷史。」──盧正恒,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國際讚譽
 
  .「終於──我們終於有了一本全面闡述廣大太平洋的書籍。松田出色地描述了在島嶼、大陸、洋流之間展開貿易與戰爭的群體,也細膩地說明了在這個廣袤地區發生的文化交流與社會鬥爭。我敢說,這本書將把太平洋推向全球史討論的核心位置。」──派翠克‧曼寧(Patrick Manning),著名全球史學家、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
 
  .「這是一本大膽、發人深省的讀本。作者將許多個體的生命經驗編織其中,展示了跨文化聯繫與權力爭奪之間複雜的相互影響。松田的這本書讓人想起蘇嘉塔‧鮑斯(Sugata Bose)以印度洋為關注所撰寫的《一百個地平線》(A Hundred Horzions),他成功地推翻了地方、區域、和世界歷史的書寫限制,以無數事件的發生與交會的故事挑戰傳統認知,並突顯更宏觀的歷史問題。」──大衛‧查普爾(David Chappell),夏威夷大學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
 
  .「馬特‧松田這本《我們的海》的寫作格局開闊而恢弘,令人眼睛一亮。它打破了長期以來將太平洋島嶼、東亞與東南亞、美國太平洋沿岸等三地歷史分開探討的舊有做法──簡言之,本書精湛地提煉出了太平洋上不斷變動的經濟、社會與想像。它帶領讀者一路見證古時的遷徙活動乃至當前的政治衝突,全面介紹了人類在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所經歷的歷史。」──尼可拉斯‧湯瑪斯(Nicholas Thomas),劍橋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本書將迷人的故事與事件相互交織,進而令人看見太平洋的多樣性與時代下的人類生活。松田的敘事揭示了『研究』和『理解』二者的廣度與深度;他讓本書既具備引起爭辯與討論的潛力,也讓本書面向大眾──不僅流暢好讀,讀來更是趣味橫生。」──哈麗葉‧蓋斯特(Harriet Guest),約克大學英語系退休教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太平洋历史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书名: 《蔚蓝边缘的交响:一部跨越千年的太平洋史诗》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太平洋历史叙事,它将读者带离传统的大陆中心视角,深入到这片广阔水域的波涛之中,探索其作为人类文明交汇点、生态前沿和地缘政治核心的复杂面貌。我们不再将太平洋视为遥远的“边疆”,而是理解它如何塑造了全球的经济格局、文化认同以及生态未来。 第一部分:起源与迁徙——风帆下的黎明 历史的起点,是那些乘着独木舟,凭借星辰和洋流,绘制出世界上最宏伟航海图的先驱者。本卷聚焦于太平洋诸岛的早期定居史,从亚洲大陆的边缘扩散到波利尼西亚的中心,展示了人类惊人的适应能力和航海技术。我们将探讨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发展出精密的生态知识系统,与海洋和谐共存的生存哲学。这不仅仅是关于“发现”的故事,更是关于“适应”和“创造”的故事。通过考古学、语言学和口述传统的交叉验证,我们重构了这些早期社会如何建立起复杂的贸易网络和神话体系,在广袤的蓝色荒野中建立起稳固的社区。 第二部分:相遇与碰撞——两种世界的交锋 当欧洲的帆船划破太平洋的宁静,历史的轨迹被永久改变。本部分详细梳理了从麦哲伦的穿越到库克船长的探索,乃至俄国、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列强对太平洋的兴趣和殖民尝试。重点分析了这次“相遇”对双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欧洲人带来了新的技术、疾病和宗教,彻底打破了岛屿社会的平衡;而太平洋的物产、独特的生态知识,以及被奴役的人民,也反过来重塑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结构和认知图景。我们深入考察了西班牙大帆船贸易(马尼拉大帆船)如何首次将亚洲、美洲和欧洲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早期的全球化雏形。同时,对毛伊(毛利人)、夏威夷王国以及其他土著抵抗力量的反抗史进行细致描绘,揭示了殖民化过程中的暴力、韧性和文化存续的努力。 第三部分:榨取与重塑——工业时代的海洋帝国 随着捕鲸业的兴盛、传教士的深入以及资源(如磷矿、鸟粪)的发现,太平洋不再仅仅是航线,而成为工业化扩张的前沿阵地。本卷着重探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和新兴的日本帝国如何瓜分这片海域的控制权。重点分析了对热带种植园经济的建立,特别是糖、橡胶和椰子油的生产如何依赖于残酷的劳工制度,以及这些经济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此外,对檀香木贸易、沙瓦(萨摩亚)的争夺等局部冲突,展现了帝国主义竞争的白热化。我们审视了太平洋岛屿文化如何被纳入现代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瓦解和身份认同危机。 第四部分:战火中的海洋——冷战与核时代的遗患 20世纪中叶,太平洋成为地缘政治角力的中心舞台。本书详尽分析了太平洋战争(二战)对区域格局的重塑,从珍珠港到中途岛,再到瓜岛的丛林战,描绘了人类在海岛环境中爆发的残酷冲突。战争结束后,太平洋的历史进入了冷战时期。美国在该区域的军事存在和战略部署,使得许多岛屿(如比基尼环礁、马绍尔群岛)成为了核试验场。本部分不仅记录了军事部署,更深入探讨了核辐射对当地居民健康、土地和文化传承造成的长期创伤,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诉求和去殖民化运动。我们追踪了战后太平洋岛国寻求主权独立的复杂历程,以及它们如何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夹缝中艰难定位。 第五部分:全球化的边缘与未来——生态、身份与新秩序 进入当代,太平洋依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活力的空间。本卷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所面临的新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威胁着岛屿国家的生存根基;跨国渔业的过度捕捞正掏空海洋的生命力;而新兴大国(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正在重塑区域平衡。我们将考察当代太平洋岛屿艺术、文学和电影如何重述历史、对抗遗忘、重申本土主体性。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太平洋共同体”的愿景——在共享的海洋危机面前,不同文化如何寻求合作,建立适应未来挑战的全新治理模式。这片海洋,正从历史的被动受体,转变为全球生态与政治议题的积极倡导者。 结语:蓝色的连续性 《蔚蓝边缘的交响》旨在提供一个连续的、多层次的叙事,强调太平洋并非孤立的集合,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通过追踪人类与海洋的互动,本书揭示了权力、迁移、生存与变革的普遍主题,邀请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共同的蓝色星球的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特‧松田(Matt K. Matsuda)
 
