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海: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

我們的海: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特‧鬆田
圖書標籤:
  • 太平洋
  • 海洋史
  • 人類史
  • 環境史
  • 文化史
  • 全球史
  • 航海
  • 島嶼
  • 氣候變化
  • 自然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全球第一本太平洋全史!
重新認識颱灣所在的海洋,以及南島語族齣颱灣後的發展歷程!
這裡是毛利人的傳說原鄉、麥哲倫發現的新航道,
是菲律賓船匠越洋闖蕩的新天地、法國探險傢眼中的感官樂園,
也是美軍實施跳島戰術的戰略要地、斐濟酋長發想島國認同的群島之洋──
人們對太平洋的詮釋,何以截然不同?
採用多中心的視角,連結不同世界觀的海洋社會
結閤口述史、傳記、考古與史料,深入瞭解太平洋如何成為人類共有的海
 
  相較於世界上其他海洋,太平洋較晚纔融入全球通訊與經濟的關係網絡,而將太平洋分為「環太平洋社會」與「群島世界」的二分法,也讓人們對太平洋的認識經常是零碎且片麵。但當考古學傢在美國下加利福尼亞沿岸的遺址中,找到十六世紀的東亞瓷器,以及西班牙加雷翁船載運的木料與貨物箱,就揭示瞭太平洋各地絕非獨立發展,而是多重世界熙來攘往、相互連結的繁忙地帶。
 
  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追溯太平洋的歷史?
 
  太平洋史傢馬特‧鬆田認為,要想像太平洋諸世界的歷史,並不意味去指認太平洋環抱的所有陸地、海濱與島嶼,為其劃定範圍。事實上,要理解太平洋的構成,也不能隻關注它被命名的瞬間,更要從數韆年來無數群體的躊躇試探,從他處來此展開貿易、屯墾或移居至此開枝散葉等活動齣發,纔能形成完整的認識。
 
  一部跨地域的太平洋史必然充滿人物、事件與記憶,而唯有把故事與更多的故事、地點相連結,「太平洋」完整的意義纔會浮現。因此,本書特別將敘事焦點放在時代浪尖上的個體,試圖還原當時人們麵對眼前巨變的情景:
 
  ●當麥哲倫成功繞行地球一週──
  1521年,馬來戰俘恩裏剋在隨航海傢麥哲倫航行數十年之後,終於在菲律賓的宿霧島再次聽見熟悉的傢鄉話……
 
  ●當李舜臣優雅用兵、擊退豐臣秀吉率領的日本水師──
  1592年,朝鮮陶匠李參平在壬辰戰爭後被迫來到日本,此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燒製的瓷器將在日後成為荷蘭靜物畫中的主角,更以「有田燒」之名傳世……
 
  ●當加雷翁大帆船貿易為西班牙帶來滿滿財富──
  1760年,菲律賓船匠莫裏納來到墨西哥,娶瞭當地女子的他,獲得新西班牙的副王委任打造新船,船隻即將下水,而他成為造船名匠的前途一片光明……
 
  ●當庫剋航嚮南極,證實傳說中的「南方大陸」並不存在之前──
  1769年,來自大溪地的圖帕伊亞成為庫剋船長的領航員,他將所知的島嶼繪製成地圖,而庫剋的太平洋地圖在此之前幾乎空白一片……
 
  ●當美國、法國的帝國野心擴張至大溪地──
  1852年,斐濟酋長薩空鮑遭美國代錶要脅為官邸失火一事負責,再加上北方部族的敵意漸增,他為維持自身權位,開始思索把幾座島嶼割讓給不列顛……
 
  ●當人類學傢爭相研究太平洋島民的原始生活──
  1914年,美拉尼西亞人阿波羅西研究國際香蕉市場,成立斐濟公司;他在各島間說服酋長承購公司股份,吸引當地人加入募資,連歐洲人也為之心動……
 
  ●當強權國傢以「終結世上所有戰爭」為名投下核武──
  1946年,美軍在馬紹爾群島試爆核武;四十年後,飽受輻射之苦的島民艾剋妮蘭在四十年後走齣來發聲,希望人們透過她的經歷,看到蔓延至未來的苦難……
 
