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先生是政治犯:黑牢、黑名單、黑道試煉的愛

我的先生是政治犯:黑牢、黑名單、黑道試煉的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育芯
图书标签:
  • 政治犯
  • 黑牢
  • 黑名单
  • 黑道
  • 爱情
  • 禁忌之恋
  • 命运
  • 苦难
  • 救赎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書詳細且動人,透過對生活的描述,將被迫害政治犯家庭的困苦輕輕掃過,越苦鹹便越清淡,更是突顯出謝聰敏、魏廷朝身後強大的家庭支持力量,尤其是另一半堅忍及透徹。

  理想發於心,實踐於日常。面對威權高牆能吞下艱辛,但吞不下不公不義,這是才是真正追求自由民主的台灣人。

  台灣四百年來,每個年代都有一群人不放棄追求自立自覺,薪火不斷才能有看似安穩的現世。

本書特色

  一九七九年九月八日,《美麗島》雜誌社在台北中泰賓館舉行創刊酒會,魏廷朝帶著母親、妻小一起前往參加,未料《疾風》雜誌社成員李勝峰等人,額頭綁著白巾在館外聚眾抗議、作勢武力威脅前來參加酒會的賓客,當下魏廷朝也捲起袖子準備要跟對方一較高下,看到這個場景,張慶惠露出崇拜的眼神,盛讚:我終於看到什麼叫做英雄!

各界推薦

  作者黃育芯及時訪問了謝夫人邱幸香女士、魏夫人張慶惠女士,以流暢的文筆串成了《我的先生是政治犯—黑牢、黑名單、黑道試煉的愛》這本新書,包括謝聰敏在美國如何與幸香女士結婚、一九八〇年代在美國參加美麗島週報、推動組黨以及台灣人返鄉運動的情形,回台之後在故鄉彰化參選立委的點點滴滴;還有張慶惠為什麼被魏廷朝稱為天使、這位國中女老師如何走上政治的意外人生。謝聰敏的晚年病苦,幸好有妻子和兒子一起照顧陪伴;魏廷朝的家書、情書,與兒女的情深互動,以及張慶惠與民進黨、鄭文燦的互相關懷照顧,都在本書交織相映、留下紀錄。
  謹向各界推薦本書,讓我們更了解那個白色恐怖的時代,並緬懷台灣人面對苦難的浪漫精神,以便充實我們迎向未來的更豐富的資糧。──國史館館長 陳儀深

  在兩蔣威權統治的白色恐怖陰影下,許多受難者及其家屬,不僅本身受煎熬,更受到親友的疏離與冷落,因為親友們怕被牽累!然而,魏廷朝、謝聰敏的夫人卻敢以身相許,嫁給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所謂「叛亂犯」!張慶惠女士、邱幸香女士為何能有這樣的勇氣與覺悟?丈夫在獄中受身心的煎熬,她們在外面又何嘗不是受更大的無形監獄的煎熬!
  青年作家黃育芯小姐曾對兩位夫人做了深度的訪談,這本訪談紀錄,為台灣歷史留下見證,為偉大的女性寫下紀錄!這是一本血淚交織而成的書。
  我除了感動之外,更加感謝!
  除了感謝之外,也更加感動!──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筱峰

  他走得安詳,回到上帝那裡,有一天我們會在天家再見。死亡不是結束,而是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
  對他的離開我也感到安慰。四十三年前在我們的婚禮上我向上帝承諾,不管貧富,健康或病痛,我們都要互相扶持,我做到了。
  最後,我想告訴朋友們,政治犯家屬的心酸,只有走過的才能體會,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妻離子散家庭破碎的很多。走過的固然慶幸,走不過去的也要有同理心不要苛責他們。──謝聰敏太太    邱幸香