  美國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歐洲與亞太比較史。長期關注太平洋歷史研究,2005年的專著《愛的帝國》(Empire of Love)即透過文學作品與檔案考證推敲法蘭西帝國在太平洋的經驗與記憶,微觀闡述愛與欲望在帝國圖謀中的地位。
 
  另著有《現代的記憶》(The Memory of the Modern)、《太平洋歷史教學入門》(A Primer for Teaching Pacific Histories: Ten Design Principles)。
 
譯者簡介
 
馮奕達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專職譯者。譯有《帝國何以成為帝國》、《埃及的革命考古學》(以上為八旗出版)、《甜蜜的世仇》、《風之帝國》、《地球深歷史》、《她的世界史》、《料理之道》等十餘本書籍與論文若干。

图书目录

導論 環抱全球
第一章 無中心的文明 
第二章 貿易環帶與潮汐帝國 
第三章 海峽、蘇丹與寶船艦隊
第四章 殖民地的征服與伊比利亞的野心 
第五章 島嶼相遇與西班牙內海 
第六章 海洋變局與香料群島
第七章 武士、教士與大名
第八章 打家劫舍的東亞海盜 
第九章 亞洲、美洲與加雷翁大帆船時代 
第十章 玻里尼西亞航海家與他們的樂園
第十一章 眾神與刺穿天空之物 
第十二章 南方大陸的盡頭 
第十三章 廣州造就的世界 
第十四章 旗幟、條約與砲艦 
第十五章 遷徙、種植園與人力產業 
第十六章 異國海濱上的帝國命運 
第十七章 衝突的傳統與民族研究
第十八章 亞洲舞台,戰爭劇碼 
第十九章 先知與去殖民化的反抗者 
第二十章 陸地與海洋上的關鍵多數 
第二十一章 記憶的鬼魂,發展的代言人
第二十二章 修復傳承,索回歷史
後記 世界遺產
致謝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9968
  • 叢書系列:東南亞與海洋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7 x 23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我其實有點擔心它會變成另一本枯燥的學術報告,畢竟「大歷史」這三個字聽起來就容易讓人打瞌睡。沒想到,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靈活且富含畫面感,讓人幾乎可以聞到海水的鹹味,感受到船板在巨浪中發出的吱呀聲響。它不只是羅列事實,更是在編織故事,特別是關於貿易網絡的章節,它巧妙地串聯了從東南亞到美洲西岸的各種物產、語言和疾病的傳播路徑,讓人驚訝於在現代交通工具出現之前,人類的連結性已經如此緊密而複雜。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很有層次感,它不會讓你迷失在細節中,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領航員,不斷地提醒你現在正航行在哪個重要的歷史緯度上。對於一個習慣了被殖民者視角描述太平洋歷史的台灣讀者來說,這種嘗試跳脫傳統中心主義的書寫方式,尤其珍貴。它迫使我們反思,我們所熟知的歷史敘事,究竟遺漏了多少重要的面向,而這些遺漏,恰恰可能是理解當代地緣政治局勢的關鍵。