  ●當世人爭辯全球暖化是真實還是想像、是自然還是人為──
  2000年,吉裏巴斯是世界上最早踏入韆禧年的國傢;八年後,總統湯安諾在聯閤國論壇上錶示,海平麵的上升讓他們必須做好傢鄉永遠消失的準備……
 
  自從十六世紀人類開啟大航海時代的篇章,人類群體在太平洋的交會雖然理由各異,但無論是探險、貿易、殖民或戰爭,不可抹滅的事實就是,太平洋徹底從一片人類無法抵達的遠洋,成為如今聯繫各種文明與不同世界觀的現場。
 
  作者馬特‧鬆田長期研究太平洋歷史,本書就是鬆田爬梳太平洋五韆年發展歷程的重要成果。他從古代南島語族駕駛獨木舟齣航說起,一路談到全球暖化導緻諸多島嶼隱沒於洋麵下的今日;並結閤口述史、傳記、史料檔案、考古證據等,採取多中心的觀看視角,以全球為分析脈絡,將散布各地的歷史敘事編織交融。
 
  本書敘事是以東南亞、馬來半島與印尼、中國、日本的歷史為框架,以澳洲、紐西蘭、玻裏尼西亞、密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的歷史為船錨,再由南、北美洲之間的人流與物流相連接,從浪花起落的環帶流嚮深海,終於勾勒齣變幻莫測、坐擁複數意義的太平洋世界。
 
望嚮大洋.聯閤推薦
 
  .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林廷輝|颱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
  .阿 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洪廣冀|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副教授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童元昭|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
  .黃春木|颱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楊 昊|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正恒|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各界好評
 
  .「太平洋歷史的研究,相比於大西洋歷史的研究,不管是質與量,都有很大的差距。其可能的主要原因之一,除瞭過往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主軸,或是強權興衰的主要競爭海域是在大西洋外,還有參與者主要是歐洲大陸上如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及德國等更迭的強權。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及美國的『太平洋戰爭』,為二十世紀以後的世界霸主爭奪戰揭開新序幕。近來更隨著中國大陸整體國力的崛起,儼然有與美國一較高下,將太平洋勢力範圍一分為二的戰略趨勢。由此所緻,太平洋周邊區域政治、經濟及其歷史的研究,便成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的新顯學。颱灣身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外緣,居花綵列島中央的樞紐位置,更是中、美戰略攻防上所謂『第一島鏈』的關鍵點,因此近年來人們在對『地緣政治』關注的同時,也希望能對太平洋的歷史有更多的瞭解,可惜的是坊間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所撰寫的通俗讀本卻不多。馬特‧鬆田這本具宏觀視野、異國情趣,且充滿人文關懷的著作,不隻讓讀者見證瞭航海傢們在太平洋上冒險奮鬥的過往,也告訴你太平洋周邊人們經歷殖民壓迫,甚至是遭受美國核彈爆炸試驗汙染傢園的人們淒慘故事。這是一本兼具歷史意識、人文知識與文學素養的讀本,極適閤關懷太平洋的人們閱讀。」──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太平洋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是眾多生物綿延繁衍之地,是原住民族被入侵的傢園,是人類學傢與動植物學傢的天堂,是國際勢力角逐的戰場。除瞭歌詠其『婆娑無邊』、眺望海平麵浮起的日齣之外,太平洋對於西陲一嶼的颱灣來說,還(能)是什麼?我一時隻能勉強想到,太平洋是強大颱灣船隊的漁場。讀完這本書,相信我們都能對太平洋有更多立體的想像。」──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主持人
 
  .「『太平洋』之名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十六世紀初受雇於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傢麥哲倫在一五二〇年所命名。但直到十八世紀末,英國航海傢庫剋三度領導太平洋探險,完成關鍵的測繪,纔正式啟動歐洲科學界在太平洋的研究,以及帝國的擴張。尤其英國於一七八三年輸掉北美殖民地戰爭後,終於專注地放眼東方,由大西洋轉嚮印度洋,再跨入太平洋的凝視和覬覦,揭開瞭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新頁。相較於上述西方或當代『太平洋史觀』,本書試圖跳脫窠臼,將焦點放在近代以來因太平洋而緊密連結的西方和東方,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交織中的關鍵人物,還原在太平洋這巨大舞颱上驚滔駭浪的歷史變遷。將太平洋置於全球史的中心展開探索與壯遊,本書為我們補充瞭全球史中早該矚目的一塊拼圖。」──黃春木,颱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校師
 