  那一年認識慶惠姐見面問她的第一句話是:「做為相對保守的學校老師,您竟敢選擇嫁政治犯?」她的回答令人動容:「因為我愛他,而且我勇敢!」這勇敢的力量已化為改變台灣的種子,引領我們繼續前行。──台灣觀光協會秘書長 簡余晏
《星辰彼岸的低语:一个普通人的非凡旅程》 引言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选择和无声坚守的故事。它不是关于权力的角逐,也不是关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在历史的洪流和日常生活的夹缝中,努力维持住自己内心的灯火。本书记录了林安(化名)从一个心怀抱负的大学毕业生,如何一步步卷入一个他从未设想过的世界,并最终在困境中找到自我救赎与和解的漫长过程。我们试图捕捉的,是“在时代巨变中,个体如何保持其完整性”这一永恒的命题。 第一部:象牙塔的阴影 故事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躁动的年代。林安,一个主修文学的青年才俊,他的世界被书本和对真理的探寻所构建。他活跃于校园的思想讨论圈,他的文字锋利而富有激情,充满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在这个阶段,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一群朋友和导师,他们共同相信知识就是改变的力量。 然而,林安的理想主义很快遭遇了现实的粗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份被视为“敏感”的内部文件,这份文件揭示了他所敬仰的体制内部存在的某些系统性问题。他最初的反应是震惊与义愤,他认为,作为知识分子,揭示真相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决定以笔为剑,匿名撰写了一系列论述,试图通过学术渠道引发关注和讨论。 书中细致描绘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在言论自由边界上的试探与挣扎。他们小心翼翼地选择词汇,用晦涩的典故和双关语构建起一道知识分子才懂的“密码墙”,试图在审查的目光下传递信息。林安的文字因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修辞技巧,迅速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引起了官方的注意。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展示理想的纯粹性如何被权力结构的冰冷现实所碾碎。从最初的自我感觉良好,到逐渐发现自己的言论正在被曲解甚至恶意利用,林安的内心经历了第一次重大的幻灭。他开始体会到,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个体发出的声音是何其微弱,而付出的代价却可能是沉重的。 第二部:无声的流放与重塑 林安的命运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中被彻底改变。没有公开的审判,没有激烈的对抗,一切都发生得极其隐蔽而迅速。他被剥夺了教职,并被限制了行动自由——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监禁,而是一种更令人窒息的“软禁”。他被遣送回了偏远的故乡,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小镇,在那里,他被要求“静思己过”。 这一部分的叙事转向了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林安失去了昔日的一切社会标签和身份认同。他的知识、他的口才,在面对农田的劳作和邻里的冷漠时,变得毫无用处。书中详细描写了他在体力劳动中的挣扎,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泥土的纹理、季节的更替——来重建他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他在这种孤独中被迫直面自己的内心。他开始反思,自己最初的动机究竟是纯粹的公共责任感,还是潜藏着对“被看见”的渴望?流放迫使他剥去所有外在的光环,去探究一个人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 在小镇的沉寂中,林安与几位同样生活在边缘的老人建立了联系。这些老人背景各异,有的曾是地方上的富商,有的则是被历史洪流冲刷下来的旧日精英。他们之间没有宏大的政治讨论,只有关于生存智慧、关于如何优雅地接受命运的哲学对话。这些日常的交谈,成为了林安精神上的庇护所,也为他日后的生活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第三部:身份的灰度与和解的尝试 数年后,林安被允许有限度地恢复一些社会活动,但他必须接受长期的“监督”。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他的眼神里多了一份历经沧桑后的沉静,对是非对错的判断也变得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 他没有选择重返他热爱的学术圈,而是利用自己精湛的文字功底,开始为一些社会底层人士提供帮助——起草法律文书、撰写申诉信件。他不再直接挑战体制,而是选择在制度的缝隙中,用最朴实、最无害的方式去触碰那些被忽视的个体苦难。他成了一个游走在边缘的“文字匠人”。 书中细致描述了他如何处理这些案件:如何用体制能理解的语言,去包装那些充满血泪的真相;如何平衡受助者的情感需求与现实操作的残酷性。他明白了,真正的改变,很多时候并非来自掷地有声的口号,而是来自无数个微小、精确的、不为人知的努力。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他与过去身份的和解。他需要面对昔日的朋友和战友的误解——有人认为他“变节”了,有人则认为他“懦弱”了。林安的应对是沉默而坚韧的,他不再试图解释,只是用自己新的生活轨迹来证明他从未放弃对“正直”的追求,只是对“正直的实现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结语:微光中的永恒 本书的结尾,并没有一个惊天动地的反转或圆满的结局。林安依旧生活在被“注视”的状态下,但他已经学会了与这种状态共存。他将所有的经历内化,成为一种内在的韧性。 《星辰彼岸的低语》最终想表达的是,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真诚、正直和尊严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最伟大的行动。林安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宏大的叙事无法承载个体的重量时,我们必须退回自身,在最深的寂静中寻找继续前行的力量。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存在”而非“成功”的记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育芯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曾任年代電視台「台灣心聲」節目製作人之一,以及台北市議員簡余晏辦公室主任,後來創辦曬太陽文化創研社,期望透過紀錄在台灣發生的故事與友善餐桌的實踐,建構台灣價值。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恐怖的時代、浪漫的故事/陳儀深    
推薦序二 這是一本血淚交織而成的書/李筱峰    
推薦序三 有一天我們會在天家再見/邱幸香    
推薦語/簡余晏    
作者序    017
01    楔子—撐起整片天
02    邱幸香與謝聰敏—紐約結婚    
03    邱幸香與謝聰敏—黑名單的妻子    
04    邱幸香與謝聰敏—從政治獄到政治路    
05    邱幸香與謝聰敏—微笑相辭    
06    張慶惠與魏廷朝—送行    
07    張慶惠與魏廷朝—那個稱我天使的男人    
08    張慶惠與魏廷朝—探監蛋黃酥    
09    張慶惠與魏廷朝—意外的政治人生    
10    張慶惠與魏廷朝—不告而別之後    
11    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撐起民主的天    
附錄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41287
  • 叢書系列:文教基金會叢書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一件事情的發生,通常交錯著許多前因後果,為了讓一般人迅速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有時在敘述上會過度簡化。《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在一九六四年問世卻來不及寄出這個歷史事件,本來應該塵封在當時白色恐怖的掌控之下,卻很出乎意料地被帶出台灣,成為海外從事民主運動的台灣人推崇的《獨立宣言》,最後又再度傳回台灣。從這個角度看來,一九六四年發生的《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事件,絕對不能被簡化陳述為--彭明敏教授、謝聰敏、魏廷朝因而遭受政治迫害而判刑入獄、流亡。從宏觀角度來看,它像是決定往後台灣發展路線的啟示錄,從微觀角度來看,《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之所以影響深遠,是因為彭明敏教授、謝聰敏、魏廷朝以及跟他們站在一起的人從來沒有動搖過信念、從來沒有屈服於威權。     