评分

這本厚實的專著,光是捧在手裡,就覺得沉甸甸的,不只是紙張的重量,更像背負著數千年來的海洋記憶。我總覺得,台灣人對「海」的情感是既親近又疏離的,畢竟我們三面環海,生活裡處處有海的影子,但談到真正的「太平洋」史詩級的敘事,好像總是被其他國家的聲音主導。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真正把視角拉開,從一個宏觀、近乎神祇俯瞰的角度,去梳理了這片人類共同的藍色疆域如何從蠻荒的地理概念,逐漸被各種文化、技術、權力競逐所定義、切割,最終又被某種全球化的想像重新縫合起來。它不只講航海術的演進,更深入探討了島嶼社群的文化韌性,以及他們如何面對外部世界的劇烈衝擊。讀到那些關於早期遷徙路徑的論述時,我腦中浮現的畫面,簡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史詩畫卷,那種單憑一葉扁舟,穿越無盡茫茫藍色的勇氣,簡直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成功地將那些被遺忘在浪花間的微小聲音,重新納入了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讓讀者對「我們」在這片海洋上的位置,有了全新的體悟。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宏大敘事並不妨礙它在細節處展現出令人動容的人性光輝與悲劇色彩。它並沒有美化殖民過程中的殘酷或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反而坦誠地面對了這一切對不同群體產生的深遠影響。那種夾雜著失落、適應與重塑的複雜情感,瀰漫在許多關於身份認同轉變的章節裡。對於生活在後殖民時代的我們來說,閱讀這樣的歷史,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與對話。它提醒我們,歷史從來不是一條單一直線,而是一個充滿了岔路、斷裂、迂迴的複雜網絡,而太平洋,正是這個網絡中最核心的樞紐之一。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歷史數據,轉化成了有血有肉的群體命運,讀完後,你對「遠方」的想像,大概會變得更加豐富、也更加謙卑,因為你知道,每一個浪花背後,都藏著一段無比曲折的生命故事。

评分

閱讀這部著作的過程,讓我對「邊界」這個概念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動搖感。我們總習慣將太平洋視為一種分隔兩岸的天然屏障,但在這部書的描寫下,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流動的公共領域,一個不斷被定義和重新定義的舞台。特別是當作者開始探討不同時期,強權如何試圖將這片廣闊的水域納入其政治版圖時,那種張力實在是令人窒息。從探險時代的旗幟劃分,到冷戰時期的軍事隔離,再到後來的海洋法與資源爭奪,每一個時代的轉折點,都伴隨著對海洋主權和利用權的激烈爭奪。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政治角力時所展現出的中立與深刻的洞察力,他沒有簡單地褒貶任何一方,而是細緻地呈現了在特定歷史脈絡下,各方勢力基於自身利益所做的理性(或非理性)選擇。這讓我覺得,理解太平洋的歷史,其實就是在理解權力如何具象化於地理空間之上,這對我們理解台灣在國際上的複雜處境,絕對有極大的啟發性。

评分

這本書的史料廣泛度,簡直讓人嘆為觀止,簡直就像一個跨越了半個地球的圖書館被濃縮進這一本裡頭。我對其中對於原住民文化和生態知識的尊重與呈現方式印象特別深刻。它不是將這些文化僅僅視為西方世界到來前的「靜態背景」,而是強調他們在數千年裡對海洋環境的深刻理解、生活智慧的累積,以及他們如何以自身的方式參與了這片海洋的歷史建構。這種「去中心化」的史觀,讓長期以來習慣於「中心——邊陲」二元對立思考的讀者,得到了一次徹底的洗禮。當讀到那些關於傳統航行知識與星象判讀的描述時,那種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和諧共存的哲學,讓我忍不住放下書本,望向窗外,感覺自己好像也成了某個島嶼上的居民,與風浪共舞。這種深度挖掘地方知識,並將其提升到全球史層級的寫作手法,是極為罕見且值得推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