  .「人類移動能力的擴展,在數百年內將遍布廣闊太平洋的諸世界,日益綿密地連繫起來,而形成瞭越來越強烈的共同脈動。本書以文學筆調、敘事手法,聽取太平洋人們在波瀾萬狀歷史運動中發齣的證言。歐洲內部的爭奪,透過大洋中介,推進瞭諸世界相互聯動、乾涉,使太平洋的所有人,跨越遙遠距離被牽扯瞭起來。香料、白銀、黃金、甘蔗、橡膠、海參等物產先後驅動瞭人類欲望,在諸世界構成此起彼落的經濟流通鏈中,太平洋人群經歷流離、混血、賦權的主體掙紮,最終自立。本書呼籲太平洋居民,省察共同命運,以主宰未來。長居於太平洋之島,颱灣讀者讀此書,當心有戚戚,如遇故知。」──鄭維中,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颱灣的西邊有著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傢之一,但那不是我們唯一的歸屬。在東麵,還有圍繞著我們、全世界所有領土相加都不及的太平洋。颱灣很大,我們可以有自己的陸地史觀和想法,與此同時颱灣也是太平洋上萬個島嶼中的一員,但海洋卻好像離我們很遠。物品、概念等各種交流在看似「太平」的海域上互相接觸,拼湊齣瞭屬於海洋世界的歷史和文明。這麼說並不是要人類從此漂流定居於海洋上,也不是要變成人魚倘佯在水世界,陸地仍是最重要的居所,但既然身為海隅一角的島嶼和居於其上的我們,或許更該用海的視野來認識『我們的海』以及在此間發生的歷史。」──盧正恒,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國際讚譽
 
  .「終於──我們終於有瞭一本全麵闡述廣大太平洋的書籍。鬆田齣色地描述瞭在島嶼、大陸、洋流之間展開貿易與戰爭的群體,也細膩地說明瞭在這個廣袤地區發生的文化交流與社會鬥爭。我敢說,這本書將把太平洋推嚮全球史討論的核心位置。」──派翠剋‧曼寧(Patrick Manning),著名全球史學傢、匹茲堡大學歷史係榮譽退休教授
 
  .「這是一本大膽、發人深省的讀本。作者將許多個體的生命經驗編織其中,展示瞭跨文化聯繫與權力爭奪之間複雜的相互影響。鬆田的這本書讓人想起蘇嘉塔‧鮑斯(Sugata Bose)以印度洋為關注所撰寫的《一百個地平線》(A Hundred Horzions),他成功地推翻瞭地方、區域、和世界歷史的書寫限製,以無數事件的發生與交會的故事挑戰傳統認知,並突顯更宏觀的歷史問題。」──大衛‧查普爾(David Chappell),夏威夷大學歷史係榮譽退休教授
 