  蔣家政權所操控的威權體制絕對想不到,他們越用力打擊發表《台灣自救運動宣言》的彭明敏教授、謝聰敏、魏廷朝師生三人,越像在跟看不見的敵手對戰。他們以為禁錮了師生三人、將他們醜化、變成政治犯就足以殺雞儆猴,足以抑止任何人再挑戰威權,卻沒想到國際輿論及人權組織伸出援手,而在發表《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仍是單身的謝聰敏、魏廷朝,居然也有人膽敢與他們結婚、讓他們也有成家立業的一天。

  恐懼雖然讓人退縮,卻也有可能激起鬥志。

  選擇與「政治犯」謝聰敏、魏廷朝結婚的邱幸香、張慶惠,看似因為欣賞丈夫的才華與理想,實質是因為認同理念而結合。因為如此,這兩樁婚姻就顯得意義非凡。政治犯是終生職,政治犯的家屬無疑也跟著投入這個終生職,他們如何經營婚姻、如何組織家庭、如何養兒育女,每個小細節都是意志的展現,無論是在面對威權體制的壓迫或者社會型塑的孤立氛圍,她們在婚姻中越不退卻,就越彰顯理念的價值勝過現實的種種威脅與試煉。

  一九六四年至今已經將近一甲子,謝聰敏與邱幸香、魏廷朝與張慶惠這兩對夫妻一起走過黑牢、黑名單、黑道的種種打擊,用一生實踐《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堅持對民主、人權的信念,以及對婚姻抱持著使命,撐起的不只是他們的家,還有台灣民主與人權最珍貴的價值!