  .「馬特‧鬆田這本《我們的海》的寫作格局開闊而恢弘,令人眼睛一亮。它打破瞭長期以來將太平洋島嶼、東亞與東南亞、美國太平洋沿岸等三地歷史分開探討的舊有做法──簡言之,本書精湛地提煉齣瞭太平洋上不斷變動的經濟、社會與想像。它帶領讀者一路見證古時的遷徙活動乃至當前的政治衝突,全麵介紹瞭人類在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所經歷的歷史。」──尼可拉斯‧湯瑪斯(Nicholas Thomas),劍橋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本書將迷人的故事與事件相互交織,進而令人看見太平洋的多樣性與時代下的人類生活。鬆田的敘事揭示瞭『研究』和『理解』二者的廣度與深度;他讓本書既具備引起爭辯與討論的潛力,也讓本書麵嚮大眾──不僅流暢好讀,讀來更是趣味橫生。」──哈麗葉‧蓋斯特(Harriet Guest),約剋大學英語係退休教授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太平洋曆史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書名: 《蔚藍邊緣的交響:一部跨越韆年的太平洋史詩》 本書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太平洋曆史敘事,它將讀者帶離傳統的大陸中心視角,深入到這片廣闊水域的波濤之中,探索其作為人類文明交匯點、生態前沿和地緣政治核心的復雜麵貌。我們不再將太平洋視為遙遠的“邊疆”,而是理解它如何塑造瞭全球的經濟格局、文化認同以及生態未來。 第一部分:起源與遷徙——風帆下的黎明 曆史的起點,是那些乘著獨木舟,憑藉星辰和洋流,繪製齣世界上最宏偉航海圖的先驅者。本捲聚焦於太平洋諸島的早期定居史,從亞洲大陸的邊緣擴散到波利尼西亞的中心,展示瞭人類驚人的適應能力和航海技術。我們將探討密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文化的獨特形成過程,以及他們如何發展齣精密的生態知識係統,與海洋和諧共存的生存哲學。這不僅僅是關於“發現”的故事,更是關於“適應”和“創造”的故事。通過考古學、語言學和口述傳統的交叉驗證,我們重構瞭這些早期社會如何建立起復雜的貿易網絡和神話體係,在廣袤的藍色荒野中建立起穩固的社區。 第二部分:相遇與碰撞——兩種世界的交鋒 當歐洲的帆船劃破太平洋的寜靜,曆史的軌跡被永久改變。本部分詳細梳理瞭從麥哲倫的穿越到庫剋船長的探索,乃至俄國、西班牙、英國和法國等列強對太平洋的興趣和殖民嘗試。重點分析瞭這次“相遇”對雙方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歐洲人帶來瞭新的技術、疾病和宗教,徹底打破瞭島嶼社會的平衡;而太平洋的物産、獨特的生態知識,以及被奴役的人民,也反過來重塑瞭西方世界的經濟結構和認知圖景。我們深入考察瞭西班牙大帆船貿易(馬尼拉大帆船)如何首次將亞洲、美洲和歐洲緊密聯係起來,形成早期的全球化雛形。同時,對毛伊(毛利人)、夏威夷王國以及其他土著抵抗力量的反抗史進行細緻描繪,揭示瞭殖民化過程中的暴力、韌性和文化存續的努力。 第三部分:榨取與重塑——工業時代的海洋帝國 隨著捕鯨業的興盛、傳教士的深入以及資源(如磷礦、鳥糞)的發現,太平洋不再僅僅是航綫,而成為工業化擴張的前沿陣地。本捲著重探討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列強和新興的日本帝國如何瓜分這片海域的控製權。重點分析瞭對熱帶種植園經濟的建立,特彆是糖、橡膠和椰子油的生産如何依賴於殘酷的勞工製度,以及這些經濟活動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此外,對檀香木貿易、沙瓦(薩摩亞)的爭奪等局部衝突,展現瞭帝國主義競爭的白熱化。我們審視瞭太平洋島嶼文化如何被納入現代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結構瓦解和身份認同危機。 第四部分:戰火中的海洋——冷戰與核時代的遺患 20世紀中葉,太平洋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中心舞颱。本書詳盡分析瞭太平洋戰爭(二戰)對區域格局的重塑,從珍珠港到中途島,再到瓜島的叢林戰,描繪瞭人類在海島環境中爆發的殘酷衝突。戰爭結束後,太平洋的曆史進入瞭冷戰時期。美國在該區域的軍事存在和戰略部署,使得許多島嶼(如比基尼環礁、馬紹爾群島)成為瞭核試驗場。本部分不僅記錄瞭軍事部署,更深入探討瞭核輻射對當地居民健康、土地和文化傳承造成的長期創傷,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訴求和去殖民化運動。我們追蹤瞭戰後太平洋島國尋求主權獨立的復雜曆程,以及它們如何在美蘇兩大陣營的夾縫中艱難定位。 第五部分:全球化的邊緣與未來——生態、身份與新秩序 進入當代,太平洋依然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活力的空間。本捲關注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所麵臨的新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麵上升威脅著島嶼國傢的生存根基;跨國漁業的過度捕撈正掏空海洋的生命力;而新興大國(特彆是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正在重塑區域平衡。我們將考察當代太平洋島嶼藝術、文學和電影如何重述曆史、對抗遺忘、重申本土主體性。同時,本書也探討瞭“太平洋共同體”的願景——在共享的海洋危機麵前,不同文化如何尋求閤作,建立適應未來挑戰的全新治理模式。這片海洋,正從曆史的被動受體,轉變為全球生態與政治議題的積極倡導者。 結語:藍色的連續性 《蔚藍邊緣的交響》旨在提供一個連續的、多層次的敘事,強調太平洋並非孤立的集閤,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動態係統。通過追蹤人類與海洋的互動,本書揭示瞭權力、遷移、生存與變革的普遍主題,邀請讀者重新審視我們共同的藍色星球的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特‧鬆田(Matt K. Matsuda)
 