作者序

  二〇二二年的中秋節,《台灣自救運動宣言》的共同發表人之一魏廷朝,他的牽手張慶惠女士正式告別了這世間。

  在兒女魏新奇、魏筠的張羅下,這一場告別式看似盛大卻異常樸實—盛大的是前來送行的人有呂秀蓮前副總統、鄭文燦市長、桃園市長參選人鄭運鵬、立法委員們、議員們、議員參選人們、客委會主委楊長鎮;還有魏姓、張廖簡...等等宗親會;國家人權博物館、國史館、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謝聰敏文教基金會的代表;二二八、美麗島、政治受難者協會代表;新世紀婦女協會成員、政黨代表、報社、出版社...,站在會場裡面看著一波一波前來告別的人潮,一度擔心不知道這場告別式會進行到什麼時候。

  但,樸實的是,整個會場沒有過多的一朵花、一張紙,兄妹倆只在會場隔壁另外安排第二場地,提供前來致意的親友休息或觀禮,當中禮儀公司的工作人員往往返返遞送茶水,生怕怠慢了,失了母親的禮。

  儀式過後訪問魏筠,她說:「一切似乎冥冥中註定,若不是今日她有選舉,大家愛屋及烏關照她、幫忙她,光靠他們兄妹恐怕也無法幫媽媽張羅這一場還算風光的喪禮。」

  思忖良久,這場喪禮的情境,是我未曾見過的風景。一波一波的人潮,拄著拐杖也有,扶著彼此也有,灰白頭髮也有,正值壯年的也有,大部分都是輕簡衣裝,或者揹著公事包前來,看得出來是特地繞道前來致意,如果沒有真的情誼,恐怕也不會前來送行。在政治的世界裡,喪禮也是一個公關場,但,場內公關氣息極低,讓人意外。

  後來,司儀提到二二八、美麗島、政治受難者...等等團體的致意,突然,我以為我身在台灣民主浪潮交會的激流上,老者,致意的不僅僅是張慶惠女士的離別,還有他們那一代對民主、人權義無反顧的浪漫回顧。這是時代告別,大時代的告別!

  就在張慶惠女士告別式的前兩天、九月八日是謝聰敏前輩過世三周年,我想起跟他的妻子邱幸香女士約訪問時,她選擇在國立師範大學林口校區,也就是僑生先修部受訪。她自己開車赴約,訪問後她還帶我們在校園裡散步,因為這裡是當年她照顧丈夫時,透氣紓壓的地方。丈夫那一代的衝鋒陷陣,到當今台灣民主的實現,生命起伏並不是選擇婚姻時能夠預想的,然而,歷經種種波折與災難,我們從邱幸香女士的訪問中,得到的依舊是滿滿的樸實與理想性,在陪伴丈夫承擔種種難關之後,她僅是堅毅地說:「神的恩典夠我用!」。原來,他們的沉默承擔,換來我們的歲月靜好。

  一九六四年中秋,彭明敏教授、謝聰敏、魏廷朝三人在台北圓環計劃印刷《台灣自救運動宣言》發送,卻來不及發表就被蔣家政權展開鋪天蓋地迫害構陷。事情至今已將近一甲子,越了解事情始末,就越感到這個大時代,沒有一件事情是簡單的,越樸實,背後代表的是越純粹的理想性!

  願,理想傳承,源遠流長!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力量真是驚人,光是翻開第一頁,就能感受到作者那種直面時代洪流的勇氣。那種將個人最私密的經歷,攤開在陽光下供人審視的決心,已經不是一般的文學創作可以比擬了。它不只是在敘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為一段被歷史塵封的記憶招魂。讀著那些關於壓迫、懷疑和無力感的描寫,我彷彿能聞到監牢裡潮濕的霉味,感受到那種被世界遺棄的孤獨感。作者的筆觸細膩卻又帶著一股強悍的韌性,她沒有試圖將人物塑造成完美的受害者,而是誠實地展現了人性在極端壓力下的掙扎、妥協,甚至偶爾閃現的微光。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宏大的政治背景,剝離成無數個個體微觀的生命切片,讓我們得以窺見,在那些冰冷的制度面前,愛與忠誠是如何被反覆淬煉、考驗的。它讓我深思,在我們享受的平靜生活背後,究竟有多少無名者的犧牲與沉默才得以維繫。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會長時間地縈繞在你的腦海中,讓你無法輕易放下。

评分

說真的,初讀這本書的感受,是一種近乎粗礪的真實感。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直接,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去粉飾太平,反而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那些政治鬥爭的殘酷和日常生活的荒謬感並置呈現。這種強烈的對比,反而產生了一種奇異的張力。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愛」這個主題時的複雜性。那種愛,並非是童話故事裡王子與公主的浪漫,而是摻雜了恐懼、犧牲和無數次自我拉扯的沉重負擔。你必須不斷權衡,為了保護所愛之人,自己能退讓到什麼地步?又或者,為了堅持信念,你願意犧牲這份愛到什麼程度?書中對於「名單」和「體制」的描寫,更是讓人不寒而慄,那種無所不在的監視感,彷彿連空氣都帶有審查的意味。這本書沒有給出簡單的答案,它把問題拋給你,讓你和書中的主角一起在迷霧中摸索。對於成長在相對自由環境下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深層的震撼教育,讓我對「自由」這個詞彙有了更為沉重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非常巧妙,雖然主題嚴肅,但情節的推進卻充滿了懸念和轉折,完全不像傳統的口述歷史那樣刻板乏味。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運用「留白」的藝術,有些關鍵的時刻,她選擇了克制不細寫,反而將解讀的空間留給了讀者。這種處理方式,讓讀者不得不主動進入文本,去填補那些缺失的、或許是過於痛苦而無法言說的部分。特別是關於「江湖」與「體制」交織的部分,那種體制外的灰色地帶,往往比正規的壓迫更難以捉摸和應對。它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道德的邊界是極度模糊的。誰是敵人,誰是盟友,隨時可能因為風向的改變而逆轉。這種模糊性,正是最考驗人心的所在。總之,這本書的文本層次非常豐富,不只停留在政治控訴,更深入到人性幽微的角落,值得反覆品讀。

评分

坦白說,這部作品的衝擊力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像許多同類題材那樣專注於描寫宏大的理論抗爭,而是將鏡頭緊緊鎖定在人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上。那種因為立場不同而產生的疏離感,和在共同困境下生出的深刻連結,被描繪得入木三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信任」的探討。在一個隨時可能被出賣、被誤解的環境裡,建立任何形式的親密關係都需要付出難以想像的代價。書中對於那些小心翼翼的試探、那些欲言又止的關懷,細膩的捕捉,讓讀者在緊張之餘,也感受到一絲溫暖的救贖。這本書成功地將嚴肅的歷史議題,轉化為一場關於人性、忠誠與存續的深刻對話。它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邀請你一同進入那段艱難的歲月,去體驗、去感受,最終去思考:在極端壓力下,我們如何定義「愛」與「自我」。這是一次極為值得的閱讀旅程。

评分

讀完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是一種跨越時代的記憶傳承。作者不僅僅是記錄了自己的遭遇,她似乎也承載了許多無法發聲者的重量。書中那種「活下來,就得繼續走」的堅毅感,非常動人。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批判,而是從最底層、最貼近生活瑣碎中提煉出的生命力。你可以從那些關於柴米油鹽、日常瑣事的描寫中,看到主角如何努力維持生活的正常性,以抵抗外界的異常壓力。這種努力求「常」的姿態,在極端環境下,本身就是一種極端的「反抗」。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沒有陷入受害者的情緒泥淖,她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調,分析著局勢的變化和人心的流動。這種理性的敘事,反而讓文字更具穿透力,讓讀者在感到悲涼的同時,更能體會到那股不屈的生命韌性。它提醒我們,歷史不是課本上的抽象符號,而是無數具體而微的人的生命經歷匯聚而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