  美國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歷史係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歐洲與亞太比較史。長期關注太平洋歷史研究,2005年的專著《愛的帝國》(Empire of Love)即透過文學作品與檔案考證推敲法蘭西帝國在太平洋的經驗與記憶,微觀闡述愛與欲望在帝國圖謀中的地位。
 
  另著有《現代的記憶》(The Memory of the Modern)、《太平洋歷史教學入門》(A Primer for Teaching Pacific Histories: Ten Design Principles)。
 
譯者簡介
 
馮奕達
 
  政治大學歷史學係世界史組碩士。專職譯者。譯有《帝國何以成為帝國》、《埃及的革命考古學》(以上為八旗齣版)、《甜蜜的世仇》、《風之帝國》、《地球深歷史》、《她的世界史》、《料理之道》等十餘本書籍與論文若乾。

圖書目錄

導論 環抱全球
第一章 無中心的文明 
第二章 貿易環帶與潮汐帝國 
第三章 海峽、蘇丹與寶船艦隊
第四章 殖民地的徵服與伊比利亞的野心 
第五章 島嶼相遇與西班牙內海 
第六章 海洋變局與香料群島
第七章 武士、教士與大名
第八章 打傢劫捨的東亞海盜 
第九章 亞洲、美洲與加雷翁大帆船時代 
第十章 玻裏尼西亞航海傢與他們的樂園
第十一章 眾神與刺穿天空之物 
第十二章 南方大陸的盡頭 
第十三章 廣州造就的世界 
第十四章 旗幟、條約與砲艦 
第十五章 遷徙、種植園與人力產業 
第十六章 異國海濱上的帝國命運 
第十七章 衝突的傳統與民族研究
第十八章 亞洲舞颱,戰爭劇碼 
第十九章 先知與去殖民化的反抗者 
第二十章 陸地與海洋上的關鍵多數 
第二十一章 記憶的鬼魂,發展的代言人
第二十二章 修復傳承,索迴歷史
後記 世界遺產
緻謝
注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29968
  • 叢書係列:東南亞與海洋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7 x 23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宏大敘事並不妨礙它在細節處展現齣令人動容的人性光輝與悲劇色彩。它並沒有美化殖民過程中的殘酷或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反而坦誠地麵對瞭這一切對不同群體產生的深遠影響。那種夾雜著失落、適應與重塑的複雜情感,瀰漫在許多關於身份認同轉變的章節裡。對於生活在後殖民時代的我們來說,閱讀這樣的歷史,不僅是知識的纍積,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與對話。它提醒我們,歷史從來不是一條單一直線,而是一個充滿瞭岔路、斷裂、迂迴的複雜網絡,而太平洋,正是這個網絡中最核心的樞紐之一。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歷史數據,轉化成瞭有血有肉的群體命運,讀完後,你對「遠方」的想像,大概會變得更加豐富、也更加謙卑,因為你知道,每一個浪花背後,都藏著一段無比麯摺的生命故事。

评分

閱讀這部著作的過程,讓我對「邊界」這個概念產生瞭前所未有的動搖感。我們總習慣將太平洋視為一種分隔兩岸的天然屏障,但在這部書的描寫下,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流動的公共領域,一個不斷被定義和重新定義的舞颱。特別是當作者開始探討不同時期,強權如何試圖將這片廣闊的水域納入其政治版圖時,那種張力實在是令人窒息。從探險時代的旗幟劃分,到冷戰時期的軍事隔離,再到後來的海洋法與資源爭奪,每一個時代的轉摺點,都伴隨著對海洋主權和利用權的激烈爭奪。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政治角力時所展現齣的中立與深刻的洞察力,他沒有簡單地褒貶任何一方,而是細緻地呈現瞭在特定歷史脈絡下,各方勢力基於自身利益所做的理性(或非理性)選擇。這讓我覺得,理解太平洋的歷史,其實就是在理解權力如何具象化於地理空間之上,這對我們理解颱灣在國際上的複雜處境,絕對有極大的啟發性。

评分

這本書的史料廣泛度,簡直讓人嘆為觀止,簡直就像一個跨越瞭半個地球的圖書館被濃縮進這一本裡頭。我對其中對於原住民文化和生態知識的尊重與呈現方式印象特別深刻。它不是將這些文化僅僅視為西方世界到來前的「靜態背景」,而是強調他們在數韆年裡對海洋環境的深刻理解、生活智慧的纍積,以及他們如何以自身的方式參與瞭這片海洋的歷史建構。這種「去中心化」的史觀,讓長期以來習慣於「中心——邊陲」二元對立思考的讀者,得到瞭一次徹底的洗禮。當讀到那些關於傳統航行知識與星象判讀的描述時,那種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和諧共存的哲學,讓我忍不住放下書本,望嚮窗外,感覺自己好像也成瞭某個島嶼上的居民,與風浪共舞。這種深度挖掘地方知識,並將其提升到全球史層級的寫作手法,是極為罕見且值得推崇的。

评分

這本厚實的專著,光是捧在手裡,就覺得沉甸甸的,不隻是紙張的重量,更像背負著數韆年來的海洋記憶。我總覺得,颱灣人對「海」的情感是既親近又疏離的,畢竟我們三麵環海,生活裡處處有海的影子,但談到真正的「太平洋」史詩級的敘事,好像總是被其他國傢的聲音主導。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真正把視角拉開,從一個宏觀、近乎神祇俯瞰的角度,去梳理瞭這片人類共同的藍色疆域如何從蠻荒的地理概念,逐漸被各種文化、技術、權力競逐所定義、切割,最終又被某種全球化的想像重新縫閤起來。它不隻講航海術的演進,更深入探討瞭島嶼社群的文化韌性,以及他們如何麵對外部世界的劇烈衝擊。讀到那些關於早期遷徙路徑的論述時,我腦中浮現的畫麵,簡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史詩畫捲,那種單憑一葉扁舟,穿越無盡茫茫藍色的勇氣,簡直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成功地將那些被遺忘在浪花間的微小聲音,重新納入瞭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讓讀者對「我們」在這片海洋上的位置,有瞭全新的體悟。

评分

坦白講,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我其實有點擔心它會變成另一本枯燥的學術報告,畢竟「大歷史」這三個字聽起來就容易讓人打瞌睡。沒想到,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靈活且富含畫麵感,讓人幾乎可以聞到海水的鹹味,感受到船闆在巨浪中發齣的吱呀聲響。它不隻是羅列事實,更是在編織故事,特別是關於貿易網絡的章節,它巧妙地串聯瞭從東南亞到美洲西岸的各種物產、語言和疾病的傳播路徑,讓人驚訝於在現代交通工具齣現之前,人類的連結性已經如此緊密而複雜。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很有層次感,它不會讓你迷失在細節中,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領航員,不斷地提醒你現在正航行在哪個重要的歷史緯度上。對於一個習慣瞭被殖民者視角描述太平洋歷史的颱灣讀者來說,這種嘗試跳脫傳統中心主義的書寫方式,尤其珍貴。它迫使我們反思,我們所熟知的歷史敘事,究竟遺漏瞭多少重要的麵嚮,而這些遺漏,恰恰可能是理解當代地緣政治局勢的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